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蘑菇猎人 豆瓣
The Mushroom Hunters: On the Trail of an Underground America
作者: [美]兰登·库克 译者: 周彬 商务印书馆 2023 - 11
北美森林黑暗的地下世界默默生长着大自然最后的野生美食——蘑菇。相比奢华的餐厅和昂贵的白松露,采蘑菇的人并不精致。他们行走于荒野中,随季节变化而改变踪迹,只为从树林里挖出更多珍稀的野生蘑菇来换取金钱。
作者兰登·库克将真菌学、饮食文化和户外探险交织在一起,揭秘蘑菇猎人这个鲜为人知但竞争激烈的神秘职业,同时探讨人类行为、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本书既是一部怪诞的探险纪录片,又是一堂生动的美食烹饪课,还是作者与蘑菇猎人深厚友谊的见证,引领读者在这个时而神秘、时而危险、时而悲惨的地表世界中穿梭。
编辑推荐:
★蘑菇人类学!在北美,采集野生蘑菇的是哪一类人群?他们有着怎样的从业经历?20世纪80年代,以野生蘑菇作为优质食材的饮食方式开始流行,美国林木业的衰败催生了第一批职业蘑菇猎人——伐木工人,后来这个群体更多是越战结束后的东南亚难民,近年则以来自墨西哥的拉丁裔移民为主。
★身为美食爱好者和自然探险家,库克如何辗转于蘑菇猎人群体的真实生活中?作为关键物种和文化图腾,野生蘑菇很大程度上和蘑菇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库克在书中讲述了蘑菇猎人的传奇经历,他跟随蘑菇猎人走遍北美野生蘑菇采摘地点,探访知名的自然美食餐厅,从西雅图到育空,从加利福尼亚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北美的野生蘑菇采摘和贸易是一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庞大产业。野生蘑菇如何通过一条隐形的食物链从山野森林最终被呈现于精美的餐桌之上?库克打破神秘的行业壁垒,揭秘蘑菇猎人这一混乱的、隐蔽的、流动的亚文化群体,带领读者一窥野生蘑菇贸易的地下世界!
第三方推荐语:
★一个欢乐、刺激的故事,关于美食、金钱和冒险……每一页都是如电影般的生动场景。——《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以新鲜而锐利的视角揭秘了这片鲜为人知但竞争激烈的美食自留地……这是一次与一群粗犷不羁的蘑菇猎人在森林中的奇妙漫步。——《华盛顿邮报》
2023年12月18日 想读
柏林墙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泰勒 译者: 刘强 重庆出版社 2009
这是一部讲述柏林墙的兴建与倒掉的作品。在西方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柏林墙从来都是绝望、英勇的东德人逃离“魔掌”时的背景。泰勒却使用大量的官方记录、史料、私人叙述证明,柏林墙从来不只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不仅是东德为了阻止居民外逃而修建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大舞台。二战之后核俱乐部成员们的危险游戏、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政治做秀,竞相借之登台亮相。美国总统肯尼迪、英国首相麦克米兰、法国总统戴高乐以及前苏联的领导人们,都以柏林墙为话题,或长袖善舞或惺惺作态或肆意叫嚣,只有柏林墙静静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泰勒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
泰勒用很多精力去辨识关于柏林墙的传说和神话,把它们还原为现实。他追溯了柏林墙从1961年8月开始的历史,指出修建伊始它只是铁丝网,后来才发展成103英里长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配有300个瞭望哨及荷枪实弹的士兵。泰勒调查清楚了修建柏林墙的“罗斯工程”的细节,讲述了柏林墙建成后东德人的生死逃亡,也谈到了柏林墙倒掉后被人分拆销售的情况。但他最关注的是柏林墙背后的可怕景象。撇开政客和政治不说,人们一度对把柏林人为分裂开的想法嗤之以鼻,而当柏林真的一分为二时,大家又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习以为常,甚至以为本应如此。泰勒说,当时普通人都产生了世界末日般的感觉,觉得毁灭性的核战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该书是第一部深入细致地描述当时的柏林和柏林人的著作,资料翔实,穿插了很多细节。
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东尼·莱里斯 译者: 朱艳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1
海明威的《巴黎是一场盛宴》代表了所有钟情于这个城市的人们想象中的巴黎:一座我们可以年纪轻轻、囊中空空地幸福相爱的城市。巴黎怎么可能成为一曲为生活、艺术、创造力和人与人之间友爱奏响的挽歌呢?
控诉恐怖袭击不是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是一曲爱与亲情的咏叹调。
本书为读者描绘的,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或已经经历或某天将要面对的——失爱之痛。安东尼用他的笔,以一种融合了记者的冷静与诗人敏感的风格,解剖了这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接受的剧痛。
这本书因此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直面失爱之痛——“我们无法医治死亡。我们满足于将它驯服。”
————————
星期五晚上,你们偷走了一条出色的生命,我的生命之爱,我儿子的妈妈,但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
你们想要我害怕,想要我以怀疑之眼看待我的同胞们,想要我为安全而牺牲自由。你们输了……
我知道她将陪伴我们今后的每一个日子,我们将在灵魂自由者的天堂里重逢,那是你们永远进不去的地方 ……
我们只有两个人,我儿子和我,他刚满十七个月……这个小男孩将以他的幸福和自由羞辱你们。因为,你们同样无法得到他的恨。
————————
2015年11月13日晚上,安东尼·莱里斯失去了他的妻子海莲娜· 缪雅儿-莱里斯,她在巴黎恐怖袭击中遇难。面对失去爱人的难忍之痛,他只有一件武器:他的笔。如同那封透着希望与柔情的网文“你们无法得到我的恨”,在本书中,安东尼·莱里斯向我们讲述生活在发生了这一切后应该如何继续。他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父亲与一个儿子之间受伤但温存的日常生活,一段震憾内心的见证。
花:探索盛开的世界 豆瓣
Flower: Exploring the World in Bloom
作者: 英国费顿出版社 译者: 李嫒 / 杨恩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10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 重磅引进了“费顿艺术灵感”系列典藏画册。首推作品——《花:探索盛开的世界》。一本书看完艺术史上所有的“花”。
带领读者踏上跨越各个大洲、穿越各种文化的旅程,探索从古埃及至今的数千年间,人类历史上艺术家和图像制作者们对花卉图案取之不竭的利用。这项引人入胜的调查收集了316 幅华美的图像,涵盖了多样的风格和媒介——从静物画和植物插图到雕塑,从时装作品到插花艺术 。
1.保证顶级画册的水准。
内容质量保证。引进自世界艺术出版殿堂——英国费顿出版社。国际团队精选艺术史中316幅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均配有专业精炼的作品讲解,告诉你好作品为什么好。特邀中国科学院植物专业何祖霞老师担任科学审校。
工艺精益求精。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保留原版同尺寸复刻引进,8开大开本,128g哑粉纸,专业艺术图书印厂雅昌印制。每本均配备专属定制保护盒。赠送大幅海报。
2.顶级创意比拼,创意工作者最佳参考书。
本书由各领域的国际专家组成的团队参与策划,全面展示了世界各地花卉的多样性——从花园花卉、野花到异国珍品,从热带花卉到开花乔木。书中既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有鲜为人知的佳作,创作者涉及各个领域且各具特色,如荒木经惟、塞西尔·比顿、列奥纳多·达·芬奇、大卫·霍克尼、尼克·奈特、草间弥生、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亨利·马蒂斯、亚历山大·麦昆、克劳德·莫奈、威廉·莫里斯、乔治亚·欧姬芙、皮埃尔- 约瑟夫·雷杜德、雷切尔·鲁伊希、康斯坦斯·斯普里、弗洛拉·斯塔基等。
排版巧思,对页排列元素互相呼应的两个作品,这是翻纸质书才有的快乐。突显了图像与图像之间发人深省的对比或相似之处。探索“郁金香泡沫”影响下的荷兰黄金时代花卉静物画与维多利亚时期“植物猎人”创作的稀有植物插图;认识日本插花艺术——花道,同时了解花卉在彩色摄影的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3. 十多种艺术形式,真正齐全的“花”之词典。
“花”做为最常见的生活美学素材,书中收录了10多种创作形式的作品,绘画、素描、写生、植物绘画、摄影照片、湿壁画、文物、花道、现代装置艺术、商标设计、时装品牌、电影……形式丰富的作品启发,从观察到表达,随时可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开始你的创作。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花。”希望这本“花”的词典能带给大家跨越时间的美好祝福,以及关于美的灵感和认知。
2023年12月12日 想读
恐怖主义在欧洲 豆瓣
作者: 张娟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 - 6
《恐怖主义在欧洲》内容简介:恐怖主义被认为是21世纪威胁全球安全的“政治瘟疫”,而一向被认为相对安全稳定的欧洲竟成为全球遭受恐怖袭击最多的地区之一。国际台的国际新闻编辑和驻外记者就在欧洲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从恐怖主义概念和欧洲早起恐怖主义的萌芽入手,回顾了横行于20世纪的欧洲恐怖组织和21世纪在欧洲发生的重大恐怖袭击事件,对于欧洲社会所面临的内外恐怖威胁展开分析,总结欧洲国家反恐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了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欧洲地区的文明冲突,并关注了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对欧洲安全的影响的。《恐怖主义在欧洲》内容生动,不仅有一些重大事件的细节描写,还就欧洲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反恐问题等方面的举措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而有见地的看法。应该说,《恐怖主义在欧洲》是一本适合专业和非专业人士参阅的作品。
2023年12月12日 想读
沸腾的仇恨 豆瓣
作者: 李涛 2007 - 8
什么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就是一个民族对其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心理、习俗和生活方式等等的认同。由于对自身民族的认同,使这个民族很容易和其他的民族产生隔阂,甚至发展成敌对或是战争。而发生战争的结果会使民族更加坚信,想要生存下去并保持民族的独特性,就必须自治或是独立。于是,人们为了寻求自治和独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就是造成恐怖主义最重要的因素。
当最初的被迫反抗变为对无辜人群滥施暴力,当民族主义的得分性和宗教的非理性比以前更甚,当一种平衡无以为继、得不到合理消解终被打破时……极权主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三大都会集中上演,人类潜在的魔念将会以决堤般的极端形式全面释放。
我们正处在一个极为独特的历史时刻,危机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写镜头。这种状态如影随形地存在于个人与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也存在于地球村的角角落落。
暴力不安,罪恶益重,在这种时代气氛之下,我们不知道这一股乱流将把人类引向何方。
2023年12月12日 想读
Loving 豆瓣
作者: Hugh Nini / Neal Treadwell 5 Continents Editions 2020 - 10
Loving: A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Men in Love, 1850-1950 portrays the history of romantic love between men in hundreds of moving and tender vernacular photographs taken between the years 1850 and 1950. This visual narrative of astonishing sensitivity brings to light an until-now-unpublished collection of hundreds of snapshots, portraits, and group photos taken in the most varied of contexts,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Taken when male partnerships were often illegal, the photos here were found at flea markets, in shoe boxes, family archives, old suitcases, and later online and at auctions. The collection now includes photo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ustralia, Bulgaria, Canada, Croatia, France, Germany, Japan, Greece, Latvia,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Russia, and Serbia. The subjects were identified as couples by that unmistakable look in the eyes of two people in love - impossible to manufacture or hide. They were also recognized by body language - evidence as subtle as one hand barely grazing another - and by inscriptions, often coded.
Included here are ambrotypes, daguerreotypes, glass negatives, tin types, cabinet cards, photo postcards, photo strips, photomatics, and snapshots - over 100 years of social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Loving will be produced to the highest standards in illustrated book publishing, The photographs - many fragile from age or handling - have been digitized using a technology derived from that used on surveillance satellites and available in only five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Paper and other materials are among the best available. And Loving will be manufactured at one of the world's elite printers. Loving, the book, will be up to the measure of its message in every way.
In these delight-filled pages, couples in love tell their own story for the first time at a time when joy and hope - indeed human connectivity - are crucial lifelines to our better selves. Universal in reach and overwhelming in impact, Loving speaks to our spirit and resilience, our capacity for bliss, and our longing for the shared truths of love.
2023年11月6日 想读
生命是赌注 豆瓣
Med livet som insats: berättelsen om Vladimir Majakovskij och hans krets
9.2 (8 个评分) 作者: (瑞典)本特·扬费尔德 译者: 糜绪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5
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
2023年10月2日 想读
达摩克利斯的暗室 豆瓣
DE DONKERE KAMER VAN DAMOKLES
作者: (荷兰)威廉·弗·赫尔曼斯 译者: 宋德利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威廉•佛雷德里克 •赫尔曼斯作为欧洲重要作家,近来赢得了国际声誉,与克莱斯特、卡夫卡、塞利纳等人齐名。几十年来他在自己国内被看作是文学界的一位主要作家,他凭借尖锐深刻的杂文在社会辩论中占有权威地位。在小说中他创造了一个残酷的世界——一切必定以人类遭受厄运而告终。赫尔曼斯的毕生作品展示了巨大的文学力量和幽深忧郁的孤独感。在他最著名的作品《达摩克利斯的暗室》一书中,赫尔曼斯讲述了一个女里女气的小伙子欧斯瓦奥特的故事,他在二战中遇见了自己富有男子气概的对应人多尔贝克。多尔贝克下达各种密令,让欧斯瓦奥特深信不疑他是抵抗运动的一员,但在战后他却被当作叛国者被关押起来。欧斯瓦奥特是否有罪?他是否遭受错觉的愚弄?真有多尔贝克其人吗?甚至在合上最后一页后,读者仍困于悬念之中。正是无法搞清英雄究竟是在“正确”还是“错误”的一边,使这部著作成为技艺精湛的作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二战的看法。《达摩克利斯的暗室》是融令人毛骨悚然的惊险小说和哲学性杰作为一体的作品。
骰子人生 豆瓣
The Dice Man
作者: [美] 卢克·莱恩哈特 译者: 陈正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卢克•莱恩哈特是一名精神分析医师,他的生活正如每一个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一样,“单调,重复,琐碎,强迫,紊乱,心烦”。他发现所谓的心理治疗只不过是让病人的生活“从不堪忍受的了无生趣变成可以忍受的了无生趣”,而“生活有如一片乏味的海洋,零星点缀着欢乐的岛屿,而一过三十岁,就再难看见陆地”。百无聊赖的人生让他开始多次考虑自杀的问题。他会在大桥上来回踱步,会在地铁轨道旁徘徊,会望着毒药“是的宁”发呆,更偷偷买了把手枪,随时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突发奇想,通过骰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骰子的带领下,他开始了一系列打破习惯的行为,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线。最后,生活变成了一场角色扮演的狂欢,为了试验人类灵魂的可塑性,他得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最后甚至抛妻弃子,众叛亲离,却在所不惜……
也许,惟有将这部自始至终都沿着疯狂的轨迹高速运转的黑色荒诞剧放在那个凯鲁亚克风行的年代,放在那个嬉皮士流行的年代,放在那个西方年轻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年代里看,才能解读出个中三味。忠实跟随骰子,永远服从手里滚出的“选项”,彻底放弃自我,在随遇而安里寻找生命的真谛,真的是人生和社会的终极出路吗?小说的荒诞走向和暧昧结局使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简单的答案。
编辑推荐
《骰子人生》编辑推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嬉皮文化高峰之作,“史上五十佳Cult经典”之一,由书而来的“掷骰哲学”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典故之一。
媒体推荐
《骰子人生》犹如一座黑色喜剧的游乐场,里面充满坐过山车似的惊险刺激和穿越隧道时的疲乏躁动;它也是关于爱的,疯狂的影象全都倒映在内心扭曲的哈哈镜上。
——《时代周刊》
这是七十年代早期最时髦的小说。它是一本令人难忘的书……几乎趋于完美……充满愉悦,文思巧妙……单是开头的三十页就概括出了当代的无政府主义。
——伦敦《Time Out》杂志
一部优秀的小说……动人,机智而且充溢优美的喜剧感。
——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作者)
才华横溢……非常像《第二十二条军规》……其中有关性的调侃格外有趣。
——《休斯顿邮报》
诙谐的、无所顾忌的智慧喷发……在无政府主义的边缘欢呼雀跃。意志真空——莱恩哈特巧妙地对这种时代弊病作出了诊断。
——《生活》杂志
O娘对我说 豆瓣 Goodreads
O m'a dit
作者: [法]蕾吉娜·德福日 译者: 李玉民 / 褚庄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 11
1955年,法国情色小说《o娘的故事》出版,引起极大争议。该书得到法兰西学院院士让·波朗的赞赏,并为之作序,之后获得双偶文学奖。该书女作者波莉娜•雷阿日为匿名,其真实身份为伽利玛出版社资深编辑,曾与作家加缪共事。
1975年,作家兼评论家蕾吉娜·德福日对波莉娜•雷阿日,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访谈,内容涉及色情、文学、上帝、死亡、战争、童年等等。其观点之犀利,内容之广泛,对读者了解《O娘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及法国文化的变迁有重要的意义。
介入的旁观者 豆瓣
Le Spectateur engagé
作者: [法]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 海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 8
雷蒙•阿隆是难以归类的。作为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逆左翼知识界主导思想的潮流而动。其他方面,在对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主义的本质上,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五十年代,他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立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完成一部无可争议的科学的工作。
雷蒙•阿隆同时身为记者、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在这部与让-路易•米西卡和多米尼克•沃尔顿的访谈录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政治和精神的历程,在这段生动和激情四溢的对话中,他分析了他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希特勒的崛起,法国人民阵线,慕尼黑会议,法国的崩溃,维希政权和抵抗组织,种族灭绝,冷战,以及与萨特和梅洛-庞蒂争论的问题,欧洲一体化,核子战略,阿尔及利亚和非殖民化,戴高乐主义和68年5月风暴,左翼联盟……
在这本新版的《介入的旁观者》中,我们发现一种让自己置身于人类的自由的历史观,一份为西方民主的辩护词,同时也洞察到一种复杂、清醒且令人感动的人格。
你好,无聊 豆瓣
MES ILLUSIONS DONNENT SUR LA COUR
作者: [法] 萨沙·斯佩林 译者: 朱志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3 - 1
法国“90后”的青春迷惘小说!被誉为当代的《你好,忧愁》!
萨沙是个十四岁的少年,因为厌倦学校生活,在新朋友奥古斯丁的陪伴下,渐渐地开始逃学。因为还是中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都喜欢流连于游乐场和快餐店。他们对一切幻灭,开始吸毒。他们从一般好友,变成情人,他们在恋爱。对他们而言,相爱,即是一同达到“一切都消逝的境界”……
法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这本书是2009年的《你好,忧愁》!”
给伊夫的信 豆瓣
Lettres à Yves
作者: (法) 皮埃尔•贝尔热(Pierre Bergé )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3
这是国际时尚大师伊夫•圣罗兰去世后,与他共同生活了五十年的同性伴侣、生意伙伴皮埃尔•贝尔热给他写的一些信。这是对他们五十年生活的一个总结,告诉大家,伊夫•圣罗兰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有一天,我也许又会重新开始给你写信,谁知道呢?我们不会分离,不管有什么事,我都不会停止爱你,想你。五十年里,你将我带入一个美轮美奂的故事,一个梦,梦中有最为疯狂的景象,现实在此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今天,我醒了。你的死亡敲响了结束这一乐章的最后音符。在你活着的时候,你的魔法令我心醉神迷……”
这注定是一个不同凡俗的故事。不仅仅因为在一起经历了五十年激情、动荡和风雨的这对伴侣是同性。事实上,所有的爱情——无论是同性之间,还是异性之间——都是一样的道理,都有中心,有牺牲,有遇见“唯一”的人时所看见的炫目的光环,有光环背后深深的怀疑,对自己,对他人。
溺水 豆瓣
Le Lieutenant - colonel de Maumort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罗杰·马丁·杜加尔 译者: 黄春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2
《溺水》和《萨扬旧事》是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杰•马丁•杜加尔遗著《穆默尔中校》中的两部分,可以各自独立成篇,也可互相对照着读。这是遗著中花费最多时间、几番修改的章节,被纪德称为马丁•杜加尔“所写过的最坚实、最有个性的作品”。《萨扬旧事》中,主人公贝特朗•德•穆默尔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十二三岁时,在自家的萨扬城堡里与表兄居伊和家庭教师格扎维埃之间的故事,而格扎维埃成为《溺水》中的主人公。叙述者贝特朗通过回忆和情景重现,交织刻画了青少年在青春期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变化,突出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和性教育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法国上层社会青少年受教育的方式以及巴黎与外省之间的巨大差异。
友爱与背叛 豆瓣
作者: 海野弘 译者: 张洋 东方出版社 2016 - 6
世界史中的同性恋文化始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禁欲、“世纪末”的爱的迷宫、帝国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性意识扩大的二十世纪所产生的美和多种多样的价值观。
作者将自古希腊、古罗马至现代的著名人物与事件通过同性恋文化这一条主线将他们串联在一起,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揭开世界同性恋历史的神秘面纱,可读性强又兼具很高的学术价值。
道连:一场模仿 豆瓣
Dorian: An Imitation
作者: [英国] 威尔·塞尔夫 译者: 赵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
《道连:一场模仿》是一部向王尔德名著《道连·格雷的画像》致敬之作。20世纪80年代,刚刚毕业的牛津学子道连•格雷遇到了巴斯、亨利等人——后者作为风 月场上的老手,将纯真无暇的道连带入了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巴斯以道连为模特,制作了一部录像装置艺术作品《阴极的那喀索斯》—— 由九台显示器组成,播放着道连的动态图像。自此,道连·格雷越来越如鱼得水,肆无忌惮地挥霍青春,甚至为非作恶,传播艾滋……然而岁月流逝,道连的外表依然光洁如昔,丝毫没有留下痕迹,可是被束之高阁的《阴极的那喀索斯》中的形象却愈发丑陋、扭曲……
小说在内容和结构上紧扣《道连·格雷的画像》,塞尔夫将原作中能令道连永葆青春的画像换成了录像装置艺术作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敏锐地捕捉到当今时代和百年前王尔德所处时代具有的这些相似性。
光明共和国 豆瓣 Goodreads
República luminosa
8.7 (161 个评分) 作者: [西]安德烈斯·巴尔瓦 译者: 蔡学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世界失败的那天清晨,人们正忙着搜捕几个流浪的孩子。”
《黑暗之心》+《蝇王》,一部虚构的美洲编年史,一部寓言式的现代启示录。
大森林吞没了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孩子,正如浩浩荡荡的埃莱河水带走了成吨的淤泥。大自然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孕育出一种全新的、陌生的文明,孩子们也试图在大森林腹地密不透光的树叶穹顶下创造世界。孩子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如此野性,如此纯真。最终,他们以弃世的方式背叛了我们,而我们为了活下去,也背叛了他们。只有埃莱河依然不动声色地流淌着,像是一则寓意姗姗来迟的寓言。
如《百年孤独》般厚重,又如《佩德罗·巴拉莫》般神秘;既有浓郁的自然风情,又颇具知识分子色彩。出版当年即广受瞩目,一举夺得赫拉尔德小说奖。
◎ 内容简介
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托瓦尔,曾经与周边任何一座大城市一般无二,地区的经济中心,种植茶叶和柑橘。随着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水电站的建造与河道的修葺,整座城市开始加入到现代文明的行列。人们如此沉浸在繁荣中,却不知他们身处的世界早已全然失效,变成了一个粗陋的、没有意义的构造,官僚机构像沾了胶水的网一般笼罩着所有人,生活像节拍器一样呆板而乏味,有的房子把它的住户变成了爬行动物,有的把他们变成了人,也有的,把他们变成了昆虫。
有一天,圣克里斯托瓦尔的街头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起先他们靠沿街乞讨过活,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破坏活动。更令人心惊的是,本地的孩子似乎也被这种暴乱的气息感染了,有人声称能听到他们的心声,有人在暗夜里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政府的搜捕之下,孩子们先是躲进大森林,后来又藏进下水道,在那里,建立起了一个名为“光明共和国”的法外之地……
“世界就是这样告终,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孩子们是新世界的美梦,旧世界的遗民,他们的出现,恰如一声轻轻的叹息,宣告了古老美洲文明的终结;如下水道中精心搭建的光之殿堂,破开了目之所及的一切迷雾。
◎ 评论推荐
巴尔瓦不需要任何写作上的建议,他早已创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早已拥有了一门与其年纪毫不相称的精湛技艺。——诺奖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倾力推荐
在《光明共和国》中,巴尔瓦不仅运用了一如既往的大胆叙事,发挥了处理模糊情境的天赋,更增添了形而上学与暗黑寓言的维度,令人紧张而又不安,颇具康拉德《黑暗之心》式的犀利,呈现出了伟大文学作品的气象。——2017赫拉尔德小说奖颁奖词
合上书页时,你会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笼罩,仿佛我们活在世上,却将永远迷失。而巴尔瓦写作的模糊性(一种严谨、精确而非空洞的模糊),帮助我们承受住了这种沉重的无力感。《光明共和国》是一部宏伟的著作,被一条深深的、不确定的古老河流贯穿。——《西班牙文化报》
事实上,巴尔瓦的重建过程展现了社会中几个重要概念的演化过程:暴力,童年,秩序,恐惧。这是《光明共和国》最深刻也最光明的核心。——《西班牙民族报》
十个女人 豆瓣
Diez mujeres
作者: (智)马塞拉·塞拉诺 译者: 牟馨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8 - 8
《十个女人》分为十章和一个后记。在智利,Natasha是一名心理治疗师,约了九名接受治疗的女性患者来讲述她们各自的经历,这九个人的叙述以第一人称独立成章,共九章,第十章讲述Natasha,但是由她的助手陈述。这九名女性除了接受同一位治疗师的治疗,她们没有什么相同点,从19到75岁不等,不同的社会阶层、教育经历、出身、性取向和职业。每一章都讲述了她们每个人生命中最深刻最沉重的记忆:孤独、踌躇、不安、害怕和痛苦,触及女性的角色问题:母亲、女儿、妻子,还涉及老年群体、女同性恋、贫困问题、母性、性虐待等女性社会问题,小说不仅反映了从20世纪后期至今的智利,也涉及许多国际性事件,如越南战争、纳粹、犹太民族移民、加沙地带、巴-以问题。作者认为伤痛可以通过分享治愈,她们必须掌控自己的生命,找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并且她们永远都不是独自在战斗。
英国式丑闻 豆瓣
A Very English Scandal
作者: [英] 约翰·普雷斯顿 译者: 赵挺 2022 - 7
★ “每个人都是一个月球,都有从不向外人展示的黑暗面。”
★ 原著同名英剧BBC热播,休•格兰特、本•卫肖两大英国实力男星联袂呈献——
一段20世纪震惊英国政坛的骇人丑闻
★ 优雅的文笔,冷酷的文风,杰里米•索普的同性恋杀人案被层层抽丝剥茧——
前程似锦、魅力无穷的自由党领袖,邂逅内心敏感、气质忧郁的俊美少年
两人纠缠一生的孽缘不仅改变了无数个体命运,更牵扯英国乃至世界政坛格局动荡。
★ 作者约翰•普雷斯顿获2021年科斯塔传记奖(COSTA BIOGRAPHY AWARD 2021)
《英国式丑闻》是一部以历史真实事件为基础的非虚构小说,重现了1970年代英国著名自由党领袖杰里米•索普的同性恋丑闻案。杰里米•索普是英国近代政治历史上唯一一位因涉嫌谋杀站在被告席上的政客。小说的核心情节讲述了索普为掩盖同性恋丑闻而雇凶谋杀他的情人诺曼•斯科特,最终因事情败露而被告上法庭,不得不在盛年退出政坛。书中复盘了对索普的审判,这场审判被称为“世纪大审判”,不仅终结了索普的政治生命,同时也对未来英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作为一部真实犯罪类型的非虚构文学,《英国式丑闻》不仅向读者揭示了一位英国政坛风云人物的传奇,更从多个角度呈现英国政坛和政界的不同元素和镜像。书中还配有8幅真实人物照片,可令读者更真切地了解书中提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原型。
2018年根据本书翻拍的BBC热门英剧由英国著名男星休•格兰特和本•卫肖主演,播出后引起广泛热议,最终获得第76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限定剧/电视电影提名,休••格兰特也凭借该剧获得第71届艾美奖和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由于第一季口碑爆棚,《英国式丑闻》的第二季迷你剧已于2021年12月上档。
2023年9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