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First Person Singular 豆瓣
一人称単数
作者: Haruki Murakami Bond Street Books 2021 - 4
A riveting new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from the beloved,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Haruki Murakami.
The eight masterful stories in this new collection are all told in the first person by a classic Murakami narrator, a lonely man. Some of them (like "With the Beatles," "Cream" and "On a Stone Pillow") are nostalgic looks back at youth. Others are set in adulthood--"Charlie Parker Plays Bossa Nova," "Carnaval," "Confessions of a Shinagawa Monkey" and the title story, "First Person Singular." Occasionally, a narrator who may or may not be Haruki himself is present, as in "The Yakult Swallows Poetry Collection." Is it memoir or fiction? The reader decides. The stories touch beautifully on love and loss, childhood and death . . . all with a signature Murakami twist.
2022年7月15日 已读
喜欢品川猴和前面到了山顶没有的约会,英文译本语言好无聊。未来的我可以永远在20岁前后的和中年穿梭吗?我不觉得呀能那般轻盈,那般顺理成章过着普通人生活,再来记忆里撬开一些值得玩味的青春细节……没有痛感令人愉悦的忧郁的村上的下一本小说要怎么写呢?
文学 日本
On the Road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Jack Kerouac Penguin Classics 2000 - 2
On the Road swings to the rhythms of 1950s underground America, jazz, sex, generosity, chill dawns and drugs, with Sal Paradise and his hero Dean Moriarty, traveller and mystic, the living epitome of Beat. Now recognized as a modern classic, its American Dream is nearer that of Walt Whitman than Scott Fitzgerald, and it goes racing towards the sunset with unforgettable exuberance, poignancy and autobiographical passion.
山寨 豆瓣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6.4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程巍 2023 - 1
中国思想从一开始就是解构的,因为它与存在和本质从根本上决裂开来。“道”(字面意思:道路)本身即是存在和本质的对立面。道是顺应变化的,而本质却是抗拒变化的。在无始也无终的过程中,或者说在道路上,“去—创造”和“非—实体”中的消极性使得存在变“空”。
对于中国思想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有着绝对开始的创造,而是既无始也无终、既无生也无死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东亚思想中既没有出现海德格尔那种对死亡的强调,也没有出现阿伦特那种对出生的强调。
过程和变化也主宰着中国的艺术史。那些不断改变着大师作品集,并使其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再造或续作,本身就是大师级的作品。在中国,不断的转化即是一种创造和创新的方法。山寨运动将创新解构为“从虚无中创造”(“无中生有”),那么山寨就是“去—创造”。它把同一性与变化的差异,即把同一性与主动的、积极的差异化对立起来,把存在与过程对立起来,把本质与道路对立起来。以这种方式,山寨体现着真正的中国精神。
--------------------
韩炳哲作品(第2辑)
《山寨:中国式解构》(2023年1月出版)
Shanzhai. Dekonstruktion auf Chinesisch.
《超文化:文化与全球化》(2023年1月出版)
Hyperkulturalität. Kultur und Globalisierung.
《妥协社会:今日之痛》(2023年1月出版)
Palliativgesellschaft. Schmerz heute.
《不在场:东亚文化与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Abwesen. Zur Kultur und Philosophie des Fernen Ostens.
《禅宗哲学》(2023年3月即将出版)
Philosophie des Zen-Buddhismus.
《什么是权力》(2023年3月即将出版)
Was ist Macht?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2023年3月即将出版)
Vom Verschwinden der Rituale.Eine Topologie der Gegenwart.
《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2023年5月即将出版)
Kapitalismus und Todestrieb.
《大地颂歌:园艺之旅》(2023年5月即将出版)
Lob der Erde. Eine Reise in den Garten.
《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2023年5月即将出版)
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ätigkeit.
《时间的香气:逗留的艺术》(2023年5月即将出版)
Duft der Zeit. Ein philosophischer Essay zur Kunst des Verweilens.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状和人类心灵,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在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现象。韩炳哲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包括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称赞,巴迪欧亲自为其代表作《爱欲之死》作序。
(5)在国内学界和读者群体迅速觅得知音。韩炳哲作品第1辑共9种(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出版后,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政治学界、传播学界、文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其中《爱欲之死》《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在群中》等书备受欢迎。
(6)中文世界较系统和完整的韩炳哲作品集。韩炳哲作品第2辑共11种,预计2023年5月出齐,与第1辑图书共同囊括了作者主要的和代表性的作品(计20种)。
(7)《山寨:中国式解构》:在全球化时代探析东方文化独特价值理念,激扬中国艺术传统、挺立中国文化精神的别开生面之作!
本书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仿制现象,从仿制真迹的赝品到假冒却实用性更强的手机,由此讨论了我们总会提到却未及深思的一个现象:“山寨”。
在中国文化中,原生产品被不断转换、重新塑形,或者说被解构,这并不意味着损毁和破坏,而更多地是指在不同的、不断的解读中揭示、丰富其意义。东亚传统中并没有“前解构”这样的概念,而是直接从“解构”开始的。解构即建构。
作者站在东方文化立场,批判了西方“绝对”“真理”概念的独断性,弘扬了东方式的连续性、过程性思维(孔子所谓“述而不作”意即在此),为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和阐释建立了新的准则和维度。
(8)书中包括中国古人和西方美术名家名作十余幅,附赠明代王绂《凤城饯咏图》精美海报,赏心悦目,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精彩书评】
韩炳哲摆脱了繁琐的哲学论证,他将哲学洞见直截了当地切入当下。这种植根于法德传统的批判视角,剥开了现实的面纱而暴露出它残酷的真相。这不是快乐的知识,而是发人深省的知识。
——汪民安,清华大学中文系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阅读韩炳哲,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他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不风,中山大学哲学系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敏锐、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韩炳哲这套语言文字炼金术,对概念的追根溯源,无论对于外语学习者还是哲学爱好者来说,都不啻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
——安尼,首都师范大学德语系
就算不懂得海德格尔独创的那些术语体系,仍然不会影响对韩炳哲本人想要讨论的话题的把握,这也正是韩炳哲的批判哲学小册子之所以厉害的地方。
——毛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媒体评论】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Inside the Critics’ Circle 豆瓣
作者: Phillipa K. Cho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 1
An inside look at the politics of book reviewing, from the assignment and writing of reviews to why critics think we should listen to what they have to say
Taking readers behind the scenes in the world of fiction reviewing, Inside the Critics’ Circle explores the ways that critics evaluate books despite the inherent subjectivity involved, and the uncertainties of reviewing when seemingly anyone can be a reviewer.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critics from such venues as the New York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and Washington Post, Phillipa Chong delves into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review-writing process, including the considerations, values, and cultural and personal anxieties that shape what critics do.
Chong explores how critics are paired with review assignments, why they accept these time-consuming projects, how they view their own qualifications for reviewing certain books, and the criteria they employ when making literary judgments. She discovers that while their readers are of concern to reviewers, they are especially worried about authors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reviews. As these are most likely peers who will be returning similar favors in the future, critics’ fears and frustrations factor into their willingness or reluctance to write negative reviews.
At a time when traditional review opportunities are dwindling while other forms of reviewing thrive, book reviewing as a professional practice is being brought into question. Inside the Critics’ Circle offers readers a revealing look into critics’ responses to these massive transitions and how, through their efforts, literary values get made.
谈话的泥沼 豆瓣
7.0 (21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译者: 有2014年11月3印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 编辑推荐
1.陈丹青首部访谈集,了解艺术、文字之外的陈丹青。
2.特别收录王安忆、陈丹青五万字深度对谈。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老舍在伦敦 豆瓣
Lao She in London
作者: [英]安妮·韦查德 译者: 尹文萍 2022 - 4
【内容简介】
老舍被尊称为中国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然而,这位有抱负的年轻作家于1924年至1929年在伦敦度过的时间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老舍从故乡来到繁华的伦敦西区—这里有布鲁姆斯伯里派、旋涡派、各种流派的前卫主义者、埃兹拉·庞德以及“金牛犊洞”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他流连于伦敦西区妓女的世界,见识了英国最臭名昭著的中国人布里连特·张,以及黄柳霜的丑闻电影《皮卡迪利大街》引起的小报轰动,在莱姆豪斯声名狼藉的东区唐人街也待了一段时间。老舍在伦敦创作的小说《二马》由此成为一部描写伦敦华人生活和苦难的伟大小说。正如韦查德博士所揭示的那样,老舍在伦敦的岁月对其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的发展进程。
【名家推介】
这本文笔优美的著作既包含了文学传记,又有着对英国现代主义简洁的描述,并通过中国人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回味的伦敦肖像。安妮·韦查德深刻地提醒我们,中国的影响—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在文学现代主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我们理解老舍的伦敦岁月作出了巨大贡献。
—茱莉亚·洛维尔,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
老舍被传教士派到伦敦教中文,作为严谨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于1924年来到这座充满偏见的城市:游客们到莱姆豪斯特意参观鸦片烟馆,亲身地体验“黄祸”。老舍在伦敦写作的小说,反映了他对传教士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大众恐慌的体验。安妮·韦查德将中英两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傅满洲等虚构人物所产生的恐怖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提醒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偏见。
—弗朗西斯·伍德,大英图书馆中国收藏馆馆长
这本敏锐而引人入胜的著作探讨了中国20世纪最好的小说家之一的伦敦岁月及著作。老舍到英国来教中文,但正如韦查德所展示的那样,他在这里写的小说和散文,反而教会了我们理解20世纪20年代的伦敦、中英关系以及现代文学跨国研究的新方法。
—罗伯特·比克斯,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教授
莎士比亚的政治 豆瓣
Shakespeare's Politics
作者: (美)阿兰·布鲁姆 / 哈瑞·雅法 译者: 潘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4
古希腊罗马的观点,政治能够塑造人的意识,而阿兰•布鲁姆将莎士比亚视为文艺复兴时期深刻的政治剧作家。他旨在重现莎士比亚的观念与信仰,使其著作再次成为严肃的道德、政治问题的公认资源。
在剖析《裘力斯•凯撒》、《奥瑟罗》和《威尼斯商人》的文章中,布鲁姆揭示了莎士比亚是如何展开他对人物的描绘的,在这点上不能假定文学批评享有特权。于是布鲁姆提出,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在其中人们得以观察莎士比亚的英雄们所遭遇到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作家。本书还包含一篇哈瑞•雅法的文章,论及《李尔王》中政治的局限。
奥古斯都 豆瓣 Goodreads
Augustus
9.0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 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
本书以书信体形式写成,其中也夹杂了日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军事传单等,借罗马众人之笔描绘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
奥古斯都本名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养子和继承人。这个男孩纤瘦的身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缓缓而行,方向不定,好像要找出一条路来——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使派系之争横行的罗马恢复了自由。36岁时,屋大维获得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全力维护着罗马的秩序与和平,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女称作“我的小罗马”。凭着对这二者的爱,他在权谋倾轧的罗马世界中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
威廉斯重新创造了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之死到奥古斯都的生命终点,从一个病弱的男孩到一个在远征中险些送命的病弱男人再到一个貌似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宫廷、元老院和人们尔虞我诈。他采用书信体和多视角,末了所有的声音如拼贴画一般融汇于主人公身边。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沉浸于《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和《奥古斯都》——特别是《奥古斯都》——就是进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筑,他无畏地直面人生的危机与救赎。
——《洛杉矶书评》
这个世界令人着迷,它的复杂、奢华、政治犬儒主义、民众的轻信以及暴力酷似我们自己的世界。
——《纽约客》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历史小说中,这是一部卓越之作。
——《华盛顿邮报》
《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读者会在这里遇到一个他们所不知的全新的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是一部设定在古罗马的书信体小说。他在自己的后期小说中还能展现全新形象并获得高度评价——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The Millions网站
一部极广阔又极精细的小说,两方面相辅相成,无一失色。
——《金融时报》
《奥古斯都》让人欲罢不能,充满生气。
——《巴黎评论》
如果有人已准备好暂且把现代道德观放在一边并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知识,这部关于一位老皇帝的小说会让你颇有启发……这位让人震惊的美国作家展现了遥远的生命如何酷似我们自己,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新政治家》
2021年12月29日 已读
译笔尤其好,算是把约翰威廉斯的三本长篇都读过了。
传记 历史 小说 文学
米拉的猜想 豆瓣
Dead White Men and Other Important People
7.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 [英] 拉尔夫·费弗尔 译者: 金芳旭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10
💫人是社会的动物,那么社会又是什么呢?
资本、劳动、性别、媒体如何塑造我们?
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看小说读懂社会学
30位社会学巨擘,80个社会学大观念透射社会本质
带你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让日常决策更理性
荣休教授40年讲学精华,与时俱进修订7年
每章配有漫画小结、思维导图,通俗亲切,拒绝枯燥
💫编辑推荐
◎ 你知道吗,他们都是社会学家!
笛卡尔、涂尔干、马克思、弗洛伊德、乔姆斯基、巴特勒、福柯、萨义德、戈夫曼、克克勒、齐美尔、……现代思想史公认“出格”的前沿思想家,以社会学之名贡献超强大脑。人生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理智、情感、惯习、性别、权力、资本、阶级、媒体如何构造我们,又如何为我们所用?书中已为你准备答案:
社会何以可能?我们是自私的个体,还是集体的一员?
你如何了解自己的感觉,或其他人的感觉?人和人如何相互理解?
你能成为谁?是被人摆布的傀儡,还是演员?
你在为别人创造经济价值,还是反过来?
……
◎ 继《苏菲的世界》后,又一备受赞誉的知识小说
本书延续乔斯坦·贾德开创的小说形式,构建主人公,18岁女孩米拉的虚拟世界,通过讲述故事教授社会学的大观念。米拉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对世界和人生充满好奇、热爱思考,想要找到解锁社会迷雾的钥匙。透过她的生活、反思和对话,作者融汇40年执教实践中广受学生喜爱的知识片段,涵盖本科阶段社会学概论的全部内容(近30位社会学家和80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并为每章搭配漫画小结、思维导图,让读者更易理解掌握。
出版十余年来,本书持续推出修订版,成为悉尼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布里斯托大学、阿伯丁大学、摩拉维亚学院等社会学教师的备课参考书,堪称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适合文科学生和对社会学入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十八岁这年,雷雨倾泻在米拉的世界:父亲因涉嫌股票诈骗入狱,母亲似与父亲的同事不轨,哥哥纸醉金迷,姨妈们无法掩饰的同情……一时之间,过去的生活恍如隔世。米拉成了臭名昭著的“罪人之女”,只好乔装化名,东躲西藏。在这难堪狼狈的时期,她却结交了知心的友人和恋人。
面对公众谩骂,米拉应该站出来袒露心声吗?理想主义的失落靠什么挽救?一名脆弱的青年,还能否向他人伸出援手?米拉猜想,或许是社会学救济了自己。
💫媒体推荐
“请大家准备享受这场带领初学者探索社会学的发现之旅吧:引人入胜的叙事与社会学思想完美结合,鼓励初学者将习得的观念付诸生活境况。本书新奇有趣,具有教学示范意义,能够激发社会学及相关巧思,真是一本好书!”
——戴维·英格利斯,阿伯丁大学社会学教授
“米拉的故事让我着迷!这本书展示了如何将以社会学解释生活,温和、透彻,让我这个‘社会学小白’理解了讲座和研讨会上的内容。”
——莉迪亚,社会学专业学生
“作者擅长借助戏剧性的对白表达观点,行文通俗易懂,用有趣的角色将社会学和社会学家的核心思想和知识旨趣传递了出来。”
——格雷戈尔·麦克伦南,布里斯托大学社会学教授
“此书无疑为社会学书写开创了新奇之径。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备课所需的全部素材,清晰简洁的解读,其风格、基调、精致程度以及讨论的观点都十分适用于资历尚浅的社会学学生。”
——卡特里奥娜·艾奥德,悉尼大学社会学高级讲师
“这本书竟然囊括了我为新生准备的全部课程内容。它为那些被可能面对的繁重课业压力所慑,认为自己还不足以攻读社会学学位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渠道。”
——乔·内森·罗森,美国摩拉维亚学院社会学副教授
“我认为这本书会大受欢迎!它有精彩的线索和将宏大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灵动写法。世界各地的讲师都可以从中汲取资源……它做到了!”
——阿德里安·富兰克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批评与意识形态 豆瓣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段吉方 / 穆宝清 北京出版社 2021 - 9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今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激进的理论家之一。他对当代文化和社会诙谐而尖刻的抨击广为人知和欣赏。在这部开拓性的文学理论著述的新版本中,伊格尔顿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纵览雷蒙德·威廉斯、列宁、托洛茨基、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和萨特的主要著作,伊格尔顿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论,同时对意识形态做出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
伊格尔顿利用这一视角,提供了对经典作家精彩的分析,其中包括: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约瑟夫·康拉德、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W.B.叶芝、詹姆斯·乔伊斯和D.H.劳伦斯。
伊格尔顿新加的引言,将这部经典之作置于其初版的语境,提供了对多年来文学研究的发展颇具启发性的反思。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彷徨 豆瓣
9.5 (252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同。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彷徨》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呐喊 豆瓣
9.5 (449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收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14篇作品。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清洁女工手册 豆瓣
A Manual for Cleaning Women:Selected Stories
8.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露西亚·伯林 译者: 王爱燕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9
【令人相见恨晚的迷人文学声音】
白天做急诊护士、清洁女工、在监狱里教写作,
晚上写下这些让人心跳加速的故事。
天哪,露西亚·伯林是怎么做到的?
------
★震撼世界文坛 身后成名的文学大师 露西亚·伯林
★被誉为“美国文学隐藏最深的秘密”
★令文学界、出版界和媒体“愧疚不已”的迟到赞誉
★《纽约时报》《卫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
★西班牙《国家报》“21世纪前20年世界最佳图书”
★著名导演阿莫多瓦 改编同名电影
★《我的天才女友》作者埃莱娜·费兰特 挚爱好书
------
【书名极具迷惑性的短篇小说集】
清洁女工手册 阅读说明
100%奇迹面料 | 成分 40%幽默 30%忧郁 30%优雅
体温机洗 / 温柔烘干 / 平铺晾读 / 贴心熨烫 / 情绪染色 / 手不释卷
★洗衣机造型 立体感极简创意护封
★雾霾蓝绵玥纸 小熨斗元素烫金经典内封
★洗衣机旋钮+显示屏目录
★仿布面质感洗涤标签式书签
------
欢迎光临。你打开这本书,来到一家以露西亚·伯林命名的洗衣店。
然而这里不提供清洁服务。瞧,所有洗衣机里都旋转着故事,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旋涡。
你不由自主被吸引,盯着观察窗看。
悲伤的、糟心的生活泛起泡沫,可偏偏有快乐源源涌出,照亮了世界。
你就这么盯着,迷醉着,心跳加速,呵呵傻笑,潸然泪下,爱上故事里和你一样矛盾、困惑、渺小的普通人,爱上这平凡琐碎却优雅的生活。
感谢光临,本店不提供清洁服务。
你读完这些故事,推开门走出洗衣店,感到自己焕然一新。
------
露西亚·伯林可能是你没听说过的最好的作家。——《出版人周刊》
她在不同的生活之间、不同的世界之间移动。阅读所有书,见过所有人。她的故事会让你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用幽默分散你的注意力,然后用刀锋扫过你的皮肤,将你抛至一个意想不到的目的地。——《巴黎评论》
一位重要的美国作家在其时代近乎被埋没,而在《清洁女工手册》中,我们目睹了她的现身。——《纽约时报》
伯林所讲述的所有故事都包含一种真实的味道,很明显,她将自己真实的经历融入了其中。露西亚•伯林就是自由与张力本身,是这二者动人的合体。我从来没有读过哪个女作家能有露西亚•伯林这么睿智、敏感、温柔、勇敢。
她的美好、她作品周围一直环绕着的黑暗和她苦难的经历,滋养了她的魅力和传奇的一生。《清洁女工手册》受到了评论界热情的欢迎(当然也是因为愧疚)。——西班牙《国家报》
露西亚·伯林的故事是带电的,它们如同火线相触,嗡嗡震颤,噼啪作响。作为回应,读者的头脑也活跃起来,陶醉、狂喜,所有神经突触统统激活。这是我们阅读时喜欢的感觉——运用大脑,感受心跳。——作家 莉迪亚·戴维斯
天赋异禀的伯林知道自己有多好,而且并没有那么费劲心机去得到什么,这种组合即使在后世也让她更加诱人。无论怎样,在她过山车般的生活里,写作总能找到出路。——编辑 贝尔
彼岸的现代性 豆瓣
作者: 李凤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海外华人批评家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边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较”,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独特语域,其视野、观念、话语、方法上的创新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推动了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编著者李凤亮负笈当代海外汉学重镇美国,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华人学者进行访谈,内容涉及批评家研究历程、学术领域、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态、新形势下海内外学术交流状况及其对广义“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视野开阔,风格活泼,轻松展读问可获得知识和思想上的启迪。读者可通过《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中的九篇对话,从差异中寻找共性,从陌中追求熟谙,在种种“互文性”中揣摩与体味彼岸的“现代性”,感受一种“移动的诗学”。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豆瓣 谷歌图书
9.7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刘海宁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1 - 4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21年5月17日 已读
我本以为日本的漫才是传统曲艺,看北野武讲才知道还是受二十世纪初美国脱衣舞俱乐部暖场的喜剧影响。书里关于喜剧行当和拍电影的技艺、轶闻有趣。当代艺术的美好一面就是凭借各种媒介,令远在异国千里文化语言都有差别的人也能产生共鸣。可以设想这本小书内容拍成半美食半谈话的节目那该多有意思。
文学 日本 电影 随笔
笑谈大先生 豆瓣
7.9 (77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弃猫 豆瓣
猫を棄てる 父親について語るとき
7.0 (171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烨伊 文治图书 / 花城出版社 2021 - 1
村上春树2021新作,终于完整谈起父亲、自我、回忆与猫。
有些事会随着时间被忘记,有些事则会被时间重新提起。
——————🐈——————
“某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和我一同去海边遗弃一只猫。”
故事始于猫,也止于猫。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村上家族的往事,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
“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无穷地累积,才让我这个人长成如今的模样。”

村上冷静书写父亲的整个人生,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毫不避讳地向读者展示,父亲人生中经历过的动摇与恐惧,如今成为了村上对世界的迷茫与不安。
村上也写到真实的历史,反思战争,批判恶行,思考个体与集体间的对立,找寻单个人生与世界历史间的关联。

自我存在意义的认同、与世界的隔阂、承接家族历史的艰难,这些村上文学的根源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展现和解答。这是村上用大半生时间酝酿终于写下的人生之书。

“我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作为写作之人的一个职责。”——村上春树
——————🐈——————
〇部分推荐语:
【阎连科】
村上春树的《弃猫》,以平实的笔墨写了父亲波澜起伏而又深水静湖的生命,在娓娓的文字背后,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不言。这本小书真正对应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的可见在海面,八分之七的不见在海下。与其说《弃猫 当我谈起父亲时》写的是父亲,倒不如说是写了儿子与父亲遥远的距离。这种父与子的距离和距离的空白,才是村上不言的书写。

【止庵】
在我读过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中,这是最沉重的一篇,虽然篇幅无多。历史的分量,现实的分量,记忆的分量,作为个体活着的分量,都是弥足珍贵、值得书写的东西。

【史航】
原来村上此生也有绕不过去的一段路。他在这条真相之路上一步一步虔敬从容地走着,比他跑步时的身影还动人。

【李敬泽】
没有人知道一只被遗弃的猫是如何回来的。它在家里,但它自闭在它自己的内部,伤口愈合,但它长在了伤口中。
村上春树直截了当地将自己的父亲比为那只弃猫。《弃猫》只是一篇散文,但对村上来说,它就是一部书,关于他的生命之根本的书。
村上一直遥望着父亲,这个人是否杀过人?他经历了什么?
在这样的遥望中,村上形成了他对世界的态度,他的所有小说原来是从这里出发的,他无法信任、无法理解他的世界,他和父亲的联系在于,他也成为了那只自卡夫卡的海边归来的弃猫,永远在而不在,永远在自己的内部流浪。
这个小说家,他一直讲的就是弃猫的故事。他酷爱跑步,这或许也是下意识的身体反应,一个弃猫的奔逃。

【祝羽捷】
回忆从“弃猫”开始,“弃猫”像一种隐喻,无论多么不愿意面对冷峻的现实,残酷的真相总会像猫一样找到回家的路,袭上人的心头,存在于意识内部。这本书简短有力,以儿子追寻已故父亲的经历为线索,从含情脉脉的亲情中揭开了战争的残酷,反思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喟叹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偶然性。父亲吟诵的俳句,是平凡人生命中的浪漫,驱赶了生命的虚无感,是人性里不愿屈服的温暖。

【荞麦】
从历史的洪流和死亡的缝隙中召唤出父亲。是年老后的村上对自己最遥远的回眺,对生之虚空的叹息。

【蒋方舟】
有句话说“一个人衰老的标志就是开始像自己的父亲”,在这部作品中,村上春树遁入了他父亲的身体里,以父亲的目光去看,以父亲的灵魂去经历,其中的伤感因为父子二人共享同样的记忆而加倍浓重。
2021年1月15日 已读
树上下不来的猫的故事,记不清是否是《发条鸟年代记》中也写过。不由想到村上自己也已72岁,已经足够老到去讲这些记忆了。而他字里行间的啰嗦和犹豫,反而更让结尾雨滴的比喻真切得动人。
文学 文治 日本 村上春树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