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 豆瓣
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 Studies in Popular Belief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作者: [英] 基思·托马斯 (Keith Thomas) 译者: 芮传明 / 梅剑华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比故事还精彩的史学经典,一览英格兰巫术众生相
Religion and the Decline of Magic
●首届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
●20世纪史学经典,历史人类学流派开山之作
●启蒙运动的另一个维度,科学和理性如何战胜了巫术?
●锁线胶订,经得起反复翻阅
在16和17世纪,妖术、占星术、巫术疗法等大众迷信几乎遍及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而护身符可以抵御恶灵的侵袭。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试图将巫术从中教会仪式中剥离出来,科学家也不断发现解释万物的全新理论。
托马斯深入英格兰各地档案,用海量的例证和审慎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早期现代人类的心智,向我们展示科学和理性如何同古老的信仰体系争夺关于世界的解释权,而基督教又如何跟随大众心智的启蒙,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
具有里程碑意义……每一页都是人间宝藏,这大概是我这辈子最热情地向他人推荐的作品。
——希拉里·曼特尔(《狼厅》作者、两次布克奖得主),《纽约书评》
本书为社会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打开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早期现代英国的理解……书中用精彩的论述和丰富的案例,展现了“世界的祛魅”这一韦伯经典命题。
——艾伦·麦克法兰,《今日历史》
一项重大历史成就……范围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洞见之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那段历史因为本书而彻底改变。
——《经济史评论》
疯狂年代(上) 豆瓣
作者: (日) 中野京子 译者: 朱悦玮 中信出版社 2015 - 11
【内容简介】
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波澜壮阔的大革命,使统治其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各阶层的人民的生活都有着剧烈的变化,变化之下的各色人物的与故事至今引人深思。本书从三个角度讲述大革命时期历史:皇室、文化艺术圈、普通民众,全面的剖析了那个年代,并配以适度的吐槽,让人忍俊不禁。100个小故事犹如点彩画一样,将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个现象、将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随意地点缀在画布之上,构成了描绘那个年代的巨型画作。
中野京子的这套图书在日本十分畅销,作为一套大众普及类的欧洲文化史读本,同时兼具了知识性与可读性,大块头的历史巨著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本书语言十分活泼有趣,轻松愉快的大话了18、19世纪的欧洲,期间的文化名人们的各式各样的轶事以及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让人阅读起来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
【编辑推荐】
腓特烈大帝、彼得一世、查理四世、路易十五、伊丽莎白三世…… 对这些似是而非的欧洲人名傻傻分不清楚的你绝对不应错过这本书。你可能对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欧洲诸国之间的霸权战争毫无兴趣,那只是一种历史符号罢了。但在本书里,他们是在那个时代实实在在生活着的“有血有肉”的人。
——导致持续了两百年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皇室灭亡的可怕的“血之诅咒”究竟是怎么回事?
——围绕在贝多芬、布鲁克纳、德沃夏克、沃恩•威廉斯这些音乐家身上的第九诅咒是什么?
——19世纪有多少名人死于决斗?
——为什么结核病被认为优雅浪漫并且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时尚?
——从小做着明星梦的安徒生让自己的母亲焦头烂额!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物原型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歌德在74岁高龄的时候又迎来了一次大失恋!
——欧洲当时的精神病院竟成了贵族的旅游观光胜地?!
——蒙克的名画《呐喊》的背景起因竟是因为一次火山爆发?!
——为了歌剧艺术而去势的阉伶——法国版“太监”?!
——风靡欧洲的“放血疗法”——加速了莫扎特、贝多芬、歌德的死亡?!
——18世纪的英国工业城市利物浦的劳动人民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
————————————————————————————————————
【读者评价】
“每一个历史人物,在中野的笔下都变得栩栩如生。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音乐、艺术、政治、战争、各种各样的历史题材全都被囊括其中,这也是让我非常喜欢的一点。”
“这本书里充满了令人唏嘘感慨的名人与天才的故事。”
“为了实现伟大的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和证明自己,就必须具备能够打破伦理和道德的强大的行动力吗……每当我看到这些历史名人如同暴风骤雨一般的性格之时,我都会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为一名凡庸之人真是太好了”
“因为书中的内容都是连载的故事,所以内容都十分短小,而且故事的连接并没有规则性,所以每次翻页时期、国家、登场人物都有变化,但即便是对世界史不太熟悉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整个流程。”
————————————————————————————————————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读过《名画之谜》而喜欢上中野京子作品的人千万不要错过。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豆瓣
The vanishing children of Paris: rumor and politics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 [法] 雅克·勒韦 译者: 杨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18世纪的巴黎,警察为了维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谣言开始泛滥,说法国国王得了麻风病,需要小孩干净的血来洗澡。于是在1750年,巴黎人在谣言的诱使下,发生了许多反政府、反警察的暴乱。在这之后,巴黎人的政治态度大变,以前巴黎人对国王的尊敬不复存在了。本书认为,1750年的谣言及暴动已彻底摧毁了法国的互信,并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奠下了基础。
暴力与反暴力 豆瓣
The Coming of the Terror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美]谭旋 译者: 黄丹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法国大革命中,为什么相当一部分称颂宽容、公平正义和人民主权的国民议会代表会选择恐怖统治?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为何会一步步走向恐怖的大众暴力?
◎除了全面考察法国城乡的社会状况,本书尤其关注大革命中的政治精英,不仅是精英阶层的政治行动,还有这些行动背后不断变化的心理动因,试图借此考察暴力政治文化的起源。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手稿和印刷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同时代的一系列信件和日记。在同类研究中,这并不多见。
纵观历史上的重要革命,很多都有恐怖时期,也都有对社会能够也必须革新的强烈信念,而这些信念很容易引向对反对者的敌视和打压。对所有的革命而言,那些利益和价值观念受到威胁的群体,都会成为反革命势力;对所有的革命而言,在无法避免的过渡时期,都会出现权力真空,也都会出现每一个权力 机构均受到质疑的时刻;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人民群众的影响足以将革命推向意料之外的轨道。另外,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也很可能都有执迷于揭穿阴谋、过度怀疑和缺乏信任的时期,都有充满不确定性以致难辨敌友,不知道谁是真正的革命者,谁是躲在革命誓言面具之下、披着羊皮的狼的时期。
事实上,结束一场革命很可能要难于开启一场革命。
现代法国的起源:大革命之大混乱 豆瓣
作者: [法] 伊波利特·丹纳 译者: 黄艳红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激情催生革命,浪漫导致混乱:法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年代
★ 为什么法国王室对一触即发的大革命毫无所知?
★ 为什么赞成革命的贵族在革命爆发后被最先遗弃?
★ 动乱的年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
★ 为您揭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真正原因。
《现代法国的起源》国内首次推出全译本,《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姐妹篇,该书已入选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并多次被百道网等网站评为年度优秀图书。
罪与美 豆瓣
Queen of Fashion: What Marie Antoinette Wore to the Revolution
作者: [美]卡罗琳·韦伯 译者: 徐德林 商务印书馆 2013 - 8
这部彻底重新审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传记揭示出服装引发严重的社会政治混乱可以达到怎样惊人持续和猛烈的程度。一如加里亚诺的礼服所暗示的,王后与其民众之间存在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最终致命的相互作用。通过考察渗透其荣辱浮沉的服装政治,作者希望对这位被无休无止地分析、无穷无尽地令人着迷的历史人物提出新的见解。
王后甚至用死亡坚持了时尚与政治之间的强有力的联系。作为法国最引人注目、最具争议的时尚标志,王后穷其一生铸就了这种联系。始终富于想象,即便时而纯属幻想,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衣橱既是梦想之源,也是梦魇之地。
法国大革命史 豆瓣
作者: [法]阿尔贝·索布尔 译者: 马胜利 / 高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法国大革命如何能够发生?革命者怎样、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如何进行了自身的改造?作者对此进行了详实的解答。作为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经典,本书内容严谨,结构均衡,使大革命的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史实叙述环环相扣,史料可靠,文笔流畅,语言简洁,无疑会引领读者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过程进行深入思考。
法国大革命 豆瓣
作者: [法国] 斯塔尔夫人 译者: 李莜希 2014
《法国大革命》是斯塔尔夫人最重要的政治名著,此书在法国一经出版,就被誉为“一本独辟蹊径的经典佳作”,开启了法国自由主义的现代大门。斯塔尔夫人把目光投向影响了法国现代命运的法国大革命,时间跨度从路易十六统治末期到拿破仑统治结束,就19世纪法国及欧洲的代议制政府及其政治体系作了深入的思考。《论法国大革命》并非史记,而是史评。斯塔尔夫人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冷静剖析当时法国的政治局势、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和国内外舆论情况,期间再穿插了个人亲身经历和感受。这本书为后人重睹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也为这段历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法国大革命亲历者的见证史,还原大革命面貌的经典之作!
★ 一个女性眼中的革命史;
★ 唯一一部法国大革命的亲历史;
★ 作者为大革命前夕法国财政部长的女儿,深层次揭秘大革命前夕法国的政治内幕;
★ 国内首次推出中文译本;
★ 托克维尔最为推崇的知识分子的珠玉之作。
自由的声音 豆瓣 Goodreads
Les Voix de la Liberté: Les Écrivains Engagés au XIXe Siècle
作者: [法]米歇尔·维诺克 译者: 吕一民 / 沈衡 文汇出版社 2019 - 5
美第奇奖、龚古尔传记奖得主鸿篇巨制
60万字讲述法兰西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
·
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 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均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19世纪末的法国毫无疑问地成了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
“我们如今更喜欢嘲笑崇高,将自由视为理所当然,有时甚至喜欢挖苦19世纪的文学和政治,认为那些浮夸的言辞同当今的审美观格格不入。然而,我们这些忘恩负义的继承者尤其要感激它们留下的遗产——我们还需要自由原则来奠定未来,某种自由的激情也将继续引领我们。”
·
维诺克是当今法国以著作多,取材广,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著称的史学名家。在这本展现19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非凡历程的书中,他所写的不是一部干巴巴的思想史。在他笔下,这些知识分子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吕一民 浙江大学教授
·
19世纪,“知识分子”一词尚未诞生,但这并未妨碍那些男男女女的活动……《自由的声音》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时代杰出文人的群像。这本书也如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米歇尔·维诺克是一位编年史作家,他的博学令人叹为观止。——《观看》
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 豆瓣
作者: [法国]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倪复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对其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大革命的历史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并存的且通常孤立的历史事件构成的:一个过时体制的历史,由于缺少捍卫者而消亡;革命议会的历史;群众运动的历史及其领导人;军队的历史;新制度的历史等等。所有这些历史,基本上代表的都是 各类心理力量之间的较量,因而应借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对其加以研究。这一解读,无疑会引发争议,也注定会刺激更深入的思考。
本书根据法文版译出。
英国《泰晤士报》——所有当权者都应该学习古斯塔夫•勒庞的这本书。作者对大革命的经典理论不屑一顾,他用心理学解释得出了全新的结论。他用极为生动的文笔,阐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的弱势角色,以及公会成员的个人意志和集体意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引领大革命党人的是神秘主义因素,能让大革命人士免受理性的影响。没有大革命,便极难证实理性难以改变人,因此,一个社会并非是按照立法者的意愿来构建的,不管他们考虑的有多么周全。
法国大革命人物传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路易·马德林 译者: 冬初阳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6 - 7
★一部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群雄角逐记录,一部血肉丰满的革命领袖人物的恢弘史诗,法文原版面世88年后,中文简体版终于上市!
★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必读书,讲述乱世群雄的崛起与末路。
★拉法耶特,贵族将军,命定唤醒法国自由精神的游侠骑士;米拉波,被称为猛兽、疯子、雷神,近似天才,丑陋如撒旦;塔列朗,瘸腿魔鬼,两面派,背叛的出色样板,高层次政客;罗兰夫人,吉伦特派的的伊吉丽亚,女英雄,曾权高如女王;丹东,人民领袖,悲情英雄,不是圣徒,是真正的男子汉;罗伯斯庇尔,过度自负,以美德之名施行暴力恐怖统治;西哀士,宗座领袖,开启革命的闸门,帝国皇帝的加冕者。……
本书是我社继《法国大革命史》之后出版的第二本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图书,讲述的是那些在大革命进程中涌现的革命人物的传记。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一场比1640年英国革命更激进、比1775年美国革命更彻底并开启了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时代的革命。
在法国大革命的不同时期,分化出不同的革命派别领导革命,例如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等,这些革命人物,固然各有弱点,但他们都是以赤诚之心和生命为代价来从事革命的。作者用生动的笔墨、翔实的资料图文并茂地刻画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风云人物,如游侠骑士拉法耶特、疯子天才米拉波、瘸腿魔鬼塔列朗、女王罗兰夫人、“美德典范”罗伯斯庇尔、男子汉丹东、帝国加冕者西哀士等,勾勒出那个风起云涌年代的变革与颠覆、激情与理想、阴谋与背叛、暴力与恐怖、自由与抗争的历史画面。
法国大革命讲稿 豆瓣
Lectures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克顿 译者: 姚中秋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本书是作者担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教授之时,于1895-1896、1896-1897、1897-1989、1898-1899学年授课所用,其后由其弟子整理出版。阿克顿本人生前曾以其不完善为由拒绝出版本讲稿,阿克顿的多个文献目录中亦未收入本讲稿。但其重要思想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叙述极端稀缺的情况下。而且,本书具有阿克顿著作的典型风格:渊博而无滞涩,机智而不卖弄,叙述流畅而逻辑清晰,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相信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国读者,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 豆瓣 Goodreads
Fatal Purity: Roberspierr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露丝·斯科尔 译者: 张雅楠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从文雅柔弱的知识青年成长为血雨腥风的革命领袖终于在36岁时走上断头台——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的一生令人感慨,令人恐惧,更令人反省。他是卢梭最坚定的信徒,一个热衷改造人类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他按照一种原理去设计一个理想天国,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去实现它,甚至不惜疯狂杀戮。他口才出众,风度翩翩,万人倾慕;他无比真诚高尚,是不可收买的革命者;他崇高伟大,具备难以企及的美德。但,他手上沾满鲜血,除了演说煽动,断头台就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实现理想的工具。一个羞涩的年轻律师如何变成了暴力恐怖的化身?
理想、自负、盲从、狂热不会实现纯粹的理想国,最终只能是白骨累累。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豆瓣
The Family Romanc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林·亨特 译者: 郑明萱 / 陈瑛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本书以“家庭罗曼史”指称集体无意识的家庭秩序图像,这种家庭秩序的图像构成了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的基调。作者借着讨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阐述这种政治理念;并以家国互喻的方式,陈述18世纪的法国人视其统治者为父、视其国为家的想法。本书的论述并非沿着时间的脉络直线前进,而是在革命十年间颠来倒去地反复叙说,彻底颠覆单一观点的直线史观,呈现给读者另一种解读历史的典范之作。
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 豆瓣
The French Revolution: A History
作者: 托马斯·卡莱尔 译者: 刘毅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6
这是一部狂野、疯狂、完全依照自身角度写出的法国大革命史,如果天意使然,也许最好为世界所不容。这部书随心灵深处的硝烟而出,酝酿于黑暗、风暴和痛苦之中。苍穹下,还从未有人在孤寂中如此倾诉。——卡莱尔
本书是浪漫主义史学家卡莱尔的代表作,论述了1774—1795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前后二十余年的动荡历史。全书分三卷,从国王路易十五之死着笔,生动细致地论述了三级会议的过程、无套裤汉的崛起、攻克巴士底狱、长矛节、王室逃亡之路、吉伦特派的上台和覆灭、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和热月党人的胜利等。在众多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中,本书以亦史亦文的叙述、用典比喻的结合、绵密精巧的论证著称,出版后轰动一时,多年来已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一直畅销不衰。
本书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并称“英国史学双璧”,卡莱尔以独有的澎湃激情和华美文笔,塑造了平庸憨厚的国王、“国王身边唯一的男人”王后、两面派米拉波、邋遢的马拉、雄狮丹东、海绿脸罗伯斯庇尔、女神罗兰夫人等人物形象,演绎出一部悲情浪漫的史诗,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豆瓣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美] 林·亨特 译者: 汪珍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是作者对过去简单的政治史研究,转而探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因为在政治文化中,我们可以知晓在革命中政治行动的内在逻辑,理解革命者的价值、期望,以及固有的规则如何被表达并形成集体的意愿与行动。通过研究革命中的象征实践即特定的象征和仪式,亨特认为,革命者的政治实践并不是简单地表达着他们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事实上,通过他们的语言、象征、仪式和每天的政治行为,革命者重构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社会关系。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被评为最出色的介绍新社会文化史的著作。作者从政治、文化和阶级的角度论述法国大革命的内在复杂关系,从而了解法国大革命史如何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易读、激动人心的读本。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豆瓣
Dire et mal dire: L'opinion Publique au XVIIIe Siècle
7.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译者: 陈旻乐 文汇出版社 2018 - 3
人微言轻的民众、晦明不定的言论,何以动摇法国王室的统治?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作品,视角独特的法国大革命研究。
································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听见了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讹传讹,纷纷议论是土耳其人率领80万大军,乘 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著名大盗卡图什被捕,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来描述他曾经的“战绩”和悲惨的结局。
1769年,巴黎盛传教皇暴毙,这个谣言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国国王宣布了一个活了100岁、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讯。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著名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冲动或无知,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于民众舆论进行严密的监控。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这正是本书着力阐述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追踪1789法国大革命 豆瓣 Goodreads
Sur les traces des révolutionnaires: Une aventure dont vous êtes le héros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塞德里克·格里穆 译者: 刘润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2
这本书就是一盘棋,而读者就是其中的一颗棋子——你可以自由选择哲学及意识形态,穿梭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之间:路易十六、丹东、罗伯斯庇尔……以逻辑和好奇心为武装,读者将按照自己选择的浏览路线身临其境这场革命的波折与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