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启蒙运动的生意 豆瓣
作者: [美国]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顾杭 / 叶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5
这是关于一部书的书:这位主角似乎有些神秘,而且它可以缩到无穷小,就像从一面镜子反射到另一面镜子。不过,如果处理得当,也会增强人们对早期现代历史诸多方面的理解,如人们所知的,在法国,书籍史就和历史研究中很广泛的问题有关。启蒙运动这样伟大的思想运动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如何?贤哲的思想在物质化到书中时,采取何种形式?印刷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技术与它的主旨和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吗?图书市场如何确定其功能?出版商、书商、推销员和文化传播中的其他媒介扮演什么角色?出版如何像生意那样运作?它如何适...
罗伯特·达恩顿所讲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他精心梳理了复杂无序而又晦涩难懂的史料,叙述优雅、精确、充满智慧,对细节拥有小说家一般的眼光,对历史涵义的分析清晰而富有洞察力。

————————————————
另据文汇读书周报:

一部读来令人不忍释卷的学术著作。本书以瑞士纳沙泰尔印刷公司的数万份档案材料为基础,详细论述了18世纪后半期历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密切关联,展现了出版发行过程中非常“琐碎”的细节,使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并且阐明了法国大革命对出版和新闻业的具体而重大的影响。
2022年4月9日 想读
屠猫记 豆瓣
The Great Cat Massacre
8.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吕健忠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一一召唤而出,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幺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猫大屠杀》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治疗文化震荡所不可或缺而且入口难忘的一帖药剂。尽管这是一本学术著述,在作者以带有强烈文学趣味的随笔体例写作的策略下,读者绝对可以获得一次既有益又有趣的阅读经历。
2022年4月9日 想读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豆瓣
Les Origines culturell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作者: [法] 罗杰·夏蒂埃 译者: 洪庆明 译林出版社 2015 - 6
本书总结了自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重点从启蒙思想与革命的关系、公众舆论的影响、革命书册的出版与传播、宗教变革、王权衰落等方面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并对既有的结论一一进行质疑与分析,提出了究竟是文化引发了大革命,还是大革命催生了与之有关的文化这一命题,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2022年4月9日 想读
思考法国大革命 豆瓣
作者: [法] 弗朗索瓦·傅勒 译者: 孟明 2020 - 6
弗朗索瓦•傅勒1978年出版的《思考法国大革命》一书是法国大革命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严格说来,本书由四篇论文组成,分做上下篇。上篇相当于总论性质的导言,勾画了一种概念史的方法,其中心观念是在大革命史中引入批判理论。下篇是对两份历史文献(托克维尔和古参)的解读。傅勒提出结束对历史记忆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虚幻性东西的崇拜: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应当给法国大革命打上日期并收进档案。此论一出即引发史学界地震一般的连锁反应。该书重评二百年来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阐释,有力论证了时代变迁与对法国革命的评价的微妙关系,推动法国史学界转向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证研究,摒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国大革命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态度。
2022年4月9日 想读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 豆瓣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林恩·亨特 译者: 汪珍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7
新文化史领军者林恩·亨特代表作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就,在于构建了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
畅销30余年,近10个语言版本,中文修订本全新推出
——【内容简介】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是改写法国大革命史的典范之作。不同于过往对大革命因果的探讨,林恩·亨特转而关注大革命的过程和经验,尽力挖掘革命者的意图及其行动逻辑。
法国革命者极力与过去决裂,建立新的民族共同体,由此催生了大量新言词和新意象,构建起一种影响至今的政治文化。动荡的革命十年里,密谋与公开的张力,在政治宣传中若隐若现;服饰、历法、节庆等广泛动员民众,使政治权力渗入日常生活;自由女神玛丽安娜与男性巨人赫拉克勒斯作为意象,不断竞争谁更能代表国民……亨特认为,语言、意象、仪式等象征实践隐含着某种逻辑,不仅表达了革命者自身的利益、价值和期望,更重新构建了社会和政治关系。
亨特还考察了法国各地对革命的不同接受态度,以及革命者的社会身份。她指出,新政治阶级在政治事务上是新手,相对年轻,社会构成多元化,又是相对的局外人,大多在旧制度下处于边缘而备受排挤。这一阶级与新政治文化同时产生,它对新思想和新象征的回应也塑造了其自身。
——【编辑推荐】——
(1)林恩·亨特是新文化史运动的领军人物,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本书是其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重写法国大革命史的经典之作。
(2)本书首次出版于1984年,斩获美国历史学会太平洋海岸分会1984—1985年轻学人杰出著作奖。
(3)畅销30余年,近10个语言版本,备受国际学术界的赞誉。
(4)中文本全新修订再版,译自英文本20周年版,译文典雅流畅,经典升级。作者林恩·亨特专为中文修订本撰写新序,对近数十年的相关学术成果与研究趋势做出精彩总结。
(5)图文并茂,21幅插图、10张表格、2幅地图,涉及服饰、印章、节庆场景等,以视觉资料生动呈现法国大革命史的趣味细节。
——【名人推荐】——
一部里程碑式的力作。
——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在整整一代专注于前因后果, 却甚少涉及其中内涵的学者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林恩·亨特,一位能对法国大革命自身的组织与经过细心钻研的大家。该书博采一众前人之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独到的理论框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份研究必将长期居于学界讨论的焦点,并引领一时学术之潮流。
——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林恩·亨特试图揭示革命文化中政治行为的规则,她巧妙地用过程代替了结构,用语言代替了阶级,用符号代替了意识形态,用形式代替了内容……本书以活跃的思考、惊人的见识,以及无比清晰的条理性,在诸多议题上给予读者全新的启发。亨特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史学界在法国大革命问题上的研究导向。
——西蒙·沙玛(Simon Schama),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和艺术史教授
亨特的叙述生动翔实,引人入胜。她对大革命时期的雕像、徽章、仪式,以及其他“微观政治技术”的探讨,颇具想象力与启发性,赋予了她所谓的一种全新的“政治文化”以实质性意义……一部理论性与趣味性兼备的佳作。
——乔恩·克兰肖尔(Jon Klancher),卡内基梅隆大学英语教授
不同于马克思或托克维尔,林恩·亨特将法国大革命视为一场政治文化上的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变革。她以严谨的行文、清晰的条理,探讨了革命的修辞与象征,论断精当而不脱离常识。总之,本书凭借其精彩阐释,有力捍卫了个人自由意志和公众参政理念。
——罗伯特·福斯特(Robert Forster),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法国史教授
亨特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中指出,法国大革命见证了诸多新的政治“微观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使服装、仪式、语言和行动都充满了政治含义,从而为权力的表演开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天地。
——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社会学教授
全书文字精雕细琢,内容引人入胜,堪称一部无可比拟的重量级作品。
——伊塞尔·沃洛克(Isser Woloch),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激动人心……《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一书旁征博引,融法国大革命之方方面面于一炉,无论专家学人还是一般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实是不可多得的一流著作。
——威廉·斯科特(William Scott),《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亨特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把政治理解为“政治文化”,理解为对符号的一种回应,而不是就特定的政治活动而言。……该书最具开创性之处,在于她所谓的“政治地理学”,或者更确切地说,大革命期间什么样的人控制了地方政府。亨特对旧的权威阐述发起挑战,提醒我们一个人对革命法国的看法部分取决于其选用的视角……任何对法国大革命感兴趣的人,都会从亨特的这本书中获得启发。
——诺曼·汉普森(Norman Hampson),约克大学历史学教授
亨特对18世纪90年代政治图像学的考察,受益于莫娜·奥祖夫、莫里斯·阿居隆和让·斯塔罗宾斯基等人的研究良多,但也做出了新的突破。本书第二部分对那些试图掌握和操纵新政治文化之人的考察,更是亨特的研究极具原创性之处。从话语交锋到日常政治,该书所论甚广……作为法国大革命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实为法国史学者的案头必备读物。
——戴维·G. 特罗扬斯基(David G. Troyansky),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法国史教授
在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众多研究者中,美国历史学家林恩·亨特堪称一位杰出代表。她的力作《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全新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画卷,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法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启迪。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2022年4月9日 想读
司法与王权 豆瓣
作者: 庞冠群 人民出版社 2020 - 3
法国的旧制度宛如一座迷宫,其政治、经济、司法、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问题纵横交错,缠绕不清。研究历史悠久、职能多样的高等法院,无疑是探索旧制度迷宫的一条捷径。大革命前的旧制度也被称为绝对君主制,穿袍贵族云集的众高等法院在绝对君主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既是君主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所倚重的机构,同时也是干预国王政府立法、挑战绝对主义意识形态的大本营。旧制度末年,法国政府为挽救危机而推行的种种改革多遭到高等法院的掣肘与抵抗,只有多层次地考察这一机构的历史,才能深刻理解绝对君主制的改革困境以及大革命的起源。
本研究上编考察了旧制度下的司法体系、王权理论、官僚制度、社会治理等内容,以期为绝对君主制下高等法院的历史角色进行客观的定位,揭示王权与司法贵族之间相互依存、又彼此冲突的复杂关系。本研究下编力图从司法政治的角度探究法国革命的起源问题。18世纪后期,法国政府进行了多次致力于挽救旧制度的改革,但都遭到高等法院与公众舆论的强烈抵抗。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被抹去的历史 豆瓣
Erase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Panama Canal
作者: [巴拿马] 玛丽萨·拉索 译者: 扈喜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西方文明论”将欧洲和美国描述为人类发展的巅峰,然而这一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地理文化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虚构的叙事和修辞之上,通过抹杀其他地区的现代性,将世界分裂为文明发达的西方与不开化的非西方两个对立阵营,进而建构自身高级文明地位,对“落后国家”进行“合法”的殖民。
这就是发生在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内容简介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工程与技术的炼金术,更是美国展现自己神力的试验场;它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如何将世界分裂、建构成发达文明的“西方”和落后蛮荒的“非西方”,而这一虚构的观念又如何统治了现代世界。
★媒体推荐
《被抹去的历史》对工业化和城市变革的传统叙述提出了挑战,这些叙述长期以来都忽视了诸多真实的历史,以及为现代性做出基础性贡献的人们。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巴勃罗·皮卡托(Pablo Piccato)
本书以娴熟的技巧戳穿了西方文明的神话,即如何将一个共同的现代性世界划分成两个想象的世界:一边是蓬勃向上、遵纪守法、技术先进的美式运河区,另一边是暴力、原始、落后的热带“香蕉共和国”。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豪尔赫·卡伊扎雷斯-埃斯格拉(Jorge Canizares-Esguerra)
这本书不仅仅是美国如何将巴拿马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换成热带蛮荒丛林的历史,还揭示了西方话语如何抹杀巴拿马的文明和现代性,以及这种抹杀对这一地区造成了什么样的长期政治影响……读者应该借此重新评估巴拿马和它的历史了。
——《选择》(Choice)杂志
2022年4月5日 想读
文化的解释 豆瓣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作者: [美] 克利福德·格尔茨 译者: 韩莉 译林出版社 2014 - 8
《文化的解释》是格尔茨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的精选集。该书全面梳理了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误区,对文化的概念、文化与宗教以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从一个又一个案例中提出的一个个独特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文化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恰当方法等问题。
格尔茨在这部“不是理论探求而是经验研究”,因而也比较且易于普通读者理解的著作中,以颇具气势、激情、学识和智性的笔触,对将文化作为“文本”阅读的观念进行了通俗化,由此使人类学与文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
2022年4月5日 想读
币制兴衰四百年 豆瓣
作者: 陈彦良 格致出版社 2019 - 8
本书是一部关于魏晋南北朝货币史的全新力作。本书围绕着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的货币经济发展状况这一核心,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古资料,以时代为线索,系统阐述了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以通货紧缩为基本时代特征,而通货膨胀同时肆虐的时代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具体而言,由于当时战乱割据,经济凋敝,政府财政上面临巨大压力,各朝政府在进行货币改革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稳定国内经济,而是尽可能地汲取社会资源。因而这一历史时期,各朝发行的货币大多为溢价的劣币,即便偶有铸造精良的货币,之后也因吏治败坏而发生轻劣化的情况。同时这一时期私人伪铸货币也十分猖獗,而这一伪铸货币的风气,也与朝廷放任权贵私铸货币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信用彻底败坏,民间一方面失去了货币使用偏好,转向以物易物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格雷欣法则驱使下,将相对精良的古币退出交易,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的崩解。本书从币值波动这一小处着眼,反映了风雨飘摇的时代特征,生动展现了统治者的贪婪、普通百姓的痛苦、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告和食利集团的冥顽不化,描绘了一幅长达三百余年的乱世画卷。
2022年4月4日 想读
启迪 豆瓣
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2022年4月4日 想读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豆瓣
作者: 侯旭东 2022 - 2
本书将宏观与微观结合,利用传世文献与佛教造像记、碑铭墓志、竹简等,在国家制度的背景下,对北朝时期乡村社会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涉及“村落”的性质、时空分布状况、“宗族”的含义、“三长”的地位、乡里与村民空间认同、“市”的多重意义、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朝廷视野中的“民众”,等等,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丰富的北朝基层社会图景。增补的《北京大葆台汉墓竹简释义——汉代聚落自名的新证据》一文揭示了在乡里编制之外汉代聚落带有自名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地方社会》 则对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情况做了综合性的概括。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作者: [英]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英语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在全新修订的第三版中,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再次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首先讨论了雅各布·布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文化史的“经典”阶段,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介绍了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其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在此新版中,伯克还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并思考文化史在21 世纪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筚路维艰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7 (55 个评分) 作者: 萧冬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其它标题: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 筚路维艰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
新文化史 豆瓣
作者: 周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分为新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新文化史家与新文化史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的转向;转向:1980年代;新文化史的三个理论来源;微观史学与新文化史;精彩纷呈的文化史;彼得·伯克与新文化史;林·亨特与新文化史;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与新文化史;罗伯特·达恩顿与新文化史;罗杰·夏蒂埃与新文化史等。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豆瓣
作者: [英]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译者: 杨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976年,巴勒克拉夫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主要趋势》丛书撰写“历史学”部分。历时两年,用英文、法文同时出版。后以“Main Trends in History”为题,出版单行本。
本书问世后,成为西方大学生研习史学史的必读参考书。
198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出版该书的中译本。此次北大出版社的新版,由译者重新对全书做了校订,并且附录了原书长达数十页的参考书目。
与屠刀为邻 豆瓣
Auprès des Machettes:La Trilogie du Genocide Rwandais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让·哈茨菲尔德 译者: 龙云 / 孙旋 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2
★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经典作品,屡获国际殊荣和读者赞誉
★持续十四年实地调查,关注屠杀惨剧的第一现场和劫后余波
★集合数十位当事人的口述文字,同时记录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声音
★ 还原不含杂音的事实真相,直面人性的幽微之处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一天,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一天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这样屠杀图西人?屠杀过后,他们该如何继续生活?带着这些问题,哈茨菲尔德来到卢旺达,住在当地人身边,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走访调查,采访了众多幸存者和屠杀者,力图从多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理解这场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浩劫。
2022年3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