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风险刑法 豆瓣
作者: 郝艳兵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 7
《风险刑法:以危险犯为中心的展开》从风险社会的背景出发,深入探究了风险刑法及其典型代表——危险犯的理论内涵。作者主要讨论了以下几方面问题:风险社会是否需要一种新的刑法范式即风险刑法;传统刑法是否缺乏适应风险社会管控风险需求的内部理论资源;风险刑法与传统刑法的实质差异;风险刑法的具体表现形式;风险刑法视阈中的危险犯与传统危险犯理论的区别;风险刑法理论对危险犯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等等。
风险社会中的法律责任制度改变 豆瓣
作者: 阳建勋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 - 9
风险社会中的法律责任制度改变:以经济法为中心》一书在总结已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经济法责任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主要探讨经济法责任的相关概念、独立性、理论建构等基本问题。不仅论述了经济法责任的定义、范围、特征,并以其作为基础理论展开对经济法责任的深入分析,全面研究了经济法责任的分类、构成,而且从宏观角度对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争议及其息争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从经济法责任具体设计角度论述了经济法责任理论的建构,最后阐述了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机制。
风险与法律理论 豆瓣
作者: 珍妮·斯蒂尔 译者: 韩永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风险与法律理论》作者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曾经把流动的、难以捉摸和预测的事态分为两大范畴,即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他看来,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计算其盖然性或者概率从而进行预测,而不确定性是指完全无法计算和预测的事态。可以推而论之,在企业或政府进行决策的时候,如何把不确定性转化成风险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技术化的处理具有关键性意义。但这样的处理本身也是具有风险的,会造成二次风险,会留有剩余风险,甚至还可能导致风险的连锁反应和相乘效果,从而反转成不确定性甚至失控的事态。
2021年8月17日 已读
这屎一样的翻译……
法学
环境法哲学 豆瓣
作者: 陈泉生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
《环境法哲学》分为四篇:环境法学的认识论、环境法学的方法论、环境法的本体论和环境法的价值论。首先,《环境法哲学》对传统法学的认识论在生态危机方面的缺陷进行历史性反思和追根溯源拷问,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顺应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认识论。其次,在对传统法学的方法论作出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环境法哲学》力图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对环境法学方法论的影响、环境法学方法论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突破、环境法学方法论的法哲学视野、环境法学方法论与“生态人”模式、环境法学方法论与法律主体的扩张、环境法学方法论与法律制度的设计等基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逻辑整理,提出环境法学方法论的创新性成果。再次,《环境法哲学》对环境法本体论展开了全面、系统的探究,指出了环境法的理论基础、环境法的核心权利,并就环境权之保障与传统法之变革作出了深刻的学理性思考和论述。最后,《环境法哲学》在揭示传统法价值论面对生态危机种种不足的基础上,对环境法的基本理念、环境法的指导思想、环境法的法律本位、环境法的价值取向等展开详细深入的哲学化研究。
2021年10月25日 已读
前面还行,后面重复的有点多
哲学 法学
世界环境哲学 豆瓣
作者: 周国文 / 余泽娜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0 - 7
对世界的哲学解读,需要立足于对世界的哲学定义,思考世界、环境、哲学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立足于把世界放在环境哲学的角度做系统性的立体思考;另一方面,将世界环境作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整全式概念加以辩证审视。当然,世界环境及其哲学蕴含也在接受新时代环境的凝视。从实践达成、内在联系、观念反思与人类解放的认知旨趣的角度切入对世界环境的诠释,追问哲学关切能否以一种深厚的解读逻辑及博大精深的文化诠释能力开辟人类与环境世界的新境界。在一般的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源自世界环境的哲学关切既是一种环境关怀的世界观,也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以哲学关切回归观念重塑,世界环境哲学不是一种静止的理论。世界在精神层面之所以生成,也正体现出环境哲学凝练的力量。它跨越了地域之界限,在物种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中寻求世界的基因。环境与哲学在全球视域中的契合式关系,深化了世界环境哲学在本源意义上的可能性。世界环境哲学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它是在世界视域中的环境哲学、是关于世界环境的哲学、是对世界哲学的环境审视。对世界环境哲学内涵特征的解读,需要稳妥地厘清并处理好环境与哲学的关系。新的世界环境哲学从未知的怀疑中走来,其所拥有的宽广视角创造了新的通路。它提醒人类从植根于对自然界模仿的经验中走出,努力凝练一种融入生态学知识的自然理性,并把握环境功能及其结构的赋予。世界环境哲学之趋势是对世界环境之哲学诠释在现实基础上的展望,它既思辨过往环境哲学中的世界,更侧重于对未来世界环境的哲学致思。世界环境哲学从对场景的哲学梳理中走来,其未来趋势不仅是应用环境哲学的眼光关注于多样的场景,拼贴世界的形象,并组合成多元世界。在新的时代视域中,世界环境哲学理应关注更加广泛而又多元复杂的全球问题。
《世界环境哲学/环境哲学与生态文化丛书》共分为四个篇,首篇为总报告,在阐述环境与环境哲学,生态学、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介绍世界环境哲学发展的历史、21世纪以来世界环境哲学的发展概况、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各个派别与时代创新概况,以及世界环境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的关系。此外,还涉及21世纪以来世界重大环境哲学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在世界环境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探讨世界环境哲学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2021年12月4日 已读
还不错,就是大纲编的不太好,内容会有一些交叠重复。
哲学 法学
联邦党人文集 豆瓣
The Federalist Papers
9.1 (17 个评分) 作者: 汉密尔顿 / 杰伊 译者: 程逢如 / 在汉 商务印书馆 1980
对目前联邦政府的无能有了无可置疑的经验以后,要请你们为美利坚合众国慎重考虑一部新的宪法。这个问题本身就能说明它的重要性;因为它的后果涉及联邦的生存、联邦各组成部分的安全与福利,以及一个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引人注意的帝国的命运。时常有人指出,似乎有下面的重要问题留待我国人民用他们的行为和范例来求得解决: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如果这句话不无道理,那末我们也许可以理所当然地把我们所面临的紧要关头当做是应该作出这项决定的时刻;由此看来,假使我们选错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那就应当认为是全人类的不幸。
这个想法会在爱国心的动机之外又增加关怀人类的动机,以提高所有思虑周到的善良人士对这事件的关切心情。 如果我们的选择取决于对我们真正利益的明智估计,而不受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实的迷惑和影响,那就万分幸运了。但这件事情与其说是可以认真预期,还不如说是只能热切希望而已。提供给我们审议的那个计划,要影响太多的私人利益,要改革太多的地方机构,因此在讨论中必然会涉及与计划的是非曲直无关的各种事物,并且激起对寻求真理不利的观点、情感和偏见。
在新宪法必然会碰到的最大障碍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下列情况:每一州都有某一类的人,他们的明显利益在于反对一切变化,因为那些变化有可能减少他们在州政府中所任职位的权力、待遇和地位;另外还有一类人,他们出于不正常的野心,或者希望趁国家混乱的机会扩大自己的权力,或者认为,对他们来说在国家分为几个部分邦联政府的情况下,要比联合在一起有更多向上爬的机会。
然而,对于有这种性格的人,我并不打算详述我的意见。我清楚知道,不分青红皂白,随便将哪一路人的反对(仅仅因为他们所处地位会使他们可疑)都归结于利益或野心,不是实事求是的。天公地道,我们必须承认,即使那样的人也会为正当目的所驱使。无庸置疑,对于已经表示或今后可能表示的反对,大多数的出发点即使不值得敬佩,至少也无可厚非,这是先入为主的嫉妒和恐惧所造成的正常的思想错误。使判断产生错误偏向的原因的确很多,并且也很有力量,以致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聪明而善良的人们,在对待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上既有站在正确的一边,也有站在错误的一边。这一情况如果处理得当,可以给那些在任何争论中非常自以为是的人提供一个遇事实行节制的教训。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理由,是从以下考虑得来的:我们往往不能肯定,那些拥护真理的人在原理上受到的影响是否比他们的对立面更为纯洁。野心、贪婪、私仇、党派的对立,以及其他许多比这些更不值得称赞的动机,不仅容易对反对问题正确一面的人起作用,也容易对支持问题正确一面的人起作用。假使连这些实行节制的动机都不存在,那么再也没有比各种政党一向具有的不能容忍的精神更不明智了。因为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样,要想用火与剑迫使人们改宗,是同样荒谬的。两者的异端,很少能用迫害来消除。
然而,无论这些意见被认为是多么确凿有理,我们已有充分征兆可以预测,在这次讨论中,将会发生和以前讨论一切重大国家问题时相同的情况。忿怒和恶意的激情会象洪流似的奔放。从对立党派的行为判断,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会共同希望表明自己意见的正确性,而且用慷慨激昂的高声演说和尖酸苛薄的谩骂来增加皈依者的人数。明智而热情地支持政府的权能和效率,会被诬蔑为出于爱好专制权力,反对自由原则。对人民权利的威胁过于谨慎的防范——这通常是理智上的过错,而不是感情上的过错——却被说成只是托词和诡计,是牺牲公益沽名钓誉的陈腐钓饵。一方面,人们会忘记,妒忌通常伴随着爱情,自由的崇高热情容易受到狭隘的怀疑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同样会忘记,政府的力量是保障自由不可缺少的东西;要想正确而精明地判断,它们的利益是不可分的;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历史会教导我们,前者比后者更加必然地导致专制道路;在推翻共和国特许权的那些人当中,大多数是以讨好人民开始发迹的,他们以蛊惑家开始,以专制者告终。
同胞们,在以上的论述中,我已注意到使你们对来自任何方面的用没有事实根据的印象来影响你们在极为迫切的福利问题上作出决定的一切企图,加以提防。毫无疑问,你们同时可以从我在以上论述的总的看法中发现,它们对新宪法并无敌意。是的,同胞们,我承认我对新宪法慎重考虑以后,明确认为你们接受它是有好处的。我相信,这是你们争取自由、尊严和幸福的最可靠的方法。我不必故作有所保留。当我已经决定以后,我不会用审慎的姿态来讨好你们。我向你们坦率承认我的信仰,而且直率地向你们申述这些信仰所根据的理由。我的意图是善良的,我不屑于含糊其辞,可是对这个题目我不想多作表白。我的动机必须保留在我自己的内心里。我的论点将对所有的人公开,并由所有的人来判断。至少这些论点是按照无损于真理本意的精神提出的。
我打算在一系列的论文中讨论下列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联邦对你们政治繁荣的裨益,目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为了维持一个至少需要同所建议的政府同样坚强有力的政府;新宪法与共和政体真正原则的一致,新宪法与你们的州宪是相类似的,以及,通过新宪法对维持那种政府、对自由和财产的进一步保证。
在这次讨论过程中,我将要尽力给可能出现、并且可能引起你们注意的所有反对意见提出满意的答复。
也许有人认为,论证联邦的裨益是多余的,这个论点无疑地已为各州大部分人民铭记在心,可以设想,不致有人反对。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听到在反对新宪法的私人圈子里的私下议论说:对任何一般性制度来说,十三个州的范围过于广阔,我们必须依靠把整体分为不同部分的独立邦联:这种说法很可能会逐渐传开,直到有足够的赞成者,同意公开承认为止。对于能够高瞻远瞩的人来说,再也没有比这一点更为明显了:要末接受新宪法,要末分裂联邦。因此首先分析联邦的裨益以及由于联邦分裂各州会暴露出来的必然弊病和可能的危险,是有用的。因此这点将成为我下一篇论文的题目。
2022年1月3日 已读 全是支持联邦的,我买的时候以为会是争辩的文集,有点失望吧。很具体的社会制度justification和construction,对何为法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想当年我大学,美国历史属于必须要了解的知识,不知道现在风气如何了呢,也许大家认为不需要学习欧美了。
法学
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 豆瓣
作者: 汪劲 法律出版社 2000 - 1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环境法目的论》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通过绪论、环境立法目的演变的历史考察、运用传统法方法保护环境的不合理性、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环境立法的目标、从环境立法目标的转变看全球环境法的趋同化以及结论等七个部分,对环境立法目的的形成及其价值理念的基础等问题展开了客观、详细的分析讨论和系统、全面的论述。本书认为,环境法的目的是立法者依靠制定环境法而欲实现的一种基本价值,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和价值需求是实现衡平世代间的人类利益、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保护人类与自然物所固有的权利及其利益。它是人类社会以法的形式确定人类与环境及其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出发点。各国在国内环境立法中以“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为理念,按照国家利益符合全球利益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和实施国家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并且享有地球的权利和承担地球的义务。
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耶斯 译者: 冯棠 译 / 张芝联 校 商务印书馆 1990 - 3
作者西耶斯(1748—1836),法国革命家和立宪派理论家。本书收录了两篇论文:《论特权》和《第三等级是什么?》。《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回答了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以及第三等级要求什么三个问题。这两篇文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引发了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彻底决裂,促进了1789年6月国民议会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废除。该书是西耶斯的代表作,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法哲学:价值与事实-牛津通识读本 豆瓣
The Philosophy of Law
8.0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雷蒙德•瓦克斯 译者: 谭宇生 译林出版社 2013 - 5
法律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它体现着我们的文化并反映出我们的价值标准。如果对法律没有一种清晰连贯的观念,任何社会都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或者解释。但是,什么是法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何作用?法律与我们的权利如何相关?本书对诸如此类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一直以来所吸引的不仅仅是法学家和哲学家,还包括所有思索法律与正义、与道德以及与民主之间关系的人们。
作者长期在非西方社会执教,对异文化间的语言沟通和相互理解颇有心得,无论行文还是释义都做到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其中很多比较、分析、点评于平白处见奇崛,散发着让读者欲释卷而不能的魅力。
——季卫东 日本神户大学法学教授
2022年12月30日 已读
简明,但都是大纲式的表达,没背景知识读起来会有点吃力,适合做索引和全景速览
哲学 法学
走不出的风景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朱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是作者苏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主要是迎新和毕业致辞。因为苏力的致辞一洗官腔套话,贴近年轻学生的心灵与生活,这些致辞在当时就引起了校园轰动,并逐渐成为每年6月(毕业)和9月(迎新),学生以及毕业生们翘首期待的一道风景。并且从苏力开始,引发了一系列大学院校长们的清新致辞风气,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根叔”。在书中,苏力还专门写文章讨论了大学致辞与政治修辞,表示他表里如一的致辞理念,对于教育界的同仁也有很大参考价值。
2023年10月10日 已读
这不也一样是官话吗。而且以我对他的了解,他肯定说了很多太过粗野和卑劣,所以删去没有出版的话
法学
观念的水位 豆瓣 Goodreads
8.2 (205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1
作为国内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不一样的,而这些信息在今天的中国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好的制度的降临并不是“自动”的,观念的变化是必要环节,而本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
2023年11月1日 已读
看得出写的时候她很年轻,整个社会也很年轻。我已经过了那个时候了
法学
法律的概念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哈特 译者: 许家馨 / 李冠宜 法律出版社 2018 - 7
《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是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法律的概念》2012年第三版而译。第三版在1994年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莱斯利·格林教授的绪论和注释。在本书中,哈特重新检视他的法哲学基础,并针对著名学者德沃金等人的评论予以回应,《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分为恼人不休的问题;法律作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等内容。
毫无疑问地,哈特教授的《法律的概念》是20世纪法律哲学领域重要的一本书,哈特教授对法律哲学和法理学的理论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从1961年问世以来,《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以它优美的文笔和清晰的论证,激发了无数学生去思考与法律相关的种种问题,诸如“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道德与正义的区别。
《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是学习法理学与法律哲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且已经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的版本。《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法律的概念》2012年第三版而译。在本书中,哈特重新检视他的法哲学基础,并针对著名学者德沃金等人的评论予以回应。这本发人深省的新版——《天下·法律的概念(第三版)》,将成为理论界争议与评论的焦点,并且深受对法理学及法哲学有兴趣的人之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