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扫地出门 豆瓣 Goodreads
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
8.9 (92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修·德斯蒙德 译者: 胡䜣谆 / 郑焕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看点】
★理想国外文纪实002,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牛津大学项飙教授专文导读,理解贫穷、住房问题的必读之作。
★《扫地出门》聚焦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来自美国底层的真实故事,也是我们亲历的现实——社会学人沉寂数年卧底贫困社区,用掷地有声的访谈资料和田野笔记,掀开 那个千疮百 孔的世界——有一方屋檐能遮风避雨已不再是天经地义;一旦被扫地出门,许多家庭的下一站就是收容所、废弃的空屋,甚至有人流落街头。
★直击被驱逐者的生存状态,为一瓦栖身,在苦与乐中斗争——不找有钱的亲友帮忙(保留这些人脉以备不时之需),却常常与陌生人互通有无;拿一个月的食品券换吃一顿龙虾大餐,剩余时日要饿肚子也在所不惜——精打细算的理性于他们毫无意义,被驱逐者自有统筹安排的策略,为下一个随时会出现的危机留一口气。
★对驱逐现象的系统性反思,向贫穷、住房问题发起终极拷问——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不断被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去了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在房东、房客、国家政策、私人住房市场的关系蛛网中,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
★打破学术著作的金科玉律,以非虚构的面貌走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这里没有理论假设、没有结构框架,甚至鲜有概念;学术作品中常见的内容,比如文献回顾和数据陈列,也都隐身于脚注间——相反,这是一部深度的纪录片,从一个场景推移至另一个场景,将人物的表情语气、所感所思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内容简介】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聚焦美国愈演愈烈的住房问题——房价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收入却停滞不前、甚至不增反减——马修·德斯蒙德决意深入贫困社区,一探问题的核心。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南部的一个拖车营。同年9月,他搬至北部旧城区的一处出租房。当时还是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的德斯蒙德笔耕不辍,记录濒临被驱逐群体的日常生活:他们与蛇虫鼠蚁比邻,家中的水槽长年堵塞,暖气电力说停就停。房客们使尽浑身解数、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交租,却依旧阻止不了跌至绝境的命运。
在这本精彩却令人心碎的作品中,德斯蒙德带领读者走访了密尔沃基的贫困社区,娓娓道来八个在绝境边缘的美国家庭的故事:阿琳是一位单身妈妈,在为一间破败公寓缴纳房租后,每个月只剩二十美元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拉马尔是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肩负照顾整个社区的男孩的任务同时,还要替房东打工偿还债务。司科特则是一名心地善良的男护士,药物成瘾让他丢了工作,也失去了栖身之所……
读者将直面贫穷带来的流离失所,见证匮乏者拒绝屈从的优雅身影。这是一本关于贫穷和驱逐的启蒙之书,也是一部呼吁行动与改变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若想了解导致贫穷的问题是如何盘根错节的,不妨读一读这本关于密尔沃基驱逐危机的作品。德斯蒙德形象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相较我读过的其他书籍,《扫地出门》使我更清楚地理解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这部敏感细腻、壮美到令人心痛的民族志作品让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的贫困问题——连有个栖身之所都成了一件难事。
——罗伯特·帕特南(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扫地出门》论述了一场迅速卷席美国的严重经济困境。马修·德斯蒙德对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居民的生存境况和被驱逐经历的描写不仅会让普通读者目瞪口呆,还为城市贫困问题方面的专家拓宽了研究视角。
——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主席)
《扫地出门》凭借其深度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以来大规模的驱逐现象与贫穷之间的关联:贫穷,不意味着会被驱逐;而一旦被驱逐,人就会越变越穷。
——2017年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颁奖辞
2021年9月11日 想读
少女的沉默 豆瓣
The Silence of the Girls
作者: [英] 派特·巴克 译者: 翁海贞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以女性视角重述《伊利亚特》
英雄史诗的背后是女人无声的悲怆!
☆布克奖得主派特•巴克全新力作
☆入围科斯塔奖短名单、女性小说奖决选名单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经济学人》年度好书、《金融时报》年度好书
☆《卫报》评选“21世纪最伟大的100本书”之一
☆改编电影将由《宠儿》《房间》的出品方Element Pictures与BBC Film共同制作
【编辑推荐】
1.本书作者派特•巴克是布克奖获奖作家,她的代表作《重生三部曲》曾入围布克奖40周年最佳小说,《少女的沉默》是其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新作,一经推出后便好评如潮,获得诸多权威媒体好评推荐。
2.本书以女性视角重述《伊利亚特》这一西方文学的中心作品,为在荷马笔下失语千年的女性发声,视角独特,文笔雄健。
3.本书入围科斯塔奖、女性小说奖等多个权威文学奖项的决选名单,并荣获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经济学人》等众多权威媒体好评推荐。
【内容简介】
因为一个女人(海伦),特洛伊与希腊陷入长达十年的血腥之战。而在希腊人的营地里,另一个女人正在苦等战争结束。布里塞伊斯,昔日特洛伊邻邦吕耳涅索斯的王后,在阿喀琉斯攻入城门,杀死她丈夫、兄弟的那一刻,便成了他的奴隶、战利品。她只有接受现实才能活下去。这个女人沦为阿伽门农与阿喀琉斯角力的筹码。再一次的,男人将冲突和伤亡统统归咎于一个女人……
《少女的沉默》以前所未有的女性视角重新书写《伊利亚特》,透过布里塞伊斯敏锐的双眼,再现了特洛伊战争的残酷,以及千万无辜妇孺的悲惨命运。英雄史诗背后被压抑千年的女性声音,在派特•巴克的雄健文笔下复活、发声,诉说被世代继承的悲剧命运。
【媒体推荐】
《少女的沉默》为那些在战争中被遗忘的女人们发声,让她们被聆听、被见证。
——《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部给人带来震撼的书,它不仅以不同的视角去诠释《伊利亚特》,还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过去和现在的故事。
——《卫报》
《少女的沉默》来得如此恰如其分……巴克娴熟地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女性的声音。
——《出版人周刊》
2021年7月7日 想读
追寻黑暗时代 豆瓣
作者: [英] 迈克尔·伍德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3
在罗马人到来之后,在诺曼征服之前,英格兰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次黑暗中的旅程,作者、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试图在一个个名字中找到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印记逐渐消逝,欧陆之风越来越强劲的理由。在BBC纪录片的镜头之下,从布迪卡到亚瑟王,从萨顿胡到麦西亚的奥法、阿尔弗雷德大帝,再从光荣者埃塞尔斯坦、血斧埃里克到决策无方者埃塞尔雷德和征服者威廉,这些传奇性的君主串联起了古代英格兰的历史。
《追寻黑暗时代:古英格兰诸王纪》要做的就是带领读者走近看似混沌的黑暗时代,翻看那些薪火相传、口述传奇与历史血肉相融的神秘英国故事。
2021年5月27日 想读
四十岛骑士 豆瓣
Рыцари Сорока Островов
作者: [俄]谢尔盖·卢基扬年科 译者: 萧椆 / 秦岭树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俄罗斯科幻大师谢尔盖·卢基扬年科代表作
★游戏开始,把世界交给少年。
【小说简介】
生存游戏开始,活到最后才能回家。谁有资格逃出迷宫,拯救地球?
作为未来的人类领袖,懵懂的少年们沦为星际殖民计划的试验品,迷失在诡异的四十群岛。十八岁即是死期。倒数计时开始,要想获得自由 ,必 须成为战士,做最后的胜者。
外星人之眼高悬穹顶,伙伴转眼变成敌人,阴谋就在眼前。或许,比四十群岛更可怕的,是诡谲的人心……
三,二,一,游戏开始!
【名家推荐】
《四十岛骑士》构建了一个神奇的群岛世界,这是人类世界的一个简洁而生动的缩影,这个世界中所发生的曲折惊险、高潮迭起的故事,在生存的搏杀中充满了人性的碰撞和升华,给我们带来了科幻小说中最独特的感受。
——中国科幻领军人物 刘慈欣
《四十岛骑士》把少年冒险科幻题材发挥得淋漓尽致。俄式大逃杀的存亡困境,在这里变成了少年成长的破茧之痛。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
我认为,谢尔盖·卢基扬年科理应是当代俄罗斯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
——俄罗斯著名科幻作家 鲍里斯·斯特鲁伽茨基
2021年5月3日 想读
希特勒的试毒者 豆瓣
Le assaggiatrici
作者: (意)罗塞拉·波斯托里诺 译者: 雪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6
在战争面前,没有人是幸存者。
2018年意大利坎皮耶罗文学奖获奖作品。
版权售出英、美、法等22国,力压斯蒂芬·金、肯·福莱特,雄踞法国畅销榜18周。
-
【编辑推荐】
◎2018年坎皮耶罗文学奖获奖作品
一经问世便引爆全球,意大利国内狂销20万册。
作者作品首次走出欧 洲,打开英语文学市场。引起国际关注,入选多项文学奖项终选名单。
获得《纽约时报书评》《嘉人》《赫芬顿邮报》等多家媒体重磅推荐,版权销售至22国,卢米埃重金购得电影版权。
◎在死亡的阴影下探寻复杂的人性
她不是纳粹,却一日三次,日复一日地,拯救希特勒的性命。处在监视和死亡的阴影下,女性的秘密和友谊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与邪恶、内疚,以及生存的本能争斗。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作者用细腻、有力的笔触揭开一段尘封的残酷历史,反思战争与人类灵魂的复杂性。在战争面前,没有人是幸存者。
作者这样描述这个故事,“罗莎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罪人。这正是历史和人性困境的迷人、复杂与伟大之处。她活下来了,却也只是活着而已——因为她时刻身处囚笼。”
-
【内容简介】
1943年,罗莎跟随丈夫来到他生活的小村庄,恰逢希特勒需要食物试毒者,以防止被谋害。在村长的推荐下,她成为了十多个食物试毒者中的一名。在封闭的环境和狱卒的监视下,十名年轻女子形成了联盟,秘密契约和友谊交织在一起。
作者由希特勒的最后一位试毒员玛格特·沃尔克的真实故事得到启发,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她用有力的笔触探寻了人类灵魂的复杂性,一段暴力又脆弱的历史,以及人在强压下强烈的求生欲望。
奥斯维辛的药剂师 豆瓣
The Pharmacist of Auschwitz: the Untold Story
作者: [英]帕特里夏·波斯纳 译者: 王祖宁 新世界出版社 2018 - 11
编辑推荐
1.“大屠杀历史里程碑之作”
2.从犹太人视角讲述大屠杀历史的文字汗牛充栋,但本书却以施暴者的立场描述集中营的生活、战后的去纳粹化历程及奥斯维辛罪行审判过程,补全读者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德国人反思大屠杀的认知;
3.揭露拜耳公司所属法本集团的高层不为人知的战时罪行。为获得巨额利润,法本不惜勾结纳粹,奴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甚至在犹太人身上进行药品实验;
4.大量有关战后去纳粹化的解密文件第一次在本书披露。
本书以纳粹大屠杀为背景,以贪婪和谋杀为主题,借助解密文件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战前的卡佩休斯是罗马尼亚拜耳公司药品推销员,与犹太人频繁往来;战时的他摇身一变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任药剂师:为人体实验分配药品、在火车站挑选老弱病残者处死……甚至盗窃死人的物品和口中的金牙;战后的他则在去纳粹化调查中极力掩盖自己的罪行。
本书围绕卡佩休斯的经历揭露了I.G.法本及其子公司拜耳与纳粹签订的魔鬼契约,复原了纳粹猎人、集中营幸存者和正义检察官对奥斯维辛凶犯的追捕与审判。追究个人责任的呼声与“服从命令不算谋杀”的辩词在法庭上激烈交锋,个体的平庸之恶与当时联邦德国民众的自私冷漠也在庭审中一览无余。
本书读起来就像多线并行、多人口述的侦探小说。作者丝丝入扣地推导出卡佩休斯的内心活动和堕落过程,令你感觉卡佩休斯等纳粹分子、法本工业家及犹太幸存者仿佛在向你自述他们的立场。本书追叙一个普通纳粹分子70年的生存经历,展现德国从反犹到反思二战的40年变迁,带你直击疯狂年代的幽暗人性,追踪一个民族忏悔过往的历程。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5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当权的第三帝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9.5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哲理庐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希特勒的克里斯玛 豆瓣
Hitler's Charisma: Leading Millions into the Abyss
作者: [英]劳伦斯·里斯(Laurence Rees) 译者: 王吉美 / 孙越 译林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克里斯玛在希特勒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到底起到了何种作用?希特勒个性的形成有其社会、心理和历史的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希特勒的人格,使其具备了吸引追随者的独特魅惑力,从而把整个德国乃至世界拖入战争的深渊。
【名人评价及推荐】
事实上,他[希特勒]身上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力。看到他的照片时,人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吸引力。那是一张悲伤而又顽强的脸,是一张正承受着极度不公的男人的脸。它用一种更加富有男子气概的方式让人们想起十字架上的基督,而毫无疑问,希特勒正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乔治•奥威尔
他[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在权力斗争中胜出,是因为他是他们[他的支持者]潜意识的反映,他用言语表达了他们潜意识里想要的东西。
——内维尔•亨德森爵士,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驻德国大使
他[希特勒]完全没有吸引力。在人群中你永远不会注意到他,甚至会把他当成一个靠画画谋生的人,就像早年的他一样。
——内维尔•张伯伦,1937年至1940年任英国首相
【内容介绍】
阿道夫•希特勒是一系列灾难性历史事件的罪魁祸首,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先例的战争罪犯。他充满愤怒,没有能力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位领导者,但他成功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并对德国人民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极权统治。他是如何做到的?很多了解他的人都确信,希特勒对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能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这种所谓的“克里斯玛”在希特勒通往权力的道路上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劳伦斯•里斯深度考察了影响希特勒个性形成的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希特勒的人格,并使其具备了吸引追随者的独特魅惑力,进而把整个德国乃至世界拖入战争的深渊。
掘墓人 豆瓣 Goodreads
Die Totengräber: Der letzte Winter der Weimarer Republik
作者: [德]吕迪格·巴特(Rüdiger Barth) / [德] 豪克·弗里德里希(Hauke Friederichs) 译者: 靳慧明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9
政治舞台风云诡谲,魏玛共和国的掘墓人们粉墨登场
.
德国史上第一个民主政体轰然倒塌
.
希特勒如何上台并最终将德国引上独裁统治的道路
.
比《纸牌屋》更扣人心弦的真实的权谋故事
.
一部以天为单位讲述魏玛共和国结局的纪实作品,以蒙太奇手法拼出权力之争的完整图像
.
用无数尘封的日记、信件、报刊文章及官方文件还原历史真相和政治家的内心世界
.
阴险狡诈、自私自利、肆无忌惮的政治家最终将欧洲带向前所未有的灾难
.
【内容简介】
这是一份关于魏玛共和国的最后10个星期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历史学家吕迪格·巴特和豪克·弗里德里希以天为单位描写这段充满戏剧冲突性的肆无忌惮地争夺权力的历史,在故事最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总理,将德国引上独裁统治的道路。
.
这部作品为那段将欧洲引向前所未有的灾难的日子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层次丰富的画像,用极富冲突感的手法呈现这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人祸。
.
【媒体评价】
这个我们从前只在历史课本上认识到的事件现在获得了鲜活的颜色。——Andreas Kilb,《法兰克福汇报》(周日版)2018年5月13日
.
丰富的参考资料就像一个包罗万有的陈列馆,展现彼时彼处,尤其是首都柏林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Robert Probst,《南德意志报》2018年5月7日
.
这是一段刺激的历史,它总是显出非常强的、让人不安的现实意义,却很少有人用如此贴近和生动的手法去描写它。——Stefan Schmitz,《明星周刊》2018年4月26日
.
真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史料翔实,让人手不释卷,变化多样,读来趣味盎然。——Manfred Weißbecker,《新德意志报》2018年9月7日
.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重要作品,它对史料的搜索力度之强让人惊讶。——《P.M.》杂志2018年6月19日
.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段用类似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的历史,它讲述了人们肆无忌惮地争夺权力的故事。——《G/Geschichte》杂志2018年5月25日
审判希特勒 豆瓣
The Trial of Adolf Hitler: The Beer Hall Putsch and the Rise of Nazi Germany
作者: [美]大卫·金 译者: 经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审判。希特勒的罪恶政权由此走上崛起之路。
入围2018年犹太季刊-温盖特奖(JQ-Wingate Prize)和2018年坎迪尔历史奖(Cundill History Prize)长名单
无论在英文、德文还是任何一种文字的世界里,本书都是关于希特勒审判的绝对权威。
——彼得•罗斯•兰奇(Peter Ross Range),《1924——造就希特勒的一年》(1924: The Year That Made Hitler)作者。
.
1923年11月8日傍晚,34岁的阿道夫•希特勒冲进慕尼黑一家啤酒馆,朝天鸣枪,宣布发动革命。17个小时后,他的这番壮举就只剩下了一连串的毁灭。被警方追捕的希特勒出逃。他的政治生涯似乎已经到了尽头。
《审判希特勒》讲述了此后这场事关重大的刑事审判的真相,希特勒和另外9名嫌疑人在本案中被控重大叛国罪。远至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各国记者蜂拥来到慕尼黑,见证一场持续四周的耸动奇观。到最后,希特勒得以将啤酒馆政变的惨败转化为一场大胜,令刚刚成立不久的纳粹党大为受益。正是这场审判给了希特勒崭露头角的机会,为他的煽动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助他不可思议地走上了一条通往权力的路。
引人思考……《审判希特勒》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说明煽动术具有转败为胜的威力。本书以揪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先进国家坠入混乱深渊的过程,以及这场混乱带来的惨痛损失。金先生对这场失败政变做出了精彩的叙述,其中亦可窥见一众恶人的嘴脸,日后他们的罪恶将笼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
——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华尔街日报》
.
几近逐分逐秒的叙述扣人心弦……《审判希特勒》的研究工作无懈可击,文笔动人,成功地将这充满忧虑与混乱的事件呈现了出来。
——罗杰•摩尔豪斯(Roger Moorhouse),《泰晤士报》
.
栩栩如生……惊人地呈现了希特勒……乃至纳粹此前未曾披露的侧面。
——奈吉尔•琼斯,《旁观者》
.
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史料翔实,工整严谨。
——《新准则》杂志“评论人札记”
.
本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早期刑案审判……作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的金以生动的笔法将这场早年的审判呈现了出来。藉由深刻而吸引人的文字,他叙述了希特勒如何将一场官司变成一个舞台,用来展示自己恶毒的煽动手段——以及将一段短暂的牢狱时光变成他的政治跳板。
——《全美书评》(The National Book Review)
.
对1923年政变失败和审判纳粹领袖事件做出了扣人心弦的叙述……在这一波叙事类的新书中,这是最有魅力的一本。”
——哈辛托•安东(Jacinto Antón),西班牙《国家报》
.
639页严谨、详尽的文字,笔法精炼卓绝,将治史之学化为一篇充满文学韵味的故事。
——劳尔•康代(Raúl Conde),西班牙《世界报》
.
一部巧夺天工之作。
——马努埃尔•P•比拉多罗(Manuel P. Villatoro),西班牙《阿贝赛报》
.
一个杰出的历史故事……[金]对审判的纪录与分析有着外科手术般的精确。
——若迪•阿玛(Jordi Amat),西班牙《先锋报》
.
那一刻,希特勒从小丑变成元首……天下奇闻。
——安娜•阿贝拉(Anna Abella),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晨报》
.
金用充满活力的节奏详述了1923年那场失败的政变,以及此后的审判。希特勒走入法庭时是个可怜虫,出来时却已经顶着领袖的光环……金的文字中回响着普里莫•莱维和汉娜•阿伦特的声音。这三位作者,在当下都是值得一读的。
——路易斯•马乌利(Luis Mauri),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晨报》
.
在有关这个恶名昭彰的历史人物的生平撰述中,一个最关键却最被忽视的时刻可能是在1924年4月1日[阿道夫•希特勒案宣判]……大卫•金用一种透彻而生动的方式重现了全程,其中包含大量细节。他的量刑比慕尼黑的法官们要严厉许多。
——戴维•巴雷拉(David Barreira),El Español网站(西班牙)
.
逾600页的宏大故事,作为迄今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最完整撰述,本书将是很难赶超的,值得给予最高的评价。卓越的史学家大卫•金写下了一则精彩、详尽、严谨、史料翔实的故事。简单说,这毫无疑问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
——何塞•玛丽亚•马努埃尔•加西亚-奥苏娜•罗德里格兹(José María Manuel García-Osuna Rodríguez),Todo Literatura网站(西班牙)
.
一般的历史研究爱好者可能会觉得,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一切,他的崛起与垮塌,我们都已经了解了,但是……现在对“元首”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
——罗宾•艾特金(Robin Aitken),《天主教先驱报》(The Catholic Herald)
.
研究扎实,叙述动人……这是英文世界首次以书的篇幅介绍希特勒审判,对我们理解现代极权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戴维•霍拉汉(David Holahan),《基督科学箴言报》
.
一场滑稽的法庭戏,同时也透露着不详的预兆。本书对希特勒上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但常被忽视的——阶段进行了有趣而详尽的叙述。
——约瑟夫•卡农(Joseph Kanon),《德国好人》('The Good German)和《离开柏林》(Leaving Berlin)的作者
.
金的研究工作十分细致……很难想象在公众可以接触到的书籍中,有哪本能像本书这样,以如此丰富、详尽的方式呈现未曾发表的研究成果。
——乔•皮涅埃罗•达•丰塞卡,巴西《考验》杂志(Exame)
.
通过庭审记录、警方文件和新闻材料,包括从兰茨贝格监狱档案中发现的近500份文件,金剖析了一场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庭审。
——阿根廷《12页报》(Página 12)
.
啤酒馆政变是个熟悉的题材……但大卫•金的这部500页的《审判希特勒》丰富多变、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转译到芬兰文的著作中无出其右。
——佩特里•伊默南(Petri Immonen),芬兰《赫尔辛基日报》
.
金翻阅的资料有的已为人所知,有的未曾披露,他详细叙述了一场惊人的法律丑闻,为希特勒日后造成的大灾难埋下伏笔。
——乔恩•H•里德(Jon H. Rydne),挪威《世界之路报》
.
史学家大卫•金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叙事者……本书述及的事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有必要去了解它的实情——这是一次极其恶劣的罪行,在当时没有得到阻止,以致酿成一场导致多国被卷入、数千万人丧生的剧变。
——艾维德•施瓦兰格(Øyvind Svaleng),挪威公共图书馆月度最佳传记(2019年6–7月)
.
本书用某种颇为骇人的方式记载了一个失败者反败为胜的故事——以及一个民主国家司法系统的全然失能。对所有的历史爱好者,我只想说:去看这本书!
——汉斯•克里斯蒂安•戴维森(Hans Christian Davidsen),德国《弗伦斯堡报》,2019年10月月度最佳图书
.
最好的历史写作。
——克里斯蒂安•伊甘德•斯科夫(Christian Egander Skov),丹麦《基督教日报》
.
金的研究工作十分出色……史料经过了精湛的处理和激动人心的呈现,使之成为一本关于希特勒审判的权威之作……金的书仿佛一部“真实犯罪”类的惊悚小说,但它的恒久价值在于,这是一本介绍煽动家如何反败为胜的教科书。
——弗莱明•奥斯特加德(Flemming Østergaard),丹麦《日德兰邮报》
.
金的书充满了戏剧性的场面……[同时也是]一部扎实的非虚构作品,以深入而详实的方式描绘了任国家社会主义党魁初年的希特勒。
——本特•布吕德尼科夫(Bent Blüdnikow),丹麦《贝林时报》
.
啤酒馆,闹剧,荒唐的判罚……大卫•金的结论是,如果有一场公正的审判,煽动家希特勒也许就能从此消失了。但是法制的崩坏为他筑就了一条通往权力的坦途。
——马塞尔•胡斯巴斯(Marcel Hulspas),荷兰《人民报》
.
最初步入法庭时,阿道夫•希特勒只是个垂头丧气的失败者。离开法庭时却成了未来的希望……金利用了3000页的庭审记录,在巴伐利亚档案馆里发现了不计其数的资料,并且幸运地取得[兰茨贝格监狱文件]……透彻之余又不乏精彩。
——赫尔曼•维恩霍夫(Herman Veenhof),荷兰《荷兰日报》
.
正是这场审判成就了希特勒的上台……叙述中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对我们理解这段人类历史上格外阴暗的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迪克•范•德•韦恩(Dick Van der Veen),荷兰Hebban网站
.
1924年的阿道夫•希特勒审判使纳粹党成了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JP•奥马利(JP O'Malley),《以色列时报》专题特稿
.
希特勒的关键时刻……有关这起事件、审判以及此后的徒刑的细节,被这位史学家充分呈现了出来。
——秘鲁《共和国报》
.
很少有作者能在呈现赤裸裸的现实的同时,始终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很高兴现在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位作者。这是一个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故事。
——克里斯•罗伯茨(Chris Roberts),英国Crime Review网站
.
史学家大卫•金回顾了政变是如何发生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政变之后那个彻底改变人类历史的判决是如何做出的。
——塞巴斯蒂安•索里亚诺(Sebastián Soriano),西班牙《真理报》
.
饶有趣味……未来的纳粹领袖如何将一场失败的政变转化为胜利。
——戴维•亚古维(David Yagüe),西班牙《20分钟报》
.
写作了《光之城的死亡事件》和《维也纳,1814》等畅销书的大卫•金,用细致的笔触逐分逐秒地描述了一系列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事件。
——特雷莎•雷(Teresa Rey),西班牙65ymás网站
.
这本发人深省的书揭示了事情原委,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以及是什么为此后发生的剧变铺平了道路。
——《历史探幽》(History Revealed)
.
如果吉奥格•奈特哈特在1924年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纳粹还会在十年后上台吗?……一部有力的杰作,突显了这场审判是何其重大的历史转折——以及事态如何往一个极端错误的方向发展。
——安•巴特莱特(Anne Bartlett),《书页》杂志(BookPage)
.
通过史料翔实……节奏急促的叙述,金用本书再次证明自己是一流的叙事历史学家。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2017年最佳海滩读物和夏季新书
——Thrillist网站
.
面对当下极右翼暴力的威胁,《审判希特勒》成为一个刺眼的提醒,告诉我们当法律系统运转失灵时,当仇恨得到认可并最终常态化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马里兰州弗雷德里克“好奇蜥蜴”书店(Curious Iguana)
.
以新近发现的有关阿道夫•希特勒狱中生活的文件为基础……金成功地表明,在希特勒掌握权力的过程中,这场审判虽然只是一小部分,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一部学养精深、文笔鲜活的杰作……本书依托于一丝不苟的研究,充满了教育意义,正适合放在右翼卷土重来的当下来读。”
——Kirkus(热门评论)
冲锋队 豆瓣
作者: [德] 丹尼尔·西门子 著 译者: 姚军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0 - 6
冲锋队是希特勒于1923年创立的武装组织,负责具体领导这一组织的是恩斯特·罗姆,它的成员穿黄褐色卡其布军装,右袖戴卐字袖标,因此也称褐衫军。在20世纪30年代,冲锋队用暴力将纳粹党和希特勒推上了权力的宝座,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的历史。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冲锋队成员数量已经超过德国国防军达到几十万人,著名的“长刀之夜”之后开始衰弱,但其生命力并未丧失,在德国扩张和杀害犹太人时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945年德国战败时,褐衫军拥有几百万成员,是德国最大的政治组织之一。
本书首次完整深入地讲述了纳粹冲锋队的历史。作者丹尼尔•西门子在自己的书中挖掘了众多史料,不仅探索了冲锋队产生、发展与组织形式、文化特征,揭示了该组织存续的社会背景、人员成分、行为方式和独特的心理认知,还探索了这一组织如何从之前未被承认的状态,转变为一个拥有百万成员的纳粹组织,它在二战期间在德国占领的领土上的活动,以及它对大屠杀的特殊贡献。作者提供了个别成员及其受害者的肖像,并检视他们的环境、文化和意识形态。他的书讲述了长期以来关于冲锋队的故事,它对德国公民的毁灭性影响以及对德国命运的作用。
通过深刻审视这段历史,本书说明了一种极端意识形态的狂妄、失落与残存对于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造成的重大伤害,同时揭示影响社会运动与群众政治的种种因素。
青春无羁 豆瓣
作者: 乔恩·萨维奇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10 - 3
任何时代,青年都以其敏感的触觉、激进的行动来应对时代浪潮。他们同时是勇敢的先锋、易受蛊惑的信徒、战亡者和享乐者……这一部青年运动史和20世纪欧美各国最动荡的历史交织重叠,为历史提供了新的注解。作者描述了童子军、候鸟运动、希特勒青年团等不同时期的青少年组织,以及从“摇摆女郎”、“阻特装青年”到“迷惘的一代”的各种青年类型,为我们呈现了欧美两大洲青少年社会运动发展的整个历程。
通过对个人证词、虚构作品、流行文化、媒体报道和政府政策的深入考察,作者描绘出人们如何试图定义、说明和控制青春期的历史,更是青少年如何努力发出真实声音、追寻理想并摆脱成年人控制的反抗史。
青少年由于自身的特质,一直被认为能代表未来:大众媒体持续不断地将青少年塑造成为天才或怪兽,这说明了成年人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充满希望和恐惧。为了循规蹈矩者而忽视那些站起来的先锋就是拒绝参与到未来当中,也是误解了青春的本性。
——乔恩•萨维奇
《青春无羁》是一部青少年的叛逆史,涵盖了从煤气灯时代到摇摆乐时代的漫长历程。乔恩•萨维奇以令人叹服的细节描写捕捉到了青少年时代的痛苦和冒险,再现了雷蒙斯第一张专辑中震撼人心的力量。”
——戴维•弗里克,《滚石》资深编辑,著名乐评人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 豆瓣
The Tattooist of Auschwitz
作者: [澳] 希瑟·莫里斯 译者: 栾天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2
★沉默70多年的心碎往事 危险笼罩下的动人爱情
★继《朗读者》后又一部打动无数读者的二战往事
★售出43国版权、全球销量超300万册
1942年4月,斯洛伐克犹太人拉莱被强行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会说多门语言的拉莱被迫当上集中营里的文身师,他不得不在成千上万个囚犯的皮肤上留下永久的印记 。在集中营里,拉莱目睹过可怕的暴行,也见证了人性的善良。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的特权,靠着从被杀害的犹太人身上搜罗来的珠宝和金钱换取食物和药品,来延续他幸存同胞的生命。
一日,拉莱在等候文身的队伍中邂逅了一名年轻女子,他不得不将编号“4562”文在她的手臂上。那一刻,拉莱默默发誓,他们一定要活下来,在自由的天空下享受幸福的人生……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取材于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关乎人性与希望的故事。在纳粹的阴霾下,见证奇迹与爱情的永恒。
这是一个柔肠百转的震撼故事,久久萦绕在人们的心头。——《科克斯书评》
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提醒我们大屠杀的恐怖,也颂扬了黑暗的年代里未曾泯灭的人性火花——《爱尔兰时报》
诚实的间谍 豆瓣
Kolbe
作者: [德] 安德烈亚斯·柯伦德 译者: 朱刘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然后你发觉,你准备承担一切风险,压根儿不管后果如何……”
——爱德华·斯诺登
-----------------------------------------
他想要希特勒死。
他把艾希曼的名字告诉了美国人。
他们为什么还不轰炸狼穴?
-----------------------------------------
★比历史刺激的间谍小说,比小说残酷的战争历史,与《辛德勒的名单》同样震撼人心。
★掀开纳粹历史的 黑暗幕布,揭秘“二战”时期真实存在的头号间谍。
★本书出版后三天内kindle电子书销量超过10万册,刚出英译本就登上亚马逊畅销榜。
-----------------------------------------
★他是间谍史上的传奇——
罗斯福知道他,中央情报局局长重视他,英国和苏联间谍追踪他......
-----------------------------------------
★他是伪装者——
多年的间谍生涯,惊险、扭曲、阴暗、折磨……
-----------------------------------------
★他是“背叛者”——
“出卖”同僚,抛下女儿,陷恋人友人于危难......
-----------------------------------------
★他是普通人——
在战争的废墟中竭力拼凑出生活和爱情的模样……
-----------------------------------------
★装帧由屡获“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是一面被焚毁的纳粹旗。
=======================
【内容简介】
在历史的黑暗篇章里,他决定改变世界。
他做了正确的事情,却在很多年里被冠以“叛国者”的污名。他不想做英雄,只想做拥有正常生活的普通人。
弗里茨•科尔贝曾经在南非工作,战争开始后,他将十四岁的女儿留在开普敦,自己返回德国,任职于希特勒纳粹政权下的外交部。目睹了战争的恐怖与灭绝人性,科尔贝选择成为一名间谍。他利用职位之便,冒着生命危险向美国人传递了上千份机密情报。数年间,他潜伏在纳粹内部,过着危险扭曲的双重生活。他与美国中情局的核心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情报关乎着战争的走向,关乎着无数人的生命。
在他自我怀疑,甚至无力坚持的时候,是玛琳——那个他视若珍宝的已婚女人——鼓励他继续干下去,直到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事故……
=======================
【媒体推荐】
“安德烈亚斯•柯伦德将小官员的生活和抵抗战士的伟大事业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部惊悚、精彩的间谍小说。”
——《明镜周刊》
“《诚实的间谍》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既是纪实也是虚构,这则间谍故事真实又扣人心弦。了不起!”
——西德意志广播电视台
纳粹德国史(第四版) 豆瓣
A Concise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作者: (美) 约瑟夫·W.本德斯基 译者: 王光华 / 王玉青 中信出版社 2020 - 7
1.纳粹德国史经典著作,修订至第四版,增添新近研究成果
关于对纳粹德国战争罪行的审判、及关于当代德国对第三帝国的历史记忆,第四版在此前版本的基础上提供了新的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此外,第四版还进一步扩展了覆盖范围,将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纳粹统治时期受迫害群体纳入探讨。一系列新研究成果使得进一步明晰和强调纳粹主义与保守主义在意识形态及政治立场上的区别尤有必要。只有认识到这种重要区别,才能真正理解这一新兴政治运动本质之所在。
2.抓住纳粹主义的本质,对纳粹的意识形态、宣传手段、掌权过程有独特阐释
尽管人们已经掌握了关于这段历史的一般性知识,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纳粹为何能够成功、又为何会最终走向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曾经在俾斯麦卓越引领下的国家,会实施希特勒如此不计后果的外交政策?为什么纳粹主义吸引了那么多的人?纳粹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么?本书通过对第三帝国的起源与历史系统全面的考察,抓住纳粹主义的本质,试回答这些困扰人们多时的问题。
3.戏剧性叙事与重点问题分析相结合的历史写作典范
本书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特征是其材料编排与写作风格,它把讲故事一般的历史叙述、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结合在一起,又对纳粹主义的起源、本质及其后果作了易于理解的阐释。无论是学生、普通读者还是历史学家,对于正在寻找一本关于纳粹德国这一主题的简洁、但囊括所有重要问题的著作的人来说,本书是一个佳选。
4.书后附加影片清单,给予读者全面的资料
本书附笔者推荐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清单,这些影片有的直接源自纳粹时代、有的是战后以第三帝国作为历史体裁的作品。这些影片结合书中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这场运动的本质及其骇人后果,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1930年代开始,贯穿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期间对纳粹主义各种各样的反应、理解纳粹德国历史遗产对当代德国的影响、理解关于历史记忆的各种论争。
纳粹德国从1933-1945年,仅存在了12年,纵览德国历史及整个世界现代史,纳粹时期在其中只占了极短暂的一瞬,但正是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纳粹发动了世界大战、进行了种族大屠杀等反人类罪行,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因此有关纳粹兴起的根源,其本质特征,演进的过程,一直是学界和社会研究和反思的大问题。
尽管人们已经掌握了关于这段历史的一般性知识,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纳粹为何能够成功、又为何会最终走向失败。为什么纳粹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攫取国家权力并在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实施残暴政策?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曾经在俾斯麦领导下的国家,会实施希特勒的不计后果的外交政策?到底什么缘由,导致广受世界尊敬的冯·洪堡的人文教育理想,如此轻易地被反智主义和仇恨宣传所取代?为什么纳粹吸引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德国人未能阻止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纳粹崛起是不可避免的吗?是德国历史遵循其自身发展方向的必然结果吗?是德国独特民族性格的彰显,还是一系列特殊的历史及社会环境因素的结合导致的?
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写作本书,综合了令人激动人心的叙事和犀利的分析,提供了对第三帝国兴亡的权威叙述。在第四版中,作者纳入了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对战争记忆、犹太受害者问题的新的分析。切入了纳粹德国内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也再次强调了种族意识形态在推动纳粹的残暴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深入剖析了纳粹统治下人们的现实困境和道德选择。无论是学生、普通读者还是历史学家,都会感到引人入胜。
战时的第三帝国 豆瓣
The Third Reich at War
9.2 (22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陈壮 / 赵丁 九州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透过宏观的战争描绘与普通人的战时经历,细致讲述纳粹的军事征服与毁灭。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到1945年5月投降为止,德国以闪电战攻势横扫欧陆,占领法国、丹麦、挪威、荷兰等国,进攻英国、苏联和北非。从波兰战役、冬季战争、突出部之役、巴巴罗萨行动,到大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战、诺曼底战役等,埃文斯以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分析,娓娓道来一场场决定二战走向的关键战役,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
★深入探讨纳粹的种族灭绝与优生政策,从参与者、动机、手段、地点、人数、各界反应等面向完整剖析纳粹罪行。从纳粹重建欧洲种族秩序的企图,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劣等民族”的偏见,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人的意识形态,种族转移与清洗对战争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杀害精神病人和残疾儿童背后的“净化”心理,奥斯维辛、比克瑙等集中营内的惨无人道,大规模枪杀与毒气室建立的计划,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人数,以及德国民众对此的支持或反感,全面理解这场20世纪人类最大的浩劫。
★打破过去聚焦在战役或集中营的单一视角,全方位揭露第三帝国的战时体制及其运作,洞察纳粹自我毁灭的根源。本书以战争的推进为时间轴,鞭辟入里地探讨德国如何全面动员内政、外交、经济、殖民、人口管理、武器研发、企业合作、媒体宣传、宗教信仰、文学、电影、音乐、艺术、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如何控制擘画帝国的方方面面,倾全国之力投入“总体战”。
★不仅聚焦希特勒、戈培尔等少数纳粹高官,还扩及希特勒盟友、政府官僚、军事将领、普通民众,呈现更完整更真实的第三帝国。通过大量官方文件、会议记录、电报、信件、报纸、日记、回忆录等史料,埃文斯不但细腻地还原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领导的心理、决策,更描绘影响帝国存续的装备部部长施佩尔、波兰总督府总督弗兰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B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党办公厅主任博尔曼、元首办公厅主任鲍赫勒、帝国首席新闻官迪特里希、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霍斯等等,立体且全面地展现纳粹德国的内部机制。
★《时代》《出版人周刊》《卫报》《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埃文斯行云流水的文字,展现他对第三帝国历史及其浩瀚的文献资料的透彻理解……埃文斯对第三帝国最终覆灭的描述,扣人心弦的精彩程度堪比当年盟军对德国步步逼近的包围。……无论是历史学者或广大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都会为作者的叙事能力而倾心。
——《出版人周刊》
为什么如此渴望秩序和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却毫不犹豫地跟随史上最鲁莽的罪犯走向灭亡?《战时的第三帝国》,理查德·埃文斯完成的历史杰作,几乎回答了这个问题的每个可能的面向。……这段历史已如此熟悉,但埃文斯凭借智慧、良好的架构与令人钦佩的清晰文笔,对这过去几十年来已被广泛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最好和最新的总结。
——《时代》周刊
我们都知道这段历史的結局,但理查德·埃文斯的三部曲更精妙地引領我们看清全貌
——《卫报》
鲜少历史学家敢尝试这样的宏大叙事,难以想象还有谁能改善这部作品,更遑论超越。
——《华盛顿邮报》
埃文斯将纳粹种族政策、内部党争和外交政策等传统研究方向和文化生活、教育政策和经济掠夺等更晚近的学术焦点结合在了一起;利用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盖世太保文件和社民党秘密报告等经典的官方信息,也有当时德国人的信件和日记等一手记录,毫无遗漏地将纳粹德国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可谓包罗万象。
——《德国历史》
埃文斯避免了许多第三帝国历史著作的缺点:将第三帝国的历史等同于希特勒的个人传记,而普通的德国人不是希姆莱恐怖统治的受害者,就是戈培尔宣传狂潮的无脑容器。在他的笔下,第三帝国的历史没有主角,有的是一群被一视同仁的恶棍,他为读者呈现的是一个更加饱满而真实的第三帝国。
——《纽约时报》
“第三帝国三部曲”是现今所有语言中有关纳粹德国的最全面的历史作品。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1914-1949》作者
“第三帝国三部曲”全面描绘了希特勒政权起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读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它可能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衡量相关著作的标杆。
——罗伯特·奇蒂诺,美国历史学会学者
内容简介
直到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仍相信欧洲不会再次陷入一场全面战争,相信希特勒在重振德意志荣光时会通过外交手段维系和平,但这一丝希望在9月1日150万德国大军入侵波兰的那一刻彻底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德国开始以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随着占领区的扩大,第三帝国实行新的种族秩序和优生计划,对象从犹太人、波兰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逐步扩展到“反社会者”、精神病人、残障儿童。从“安乐死”计划到种族灭绝,纳粹一步步实行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大规模谋杀。
从冬季战争、大不列颠战役、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理查德·J. 埃文斯结合战争进程的宏观叙事与各阶层、各种族民众的个人陈述,揭示德国如何点燃欧洲战火,洞察希特勒的野心与动机,完整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他更聚焦纳粹党的普通成员、一般德国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经历与心境,细腻地描绘在这段悲惨的烽火岁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书融合了叙事、描述和分析,从战役、政策、党内斗争、经济发展,乃至文化宣传、武器研发、科学研究到种族屠杀,完整而精确地展现第三帝国从1939年全面开战到1945年彻底覆灭期间的各个面向。
第三帝国的旅人 豆瓣
Travellers in the Third Reich
作者: (英) 朱莉娅·博伊德 译者: 贾令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2
本书英文原著于2017年8月在英国出版,迄今荣膺《卫报》“2017读者之选年度图书”、《每日电讯报》“2017年度十佳图书”等重量级奖项,备受肯定。作者运用细腻笔触,以众多个体(包括学生、政客、音乐家、外交官、学者、运动员、记者、法西斯分子、艺术家、游客等)在1919年至1945年的故事,讲述纳粹的崛起。他们的经历构建了希特勒治下德国的另一个维度,也让读者几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恐惧。他们的悲剧故事让人压抑,也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来看待第三帝国,思考它存在的悖论与毁灭性。
国防军 豆瓣
The Wehrmacht's Last Stand:The German Campaigns of 1944-1945
作者: (美)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译者: 胡毅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9
【审视德军高层决策过程的戏剧性】
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这段时期时,诸多军事历史学家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是什么促使德国军队在日益绝望的局势下坚持战斗,是什么支撑着德国总参谋部继续策划、指挥官们继续指挥、士兵们继续战斗——哪怕在局势明显无可挽回之时也不例外?作为传统的“标准”答案,诸多军事历史学家都将此问题解释为“希特勒的原因”,但本书的作者,罗伯特·M.奇蒂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和更多维度的探讨——当德军最终迎来无法逃避的命运时,希特勒的“荒唐”决策影响了什么?各层级的将领面对命运时摆出的是怎样的姿态?下级士兵们又是为什么而死战不退?
【德军怎样面对无法逃避的命运】
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希特勒对军队的负面影响。而著名学者罗伯特·M.奇蒂诺则提出了一个更为直接的答案:即德国人传统的战争方式“运动战”,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战争。一如两本前作,罗伯特·M.奇蒂诺在解析往日战事时并没有局限在“总结性”的历史观点下,而是更加聚焦战场的细节与主要人物的战时表现。罗伯特·M.奇蒂诺的书很精彩,他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将战败一切的责任都推给战犯希特勒,而是根据各方史料,将整个战事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精细的还原,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生动且真实的描写。
【一部比一部精彩的“国防军三部曲”】
《国防军:第一部.折戟沉沙,1942年德军历次战役》、《国防军:第二部.节节败退,1943年失败的战争》和《国防军:第三部.垂死挣扎,1944—1945年德军历次战役》,构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系列书籍——读者可以通过品读这三部作品,详细了解当年的战事与德国在二战中的方方面面。
《国防军:第三部.垂死挣扎,1944—1945年德军历次战役》分析了德国国防军的“死亡之旅”,从1944年1月在安齐奥和乌克兰的战役,到1945年5月国防军在战场上的崩溃,以及苏联对柏林的猛攻。奇蒂诺在广泛阅读德语文献之后,通过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文字,着重阐述了德国人对这些战役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与盟军的观点大相径庭,比现有的任何观点更能让人对德国国防军尾声阶段的战役产生更细致、深刻的理解。作为“国防军三部曲”的第三本,《国防军:第三部.垂死挣扎,1944—1945年德军历次战役》讲述了二战中的德国军队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如何将“困兽犹斗”这个词演绎得淋漓尽致的。
帝国落日 豆瓣
Kesselring: A Soldier's Record
作者: [德] 阿尔贝特·凯塞林 译者: 夏夜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0 - 4
本书作者阿尔伯特·凯塞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26名元帅之一,曾在德国军队长期服役,对德国空军的建立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过一战、二战,特别是在二战的波兰、苏联、北非和意大利战场,曾经策划、指挥、执行了许多重大战役,1945年以德军西线总司令向盟军投降,见证了德国军事力量最后的结局。作为战败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对二战德国战略和战术得失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一定军事史意义。作者身居德国高层多年,与许多政治人物、军事领导者有过密切接触,对德国军事、政治生活中改变历史的事件大多有所了解,他的叙述可以增进读者对许多历史瞬间的认识,同时从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和立体地还原复杂的历史。从他叙述中,可以看出德国军队和纳粹政权兴起与灭亡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