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断背山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Close Range: Wyoming Stories
作者: [美] 安妮·普鲁 译者: 宋瑛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9
Short-story collection from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nd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Shipping News and Accordion Crimes .

Annie Proulx's masterful language and fierce love of Wyoming are evident in these tales of loneliness, quick violence, and the wrong kinds of love. Each of the portraits in Close Range reveals characters fiercely wrought with precision and grace.

These are stories of desperation and unlikely elation, set in a landscape both stark and magnificent.
2022年5月17日 想读
羽毛人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约翰•伯恩 译者: 陆剑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3 - 9
1919年9月,二十一岁的崔斯坦•萨德勒从伦敦搭乘火车,将一包信件送给诺维奇的玛丽安•班克罗夫特。玛丽安的弟弟威尔是崔斯坦的战友,他们一起受训,一起踏上战场。战场上,威尔放下枪,宣布自己拒绝参战,这一行为让整个班克罗夫特家蒙羞。
然而,那些信并非崔斯坦此行的真正目的。他的心里深埋着一个秘密,让他不堪折磨。他想将这个秘密告诉玛丽安,却始终找不到勇气。然而,不管他说与不说,这次会面都永远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犬之力 豆瓣
The Power of the Dog
8.6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萨维奇 译者: 李逸鹏 2022 - 4
★ 同名电影获2022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简·坎皮恩执导!
- 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12项奥斯卡提名,全球累计已获258个奖项与304个提名(数字不断变化中)。
★ 超越时代的讲述——“拥有绝对音准一般的洞 察力”。
-《纽约时报》《图书馆杂志》《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一致好评!
-《卫报》:“有人称赞它是下一本《斯通纳》,但实际上《犬之力》更好!”
- 导演坎皮恩:“《犬之力》是一部值得被搬上大银幕的崇高小说。这是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将孤独与耐心、怀念与背叛等主题融入细腻的人物情节,制造出绝妙的张力,结尾出人意料又令人满意。我无法停止去想它,它实在令我魂牵梦萦。”
★ 一场温柔、无血的复仇。
- “他唾弃这世界,如果世界先唾弃他。”
- 他聪明、倨傲、酷烈、深情,心里藏着一个见过犬山淡影的人;他欺我、辱我、笑我、轻我,却看不见我幼白面孔下的凶狠。他筋疲力尽,一旦伤口暴露必死无疑;我好整以暇,必回敬以暧昧的锋利。
===
菲尔与弟弟乔治相依为命,至今单身。他厌恶一切新鲜的玩意儿:汽车、浴缸、钢琴,更讨厌“娘娘腔”;他希望一切保持原样:牧场、牛仔、藏着秘密的水塘,还有他对乔治自始至终的主宰。
有一天,乔治突然宣布,自己已和镇上的寡妇结婚,还把她和她十六岁的儿子彼得带进了他们从小住到大的宅子。菲尔怒火中烧。
在菲尔看来,彼得害怕阳光、从不打球、总是读书和独处,成天就会折纸花,再装装上流人士。偶然间,菲尔发现这个“娘娘腔”竟有些胆色,不禁产生了“改造”他的想法。
===
《犬之力》是一部扣人心弦而富有张力的小说,堪称文学艺术品。
——安妮·普鲁,《断背山》小说作者
如果文学市场还存在公正(或者更高品位)的话,过去三十多年里,这本小说无疑应该一直占据畅销图书榜顶部。
——《纽约时报》书评
托马斯·萨维奇拥有绝对音准一般的洞察力。他是一位被低估的作家,获得的歌颂远远对不起他的水平,现在终于能获得大范围的瞩目了。
——《科克斯书评》
《犬之力》好得令人毛骨悚然,是一部紧张而充满力量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
托马斯·萨维奇的小说处女作已经是小小的经典,而后来的《犬之力》更加高明。
——《图书馆杂志》
《犬之力》的笔触简练、精巧,让人起鸡皮疙瘩。书中人物的行动有一种希腊史诗般的宿命感,却仍然做到了令读者震惊。
—— “文学枢纽”网站
2022年5月17日 想读
莎士比亚植物诗 豆瓣
Botanical Shakespeare
作者: [美]格瑞特·奎利 / [美]长谷川纯枝-柯林斯 译者: 尚晓蕾 / 余天一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1
编辑推荐
●长达20年整理沉浸,超30人专业贡献,百万字背景核查!
●从A到Z,拾取莎翁著作中散落的170多种(几乎所有)植物。
●从纽约到伦敦,前往剧场、博物馆、图书馆和户外荒原……帮助莎剧研究者们解开了困扰几百年的谜团——《暴风雨》中的“芍药”究竟是什么/哈姆雷特父亲服下的是哪种毒药/罗密欧和朋友们提到的“欧楂”到底是什么水果/“苹果”其实另有所指?如果没有成为剧作家,他应该是一位厉害的植物学家。
●亚特兰大莎士比亚剧团,莎翁舞台剧出演者、奥斯卡影后海伦·米伦、格兰达·杰克逊、朱迪·丹奇、安杰拉·兰斯伯里,普利策奖获得者戴维·麦卡洛,联袂推荐
“这优雅的书籍美妙地结合了我对莎士比亚和园艺的爱。如果你仔细观察,每一株植物都是很吸引人的。”——海伦·米伦(莎翁舞台剧出演者、奥斯卡影后)
“你的书是视觉和文学的盛宴。我就把它放在我客厅椅子旁边的桌子上,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它……你们做出了不可思议的贡献,这本书注定会被许多人长久欣赏。我感谢你们。”——戴维·麦卡洛(普利策奖获得者)
●那些无踪的秘密,正奇迹般归来;莎翁之谜,唯植物可吐露。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莎翁的“文学花园”~~~
诗情图鉴/植物汇编/20年沉浸/解锁莎翁
●“树木能说话,奔腾的溪水像书本,石头蕴含道理,万物都有其益处。”
莎翁笔下,自然万物破土而出,一路攀爬《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十四行诗》……看似点缀,却常常推动着剧情发展:朱丽叶服下颠茄,假死求生;罗密欧情之所至,命丧于乌头草;奥布朗把爱懒花汁滴在提泰妮娅的眼睛里,等待她醒来后爱上D一眼看到的人;一方绣着草莓图案的手帕,令苔丝狄蒙娜被诬陷出轨——草莓既代表纯洁天真,也代表性感嫉妒;当紫杉出现时,预示着有人要中毒……
正如雨果所说: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百鸟在歌唱,灌木在抽叶,人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云彩在游荡,天气时冷时热,晨钟暮鼓,朝发夕至,森林窃窃私语,人们促膝交谈。
●本书作者格瑞特·奎利和绘者长谷川澄江-柯林斯,用20年时间研究莎士比亚著作,以严谨的考据、典雅的绘图,将莎翁作品中散落的170多种(几乎所有)植物拾取汇编,给那些多如繁星的猜测一个可信的注解。
2022年1月4日 想读
违童之愿 豆瓣
Against Their Will: The Secret History of Medical Experimentation on Children in Cold War America
作者: [美]艾伦·M·霍恩布鲁姆 / 朱迪斯·L·纽曼 译者: 丁立松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来自苏联的威胁所带来的恐惧,渗透了美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冷战”的氛围造成了战后美国数不尽的违规、医疗过剩以及潜在甚至事实存在的医疗犯罪。美国政府曾一厢情愿地控告纳粹医生所进行的野蛮实验和伪科学研究,不幸的是,美国所做的绝不是什么表率。
《违童之愿》记录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这是一段令人恐惧、震惊的历史,受20世纪优生学理论的影响,那些掌握着权力的医生、研究者以及研究机构,试图阻止“劣质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将儿童当作实验品对待。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听到受害者的声音。这些声音离我们并不遥远……
千丝万缕 豆瓣
Entanglement: The Secret Lives of Hair
作者: [英]爱玛•塔罗 译者: 郑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当头发不在头上,它们去了哪里?是跑到了别人的头上?还是编织到了地毯里?抑或甚至出现在餐盘中?……本书揭开了头发背后的隐秘世界,那些关于头发的信念和追逐。头发,带来希望,也带来痛苦。
英国人类学家塔罗进行了三年的田野调查,走遍世界各地和头发有关的场所:发廊、工厂、美发沙龙、商店、博物馆、假发店、寺庙、手工作坊等,与各行各业的人交谈,写出了这部交织着关于头发的宗教的、种族的、经济的、文化的、时尚的各种有趣话题的作品,揭示了头发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社会学含义,也让读者有机会一窥几百年来全球生机勃勃的头发贸易的全景。本书英文版荣获2017年度人种学维克多•特纳奖(Victor Turner Prize for Ethnographic Writing)。
圣安布罗焦的修女们 豆瓣
作者: [德]胡贝特·沃尔夫 译者: 徐逸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1
1859年,罗马。一个贵族出身的修女求救,说有人要毒死她,但她逃脱了。于是有了一场官司,宗教裁判所发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权力的滥用、阴谋诡计和亵渎神圣。沃尔夫教授在梵蒂冈的档案中翻出了这件丑闻的卷宗,这一事件终于昭示于天下。
通过对罗马圣安布罗焦修道院的调查,法官们目瞪口呆:修女们沉迷于怪异的性欲和神秘的癫狂中,见习修士们受到性侵犯,神父亲吻忏悔人作为祝福……对此持有异议的修女则被革职。这样的情形持续了数十年,且都以神的名义实行。这个梵蒂冈档案中绝无仅有的案卷本是要永不见天日的。然而谁也不会想到,时过百年,当年的记载却对研究学者开放,并且沃尔夫教授发现了其中的隐秘。作为资深的梵蒂冈专家,他在细微的记录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这一起针对修女和忏悔神父的案件,揭露了圣安布罗焦修道院的秘密,事件牵涉最高层神职人员和教皇,犹如一枚重磅炸弹。
敞开的门 豆瓣
The Open Door: Thoughts on Acting and Theatre
作者: [英] 彼得·布鲁克 译者: 于东田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1
◆他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被《纽约时报》称为“ 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导演”
◆他写作的《空的空间》《敞开的门》是戏剧入门必读书
◆他以80多部戏剧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
◆不读彼得·布鲁克,你无法谈论20世纪戏剧
···
【内容简介】
《敞开的门》选取了彼得·布鲁克谈论戏剧创作的三篇文章。在本书中,这位先知般的导演和理论家,为他的作品做出了明白易懂、全面详尽的哲学阐释。用特殊的方式训练演员,充满想象力地运用剧场空间,谈论在印度和伊朗的所见所闻……布鲁克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选出那些严厉或轻松、诙谐或尴尬的时刻,来说明戏剧是“三个人”的交流,忽视第三个人(演员/观众)只会损害自身种种独特的可能性,由此强调了演员与观众的完全一致之重要性。
··
戏剧绝不能让人觉得没劲,绝不能墨守成规,必须让人意想不到。
——彼得·布鲁克
导演、演员和戏剧爱好者的必读书。
——《图书馆杂志》
关于如何满足观众情感需求的深刻洞见。
——《书单》
···
【编辑推荐】
1、《李尔王》《仲夏夜之梦》《摩诃婆罗多》……你一定看过彼得·布鲁克的戏剧,并为之折服。彼得·布鲁克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被誉为“尚在世的最伟大的戏剧导演”。
2、《敞开的门》是彼得·布鲁克极富影响力的戏剧理论著作《空的空间》最新续作。布鲁克的著作既关切现代戏剧中的基本问题和走向,又不至于陷入字说自话的理论,而是与生活、戏剧实践紧密联系,让读者在平凡的日常中体会戏剧的魅力。
3、彼得·布鲁克系列收录《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访谈录》《敞开的门》,新版全面校订,精装升级。
2021年11月17日 想读
时间之线 豆瓣
Threads of Time: Recollections
作者: [英] 彼得·布鲁克 译者: 张翔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1
◆他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被《纽约时报》称为“ 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导演”
◆他写作的《空的空间》《敞开的门》是戏剧入门必读书
◆《李尔王》《马拉/ 萨德》《仲夏夜之梦》《摩诃婆罗多》……他以80多部戏剧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
···
【内容简介】
饥饿、暴力、残忍、强奸、犯罪——在此时此地结盟。戏剧总是能够刺入恐惧和绝望
的最深黑暗之中,理由只有一个:不是在此前,也不是在此后,就在当下,此刻,确
有灯在黑暗中亮着。……戏剧可以让你在这个时间格上获得自由。
——彼得·布鲁克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比起回忆录,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内向自省。……他巧妙地
选择了一些场景和画面,将目光集中在了那些最重要的时刻和人物上。
——《纽约时报》
学习戏剧的学生,学习人性的学生,还有那些对一些不那么容易定义的“别的东
西”感兴趣的人,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纽约时报书评》
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始终以古老持久的方式,影响着你的心灵。
——肯·伯恩斯,美国导演、艾美奖得主
···
【编辑推荐】
1、彼得·布鲁克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他屡获托尼奖和艾美奖,是劳伦斯·奥利弗奖获得者;曾执导80多部著名戏剧,年逾九十仍坚持创作,被誉为“尚在世的最伟大戏剧导演”。
2、本书聚焦于布鲁克生命中意味深长的时刻、不懈的戏剧实验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将记忆碎片丝丝入扣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回溯了种种生命体验、戏剧理念、精神领域的研习以及那些形塑了他和他的艺术的人与事。
3、彼得·布鲁克系列收录《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访谈录》《敞开的门》,新版全面校订,精装升级。
2021年11月17日 想读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1970-2000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Peter Brook, 1970—2000
作者: [美] 玛格丽特·克劳登 译者: 河西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1
◆他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
◆他以80多部戏剧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
◆“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导演”彼得·布鲁克畅谈其深邃动人的戏剧世界,用真诚和勇敢的声音,迫使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
···
【内容简介】
从1970到2000年,玛格丽特·克劳登与彼得·布鲁克在剧场相伴三十载。围绕布鲁克的主要作品和艺术理念,他们屡屡交心,反复探索,每一场对话都见证了这位戏剧先锋的成长,以及他创作的“进化史”。
优秀的导演如何锤炼其专业技巧?优秀的演员该符合怎样的期待?如何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在这些睿智的对话中,彼得·布鲁克不但向玛格丽特·克劳登吐露了他作为现代戏剧大师的“秘诀”,也向读者展现了最纯净的自己:一个传统的反叛者、倾尽一生的探索者、一位永不放弃反思和质疑的导演。
··
让我感兴趣的只有:什么是戏剧体验的本质?我在做什么?我的戏是关于什么的?
——彼得·布鲁克
一位是20世纪少数几位真正的戏剧革命家之一,一位是美国先锋戏剧方面最重要的作家;倾30年之力,深入对谈,才有现在这本迷人的、让人激动的访谈录存世。
——《纽约时报》
彼得·布鲁克继续让我们震惊!他从来不会屈从于平庸,他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以及他坚持不懈的戏剧革新总是迫使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本迷人的访谈录,充满了真正诚实而又勇敢的声音。
——肯·伯恩斯(美国导演,艾美奖得主)
···
【编辑推荐】
1、彼得·布鲁克是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他屡获托尼奖和艾美奖,是劳伦斯·奥利弗奖获得者;曾执导80多部著名戏剧,年逾九十仍坚持创作,被誉为“尚在世的最伟大戏剧导演”。
2、在书中,布鲁克与追随他30年的记者克劳登畅谈了《仲夏夜之梦》《卡门的悲剧》《暴风雨》等12部戏剧和影片,以及他创建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在非洲进行戏剧实验等珍贵细节。
3、彼得·布鲁克系列收录《时间之线》《彼得·布鲁克访谈录》《敞开的门》,新版全面校订,精装升级。
2021年11月17日 想读
为布莱希特辩护 豆瓣
作者: [德]曼弗雷德·韦克维尔特 译者: 焦仲平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7 - 7
《戏剧学新经典译丛:为布莱希特辩护》德文版出版于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逝世50周年之后,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有一种强烈的辩诬的意图,为布菜希特本人,为他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实践辩诬。究其原因,在于在那前后,甚至早在上个世纪末,西方的各种媒体都有大量关于布菜希特本人,关于他的文学和戏剧创作负面的报导和描述。布菜希特被妖魔化了;而他在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上的建树,则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代之以他作为诗人的创作成就。《戏剧学新经典译丛:为布莱希特辩护》的作者,布莱希特在柏林剧团时期的助理,布氏晚年生活的见证人,曼弗雷德·韦克维尔特,试图梳理布氏晚年的戏剧思考,描述他生命末期的戏剧创作和实践活动,还原日常生活、戏剧创作和排演、社会生活、饮食起居和朋友交往中的布莱希特。这《戏剧学新经典译丛:为布莱希特辩护》里有很多布菜希特晚年应对现实问题的内容,当然,也有他针对现实状况对自己的戏剧体系总结和反思的内容。应该说,布氏晚期对于戏剧的思考和表述较他前期和中期对戏剧的思考和表述有诸多不同,比如他殊少提及“叙述体戏剧”和“辩证戏剧”的概念。这《戏剧学新经典译丛:为布莱希特辩护》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诸如作者韦克维尔特的剧评、演剧计划和关于戏剧理论的思考,等等。由于作者是1989年推倒柏林墙事件的见证人,而且他当时还是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因而书中时不时地会出现他对这一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相关事件的见闻和思考。这些并不直接关涉布莱希特的内容,由于作者本人的政治身份,由于近年来西方媒体对布氏的攻讦恰恰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也应该纳入到“为布菜希特辩护”的主题之下。也就是说,为布莱希特辩护,其实是为世界性的共产主义运动辩护,或者用今天的话说,为打破这个世界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必然性辩护,为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辩护,为文化和政治制度和文明延续的多元可能性辩护。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韦克维尔特(Manfred Wekwerth,1929-2014)是德国戏剧和电影导演,布莱希特晚年的助手,民主德国戏剧的参与者和领导者。
【目录】
这是一本布莱希特手册么?
布莱希特戏剧在今天
——七天里的一场实验
斯德哥尔摩高级研修班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布莱希特的“单纯”
1.这篇有点古怪的论文是怎样缘起的
2.一篇有点儿不合情理的论文
3.围绕着布莱希特的故事
“布莱希特-戏剧”
——对未来是一个机会么?
在文化上“左倾”的困难或者布莱希特式口号的实际应用
拥有确定性的不确定的事物
关键词:寓言
模式1:可能的主题
模式2:传达的形式(用于可能的寓言的结构)
还是回到寓言这个关键词
一段插话
再回到寓言这个关键词
剧本-作品
《每一个人》
《危险关系》
《塞莱斯蒂娜》(Celestina)
《乐观的悲剧》
观剧
《没病找病》
《理查三世的生与死》
《三毛钱歌剧》
两次谈话
谈柏林剧团重开
表演艺术协会开幕致辞
一点高兴的补遗
秘密组织公开的秘密
一个小消遣
关于本书作者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因为只有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以及这种分析的作用,使得无产者有可能,通过认识自己真实的状况从而解放自己。而且:认识了自己状况的人,怎么会阻止解放?布莱希特在其《赞美辩证法》里这样写道。此外马克思还坚持,《资本论》无疑是一部为无产者写作的艰深的科学著作,不仅针对“有教养的人”,甚或干脆针对企业主和银行家,他们至今仍然会在面对巨大的危机感到害怕时忙不迭地求助于《资本论》,以拯救他们的资本。
对于人的存在的揭示不仅使人们获得了认识,而且也使他们获得了作为自身的创造者的乐趣。人的活动可以被作为一切创造的源泉来认识,并且——这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被作为一切改变的源泉来认识。因为通过人们创造自己的世界,他不断地改变它——有意识和无意识地。马克思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这样写道:“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①这不仅适用于社会变革,同样也适用于日常活动。变革是人的现世存在的方式。它将人由一个单纯自然的本质变成一个历史的本质。“思考即是冲破条条框框”,恩斯特·布洛赫如是争辩。而享受则意味着意识到这一点,即为自己确认自己的人性,与此同时获得人存在的条件。
享受——作为人的自觉的生命活动的结果,与此同时又是在历史中和在日常生活里同样的变革活动的驱动力——在这里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也是理解布莱希特的一把钥匙。在此有其美学的根源:“人在艺术中享受其生命——艺术提供再现的技艺——艺术提供对于表象的感知——艺术提供对于立场的辩护——享受强化人对生的渴望”,布莱希特于1956年这样记述道。在此我相信,“布莱希特戏剧”——不管今天人们愿意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是有着最远大的未来的戏剧。它不是与其他戏剧并列的戏剧,亦即某一种戏剧流派或者某一种演剧方法,布莱希特之于戏剧相当于爱因斯坦之于物理学,因为布莱希特对于戏剧意味着一种哥白尼式的转变。他的戏剧不再是由一种既往的观念、道德、美学,以及事先确定的判断或者思想出发,不是由抽象的世界规划或者世界思想出发,而是由有血有肉的人出发,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如饮食和安居,而且创造着自己的娱乐。也就是说是从那些使生活变得有意义的事物出发。布莱希特在《公社的日子》里这样写道:“人们为什么要创造一些东西出来呢?就是为了自己能享用一下。”①正如在这个剧本里显示出来的,人们进行革命并不是为了革命本身,而是为了寻找一种不一样的,合乎人道的生活方式,作为革命性变革的显见结果。此处我们应当想起《圣经·马太福音》(4·4)中的箴言:人活着不仅需要面包。一种将工作和游戏、认识和享受、日常生活和历史充满矛盾地统一在一起的戏剧作品,哲学家沃尔夫冈·海泽(W.Heise)将其称为社会想象的实验室。在那儿人们确实是在设计着自身,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享受。他和自己“玩游戏”。这时,不仅需要思想探索的勇气,尤其需要获得享受的勇气。因为没有乐趣即没有思想(这不仅局限在舞台上),至少没有有所作为的思想。
如此说来,在谈论“布莱希特戏剧”之前,人们首先应该知晓,它指的是“真正的”戏剧,拥有丰满的,生机勃勃的,矛盾的,诗意的故事和完整的人物的戏剧,拥有亦庄亦谐的乐趣的戏剧,拥有宽广胸怀和强烈情感的戏剧。1954年《高加索灰阑记》在柏林剧团首演。在第一场演出之后,格鲁雪的扮演者、女演员安吉莉卡·霍尔维奇(Angelika Hurwicz)走向布莱希特,并且向他表示歉意说,她的表演出了错,因为人们在演出结尾时哭了。
……
2021年11月17日 想读
奥古斯都 豆瓣 Goodreads
Augustus
9.0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 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
本书以书信体形式写成,其中也夹杂了日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军事传单等,借罗马众人之笔描绘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
奥古斯都本名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养子和继承人。这个男孩纤瘦的身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缓缓而行,方向不定,好像要找出一条路来——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使派系之争横行的罗马恢复了自由。36岁时,屋大维获得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全力维护着罗马的秩序与和平,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女称作“我的小罗马”。凭着对这二者的爱,他在权谋倾轧的罗马世界中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
威廉斯重新创造了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之死到奥古斯都的生命终点,从一个病弱的男孩到一个在远征中险些送命的病弱男人再到一个貌似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宫廷、元老院和人们尔虞我诈。他采用书信体和多视角,末了所有的声音如拼贴画一般融汇于主人公身边。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沉浸于《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和《奥古斯都》——特别是《奥古斯都》——就是进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筑,他无畏地直面人生的危机与救赎。
——《洛杉矶书评》
这个世界令人着迷,它的复杂、奢华、政治犬儒主义、民众的轻信以及暴力酷似我们自己的世界。
——《纽约客》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历史小说中,这是一部卓越之作。
——《华盛顿邮报》
《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读者会在这里遇到一个他们所不知的全新的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是一部设定在古罗马的书信体小说。他在自己的后期小说中还能展现全新形象并获得高度评价——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The Millions网站
一部极广阔又极精细的小说,两方面相辅相成,无一失色。
——《金融时报》
《奥古斯都》让人欲罢不能,充满生气。
——《巴黎评论》
如果有人已准备好暂且把现代道德观放在一边并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知识,这部关于一位老皇帝的小说会让你颇有启发……这位让人震惊的美国作家展现了遥远的生命如何酷似我们自己,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新政治家》
林中秘族 豆瓣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7.5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陈荣彬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8
★ 「未读·文艺家」最新产品。一本让你读完后想立刻重读一遍的小说(著名小说家萨拉·沃特斯语)。
★ 太平洋上的原始海岛、神秘的林中梦游者、具有长生不老之效的龟肉、心怀鬼胎的科学家,共同编织一个充满贪婪、背叛、谎言的噩梦。
★ 布克奖入围作品A Little Life作者柳原汉雅处女作、《华尔街日报》《出版者周刊》《赫芬顿邮报》年度好书、英国狄兰·托马斯奖、美国笔会最佳小说处女作入围作品。
★ 本书通过一个杂糅了神话传说、科学考察、悬疑推理的精彩故事,揭开了天才背后的罪恶与文明之下的野蛮,深刻探讨了科学与道德、人性的关系。
★ 全书故事架构独具匠心,以书中书的形式,让极不可靠的讲述者与更不可靠的编辑者,合谋为读者布下了一个个的叙事陷阱与谜团。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有心思最缜密的读者才能找到答案。
★ 柳原汉雅文笔老练、想象奇特、思维严谨,用巨细靡遗的情节和狂妄大胆的叙事,给读者带来了小说阅读的终极体验——忘记了这是一部虚构作品。
本书以曾经享誉世界、而后却身败名裂的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盖杜谢克的人生经历为灵感,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美国医生佩利纳在太平洋某座岛屿上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发现一个神秘的部落,以及一群被当地人称为“梦游者”的神秘居民。
佩利纳发现这些梦游者的年龄都已经上百岁,且心智已严重退化后,开始怀疑他们的长寿是因为吃了一种稀有海龟。最终,佩纳利把部分龟肉私带回国,设法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然而,他的这一发现,非但没能圆人类长生不老之梦,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在毁掉小岛的同时,也毁掉了佩纳利本人……
背向世界 豆瓣
Die Welt im Rücken
作者: [德]托马斯·梅勒 译者: 沈锡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0
如果一个人患上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那么他的生命将不再完整。支离破碎的过往不堪回首,面对未来则更是如临深渊。每一次发病都会让他的生活坠入谷底。他自以为了解的那个“自我”已变得面目模糊,摇摇欲坠,他无法确证自身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正常状态下一闪而过的念头,在躁狂来袭的“短路”状态下却被不假思索地付诸行动。每个人的内心或许都藏着一座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常人只会偶尔站在悬崖边投以一瞥,而躁郁症却如同一场深渊中的无尽跋涉……
托马斯•梅勒多年来一直饱受躁郁症的折磨。这部自传体小说作品讲述了戏剧化的人格分裂和漫长而艰难的恢复过程,使读者得以窥见一位病患的真实内心。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残破人生编年史,一部极富自传色彩和文学感染力的作品。
2021年10月10日 想读
纠正 豆瓣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朱建迅 / 李晓芳 译林出版社 2013 - 6
【《纠正》造就了“一位伟大美国小说家”、一部与《自由》一样“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
★ 乔纳森•弗兰岑:美国新一代文学大师,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作家。
★ 《纠正》:复兴美国文学传统的世纪之书,通过《纠正》,他让小说回归到更有人性、更传统的层面。
★ 英 美文坛顶级文学奖双重认可:美国全国图书奖、 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小说奖。
★ 权威媒体一致公推:《时代》“1923—2005年英语小说BEST100”;《纽约时报》“2001年TOP10”。
★乔纳森•弗兰岑:“这本书忠实记载了我这个人……我人生目前为止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和我父母住在中西部的成长历程。我觉得他们无法为自己发声,我觉得他们的经验——价值、生存的经验,他们所拥有的美国经验——我感觉这是我的一部分,我也是它的一部分。这本书我最重要的主张就是要回忆与体验,给予它真实的生命与形态。”
你会发笑,会颤栗,会抱怨,会哭泣,会离开书桌甚或这个国家,并发誓再也不回来,你也会再次想起你读严肃文学的意义。 ——《纽约书评》
弗兰岑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作家,而且可以说是唯一重要的作家。——《GQ》杂志
弗兰岑是一位奇才……《纠正》全面展现了他的技巧和才华。——《大西洋月刊》
这部恢弘的小说,讲述了美国现代家庭的流散……弗兰岑用一部悲喜剧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有缺陷的国家,以及同样有缺陷的关于完美的观念。 ——《纽约客》
乔纳森•弗兰岑用一桩婚姻、一个家族涌动的意识,以及一整个文明——我们的文明,写就了一部惊人的小说。——唐•德里罗
伊妮德•兰伯特,当了五十年的妻子和母亲之后,准备让自己享受一下快乐。不幸的是,她的丈夫,艾尔弗雷德罹患帕金森症,逐渐精神失常。他们的孩子也早已飞出了家庭的小巢,奔向各自生活的悲剧。
大儿子加里,银行的投资经理、居家男人,正努力说服自己和家人他没有临床抑郁症——尽管各方面证据相反;二儿子奇普,因性丑闻失去了高校的稳定工作,处于半失业状态,指望着靠手头的剧本赚钱;三女儿丹妮丝年轻美貌,逃离了惨淡的婚姻,成了纽约高级餐厅的主厨,却与一位已婚男性有染——至少她母亲如此怀疑。
尽管情势看起来无比绝望,伊妮德却意志坚定,她要纠正一切的错误,享受全家人的最后一次圣诞欢聚。
2021年10月10日 想读
爱,为什么痛? 豆瓣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8.8 (21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 译者: 叶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5 - 9
人,渴望自由,但自由并不意味可以获得幸福,人的“痛苦”往往就是缘起自由。爱情的自由,亦然。
爱情的“痛”,不是不自由,而恰恰是人的自由所带来的。失恋,离异的“痛”就是爱情自由的一种代价。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恋爱作为一种力量,最终导致了婚姻市场的兴起,当婚姻成为一种市场,爱情自然会有价码:地位、金钱、权力和美貌——尽管这些筹码是以自由的名义。然而人的自由却不能确保带来地位、金钱、权力和美貌,所以,爱情的伟大和纯粹,自然会变得脆弱和廉价,甚至沦为一种标签。
本书作者伊娃•易洛斯,杰出的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联盟最佳图书奖”获得者,围绕“爱与痛”的主题,摈弃传统的心理分析,以女性独特的睿智,详尽解析现代爱情之痛的社会成因,让每个渴望爱情、正在经历爱情,或走向婚姻的人,始终保持一份清醒。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答:爱,为什么痛?我们只能给出如何获得“爱”的种种可能。
2021年10月10日 想读
单身社会 豆瓣
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7.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南伯格 译者: 沈开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2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明晰地指出,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他们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准确地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最大化的社会。
——《纽约时报》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就了一本关于单身社会的研究著作。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独自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单身社会》提出了对于城市规划的一种全新观点,并阐明了深入研究独居者心理的学术需求。克里南伯格写这本书绝非哗众取宠,恰恰是为了与人们分享沟通他的观点。必读推荐。”
——理查德•斯奈特,《共处:合作的仪式、快乐以及政治》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不偏不倚的关于单身社会崛起的著作,阐明了单身社会为个人所带来的挑战,但更为重要的,它揭示了由此带来的对我们社会的深远影响。极具启发性。”
——斯蒂芬妮•库恩兹,《婚姻已成历史:爱情如何战胜婚姻》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这一比重使之成为美国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占比重。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以他前瞻性的研究为基础,探索了单身社会的崛起,以及这一现象给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这些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根据针对三百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克里南伯格在本书中,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统计数据、第一手资料,以及对于独居人士的生动刻画,颠覆了人们对于单身的传统认知,并为改变着美国的单身社会这一形式,给出了结论性的评价: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2021年10月6日 想读
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 豆瓣
Christopher and His Kind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译者: 陶凌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0
英美文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杰作,
伍尔夫、毛姆、福斯特推崇的小说家伊舍伍德代表作,
妙趣横生的欧洲文艺轶事录,
BBC改编为同名电影,"神秘博士"马特•史密斯主演,
《单身男子》作者笔下的“少数派”群像,纳粹阴影笼罩下的末世狂欢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作为小说家、剧作家,受到到英美文学界和好莱坞评论家的广泛赞誉,被誉为“最好的英语散文作家”。伊舍伍德在英美文艺界交游广泛,毛姆与伍尔夫称其“掌握英国小说的未来”,奥登是其一生的挚友,麦卡勒斯视其为偶像,卡波特以其作品为灵感写出了《蒂凡尼早餐》。伊舍伍德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歌剧,并获多项国际大奖。
《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是伊舍伍德的自传体代表作。小说记录了伊舍伍德在一九三〇年代游历欧洲的见闻,以“外乡人”“少数派”的冷静边缘视角,记录下二战自酝酿到爆发期间的种种乱象。包括纳粹阴影笼罩下沸腾着各种罪恶、混乱、暴力,一派末世景象的柏林城;与工人男孩海因茨的一段甜蜜而无望的感情;与奥登同行,在中国生死悬于一线的战地见闻;以及浪迹欧洲期间在文学圈、电影圈的趣闻轶事,与毛姆、福斯特、伍尔夫、托马斯•曼一家、布莱希特等名人的交游。
伊舍伍德极为擅长精确地捕捉人格特质,这一切构成了专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人物图谱。其作品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构成绝妙的社会讽刺寓言。伊舍伍德与著名诗人奥登为一生挚友,本书也记录了两人之间的独特牵绊。
伊舍伍德一生喜欢记日记、写自传,他的小说也往往带有浓烈的半自传色彩,《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是一份对自己十年岁月的记录。作者笔下的各色人等,每一位都无比鲜活地浮沉于乱世之中,选择各自的生活之道:除了文化圈的毛姆、福斯特、伍尔夫、托马斯•曼一家、布莱希特等名人,还有以海因茨为代表的纯洁而无望、不断逃离纳粹控制却最终失败的工人阶级男孩,游走在犯罪边缘、黑白两道通吃的灰色人物杰拉德,故事被改编为著名音乐剧《歌厅》的经典交际花形象莎莉,带有悲情主义英雄色彩的犹太富商……伊舍伍德极为擅长精确地捕捉人格特质,这一切构成了专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人物图谱。乱世之下,克里斯托弗和他的同类最终饮恨离散,各自飘零。
作者作为“少数派”“外乡人”,始终关注着少数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时代加诸他和他的“同类”的不公。他以实际行动和文字反抗这种不公,以清醒的讽刺和人道主义贯穿始终。而他那些真正的“同类”,在历史浪潮中的种种际遇,也在书中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并打上了伊舍伍德独特的烙印。
被BBC改编为同名电影,由“神秘博士”马特•史密斯主演
慢慢微笑 豆瓣
Smiling in Slow Motion
8.4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里克·贾曼 译者: 王肖临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编辑推荐】
★ 与疾病共生,与爱人共舞,与死亡共欢宴
天才导演贾曼的最后岁月,伟大的艺术灵魂于陨落前的竭力燃烧。
.
★ 爱过,战斗过,绝望过,创造过——
身兼导演、诗人、艺术家和园艺家等多重身份的德里克·贾曼,在绝症之中写下遗书般优美的日记,惊世骇俗又饱含深情,这本书是贾曼最温柔的袒露与最缓慢的告别。
.
★ 在病痛中与偏见斗争,在世界尽头建造末日花园,在人生落幕前,用鲜花与爱人抵抗死亡。
作为当时极少数公开艾滋病情的名人之一,贾曼一边怀着对生命的热忱与疾病抗争,一边奋力发声以消除大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偏见。伴侣和朋友成为他生命终章里最坚实、温暖的后盾,在核电站旁建造的美丽花园则成了他的灵魂归宿。
.
★ 永恒不灭的爱与痛,艺术家灵魂的翕动与挣扎,并记录下《维特根斯坦》《蓝》等经典影片构思、诞生全过程
电影和图像是贾曼永远的热爱,即使在病痛缠身甚至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仍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在这本最后的日记中,可一窥这位世界级先锋导演的创作过程,追溯其灵感与爱的源泉。
.
★ 英国国宝级女演员演员蒂尔达•斯文顿 、知名电影学者毛尖 感动推荐
德里克•贾曼以一种天才般的明晰投身于他的人生和生活细节之中,尤其是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顿悟之后。这种顿悟不仅是挑衅,也是救赎。
——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
.
贾曼英俊、幽默,拥有水银般光亮的个性,天生的智慧令他甜蜜、愤怒又充满激情……他对同性和异性产生的强大引力一直是英国艺术界的一大传奇。
——毛尖
.
贾曼就是那种善于“制造麻烦”的预言者,或许某一天能与威廉•布莱克相媲美。
————约翰•吉尔(John Gill)
.
★ 新锐青年设计师山川担纲设计,独特红色PVC外封双面丝网印白,使书籍整体装帧设计极具先锋艺术感,同时也是对贾曼的病痛岁月和艺术激情的一种隐喻。
.
【内容简介】
-
“我不想以悲伤结尾,
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歌唱。”
-
《慢慢微笑》是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生前最后一部日记,记录了他在身患重病后,在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创作能力日趋衰减之时对生活、艺术、疾病、爱情的深刻思考。他以优美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日常中的种种艺术思考和实践,回忆了与朋友交游的青春时光,记录了病榻之上的肉体与灵魂经受的煎熬,同时抒发对英国社会动态和艺术创作环境的深深忧虑和愤慨,文字中同时充盈着欢欣与痛苦、愤怒和宁静。
这本书是贾曼的墓碑,艺术家的灵魂栖息其上,至今仍在轻盈地翕动双翅。其所有呼喊与耳语,自省与告白,都凝聚为一行字:
“我活在爱中。”
2021年9月16日 想读
B
性经验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9.2 (30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9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作者生前完成了三卷,我社已于2000年3 月翻译出版,共印了两次,这次出版增补版的原因是我社获得法国伽里马赫出版社的授权,同意我社将《性经验史》第四卷已发表的内容《为负法而战斗》作为第四卷收入本书,趁此机会、译者又对以前的译文作 了修改和提高、因此,《性经验史》中文版将成为全球最完整的版本而面世,而且被收入《世纪文库》第二辑。
2021年9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