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 豆瓣
AUSCHWITZ A Doctor's Eyewitness Account
9.0 (23 个评分) 作者: [匈]米克洛斯·尼斯利 译者: 刘建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9
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米克洛斯·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尼斯利曾在德国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法医。在集中营的“筛选”中,尼斯利被迫担任“死亡天使”门格勒的医学助手,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像尼斯利这样被迫与纳粹合作的人被称为“特遣队员”。虽然他们暂时逃脱死神之手,但也只能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纳粹地狱”中,尼斯利见证了犹太人和其他无辜民众遭受迫害的过程,也纪述了受害者群体难以为外人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米克洛斯·尼斯利既曾协助过杀人如麻的狂徒,又是那个悲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仿佛亲眼目睹那些特殊时刻;通过他的记录,我们得以重温一个帝国的缓慢瓦解。
《来自纳粹地狱的报告》凝视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自1946年首次出版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评论家和学者对本书进行了观点各异的阐释,而其中部分争议甚至引发了人们对普遍生存困境的再思考。这部纪述由此成为同类题材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
黎明破晓的世界 豆瓣
A World Lit Only by Fire: The Medieval Mind and the Renaissance: Portrait of an Age
7.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张晓璐 / 罗志强 悦读名品 |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 5
【编辑推荐】
.
★《光荣与梦想》作者、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 威廉·曼彻斯特
唯一一部关于中世纪历史之有力著作
.
★美国国家畅销书
《纽约时报》畅销书
彭博新闻社年度推荐历史图书
.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全面呈现一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探险家、改革 家、艺术家、诗人,以及由之引发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时代,
没有钟表、警察和通信工具,
人们信仰魔术和巫术,
杀害那些与他们信仰不同、冒犯他们信仰的人。
.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充斥着无止境的迷信、腐败、暴力、反智主义和无知,
上层人物沉迷于火刑、任人唯亲、谋杀、享乐和售卖赎罪券。
.
这是一个“杂草已经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
马丁·路德将教皇的通谕扔进火堆,
“因为你败坏了上帝的真理,
愿上帝在熊熊大火中将你毁灭”。
.
这是一个天堂和地狱每隔24小时就会轮换的时代,
宇宙的浩瀚无边和深不可测构成了对基督教的最大威胁,
而麦哲伦则航行到了世界的边缘——据说恶龙就潜伏在外面。
.
这是统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渐分裂为不同文明体的时代,
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
.
从惊心动魄的骑士故事,到残酷野蛮的宗教审判,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恐惧、敬畏;从璀璨夺目的文艺复兴到荡气回肠的环球航海,没有哪个时代比中世纪更令人兴奋、惊叹。这是半梦半醒的一千年。
.
威廉·曼彻斯特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以及叙述历史故事的优雅和严谨,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如何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书中展现了那个时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改革家、探险家、艺术家、诗人,以及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大航海时代。
.
一般来说,中世纪的时间跨度为公元5世纪-16世纪,而文艺复兴主要是自14世纪开始,宗教改革主要是从16世纪开始。
.
第一章主要是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发生之前的中世纪,也就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产生做了一个背景介绍,为全书的第二章(主要部分)做一个铺垫。
在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城市、乡村、生活、宗教、战争的整体概况。
.
第二章为全书的一个主体,主要介绍了基督教的腐化堕落(以教皇为首的圣职买卖、贿赂、色情)以及在这一背景下所发生的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以伊斯拉莫为首发起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及文艺复兴的兴起。
.
第三章主要讲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
【媒体推荐】
.
“曼彻斯特为我们走进眼花缭乱的中世纪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入口,那是一个我们的现代意识刚刚萌生的时代。”
——《芝加哥论坛报》
.
“这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书中精彩的细节和奇闻异事,将一个昏暗污浊的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达拉斯晨报》
.
“言辞犀利,文笔流畅,穿插中世纪许多不为人知的史料,曼彻斯特不愧是一位大师级的写作者。”
——《科克斯书评》
坚不可摧 豆瓣
Unbroken: A World War II Story of Survival, Resilience, and Redemption
作者: [美] 劳拉·希伦布兰德 译者: 王祖宁 重庆出版社 2011 - 8
《坚不可摧》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励志小说,被誉为“感动整个美国的励志巨著”,
主人公赞贝里尼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战胜苦难,重燃生活的希望。
作者历时7年,对主人公路易•赞贝里尼进行了75次采访,大量翻阅资料,还原了一段尘封85年之久的记忆。
★二战中,赞贝里尼海上坠机,面对烈日、暴雨、干渴、饥饿的恶劣情况,漂浮了整整47天,漂流了漫漫2000英里。
★被俘后,先后被辗转关押在4座日军战俘营里,熬过了身心备受折磨的700多个日日夜夜。
★二战后,深受战争阴影纠缠,生活险些被怨恨摧毁。凭着坚忍走过了1800多天的救赎之路,战争带来的苦难才算彻底告一段落。
★今天,赞贝里尼仍然健在,94岁。
整个故事反映了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及前后个人命运的起伏跌荡,感悟生存、反抗、救赎与尊严的心路历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哲理性和趣味性,紧扣人心。故事像鲁宾逊漂流记,主人公经历又有点像老布什,同时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机击落,被救起,只是他没有老布什幸运,没有成为战争英雄而成了战俘,从中却体验到了常人不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喜欢战争题材读者最爱关注的兴趣点,特别是喜欢猎奇冒险或心理探索的读者们。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万千心理)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6 个评分) 作者: 欧文·亚隆 译者: 张怡玲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5 - 3 其它标题: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
这是世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写给年轻一代治疗师的珍贵备忘录,汇集了他最真实的经验和最坦诚的交流。翻开这本书就像是拆开了来自亚隆的生命的礼物,它将带你领略心理治疗的独到魅力——“与他人真正相遇”。
亚隆医生分享了自己近年来的新观点与新发现,不但有对原有主题的新思考与新感悟,也谈及了他对当前研究发展的深刻理解。新版更有对于亚隆个人的独家采访,让我们能够走近这位心理治疗大师。
本书包含85篇来自亚隆医生的睿智箴言,全部来自他超过35年以来最真实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探索死亡、生命的意义以及自由等内容的方法;日常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的不同问题;在治疗中如何使用梦;做治疗师的危险与特权。
新版《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独家增补了四十多页的新内容,欧文亚隆不但在其中慷慨地分享了他近年来关于这本书的新思考,更有对他本人的独家采访记录。
印度札记 豆瓣
作者: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蔡悯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奥克塔维奥·帕斯做过六年墨西哥驻印度大使。他在那里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现在,在帕斯迄今最具个人性的这部散文作品中,他把诗意的洞察力与丰富的知识瞄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巨大主题:印度的文化、风景与本质,一个已经回响了数千年的大陆与文化。帕斯以令人叹服的明晰性,唤起了孟买的声与光;呈现了对于印度光彩夺目的历史与多语种社会的一种令人信服的观察与诊断;并探究了印度的艺术、音乐与社会。其结果必定会把读者深深地拽进一个充满了令人惊奇的美与力量的世界。
2017年3月16日 想读
我在印度住了五年 豆瓣
作者: (美)米兰达·肯尼迪 译者: 李亚萍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3 - 3
大学毕业后,大城市的生活提供了她所需的一切:杂志社和广播电台的工作、人生目标、和我一样热爱探险的男友,还有一套蟑螂满地跑的公寓。公寓位于布鲁克林的一座大厦,房租合理,且房东不乱涨钱。然而,工作了几年后,她还是买了去印度的机票。
五年里,她在当地小摊排队买吃的;为了租到新德里的廉价公寓,不惜扯谎说自己的男友即将来访印度;作为美国公共电台的特派员,白天,她忙于工作;晚上,与邻居吉塔话家常、观赏印度当肥皂剧、聊着吉塔想要嫁个好老公的梦想。
五年里,在印度的每一天,她一点一点熟悉了这个国度,见识到印度文化对人,尤其是女人的限制与期待,爱情,男人,生活,朋友,邻居,工作,这些永恒的话题发生了微妙的反应,而她最终也结结实实地爱上了这里。
2017年3月16日 想读
印度慢吞吞 豆瓣
作者: 马克·涂立 / 莱特 译者: 郑家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本书的作者曾担任BBC驻印度的记者超过25年,对印度的了解及其深刻。这本书是一则游记,也是一篇报道,旨在向读者展现印度社会的突出问题,试图找到印度发展缓慢的原因。报道内容包罗万象:从印度教的极端主义到童工,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到水资源的匮乏,贪污腐败的官僚体制到喀什米尔的政教危机。作者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以刺激而幽默的态度,对近代印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2017年3月16日 想读
印度均衡 豆瓣
作者: 迪帕克·拉尔 译者: 赵红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印度均衡:公元前1500:公元2000年的印度(节选和修订版)》把“印度均衡”(the Hindu Equilibrium)界定为从大约公元前6一前5世纪在印度次大陆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秩序常态,在这种历史常态中,生活在印度河一恒河平原上的印度各民族人民已经形成了一种惯常的行为模式,以至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多数人没有改变和打破这种常规行为模式和社会生活形式的任何激励。《印度均衡:公元前1500:公元2000年的印度(节选和修订版)》详细考察了印度三千年来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演化,解释了印度长期的经济停滞和近期的崛起。
2017年3月16日 想读
尼赫鲁家族与印度政治 豆瓣
作者: B.辛格 / 王红生 2011 - 1
《尼赫鲁家族与印度政治》从追溯尼赫鲁家族的起源开始,讲述与尼赫鲁家族有关的一个个引人人胜的故事,这些故事同现代印度历史与当代政治紧密相连。政坛上的波诡云谲、人间的爱恨情仇、高贵与卑贱、权力的获得与失去、幸与不幸,都一一展现在《尼赫鲁家族与印度政治》中。书的最后试图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尼赫鲁家族在印度政坛上长盛不衰。
无论是爱,还是恨,无人否认尼赫鲁家族是印度政治中的第一家族。这个家族有四代人任过印度国大党主席,三代人任过印度总理,自1947年印度独立至今六十余年历史中,有大约五十年是在尼赫鲁家族成员的直接或间接治理下。没有哪个印度家族如此长时间里掌握过如此大的权力,占据了印度人民的想象并吸引世界的目光。
2017年3月16日 想读
宗族·种姓·俱乐部 豆瓣
作者: [美]许烺光 译者: 薛刚 译 / 尚会鹏 校 华夏出版社 1990
许烺光在《宗族、种姓、俱乐部》中说:中国人是以情境为中心处世的。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始终是要有一个依靠的,这种依靠就是宗族。在过去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作为一个宗族的成员才可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利益,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
2017年2月27日 想读
行星 豆瓣
THE PLANETS: A JOURNEY THROUGH THE SOLAR SYSTEM
作者: [英] 贾尔斯·斯帕罗(Giles Sparrow) 译者: 傅圣迪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2
认识围绕太阳的家庭成员们
在太阳系的星际航行中见证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不易与妙趣
………………
※编辑推荐※
☆海王星为何会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在饱受争议的“行星”定义下,冥王星为何会遭到降级?在埃隆•马斯克提出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的愿景之后,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在太阳系内寻找到一片地球以外的宜居生境?
☆没有艰深的物理公式,没有复杂的数学推导,《行星》通过清晰简明的科学解读帮你扫除生僻天文概念。一部精彩纷呈的行星档案,一场波澜壮阔的天体发现之旅,科学与艺术的迷人结合为你呈现极具收藏价值的视觉盛宴。
☆让我们和探测器一起,近距离看看行星吧!
………………
※内容简介※
太阳系中到底有多少行星?冥王星为何会遭降级?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面对日益枯竭的地球资源和可能到来的重大天文灾难,人类是否还有选择另一处避险场所的可能?这些或古老或新生的问题,一直激发着我们远航星海的探索欲望。20世纪中叶,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天文学家终于得以更进一步地揭开各大行星的神秘面纱,而本书正是对这其中曲折历程的精要记录。
本书由近200张精美绝伦的图像构成。通过数量众多的卫星以及行星探测器,从简单的飞掠到定点撞击,再到后来的可控软着陆以及从星球表面带回的科学数据,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与科学家通过极具震撼力的视觉证据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完善,甚至重塑我们对行星的认识。《行星》一书通过生动、专业、简明的语言解读图像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带领读者以全新视角认识太阳、八大行星、月球、小行星,以及太阳系遥远的外围区域。在星际移民持续热门的今天,本书是帮助读者想象地球以外的生存空间的绝佳参考。
2017年2月23日 想读
印度古代文明 豆瓣
作者: (印)R。塔帕尔 译者: 林太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 2
作者应英国“企鹅丛书”写成本书,综述远古至16世纪的印度古代史,特别着重于印度文化诸表现,在宗教、艺术、文学、思想、制度各方面都有精湛论述。
为《印度历史》的第1卷。
正常的另一面(新知文库55) 豆瓣
The Other Side of Normal: How Biology Is Providing the Clues to Unlock the Secrets of 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作者: [美] 乔丹 斯莫勒 译者: 郑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7
"信任和爱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对评价他人的外貌和性吸引力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兴趣?优秀的基因确实意味着互补的基因?母亲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为什么可以持续到第三代?感情给我们的记忆涂上了哪些本来不存在的色彩?……这些问题并非新近才提出,但只有掌握了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工具后,科学家才找到解答的门路。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看似熟悉的心灵背后全新的生物学——有关“正常”的生物学。
名人及媒体推荐:
一拿起这本书,我就放不下了!本书极具开创性,且风趣机智,信息量大;它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行事,生物学何以能对我们的情绪组成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斯莫勒又睿智又会写,他将彻底改变你看待日常生活的视角。
——蔡美儿,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虎妈战歌》作者
作者将演化心理学、生物生理学、动物行为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打包”奉上,清晰简洁,连贯自然;如此功力,实在少见。
——美国出版人周刊
"
2017年2月22日 想读
重返人类演化现场 豆瓣
Thumbs, Toes, and Tears: And Other Traits That Make Us Human
作者: [美]奇普·沃尔特 译者: 蔡承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7
"演化科学家发现,能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众多特征中有六个是最明显的——大脚趾、能对掌的拇指、生理结构特殊的咽喉,以及笑、哭和亲吻的能力。这些特征看似无关,其实却紧密相连。它们各自在人类演化的道路上标示出一个岔路,而我们就在这些岔路口与其他物种分道扬镳。
你或许会问,这么平凡如脚趾、普通如笑声或寻常如拇指的东西,怎么可能和我们的独特能力有丝毫关联,如何能让我们发明书写、表达欢乐、坠入爱河或催生出各种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色?本书采撷人类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多元领域的崭新洞见,显现一种生物如何由两类对等的因素塑造而成:一边是社会关系和内在的自我认识;另一边则是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并得以使用语言的能力。这些最新的科学解读过程,读起来不同凡响且饶富趣味,更能深深启迪思维。
奇普·沃尔特这本精彩的书向大家展示了人类进化中的转折点,这是第一本通盘综述这方面课题又妙趣横生的书。可以说,这是宇宙史上最重要的故事。
——雷·库日韦尔(Ray Kurzweil),发明家、预言家"
2017年2月22日 想读
拉丁文帝国 豆瓣
Le latin ou l'empire d'un signe
作者: [法] 瓦克 译者: 陈绮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随着罗马帝国打遍天下的拉丁文,曾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虽然罗马帝国瓦解了,但拉丁文深厚的文化和知识宝库依然让这种语言流传至今。拉丁文孕育了许多文明的种子,它的文字深深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各种语言,至今,所有生物物种的学名仍然以拉丁文命名。
文艺复兴运动后,拉丁文在16 世纪获得史无前例的重视。天主教教会决定以拉丁文作为礼仪语言,学校也以教拉丁文为主,西方世界沉浸在拉丁文的世界中。虽然当时各地方言日益抬头,拉丁文仍以其优异的文化传统屹立不摇。拉丁文是各种方言词汇之母,是学习西方语言所无法规避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讲求效益的近代社会出现,西方世界面临了一场语言的大革命。虽然各界领袖极力拥护拉丁文,声称拉丁文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源,但仍不敌实用性的挑战。如今拉丁文不再独占教会礼仪,学校也不再强制学习拉丁文,但仍有些许学生投入拉丁文的怀抱,缅怀那份文明源头的历史。本书资料丰富,分析透彻,将带你重温拉丁文及西方文化的近代史。
本书讲述了拉丁文从16 世纪复兴到20 世纪中期衰落的历程,讲述了它如何在此期间从文化上团结起整个欧洲,就如同汉语维系着中国一样。欧盟的命运令人忧心,但诚如《卫报》所说:“就某种不同寻常的严肃角度而言,我们要想从欧洲的过去中读到它的未来,不妨看看这本迷人的《拉丁文帝国》。”
2017年2月22日 想读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豆瓣
Mapping Human History: Genes, Race, and Our Common Origins
作者: (美) 奥尔森 译者: 霍达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2
在历史上,喜欢把别人归类的习惯给人类带来了不少苦难。整个族群被屠戮或被奴役,原因只在他们的肤色或眼睛的形状。
本书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但这里所谓的历史是一种和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历史。我们大部分人不是自命为西班牙裔人就是中国人,不是白人就是黑人……也许我们和这种种分类都有点关系……有些人认为,一个族群的侵略性、宗教性和发明能力不可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一定是和遗传基因有关的。
但遗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实情。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他们只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别。基因研究还证实,所有人类都彼此相连,无论是强盛的汉人、在各地殖民的欧洲人、散布全球的犹太人,还是猎捕羚羊的布什人,全部都是同一人类家庭的成员。
本书探索世界广大区域的基因故事,现代人类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历史,也追踪了语言的起源和分化,告诉我们人类如何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同的种族和民族。
2017年2月22日 想读
欲望之石 豆瓣
The Heartless Stone: A Journey Through the World of Diamonds, Deceit, and Desire
作者: [美] 汤姆·佐尔纳 译者: 麦慧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0
当钻石巨人戴比尔斯集团把注意力放到日本时,眼中所见的还只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1966年,第一则广告展开攻击时,收到钻戒的日本新娘人数还不到1%。到了1981年,这个数目飙升到60%。再经过十年持续的广告宣传促销,钻戒在将近90%日本新娘的婚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前完全没有人注意的东西,忽然成了必需品。
本书作者跨越十国探寻钻石的真谛,从非洲的「血钻石」地区、打磨钻石的印度童工、北极圈矿场、巴西的非法采矿地,到戴比尔斯的伦敦总部……书中交织着钻石业不为人知的历史、铁一般的权力现实以及被钻石编织的意义之网所缠绕的亦真亦幻的故事。
2017年2月22日 想读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 豆瓣
Tea:Addiction, Exploitation, and Empire
作者: [英]罗伊·莫克塞姆 译者: 毕小青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1
一杯清茶,曾被誉为使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的至宝,也曾被贬为使人上瘾而丧失英雄气概的毒药;曾产生中国久远而优雅的茶文化,也曾引起残酷而惨烈的暴力竞争;曾开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之路,也曾导致最早的走私与掠夺……
本书是一位茶叶行家的历史写作,他讲述了有关茶树的神奇传说,以及茶叶品类、茶叶种植、制茶工艺、茶叶贸易等知识,特别是英国人如何把茶叶作为一项产业经营的头脑和手段。书中涉及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内容,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例如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有两种茶树:一种生产绿茶,一种生产红茶,而实际上任何茶树都可以生产这两种茶叶。尽管如此,西方人的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有很多种不同的茶树,其中有些生产的茶叶更适合做红茶,而有些则更适合做绿茶。
2017年2月22日 想读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 豆瓣
Alpha Beta: How 26 Letters Shaped the Western World
作者: [英国] 约翰·曼 译者: 江正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5
因为有了字母,西方文明才得以奠定基石。字母为整个西方世界的认同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以色列人用字母定义他们的上帝,希腊人用字母记录神话,罗马人用字母展现力量;而今天,通过网络,罗马字母俨然有主宰世界之势。但是字母的最初构想从何而来?它如何发展成为今天最常见的字母系统?
本书作者以风趣清新的文笔首次详细地探讨西方字母的起源和发展,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俄罗斯、蒙古、朝鲜,追寻字母足迹所到之处,展现出字母如何从岩壁、碑铭、陶片上演进而来,又如何在与其他文化的竞争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作者将考古发现、历史事件与神话传说编织起来,侃侃而谈,并分析字母、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中文的书写特点。
2017年2月22日 想读
尼罗河的赠礼 豆瓣
作者: 温静 商务印书馆 2014 - 5
本书在古埃及文明的各个层面上分别取景,选择代表性的传奇人物故事,例如古埃及文明的生死观,古埃及人的日常娱乐生活,金字塔的王家工程队与统筹规划,等等。本书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立体鲜活的古代埃及,感受到自我的渺小与精神的奥秘,体会到人对和谐与永恒的向往。
2017年2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