随笔
奇石 豆瓣
Strange Stones :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7.7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2017年6月15日 已读
其实算差的,有炒冷饭的嫌疑,并且太浮光掠影,只能说是《纽约客》的样本指南。
中国 何伟 社会 纪实 随笔
偷你的心情,写情歌 豆瓣
作者: 林秋离 现代出版社 2015 - 1
林秋离,华语音乐大师,天王天后歌唱版图中最重要一首歌的缔造者,传唱华语乐坛三十载,首部音乐随笔。
★《哭砂》、《谢谢你的爱》、《听海》、《剪爱》、《江南》等华语金曲背后的故事首揭面纱。
★ 刘德华亲笔手写推荐。
★ 林俊杰、阿杜、毕晓世、南方二重唱、王介安、李行、丁晓雯、江蕙、小柯、三宝等音乐人倾情推荐。
走到人生边上 豆瓣
作者: 杨绛 商务印书馆 2008 - 4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走到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2017年11月26日 已读
人活一辈子,能活明白不容易。杨绛这样的老太太,活到90,其实也算是没活明白的。最后都归结于灵魂,简直有些浅薄的如农村老太了。
哲学 文化 楊絳 随笔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豆瓣
作者: 李辉 2015 - 7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寻访,包括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 的民国往事。在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后,征得当事人或其后代的认可,将往事复原,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人物的遭遇与作品做了丰富的注释。
●他们成了历史,我们承负历史前行。
●一场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敞开百余年历史中的人性纠葛与时代回响。
●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
●内容文本数次修订与核实,近百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
●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获得者——李辉,最新作品!
●走读: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
起于1992,止于2014。
22年间,作者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的民国往事。不求绚丽的辞藻或尖锐的发现,而是尽可能多的观察与靠近,让当代的我们听得到历史真实的回声。
22年的走访与写作,内容文本数次的修订与核实,百余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史料:历史的局外人和承载者
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在与当事人或其后代深入交谈后,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一种个人化的史实研究,虽非全部,却是独有。
这个书写历史的人,用史料辅佐记忆,感性穿透理性,在历史的缝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风云,使其尽可能成为往事与现实、史料与情感相交融的历史叙述。他说:“历史就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承负着历史,继续前行。
●衷直:在责任与诚意之上记录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叙述中敬畏历史。为了引起人们对相关历史或人物的更多兴趣,为了提供认识历史的更多角度,他在旧闻旧事、陈迹残影中,抓住细节,深挖到底。他是历史兴趣浓厚的写作者,是态度宽容悲悯的记录者,也是守住历史本真的亲历者。
2017年11月29日 已读
开创了走马观花的扫墓文学。内容不多,但酸的可以。
文化 文学 随笔
笑场 豆瓣
7.2 (47 个评分) 作者: 李诞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1
黑色幽默仁波切、一米八三大诗人自扯自蛋 首部奇思妙想故事集,为聪明人提供幸福感。
收入网络点击率超过100,000,000次的《扯 经》,附赠 “禅意”卡片4张。
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网络上十分流行的《扯经》故事,讲述遗寺师徒二 人的幽默生活。第二部分是作者近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寓言式的故事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以幽默的笔触警示世人,从不同角色的口中 描绘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人生浮世绘,也带给世人以思考。第三部分则是作者的散文随笔以及诗歌,以平实真诚的口吻谈论身边市井百态,对人生、情感、哲学展开思考。
2018年4月5日 已读
不算难看,但没有李诞的脱口秀好。其实从这本说里也能看出,李诞是个挺扯而又悲观,无所谓一切而又冒犯一切的人。像王小波,但文笔比王小波差远了的小眼睛的滞销书作家。
李诞 随笔 黑色幽默
巴黎浪漫吗? 豆瓣
They Eat Horses, Don't They?:The Truth about the French
作者: [英] 皮乌·玛丽·伊特维尔 译者: 李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9
一个地铁里满是怪味儿的城市何以成了“世界浪漫之都”?巴黎到底是“满街梧桐”还是“一地狗屎”?法国人大都对婚外情“习以为常”甚至表示支持?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里居然可以随地大小便?
……
我们经常对法兰西抱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好憧憬,然而真相又如何呢?读者不妨捧起这本言辞幽默、观点辛辣的小书神游一番!厕所文化、沐浴习惯、生育政策……本书探索了45个贴在法国人身上的“刻板印象”,以“正史”不载的种种细节还原出一个活色生香的法兰西。
对于即将赴法的学子或者不甘于浮光掠影的观光客,本书不啻为一次行前大补,它会让你对那里的种种细节有更敏感的觉察;而对于曾生活在法国的读者,本书会帮你追忆逝去的时光,令你恍然大悟或者莞尔一笑。
伊特维尔以其幽默晓畅的文笔为我们带来了一次从地下铁到婚外情的无所不包的法国奇妙之旅。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幽默风趣的风格,不知不觉间就对法国了解了很多。所谓误解,不过是时间久远的根深蒂固,时代在发展,而误解的印象在停顿。
新知文库 生活 随笔
我这一代东京人 豆瓣
7.5 (4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小津安二郎记忆里的东京,是银座服部大钟夜晚八点准时响起时,透过五丁目鳗鱼店苇门,看到的金黄色夜景。
鲁迅记忆里的东京,是夏夜夜晚透过宿舍窗户,瞧见江户川水面上,优雅飞舞的萤火虫。
村上春树记忆里的东京,是住在切片蛋糕形状的狭窄破烂屋子里,免费享受灌进屋子里的阳光与凉风。
老东京人记忆里的东京,是风铃、煤炭炉、蚊香、榻榻米,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Always幸福的清贫生活。
我记忆里的东京,是在春天的东京湾浅滩挖蛤蜊,在夏天的神田川畔抓鳗鱼,是在上野公园百年木造音乐厅里,聆听来自过去的乐音。
这些美好的昨日景象,至今仍在我这一代东京人眼前,栩栩如生演出着……
2019年1月6日 已读
新井一二三写的随笔,已经完全中国化,读起来都有种这不是日本人写的,而是李长声作品的错觉。当然,本书也不是只写东京,还写了芦屋,村上春树,感觉名字似乎应该叫《我这一代日本人》更贴切一些。
东京 城市物语 文化 文学 新井一二三
读库1900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2019 - 3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等00期一样,《读库1900》是自《读库1800》至《读库18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还有2018年读库组织的和相关的讲座精华纪要以及编辑手记。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两场对谈,北京和上海,不变的老六,变化的是窦文涛和林海,总结下来,林海还是差窦文涛很多,文化上底蕴上,甚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情商上,所以北京的对谈完胜上海那一场。
中国 张立宪 思考 读库 随笔
香港假日 豆瓣
Hong Kong Holiday
7.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项美丽 译者: 胡妍妍 新星出版社 2018 - 8
1935年,三十岁的美国作家艾米丽·哈恩来到上海,很快成了这里社交场上的名人。她结识了当时上海文化界的风云人物,诗人邵洵美,两人彼此欣赏,一起写作、翻译、办刊,后者为她取了“项美丽”这个好听的中文名字。
项美丽在上海生活了四年,彼时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与邵洵美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让她萌生了离开上海的念头。在重庆完成《宋氏三姐妹》的写作后,她来到香港,希望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却不料这段日子成了她人生中最艰难、最富戏剧性的时光。
1946年在美国首度出版的项美丽自传性质短篇集《香港假日》,收录了她从1940年夏天初到香港,到1943年底作为美日交换难民回国,期间在香港的生活与见闻。她目睹并亲历了日本对香港的残暴统治,见证了日治时期香港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录下当时香港社会的众生百态:战事爆发初期,在地下室中躲避日军的持续轰炸(医生的家);为了不被关进集中营,带着孩子在医院假装产妇(喧哗与呼喊都平息了);因物资紧缺、食物严重不足而探访当地的黑市(物超所值);不断与各式各样的间谍、投机分子、日本军官周旋(契克、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在居无定所,动荡不堪的处境下,为女儿过第一个生日(第一个生日)……
项美丽为那段历史做了极为珍贵的记录。香港这块中西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土地,在战争侵袭、无数冲突矛盾激荡碰撞的时代大背景下,表现出复杂、奇异而又耐人寻味的面貌。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只是描述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侨民生活的一个侧面,这种纽约客题材的读物,刚开始看觉的小巧精致,看多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网文,好像看到些什么,其实什么也没看到。
读库 随笔 项美丽 香港
六里庄遗事 豆瓣 Goodreads
7.6 (60 个评分) 作者: 东东枪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2
六里庄,是唐时国都长安以东六里许的普通村庄。《六里庄遗事》凡十二卷,包括近600则片断文字,大多是对六里庄内人物及相关人等事迹的钩沉杂忆。本书是作者东东枪酝酿十数年,铢积寸累而成,书中少数章节近年曾陆续连载于网络。全书仿照《太平广记》、《古今谭概》等笔记小说体裁,以道听途说的野史笔调白描浮生万象,借说学逗唱的谐谑口吻摹绘市井乡邻,述异志怪,谈玄说鬼,叙风俗,录掌故,追往事,怀旧人。碎语闲言中,吟唱出几段野调荒腔的俚俗小曲;轻描淡写下,拼凑出一幅妖娆诡异的俗世长卷。笔墨间淡处似茶,浓处如酒;字句中常见奇趣,多有深情。
【编辑推荐】
1. 东东枪酝酿十数年,近600则旧事白描浮生万象——《六里庄遗事》凡十二卷,仿照《太平广记》、《古今谭概》等笔记小说体裁,以道听途说的野史笔调白描浮生万象,借说学逗唱的谐谑口吻摹绘市井乡邻,述异志怪,谈玄说鬼,叙风俗,录掌故,追往事,怀旧人。作者东东枪早年曾创作网络音频节目“六里庄人民广播电台”,后又有舞台剧《六里庄艳俗生活》上演于京沪等地,约近百场,观者上万。
2. 一个唐代长安以东六里许的普通村落,却装着无数现代人的心事——六里庄内杂居着各色怪诞人物,被遗忘在历史缝隙处已有千年。他们是道士,山贼,妓女,官员,草民,屠夫,士人,神仙……他们在算命,耍猴,做鬼,逃难,学艺,做梦,写诗,耕田……六里庄是我们早已断了音讯的、回不去的故乡,也是在陈旧记忆中即将失落的一座孤岛。
3. 送给所有终将被忘记的人的一本书——这是东东枪写给沈三变、冯有道、杨温柔、周如麻、李有鬼、叶四姑、石胖子、金道士、老高太太、慧吟禅师等一众乡亲的一本书。这是写给所有终将被忘记的你我的一本书。书中人物非你非我,而又是你是我,他们欢跃嘈杂,纷乱喧嚣,有忧有喜,有义有情。书中的每个名字,都仿佛桃树上一朵美好而脆弱的花。这书中的每则旧事,都恰如你手中一杯寂寥又温柔的酒。
4. 这是贩夫走卒的《世说新语》,是插科打诨的《聊斋志异》,是大唐盛世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的《深夜食堂》——英达、蒋方舟、马伯庸、李诞、郭德纲、马东、李长声 、黄集伟 、史航 、贾行家……温柔推荐。
【名家荐读】
寒夜最宜读暖书。《六里庄遗事》有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一群喧嚣渺小又不甘寂寞的家伙,蹦蹦跶跶地在纸上吵闹着。读的时候,像冬天自习回家在胡同口遇到的烤红薯夫妻,一边互相埋怨着一边递来一只热气腾腾的红薯。
——作家 马伯庸
既古且今,既土且洋,既妖且仙。可资慨叹,亦多悚然。东东枪的六里庄里,有风陵渡,有童话镇,有琉球国,也有白里庄、牛首山。杂糅道骨仙风传奇志怪,一纸风尘得敞亮明媚,甚是稀罕。
——作家 黄集伟
新《世说》。新在文字,更新在风骨与风趣。看似闲笔,不经意读来,却难捺遐思。
——作家/翻译家 李长声
世人爱东东枪奇思有趣,我尤爱他的精洁确切。化昂扬的狷介为一笑时,这一笑想要不凄楚,是很难的,《六里庄遗事》居然做到了。《六里庄遗事》是入世的苍凉,是明知失去而奋力热爱。
——作家 贾行家
六里庄可能是唐朝的树洞,却装着东东枪这个现代人的心事。从来没有存在,也就不会消失。
——作家/编剧/演员 李诞
好故事,不分朝代,也不究真假。好文字,不论长短,更不避雅俗。
——节目制作人/主持人 马东
人家喝多了,可以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我们喝多了,只能一杯敬不存在的六里庄,一杯敬不可测的东东枪。
——编剧/策划/文化评论人 史航
《六里庄遗事》像梦话,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疯疯颠颠半人半鬼——可又全是最真实的心境和处境。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伤心了。
——主持人/文化评论人 张越
高级的幽默,是小机灵和大智慧的组合。就像《六里庄遗事》这样。
——导演/演员 英达
2019年6月20日 已读
能看出东东枪深受梁左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写出来的简直就是语言艺术的精品,如果看成书的话,想象瑰丽肆意汪洋,如果看成段子集的话,只抵人心的幽默,比李诞高出了一个珠穆朗玛峰。
我要做好笔记,再看一遍。
东东枪 笔记小说 随笔
小津安二郎 豆瓣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徐辰 新星出版社 2018 - 6
“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精于细致入微地刻画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
《小津安二郎》是MUJI BOOKS“人与物”系列文库本的第三册,是集合小津安二郎镜头美学的随笔集。收录小津语录二十二则、随笔作品十一篇,介绍小津生前爱物、手迹八件,并有珍贵留影二十一张。
2019年9月15日 已读
收录了几篇小津安二郎的随笔,读完这样的自述和文字,了解到的是电影不是那么容易就拍的好的,内涵也好思想也好,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简体竖排,其实读起来还是很费劲的,感觉排版真的没必要这样的搞,有些哗众取宠了。
小津安二郎 日本 电影 读库 随笔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2019年9月25日 已读
除去掉书袋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蛮好的。只是从文字中也能看出,作者是历史学家,而非作家,文笔确实不好,很多遣词造句都蛮费劲的。
要像古代人那么的走,现代人已经是完全做不到了,作者这样的只能称为汽车折返式行走吧。
人文 历史 文化 纪实 随笔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2019年10月23日 已读
借着跑步来谈人生,无论你准备的多么的充分,人生总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事情,能做的只有坚持跑下去,终点就是胜利。
胜利之后,只有接着跑下去,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人生就是这样,无奈也是活着的某种意义。
散文 村上春树 生活 跑步 随笔
日本人的画像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观察深刻、论点精辟,各种典故信手拈来;随性冲淡,幽默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本带领读者领略日本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轻松读物。
.
古代文化是从中国拿来的,近代以后的文化是从欧美拿来的,那么,日本文化是什么?日本人是什么?
.
这“令和”年号令一些中国人颇为兴奋,因为他们上网一查,到底逃不出中国古籍,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文化简直是如来佛的手掌。
.
日本人喜爱日本论,简直是活在日本论当中。不仅喜爱自画像,而且喜爱别人给他们画的像,无论画得美,画得丑。不仅多事之秋大谈日本论,盛世也大谈日本论。这倒像《菊与刀》那本书(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说的,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眼光。
.
日本要自立于民族之林,乃至跻身于列强之间,本无可厚非,但是以侵略扩张为立足之本,他们眼盯着的,对于朝鲜、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只能是一片黑压压的乌云。似乎这乌云现今也未见消散。
.
日本的漫画、动画片以及影视内装了很多中国文化,特别是《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两部古典文学,这也是我们感到亲切、易于接受的奥秘所在。
2019年11月15日 已读
论写日本,李长声说自己是第二名的话,估计没有人或者没有脸站出来说自己是第一名。
2019 文化 日本 日本史 李长声
反正都能飞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三卷本自选集中的文学及出版篇。作者在此卷所选文章中,对日本文学史上一个个闪耀的名字——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太宰治、坂口安吾、井上厦等如数家珍,也说岩波书店、角川商法,笑谈出版那些事儿。所叙内容沿着现代史的回路,由远及近,由作家而至出版,通过人类进入印刷文明后文化流水线的生产与销售两端,勾画出整个日本现代文明的表与里。
2019年11月29日 已读
李长声作品自选三部曲的一部,这一本主要讲文学,文学家和出版社,其实日本那么小,能讲的人物其实也就那几个,讲来讲去也翻不出花儿来,读这一本也就足够了。
散文 日本 李长声 随笔
雪地茫茫呀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三卷本自选集中的生活并审美篇。在此卷所选文章中,作者谈吃谈喝谈赏樱,也聊眼镜筷子自行车,日本生活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间展开,看起来美又似乎没那么美。作者谈日,却不哈日,在其“审而不美”的文字背后,是一个“愿意交谈又离群索居”的观察者,冷峻中带着些温柔。
2019年12月16日 已读
李长声自选集的第二本,还是讲文化,有那么一点讲透了的感觉,比那些瞎讲的要好太多了。
散文随笔 李长声 随笔
况且况且况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的三卷本自选集中的文化与历史篇。“知日”渐成潮流,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几乎只从一个位置、一种角度去品评这个邻居的种种,作者则建议我们动动步子,调适距离。此书汇集了作者关于日本文化众多切近又深远的描摹,从幽玄的枯山水到别具一格的赏花姿态,从能乐的变迁到日本人的审美与自我反思,将文化与历史熔于一炉,同时阐释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繁复的历史勾连,也澄清了诸多误会。文字之间,作者自身的文化史观也恍然可见。
2019年12月18日 已读
李长声三本随笔自选集里最好的一本,差不多读完这三本自选集后,也不再需要读李长声了,毕竟岛国能说的事情就这么多,翻来覆去的也就只有这些事没别的了。
文化 文化史 文学 日本 李长声
昨日书 豆瓣
7.2 (13 个评分) 作者: 马世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曾经相信的那种永远不能遗忘的深刻情感,终究还是被遗忘了。时移事往,当我的文字终于刊载在十七岁那年只敢遥遥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经改变。或许最悲伤的部分是在梦想成真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对它早就不在意,并且发现它的实相其实跟生命中诸多猥琐细节毫无分别。而在此之后,你再也无梦可做了。
——马世芳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的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
——陈升
2019年12月25日 已读
相当于台湾的土摩托或者王三表,只能说家世真的很重要,没有妈妈是广播员,只能说估计还不一定比得上土摩托。
台湾 散文 随笔 音乐 音乐随笔
行云纪 豆瓣
7.1 (13 个评分) 作者: 谢海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你们怎么不说服我!”——侯导和阿城,一山不容二白羊
“造一座冰山”——侯导永远没有“够了”这回事
“这下总该上床了吧?”——侯导的感情戏偏不这么拍
“没事做就去睡觉!”——侯导就是不愿“戏剧化”
就是不让演员“演”——侯导与演员的斗争角力血泪史
首度贴身记录侯孝贤如何拍电影,揭示侯孝贤之所以是侯孝贤的原因所在。
电影里有的与没有的,拍出来与拍不出来的,尽在其中。
筹备期超过十年,剧本写作和拍摄历时五年,电影大师侯孝贤的首部武侠片《刺客聂隐娘》终于现出真面目,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作者参与了电影从剧本讨论到拍摄杀青的全过程:编剧之间互相角力,剧本“织了拆、拆了织”,摄制组辗转京都、湖北、内蒙古、台湾各地,状况不断,侯导还要不停给自己出难题……作者试图以人类学的视角和生动笔触,还原现场,记录一部电影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
本书另收录小说《隐娘的前身》、电影故事大纲与剧本(第三十八版定稿)。从文字到影像的转译过程,犹如在海中筑篱养鱼,框内影像只是少许,框外真实世界才是影片魅力所在。作者以编剧身份,独家讲述侯孝贤如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界限出一方景框,也试图诠释侯孝贤构建人物的冰山理论、独此一家的创作方式及电影观。不仅让你看懂电影,参悟不为人注目之细节,也提供另一种观看之道,揭示侯孝贤之所以是侯孝贤的原因所在。
你只需要于五月二十日星期三,在戛纳观看《刺客聂隐娘》壮丽的黑白影像的序幕,就能了解这位导演是有多令我们想念,就能立即回想起这位风格的创造者,这位美感的传播者。而这……在电影史上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当侯孝贤以《刺客聂隐娘》闯入他从未尝试的剑侠片类型,来结束这段长久的缺席。人们曾预言说,每一个亚洲自重的导演都得经历过这一段。但我们必须立即说明的是,他对这件事情的付出,是所有人当中最令人惊讶的,最具颠覆性的,最莫测高深的,也是前所未见最奢华的。
——法国《世界报》
她录影机般,翔实记下了全部过程,《行云纪》,这本我称之为“留下活口”的证词之书。证词?是为谁做证词?为一部我们曾经触手可及的想象过,却始终未被执行出来的慑人电影做证词。
究竟,从剧本到银幕上的电影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西方龙有翅膀,东方龙靠交通工具行云驾雾。而神龙见首不见尾,却碰巧叫海盟憨胆见着了,近身观察没给电灼雷劈阵亡,倒留下了这本活口之书。
——朱天文
海盟整个人心思敏捷,记忆力太厉害了,是非常纯质,很直接的人;然她对事务的理解又非常复杂,可能跟她的家庭父母、大姨有关。我感觉她清清楚楚,其实非常难得。观看我决定的这个最后版本的《刺客聂隐娘》,一般人可能是比较困难。看过海盟的书,可能会比较清楚吧。
——侯孝贤
我看完海盟的侧记,觉得它一定会发挥一个作用,但我好奇侯孝贤看过这本书之后怎么想,会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以及将来读过这本书和看了电影的人中间的关系,我真的很好奇。这本侧记其实在重新解释这部电影,它把框外侯孝贤没有框进来的东西,帮我们布好了。我们看完这本书,就知道原来老侯就只take这些东西,其他都被丢掉了。我非常感谢海盟做的这件事,看了这本书再回头去看《刺客聂隐娘》,那个领悟跟感动会非常不一样。
——杨照
2019年12月27日 已读
部分文字曾经刊登在读库上,写的怎么样不论,但其个人的优越感倒是透过纸面都溢出来了,并且个人始终认为,如果看一部电影看不懂还需要看参考书的,那一定不是部电影,而是考试题。
另外,这个世界已经世袭了……
关于电影 纪实 随笔
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豆瓣
映画をつくる
8.0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田洋次 译者: 蒋晓松 / 张海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3
《幸福的黄手帕》《黄昏的清兵卫》导演山田洋次经典著作全新修订版
山田洋次——
成长于中国东北,从卖鱼小贩到国民大导,创作超过一百部卖座影片;
艺术与商业共赢的常青树,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日本导演;
分享从影六十载的编剧、导演秘密,心路历程及艺术观念全公开;
细数片场趣事与生活感悟,带你感受“含泪的笑容”与“幸福的泪水”。
日本国宝级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在本书中将其几十年从影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既有编剧、导演的方法技巧,又有充满人性温度的生活细节。如同他的电影风格,山田洋次以平和而温暖的行文,介绍了自己从影的动机和愿望;论述了素材与剧本的关系;并以《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为例,分享现场执导的体会,探讨导演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读者不仅能从中管窥山田洋次是怎样拍电影的,也会收获一份心灵的感动。
2020年1月3日 已读
本书原版出版于1978年,中文版初版为1984年,惊讶的是在那个现在看来的古早时期,电影已经被称为夕阳工业了,只是没想到这夕阳红能红到现在吧。
山田洋次导演代表这老一辈艺术家的审美,当他回忆起松竹的拍片模式时,有种怀念计划经济的感觉,时代不同了,人也要跟着变化,这不2020年了,新的寅次郎的故事又要上演了。
日本电影 电影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