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再活一次 豆瓣
Writing Down the Bones: Freeing the Writer Within
8.0 (9 个评分) 作者: 纳塔莉·戈德堡 译者: 韩良忆 南方出版社 2008 - 3
本书是作者多年创作与教学经验的总结,是教导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一种直接而朴素的方式告诉读者,她是如何练习写作的,怎么去想,拿什么题目练习,怎样对付编辑,如何突发异想而不受困。她教你相信自己,善待自己,开放心灵,试着描写自己的喜、乐、悲伤、痛苦、迷恋,放任想象力去尝试任何一种可能,从而让写作与人生都散发出热情。本书不但适合所有想写作的、想写出更好作品的人看,一个对写作与生活感到无力与挫败的人,也可以运用书中的方法和建议,用写作来修行,帮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这本小书出版后即成为畅销名著,销售超过一百万册,是北美所有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一本书。
2017年4月10日 已读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放任自己去寫,逃離自身內心的審查。讓寫作與生活真正結合,如同呼吸。書裡給出的不僅是具體的寫作訓教方法,例如列出寫作題目清單,迷戀列表。更多的像是人生建議。
「我們急於表達的所以那些燃燒發光的生命,都應該來自一個祥和的所在。」
写作 文学
博尔赫斯谈话录 豆瓣
Borges at Eighty: Conversations
9.0 (7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利斯·巴恩斯通 /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西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2017年3月29日 已读
自稱自己不是神秘主義者的不可知論者,博爾赫斯懷疑自由意志的可能,所以對寫作抱有宿命感。他把死亡看作是偉大的拯救,並不盲信藝術可以將事物據為己有。而寫作是不得不寫的。
“當我醒來,看到的是糟糕的事情,我還是想,這令我驚訝不已。”原來他也是這樣的人。
拉美 文学 随笔
爱情笔记 豆瓣
Essays in Love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孟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全记录。
其间,才子德波顿细述一段情缘中的邂逅、迷恋、平凡中的幸福、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别恋、挽回无望、自杀、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为过去。他认真思辩自己的感觉,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文字 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来吧,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读者诸君,来看看“我”谈的那场恋爱是怎么回事。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一位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激活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 ,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2017年3月1日 已读
把自己作為客體,加以解析,得以創作,得以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不過德波頓自己在結尾,用再一次愛上另一個人的情節解構了解構。跟讀者開了一個玩笑——無論你思考得如何透徹,愛依舊是無解。不過德波頓倒是印證了木心先生的話,“知越多 愛越多 知與愛永成正比”
小说 文学 爱情 英国
正午3 豆瓣
NOONSTORY
7.0 (12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6 - 9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三本,精选自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平台“正午故事”。
“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的《恋恋老狼》和《四平艺人》都属于此类故事。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覃里雯,为“正午”撰写了《柏林的野猪》。作家张亦霆为我们描述了他的朋友徐浩峰。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本期的摄影师是王轶庶。
第三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个人意见”。我们采访了那些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试图探讨影响过他们的人和事。本期我们走访了画家刘小东和音乐人周云蓬。
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在这期正午,作家李翊云谈了谈写作的野心,老树谈得更多、更广,谈的是人生态度。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普通纵火案》和《斗鸡江湖》。
2017年2月10日 已读
这期的特写部分都感觉 不怎么样 始终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柏林的野猪跟到海里去却都很好
整体差强人意
P.S 附的信很有意思啊hhhh
中国 文学 非虚构
写作这回事 豆瓣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8.7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张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Long live the King!”(一语双关,既是“国王万岁!”,又是“ 斯蒂芬·金万岁!”)美国《娱乐周刊》在《写作这回事》出版之际大声欢呼。
一半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之王的人生回忆录,一半是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谈兼写作大师班。手把手教有志于写作的文学青年要备好哪些必要的装备,如何像发掘一架恐龙化石一般将一个好故事发展成型,如何“关门写作,开门改稿”,甚而至于少用被动语态、“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等等谆谆教导。一切有关文学与写作的高头讲章均化作“卑之无甚高论”的如话家常,而且全部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将众多金氏名著的创作过程公之于众,坦陈自己的私心好恶。
除此之外,本书在斯蒂芬·金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当中还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意义:1999年6月19日,斯蒂芬·金在外出散步时遭遇车祸,伤势危及生命。而这本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和创作经验的书还没写完,差一点真成了斯蒂芬·金的盖棺定论。在鬼门关转了一遭后,斯蒂芬·金在髋部粉碎性骨折、仍身受巨痛的情况下重新捡起笔来,艰难地续写《写作这回事》,坦陈:“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反抗。此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精神中写成的。正如我们小时候常说的那样,是我拼着老命写出来的。写作不是人生,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盛宴易散 豆瓣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李祥坤 / 陈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1
《盛宴易散:卡波蒂书信》收录了卡波蒂私人书信400余封,由卡波蒂传记作者杰拉德•克拉克编选整理,首次向世人结集披露,由此呈现出一幅最为率真与私密的卡波蒂肖像,构成了一部具有非凡意义的作家自传。
从12岁写给生父的一份“声明”,到去世前两年发给终身伴侣的一封如泣如诉的电报,其间书信主人从一个跃入纽约文坛滔滔激流的“小巫师”与精灵,经历了他意气奋发的豪迈年代;之后是略微内敛,与伴侣长居欧洲、笔耕不辍的五十年代;再是一部非虚构写作创举之作《冷血》将他推至事业之巅,成为美国最负盛名的作家的六十年代;直至盛宴散去,光芒渐逝正值盛年的他毙于酒精与毒品。书信中的卡波蒂生机勃勃、尽情袒露自我,其为人为文的豁达开朗与特立独行,使本书充满了“绝对的趣味与劈啪作响的谣言八卦”(《名利场》语),一如盛宴易散,烟花易冷,令人叹惋不置。
博尔赫斯的面孔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最新散文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
回顾往昔岁月,阐论文坛潮流,解析大师经典
全面客观 睿智深刻 妙趣诙谐
著名作家格非的二十堂文学公开课
值得收藏的文学正典阅读指南
~~~~~~~~~~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
打开文学的方式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王敦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文学名著看不进去,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
王敦老师手把手教你对文学剥皮卸骨,让读书的过程重新爽起来!
不在枯燥的理论套话中打转,直击砍瓜切菜般的阅读现场。
这样畅快淋漓、妙趣横生的文学理论入门书,以前可曾有过?
豆瓣阅读★★★★★9.6分作品,全面修订结集出版
呼吸秋千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余杨 / 吴文权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3
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17岁男孩雷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雷奥备尝寒冷、饥饿、劳累等等非人的待遇。五年后,雷奥回到家乡,但发现家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同性恋者,雷奥在经过一段11年貌合神离的婚姻之后,搭上前往奥地利的列车,投奔了曾经的难友......
活着为了讲述 豆瓣 Goodreads
Vivir para contarla
9.3 (6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李静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4
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本书,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
★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加西亚•马尔克斯
诺奖得主、纯文学畅销奇迹创造者马尔克斯的成长故事:充满魔幻色彩的真实人生。
★ 正是回忆中的这些细节、生命中的这些人将马尔克斯带到了《百年孤独》的门口; 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只有《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
★ 首版首次赠限量别册(含地图、人名索引、加博书单、作品年表)+ 雕刻时光咖啡券
=======================
“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
同时,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
他说,他努力写出精彩的故事,只是为了让朋友们更爱他。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鳄鱼街 豆瓣 Goodreads
Ulica Krokodyli
8.9 (51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译者: 林蔚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收入了舒尔茨存世的全部小说作品:两部短篇集《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以及未结集的四个短篇。在这些故事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再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赋予平庸现实以神秘感人的气息。与卡夫卡一样,他使用了大量奇异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 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绚烂的场景,重新划定了现实与幻境的疆界,至今读来依然具有鲜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舒尔茨的成年生活隐居封闭,平淡无奇,其内在生活却有如火山熔岩般令人畏惧的热情,将画家的想象力与精确的敏感性诉诸艺术的表达。二战后舒尔茨被重新发现,被认为是堪与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的作家。作为文体大师,舒尔茨在语言上做了大量实验及革新,文字诗意纯粹,富于感官性,句式有如多层迷宫般具有不可思议的形式。本书首次由波兰语原文译出,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会舒尔茨小说作品的全貌及其艺术魅力。
顾城哲思录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重庆出版社 2012 - 8
顾城是当代中国文学收获的少数几个天才之一。随着时间流逝,他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晰。本书的文字,基本形成于1987年5月之后作者的去国时期。这些顾城后期思想多见于谈话、访谈、演讲中,它们的呈现方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即兴和片段色彩,这使得本书所采用的“断章体”天然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断章取义。这些二十年前的思考对于今天为凡俗生活所困的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灵光闪现有助于我们树立平静生活的智慧。
书中还摘选了顾城的约五十幅画。顾城之所以没有选择成为一个画家,可能是因为画画比写诗要更依赖于经济条件,而顾城一贯痛恨被物质因素所牵制。
2016年11月10日 已读
过了好久还是被他说中 😢
中国 文学
正午2 豆瓣
NOONSTORY
7.3 (21 个评分) 作者: 正午故事 台海出版社 2016 - 5
继《正午1:我穿墙过去》之后,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二本,在内容上仍然保持了第一期的品质。
开篇栏目“写给正午的话”,本期邀请了张北海,书写他回山西老家的经历,平实动人。“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最突出的是《时间的工匠》和《失败者之歌》。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韩松,为“正午”撰写了《我与科幻世界》,描述了一个杂志的前世今生,映衬出中国现实的科幻性。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
第二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玩物”。本期最有趣的来自《沉默的竹夫人》,夏天即将来临,也许你也需要一个竹夫人。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风雪聂拉木》。
2016年7月6日 已读
正午的第二冊 感覺話題越來越叼專了呢 不過不出意料地又有一篇跟國內獨立音樂的角落有關 小河原來這麼狂野過
哦 成都還是舉辦過好幾次世界科幻大會的地方欸
哦 原來現在還有郵輪旅行這種東西欸
文学 非虚构
木心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 豆瓣
作者: 刘瑞琳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2
每年 2 月 14 日,是年轻人记得的一个日子。在木心读者的记忆中,这一天,正是诗人的生日。他离开我们三年了,本社《温故》又到了推出纪念专号的日子。
最近有位青年音乐人为木心的小诗《从前慢》谱了曲子,亲自弹唱,播出后,不胫而走。木心先生也曾经作曲,但生前从未被演奏,更没有人为他的诗谱曲,现在,他的读者唱出了第一首木心的诗歌。
《木心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共分四辑,每一辑篇首,我们再次披露木心遗稿中的若干短句和段落,与专号中的众声喧哗构成有趣而富深意的对照。本专号选用的图片也大致是此前从未发表的。
辑一,收入木心先生讲述的遗稿一篇《我的〈九月初九〉》。辑二,谈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与夏承焘、茅盾的关系,与读者的故事,寻访杰克逊高地木心故居,以及《再见木心》纪录片试映会实录。辑三,集录童明、巫鸿、李劼、杨泽、曹立伟诸文,李劼说:“木心的溘然谢世,无意间让文学诺贝尔奖……丧失了领受一个自屈原、李白、杜甫以来最诗意盎然的中国诗人加冕该奖的机会。”辑四,陈丹青纪念木心逝世三周年的一篇文章《杰克逊高地》,以及在木心故居纪念馆开馆仪式的发言等。
三年来,木心在读者中的反馈与影响,应由生者的“怀念”与读者的“惊艳”,逐步趋向严肃而深沉的研究。这一研究尚待有形的机构、适切的人选,它的难点、规模、命题、方式,眼下难以测知。它向所有木心的读者开放,目前我们所能刊发的有限文本,显然是这一长途跋涉的初始。有鉴于此,从明年开始,本社拟将这份温故特刊易名为《木心研究专号》,仍于每年年初木心先生诞辰之日出版,为有志于此的读者与作者,贡献小小的空间,俾便木心研究初具雏形。
2016年2月19日 已读
不喜李劼的评论,内容是很翔实态度很鲜明 但总感觉——就像一个能评得头头是道的美食家却不会做菜,我不喜。
童明的讲稿多好,从极小的点切入。
陈丹青最后一篇真诚得很,对木心先生一点小小的“私心”。
追究太多文本后的事渐渐乏味了,以后大概不会再买了。
文学 木心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豆瓣
作者: 李辉 2015 - 7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寻访,包括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 的民国往事。在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后,征得当事人或其后代的认可,将往事复原,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人物的遭遇与作品做了丰富的注释。
●他们成了历史,我们承负历史前行。
●一场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敞开百余年历史中的人性纠葛与时代回响。
●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
●内容文本数次修订与核实,近百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
●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获得者——李辉,最新作品!
●走读: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
起于1992,止于2014。
22年间,作者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的民国往事。不求绚丽的辞藻或尖锐的发现,而是尽可能多的观察与靠近,让当代的我们听得到历史真实的回声。
22年的走访与写作,内容文本数次的修订与核实,百余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史料:历史的局外人和承载者
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在与当事人或其后代深入交谈后,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一种个人化的史实研究,虽非全部,却是独有。
这个书写历史的人,用史料辅佐记忆,感性穿透理性,在历史的缝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风云,使其尽可能成为往事与现实、史料与情感相交融的历史叙述。他说:“历史就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承负着历史,继续前行。
●衷直:在责任与诚意之上记录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叙述中敬畏历史。为了引起人们对相关历史或人物的更多兴趣,为了提供认识历史的更多角度,他在旧闻旧事、陈迹残影中,抓住细节,深挖到底。他是历史兴趣浓厚的写作者,是态度宽容悲悯的记录者,也是守住历史本真的亲历者。
2015年11月15日 已读
可以说是没味道 当做个人化的史料看看 的确是看到奥威尔的另外一面 不过越是后面几篇越乏味了
乔治·奥威尔 文学
一只狗的生活意见 豆瓣
A Dog's Life
作者: [英国] 彼得·梅尔 译者: 林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4
★《普罗旺斯的一年》作者彼得•梅尔最幽默作品
★ 一只特立独行的狗,笑看世间百态
*****************************************
特立独行的小狗仔仔,自认为与文豪普鲁斯特有共同之处,同为法国籍,喜欢思考,喜爱饼干。对于人世间的似水年华,仔仔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它看来:
喝酒这件事,人类总要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只要求饶的技术足够高超,凡事都可协商,没有不可补赎的罪过;
思考神秘事件是有损健康的,大部分哲学家不都以疯狂收场,以酒买醉?
家猫不过是一群自恃清高、不善交际的毛球,手持家猫照片的女人,真是无可救药;
至于电视机,就是个装满矮小、吵闹的人群,散发着焦糊塑料味道的盒子,毫无乐趣可言。
……怎么样,想和仔仔一起散个步吗?
2015年9月19日 已读
随手翻翻什么的就过去了 似乎故事可以更精彩 还不如《恶搞之家》里的那只狗有个性…
文学 英国
百年孤独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22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2015年7月11日 已读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时觉得马尔克斯还不错
到这一本只好是膜拜了 镜子之城的意象在开始的部分又被绑在树上的人说出 又结尾被家族所剩的最后一人参悟 一个家族的百年的命运不过是几张羊皮纸上的轮回 强烈的宿命感 不知所措而终
孤独 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