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
我為什麼要練琴 豆瓣
I Really Should Be Practicing
作者: 蓋瑞.葛拉夫曼 译者: 陳泠竹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1 - 4
在這本回憶錄中,葛拉夫曼用非常詼諧的筆法回憶了他的前半生:從俄國移民來的猶太家族、學習音樂的點點滴滴、走入職業生涯的曲折風波、為事業打拼的甘苦。
在葛拉夫曼的筆端,許多令人望而生畏的音樂大師有了聲音氣息,也透露了許多樂壇秘辛趣聞,讓讀者見識到一位真正的藝術家除了音樂訓練之外,對於今天所說的「人文素養」的廣泛涉獵,以及如何用全心全身來體會人生,享受人生。
這或許也是葛拉夫曼在面對演奏生涯受到打擊時,仍能保持幽默與泰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原因。
卡夫卡最后的爱 豆瓣
Kafka's Last Love
作者: [美]凯西·迪亚曼特 译者: 张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引人入胜的文学侦探故事《卡夫卡最后的爱》,是一个女人非比寻常的故事,在文学巨人弗兰茨•卡夫卡的弥留之际,她就在他身边。凯茜•迪亚曼特披露出这位俘获了卡夫卡的心,并使他的文学火种继续存活了几十年的卓越女人。这就是多拉•迪亚曼特,拥有独立精神的她逃出自己的波兰哈西德派家庭,去追求她的犹太复国运动之梦,并劝说卡夫卡离开了父母,在他离世前的最后一年与她在柏林生活。
《卡夫卡最后的爱》凭借最初的访问,来自共产国际和盖世太保档案库的未曾披露的资料,新近发现的多拉的笔记、日记及书信,清楚地阐述了一个文学“妻子”的生命,和薇拉•纳博科夫和诺拉•乔伊斯一样,就自身而言,她也是一位非比寻常的女人。
长征 豆瓣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译者: 胡小跃 作家出版社 2012 - 9
《长征》是半个世纪前在法国轰动一时、跨时代的权威读物:它几乎讨论了关于中国的一切;它颠覆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妖魔化舆论,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是研究新中国的必读书之一。
《长征》是时代的忠实记录:“将来,人们可能会对《长征》提出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它明天就会过时……但中国现在发生的故事太激动人心了,各个阶段都值得记录下来。”
《长征》涵盖中国百科,其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建筑、工农业生产、家庭、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个国家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它有自己的气候、植物群和习俗。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要试着去破解。”
帝国造就了我 豆瓣
Empire Made Me: An Englishman Adrift in Shanghai
作者: [英]毕可思 译者: 金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8
1919年,刚从“一战”退伍回家的廷克勒(1898—1939)生活前景灰暗,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而想在战后找到工作并不容易。所以当他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要招募警员时,他决定尝试一下。他被录取了,在那个陌生而遥远的东方大都市他要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也将在那结束他的一生……
本书通过小人物廷克勒的经历,描述了一个普通英国人在旧上海的生活,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图景。本书也是研究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人和上海租界警察的重要参考资料。
值得 豆瓣
作者: 郑秀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7
《值得》内容简介:郑秀文在《值得》中写道:“在这场试炼里,我所得到的,远比我所受的痛苦更值得记住;对于苦难,我有种崭新的体会。我要感谢这场忧郁。”2005年,郑秀文以电影《长恨歌》参加威尼斯影展角逐影后,可惜未能获奖。因为哮喘病、湿疹等问题,郑秀文感到身心疲惫,自电影《长恨歌》之后,她决定给自己放一个长假,退隐演艺圈的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电影、唱片及舞台绝缘;此后,专栏文字和画作成为Sammi与外界交流的唯一途径,不管外面流言蜚语她自得其乐,享受着难得的悠长假期。期间她读了很多书,也游历了许多地方,在土耳其度过了34岁生日后还去了印度、游览法国、维也纳的美丽事物、在四川地震时赶往当地演出慰问、到蒙古看望被遗弃而住在地洞中的孤儿……。这趟灵性之旅,使她找到精神的救赎,同时懂得了分享和分担才是生命本质,上帝的爱给了她最大的支撑和力量。《值得》便记录了郑秀文从《长恨歌》后淡出演艺事业,到她走出抑郁症的阴霾、重新面对自己的心里路程和期间在各地的所见所闻。书中细腻的文字透出郑秀文敏感而善良的内心,欢乐和悲伤的故事也带给人经久的感动。
暌违三年,郑秀文在香港红馆的,外界反响十分热烈,个唱场次也一加再加,在最后一场演唱会临近结束之际,Sammi读了一封自己写给自己的信,将这两年来的心情与所有人分享。读到最后“我清楚地知道,你回来了。更重要的是,你的勇气回来了”时她泪如雨下,这两年她究竟经历了一番怎样痛苦的挣扎?又如何做到坦然地面对过去和未来?读者都可以在《值得》里找到答案,甚至在郑秀文的经历中找到共鸣。
《值得》繁体版上市后,七个月已经加印至第十四版,销量直冲港台各大书店排行榜首。难得的是,郑秀文更将《值得》简体版和繁体版版税全数捐助给慈善机构。购买《值得》的读者,也无形中为慈善做出一份贡献,一起分享Sammi“信、望、爱”的善意与勇气。
《值得》适用于:喜欢郑秀文的读者、心灵书读者、大众读者。
烈爱 豆瓣
Furious love : elizabeth Taylor, Richard burton, and the marriage of the century
作者: [美] 萨姆·卡什纳 / [美] 南希·勋伯格 译者: 檀秋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9
“我点燃了烈火却又将它扑灭,为此,我受到了上帝永久的惩罚。那烈火,当然就是你。”
——理查德•伯顿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就相信我是一个被命运安排好的孩子,如果这是真的,理查德•伯顿无疑就是我的宿命。”
——伊丽莎白•泰勒
--------------------------------------------------------------------------------------------
伊丽莎白•泰勒独家授权传记作品 四十封尘封半世纪的情书首度公开
《名利场》特约撰稿人萨姆•卡什纳 著名传记作家南希•勋伯格
以纪录片般严谨的笔触还原泰勒与伯顿这段不朽的爱情传奇
---------------------------------------------------------------------------------------------
本书再现了好莱坞金童玉女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的世纪之恋,特别在泰勒的独家授权下公开了伯顿写给她的四十封情真意切、活色生香的情书,以及泰勒早期传记中禁止发表的内容。这些首次面世的一手资料揭示了二人由《埃及艳后》爆发的“丑闻”到两次结婚又两次离婚的纠缠一生的风流情事和爱恨别伤。在不乏幽默调侃的同时又以字句确凿的行文赋予了这段传奇真实可靠的面目。两位大明星个人性格的可爱与可恨,他们在好莱坞名利场上的光荣与虚妄,纤毫毕现,让我们对这段跨越将近半个世纪的爱情思慕动容,也让我们相信,阅读即站在真相的旁边。
---------------------------------------------------------------------------------------------
“比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更早以前,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的罗曼史就已震惊了全世界。在《烈爱》里,萨姆•卡什纳和南希•勋伯格给好莱坞这段疾风暴雨般波澜起伏的爱情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性见解。每一页都引人入胜。毫无疑问这会是一本畅销书。”
——道格拉斯•布林克利,美国历史学家、作家
“一部永远值得尊敬的传记,一部新闻般真实的传记……本书的突破在于努力将这两位大明星还原成普通人……像读莎士比亚戏剧那样读这本书吧。”
——《今日美国》
“卡什纳和勋伯格看到了泰勒自传中未发表的部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看到了伯顿历年来写给泰勒的四十封情书。本书中摘录的情书写得非常精彩;时而俏皮,时而优雅,时而心碎,还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烈爱》中写得最好的部分是描绘泰勒和伯顿工作时的情形,以及书中所引的他们关于表演、电影和舞台的交谈。”
——《洛杉矶时报》
灵魂的自由 豆瓣
作者: 伊能静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9
《灵魂的自由》是伊能静经历伤痛之后重新出发的作品。两年创作,40篇心灵札记,1000个寂寞阅读的夜晚,与20位心灵大师对话,伊能静在人生的拐角处华丽转身,新书《灵魂的自由》讲述疗愈与成长修习课。
《灵魂的自由》大胆真实地披露心路历程,深刻触及了心底的所有情感,其间有对年少时父爱的追忆,有对爱人的忏悔告解,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有对孩子的柔软母爱,还有内心深处对爱的无限渴求和自身感情最终归宿的表白。
伊能静试图告诉现代社会每一个与孤独共舞的女性,面对巨大而无法挽回的伤痛,该如何治愈千疮百孔的内心,身处攻讦与误解的烟硝战场,又要从何处获得勇气去应对?
“被自己释放,然后自由”,“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一个小孩,当没有人拥抱你内心的小孩,你要拥抱她”,学会寻找安静的力量疗愈当下,学着从身心灵各方面爱自己,拥抱你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对话,不要害怕孤单,唯有这样,才能拥有强大的自我和自由的灵魂。
卡夫卡传 豆瓣
作者: (德)彼得–安德列·阿尔特 译者: 张荣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在所有传说的开端和头,与卡夫夫一起拥抱孤独
★你不必具有他的性格,却同样备感胁迫而忧惧不宁;你不必有相似的经历,却同样为异化的可怕而震撼;你不必是寂寞无期的单身汉,却完全可以感同身受;你不必是孤独无援的卡夫卡,却进行着共同的抗争。
★这世界和我的自身在难解难分的搏斗中,看来非撕碎我的躯体不可。
—— 卡夫卡
★目标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谓之路者,不过是彷徨而已。
——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摸不透、含糊不清、既吸引人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化身。这部传记把卡夫卡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放在1880至1920年时期各重要文化思潮的相互联系之中加以考察。它展现的是游手好闲者和孤独者,旅行者和胆怯者,禁欲者和爱恋者,心醉神迷者和怀疑者,恐怖专家和讽刺大师……人们可以从其犹太神话和欧洲现代派之间的特殊地位中对卡夫卡的艺术特性获得新的认识。
本书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跟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
爱因斯坦自述 豆瓣
作者: [美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译者: 富强 新世界出版社 2012 - 4
《爱因斯坦自述》共分六篇,包括爱因斯坦自述、世界各地的演讲、信件、悼念科学界的朋友、发表的文章、访谈录。
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 豆瓣
小津安二郎 僕はトウフ屋だからトウフしか作らない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陳寶蓮 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2013 - 2
雖然有人跟我說,「偶爾也拍些不同的東西如何?」但我說過,因為我是「賣豆腐」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哩飯或炸豬排,怎麼會好吃呢。──小津安二郎
看過小津的電影,讀過那麼多崇敬小津的影評。
這一次,小津親自寫下自己的人生故事,
拍電影四十年,只走自己的路。
不追求新穎技法、不因襲電影文法;
拍普通人,說簡單故事。
因為他相信: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
◎侯孝賢、吳念真熱情推薦,易智言導讀;日本電影巨匠逝世50週年紀念版。
本書為小津安二郎唯一文集,獲小津家族首肯,在適逢這位日本電影巨匠冥誕110歲的時候紀念出版,獨具意義。書中精選39篇小津安二郎在各大報章雜誌上的電影見解、幕後花絮,文字透露出他對電影的愛、拍片時的各種堅持。同時另收15件小津於二戰期間在戰地時與家人朋友往來書信與投稿文字、1篇獨家專訪、小津自評53部劇情作品,極有珍藏意義。
◎代表作《東京物語》60週年,依然深深影響國際影壇
我試著透過親子的成長、描寫日本的家族制度如何崩潰。是我最接近通俗劇傾向的作品。──小津安二郎自評《東京物語》
眾所皆知小津安二郎其獨特拍片技巧與平靜的說故事方式,在他去世後深刻地影響了無數後輩導演。《東京物語》在2012年英國影藝學院出品的權威雜誌《Sight & Sound》票選十大影片肯定,358位國際導演評選榮獲影史第一,更勝《2001太空漫遊》、《大國民》、《教父》……在時隔60年後的今日,將這部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推上最高峰。小津以其作品中獨一無二的人生況味征服了國際大導們的心。
這位代表日本的國民導演過世後,在松竹電影公司的穿針引線下推出兩次向小津安二郎致敬之作:邀請侯孝賢導演於小津安二郎100年冥誕時完成了《珈琲時光》。山田洋次導演更以《東京物語》家庭故事為原型,拍出《東京家族》於2013年上映。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豆瓣
小津安二郎 僕はトウフ屋だからトウフしか作らない
7.3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陈宝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
唯一授权中文简体版
著名学者止庵作序导读
有人跟我说,偶尔也拍些不同的东西吧。我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小津安二郎
---------------------------------------------------------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写下他的人生、他的电影。拍电影四十年,小津只走自己的路,一直想完美地表现人性的温暖。人生中的执著,天性中的悲悯,都在这数十年间煮成一锅好豆腐。
小津安二郎坚持“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信条,脚踏实地只开独家的“豆腐店”:“面对摄影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我念兹在兹的,就是如何将这种温暖完美地表现在画面上。”
公主回忆录 豆瓣
作者: 玛丽亚·帕芙洛娃 译者: 陈婉婷 金城出版社 2010 - 10
玛丽亚·帕芙洛娃是罗曼洛夫王朝末期的公主,她的人生注定与普通人不一样。这本传记,是她在42岁时写下的,包括宫廷里的童年回忆、嫁给瑞典王子后的婚姻生活以及流亡等经历,还记录了宫廷内部的暗杀行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护士生涯以及十月革命的爆发等重大事件。玛丽亚优美的文笔记录下这些鲜为人知的活生生的故事,将会给广大历史爱好者、俄罗斯研究者及大众读者带来更加亲切和真实的阅读体验。
博尔赫斯大传 豆瓣
Borges:A LIfe
作者: 埃德温·威廉森 / Edwin Williamson 译者: 邓中良 / 华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完全涵盖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整个一生和全部作品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深入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展示了博尔赫斯作为人的一面:他对阿根廷的眷恋,他政治主张的演变,他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他内心的矛盾、欲望和执念,而正是这一切,塑造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这部权 威传记,终于揭开了博尔赫斯身上的诸多谜团。埃德温·威廉森对博尔赫斯的描绘引人入胜,令人心碎,将彻底颠覆这位当代大师已经在世人心中形成的固有形象。
二十世纪的西班牙语文学中,除了博尔赫斯,还有谁能写出如迷宫那般复杂的作品?而他的人生,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威廉森将博尔赫斯置于阿根廷历史及其人全部作品的背景下,编织出这位文学大师的一生。对于他,人们熟知的身份是叙述形式的反叛者和保守政治的攻击者,但威廉森指出,尽管写作风格极端而智性,但博尔赫斯生活在平常人的遗憾之中,并带着这些遗憾离开人世。
博尔赫斯的父母属于阿根廷的反对派,他的祖父辈是这个国家颇受尊敬的将军。在威廉森的笔下,青年时期的博尔赫斯软弱避世,无法抵御外在的欺侮,也无法解决内心的矛盾。剑经常出现在他布满鲜血的家族史里,最终,博尔赫斯以笔作剑,以此来保护自己。晚年,因为对自己早期随笔不满意,他搜罗自己所有的书,予以焚毁。
威廉森在事实和观点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镇定地创造出这部并未矫饰的作品。在他的心理分析之下,恋爱中的博尔赫斯和自我放逐的博尔赫斯都异常迷人。这部书就像一出戏剧,描绘出一个异人令人心碎的一生。
一八六七年日记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译者: 谷兴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后,他妻子还活了三十七年——这是为了出版作家的文集、普及其文学遗产,为了保护作家的档案资料、创建作家的博物馆而不倦操劳的岁月。在所有这些年间,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时而顽强工作,时而暂时放开,她一直在完成着一项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任务——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并给后世留下所有她认为需要讲述的关于过世丈夫的和他们共同生活的一切。这就是对作家书信的诠释,对自己写给他的信件的注解,对他作品中的事件、人物与现实生活之关联的考证,对自己婚后第一年用速记写成的日记的翻译,最后是撰写《回忆录》,这部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性文献中占据特殊位置的著作。在该书中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作者无可争辩的文学才能,还有她所特有的精细与明晰的智慧。
这份日记在诸多方面有别于《回忆录》。首先——是它的写实性。这是每日的生活事实、思绪、情感与印象的真实记载。它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甚至丈夫也无法读懂(日记是用速记写的),因此充满了关于作家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坦诚记述。鲜活的,不假思索的,经常是年轻妻子的不成熟的议论,甚至是丈夫的、她当时并不理解其意义与动机的言行,却比《回忆录》中那些更为有意识的、客观的,同时也就更带有选择性的言论与行为更能引导我们接近他的真实而复杂的面目。这样一来,日记的文本本身更重要——有助于认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掌握他1867年每天的生活与创作活动的细节。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使我们有可能对《回忆录》进行比较分析,以查明其作为文献资料的意义。
——俄文版编者С.В.日托米尔斯卡娅
恺撒 豆瓣
Caesar: The Life of a Colossus
8.5 (8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德里安·戈兹沃西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7
他是伟大军事家、仁厚的管理者、精明的立法者、
才思敏捷的作家,大独裁者、风流倜傥的浪子
……
牛津大学罗马史专家阿德里安•戈兹沃西作品
权威、全面、详细、好读的恺撒传记
一部极富魅力的罗马史书
·
·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是史上最著名的罗马人。他是极富魅力的领袖人 物、引诱女性的风流浪子、卓越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军事天才,赢得了历史上一些最宏伟的胜利。
·
在这部权威性传记中,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将凯撒至于他所处的地中海世界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这个丰富但动荡不安的社会,正是这 个社会创造了这样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男人。
·
·
【编辑推荐】
·
戈兹沃西既是古罗马史领域的学者,也是一位职业作家,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旨在根据西塞罗、普鲁塔克、撒路斯提乌斯、苏埃托尼乌斯等人的记述以及恺撒本人的《战记》,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社会的大背景下复原恺撒的一生。戈兹沃西将恺撒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从童年到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在此过程中恺撒展露了其政治才能,在攀登权力高峰的过程中他也有不错的机遇;成为执政官后如何通过对外征服确立其崇高的威望,在此过程中,他展现了与其政治才能相当的军事才能;最后,通过内战战胜其政敌,恺撒成为事实上的君主。
·
戈兹沃西认为恺撒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是不能分割的,在当时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背景下,两者联系极为紧密,因此他的著述避免了一些描述恺撒的著作要么将其视为一个政治家,要么将其视为一个军事家这样一种侧重其中一个方面的倾向,而是对二者予以相同的重视。
时间的噪音 豆瓣 Goodreads
The Noise of Time
7.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利安·巴恩斯 译者: 严蓓雯 译林出版社 2018 - 1
1937年5月,列宁格勒某处公寓楼里,一位三十岁出头戴着眼镜的男子在电梯门前等待着,腿边靠着一个小行李箱。他们总是在午夜来抓你,与其穿着睡衣被从公寓里拽出来,他宁愿收拾妥当,一夜又一夜守在电梯门前,等着被捕。
他就是肖斯塔科维奇,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待枪决的人。他把怯懦给了权力,把勇气给了音乐。本书是朱利安·巴恩斯为自己的英雄写下的人生小传。
这也是巴恩斯继《终结的感觉》后首部长篇小说,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10周年纪念,献给那怯懦却从未真正屈服的音乐之魂。入选《每日邮报》《金融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观察家》年度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