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慕尼黑 豆瓣
Munich
作者: [英] 罗伯特·哈里斯 译者: 王林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9
★ “在读它的时候,就算房子着火了,我可能也注意不到……”
★ 世界顶级历史小说家、百万级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里斯
★ 用小说笔法生动呈现慕尼黑会议前后的历史细节
★ 入围《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旁观者》周刊、《旗帜晚报》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1938年9月,希特勒一心一意要发动战争,而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一切地试图维护和平。当张伯伦的专机颠簸着飞过英吉利海峡,希特勒的专列无情地从柏林南下时,两个年轻人也带着各自的秘密踏上旅途。
休·莱格特是张伯伦的私人秘书之一,德国外交官保罗·哈特曼则是反希特勒团体中的一员。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们在牛津大学结为挚友;但自六年前在慕尼黑不欢而散后,他们就彻底断了联系。欧洲的未来危如累卵,他们注定要在慕尼黑重聚。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你会背叛谁?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国家,还是你的良心?
【本书荣誉】
从头到尾都紧抓人心……《慕尼黑》精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情绪:怀疑与恐惧、政治阴谋、纳粹机器的狂妄自大,以及人们因战争得以避免的错觉而产生的欢欣鼓舞之情。十分精彩。
——西蒙·汉弗莱斯,《星期日邮报》
哈里斯的智慧、判断力和对细节的洞察力无人能及……他的研究是如此无懈可击,以至于就算删除所有的间谍小说要素,《慕尼黑》也可作为一本历史读物出版。哈里斯对英国最受非议的首相的处理是如此有力,如此具有说服力,是我在虚构作品中读过的对政治人物最触动人心的刻画。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部充满智慧的惊悚小说……在历史细节上一丝不苟。
——《泰晤士报》年度图书推荐语
让人爱不释手到了危险的地步:在读它的时候,就算房子着火了,我可能也注意不到……
——杰克·凯里吉,《星期日快报》
哈里斯在每一个转折点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真实感人地展现了张伯伦如何基于正确的理由做了错误的事……
——《每日快报》年度图书推荐语
一个关于个人关系和政治戏剧的精彩故事……非常非常值得一读。
——文斯·凯布尔,《旁观者》周刊年度图书推荐语
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 豆瓣
Das Braune Haus der Kunst. Hitler und der Sonderauftrag Linz
作者: [德]罗尔 译者: 孙书柱 / 刘英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林茨特别任务”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史,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连站在道德立场的同盟国在战后处理艺术品的归还工作时,也没能抵挡住诱惑,他们无不在公、在私地用尽手段,从特别任务的收藏中捞取好处,土耳其甚至还冒认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文物。德国历史学家罗尔利用一份财产目录,首次精确地分析了希特勒及其代理人的收藏计划。一份遗物清单显示,191件收藏品在1945年后不翼而飞,本书所附的图片就是它们最后的身影。
野战团 豆瓣
作者: [英]亚历克斯·克肖(Alex Kershaw) 译者: 林立群 重庆出版社 2014 - 6
《野战团》将二战美军步兵的作战过程栩栩如生而又扣人心弦地记录下来。该书记录了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到1945年4月29日达豪集中营解放期间,美国最精锐的步兵第45师第157团的真实战史。从西西里岛的海滩登陆到山岭险峻的意大利和法国解放,从德国纽伦堡的冬季血战到达豪集中营解放。由斯帕克斯中校带领的野战团不畏牺牲、奋勇杀敌,依靠他们的顽强意志获得了最终胜利。
《野战团》共分7大部分,第1部分,黑色风暴;第2部分,意大利;第3部分,安齐奥;第4部分,法兰西;第5部分,德国;第6部分,黑暗之心;第7部分,最后的战役。
希特勒最后的阴谋 豆瓣
作者: [英]伊恩•塞耶 / [英]杰里米·德龙菲尔德 译者: 郭雨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1
1945年4月,由于德国面临失败,希特勒把第三帝国最有价值的囚犯集结起来,将他们作为人质,以展开对盟军的最后一战;并命令如果军事局势恶化,将处决全部139名囚犯。囚犯中包括欧洲总统、总理、将军、英国特工,以及德国反纳粹神职人员、社会名流,1944年7月炸弹事件中协助刺杀希特勒的官员和囚犯家属。
于是一场紧张而致命的行动开始了。囚犯们为逃亡进行的种种谋划、党卫队和国防军之间的对峙、美军的疯狂营救……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在明暗之间进行着激烈的博弈。
本书首次披露了许多未经发表和曾被忽视的信息,综合许多碎片信息,逐渐拼出了这个"二战"中令世人震惊和着迷的故事。
二战史诗三部曲 (修订珍藏版) 豆瓣
作者: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王义国、李文俊等 / 校译:董旻杰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1
新版套装内含 精美诺曼底登陆地图
分别于1959、1966、1974年出版的二战史诗三部曲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代表作品,这三本气势磅礴的巨作通过对二战欧洲战场三次重要战役的纪录,描绘了这场深刻改变了20世纪世界格局的战争所包含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惨烈景况到战士的可怕经历,从战役的策划运 筹到实际部 署,本书都有详尽的叙述,加上作者小说般的叙事手法和无数次的战争亲历与幸存者采访,使得这三本书为我们留下了关于二战历史珍贵的第一手记录。“二战史诗三部曲”主要涉及二战中三次规模较大、较为关键的战役,分别是诺曼底登陆、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和柏林战役。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修订珍藏版)】
诺曼底登陆是迄今为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也是二战的关键转折点。《最长的一天》权威、生动地记述了整个登陆的策划和过程,也描述了战场个人所遭遇的传奇命运以及痛苦、迷茫与抗争,“犹如在诺曼底海滩安装了上万个摄像头”,是非虚构战争史典范,了解诺曼底登陆不可替代的佳作。该书也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
【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修订珍藏版)】
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盟军决定发起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部队的联合攻势,试图在1944年年底前结束整个二战的欧洲战事,却遭遇了惨痛的失败。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面对着焦虑、绝望、恐惧,仍然表现出了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修订珍藏版)】
柏林战役也是二战中最血腥、最关键性的时刻之一,其后果将在未来几十年复杂的国际政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第三帝国覆灭之时,柏林也遭受了毁灭性的创痛。这一刻,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一部关于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不朽著作。
【编辑推荐】
战争史殿堂之作,非虚构写作典范,了解二战历史不可替代的经典。瑞恩改变了美国新闻界非虚构写作,尤其是战争纪实写作的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他的“二战史诗三部曲”一直在各类二战史非虚构作品、战争纪实作品的榜单中名列前茅,常销不衰,全球销量累计超过2000万册,其中两部还被好莱坞改编为电影,同样成为经典。。
三场战役的幸存者与见证人,不划分立场,共同讲述二战极为真实的历史记忆。但凡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痛彻的理解。瑞恩亲历三场战役,并在战后20多年中寻访5000余人,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从隆美尔、蒙哥马利等高级将领,到前线上的年轻士兵和逃亡的德国平民,每个人都在他的笔下变得立体可感,呈现出战争的真实面貌。
二战是第一场作战人员有意识瞄准平民的战争。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亲历者,瑞恩讲述的不再是军事史,而是战争中人的故事。1959年《最长的一天》面市,读者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亲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历史转折中个人的希望与绝望、命运与抗争,让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更深刻地体味战争。
国内资深二战历史研究者全新修订,重译内容几乎占全套书的90%。新版译文具有文学作品的阅读美感,流畅易读;术语译法专业,不再让读者不知所云。
巴巴罗萨 豆瓣
作者: 克雷格·W.H.卢瑟 译者: 小小冰人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这部著作以前所罕见的丰富细节探讨了1941年夏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穿过苏联中部攻往莫斯科的进军,并且简要介绍了莫斯科战役和1942年年初的冬季战事。作者广泛吸取数百名德军老兵的回忆、战地日记和信件,结合大量官方档案资料,对希特勒在1941年6月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书中不仅生动讲述了基层官兵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的战斗经历,而且详细讨论了 “巴巴罗萨”计划的致命缺陷和对苏闪击失败的深层原因。此外,作者大胆地研究了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比如东线德军对苏联人民犯下的战争罪行,以及交战双方对战争法、俘虏、医护人员的态度,等等。本书无论是在视角和观点方面,还是在详尽程度上,都堪称超越前人之作。
纳粹军官的犹太妻子 豆瓣
The Nazi Officer’s Wife: How One Jewish Woman Survived the Holocaust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迪丝·汉恩·比尔 / [美] 苏珊·德沃金 译者: 翁海贞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内容介绍
纳粹军官妻子、犹太女人,这两个看似截然对立的称呼却在本书中紧紧地捆绑在一个人身上。不为别的,只是一个女人为了尽力存活下去。
伊迪丝·汉恩是在奥地利快乐成长的犹太女孩,她梦想成为大法官,却在纳粹入侵那天早早结束了自己的青春。亲朋离散,家族崩毁,伊迪丝被迫前往劳动营从事极不人道的体力活动,并不得不隐姓埋名,在德国人中周旋生存。
当伊迪丝遇到一个喜欢她的“纯种雅利安”男人,很难说清楚究竟是因为渴望爱情,还是活下去的本能,让她同意与他步入婚姻。与纳粹军官结婚,真的能拯救自己吗?还是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
【关于本书】
时隔十几年 重登美国《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榜单
亚马逊、Goodreads全五星好评
为什么大家喜欢这本回忆录?
因为充满危险的时代、关于生存的故事,永远萦绕在我们人类心头。
——苏珊·德沃金
·跌宕起伏,颇似传奇,却完全是真实的历史
·历史、战争、惊悚、温情、家庭、爱情,各种元素相加
·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一致好评
【关于作者】
作者伊迪丝·汉恩·比尔的一生极富戏剧性,其中最传奇的一段就记录在了本书之中。
出生于1914年,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求学期间,她成绩优异,并且被鼓励上大学,这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年轻女性当中极为罕见。她在维也纳取得律师资格,然而1938年德奥合并之时,奥地利犹太人开始受到迫害,汉恩一家进入劳改营。
在经历几番凶险的遭遇和朋友帮助后,伊迪丝逃脱被毒杀的命运,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并遇到了第一任丈夫,德国人维纳·弗特。俩人结婚,伊迪丝坦诚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并成为一名循规蹈矩的军官妻子,彻底与之前的身份和生活断绝,变成“繁殖后裔的雅利安家庭妇女”,俩人育有一女。
战后,伊迪丝重新公开了自己的犹太人血统,并成为一名法官。在与弗特离婚后,伊迪丝搬去伦敦,并在那儿遇到了第二任丈夫。1984年,她移居以色列内坦亚。一次心脏手术之后,她最终回到英国,与女儿一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后在伦敦格德斯绿地一家护理院辞世。
伊迪丝将私人文件捐献给华盛顿美国大屠杀博物馆,共计800份。这是馆内所收藏的属于单个人的最庞大的文献之一。2003年,一部以伊迪丝为主题的纪录片完成摄制,在英国电视4台播放。苏珊·德沃金叙述她的自传节选,朱莉娅·奥蒙德朗读文本。
------------------------------------------------
★编辑推荐
1.故事跌宕起伏,具有戏剧性和传奇性,却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作者身为犹太人,在“二战”中的经历极具特殊性:她进过劳改营,但又隐姓埋名逃过最后的大屠杀;她的家人四散、失去了最初的爱情,却与一个德国纳粹军官相逢并结婚;她受过高等教育,立志成为大法官,却在战争中变成一个“雅利安家庭的良家妇女”……各种相冲突的身份、各种传奇的经历,交织在这个女人身上,完美地呈现在这本书中。读者将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也会发出读到真人真事的唏嘘。
2.历史、战争、惊悚、温情、家庭、爱情,各种故事元素并非堆叠,而是有条理地呈现。伊迪丝·汉恩·比尔的故事已经很有可读性,剧作家苏珊·德沃金则让这个故事更有线索。英国BBC4台于2003年录制了一部1个半小时长的同名纪录片;据悉,本书的影视版权已被好莱坞某公司购买,故事片的拍摄正在筹措中。
3.本书曾获《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第一名,获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美国亚马逊评价人数近5000人,获得4.5星的高评价(满分为5星);专业书评网站Goodreads评价人数36230人,评分4.15分(满分5分)。本书在美国亚马逊多个类别中排名第一,比如犹太历史、女性、大屠杀历史、宗教信仰史等,并在Kindle电子书排行版前100名逗留超过半年。
4. 兼具历史批判反思的深度与文本可读性,让本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传播性。作者在劳改营的经历与所见所闻,切实反映了当时被囚禁的犹太“犯人”的真实生活和劳动状态;本书包含一些历史照片,呈现并记录了作者家族中各个经历不同命运的个体;作者对于纳粹的态度一以贯之,保持理性地批判与距离,同时又记录了她周边亲朋和一般人对纳粹的态度,特别是生活在维也纳的普通人,对于了解那个时代、德奥合并的历史事件有帮助。
------------------------------------------------
“这本我和汉恩·比尔女士合著的著作为何在出版15年后(2014年)突然再度占据各大图书榜单的首位?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图书市场的奇迹,但我从心底里觉得,这是因为充满危险的时代、关于生存的故事,始终萦绕在我们人类的心头。一次又一次,我们须得反复质问自己,当我们活在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的困苦之中时,我们该如何自处?”
——苏珊·德沃金(Susan Dworkin),美国剧作家、本书合著者
★媒体评论
“一个关于生存下来的动人故事,一段关于克服恐惧的鼓舞人心的历史。”
——《华盛顿犹太周刊》(Washington Jewish Week)
“最好的大屠杀回忆录之一。”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一个非凡而动人的故事!”
——《耶路撒冷邮报》(Jerusalem Post)
“《纳粹军官的犹太妻子》的故事本可写成浮夸的充满戏剧感的情感大杂烩,但作者并没有选择将自己的回忆录写成这样。相反,伊迪丝从未想过自己应该是勇敢或聪明的、名声大噪或臭名昭著的,故事中的她只想活下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东西街 豆瓣
East West Street:On the Origins of Genocide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9.0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菲利普·桑兹 / Philippe Sands 译者: 吴晓筠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6
回忆录与小说体裁的完美结合,带你追溯灭绝种族罪与危害人类罪的起源。
◎编辑推荐
★荣获英国图书奖非虚构图书奖、贝利•吉福德奖非虚构图书奖、《犹太季刊》温盖特文学奖、海伊文学艺术节散文奖,被评为《卫报》年度好书、《星期日泰晤士报》十大畅销书;
★入围Slightly Foxed最佳传记处女作、达夫•库珀奖决选名单、坎迪尔历史奖初选名单;
★本书以亲历“二战”的四个主要人物及其家族为切入点,从深刻的个人视角追溯了“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的诞生过程,最终导向纽伦堡审判这一伟大结局。看似庞杂的内容架构在作者笔下却做到了完美交织,让读者既拥有小说般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又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凝重。
◎内容简介
在今天被称为利沃夫的城市,赫希•劳特派特和拉斐尔•莱姆金,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曾在同一所大学跟随同样的法学教授学习法律,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以及家庭变故,劳特派特注重对个人的保护并提出了危害人类罪,将其引入《纽伦堡宪章》,最终用于给纳粹头目汉斯•弗兰克定罪;莱姆金则侧重对群体的保护,提出了灭绝种族罪,他们二人及其法律思想至今对国际司法体系影响重大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作者在讲述他们的同时,也追溯了自己的外祖父莱昂•布赫霍尔茨在面对纳粹暴行时穿越欧洲的神秘故事。
作者运用小说式的写作技巧,围绕着外祖父莱昂•布赫霍尔茨、“二战”时期担任波兰总督的纳粹头目汉斯•弗兰克、国际法教授赫希•劳特派特以及检察官兼律师拉斐尔•莱姆金四个主要人物展开叙述;以不着痕迹的文笔、恰到好处的表述将几个家族的故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媒体推荐
即便是在记述法律的复杂性时,桑兹的写作依然像惊悚片一样引人入胜、神秘、信息量巨大……他可以从八十多年前的地址中神奇地提取出战时英雄主义的完整历史……《东西街》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回忆录。
——丽莎•阿皮娜妮西,《观察者报》
《东西街》是一本伟大的书、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不论是叙述上还是知识上都引人入胜,令人震撼。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既成事实,但仍能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让我体会到愤怒和同情。时而令我错愕,时而令我垂泪。我想要一口气读完,迫不及待想看到结尾。而当我读到结尾时,我又感到不舍。
——丹尼尔•芬克尔斯坦,《泰晤士报》
在桑兹的历史中,如同在所有优秀的小说中一样,我们碰到了一些人物,尽管看似次要,实际上对于情节发展必不可少……因而产生了一种——据我所知——史无前例的叙述……这个力与美的精巧构造不应当被美国或其他地方的任何人所忽视。
——贝尔纳-亨利•列维,《纽约时报》
出类拔萃……这是最优秀的那种思想史。桑兹把莱姆金和劳特派特的观点置于历史脉络之中,并向人们展示它们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引起共鸣。
——大卫•赫尔曼,《新政治家》
桑兹以惊人的研究成果将几个家族的故事巧妙地编织到一起,这些故事在纽伦堡法庭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没有哪部小说能与如此重要的纪实之作相提并论。
——安东尼•比弗
亲历纳粹 豆瓣
Witnesses of War: Children's Lives Under the Nazis
作者: [英]尼古拉斯·斯塔加特 译者: 卢欣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1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披露纳粹统治下孩子们艰辛生活的著作,也是一项对第三帝国政权下所有国籍和宗教的儿童遭遇的突破性研究。作者参考了档案、病例、日记、信笺、绘画和照片等大量资料,并对梦境、记忆碎片以及相关的图像或实物进行解析。通过对典型人物的长时段追踪,他把那些经历过第三帝国统治的人们的对立观点,以及形成强烈反差的经历逐一展现出来,所得发人深思,而他对战争后果的历史性描述更是意义深远,令人震撼。
在这场可怕的战争中,在机械化战斗、饥饿政策、大逃亡、大屠杀、大轰炸中,孩子们往往是最大的牺牲品。而德意志儿童、犹太儿童、波兰儿童、捷克儿童、吉卜赛儿童以及缺陷儿童,都必须依据不同种族、国籍、身份而被隔离筛选,被培养成统治者或者奴隶,乃至被判定生死。
作者同时打破了“受害者”和“心理创伤”的刻板印象,给我们讲述了战争中成长的那代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孩子们是活跃的积极分子,小小年纪就出来走私食品,倒卖物资,照顾病怏怏的父母和弱小的弟弟妹妹。而面对残酷现实,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则异乎寻常地强大。波兰男孩假扮盖世太保的审判官,犹太儿童则扮犹太人区的纳粹党卫军,在德军投降前夕,德国孩子甚至开始玩假扮苏军的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孩子们得以发泄屈辱、嫉妒和恐惧,也得以寄托他们微薄的希望。
罪孽的报应 豆瓣
The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
8.2 (22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柏林日记 豆瓣
Berlin Diary: The Journal of A Foreign Correspondent1934-1941
作者: (美) 威廉·夏伊勒 (William Shirer) 译者: 张若涵 译林出版社 2020 - 11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日记 豆瓣
The Devil’s Diary:Alfred Rosenberg and the Stolen Secrets of the Third Reich
作者: (美) 罗伯特·K.惠特曼 / (美) 大卫·金尼 译者: 吴冬 重庆出版社 2021 - 1
希特勒的“精神导师”、纳粹党“大祭司”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有一本私人日记,记录了1934年至1944年间,即希特勒上台的次年至纳粹失败前几个月,罗森堡与希特勒的交往、第三帝国高层的复杂斗争等隐秘内幕,被研究者视为研究希特勒思想演变及第三帝国兴亡史的重要史料。这是因为罗森堡假希特勒之手,将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现实,把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恶行变成了“合理又合法”的事情。
全书抽丝剥茧,真实还原了日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曲折过程,揭示了纳粹政权内部隐秘的运作方式、希特勒的思想演变和犹太人惊心动魄的生死逃亡历程。
第三帝国 豆瓣
作者: [英] 迈克尔·伯利 译者: 李广才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7
迈克尔•伯利将纳粹德国置于整个欧洲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战、大萧条、恶性通货膨胀等等耗尽了德国的国力。本书通过翔实的史实与客观的分析,展现了当时在欧洲蔓延的对民主、正直和宽容的背弃,证实了纳粹展开的极端蛊惑伪宗教运动,看似是对德国有效的“解药”,实则是一味药效猛烈的毒剂。
在此基础上,本书探究了纳粹主义为何能引发众多德国人的癫狂以及“对正派行为的逆袭”,细致地捕捉了德国平民的心态,史料丰富、角度多样、语言精炼、观点新颖,是一部透彻、宏大的当代史杰作。这本权威的蛋卷被第三帝国获得了2001年塞缪尔•约翰逊奖。
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天 豆瓣
La mort d’Hitler
作者: [法]让-克里斯多夫 · 布里萨尔 / [俄罗斯]拉娜 · 帕尔申娜 译者: 董智弘 / 张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1
★ 二战终极谜团——希特勒死因之谜在显微镜下被揭开
★ 数十幅第一手高清档案图片:对希特勒亲信的审讯记录、地下掩体地图、逃跑计划,以及揭露真正死因的残骸照片
★ 再现冷战期间苏美对峙惊心动魄的瞬间
————————
1945年5月8日,德国纳粹投降。一周前,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的地下掩体中自杀。从5月1日开始,苏联方面便对希特勒之死展开调查,并搜寻希特勒夫妇的遗体。得出的调查报告却封存起来,成为秘密。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批档案终于重见天日,从而揭开了二战的终极秘密。
经过与俄罗斯有关部门历时两年的交涉后,调查记者让-克里斯多夫•布里萨尔和拉娜•帕尔申娜终于接触到这批档案,得以窥探苏联间谍追寻希特勒遗体的不凡经历。苏联人是否在停战次日成功辨认被烧毁的尸体属于希特勒本人?为什么斯大林当时让全世界都以为希特勒成功逃脱?……因为没有遗体,种种疑问飞速蔓延,至今依然引发人们的想象。
里奇男孩:犹太战士二战生死录 豆瓣
Sons and Soldier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Jews Who Escaped the Nazis and Returned with the U.S. Army to Fight Hitler.
作者: [美]布鲁斯·亨德森(Bruce Henderson) 译者: 李青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30年代从德国纳粹恐怖统治下奔逃出来的男孩们,进入美国军队以“里奇男孩”(Ritchie Boys)的身份回到充满回忆的国土投身扳倒希特勒的战斗。他们审讯德国战俘,获得关键情报,挽救了许多官兵的生命并帮助获得战争胜利。
1942年,美国陆军在抗击希特勒的战争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秘密武器:训练近2000名生于德国的犹太人如何专业地审讯战俘,让他们运用自己熟稔的德国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让希特勒一败涂地。这些里奇男孩在训练营地接受专业审讯的培训,并以精英小队的形式加入在欧洲的每一支主要作战部队。在战场上,里奇男孩们审讯德国战俘并搜集重要情报,以此拯救了许多官兵的生命并帮助美军赢得了战争。
他们比谁都清楚一旦落入纳粹之手会是怎样的惨景,因此他们比谁都更想要扳倒希特勒。当他们决定与纳粹打对台,也代表着亲人的生命悬垂在万字旗飘扬的土地上。为了战胜敌人,他们参与了二战西欧战场上的关键战役,一路搜集敌方的关键情报,如敌方军力、敌方装甲部队的动向以及防御阵地的所在。战后的军情报告指出:二战期间在欧陆上的可靠情报超过60%来自于里奇男孩们!
布鲁斯﹒亨德森深度访谈了历经战争岁月现仍在世的里奇男孩们,搜集统整了庞大的历史资料,将这段鲜为人知的二战秘辛娓娓道来。《里奇男孩:犹太战士二战生死录》追溯了他们的童年和从纳粹德国逃离的岁月,他们在战时的壮举和牺牲,以及在被战火无情蹂躏的欧洲大地上寻觅朝思暮想的脸庞的绝望尝试。这部作品为读者奉献了二战历史上一个关于英雄主义、大无畏勇气和爱国情怀的荡气回肠的故事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 豆瓣
Inside Hitler’s Germany: Life Under the Third Reich
作者: [英] 马修·休兹(Matthew Hughes) / [英] 克里斯·曼(Chris Mann) 译者: 于仓和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3
纳粹德国为什么能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中迅速崛起?纳粹德国依靠什么成为一台让世界饱受灾难的强大战争机器?希特勒是如何从一名退伍士兵成为一名横扫欧洲的战争狂人?……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本书中找到。本书是迄今为止较为详尽地探讨第三帝国社会生活的一部佳作,和其他政治史、军事史不同,它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加贴近日常的真实的第三帝国的面孔。正是这样一个第三帝国,在国内聚集起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运转能力在,政治上野心勃勃,在军事上一度所向披靡。本书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能帮助读者充分理解那个黑暗年代的真实德国。
黑暗降临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德]艾瑞卡·曼 译者: 罗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0 - 5
◆ 一百多个德国人匿名的陈述,真实展现纳粹时期集中营外面的世界。
◆ 他们既是凶手,也是受害者,他们毁灭他人,自身也逃脱不了毁灭。
这部非虚构小说源于一百多个德国人匿名的陈述,他们代表着纳粹时期集中营外面的世界。这一切都是事实,没有一个故事是杜撰的。这里既没有由一小群手握大权的无赖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也没有由一小群有理想的德国优秀人物做出的英雄壮举。因为无论罪行和自我牺牲都不构成主流,而只是特例——这些特例在希特勒先生的第三帝国里并不比在世界其他地方更加罕见。于是,本书只讲述真正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人并不比其他人更有权力,也不比其他人更有英雄气概;既没有特殊悲惨的境遇,也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
他们是农民、医生、老师、牧师、作家、杂货店老板,甚至盖世太保,这些普通人的际遇代表着最真实的纳粹德国……
圣殿骑士遗命 豆瓣
作者: steve berry / 史蒂夫.贝利 译者: 张振东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9
1314年3月18日,骑士团最后一任团长雅克·德·莫莱受火刑而死,标志着创建于1118年的“圣殿骑士团”的分崩离析……圣殿骑士拥有骇人听闻的财富,他们控制着国王和主教,但雅克·德·莫莱在临死前始终不肯说出财富的埋藏之地,并且诅咒法国国王菲利浦四世和教皇克莱门特将在一年之内一起死亡。不幸这一毒誓应验,教皇于一个月后去世,而菲利浦四世于七个月后去世,它变成了历史的一段传奇。七百多年之后,人们还在对这些圣殿骑士充满了好奇。他们自称是基督的忠诚信徒,却不曾在教皇的脚下真正臣服;他们在外表上像修士僧侣,但其实质却是军人:他们脑子里装的不是《圣经》,也不是祈祷词,而是战争和征服:他们身穿修士式的外衣,而外衣下面却是骑士的甲胄……这里面有着无数后人希望解开的疑团。
在本书中,美国司法部高官斯蒂芬尼意外地收到了去世多年的丈夫的笔记本,为了弄清丈夫的死因,她带着这本写有密码的笔记本来到了丹麦。不曾想,此举竟然揭开了圣殿骑士守护多年的“伟大遗产”的秘密。阅读本书的体验,就像在亲历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全书充满着诡异的气氛,快节奏的情节发展,悬疑迭出的线索,让读者欲罢不能。在环环相扣的悬念中,读者将置身历史与现实,去探索人类历史中又一段惊心动魄的不解之谜。
2021年3月15日 想读
最后的圣殿骑士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雷蒙德·库利 译者: 秦维杜 上海译文 2006 - 7
《最后的圣殿骑士》主要内容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梵蒂冈史前古物展”的开幕之夜,四名圣殿骑士装扮的蒙面人突袭而入,人肆掠夺财宝,几乎杀死了所有在场之人。为了找回这批无价之宝,美国联邦调查局协同梵蒂冈派来的使节展开了对这四名骑士的大范围追捕,然而疑犯却接二连三地死十非命。这场看似单纯的劫案似乎暗藏重重玄机。
年轻美貌的考古学家特斯•蔡金是此次抢劫的幸存者,她目睹了整个掳掠过程,并偷窥到四名掠夺者中的首领仔细挑选了一件看似平凡、实则奇特的珍品——古老的密码机。
随后,特斯•蔡金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年轻有为的负责人肖恩•赖利通力合作,展开了一场生死追踪,一路把案子侦破到了1291年的十字军东征时代,他们发现,密码机所拥有的神奇而又重大的力量其实通向了一个让人噤若寒蝉的秘密。于是他们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从纽约前往梵蒂冈,途经土耳其,最终抵达希腊一个杳无人迹的荒岛……
众所周知,只要拥有圣殿骑士的巨大财富和那个秘密,就具备了能够全盘摧毁基督教的无上能力。特斯•蔡金和肖恩•赖利最终发现了那个秘密,但是在这个秘密跟前,他们作出了惊人的决定。
2021年3月15日 想读
燃烧的远征 豆瓣
In Distant Lands
作者: 拉尔斯·布朗沃思 译者: 严匡正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8
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东征的演说,到1291年巴勒斯坦最后的十字军城市被血洗,基督教欧洲共组织了八次试图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远征。《燃烧的远征》将再续拉尔斯·布朗沃思的中世纪传奇,激情讲述这一次比一次难忘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有一个史诗般的开局。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面对广场上密集的听众声泪俱下,控诉了“异教徒在圣地的暴行”,呼吁所有的基督徒拿起武器,夺回耶路撒冷。号召一出,有大约15万战士踏上了去往东方的千里征程。冲在最前面的是数万“贫民十字军”。这些虔诚的农夫衣衫褴褛,用农具当武器,用信仰当干粮,千难万险来到穆斯林统治的土地,并在第一场正式的遭遇战中全军覆没。紧接着来到东方的是“亲王十字军”,这些正规骑士们没有辱没东征的光辉使命,几度在绝境中如有上帝相助,最终成功夺取了耶路撒冷。
胜利的远征仅此一次。接下来的东征中,有两三次与胜利失之交臂的惨败,以及更多次像“贫民十字军”一样匪夷所思的闹剧。十字军远征一方面是绵延200年的东、西方对抗,有“狮心王”理查和穆斯林名将萨拉丁之间富有骑士精神的较量,另一方面更像是基督教欧洲与自己的搏斗。虔诚的君王们为了收复圣地,抛下自己的家业前往东方,却遭到各路“盟友”的背叛、利用、勒索、拖累,最终不可避免地一败涂地。
在拉尔斯·布朗沃思的讲述中,每一次东征都值得玩味,都因为独特的政治较量、人性冲突而与众不同。如何分辨信仰的虔信与迷信、斗士的英勇和愚勇、命运的有常与无常?——除了几座古城、一段传说,十字军东征留给我们的还有人性的千古难题。
2021年3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