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3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再度觉醒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 1
【编辑推荐】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莱维以一贯的冷静笔触回溯了奥斯维辛这座人间炼狱,以及走出奥斯维辛后的希望之旅
◆《再度觉醒》是莱维大屠杀回忆录三部曲之一、电影《劫后余生》原著,被国外媒体称为“文学世界的卓越成就”
【内容简介】
一九四五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者死里逃生,从集中营开始返乡之旅。在返回意大利途中,他们经历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营的无名幼童,精明独立的希腊人,轻快活泼的乌克兰姑娘,向意大利人寻求庇护的德国军妓……每一个劫后余生者都背负着不同的故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每一个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坚强地活着。
对莱维而言,这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休战期:不仅指外部世界的休战,也是经历了奥斯维辛摧残之后,试图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过渡阶段。这本原名为“终战”的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
游走于文明边缘的这几月过去了,尽管艰苦,但它们此刻在我们眼中就像是一场停战,无边无际的沉重生活中的一次间歇,命运送给我们的一件幸运却不可复制的礼物。
——普里莫•莱维
【媒体、学者推荐】
以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世人所了解。
——菲利普•罗斯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塔罗•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怎么让年轻人了解纳粹大屠杀,让他们读读普里莫•莱维的书。
——《华尔街日报》
如果一位化学家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上帝帮帮那些作家们吧。
——《卫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之一。
——《新共和》
他将欧洲犹太人的两极生活放在一起作对比,莱维先生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无可抵挡的、史诗般的气质,这成就了他最好的作品。莱维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特点——对全人类的悲悯。
——《纽约时报》
普里莫•莱维是那种罕见的人物。他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书写他的经历的同时,又能保持一种平衡和协调感……随着他的叙述,历史的真相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
——《旧金山纪事报》
莱维让我们感到一个人不仅要作为受害者活下来,更要作为一个“必须追求卓越和知识的人”
去争取生存的权利。不能读懂这部作品就好比任由人类经验的长河流向遗忘。
——《芝加哥论坛报》
尽管他书写的是痛苦和悲惨,但莱维用作家的技巧让事物变得清晰,并一一呈现了他所见到的事实。最后的结果是,他的书能让读者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
——《大众读者》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经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人性,以及他那严格的标准。
——H•斯图尔特•休斯《纽约时报》
他是我们的但丁。他的三部曲(《活在奥斯维辛》《再度觉醒》《缓刑时刻》)是一部现代的伟大著作。
——休•尼桑森《今日美国》
恰巧他并非一个喜怒无常的作家。如果你偏爱奥斯汀式的主人公,又不爱平常艺术家抑郁、不安以及由此带来的贫穷,他会是对你胃口的浪漫英雄。普利莫•莱维的大屠杀回忆录是20世纪顶尖的文学作品,但他最伟大的作品却是他本人。
——莫娜•辛普森 《美国大西洋月刊》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卡林•罗马诺 《纪事报》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保罗•奥布莱恩 《社会主义评论》
2019年4月11日 想读 第三帝国
格调 豆瓣
7.1 (37 个评分) 作者: 保罗.福塞尔(美)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机智幽默的文笔,把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和三六九等人的品味做了细致入微的对比。 一本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山月记 豆瓣
8.9 (109 个评分) 作者: [日]中岛敦 译者: 韩冰 / 孙志勇 中华书局 2013 - 5
这是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的第一本中文简体版精选集,收录中岛敦《山月记》《弟子》《李陵》《光•风•梦》等九篇代表作。中岛敦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
【本书特色】
1,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面世,重塑中国古典,让你认识自我,读懂人性的挣扎!
2,《山月记》是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高踞日本“五大杰出小说”榜首,排名超越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和夏目漱石《哥儿》!
【评论推荐】
中岛敦作为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穿越性,这种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媲美。
——日本作家 伊藤整
中岛敦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显示了一种成熟和练达,表现了纯文学所具有的高雅与纯正的艺术品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向远
中岛敦学贯中西,不仅深谙中国古典,还精通西方文学和哲学。他的作品不仅有简洁、高迈的汉文格调,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他对人的存在及命运的深刻洞见。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郭勇
隔壁坟前的那个男人 豆瓣
Grabben I Graven Bredvid
作者: [瑞典] 卡特里娜·玛泽蒂 译者: 李娟 2012 - 9
《隔壁坟前的那个男人》内容简介:他们相遇在墓地。德西蕾去谴责早亡的丈夫,班尼去哀悼去世的母亲。
德西蕾,苍白纤瘦的图书馆员,爱写诗、爱看舞台剧,爱一切与文学艺术有关的东西。
班尼,中学毕业的破落农场继承者,唯一的读物只有《农夫》杂志,雇不起帮工的他,接触的母牛比女孩更多。
当第一眼的彼此厌弃变成躯体的强烈吸引,他们认定对方就是自己寻觅的那个人,然而,浓烈的情意却似乎变成了感情的阻力,两个孤独的男女,一对不般配的恋人,该如何面对生活带给他们那一波又一波的难题?
往事 豆瓣
Once
作者: (澳)莫里斯·葛雷兹曼 译者: 恒殊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十岁的菲利克斯住在山顶上一家由修女开办的孤儿院里三年零八个月了。他坚信他的父母依然活着,会来接他回家,一家人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当一群德国纳粹分子冲进孤儿院烧毁书籍的时候,菲利克斯开始担心有着犹太身份、靠卖书为生的父母的性命也危在旦夕。
菲利克斯逃出了孤儿院,独自找寻自己父母的下落。在当时,纳粹党人已经控制了波兰全境,全力捕捉并绞杀犹太人。菲利克斯只能一边躲避纳粹的追捕,一边偷偷打听自己父母的消息。他在一场大火中救出了一个叫塞尔达的小女孩,随后两个人展开了一段共同逃亡的冒险旅程。
写作的禅机 豆瓣
Zen in the Art of Writing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布拉德伯里 译者: 巨超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2
文学大师创作心法首度披露
不可不读的经典写作指南
◎ 编辑推荐
☆《写作的禅机》被《作家》杂志(The Writer)选入“十大最佳写作指导书”,出版二十余年,长踞美国亚马逊图书分类榜前列。
☆ 集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诗人、编剧于一身,二十世纪科幻文学巨匠,《华氏 451》作者雷·布雷德伯里数十年写作经验淬炼而成,为你解锁不可言说的灵感密码!
☆ 在记忆和夜梦中不懈搜寻,于潜意识中探察自我,抓住生命中的吉光片羽,在创造力的火焰中将其永远凝固转化,释放你内在的灵感与天赋!
◎ 内容简介
灵感从何而来?故事怎样开始?记忆中出现过的瞬间是否为素材埋下了伏笔?创意构思时有无路径和经验可循?这是每一个创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它们看上去如此神秘又不可言说——“体验,创作,它们就像铜板的两面。铜板旋转时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一种天启的瞬间。”——而现在,这本书将带我们接近这些“天启的瞬间”。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华氏451》作者雷·布雷德伯里创作心法首度披露。引领你回到过去,探勘科幻大师如何把爱意或愤怒化为写作动力;如何丰富身体的各种感知以喂养缪斯;如何抓住人生中某个吉光片羽,并将之永久凝固……全书共十二篇,行文幽默风趣,如诗般轻盈巧妙,犹如穿越时空与大师促膝长谈,帮助有意写作的你厘清创作迷思,一路前行。
◎ 媒体推荐
布雷德伯里,写作时全身通电,痛饮生命,欣喜若狂的家伙,将这几篇关于写作与创造的散文呈现给我们,它们释放了他身上每一盎司的兴味与热情。
——《柯克斯书评》
《写作的禅机》这本书,可以说纯粹是布雷德伯里为他个人的写作技法所唱的爱的赞歌。
——《洛杉矶时报》
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像布雷德伯里那样,把语言的创造性与禅意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星期日电讯报》
逃离奥斯维辛 豆瓣
作者: [英] 鲁道夫·弗尔巴 译者: 李丹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9
17岁的犹太少年鲁道夫·弗尔巴几度反抗,但最终被送进奥维辛集中营(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杀人工厂)。在集中营21个月,他目睹了176万人被屠杀,自己也十几次面临死亡威胁。但他凭着勇气、运气、智慧与品德,不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而且进入了数十万囚犯中的上流社会,甚至还和集中营里的一个美丽姑娘谈了半年美妙的恋爱。当得知还将有近百万犹太人被德国纳粹骗到奥斯维辛屠杀时,他下决心逃出去告诉全世界真相。结果他真的成功了,他拯救了60万犹太人。
亢奋战 豆瓣
Der totale Rausch: Drogen im Dritten Reich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德] 诺曼·奥勒 译者: 强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德国作家诺曼·奥勒的首部非虚构作品
☆第一次全面披露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
☆颠覆我们对纳粹和二战认知的一本书
本书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包括可卡因、海洛因、吗啡和冰毒。而这些对于纳粹军队恢复士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部分解释了战争初期德国为何攻无不克 。
根据奥勒的研究,毒品无法解释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却能解释他们的内部混乱以及问题重重和令人疑惑的决策。本书中提到,毒品对希特勒和他的随从有着重大的影响,当战事不利于德国的时候,他们甚至采用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鸡尾酒疗法来缓和自己的情绪。这些化学兴奋剂改变了我们对于纳粹高层的及其判断形势能力的认识。
本书展现了纳粹德国的另一面——毒品状况,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纳粹失败的原因,为读者更加全面认知纳粹德国提供了一部具有较强可读性的学术专著。
左道 豆瓣
The Sinister Way: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7.7 (9 个评分) 作者: [美]万志英(Richard von Glahn) 译者: 廖涵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财神信仰在中国通俗宗教大框架下的起源与演变
※第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中左道之地位的著作
【内容简介】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万志英认为,中国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历史过程呈现两种基本倾向,一方面是佞神和驱邪,另一方面是相信宇宙中道德平衡的作用,这两种基本倾向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之中,并且两者都受到邪魔力量,即具有邪恶本性的神祇和精灵的侵扰。这两种根本倾向对中国宗教文化产生了持久影响。
【媒体获誉】
一个关于五通神信仰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国宗教中的邪魔外道的精彩故事。万志英从商朝讲到了帝制晚期,向我们展现了引人入胜的丰富知识和此前从未公布的数据。
——柏夷(Stephen Bokenkamp)
印第安纳大学,著有《早期道教经文》
没有其他作者可以像万志英这样对旁门左道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探索。这份言辞优雅的优秀研究著作涉及从宋朝到明朝的重要主题。
——伊沛霞(Patricia Ebrey)
著有《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物语日本史 豆瓣
物語日本史
作者: 平泉澄 译者: 黄霄龙 / 刘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
《物语日本史》有上、中、下共三卷。上卷讲述了从日本建国到延喜、天历年间的历史;中卷展现了从宝元、平治之乱开始的源平合战至室町幕府的终结为止的武家政治;下卷首先描绘了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以及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统一大业,最后讲述了德川幕府安于太平之时的黑船来航、攘夷开国的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众多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发现阴阳道 豆瓣 Goodreads
陰陽道の発見
7.7 (7 个评分) 作者: [日]山下克明 译者: 梁晓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受影视、动漫等的影响,阴阳师和阴阳道备受瞩目,操纵式神、与怪搏斗的阴阳师形象深入人心。真实的阴阳道究竟如何?
在山下克明笔下,阴阳道是与佛教、神道教并列的日本三大宗教之一,他客观地还原了其祭祀和咒术的实际情况,展现了律令官员阴阳师的日常生活及其与平安时期贵族们的交往。针对广为流传的各种关于安倍晴明的传说,山下克明探讨了其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晴明形象。
苏我氏的兴亡 豆瓣
蘇我氏の古代
作者: [日]吉村武彦 译者: 吕灵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苏我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大概是公元6世纪至7世纪末期,是日本古代氏族集团的典型代表。以苏我马子为首的苏我氏一族曾处于大和王权的中心地位,而苏我马子正是将佛教引入日本,深受推古天皇的信赖,支撑着整个政权的“重臣”。为什么苏我氏会在大化改新前夜的政变中被暗杀,从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随后出现的藤原氏与苏我氏有何关系?作者尝试从苏我氏的兴衰与藤原氏的崛起为视角,解读日本氏族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日本社会、政治中的变迁。
古代日本的女帝 豆瓣
女帝の古代日本
作者: [日]吉村武彦 译者: 顾姗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天皇”这一称号诞生于飞鸟、奈良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的时期,而其间有六位、八代女帝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为何日本的女皇帝会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她们能否开创“女系天皇”的先河?禅让和重祚只发生在女帝身上的原因是什么?从倭国女王卑弥呼和壹与,到首位女帝推古天皇,再到*后的古代女帝——称德天皇,吉村武彦解读了“女帝的世纪”之谜。
修仙 豆瓣
Making Transcendents: Ascetics and Social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7.4 (7 个评分) 作者: 康儒博 译者: 顾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该书先后获得美国宗教学会2010年度宗教研究杰出著作奖和美国亚洲学会2011年度列文森奖。
歌舞伎入门 豆瓣
かぶき入門
作者: 郡司正胜 译者: 李墨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 - 1
郡司正胜,日本戏剧学家、导演家。1913年生于北海道札幌市,23岁考入早稻田大学,毕业后留任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任教。1944年校订《手前味噌》并作注解。以后开始发表各种学术著作,并导演歌舞伎、舞蹈剧等。1998年病故,法号“一心院权戏日正居士”。代表著作有《手前味噌》《歌舞伎入门》《歌舞伎——样式与传承》《歌舞伎的发想》《歌舞伎的美学》《歌舞伎十八番集》《歌舞伎论丛》《东海道四谷怪谈》《歌舞伎梦
国家神道与日本人 豆瓣
国家神道と日本人
作者: 岛薗进 译者: 李建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战前发挥着日本人精神支柱作用的“国家神道”,是何时、如何被构思出来的,又是怎样浸入日本国民身心的呢?战败后,在盟军的政策之下,“国家神道”解体、消亡了吗?作者认为,“什么是国家神道”这一问题,与宗教如何参与了战前的天皇崇拜及带有侵略性的对外政策有重大关联,也与二战后日本的信仰自由与思想、良心自由怎样被保存下来,今后又将往何处发展密切相关,清楚了国家神道,就找到了开启日本人宗教性问题之门的钥匙。
2019年2月27日 想读 陕西省图书馆 B981/20 借阅三区
日本资料
日本宗教史 豆瓣
日本宗教史
作者: [日]末木文美士 译者: 周以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本书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从记纪神话开始到当代日本社会的宗教思想发展历程,剖析了古代的佛教、中世的神佛论、近世的基督教以及现代社会的新兴宗教等日本宗教思想形成的原因、宗教思想的连续性、宗教与权力的关系以及每一时期的宗教特点等。作者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晦涩、深奥的宗教史呈现出来,是一部了解日本宗教发展脉络的入门书。
本书中文简体版根据岩波书店2013年版译出。
2019年2月27日 想读 陕西省图书馆 B929.313/79 借阅三区
日本资料
日本起源考 豆瓣
作者: 沈仁安 昆仑出版社 2004 - 7
日本上古无历史记载,许多历史谜团尚未揭开。为解谜,日本学者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本书对日本民族起源、国家形成、社会性质、中日关系、日朝关系等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日本传统观点在研究方法和史料运用上的诸多谬误。
本书是我国学者写的第一部日本上古断代史专著,主要部分曾于1990年在日本出版,引起学界很大反应,被认为是“以雄大的构思力,构筑了独创的日本古代史论。”
爱欲日本 豆瓣
「色」と「愛」の比較文化史
作者: [日] 佐伯顺子 译者: 韩秋韵 新星出版社 2016 - 4
日语中本没有“爱”的概念。当“文明开化”的大门打开,基督教传入和现代化起步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也深刻写入男女关系中,人们不断定位着这份外来的“爱”。
佐伯顺子追寻着坪内逍遥、泉镜花、夏目漱石、樋口一叶等文学名家作品中情爱故事的轨迹,以生动的情境结合理性的笔触剖析近代日本性爱观之变化,带我们走近明治日本社会。
“色”是什么?
为何从神之圣域,堕落为人类肮脏欲望 的代言?
为何傲视凡夫俗子的游女,沦为世人唾弃的娼妓?
“爱”是什么?
是一夫一妻相敬如宾,还是消除彼此的完美融合?
终极之爱会引领我们走向至高无上的幸福,还是堕入万劫不复的残酷地狱?
尾崎红叶,坪内逍遥,森鸥外,泉镜花,夏目漱石,樋口一叶……
二十位近世文学名家笔下的痴男怨女
《金色夜叉》《性欲生活》《通夜物语》《心》《浊流》《煤烟》……
三十五本情爱故事中的爱恨纠缠
以理性之笔剖析文学表象下的幽微人心
以男欢女爱揭示日本现代化曲折历程
第20回 SUNTORY学艺赏 艺术·文学部门获奖作品
2019年2月27日 想读 陕西省图书馆 I313.064/12
日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