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去山巅呼喊 豆瓣
作者: [美]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吴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2
★ 《下一次将是烈火》詹姆斯•鲍德温惊艳文坛处女作,用深入骨髓的父子仇恨隐喻非裔美国人集体的挫败和愤怒
★ 美国现代文库“20世纪100本经典英语小说”
★ 《时代》周刊“1923—2005 100本英语小说”
★ 詹姆斯•鲍德温炽热而迷失的灵魂自画像,奠定其日后所有作品的根基
★ 用亨利•詹姆斯的风格,处理了美国黑人“没有平静、没有疗愈、没有忘却”的集体命运。
——————
只有先完成《去山巅呼喊》,我才能完成后来的写作。我必须面对伤我最深的东西。最首要的,就是面对我的父亲。从此往后,再没有任何人会令我恐惧。
——詹姆斯•鲍德温
——————
《去山巅呼喊》(1953)是詹姆斯•鲍德温满自传色彩的处女作。小说描述了哈莱姆底层男孩约翰•格兰姆斯在十四岁生日这天经历的精神危机。作为私生子的约翰从小就饱受伪善的继父、教堂执事加布里埃尔的粗暴对待。软弱的母亲伊丽莎白则因不停的怀孕对其疏忽日久,且将照顾诸多弟妹的繁重责任转移到约翰身上。
爱的渴望和性的挫败,以及对荒败生活的恐惧,最终让精神走投无路的约翰匍匐在十字架前。在继父主持的周六晚祷告会上,约翰在幻象中经历了一次炽热的重生。与此同时,他的继父、母亲、姑妈则在祭坛前面对各自不堪的过往。
鲍德温通过约翰及其家人寻找精神救赎的踉跄姿态,定义了美国黑人“没有平静、没有疗愈、没有忘却”的集体命运。
1998年,美国“现代文库“丛书将其列入“20世纪最伟大的100本英语小说”。《时代》周刊将其选入“1923至2005的最伟大的百本英语小说”
要命还是要灵魂 豆瓣 Goodreads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9.2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法迪曼 / Anne Fadiman 译者: 汤丽明 / 刘建台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2 其它标题: 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东方苗族巫术与现代医学的角力,一部独特的在美苗族民族志
爱与信仰、高超的医学,都无法挽回黎亚的性命
当文化的藩篱成为冲突的起点
命与灵魂的二选一之外,是否有新的可能?
🎊🎊🎊🎊🎊
❊编辑推荐
“假如你看不清自己的文化里也有一套维护自身利益、感情和偏好的模式,如何奢望自己能好好和别人的文化打交道?”
“希望这本书的定位不是关于苗族的‘那一本书’,而是描写沟通与误解的众多书籍之一。”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1997年甫一出版即受到众多媒体好评,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作为探讨医患关系与文化冲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被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列入推荐阅读书目。
◎促使美国医疗体系做出改变的真实案例
1982年10月24日,三个月大的苗族女童黎亚癫痫发作,被父母送进美国加州的默塞德医院就诊。黎亚到达医院时发作已经结束,由于语言障碍,医生无法从黎亚的父母处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进而导致误诊。后来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在之后的几年中,黎亚被频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一次严重的癫痫发作后,她被宣布脑死亡……
该案例引发了默塞德医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受到广泛关注。后促使美国设立了巫医制度,有计划地将其导入医疗体系。
人人都爱黎亚,却都救不了黎亚。医生治病方式与家庭认知理念产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好医生?怎么做才算好父母?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医生的失职还是患者的不配合?是误会、意外还是认知的偏差?
◎一部改善医患冲突、文化误解的未来启示录
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时,语言、宗教和社会习俗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苗人以为西方医生“吃人脑”,医生以为苗人“吃胎盘”;苗人以为身体被切割会影响健康,所以手术于他们是禁忌,西方医生认为苗人手上戴的安魂绳环不卫生,会直接给他们剪断;西方医学要“命”,苗族文化要“灵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是否有达成和解的可能?
本书是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深度记录,处在文化的交界点,倾听双方的声音,深入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寻求文化沟通的破解之道。不仅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还给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以启迪。
◎蒙太奇般穿插叙事,爬梳出苗族的特质
作者一方面用温情细腻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发展经过,另一方面以理性的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整体性地描述在美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穿插进行,内涵丰富、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他们在陌生的国度,无法找到文化认同,不能进行正常交流,不会西方人的“简单”日常操作,他们处处碰壁,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几乎没有人知道,苗人拥有丰富的历史、复杂的文化、有效率的社会体系,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价值观”。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也是一部在美苗族的民族志,作者的思考充满了人道关怀,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的新可能。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进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媒体推荐
2019年,被Slate评为过去25年最伟大的50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书深入探索两种不同文化共存时所引发的不安,引人入胜又启迪人心……法迪曼的书很了不起的一点,是她能平衡而细腻的呈现出这些不同的文化及其分歧的观点,而她的公平不是冷酷、毫无同情,而是温暖、相知相惜的,她看见了,也拥抱每一事件的两方面……不同凡响、非正式的文化人类学,让人大开眼界,可读性强,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以诗歌般的优雅、悬疑而惊心的笔法所呈现的一部既深入且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学调查。
——《新闻日报》(Newsday)
这本精美的书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悲剧……它既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但是它有着丰富而无辜的痛苦,以及确切的寓意……这是一本悲伤但优秀的书。
——《纽约时报》
法迪曼以高超的叙事技巧,描绘出西方医学和苗族文化的冲突世界。
——《纽约客》
法迪曼高敏感风格的报道,等于是在一条巨大的文化鸿沟上探索。
──《时人杂志》(People Magazine)
法迪曼给我们一个叙事式的故事,却和任何惊悚故事一样令人注目,故事中出现大量人物,人人都爱上黎亚。本书热情的倡议,呼吁我们的医界大老要考虑到移民父母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这本令人惊讶的书不但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文化,也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最深层的对于神祕的身、心、灵的关系的信念,也会因之改变。
──《Elle杂志》
✨名人推荐
这本书不但医界、文化人类学家、新闻记者要看,任何对如何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沟通有兴趣的人都要读一读。法迪曼对于一心一意要自己解决问题的苗族人能感同身受,对尽责的医生、社工和政府官员,她也具有同理心,这使得她的故事既丰富又充满人性的光辉。有时候是多种文化和谐共存,互相体谅,有时是生死交关,不论是在战时或是在急诊室里。但是不论场景为何,法迪曼的报导严密,文字则是让人读来欣喜。从开始到最后,其成就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迈克尔·贝鲁贝(Michael Bérubé),医学研究学者、文学家
在1982年黎亚癫痫发作后,黎亚家人一心信赖将她送进默塞德医院时,每个人都失控了。法迪曼在黎亚何以毁于西方医学的问题上,以优美而痛心的文笔勾画出这令人信服的故事。
──史蒂夫·温伯格(Steve Weinberg),知名作家、文学教授
本书改变了医生看待自己与病患的方式,作者赞扬人类互动的复杂与特性,这帮助了医疗实务的建立,并同时指出应该修正的方向,也让读者在这个文化错置的悲剧、医疗的局限与自认高明的善意中,无比心碎。
──佩里·克拉斯(Perri Klass),权威医师、获奖作家
很少有像本书这样让我列为必读的非文学读物,本书探讨的主题包含了文化、移民、医药以及越战,并以如此近乎完美的写作技巧呈现出来。我读完既悲伤且深受启发。
──林内亚·兰农(Linnea Lannon),资深主编
法迪曼是个高手。她的报道极具启示性,她的写作风格优雅,她的故事扣人心弦。本书是一部让人难忘的非虚构作品。
──戴维·麦克林蒂克(David McClintick),资深调查记者、获奖作家
任何曾经思考过美国医学现况的人,都会深感震撼。但是绝不止如此……在法迪曼笔下,书中的人物也尽显其人性,以及脆弱与高贵的一面。
──舍温·B. 努兰(Sherwin B. Nuland),知名医师、获奖作家
这是安妮·法迪曼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好书,将难民父母为保护重病女儿的大爱、努力维系古老文化传统,以及社工人员和医院科技官僚的傲慢,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阿尔·圣托利(Al Santoli),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高级官员、亚洲政策顾问
法迪曼这个记录苗族家庭与美国医护体系的故事,直指出许多我们这号称世界最佳医护体系的薄弱之处。
──朱迪安·比格比(JudyAnn Bigby),美国麻省卫生与福利厅长,权威医师
法迪曼以一种小说家的优雅来说故事,她扮演了文化中介的角色,深入了解那些互不了解的人,观察出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哪些事或哪些话语可以做到或说的,故事就可能有不同的结局。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资深记者、知名作家
一本独特的美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之作。
──路易丝·斯坦曼(Louise Steinman),知名作家
发自理性和感性的力作。我禁不住一口气看完,然后再看一遍,又再一次思索其中深意。本书是一场医学悲剧的研究之作。
──戴维·H. 马克(David H. Mark),知名医师、《美国医学学会期刊》主编
本书是法迪曼的大作,费时九年才完成,写的是加州默塞德郡一个病重女孩的故事……发生在黎黎亚身上的故事既给人启发,也让人深思。
──克里斯廷·范奥托普(Kristin Van Ogtrop),时尚生活杂志资深编辑
有一天,我拿起一本我并没有计划要买的书,八个小时以后,我只有在结账时才暂停埋首其间,我开车回家,待我阖上安妮·法迪曼的《黎亚的故事》,我开始打电话给各位朋友……这是一本重要的书。
──万达·A. 亚当斯(Wanda A. Adams),知名作家
🏆获奖记录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
2023年9月14日 想读
梦归家园 豆瓣
作者: [美]杨嘉莉 译者: 王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1
2023年9月14日 想读
欧洲同性恋史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洛朗斯·塔马涅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09 - 4
本书除了揭示英、法、德三国处理同性恋问题的不同模式,还告诉大家同性恋问题并非只是性爱史的一个次要部分,它在社会形态和表现的历史上自有其地位,它作为一种吸引或反感的作用揭示一个社会的幻想和恐惧。当然,作者并不企图仅仅借助性爱来解释两次大战之间的阶段、纳粹问题和二战的发生。显然,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本书也不同于心理学史,尽管有时借助心理分析的假设也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同性恋史研究应该把舆论的恐惧和政府的恐惧区别对待,也许应重新估量性幻想在社会想象中的分量。
2023年9月13日 想读
另一个国度 豆瓣
Another Country: German Intellectuals, Unifi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 译者: 马俊 / 谢青 新星出版社 2008 - 5
德国知识分子对两德统一作何反应?他们如何看待德国的民族身份及其国际新地位?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盲点。
米勒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都对统一持防范态度,为什么统一尤其将左派逼入了一场至今有待克服的大危机。他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这些知识分子同两次大战之间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相决裂,他们将自己重新树立为改变战后政治文化的一代“民主精英”,并试图在1989年之后再次发挥类似作用。他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本书写法明快而优雅。它评价了关于民族国家之前途的激烈论战,描述了德国的公共记忆,并且更宏观地反思了知识分子在后极权社会里能够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
2023年9月12日 想读
紫与黑 豆瓣 谷歌图书
Purple and Black
8.9 (99 个评分) 作者: [英] K.J.帕克 译者: 沈恺宇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收录了作者K.J.帕克的八篇中短篇小说:《紫与黑》《蓝与金》《以爱之名》《借人以图》《胜者恒强》《婴儿与洗澡水》《艺术家的肖像》《最熟悉的魔鬼》
《紫与黑》:曾一同年少轻狂的大学同学,如今一人加冕为王,一人坐镇边疆,书信往来间暗藏怎样的玄机。
《授人以图》:学院里功成名就的学术权威,缘何在学术欺诈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婴儿与洗澡水》:魔灵附身的王子,祛魔为业的修士,双赢还是死斗,这是个问题。
《胜者恒强》:籍籍无名的铁匠铺,突然有访客到来,要求打造一把最好的长剑,是阴谋还是巧合。
《蓝与金》:拦路抢劫的蟊贼,谋杀妻子的炼金术士,著作等身的作家……无数身份之后,他究竟是谁?
……
2023年8月14日 想读
凯列班与女巫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Caliban and the Witch: Women, the Body and Primitive Accumulation
9.3 (36 个评分) 作者: [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译者: 龚瑨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5
编辑推荐
◎一部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妇女身体史
◎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探讨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性别与再生产的重磅作品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经典著作,补全《资本论》缺失的女性视角。清华大学夏莹、严飞,南京大学蓝江、杨乔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倪湛舸等众学者诚挚推荐 !
学者推荐
非常值得一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父权制、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之间的密切关系。
——《卫报》
一部开创性的作品……费代里奇已经成为……新一代女权主义者的关键人物。
——雷切尔•库什纳,《火星俱乐部》作者
在描述对妇女发起的国家恐怖行为之可憎时,费代里奇写下了一本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书。既不妥协,也不傲慢。《凯列班与女巫》传达出一贯的无偏见和一位全球学者所拥有的高尚品格。它既是有关被恢复记忆的充满激情的作品,也是一记历史之锤。
——彼得•莱恩博,多伦多大学教授
本书在将猎杀女巫放入资本主义社会成长的历史过程中,完成了对现代的资本主义祛魅化成长历程的呈现。视角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理论在此获得了它的肉身化的表达,不仅具有独特的性别视角,同时更让现代性的批判充满了一种切身之痛。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正是在这一切身之痛当中完成自身合理化的推进。
——夏莹,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凯列班与女巫》通过对女巫问题的追溯,补上了长期以来被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忽略的向资本主义过渡过程中缺失的女性历史的一环。费代里奇让我们明白,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对女性的压迫,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基础,揭开这个奥秘,才能真正为女性主义找到一个反抗的裂隙。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教会对巫术的镇压与资本市场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构建相辅相成,是现代社会崛起的基石。猎巫运动以女性主导的社会组织力量和民间知识为打击目标,旨在规训女性身体,将其排斥在有偿劳动之外,被困于新建的家庭空间,从事无报酬的社会再生产劳动。猎巫、贩奴以及对自然的剥削共同构成了被传统马克思主义忽视的资本原始积累真相。《凯列班与女巫》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性别、种族、生态和宗教等诸多范畴在全球资本主义历史中的复杂交织,更是提醒我们分析重建渗透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权力关系。
——倪湛舸,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
在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中,凯列班象征着对殖民者的反抗和对命运的改变。在15 至18 世纪,当有超过十万的平民女子因被指控为女巫而处死,更多的女性站起来,通过妇女运动试图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所要求的社会规训,重新夺回对性、身体、劳动的控制。费代里奇向我们展示出,每一位独立勇敢的女性,在破除猎巫的进程中,用自己的身体推动起历史的变革。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5世纪前农民和工人的日常斗争;土地私有化和扩张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机械身体观的兴起;欧洲大陆的大规模猎巫;猎巫策略在美洲的重演与当地妇女的反击。
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明: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
费代里奇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于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2023年6月28日 想读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豆瓣
The Seduction of Culture in German History
7.8 (5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 译者: 刘春芳 / 高新华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德国人的文化自傲一度成为扭曲社会发展的强迫症,20世纪德国政治的灾难,正是源于这种高估文化而牺牲政治的倾向。勒佩尼斯对纳粹癫狂的原因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解释,他循着民族主义和文化固着的路径,揭示了德国神经紧张和极端爱国主义外交时代的内涵。勒佩尼斯的历史观念中包含了对欧洲和美国来说都极为重要的政治教训,那就是,以文化替代政治将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个可以说是灾难般的德国人习性,即视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视文化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这种倾向深刻影响了从18世纪末直至今天的德国历史。作者认为,德国人对艺术的偏爱强过政治,是理解纳粹主义特殊本质的基础,许多德国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纳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许多人都是失败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在将政治作为一种艺术的替代形式来付诸实践。
勒佩尼斯重点关注了歌德和托马斯·曼,同时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诺瓦利斯、沃尔特·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卢姆等。勒佩尼斯所关心的不仅是德国,他还关心德国人的文化迷恋、文化优越感及对政治的蔑视如何影响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与法国和美国的关系。
能量宝石疗愈全书 豆瓣
作者: 思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4
编辑推荐
揭开能量宝石的疗愈奥秘,成为自己的身心灵疗愈师。
思逸编著的《能量宝石疗愈全书》深入分析80种天然矿石(宝石)的能量特性,有别于时下总是以色彩来区分矿石的功效,而是以矿石晶体结构作为切入点,依据矿石的振动能量分类介绍最古老的身心灵治愈术,并根据其色彩与所含元素细分各矿石的能量特质。
寻找我的幸运水晶 豆瓣
作者: 爱水晶的猫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如果一颗水晶让你感到心情愉悦,这就已经是开启了一段美丽的缘分,它将带你走向幸运之门!
这是一本关于水晶的旅行攻略,这趟旅行不在外界,而在我们自身。静心聆听,每一颗水晶都在叙述着一个独特的故事……
敞开心灵,感受融东方古老文化及色彩学的水晶奇迹,寻找属于你自己的幸运水晶!
本书是“爱水晶的猫”关于水晶的第二部作品,她在书中从水晶色彩及脉轮角度探索水晶功能,并附以大量亲历的晶石能量故事,为读者展现神奇的水晶灵性世界。
天然水晶是自然精纯能量的显现,是经过亿万年大自然粹炼凝结而成的。这些来自大地深处的精灵,从久远的时空中走来,从幽暗的深穴中走来,在阳光熠熠发光,引领我们的遐思,开启我们的智慧,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爱。用爱心、耐心去聆听水晶带给我们的信息,感受水晶,感悟生命,我们将得到更多启示。
水晶鉴赏宝典 豆瓣
作者: 刘志华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 1
《水晶鉴赏宝典》从地球科学的视角,系统而简明地对天然水晶的基本特征、品种与分类、资源与分布、不同品类水晶鉴定方法及相关水晶文化作了详尽的阐述;为了融入国际珠宝玉石文化,《水晶鉴赏宝典》还介绍了全球人造水晶最成功的品牌:施华洛世奇的精准切割仿水晶作品精华。水晶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绚丽宝物:人类怀着以美为理想的境界,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濡染与渗溶,使水晶成勾高贵与典雅、爱情与友谊、和谐与浪漫的象征。
水晶身心靈療方 豆瓣
作者: 海瑟‧芮芳 译者: 鄭婷玫 生命潛能 2006
水晶具有高頻的能量,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藏,傳聞亞特蘭提斯時期大量運用水晶能量,這份失傳的珍貴訊息在寶瓶世紀再度被連結,近來水晶又廣為運用為新時代的療癒工具。每一種水晶有特殊的振波,可以化解脈輪裡不同的情緒及能量阻礙,在本書中,擅於處理精微能量的作者針對八十種常見的身心靈不適狀態,教你如何運用水晶礦石進行深度的身體、情緒與靈性上的療癒,療方包括:
緩解身體上的病痛,例如頭痛、背部問題、關節炎、消化不良、更年期症狀與疲勞等。
撫平情緒如憤怒、罪惡感、情緒不穩定、憂慮、恐慌症與憂鬱症等。
學習靈性成長與治療的技巧,包括平衡脈輪、開發直覺及宇宙意識、靈魂復甦等。
不需要使用大型、昂貴的水晶,只要按照作者的建議,結合冥想與靜心,你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水晶療方,體驗水晶精微的治療功效。
目錄
介紹
水晶的形成
水晶的物質特性
水晶的形態
挑選水晶
水晶的淨化
寶石精華液
精微能量體
內分泌系統
第一部
水晶療癒你的身體
水晶與你的身體
頭痛
鼻竇炎
感冒與流行性感冒
呼吸問題
免疫系統退化
過敏
心臟疾病
血液功能失調
血壓問題
糖尿病
排毒功能
消化不良
膀胱問題
背部問題
神經系統問題
疼痛
關節炎
皮膚困擾
橘皮組織
酵母菌感染
性功能失調
不孕症
經前症候群
更年期
骨質疏鬆症
體重問題
老化
疲勞
睡眠障礙(失眠)
第二部
水晶平衡你的情緒
水晶與你的情緒
憂鬱症
喪失親友
害羞膽怯
驚嚇
悲觀
絕望
冷漠
被遺棄感
孤獨寂寞
虐待
愛的匱乏
不確定感
焦慮
創傷
挫折
罪惡感
憂慮
精疲力竭
深深的無助感
困惑
憤怒
過動症
占有與控制慾
傲慢自大
專制獨斷的態度
受害者心態
急躁
完美主義
成癮
第三部
水晶強化你的靈性
水晶與你的靈性
平衡氣場
脈輪平衡
脈輪治療
經絡平衡
五大元素平衡
遠距治療
淨化空間
去除附著的靈體
切斷附著與束縛
內在孩童治療
瘴毒
恐懼症
靈魂的失落
與天使界連結
宇宙意識的開展
開發你的直覺
自我保護
靈性開發
靜心
提升接受性
調和陰與陽
魔法居家整理術 豆瓣
Magical Housekeeping: Simple Charms and Practical Tips for Creating a Harmonious Home
作者: 泰絲.懷特赫思特 / Tess Whitehurst 译者: 林群華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3 - 9
你也在家裡瘋狂地丟東西,享受清出生命與心靈空間的快感嗎?
整理居家,夢想顯化!注入魔法,效果加倍!
你已經知道了空間整理可以改變人生,然而這都只是一個開端,當你卯起來清除雜物,開始經驗到物質牽動非物質,心智、情緒體裡更精微的部分正在轉變,能量風水大師泰絲‧懷特赫思特說:別就這樣停下來!
讓它進一步成為你顯化所願的鍊金術工具。譬如,你可以:在清潔劑中加幾滴特定的精油或花精,清潔就不再只是單純的清潔,還能帶來特殊療癒。運用手勢+聲音+觀想,將意念注入物品或擺設過程,提高顯化力。找出家中的力量中心,把不同屬性的水晶放在適合的位置,增進特定的生活品質。邀請天使、女神、揚昇大師、精靈到家中,導入正面的能量吸引好事發生。
作者泰絲以畢生精力學習神祕學,結合空間淨化與居家風水的智慧,擬出了這套全方位魔法居家整理術,針對不同主題的想願,像是戀愛、豐盛、健康、和諧、成就,介紹各種簡單就能召喚幸福的儀式、清潔與布置方法,賦予居家整理術進階的魔力。
泰絲親身經歷兼示範,如今她的人生透過居家整理由內到外全都煥然一新。想擁有心想事成的魔法其實很簡單,現在就把泰絲的居家整理術運用在你的生活中,你會得到更多美好的驚喜!
卡崔娜水晶三部曲 II 豆瓣
Crystal Healing, Vol. 2: The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Crystals and Stones
作者: 卡崔娜.拉斐爾 / Katrina Raphaell 译者: 奕蘭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4 - 5
2014經典新版,新增31幅全彩水晶圖!每個個體內在都有一個靈魂本質的神聖資源。水晶治療是關於汲取靈性核心,信任它來指引每一次的水晶治療。協助個人獲取深邃的內在力量與指引,是水晶治療的基礎。──國際知名水晶教母卡崔娜‧拉斐爾‧循序漸進教你水晶排列,安全有效的療癒身心靈‧六種珍貴大師水晶首次披露於本書中‧2014新版收錄卡崔娜最新寫給華文讀者的序。水晶治療是一門漸進式的技術,具全面提升心智體、情緒體、肉體與靈性體的潛力。在水晶三部曲的第一部《水晶光能啟蒙》裡,揭露水晶與礦石的基本內涵、效用,及礦石的初步排列法,而在本書,將進階結合這些知識,提供各種水晶治療的實際應用,擴展水晶治療的廣度和深度,使能量調整作用於更精微的層面,進而釋放累世印記,連結更高智慧之源。書中介紹多種難得一見的導師水晶:通靈水晶、傳訊水晶、窗子水晶、骨幹水晶、雷射權杖水晶、地球守護者水晶,分享來自天界的大師訊息,傳遞神聖法則。轉化的黃金時代已到來,水晶礦石正是光的老師及嚮導,現在就與它們展開更密切的合作,將水晶深植在你的能量場,允許更高頻率的介入與帶領,如此你能碰觸存在的深層本質,全然提升個人力量,在清醒的物質現實中化顯愛、自由、喜悅、和平與合一。
水晶光能啟蒙 豆瓣
Crystal Enlightenment: The Transforming Properties of Crystals and Healing Stones
作者: 卡崔娜.拉斐爾 / Katrina Raphaell 译者: 鄭婷玫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 - 4
水晶治療有關人的整體療癒,幫助個人發現內在的真實聲音,不僅活化及整合能量中心,亦協助靈魂與身體、心與意識,及內在光的本源調合一致。願你的道路為光所照亮並受到指引,願水晶能為你的靈性成長過程提供服務。--卡崔娜.拉斐爾

相傳在亞特蘭提斯時代,人類即已充分運用水晶去傳導宇宙能量,而這份神祕的知識失傳已久,本書是作者卡崔娜數年投入水晶靜心後得到的寶貴訊息,教導你如何與水晶的神聖能量連結,協助個人意識提升與療癒,增進內在與外在生活的品質。

本書是水晶三部曲的第一部,內容廣泛又清楚易懂,涵蓋了星座、脈輪、色彩與水晶礦石的對應關係,指引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內在成長、治療與平衡的目的來使用水晶與礦石;並經由與水晶能量連繫,去擴展你的個人覺知,增進身心靈的健康。中文版特別收錄作者私人收藏的水晶礦石彩色照片,它們帶著療癒訊息、光與愛,邀請你運用直覺去探索水晶的能量,讓水晶豐富你的人生。

本書特色

1.近年來水晶礦石的能量備受喜愛,這可謂是坊間第一本談水晶治療最詳細最深入的一本書,因為作者是資深的水晶治療師,把她多年來將水晶在個人成長、保護氣場、釋放情緒、治療上的運用,以及關於水晶的故事與讀者分享。

2.內容實用,明確易懂,提出的方法具體可行,是一本符合現代人身心靈健康需求的好書。
水晶高頻治療 豆瓣
作者: 卡崔娜.拉斐爾 / Katrina Raphaell 译者: 奕蘭 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 - 4
人類正跨入真知的黃金時代的門檻,水晶礦石是我們的老師和嚮導,它們真切的反映與展現出的光,是一切造物的共同起源,能協助我們平靜、滋長,擁抱與展現出如水晶般清澈的內在之光。
──卡崔娜.拉斐爾
作者卡崔娜是資深水晶治療師及水晶學院的創辦人,將水晶礦石用於療癒與意識提升的第一手資訊,完整呈現在她所著的水晶三部曲中,本書是此系列的第二本書,更進一步的詳述水晶治療技巧的實際應用。
水晶是一項有力的能量調整工具,能運作在精微能量場上,治療累世古老的創傷,進而使得個人高我的力量能有意識的與造化萬物的大靈連結。個人對水晶光能的開啟與接收,有賴當事人是否願意靜下心來連結水晶給與的洞見。當水晶所輻射的光、色彩頻率與能量滲入氣場之後,脈輪的阻塞將被清除,身體能自在的展現出靈性協調的狀態並開展潛能。本書提供特殊的進階技巧與療法,能將水晶礦石的治癒力帶入個人療程與實際生活中,並且有意識的接觸內在智慧之源,獲得大量的光能來療癒自己。
本書特色
1. 全球最資深及權威的水晶治療師卡崔娜.拉斐爾,繼《水晶光能啟蒙》之後,與您分享蘊藏在礦石裡的神聖療癒知識,把她多年來將水晶在個人成長、保護氣場、釋放情緒、深度治療上的運用,以及關於水晶的故事與讀者分享。引導你接觸內在智慧之源,展現出如水晶般清澈的內在之光。
2. 內容實用,明確易懂,提出的方法具體可行,是一本符合現代人身心靈健康需求的好書。
本書是「水晶三部曲」的第二本,為了讓讀者能更清楚了解書中所敘述的特殊水晶治療技巧,編入詳細的水晶礦石排列法彩色照片,介紹心智、身體、心與靈魂的關連,以及如何透過水晶礦石的幫助,獲得保護與指引、跨越時間、前世回溯、驅邪,與光融合的治療法,以及後續的療效維護計畫等,並提供了珍貴的大師級水晶照片與介紹,使初學者或是專業人士都能夠運用水晶礦石來進行靈魂的啟蒙、完整的療癒與意識的擴展,在生命中開啟一個光的世界。
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 豆瓣
The Hard Facts of The Grimms' Fairy Tales
作者: [美] 玛丽亚•塔塔尔 译者: 吕宇珺 2022 - 8
❦·玛丽亚•塔塔尔,哈佛大学教授 | 国际知名童话学者
身兼学者与说书人,在格林童话的大锅里,烹制新见解。
——2005年凭借《格林童话诺顿注释本》,获轨迹奖非小说类最佳作品提名。1999年获古根海姆奖。
·
❣·重温旧梦,《格林童话》的极佳指南
一本写给大人看的书 ! “魔法发生在禁忌的门槛上。”
——复仇甜如爱 / 纯洁与黑暗 / 天真和诱惑 / 美丽与恐怖 / 好运与愚蠢,每一则 你我儿时听过的格林故事, 其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
☠·折射人类内心现实: 古老故事 X 家庭关系 X 禁忌欲望
欢迎来到黑暗童话世界的入口,探索格林童话的诞生史与禁区!
——蓝胡子、灰姑娘、强盗新娘、白雪公主、至爱罗兰、千匹皮……无知的父系,纺织的母系, 从悍妇到女巫,继母与食人魔,蓝胡子,性禁忌……
一个故事是一个镜子碎片,折射我们内心期待和炽热欲望。这面镜子,既有美好的白日梦,也有可怕的噩梦。它滋养希望和想象,同时爆破我们内心隐秘的暴力和惊恐。
·
♟·珍藏:补遗流失故事,还原格林故事诞生现场
——特别收录最终版六则故事及几则后期流失的故事、初版序言及第二版序言
·
𓆸·新锐译者吕宇珺从现实世界重返童话,精心翻译。
——代表译作有《毫无意义的工作》《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
✠·装帧设计由知名设计师周伟伟倾心设计,再现德国古典风味
—— 护封绿色烫金,内封黑色竖纹、书名压凹。复刻初版《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绿色金字风味。
——————
▼ 内容介绍
蓝胡子、强盗新娘、白雪公主、灰姑娘……几代人讲述这些故事,在过去的好时光。它们如此疯狂惊悚,又如此平淡日常。

“格林兄弟开始立志为‘诗歌史’添砖加瓦,根本无意出版‘供人消遣的书’。
后来,威廉• 格林不知不觉响应起大众的需求和期待……格林童话越来越远离初版时的粗野和纯朴,内容逐渐净化、风格化、文学化,大人孩子都喜欢。”

玛丽亚•塔塔尔带我们重回童年的魔法森林。她重新翻阅格林童话的最初版本——《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回溯格林兄弟编选童话集的历史场景。在她深思熟虑的解读中,在精心选取的童话故事中,安放人类绮丽复杂的想象与潜意识思虑。
——————
▼ 媒体推荐
犀利、生动、没有行话。这是格林学者能给普通读者带来愉悦的可喜证据。
——《纽约书评》
塔塔尔在这里迂回进入文学史,在那里深入比较人类学。
翻阅本书,像在萦绕于我们成年后的梦境的黑暗童年森林里来一次深思熟虑的漫步。
——《旧金山纪事报》
清晰、富有想象力,引人入胜地诠释了我们自以为了解的格林故事。
——《洛杉矶时报》
对于学者和普通读者,这是一本极佳的《格林童话》指南!它敏锐、富有新见。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火让我想起了童话故事的“点火能力”,它们能够激发想象力,在黑暗中提供光明。
有了火,也会有阴影,可怕的东西可能潜伏在那里。故事不仅有这种神奇的、闪闪发光的光芒,还有黑暗、可怕的一面,展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
——玛丽亚•塔塔尔
装置艺术 豆瓣
Installation Art : A Critical History
作者: [英]克莱尔·毕肖普 译者: 张钟萄 2022 - 1
装置是当代艺术中最流行、最广泛的形式之一。《装置艺术》首次清晰地描述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起,本书不仅重新审视,更重新评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许多著名艺术作品。它提供了理解与研究装置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与论述框架,此外,它还向读者介绍了更多尚未受到严肃批评关注的年 轻艺术家。书中介绍的艺术家包括维拓·阿孔奇(Vito Acconci)、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马塞尔·布罗德塞尔(Marcel Broodthaers)、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材料小组”(Group Material)、伊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西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与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等。自出版以来,本书已成为关于装置艺术的经典研究。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
“边界计划”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2020年启动的研创计划,它深信艺术不仅能够,也必须在突破与划定边界之间不断追问和演绎。其研究出版的首个方向围绕雕塑与公共艺术,传递与艺术作为一个“形象”的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关联的普遍性问题。“边界计划”提倡一种“阅读”的过程,并与来者共筑一个无界却有形的生态。
宁静海 豆瓣
A Nyugalom
作者: [匈牙利] 巴尔提斯·阿蒂拉 译者: 余泽民 2022 - 5
【内容简介】
“什么时候回来儿子?”
“你去哪儿了儿子?”
三十六岁的作家儿子和话剧演员母亲共同生活在一间公寓里。十五年间,他每次出门、进门,都要回答母亲同样的问题,编织不同的谎言;十五年间,他模仿叛逃的姐姐的口气用左手给母亲写信,以朗诵会的名义不断离开家,遇到爱人尤迪 特,又遇到女编辑乔尔丹,了解到父亲曾经作为秘密警察的真相;十五年间,在无数次“什么时候回来”和“你去哪儿了”之间,昼夜交替,四季更迭,政治剧变,东欧解体,窗外的世界早已变换,窗内的囚笼依然存在。
在浓烈、大胆、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描述中,巴尔提斯以母与子近乎疯癫的人生,呈现一个时代的荒谬与疯狂,以及它们压抑人的力量。人人都是人性的囚徒,都试图在极致的爱恋与极端的情欲中寻找内心的宁静,犹如月球上的那片宁静海。
【编辑推荐】
📘“米兰•昆德拉的继承人”巴尔提斯•阿蒂拉代表作,比肩诺奖得主耶利内克《钢琴教师》:
🔹 当代欧洲文坛最先锋、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米兰•昆德拉的继承人”。
🔹 德国评论家安德里阿斯•布列登斯坦认为,《宁静海》承继了米兰•昆德拉早期小说的传统,将“冷嘲与忧郁、现实批评与形而上学、情色与俗世生存沉重地交织在一起”。
🔹 诺奖得主耶利内克盛赞有加,认为《宁静海》比《钢琴教师》更能反映人性的幽暗,更能体现历史的深度。
📘 母与子:共同编织的憎恨与依恋之网
🔵 母子关系:照顾与逃离 & 逃离与回来;监视与反监视 & 控制与被控制;反抗与被反抗 & 纠缠与被纠缠。
🔵 儿子痛恨母亲的监视,但又疼惜母亲的境遇,不但每日帮她购买日常用品,还伪装成姐姐,用左手给母亲写信。
🔵 他只能借助于写作进行内心的逃亡,明知母亲偷偷用小刀割开他的手稿,甘愿让她成为第一个读者。他心里很清楚,无论怎么逃,都逃不出母子俩共同编织的憎恨与依恋之网。
📘 斑驳衰朽的历史、禁色分明的爱欲、沉重堕落的肉身
🟦 一本关于真实与谎言,欺骗与真相,热爱与憎恨的杰作。以母与子近乎疯癫的人生,呈现一个时代的荒谬与疯狂,以及对人性的巨大伤害。
🟦 巴尔提斯将繁多凌乱的生活细节嵌入东欧巨变的时代背景中,将几代人的个体命运置于显微镜下进行剖解,既让我们看到了大历史的残忍,也看到了时代风暴中卑微如蚁的众生命运。
🟦 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挫败 & 征服:男作家和女性的关系的熔岩之河。女性群像:母亲、孪生的姐姐、情人、女演员、女编辑、女审查官等。巴尔提斯将身体、性与身份置于显微镜下,将世界描绘成一个让人类身体相互连接的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复杂体系。
🟦 身体是圣殿,也是地狱:身体的相互影响、相互诱惑、相互渴望和相互折磨。虽然巴尔提斯是写身体,但绝不止于身体,而是身体对历史、家族、经历和关系的记忆。
【名人评价及推荐】
“巴尔提斯•阿蒂拉将冷嘲与忧郁、现实批评与形而上学、情色与俗世生存的沉重交织在一起。自米兰•昆德拉的早期小说之后,我再没有读到这样的作品。”
——德国评论家安德里阿斯•布列登斯坦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