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古代世界的巫术 豆瓣
作者: [瑞士] 弗里茨·格拉夫 / Fritz Graf 译者: 王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在古典时期,巫术活动无处不在,很多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曾被指控施行巫术,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却忽视了对于古代巫术的研究。《古代世界的巫术》在细致梳理前人对于古代巫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古希腊罗马的巫术活动,既对巫术、巫师等术语的源流进行了仔细考辨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深入浅出地呈现并分析了古人对于巫术所持的态度,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巫术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在古代世界中所具有的深远影响。
第九道门 豆瓣
El club Dumas
作者: 阿图罗·佩雷斯-雷维特 译者: 范湲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7
藏书侦探卡索,在某次寻书任务中陷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事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险境,甚至让他产生了虚实难辨的幻觉。《第九道门》就是这样一部精彩的书探访书惊魂记。
故事一开场,一位名叫昂里克的知名书商在家中上吊身亡,死前刚卖出《三个火枪手》的一章神秘手稿。书探卡索,精明诡诈,擅长切换小白兔式和豺狼式的笑容。一天,卡索受朋友之托调查此手稿真伪,同时接受另一大书商波尔哈委托,调查传说可召唤恶魔之书——《第九道门》的版本详情,不料一头栽进了神秘学和黑魔法的泥潭中。他辗转各地查访,随即被卷入与《三个火枪手》高度重合的惊险情节之中,两名酷似书中角色的人物现身争夺大仲马手稿,而离奇命案也接连发生。他还邂逅了一名神秘的绿眼少女,她似乎也与恶魔有冥冥关联……
在希特勒身边12年 豆瓣
作者: 克里斯塔·施罗德 译者: 金龙格 / 王南颖 作家出版社 2006 - 11
《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作者克里斯塔·施罗德的经历太震撼人心了!1930年她沦为德国700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1933年却一跃成为希特勒的私人秘书,追随希特勒12年,日夜听命于他。在总理府,在伯格霍夫,直至柏林地堡中,她一直跟在他身边,仅在他死前最后几天才离开他。《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1933-1945)是她对这12年秘书生涯的回忆录,将一个不简单的希特勒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希特勒及其最内在的人格。
非常营救 豆瓣
The Marcel network
作者: [法]弗雷德•科尔曼 译者: 杨冰 周鹰 重庆出版社 2014 - 5
编辑推荐:
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527名犹太儿童被藏匿起来,
他们的生死将取决于一个叫做“马塞尔网络”的秘密计划。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真实故事,事实比小说更加惊心动魄;
一对年轻夫妇与纳粹的殊死周旋,拯救527名犹太儿童;
资深记者心血之作,大量的真实资料与照片,数十位亲历者访问;
故事主人公沉默50多年后首次公开谈论往事,马塞尔网络计划第一次完整呈现。
《非常营救》是一个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真实故事。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之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着惨无人道的屠杀,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为此,穆萨与奥黛特挺身而出,展开了对犹太儿童的《非常营救》。
寻找安全的隐藏地点、躲过纳粹的搜索、证件制造、人格解体、秘密遣送、说服神职人员参与、与各个势力周旋……《非常营救》网络逐渐成型,他们把它命名为“马塞尔网络”。
在这两名年轻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跨越信仰、种族、阶层的不同,加入到这一正义的《非常营救》行动中来。
他们共同的目标是:让更多的孩子活下来!
攻克柏林 豆瓣
作者: 安东尼·比弗 译者: 王宝泉 海南出版社 2008 - 1
1945年1月,乘胜追击的苏联红军终于到达纳粹德国的边境,随后,对德军纵深达100公里的梯次防御进行多地段突破……在围攻柏林的战斗中,被纳粹德同先前犯下的残暴罪行所激怒的俄国人,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开始了大肆破坏,使数十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恐慌的平民逃离家园去往两部。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
希特勒的绝密宝藏 豆瓣
金城出版社 2012 - 7
《希特勒的绝密宝藏:追踪纳粹藏匿称帝圣物纪实》内容简介:二战中,纳粹德国曾大肆洗劫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品及文物。等到纳粹自知日暮途穷时,便提前下令在纽伦堡城堡地下深处建立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地堡,用以藏匿这些珍宝。然而,当美军就要攻入纽伦堡这座“纳粹党的灵魂”城市时,地堡中5件最为珍贵的文物却不翼而飞了,而它们正是希特勒所需要的加冕大典上不可或缺的圣物。究竟是谁把它们盗走了,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美军中尉沃尔特•霍恩被派去调查失踪圣物的下落。霍恩出生于德国,在纳粹掌权后逃离到了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参军前,他一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教授艺术史。为了完成任务,霍恩重新回到阔别多年、已经物是人非的故土,探寻失踪圣物背后的古代传说和神秘故事,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太多惊人的秘密,以致他最终上交的调查报告数十年来都不能对外公开。
《希特勒的绝密宝藏:追踪纳粹藏匿称帝圣物纪实》基于大量早年从未公开过的审讯记录、情报报告,以及美、德两国相关人士的私人日记、书信和访谈记录等,结合了电影的表现手法,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一个惊心动魄、错综复杂的真实二战故事。
全球大追捕 豆瓣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1 - 1
《全球大追捕:纳粹战犯》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波及最广、最惨烈的一场空前浩劫。作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心构思、选材,用纪实的手法,从纳粹德国的覆灭,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大逃亡写起,重彩描述了在几十个国家范围内,对数千名纳粹战犯惊险、艰难、曲折的追捕过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全球大追捕:纳粹战犯》中,读者可以看到以色列“摩萨德”飞越重洋,将屠犹恶魔阿道夫•艾希曼从万里之遥的阿根廷缉拿归案;也可以看到法、德联手追捕“里昂屠夫”克劳斯•巴比;还可以看到被追捕中的“死亡天使”门格尔如何在逃亡中孤独、绝望地葬身大海,一个个白发苍苍、老态龙钟却仍然冥顽不化的老纳粹分子被送上历史的审判台。
《全球大追捕:纳粹战犯》由肖宪、刘亚明、李华所著,语言生动、流畅,史料准确、翔实,情节惊险、曲折,是迄今为止最生动、最集中、最全面反映这一重大历史史实的一本优秀著作。
为什么不杀光? 豆瓣 Eggplant.place
Why not kill them all?
6.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希罗 / 克拉克·麦考利 译者: 薛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希特勒为什么屠杀犹太人,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一夜之间使多数民族变成了少数民族……集体大屠杀,是因为利益、权力、还是恐惧?集体杀戮与灭族屠杀的起因一直是很多社会评论家和心理学家在思索的问题。
作者以全新的观点与复杂的角度来探讨,并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深入研究暴力被合理化的根源,其呈现出历史与社会学的广度却是所有同类研究所不及的,也为集体暴力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检视历史的向度之中,本书跳脱了概括性的谴责,从杀人者的角度来解剖他们的杀人动机,为的是让这个泯绝人性的行为不只是单一方向的检讨,更且探照杀人者的心境与历史背景,让事件的还原有更丰富的纵深。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举出多数社会中已经在应用的缓和暴力的机制,从而点出未来防止灭族屠杀的对策方向,全书结论所提出的见解,值得每一位研究者、决策者、有心的公民深思。
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 豆瓣
作者: 丹尼尔·乔纳·戈德哈根 译者: 贾宗谊 新华出版社 1998
本书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死在德国法西斯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倒在德国党卫军的枪口下和纳粹分子的皮鞭下。
本书作者对大量史实、幸存者的回忆和追述等资料作了崭新的分析,认为他们是自觉自愿地、狂热地残害和屠杀犹太人,是德国排犹太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希特勒把犹太人视为魔鬼,认为犹太人的存在是德国社会种种弊端的总根源。由此产生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席卷德国本土和纳粹占领的东欧及部分苏联地区。
该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美国赫然列于畅销书榜首。
希特勒时代的柏林 豆瓣
作者: 让·马哈比尼 译者: 沈珂 2007 - 8
修鞋匠卡尔、犹太人利贝曼夫人、建筑师施佩尔、经济学家沙赫特、中学生玛戈……他们因为纳粹分子的压迫,承受了相同的命运。希特勒时代的柏林,鲜花、掌声、雄鹰和旗帜,这些都只是粉饰的假象,难掩弥漫城市的恐慌和窒息氛围。人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而统治者冥顽不灵,一意孤行。本书通过描写柏林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见证了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从畸形膨胀到穷途末路的全过程。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豆瓣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作者: [德国]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花城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20世纪德国最著名的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赛巴斯提安·哈夫纳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长的那代普通德国人,作者生动逼真、详尽细致地描绘了他那代人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和社会变迁。同时他以小人物的观点、生活化的方式来挖掘德国之所以会成为滋生法西斯纳粹主义温床的原因,告诉我们纳粹的“世界观”是如何渗入每个德国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最后演变成千古悲剧的。
通向死亡之路 豆瓣
作者: 罗衡林 人民出版 2006 - 5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民族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理论,采用各学科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占有大量德文资料的基础山,对德国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书着重从德意志犹太人的社会集团、职业结构、特质与精神生活、自救活动、幸存者等方面展开论述,总结出德国纳碎政权迫害德意志犹太人的三个附段;1933年4月至1938年11月的第一阶段,1938年11月至1941年10月的第二阶段,1940年10月至1945的5月的第三阶段。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这三个附段依次总结为德志犹太人的“社会死亡”、“精神死亡”和“内体死亡”,从而对备国纳粹政权迫害德意志犹太人的整个过程做了系统的梳理。
希特勒女秘书的遗著 豆瓣
作者: (德)安东·约阿希姆斯塔勒 译者: 陈建福 1991 - 5
本书是安东·约阿希姆斯塔勒根据希特勒女秘书克里斯塔·施罗德的遗著编写而成的。施罗德自1930年起在纳粹党机关中任职,自1933年起任希特勒的秘书。她虽然不是纳粹德国党政要人,没有参与纳粹德国的政治和军事决策;但是她属于希特勒身边内圈中人,能够目睹希特勒的种种言行、纳粹党领导层和大本营的某些活动。而且,她当希特勒的秘书整整12年,正好经历了纳粹德国的兴起和覆亡,经历了希特勒的上台和毁灭。因此,这本以她的笔记、书信等遗著为基础整理而成的书,为研究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历史提供了不少资料。
希特勒(上下) 豆瓣
作者: 伊恩·克肖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8
《希特勒》(上下)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希特勒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家之一伊恩·克肖对第三帝国、希特勒研究的划时代著作。他是纳粹德国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他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争狂人、妄想吞并世界的野心家、种族灭绝者、法西斯强人、疯子和恶魔……他,就是震撼世界的枭雄希特勒!  伊恩·克肖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希特勒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家之一。他的《希特勒》传记从企鹅出版社约稿到出版历时十八年之久。出版后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注意。《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星期日每日电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纷纷载文对此书进行评价,称《希特勒》(上下)的出版使众多的希特勒传记过时了,它是一部对第三帝国、希特勒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这本巨著“没有奇怪的解释,没有心理分析”(《基督教箴言报》)用新挖掘的史实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第三帝国认识!此书被誉为“对希特勒现象的最终解释”(《巴尔的摩太阳报》)。“所有已问世的关于这位德国大独裁者的传记中最令人信服的一本”(《波士顿环球报》)。此书刚一面世就被《纽约时报》作为编辑推荐书强力推荐!这一恢弘巨著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种史实:希特勒是怎样赢得德国“人心”,怎样获取并行使其绝对权力的。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竟会听命于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统治,而这种统治竞赢得数百万计的人们的欢呼。人们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不能自拔。而此人正带领他们沿着毁灭的道路准确无误地走下去。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如何变成种族灭绝的同谋者,并导致前所未有的、举国上下发动的大规模屠杀:整个大陆遭受破败,他们的国家也终为颠覆。最大的赌博,而赌博的目的——对欧洲大陆的完全支配,是驱使他们铤而走险的诱因,他们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站在今天,重读历史,此次赌博本身就意味着自我的毁灭。
希特勒的追随者 豆瓣
作者: (德)古一多・克洛卜 译者: 周键 海南出版社 1999 - 6
编辑推荐:如果没有希特勒,“第三帝国是不可设想的。但是这位独裁者依靠的是全心全意为他效命的追随者们。他们帮助希特勒夺取了政权—成为他的执行人。希特勒的追随者们完成了他所命令的一切。他们给独裁统治的外表打上了烙印。戈培尔、戈林、希姆莱、赫斯、斯佩尔、邓尼茨—他们在纳粹统治权力斗争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卷入政权所犯罪行的程度极其不相同。然而对这些人所作的心理分析结果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对纳粹时代的残暴
天书 豆瓣
作者: [荷兰] 卡德尔·阿卜杜拉 译者: 潘源 花城出版社 2010 - 11
“Spijkerschrift”是指难以破译的手稿,手稿是既聋又哑的盲人阿嘎•巴克尔对自己在伊朗生活的记录。在政体不断变换的国家里,他苦苦寻找自己的语言。几年后,当伊斯梅尔避难来到荷兰,带来了父亲的手稿,试图破解它,并把它译成荷兰语。遇到他无法理解的段落,他就用自己创作的有关自己祖国的故事来填补。他以自己新的国家的语言来描绘伊朗,使荷兰语成为自己真正的故乡。因为对于一个逃亡者来说,他用以思考和写作的语言才是他真正的避难所。阿卜杜拉以其精确、朴素同时又富有感召力的风格来探索这个引人入胜的主题。这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极高的文学价值的著作。
一八六七年日记 豆瓣
作者: (俄罗斯)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 译者: 谷兴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后,他妻子还活了三十七年——这是为了出版作家的文集、普及其文学遗产,为了保护作家的档案资料、创建作家的博物馆而不倦操劳的岁月。在所有这些年间,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时而顽强工作,时而暂时放开,她一直在完成着一项对她来说十分重要的任务——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并给后世留下所有她认为需要讲述的关于过世丈夫的和他们共同生活的一切。这就是对作家书信的诠释,对自己写给他的信件的注解,对他作品中的事件、人物与现实生活之关联的考证,对自己婚后第一年用速记写成的日记的翻译,最后是撰写《回忆录》,这部在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性文献中占据特殊位置的著作。在该书中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作者无可争辩的文学才能,还有她所特有的精细与明晰的智慧。
这份日记在诸多方面有别于《回忆录》。首先——是它的写实性。这是每日的生活事实、思绪、情感与印象的真实记载。它仅仅是写给自己看的,甚至丈夫也无法读懂(日记是用速记写的),因此充满了关于作家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坦诚记述。鲜活的,不假思索的,经常是年轻妻子的不成熟的议论,甚至是丈夫的、她当时并不理解其意义与动机的言行,却比《回忆录》中那些更为有意识的、客观的,同时也就更带有选择性的言论与行为更能引导我们接近他的真实而复杂的面目。这样一来,日记的文本本身更重要——有助于认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性,掌握他1867年每天的生活与创作活动的细节。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使我们有可能对《回忆录》进行比较分析,以查明其作为文献资料的意义。
——俄文版编者С.В.日托米尔斯卡娅
罗斯柴尔德王朝 豆瓣
作者: 约翰•科尔曼 (John Coleman) 译者: 李婷 吉林出版集团 2013 - 8
本书讲述“红盾”王朝的缔造者梅耶·阿姆谢尔·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又译洛希尔)获得第一笔财富的故事。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通常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幕后操纵国王、亲王或其他当权者,以促成这些事件发生。本书对当时发生的大现象做出了解释,并且攻破了一直以来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传说,揭露了罗斯柴尔德摧毁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等人的阴谋。一个犹太人,经营着一间破旧的二手店,生活在最底层,但就因为他有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使他成为国际金融之父。而这位传奇人物的传奇一生,以及包围着这个金融帝国的层层谜团,即将在本书中为您步步揭开。
新世界秩序 豆瓣
作者: (美) 埃帕森 译者: 张伟平 吉林出版集团 2010 - 4
多年来,国外有不少学者、记者、历史学家,他们从各种解迷的档案里获取珍贵史料和素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对知情人多年跟踪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及从若干情报机构批露的秘密情报里搜集详细资料,精心撰写了“新世界秩序”的专著和文章,披露了发生在两个世纪前一位放弃信仰的天主教教士:德国光明会创始人亚当• 魏斯豪普特在罗思柴德授意下,以炮制世界单一政府的“阴谋”为起点;并由“罗思柴德议院”(FINANCED BY THE HOUSE OF ROTHSCHILD)提供经费, 成立了德国的“光明会”(ILLUMINATI)社团的隐秘之事。
“罗思柴德议院”为了达到“世界单一政府”的目的 ,并且在过去两个世纪期间里由光明会如何挑起了从拿破伦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每一场战争;还描述了雅各布•H•希夫如何被罗思柴德送到了美国,对光明会的阴谋计划进一步完善;希夫的密谋和光明会阴谋计划并且如何受到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控制。希夫如何诱惑国会和总统达到对整个金钱系统的控制和取消所得税,希夫和他的同谋者创造的“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如何控制他们的当选官员逐渐驾驭美国、使其成为“联合国”世界单一政府被御用的单位。旨在颠覆各个国家的政府和宗教团体,实施全球一个政府、一种货币的“世界政府”,即所谓的“新世界秩序”(又称“新纪元”)。这种“新世界秩序”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全球化”又有什么区别,全球化的真实含义和本质又是什么?这一切确实让政治家、历史学家、金融家、学者们难以捕捉到头绪,更难知道其真相;而一切“全球化”的专著和论述就显得尤其幼稚和可笑……
为此,我们对这一切秘密的历史必须进行研究,为人类探讨一条光明之路。
看不见的手 豆瓣
作者: (美)埃帕森 译者: 薛妍 2010 - 7
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里,一直有秘密社团在操纵世界历史。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强大的个人,他们掌握各国政府和新闻媒体,通过其控制的跨国公司和组织——人们所称谓的“秘密社团”操控世界。这些“秘密社团”是一个世界政府的倡导者和秘密集中控制社会的团体,策划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一系列战争。阴谋历史观假定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个人、小团体或强大的人所控制或导演的。在作者看来,这种秘密社团、经济极权主义首要主题就是权力阴谋史。
在这部惊人的书中,作者A.拉尔夫·埃帕森审视世界关系最为秘密的金融史和秘密社团结构,发现了大量证据,证明了真正控制整个世界的核心秘密,以及控制财政和政治结构的那只无形的手。
作者以过去历史学家鲜知的具有争议的重大事件, 把读者引入真实而神秘的阴谋历史观。在作者看来,一些秘密社团、经济极权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图谋首要主题就是权力阴谋史。当富人聚敛有足够的钱时,他们开始渴望主宰自己的人类同胞,因为大多数人都希望有发言的方式和权力,对他们的生活来说, 这些权力饥饿的人必须设法制定自己的计划,暗中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财富效应改变这一权贵所主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