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只余剩米慢慢煮 豆瓣
7.8 (15 个评分) 作者: [日]种田山头火 译者: 高海阳 雅众文化 |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日本自由律俳句的集大成者
种田山头火 俳句精选集
近三十年来首次出版
……………………
【编辑推荐】
1、影响现代俳句创作、自由律俳句的集大成者种田山头火俳句精选集,近三十年以来首次出版。
2、山头火的俳句有朴素、清纯、自然之美,并追求在短诗里承载更大的容量和艺术表现力 。
3、山头火的一生动荡不安,他饱尝孤独,俳句中流溢着对无常的世间深深的无奈,对故乡、家人的复杂情感。
【内容介绍】
本书是日本自由律俳句代表诗人种田山头火的俳句精选集,其俳句不羁于传统的五—七—五音律,正如其生命不拘于世俗,自由迁徙。山头火的俳句,是延绵无尽的青山、秋雨、鸟与花,繁复的自然意象折射着他对禅与道的理解,同时也关乎生命的冲动——孤独与乡愁。
本书从山头火的代表作《草木塔》和诸多俳句集之中遴选俳句300首,辅之以日语原文及注解,以助鉴赏。
2020年12月8日 已读
很好的俳句,令人同感落寞,呼吸他的呼吸。尽管不懂日语,可惜,译者常把自由俳译成仿五言绝句的形式,何苦呢,反而丢失了山头火的韵味。
文学 日本 诗歌
阿勒泰的角落 豆瓣
9.1 (66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6
《阿勒泰的角落》是关于新疆的最美丽文字,这是现代版《呼兰河传》。由作者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短篇散文集结成册。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做裁缝、可爱的孩子、来来去去的陌生人。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明亮。李娟 阿勒泰的角落,给你带来最生动的故事!
《阿勒泰的角落》适用于:青年,女性,对新疆好奇的读者,文艺青年。
语言与沉默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ilence
9.3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小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蒙马特遗书 豆瓣
7.5 (126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
颠覆性的LES情欲私密之书
台湾几个世代拉子圈的“圣经”
蒋勋 骆以军 陈雪 推荐
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 女性情欲的深度书写
以死亡的决绝和纯粹 见证爱的不朽不灭
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对灵魂绝望的拷问,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
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
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
“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我们可以用“死亡”去答辩这个荒谬的世界吗?于是,我读到了《蒙马特遗书》。台湾战后少数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蒋勋
《蒙马特遗书》在台湾,几乎已是女同志人人必读的经典,甚至可能几个世代(至今二十年了)拉子圈的“圣经”……《蒙马特遗书》已不止是邱妙津自己的创作资产,它像《红楼梦》、莎翁的戏剧,成为台湾拉子世界那极域之梦,浓缩隐喻。——骆以军
人们崇拜一个死者,并由此得到生的力量,无论对于作者或读者而言,这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陈雪
拍卖第四十九批 豆瓣
The Crying of Lot 49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品钦 译者: 叶华年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在品钦已有的长篇小说中,《拍卖第四十九批》是最易读,又能全面反映其独特创作风格的一部。主人公奥迪帕发现前男友的遗产中有大量邮票,这邮票似乎暗示了某种秘密。她四处寻访调查,慢慢地,她不知自己是真的有所发现,还是陷入了幻觉之中。莫非一切不过是死者为她设下的一个庞大的恶作剧?所有可能的知情者都在她接近时离奇消失。邮票最终进行拍卖,据说会有一个从未露面的人前来竞拍。她坐在拍卖厅里,等待那个神秘人物的到来……
致后代 豆瓣 Goodreads
8.9 (71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完整呈现出布莱希特诗歌创作全历程,为国内首次全面译介。
布莱希特是“史诗剧”的创立者。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作为剧作家的地位低。奥登就非常推崇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仅凭布莱希特已出版的少数诗歌,就把他列为影响自己的十多位诗人之一。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生动的反应,创造了全新的政治诗歌。
在他的诗中,抒情完全消匿于诗的宗旨背后,这种现代诗,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的伟大革新,已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
甄选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早期诗和早期城市诗(1913—1925),城市诗(1925—1929),危机时期(1929—1933),流亡初期(1934—1938),最黑暗的年代(1938—1941),美国时期(1941—1947),以及后期诗(1947—1956)。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5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我的焦虑是一束火花 豆瓣
7.4 (20 个评分) 作者: [叙利亚]阿多尼斯 译者: 薛庆国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这是享誉世界诗坛的阿拉伯大诗人阿多尼斯的诗歌短章选集。
阿多尼斯擅写长诗,也珍视自己的短章:“短章是闪烁的星星,燃烧的蜡烛;长诗是尽情流溢的光明,是史诗的灯盏。两者只在形式上存在差异,本质上是密不可分的一体,共同构成了我的诗歌实践。”在创作短章时的诗人,总是带着能听见“蓓蕾绽放时的喘息声”的耳朵,能看见“天际的睫毛”、“光的舟楫”的眼睛,怀着“试图为手里摆弄的石头装上两只翅膀”的童心。
阿多尼斯的短章,与其长诗一样,也体现出了一位大诗人的功力和境界,因为他总是以人的自由、尊严和解放为起点和指归,像儿童那样感受世界,像青年那样爱恋世界,像老者那样审视世界。本书中的短章,有的清新隽永,令人读完唇齿留香;有的掷地有声,让人受到思想的震撼和精神的启迪。
2020年1月5日 已读
译者序的风格就让我捏了把汗,然后很失望……
文学 诗歌
想象一朵未来的玫瑰 豆瓣
8.6 (81 个评分) 作者: [葡]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杨铁军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5
★★★
疲惫的人生不能没有诗意
我的心略大于宇宙
葡萄牙国宝级作家、诗人佩索阿
以异名“冈波斯”创作的诗卷
诗人陈黎、黄灿然、蓝蓝、王敖推荐
★★★
【内容简介】
费尔南多·佩索阿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葡萄牙语诗人,他用一百余个异名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在这些异名当中,“冈波斯”可能最接近佩索阿本人的真相:张扬恣肆的精神世界,只是他用诗歌和文字织就的一个梦;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出门时连旅行箱都永远收拾不好的平凡小职员。
本书主要收录“冈波斯”的短诗,也收录了著名的长诗《烟草店》《鸦片吸食者》等。这是“冈波斯”的第一个汉语译本,希望能为中文读者呈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冈波斯”形象,为领略佩索阿庞大的写作世界提供一个入口。本书另收录《回忆我的导师卡埃罗》《无政府主义银行家》。
【编辑推荐】
佩索阿单凭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丰饶繁复的平行文学世界体系。他是诗人中的宇宙学家,作家里的预言家,21世纪的读者更能读懂他。
【名人评价】
佩索阿的一切作品都是对失落的身份的追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
佩索阿是惠特曼再生,不过,他是给“自我”“真我”以及“我的灵魂”重新命名的惠特曼,他为三者写下了美妙的诗作。
——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
度外 豆瓣
8.4 (54 个评分) 作者: 黄国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时间如此真实,真实如此短暂。
与袁哲生并称,被期待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作家
黄国峻惊艳华文文坛代表作
将一切担忧、恐慌、丧失感引爆的“时间痉挛”
◎编辑推荐
★ 黄国峻在台湾新锐作家中可谓备受期待,张大春说要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杨牧则表示“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度外》于2000年在台湾首次出版。其中《留白》一篇,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得到张大春、施叔青、钟阿城三位文坛前辈肯定。这次《度外》《水门的洞口》的出版,是在他辞世十五年后,作品首次引进大陆。
★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 骆以军为简体版撰写专序,对黄国峻的文学做了一次角度独特、内容丰富的评论。
◎内容简介
《度外》是作家黄国峻的短篇小说集。在这本小说集中,黄国峻运用实验性的文字,探寻小说艺术的新可能,他以不同一般的纤细灵魂,将时间打碎、拼接,将丰富的意义寄寓在“度外”的语言之中,带给读者完全不同于往昔的阅读体验。在中文写作的无数尝试当中,黄国峻的小说“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张大春语),即使到现在,仍然鲜有与之相仿的作品。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
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黄国峻的小说)自有一股不与时人弹同调的庄严气派。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此不但针对他文字处理的题材,更直接对他的文字所构成的风格,已经出现的“文体”而言。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一个心灵。
——作家 郭强生
●这篇小说(《泛音》)着重人物内心的流动,节奏沉缓,呈现屋檐下三人微妙的互动,仿佛在同一条弦上,振出三种不同波长的泛音(Overtones),奏出一首歌曲。
——作家 甘耀明
●作者的想象力与实验性,以及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使它有别于其他作品。
——作家 施叔青
◎获奖记录
☆《留白》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
Chinese Grammatology 豆瓣
作者: Yurou Zho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9 - 11
Today, Chinese characters are described as a national treasure, the core of the nation’s civilizational identity. Yet for nearly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formers waged war on the Chinese script. They declared it an archaic hindrance to modernization, portraying the ancient system of writing as a roadblock to literacy and therefore science and democracy. Movements spanning the political spectrum proposed abandonment of characters and alphabetization of Chinese writing, although in the end the Communist Party opted for character simplification.
Chinese Grammatology traces the origins, transmutations, and containment of this script revolution to provide a groundbreaking account of its formative effects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last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encounter between the alphabetic and nonalphabet worlds. Yurou Zhong explores the growth of competing Romanization and Latinization movements aligned with the clashing Nationalists and Communists. She finds surprising affinities between alphabetic reform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movements and examines the politics of literacy programs and mass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ar and revolution. Zhong places the Chinese script revolution in the global context of a phonocentric dominance that privileges phonetic writing, contending that the eventual retention of characters constituted an anti-ethnocentric, anti-imperial critique that coincided with postwar decolonization movements and predated the emergence of Deconstructionism. By revealing the consequences of one of the biggest linguistic experiments in history, Chinese Grammatology provides an ambitious rethinking o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cience of writing.
沉睡的人 豆瓣
Un homme qui dort
8.4 (21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佩雷克 译者: 李玉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
他是最独特的文学家之一,和任何人都没有丝毫相似之处。——卡尔维诺
“你二十五岁,有二十九颗牙、三件衬衣、八只袜子、几本你不再看的书、几张你不再听的唱片。你并不想回忆别的事,无论你的家庭、你的学业、你的爱情、你的朋友、你的假期,还是你的规划。你旅行过,没有从几次旅行中带回任何东西。你就干坐着,你只想等待,仅仅等待,一直等到再也没有什么可等的了:等到夜晚来临,打了钟点,一天天逝去,而记忆也渐渐淡漠了。”
《沉睡的人》出版于1967年,是乔治·佩雷克的第三部小说。作者使用第二人称,直接与主人公对话,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大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沉浸在麻木和无谓之中,最终彻底遁世的经过。
2019年12月4日 已读
佩雷克替我说了那些出我说不出的话。一个学生,社会学,想变成植物,并且失败。那些关于意识的描写,自我审视的状态,有过的人会一清二楚,并且一样不会有答案,至少作者也无意于提供存在主义式的答案。
小说 文学 法国 法国文学
共同体的焚毁 豆瓣
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J.希利斯·米勒 译者: 陈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 以文本细读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奥斯维辛,文学如何言说、记忆种族屠杀浩劫,以及深陷“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 二十世纪“共同体的焚毁”湮没了超过六百万的生命,也泯灭了某种田园诗化的历史意识的欢腾。在米勒笔下,文学以言行事,冲破阿多诺立下的写诗禁令,见证策兰曾言及的不可见证之事,并由此指引我们从记忆走向行动。
“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写首诗,也是野蛮的。”
《共同体的焚毁》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 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从德国当初纳粹上台的国内变化到美国近年的形势走向,米勒辨析关于共同体的主要观点,细读创作于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剖析美国令人担忧的国内外情势,以文学生动的情感特质诠释了共同体的机制与悖反,既为曾经的大屠杀及奴隶制做出见证,也提醒当今屹立于自己的摩利亚山的我们时时肩负个人选择的重任
文学世界共和国 豆瓣
La République mondiale des Lettres
作者: [法] 帕斯卡尔·卡萨诺瓦 译者: 罗国祥 / 陈新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一部在文学观念流变过程中影响空前的文学理论经典著作
本书作者帕斯卡尔 •卡萨诺瓦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文学观:将文学看成是一个整一的、在时间中流变发展着的空间,拥有自己的“中心”与“边缘”,“首都”与“边疆”,它们并不总是与世界的政治版图相吻合。作者分析具体作家与流派进入世界文学精华的模式,考察文学“资本”的积累过程,并以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贝克特、易卜生、米肖、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等大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民族文学在全球结构中的身份化问题。此书属于对世界文学发育机制的理论思考,对传统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与当下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所超越。
彷徨少年时 豆瓣
Demian
9.4 (21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苏念秋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这部《彷徨少年时》描写了少年辛克莱追求自我的艰难历程。全篇以黑塞标志性的抒情笔调写就,是一部描述贯彻真正自我过程的、探索自我命运的心理小说,可以说是黑塞纪念碑式的名作。
热带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李唐 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 “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得主、2018《收获》杂志重磅推荐青年作家李唐全新短篇小说集
✔ 格非、阿乙、徐则臣、杨葵、邱华栋、杨庆祥一致力荐的文学新力量!
✔奇趣的故事,怪异的人物,天马行空的少年想象,自成一体的奇幻世界,用白日梦式的脑洞,对抗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常规与无聊
——————————————————————
在婚礼前夕冒雨去看迷路的鲸鱼;
生活在废弃的游乐园中,每日被“死亡”啃食生活领域;
在世界尽头的小镇里,有能自己打字的打字机,诱拐少女的长颈鹿,突如其来的松果雨,和掉落在路边草丛的闪电……
8个超现实故事,8种奇遇,8个异想空间,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性的文字,创造出一个迷幻、神秘,又充斥着少年心气的奇幻世界。
——————————————————————
从李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新一代作家重塑自我的艰辛努力和别样路径。他的叙事明晰、清新,富有创造力。——格非
很久没看到李唐这样在30岁以前就成熟起来的作家。——阿乙
李唐的小说表达了他试图梳理复杂生活的愿望,在诸多超现实的元素里,深藏着强烈的“现实感”。——徐则臣
叙事的虚构性 豆瓣
The Fiction of Narrative: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ry, 1957-2007
作者: [美] 海登·怀特 译者: 马丽莉 / 马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无伤时代 豆瓣
8.8 (18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9
“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台湾多项文学大奖得主,一种作废的小说美学
童伟格首部长篇小说,留住过往时光的伤悼之书
✨ 编辑推荐
☆ 童伟格是台湾七零后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文学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认可。我们能从其书写中瞥见魔幻写实、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许多风格,却无法用一个特定的词去概括他,骆以军便曾言:“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无伤时代》是童伟格首部长篇小说,展示了作者从短篇到长篇的突破面向。它也是童伟格出版的第二部作品,许多存在于首部小说的隐秘痕迹,在《无伤时代》浮现得更完整,并且预先揭示第三部作品的部分轮廓。对于这部小说,张耀仁称之为“必要的过渡之书”,《无伤时代》在童伟格的创作历程中占据一个特殊位置。
☆ 童伟格的小说,人事物不时带着伤,其中以《无伤时代》最突出:主角是废人、主角母亲染病、他们生活的山村恍若被废弃,大规模的伤废败坏遍布文本,《无伤时代》仿佛一部伤痕累累的哀悼之书,并且如林俊颖所说,形成一种“作废的美学”,童伟格“以小说书写摩擦出即使作废亦有其神光”。
✨ 内容简介
或许是一个无法具体标示的年代,只能在一座滨海山村中,辨清一对母子的身影。儿子,自弃,始终回忆已经离开的一切事物;母亲,染病,却不断努力地自我突围。两人各自独语或彼此对话,诉说过往或虚构故事;话语不断蔓延,原本只停留一次的时间也因此漫长成永恒,让许多“伤废”的事景自由地铺陈开来,弥漫在那段曾经美好的时光里。
✨ 名人推荐
童伟格用滚滚滔滔的“败坏描写”,铺陈着一套价值——“废人”是“无伤无碍”的,“废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有什么伤害、什么妨碍,因为他们根本不活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的“废人”身份,是以在自我想象世界里的自由决定的。
—— 台湾作家 杨照
童伟格似乎在重建一个品特《今之昔》《重回故里》式的慢速伤害剧场……过往时光成为一个无穷大的“微物之神”小宇宙,所有的悠然、迷糊、良善小人物慢速进行他们坏毁命运的时刻,只有作者可以任意停住画面,勘微那经常是轻暴力对峙,或一种预言式对未来灾难将临竟如此蹉跎、无知之感慨。
——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未战已败的作“废”之说,恐怕大大违逆的不只是时潮,也是所谓的普世价值,童的此一背反毕竟有其悲凉。或者,他是以小说书写摩擦出即使作“废”亦有其神光。在那样敛静的文字,真正内蕴着的是稍稍有着上升出路的人子的深沉孺慕之情,父母、祖父母如同虫豸的一生,因着江以文字显象而如实存在了。
—— 台湾作家 林俊颖
✨ 获奖记录
★ 作者荣获“台北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等大奖
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8.6 (19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 [美]吉恩·贝尔-维亚达 编 译者: 许志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编辑推荐】
★马尔克斯访谈录中文版重磅面世,《百年孤独》标配读物,精选十一篇重要访谈,其中多篇访谈首度译成中文。
-----------------------------------------
★十一堂诺奖大师文学课,展现马尔克斯二十多年创作脉络,绘制马尔克斯私人文学图谱。
听马尔克斯亲自揭秘他的作品:
他本人的心头好《枯枝败叶》,拒绝“严肃”诠释的《百年孤独》,包含他毕生经历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结构周密如钟表发条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复仇”之作《迷宫中的将军》……
听马尔克斯与文学巨匠们隔空对话:
福克纳、卡夫卡、格雷厄姆•格林、卡波蒂、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海明威……
-----------------------------------------
★十一场冒险之旅,跟讲故事大师马尔克斯飞升魔幻王国,深入鬼魅地狱,听他玩笑般讲述残酷诡异的故事,在拉美文学、历史、文化、政治等各领域探秘。
异域风情满溢的香蕉种植园,冰得烫手的鲷鱼,幽灵般消失的电车,像水一样淹死孩子的灯光,赤裸的玻利瓦尔,大开杀戒的独裁者……
-----------------------------------------
★十一次面对面畅谈,搜寻打开马尔克斯世界大门的钥匙:爱与孤独。
-----------------------------------------
★中文版由马尔克斯研究者许志强教授译出,并作长序导读。
-----------------------------------------
★装帧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封面甄选马尔克斯名言佳句,采用手揉纸,给人复古的体验、温柔的触感。
=======================
【内容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作者,拉美文学的泰斗,作品畅销全球,所受关注度堪比电影明星。而他本人真正想扮演的角色只有一个,古老又神秘——讲故事的人。《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精选了这位讲故事大师二十多年间接受的重要采访,清晰而系统地勾勒出他早期、中期乃至后期的创作脉络,更为了解和研究马尔克斯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这里汇集了马尔克斯的“即兴创作”,他尽情讲述着亦真亦幻的故事:他的童年、外祖父母、爱情;他的记者生涯、创作的艰辛与愉悦;他的卡夫卡、福克纳;他的加勒比根基、左翼立场、他与卡斯特罗的友谊;他对电影、音乐的看法……这部访谈录就像一个故事魔盒,记录了马尔克斯的真实声音、私密时刻、思想火花。魔幻现实在这里流淌,谈话的艺术在这里尽显。
故事新编 豆瓣
作者: 刘以鬯 东方出版中心 2019 - 8
故事新编者,参照前文本,重写而赋予故事新的意义。
本书收录《怒沉百宝箱》《孟姜女》《牛郎织女》和《劈山救母》四篇故事新编作品,为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1960年代报刊连载之作。《孟姜女》的哭崩长城、《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和《劈山救母》的沉香排除万难救母属神话改编;《怒沉百宝 箱》写名妓杜十娘故事则改编自古典小说。四篇小说蛰伏旧报经年,今首度结集成书。小说保留了丰富的神话和传说的原材料,在民间文学的保存和传播上,大有贡献;对于考察刘以鬯和香港文学的发展轨迹饶有意义。
刘以鬯的故事新编一直备受推崇,而本书作品有别于刘以鬯的《寺内》《蜘蛛精》等实验探索,书写朴实而细腻。刘以鬯以丰富的民间文学知识,重新编写杜十娘、孟姜、织女和华山圣母的故事,描写四位女性受折磨的人生,借此表达他对女性,尤其是六十年代劳工阶层妇女的关怀,作品富有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