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四个约定(附赠《四个约定实践手册》) 豆瓣
作者: [美]堂·米格尔·路易兹 / 珍妮特•米尔斯 译者: 王奎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5
《四个约定》是一本人手必备的智慧之书。它有27种不同语言的版本,在全世界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忠实读者。 在这本书里,堂·米格尔提示了“自我约束”这种约定的来源,并认定这种约定剥夺了我们的喜悦,导致了不必要的痛苦。要想改掉这些约定,我们必须以貌似简单、实则有力的“四个约定”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四个约定”源自古老的托尔特克智慧,充满着改造的力量,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它能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自由、幸福和爱的全新体验。 爱自己,不要约束自己,你就能过得更快乐、更自由。
灵知派经典 豆瓣
作者: [美]罗宾逊 / 史密斯 编 译者: 杨克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西方思想史界在20世纪开始重视灵知主义的研究,认为灵知主义是西方思想变迁背后的重要潜流,甚至现代性就是其变种。
灵知派经典或称为《拿戈·玛第文集》(Nag Hammadi Library)是指一批在1945至1946年问在尼罗河上游一个名为拿戈·玛第的城镇所发掘出来的古抄本,其中包括灵知主义的抄本和其他抄本,这些著作的年份约为公元4世纪。它们为研究古代晚期的灵知主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为研究当时几种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和灵知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长期以来,西方史界都在争论一个问题:灵知主义究竟应被理解为基督教内部的发展,抑或一场更广泛的、独立于基督教的、甚至早于基督教的运动?《拿戈·玛第文集》的发现,这场争论似乎自动化解。把灵知主义理解为一种不局限于基督教思想的现象似乎更为准确。在整个后古典时期,基督教、犹太教、新柏拉图主义、赫尔墨斯主义等宗教和哲学中都出现过灵知主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混合主义的新宗教或者思想潮流,多种不同的宗教传统都可以成为它的基础。
弓月奇谈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申非 / 许金龙 作家出版社 1994
三岛由纪夫的“近代能乐”,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是大胆的创新。他认为能乐所表现的主题,有不少是受历史局限的,但另有一些是超越传统和历史事实,具有共通人性味的永恒主题;而且它的表现形式不受时空限制,使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很大的自由度。他仔细研读所有能乐脚本,从中筛选了八九篇具有此类性质的剧目加以改编,保留其神髓,付之以现代化的血肉,通过纯熟的现代语言表现出新的意义,使之成为可以普遍接受的戏剧形式。
荷马,伊利亚特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意) 亚历山德罗·巴瑞科 译者: 邓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荷马,伊利亚特》——全球名家“重述神话”写作行动的重头戏。亚历山德罗·巴瑞科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小说化,通过二十一个不同角色的声音,再现特洛伊战争的壮观场面。从克鲁赛伊丝的回归到赫克托耳的入葬,读者能透过双眼目睹战争全貌,通过心灵感受到传唱了三千年的史诗的真谛。在这部作品中,巴瑞科更加注重人性的刻画和情节的编排,在保留了原著精华的同时,将故事构架得更为完整与合理,并赋予其浪漫的质感与气息。
世俗的经典 豆瓣
作者: 【加拿大】诺思洛普·弗莱 译者: 孟祥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2
本书为弗莱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成书,探讨的核心是传奇故事的结构。作者一直将文学视为一个整体——“神话的世界或者想像的宇宙”,擅于从最古老的文学——神话原型入手,把握文学结构上的相似性。通过弗莱对传奇故事文本的精妙分析,读者将会发现,那些美妙的传奇故事其实都可以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到它们的原初形态。
传奇故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古老的形式和意涵。它起源早、指称广,包括古希腊散文体传奇、11世纪骑士传奇、哥特式浪漫小说、当代浪漫小说等。它钟情于描述荡气回肠的爱情,命悬一线的历险,光怪陆离的奇遇。传奇故事和推理小说、间谍小说、科幻小说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大众文学或通俗读物,是世俗的经典。
在这里,诺思洛普•弗莱像一位经验丰富、洞察精准的老侦探,兴致盎然地为你揭示传奇故事的秘密来源。每一部传奇作品都有一个原型主题,都遵循某种既定模式,归根结蒂,传奇故事是古老神话的再生与衍伸,组合与变异。传奇,止于神话。
小说的语言和叙事 豆瓣
作者: [南非] 安德烈·布林克 译者: 汪洪章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小说中的哲学——安德烈·布林克的小说创作与批评(代译序)
导论 小说的语言
第一章 壁毯的反面——米盖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第二章 典雅的爱情,内心的痛苦——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
第三章 女人的圈套——丹尼尔·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
第四章 对话的契约——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第五章 字谜——简·奥斯丁的《爱玛》
第六章 污言秽语——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第七章 野夫村言——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
第八章 老虎的复仇——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
第九章 看不见风景的房间——弗兰茨·卡夫卡的《诉讼》
第十章 完美的罪行——阿兰·罗伯-葛里叶的《窥视者》
第十一章 创造与毁灭——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第十二章 退隐与回归——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浮出水面》
第十三章 留白——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十四章 被语言占有——A.S.拜厄特的《占有》
第十五章 赫尔墨斯的恶作剧——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
参考文献
英汉对照
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 谷歌图书 豆瓣
Savage Reprisals: Bleak House, Madame Bovary, Buddenbrooks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盖伊 译者: 刘森尧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盖伊在这本文辞优美而引人深思的著作里,为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互有不同但却互相作用的阅读文学的方法。凭着他的分析才能和细腻心灵,他发现几位19世纪的伟大作家都具有一种共通的特性:对他们各自的社会愤世嫉俗。 现实主义小说家真的是在“写实”吗?在历史学家看来,真相远非如此简单。狄更斯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与其说是个历史学家,倒不如说是个宣传家,在他的《荒凉屋》一书中,英国司法以及整体社会改革的必要性被严重夸大了。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凭借其令人目眩神移的独特风格,施展了他对当时法国中产阶级社会的报复。至于托马斯.曼,他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为读者勾勒出的几乎就是一幅讽刺漫画:一个正在式微的高傲中产阶级的文化。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豆瓣
Mein Leben in Deutschland vor und nach 1933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卡尔•洛维特 译者: 区立远 学林出版社 2008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是洛维特流亡日本期间,为了争取哈佛大学怀顿图书馆的征文奖金而写作的,该次征文邀请德国的流亡者将1933年前后在德国的印象写下。当时可能因为内容不符主办单位期望而未得奖,此份书稿遂也被遗忘多年,直到洛维特遗孀整理遗稿时发现,终于在1986年于德国出版。洛维特在书中记录了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除了展现哲学家如何理解纳粹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从德国到意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动。伽达默尔曾说:“洛维特是小故事的大师,这项才能并未因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丧失。”面对景仰的师长海德格尔与压迫者站在一起,洛维特的叙述依旧锐利清楚。
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 豆瓣
Das Braune Haus Der Kunst. Hitler Und Der "Sonderauftrag Linz": Visionen, Verbrechen, Verluste
作者: [德]罗尔 译者: 孙书柱 / 刘英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1
本书披露了希特勒及纳粹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以强行购买、没收、查抄、抢夺等手段在德国以至整个欧洲搜集、霸占美术作品的过程,以及战后这些艺术品的命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希特勒及纳粹的罪行。在对收藏这些艺术品的林茨博物馆所进行的研究中,本书作者、柏林历史学家首次利用了一份财产目录——那是希特勒1938年至1945年间让人编制的——据此能够精确地分析希特勒及其代理人的收藏计划。一份遗物清单显示,191件收藏品在1945年后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本书最后,详细叙述希特勒对美术的兴趣和劫掠美术品的过程以及部分艺术品的现状;并附1945年后不知去向的191幅作品的图片。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及秘史 豆瓣
作者: 仓央嘉措 译者: 于道泉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3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上师,其一生行迹奇特,卓然不群。

仓央嘉措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情歌60多首。这些情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明快,通俗易懂,独树一帜,在藏族诗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二百多年来一直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秘史》是仓央嘉措的亲传弟子所做,记录了仓央嘉措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游历汉、藏、印、尼诸方时的逸事奇闻,为研究仓央嘉措者提供了最原始、最可信、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女巫 豆瓣
作者: [瑞典] 拉格维斯 译者: 简宁 / 江苹 华艺出版社 1993 - 4
棉花国之旅 豆瓣
作者: 埃利克•奥森纳 译者: 杨祖功 译 新星出版社 2009 - 3
《棉花国之旅》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埃利克•奥森纳游历探访五大洲七个主要棉花种植国后写出的游记或曰考察报告。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一位杰出的发展经济学家的科学分析和政治哲学家的缜密思考,透过一些经济和社会现象,联系历史,揭示了当前全球性的重大变化:巴西、中国、印度作为全球力量的“崛起”,非洲被“冻结”,欧洲和法国的“怠惰”以及世界银行和“世界级银行家们”的夜郎自大。而这些变化将导致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新的世界经济战争机制。他对全球化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充满人文关怀,并以人文精神揭露全球化中各种“恶”的根源。
作者埃利克•奥森纳具有坚实的学术功底,又有丰富的从政经历和广泛的生活情趣,集作家、院士、法官、教授、高级顾问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撰写的这本《棉花国之旅》即使称不上“奇书”,但也不同于一般旅行家写的游记或经济学家写的考察报告。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交织在一起,以作家的视觉和笔触,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所见所闻,颇为引人入胜,就像读一部文学作品。作家把一切忧虑、喜悦或贬斥掩藏在法国式的幽默与诙谐之中,给人一副乐天派的面孔。他做学问的方式也有点像我国的“老派”学者,破万卷书(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涉及经济、哲学、历史、生物等多个学科),行万里路(走访了五大洲七个国家)。
《棉花国之旅》出版后在法国学界和普通读者中均引起轰动。欧洲电视协会电视台(Arte)几乎同步播出了由著名摄影家随同访问时摄制的记录片《在棉花之路上》,随即引起全球业界和广大观众的关注。本书最终获得2007年度法国“经济图书奖”,法国读书界甚至有人提出,“经济学教授应把本书当作终身参考”。
——杨祖功
这个故事开始于蒙昧时代。有个人走路时看见路边有一颗茁壮生长的灌木,枝头挂满雪白的苞蕾。不难想象,这个人会伸手去摸,于是,人类发现了棉花的温柔……
几年来,沿着棉花之路,沿着从农业到纺织业其中包括生物化工业之路,从库蒂亚拉(马里)到大唐镇(中国)、到拉伯克(德克萨斯州)、到库亚巴(马托格罗索)、到亚历山大港(埃及)、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孚日河谷(法国),棉花告诉我不少事情,我更好地认识了我们的星球。
漫长的调查成果超过了我的预想。
要了解世界化,要了解昔日的世界化和今日的世界化,不如研究一块布片。无庸质疑,这块布片是靠棉线连成的,也是靠一连串的穿梭访问织成的。”
——埃利克•奥森纳
目 录
译者前言 全球化悖论1
导言1
第一章 马里——织布,说话,私有化9
“嗦衣”,是什么意思?11
CMDT之国15
库蒂亚拉21
布基纳法索的教训 26
拜物教信徒30
巴马科32
该诅咒的是旧衣服!39
第二章 美国——光荣属于压力集团!43
决策的首府45
众多幽灵与一个大亨52
在美杜莎女妖的伴随下63
狗,机械马与风71
世界的首都80
第三章 巴西——未来的农场87
马托格罗索89
令人眼花缭乱的增长106
总协调人113
我们不害怕中国117
第四章 埃及——关于柔韧129
穆罕默德•埃尔阿塞尼•埃尔 •阿卡德先生131
西班牙火车139
神奇的马赛克144
同某位国王先生一起度过的一个下午153
论家族的功能158
第五章 乌兹别克斯坦——飞雪送来的礼物163
教育学165
罗曼蒂克(一)167
罗曼蒂克(二)169
鞑靼人种学171
阿克麦多夫先生174
飞雪送来的礼物178
中亚金钱流动带来的小小前导性教训181
等待中的国家183
霍金与托伊185
伊戈•维达列维奇•撒维特斯奇187
咸海之火191
地缘政治201
第六章 中国——一种“共产资本主义”203
农村的伤痕205
世界袜都210
深得好评的质量216
经营企业的激情220
一个决绝的故事228
谈论未来231
第七章 法兰西前线233
结束语 归来者花园241
致谢256
参考书目(精选)259
附录一 人名、专有名称译名对照263
附录二 地名译名对照
二战军服全记录 豆瓣
作者: (英)安德鲁·莫罗 译者: 叶正茂 / 王立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全面整理二战军服史料,根据二战中的主要战区分为五个部分(即欧洲战场、地中海战场、东线战场、西北欧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进而从背景、编制和制服(包括徽章)三个方面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参战国军队,其中对于军服的介绍涉及制服沿革、样式、色彩和军衔标识等方面。书中文字简洁而介绍全面,并配有365幅插图、160幅照片、53幅军衔徽章图和14幅军队编制图,这些补充材料与介绍文字相得益彰,且具有极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