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法槌十七声 豆瓣
作者: 萧瀚 法律出版社 2013 - 11
《法槌十七声:西方名案沉思录》各篇不局限于点评案件,作者通过对案件的透彻分析,渗透着独特的人文关怀。本书展现了一幅复杂人性的图景,只要有人在的地方,高尚、智慧、同情、勇气、良知、尊严、理性、宽容总是和邪恶、愚蠢、憎恨、懦弱、盲目、颓废、卑劣、歧视、偏见并存,人类的许多困惑也由此而生,似乎无法彻底摆脱。
《法槌十七声:西方名案沉思录》自2007年出版以来,一直为法科学生喜爱,已忝列为法科学生必读书之列。而今推出2013年精装版,作者增添了新的序言,并增加图说,使本书以更精致的面貌面向新的读者。
法学方法论 豆瓣
作者: 杨仁寿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 1
《法学方法论》首尾贯连,民刑兼顾,理论实务并重,内容新颖。因之,望读者披阅时,由首至尾,循序渐进,较能心领神会。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医学、工程学与法学相继发轫,起点相若。顾七十余年来,医学、工程学早自“医生”、“工匠”阶段起飞,进步一日千里;独法学犹邯郸学步,笼罩在概念阴影之下,良堪浩叹。
排污权交易研究 豆瓣
作者: 王小龙 法律出版社 2008 - 9
《排污权交易研究》是王小龙博士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专著。《排污权交易研究一个环境法学的视角》较好地解决了学理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关系,不仅在理论方面也在制度建设方面颇有创新之处。
环境资源法学 豆瓣
作者: 吕忠梅 科学出版社发行部 2004 - 8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环境资源法学》分为导论和上、中、下篇四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对环境资源、环境问题和环境资源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上篇是环境法的价值定位和环境权;中篇为法律制度篇,用五章的篇幅详细介绍了环境资源的基本法律制度;下篇用三章的篇幅简要介绍了我国的污染控制立法、资源保护立法和国际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论。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环境资源法学》可作为法学、环境管理、资源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法学本科生,也可以作为环境资源行政管理、执法和司法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环境法导论 豆瓣
作者: 吕忠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
环境法导论,ISBN:9787301133804,作者:吕忠梅 主编
法学第一课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桑磊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数十位法学家以大学法律本科生如何学习专业课为主题,畅谈心得体会,主要内容为法律本科各学科的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并推荐图书,辅以学习与职业选择、出国、相关学科的关系,如何度过大学本科生活等。桑磊主编的《法学第一课》由文章和访谈组成,每篇文章三千至五千字之间,访谈主要为十余个问题。全书语言生动,可读性较强。为法学专业的在校生,提供了一定的复习指导建议及职业规划。既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为广大法学专业的同学指点迷津。
我要当律师 豆瓣
作者: 赵华 法律 2011 - 4
《我要当律师:法律新人不可不知的Know-How》的主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视野•洞察篇》。视野者,告诉你真的律师行业和律师工作,解答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律师行业的发展如何,竞争状况如何,收入水平几何,律师从事哪些工作,等等。洞察者,探讨律师是怎样做成的,包括怎样才算合格的律师,成功的律师应具备哪些素质,等等。
领略了律师行业的魅力和压力,如果你有志于加入律师行列,则可以移步第二部分-《规划•行动篇》。这部分是写给未来的律师的,规划者,与你分享在学生时代应如何起步,提出了.作者亲身体验而行之有效的“四步行动法”以及大学四年学业规划的参考建议-行动者,着眼于如何用实际行动实现从法律新人到法律职业人的转变,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将律师精神植入自己的血脉,像真正的律师一样去战斗。
《我要当律师:法律新人不可不知的Know-How》还有《余墨》几则,作者在律师工作、生活中认同颇深而未在《我要当律师:法律新人不可不知的Know-How》主体部分展开的一些思考、感触,收录在此。“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要当律师:法律新人不可不知的Know-How》的附录部分也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包括精心设计的趣味小测试和多年积累、搜集、挑选的网络资源,在此一并与青年法律人分享。
政治学 豆瓣
Πολιτικά
9.0 (22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译者: 吴寿彭 商务印书馆 1965 - 8
《政治学》是作者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这是一部论述政治问题的专著,但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和阐释奴隶制各种政体及其统治形式的过程中也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教育的主张。
利维坦 豆瓣 Goodreads
Leviathan
8.8 (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霍布斯 译者: 黎思复 /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 - 9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斯宾诺莎文集:第3卷 豆瓣
作者: [荷兰] 巴鲁赫·斯宾诺莎 译者: 温锡增 商务印书馆 2014 - 7
本书是17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之一。该书于1670年匿名出版。在该书中,作者用科学的、历史的方法,在历史上第一次批判了并重新解释了《圣经》,驳倒了神学家们对《圣经》的各种歪曲和捏造,摧毁了教会统治的基础。
环境权研究 豆瓣
作者: 吴卫星 第1版 (2007年9月1日) 2007 - 9
本书稿的主旨是运用公法学的基本理论,对环境权的基本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系统的研究。全文共为七章:第一章分析了生态危机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是如何成为当代公法(学)所必须予以认真对待的一个课题的。生态危机的宪法回应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环境基本国策和环境基本人权,创设独立的环境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宪法发展的普遍趋势。第二章考察了美国和日本环境权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并对环境权立法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章从环境权的权利结构入手,对环境权的概念进行了反思和重构。作者通过分析认为:环境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不包括国家、法人和其他组织,也不包括动物和其他自然体。环境权的客体是环境及其构成要素。环境权的内容是生态性的实体权利,不包括所谓的经济性权利、程序性权利和环境保护义务。简言之,环境权是自然人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是兼有自由权侧面的社会权。第四章探讨了环境权与生存权、平等权、发展权的关系。第五章讨论了环境权的保障问题。第六章研究了环境权的司法救济问题。第七章在考察我国环境权的立法现状后,提出了在宪法中确认环境权的建议,论证了环境权入宪对于我国的重大意义。
公众环境保护的权利构造 豆瓣
作者: 朱谦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公众环境保护的权利构造》基于环境问题的公共性特质,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最有可能发达于环境保护领域。要真正实现环境民主原则,环境民主的权利化构造恰是一种良好的制度选择,它使得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有法律上的正当性。公众环境保护权包括公众环境知情权、公众环境立法参与权、公众环境行政参与权以及公众环境公益诉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它与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环境立法权力、环境行政权力和环境私法权力的行使融为一体,共同实现国家的环境保护目标。
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检视 豆瓣
作者: 王岩云 2012 - 11
王岩云编著的《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检视(一个学术史的考察)》进行的不是对权利问题本身的研究,而是对“权利问题”研究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当代中国权利问题学术史研究的一个尝试。它聚焦于我国权利问题研究的整体性回顾和检视性的学术史研究,以期通过审视“从何处来”回应“向何处去”。论证展开具有明确的边界和限制,从划定中国权利问题研究的历史进程入手,层层递进,以详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权利问题研究中重大问题尤其是围绕“权利本位”展开的理论论争,剖析了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所推动的法学观念更新,阐释了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对我国法学理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二者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检视(一个学术史的考察)》不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权利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而且研究集中于权利问题与法学理论发展关联性的考察。
论公民福利权利之基础 豆瓣
作者: 杨伟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西方社会福利政策产生、发展的历史,通过反思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深入分析这些社会福利政策的思想根源及其缺陷,从而指出每个人生而具有两种自然权利,一是对个人自身的权利,一是对自然资源的权利,而对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是公民福利权利或者说国家福利政策的客观事实基础,依据这一观点,作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福利政策框架,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即国家责任除了保障每个人能够彼此相容的自由以外,就是以每个人对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为根据,平等地保障每个公民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帮助弱者及因遇到个人无力解决的困难而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则应该通过推动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来实现。《论公民福利权利之基础》对于我国国家福利政策的制定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