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豆瓣
作者: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胡不适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1
法兰克学派的边缘人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论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有些奇怪的境地:饱受读解、屡被援引却依然面目暖昧,意旨难索;他对摄影、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探讨莫不如此。这一情况本身正是作者思想魅力的最强力证明。《摄影小史》谈摄影而意在历史社会,《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似乐观而实冷峻,至今仍值得我们体会深思。也许,丁雅明更应被作为一位激进的批判思想家,而非所谓的“最后一人文人”。
2022年1月12日 想读 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论及西湖八绝句处崔护古典,偶见王元化先生所撰文学评论文章引用W•本雅明这本书,更巧合是与最近入手现代哲学思想正是以本雅明为重要构成人物,不能不说是巧合。
文艺复兴哲学中的个体和宇宙 豆瓣
Individuum und Kosmos in der Philosophic der Renaissance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李华 商务印书馆 2021 - 6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居于中世纪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问题的萌芽繁杂多样,而解决方案又各不相同。种种思想是否有一种完整的统一性,是否包含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特征,这是恩斯特•卡西尔这部思想史经典著作的主题。卡西尔通过探讨库萨、达芬奇、蓬波纳齐、布鲁诺等人的思想与行动,总结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等论题,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艺术与科学的相互依存关系。此外,卡西尔为本书附译以的的著作《平信徒论精神》。
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 豆瓣
Past Looking: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Rhetoric of the Image
作者: [美]迈克尔·安·霍利 译者: 王洪华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当下
发自老去繁星的光芒是我们观察黑暗与远方的唯一光亮
旧时的艺术至今仍对始终绕其旋转的历史理解产生着强大的吸力
——————————
一场在艺术作品与史学家之间持续的“相爱相杀”的角力
一次对名家名画及其历史诠释的集中评说
一次对艺术史学方法的深度理论探讨
——————————
史学家的“此时此在”与艺术作品的“彼时彼在”如何往返互动?
艺术作品的撰写者是以何种方式破解了作品?史学创造过程又始自何处?
艺术作品如何使我们遵照其自身的比喻逻辑,以某些特定修辞视角去观看它?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书对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史中的个案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的要义,都在于史学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互性问题,即时间上的“此时此在”与“彼时彼在”的互动关系。作者认为,观看过去不是一个简单的顺时行为,在撰写过去的问题上,我们或许只一味专注于观察过去留下的蛛丝马迹,却未意识到艺术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回望我们。
尽管本书研究的是旧时的艺术,但作者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却是当代的,她提出的“动态诠释法”既强调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作用,也强调研究对象对研究者所具有的启示。她要求以研究者此时此在的主观眼光去回望历史上客观存在的艺术,去与彼时彼在的艺术互动,去进行动态诠释的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探索了艺术作品的再现手段如何影响后世批评家对其所作的评论和诠释,这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图像和文本之间修辞意识形态的有效对应。作者通过具体的史学例证(布克哈特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共时研究;沃尔夫林所例举的巴洛克艺术的案例;夏皮罗和弗洛伊德对达•芬奇艺术的争论;潘诺夫斯基对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伪装的象征主义”的注解),论证了被编码于艺术作品之中的再现手段如何继续被编码在与其相关的评论中。
作者认为,历史上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在往昔产生之时,就有为后人而存在的意向,尤其是再现式的艺术,仿佛是为后人的研究而开放自身的。在这个意义上,后人对往日艺术的研究,不是“此时此在”的主观诠释,而是对“彼时彼在”的探讨。作者指出,如果对于诠释的动态理解要求我们艺术史家必须反思自己对待作品的方式,那么质疑作品怎么对待我们同样有益。
导读萨义德(原书第2版) 豆瓣
Edward Said 2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澳]比尔·阿希克洛夫特 / [澳]帕尔·阿卢瓦利亚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编辑推荐-
爱德华•萨义德最著名的身份,也许是里程碑式的研究《东方学》的作者。这本书改变了批判理论的面貌,塑造了新兴的后殖民研究领域。萨义德也因他引起争议的,关于巴勒斯坦政治局势的新闻写作而著名。
着眼于萨义德的学术研究和新闻写作,本书考察了萨义德的核心观念,包括:
○“在世性”、“业余主义”、“世俗批评”、“认属”和“对位阅读”的意义
●文本与批评家在“世界”中的位置
○知识、权力与对“他者”的建构
●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联
○流亡、认同与巴勒斯坦困境
●萨义德的晚期作品与风格
新版全面更新和修订了这本广受欢迎的导读作品的内容,适合初次接触萨义德著作的读者和已经熟悉这位重要理论家的作品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将把萨义德的重要著作分为一系列“关键思想”,这些驱动萨义德的问题会在他的作品的多个方面反复出现,类似地,也会在本书的多个章节中反复出现。
开头的两章是关于在世性的章节:首先是关于文本的;其次是关于批评家的。也许,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分析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尽管后结构主义主导了整个西方知识界,但他还是坚持对文本物质地处于世界的方式持一种坚定的、不时髦的看法。
第3章将讨论“东方学”,这是萨义德很可能最为世人所知的那个概念和那本书。东方学展示了权力是如何在知识中运作的:西方“认识”东方的过程,一直是它对东方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
第4章将讨论《文化与帝国主义》,这部作品是帝国主义文本的在世性这个观念的延续。关于西方的文化生产,至关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化产品中呈现帝国主义的政治现实的微妙方式。该书也重述了萨义德最喜欢的那个主题:对于帝国主义的支配,后殖民世界应该作何反应?
第5章将回到巴勒斯坦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独特的旨趣,以一组自洽的,与萨义德的文化理论脱离的评论和分析为代表,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持续地折射在萨义德的所有作品之中。萨义德的写作全面地展示了在何种程度上,当代西方世界中对伊斯兰的再现复制了19世纪东方学家建构东方的那些方式。巴勒斯坦问题还引出了萨义德理论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知识分子的角色。
第6章将思考萨义德晚期作品的旨趣与风格。萨义德在晚年生产的那些作品、在他身后出版的那两部作品,看起来也肯定了作家和音乐家身上那种让他如此着迷的“晚期风格”。和贝多芬,及许多他考察的作家与艺术家一样,他最后的作品也不是以某种对辉煌事业的“平静的总结”,而是以一种活力的迸发为特征的,这股力量驱使着他同时向多个方向进发,考察过去以寻找通往未来的道路。“逆流而上”是最能总结这种风格的表述。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分析他在批评理论领域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作品在后殖民文学与理论研究中的基础地位。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豆瓣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A Reader’s Guide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M. 怀特 译者: 张晓川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唯一一部哲学著作,它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方向,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该书中观点的透彻理解是全面把握维特根斯坦卓越思想的关键环节。本书对这部异常艰涩和难读的文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详尽的导引,希冀给予研读原著的读者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在本书中,作者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讲法,给出了他本人对《逻辑哲学论》整体结构的描绘,回顾了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哲学和历史背景,并就书中的关键段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作者尤其注重梳理的,不只是维特根斯坦说了什么,还包括他那种格言体说理方式背后所隐含的论证。
朱熹的历史世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7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宋史 豆瓣
作者: 陈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经增订后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究的新成果。
审判 豆瓣
Der Prozess
8.8 (61 个评分) 作者: [奥] 弗兰茨·卡夫卡 译者: 文泽尔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4
在约瑟夫·K.30岁生日的早上,他被闯入家中的两个陌生人逮捕了。但K.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中,K.为了这场难缠的官司四处奔走,他求助于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获得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却越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审判落幕。
城堡 豆瓣
9.1 (20 个评分) 作者: 卡夫卡 译者: 高年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3
《城堡》不但是卡夫卡*重要的作品,而且也*卡夫卡风格,被誉为“卡夫卡的《浮士德》”。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而徒然努力的故事。作品寓意深刻,内容荒诞离奇,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谬、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因此有人称它是一部“迷宫似的令人晕头转向的小说”。
成为波伏瓦 豆瓣 Goodreads
Becoming Beauvoir:A Life
8.7 (133 个评分) 作者: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译者: 刘海平 中信出版社 2021 - 3
“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任何一个对波伏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传记”
“她启发了全世界的女性,并改变了很多人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重磅推荐
梁鸿、毛尖、黄昱宁、张莉 共同推荐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编辑推荐】
★依据更独家的丰富材料撰写。包括2018年曝光的克洛德·朗兹曼与波伏瓦的情书、只有法语版本的波伏瓦学生时代日记,以及对波伏瓦养女的采访等。
★作者更权威,凯特是牛津大学的波伏瓦和萨特研究专家,资料的引用整理严谨细致、权威可信,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并配13张珍贵照片。《金融时报》《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评论》重磅推荐。
★为什么波伏瓦要在回忆录中抹掉其他男人,给萨特一个最重要却与事实不符的位置?隐秘的爱人?同性的伴侣?波伏瓦在自传中隐瞒了多少?
★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波伏瓦会认为她只是“萨特的伴侣”,而这本传记,让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下走出来,探讨她的生活、她的作品、她的思想,以及她的爱情。
【媒体推荐】
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书。有太多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它值得我们花时间慢下来,去欣赏这个启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变了许多人思考方式的伟大女性。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柯克帕特里克的传记中,波伏瓦被还原到她的完整作品中,她的复杂性和她的勇敢都得以展露—而不仅仅是一句断章取义的引用。
——《文学评论》
一部值得赞扬的传记。它超越了之前那些带有厌女症情结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展示了这位不凡女性的激荡人生和复杂矛盾。
——《爱尔兰观察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波伏瓦与女性主义的复杂关系,同时作者也给出了很丰富的讨论……给朗兹曼的信件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帮助我们理解波伏瓦的新资源……最重要的是,柯克帕特里克写的波伏瓦传记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波伏瓦强大的道德信仰,以及在战后她是如何将其投入到她的政治参与中的。
——《卫报》
柯克帕特里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前的波伏瓦传记都更加细节详实,分析到位的波伏瓦哲学分析……她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波伏瓦的逻辑和她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波伏瓦传记。
——《立场》杂志
柯克帕特里克不厌其烦地爬梳了波伏瓦的评论、日记以及她晚年所接受的采访,从而让我们能够重新去认识这位鼓舞人心的女性主义者、哲学家和存在主义者的丰富人生。这本传记将让新的一波读者爱上波伏瓦——像她这样的具有政治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现今已寥寥无几,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她们。
——萨梅拉·哈里斯, SA周刊
这本传记十分重要,因为它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和作品的基于证据的新解读,这个解读激进有力,非常必要。这部学术性的优秀传记令人叹服,它将久久地停驻在读者的心里。
——苏珊娜·利普斯科姆, 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们还需要另一本波伏瓦传记吗?当然!这本传记终于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而不是她的情感生活作为传记的焦点了。凯特·柯克帕特里克从新发现的材料入手,带着尊敬,心怀同情,卓有见地地重新审视了波伏瓦的一生,以及她的一生是如何被她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引导,且受限于她的境况遭遇。这本精彩的传记来得太及时了!
——托弗·彼得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教授、国际波伏瓦协会主席
细致的研究,优美的文笔。柯克帕特里克从最新的材料里发现了此前的波伏瓦传记里的矛盾之处,包括来自于波伏瓦自己的矛盾。《成为波伏瓦》是任何一个不仅对波伏瓦的人生感兴趣,也对她的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传记。
——菲奥娜·薇拉-格雷, 英国杜伦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
克拉拉与太阳 豆瓣
Klara and the Sun
7.9 (310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3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
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
在《克拉拉与太阳》这部作品中,石黑一雄通过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
~
“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
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
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
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
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
历史哲学 豆瓣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王造时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用一个截然新颖的观点来论列“历史”上各种主要事实,从而使人可能比较顺利地把握住黑格尔哲学的主导概念,再由此带动对该系统各个方面的深入认知。王造时先生的译述,复以平实雅正、忠实本义而著闻。名著名译,洵为一切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者的必备经典。
中国史学史 豆瓣
作者: 谢贵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中国史学史》对中国深厚的史学传统和悠久的史学历程作了新的梳理和勾勒,既叙述了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建构过程,又对传统的史学史体系进行了适度的解构,对过往学者在传统史学史体系建构中的学术活动作了分层和标识,认为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学者数千年来将客观的史学现象和主观的学术创新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史学史》对史学的概念、观念与思想,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特征,历史学家及其家学渊源和学术流派,代表性的历史著作,历史编纂学,以及史学修纂机构与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探讨,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全貌,而且有助于认识整个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2022年1月9日 想读 下学期要上谢老师的课了…
史学史
元史学 豆瓣
Metahistory: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海登·怀特 译者: 陈新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中语言学转向的标志,也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历史哲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以19世纪欧洲八位主要的史学家与历史哲学家为例,证明史与诗并不存在截然断开的鸿沟,每一位历史学家的诗性预构行为最终构成了他们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历史哲学。
·本书尝试构建新颖的史学理论体系,例证丰满,跳出传统樊篱,指出了历史学的一个重要本质。
本书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天香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7
王安忆,当代作家,祖籍福建,生于南京。曾在安徽农村插队,后当过文工团演奏员、文学编辑。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六九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匿名》等十余部,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学理论作品。
记忆之场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追寻“我们”的根源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姚大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2022年1月9日 想读
人行道王国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德国悲剧的起源 豆瓣
Ursprung des deutschen Trauerspiels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陈永国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 9
《德国悲剧的起源》是本雅明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论德国巴洛克悲剧的杰作,在本雅明谋求教职时却不无悲剧性地失败了。这部后来取得巨大声誉的作品有意显示巴洛克悲剧与作者自己的时代的惊人相似。同时,本雅明最重要的“寓言”思想正是在此得到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