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Track - 标记
法国电影新浪潮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焦雄屏 2019 - 7
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本书从新浪潮运动发生的背景谈起,详述其流派、演变、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美学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该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做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2024年3月15日 已读
一份影单。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 豆瓣
De Kafka à Kafka
7.7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潘怡帆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汇集了13篇布朗肖论卡夫卡的文章。从卡夫卡开始,到卡夫卡结束,这是一部向文学大师卡夫卡致敬的书。卡夫卡对布朗肖的影响在布朗肖的著名文论《文学空间》里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了。当写作成为“祈祷的形式”,毫无疑问写作是出自其他形式的,即使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界的视景下,写作已经停止成为作品,卡夫卡在宽恕的时刻认出了文学的追寻者,并且明白不应该再写了——一个字也太多!
……卡夫卡想毁掉其作品,可能是因为他认为那必会倍增众人的误解。在此混沌的研读过程里,我们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就是映射在某些残篇、未尽作品之上,被所识与被所掩的部分光线,因而,总是更加加剧了那些作品的分裂,最后碎裂成细尘那般大小,如同总是与道德脱不了干系的遗作,在面对这类多半遭到长篇大论的评论所侵袭的寂静之作,这类成为可以无限发表题材的未刊之作,这类沦为历史注脚的永恒之作时,不得不扪心自问,是否卡夫卡自己,早就在辉煌的胜利中,预感到同等程度的灾难。
2024年3月15日 已读
书写者不是理想主义的梦想家,他并非私地里对他的高贵灵魂顾盼自怜,也不是打从心底地笃定其天分。他把其天分倾注于作品中,意即,他需要自己生产作品,以便能够感受到其才能与自身。书写者只有透过其作品。才能意识自身并且实现自我;在他的作品之前,他不仅对自己一无所知,甚至他根本不存在。
边缘图像 豆瓣
Image on the Edge: The Margins of Medieval Art
作者: [美]迈克尔·卡米尔 译者: 潘桑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3
这是首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

迈克尔·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质疑文本的准确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边缘性”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复杂的社会观念和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2024年3月6日 已读
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 豆瓣 Goodread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9.2 (16 个评分) 作者: [英]迪伦·埃文斯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6
-编辑推荐-
● 中国人民大学吴琼教授、拉康派精神分析师潘恒博士作序推荐
○ 出版近三十年来,最具经典性和实用性的拉康精神分析辞典
● 理论研究者和精神分析家案头必备工具书
○ 熟识拉康复杂、晦涩术语,推开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大门的入门级读物
● 超200个术语的详细定义,既展示拉康的用法及其演变,也追溯其在弗洛伊德、索绪尔、黑格尔等人著作中的起源
○ 提供一份详尽的拉康生平与著作年表
-学者推荐-
……本书令人惊叹地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复杂的概念与问题。对于真正想要理解拉康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必备的参考性著作。
——斯拉沃热•齐泽克
……对于任何对拉康和精神分析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性著作。
——大卫•梅西
……这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性著作,能给予新手和专家指引与激励。
——马尔科姆•鲍伊
-内容简介-
雅克•拉康可以说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独创性与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彻底变革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而且还在电影研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理论与哲学等不同领域中继续发挥着主要的影响。拉康的作品以其复杂性与特异性的风格而闻名,对于受其影响的各个学科而言,本书的阅读价值都是无可估量的。
本书针对超过200个拉康的术语提供了详细的定义,既关注拉康如何使用那些常见的精神分析术语,又聚焦他自己的术语学如何经由其教学的不同阶段而发展起来。本书还详尽论述了拉康思想在历史上与制度上的背景,每一个主要概念皆被追溯至其在弗洛伊德、索绪尔、黑格尔等人著作中的起源。
本书强调了拉康思想的临床基础,对于那些处于训练和实践中的精神分析家而言,本书是一本极具实用性的工具书;对于其他学科的读者而言,本书亦是一本理想的阅读指南,是理解拉康思想的上佳起点。
2024年3月1日 已读
精神分析是一种妄想而非科学,这本辞典也是一种说明、解释和阐述,并非科普。
只能说,我对精神分析祛魅了……一个男人在父权制下的复杂分析,他本身也只是在他的“大他者”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所以也仅此而已。
再度唤醒世界:赖特诗选 豆瓣
作者: [美] 詹姆斯·赖特 译者: 厄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10
※语言的炼金术士,自然的超现实主义
※普利策奖诗人詹姆斯·赖特毕生诗歌唯一精选集,国内首次译介
※诗人妻子安妮·赖特和挚友罗伯特·勃莱合力编选 | 诗人厄土倾心翻译
詹姆斯·赖特本身就是一流的惠特曼风格的诗人。——哈罗德·布鲁姆
比任何一位20世纪的北美诗人都更用心 写诗的诗人。——罗德尼·琼斯
本诗集由赖特遗孀安妮·赖特及挚友罗伯特·勃莱于2005年合力编选,系赖特迄今为止唯一的诗选版本。该选本精选了赖特创作生涯50年间的82首作品,囊括了诗人各阶段最具代表性、最富影响力的作品;基于两位编选者对英语诗歌的深刻洞见和对赖特人生及创作理念的刻骨共情,凝练且全面地向读者呈现了一个亲切、纯粹的赖特,彰显了赖特诗歌中重新发现“此时此刻”和“照亮生活”的语言之光,意在重塑我们与世界的亲密性,进而唤起我们通向内在心灵,获得生命顿悟时刻的旅程。
2024年2月29日 已读
有不错的意象和诗句,但没有让我“哇哦”一声戳中我的。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怀特 / 韦纳 译者: 吉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 2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为那些已经在使用或者计划使用已故的海因兹·科胡特(HeinzKohut)关于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的专业人士,如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工作者,提供一些洞察和指导。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怀特、韦纳从自己的治疗经验中提供个案素材,向人们展示如何将自体心理学运用到各类来访者身上,其结果不仅使人受益,而且令人振奋,有时还充满着惊喜。 编辑推荐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入门著作之一。精神分析初学者开始接触自体心理学时,如果上来就阅读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著作,如《自体的分析》、《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等等,会感到十分吃力。科胡特本人在经典精神分析以及自我心理学中都有深厚造诣,而当时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他向传统精神分析学者给出自体心理学的答复回应,所以初学者很容易因其著作中呈现出的多种精神分析观点与自体心理学观点的交错而迷惑,无法直接轻松理解和把握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操框架。而《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则帮助初学者跨越了这一学习的鸿沟。两位作者怀特、韦纳是跟随科胡特多年的嫡传弟子,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精神分析治疗和案例督导经验,用清晰的条理有力地阐述了自体心理学。
名人推荐
为什么称本书为“真正的”心理咨询宝典呢?因为在阅读它时,我总能从灵魂深处爆发出一种共鸣。在观赏作者对理论的细致解读与案例的生动描述时,时常会发现,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一些内心体验的片段被赤裸裸地剖析、袒露了,似乎自己的内心从来没有被别人这样深刻地理解、触摸过,除了一种醍醐灌顶的舒畅之外,更有对自体心理学模式下共情方式的欣赏与赞叹。传说中贴近体验的共情,原本是如此的感人、诱人,让人在一瞥之间已然欲罢不能。 ——吉莉
2024年2月27日 已读
并非是作为一个“学习者”来读这本书,而是作为一个“病人”来读这本书,但很明显我读得似懂非懂,所以也没有那种“醍醐灌顶的舒畅”,以及内心被触摸被剖析的强烈感觉。对一些名词概念的模糊,也可能导致了我对“自体心理学”的模糊。
爱欲之死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Agonie des Eros
7.3 (155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宋娀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
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编辑推荐】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作者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
【名家评论】
阅读韩炳哲的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木心先生的诗歌里,“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爱很多人。然而实际上已经没有了“爱”,“爱”是如此唾手可得,却又难以企及,珍稀到难觅踪迹的地步。所谓“唾手可得”乃是因为爱早已成了一种个人性的消费商品,所谓“难以企及”是因为很少再有人愿意为爱牺牲自己,发现他人的存在。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个人主义曾解构了集体迷狂的权力话语,却又带来了现代性情感危机。自我与他者本是相互让度而实现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与重新建构人我关系。哲学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现实的淋漓,会带来一场新的头脑风暴吗?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爱欲牵引灵魂的爬升。“爱欲之死”是振聋发聩的低吼!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在消费社会,谁究竟在消费什么?爱欲被套上枷锁,妆成性欲;消费刺激,以思想埋单。《爱欲之死》的原作与译文俱佳,值得细细品读。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2024年2月24日 已读
否定自己⇒反思自己⇒重塑自己
but, where is “他者”?如果不会再存在一个这样的人,不如给我这样的世界末日吧!
孤独是迷人的 豆瓣
The Selected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8.1 (11 个评分) 作者: 艾米莉·狄金森 译者: 苇欢 2022 - 2
狄金森原诗语言简洁而意义深邃,这对于其诗作的中文翻译要求极高。本版狄金森诗选由先锋诗人苇欢翻译,整体遵循选译狄金森最为知名、大众的诗歌。
《孤独是迷人的》在由“磨铁读诗会”2018年出版的狄金森诗集《灵魂访客》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及内容扩充,采用中英双语,并特邀诗人沈浩波先生撰写万字长文导读。在赏析狄金森独特美学观念的同时,读者亦能对狄金森所在时代的诗歌创作潮流有所了解。
《孤独是迷人的》收纳于磨铁经典第一辑“发光的女性”。本辑所选5部作品(《小妇人》《简爱》《一间自己的房间》《形影不离》)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呈现出一条关于女性自我发现、丰富和创造的历史脉络。
2024年2月23日 已读
新的我 豆瓣
The New Me
作者: [美] 哈莉·巴特勒 译者: 吴冬丽 2022 - 7
🤳“千禧一代文学”代表作,以“丧气”对抗生活之虚无——献给所有不快乐的年轻人
一次对我们时代的贴身书写,一本真正献给当下年轻人的新现实主义暗黑喜剧。
本书捕捉到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本质——倦怠,我们却对此无能为力。
💻打破对工作价值与自我提升的幻象,还原一幅真实而残酷的当代职场图景
有工作可干,就值得开心吗?追求职业前景、自我提升,必然会带来成就感吗?
以黑色幽默写就的丧气职场故事,道出万千打工人心声。
🛒逛网红店、做精致都市潮人——快乐真的如此简单?
吃精品食物、办健身卡、买名牌用品……你想买的真的就是你想要的?
揭开“买买买”的麻醉面具,直指当代青年人的消费命门。
🛌社交厌倦、恋爱无能、周末宅家、疯狂刷剧——一个人的孤独谁懂?
感到孤独,却难以与人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多巴胺缺乏,只能用感官刺激身体。
新千年的单身生活,为何如此同一又苍白?
⭐️《时尚先生》《名利场》等多家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作家、读者盛赞
令人不适又引人入胜,仿佛揭开绷带查看伤口时那种病态、入迷的快感。
——《纽约客》
让我又哭又笑,足以令我感到完全重生。
——《巴黎评论》
她是心情不好的托马斯•伯恩哈德,向我们展现在这个人们越来越执念于自我提升的时代,追求改善是徒劳。
——凯瑟琳•蕾西
🍭新锐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美式单封平装风味
110*185细长小开本,单手可握;简洁无负担的单封平装,适合随身携带;内页书纸蓬松柔软,顺纹易翻。
【媒体推荐】
令人不适又引人入胜,仿佛揭开绷带查看伤口时那种病态、入迷的快感。
——《纽约客》
很少有作家能像巴特勒这样写出遭受碾压的“千禧一代”的焦虑。她笔下的主人公被困在不稳定且乏味的工作之中,只能从消费、愤世嫉俗和得不到回报的自我提升中寻求慰藉。
——《赫芬顿邮报》
让我又哭又笑,足以令我感到完全重生。
——《巴黎评论》
她是心情不好的托马斯•伯恩哈德,向我们展现在这个人们越来越执念于自我提升的时代,追求改善是徒劳。
——凯瑟琳•蕾西
一部关于工作、女性友谊和社会异化的小说,生动、大胆、让人上瘾!在这部一本正经地描写厌世者的书中,每一页都闪耀着哈莉·巴特勒的天赋。绝对不容错过!
——克莱尔·韦伊·瓦特金斯
一本阴郁而残忍的书,揭露了职场中令人几乎难以忍受的徒劳生活,更不用说工作之外的状况。巴特勒的写作有趣又刺痛人心,这是一则警示寓言,幽默而温柔,奋力抵抗着成长与妥协。
——本·马库斯
黑色幽默和敏锐的细节让这本书有种纪录片的感觉。一部关于“千禧一代”生活状况的社会问题小说。
——安德鲁·麦克米兰
作者在《新的我》中进一步探讨了职场中的失落和所谓“美国梦”带来的日渐稀少的回报……反映出“自我提升”最极端、不切实际、碾压灵魂的消极面。
——《芝加哥论坛报》
同我们一样,女主人公米莉也是一个很难在成人世界中找到尊严的成年人。
——《芝加哥书评》
《新的我》精确捕捉到了我们时代的焦虑……这本书让人情绪低落的同时又捧腹大笑,愤世嫉俗且滑稽透顶。巴特勒对人物、对话和社会阶级的描写令人伤心又感同身受。
——《新城文学》
任何曾感到生活没有出路——更糟的是,没有出路且度日如年——的人都会在这本书中认出自己。
——Nylon
醒来后,看着镜中的自己,发誓今天一定会是崭新的一天。听起来很熟悉?这本小说写的就是那种感觉。
——Elle
【内容简介】
“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好演员,
因为我们会撒谎,
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谎言。”
米莉三十岁了,在一家名牌家具公司做临时前台助理。
她不知道能不能转正,早已与男朋友分手,仅有的朋友对她很敷衍。
每天上班,下班,网购,刷剧,喝酒……米莉还是不快乐。
生活到底怎么了?
2024年2月23日 已读
非常一般一般……
“我哭了一会儿,我是装的。呜呜呜呜啊啊啊啊啊啊啊。可怜的我,可怜的我,谁在乎呢。这正是我想要的。坐在这里,没人对我评头论足。我胖,身上有味道,没人待见我,我的衣服难看,我将一事无成,我身边的每个人都是白痴,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说长道短,愚昧,笨到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一无所知,蠢到不知道自己内心并不快乐,不像我, 我很清楚。哈哈哈。
我所有的判断都是正确的,独处使人清醒。我又犯病了,我又哭了,但还是装的,一半的我仍然无动于衷。”
以上这段倒是很真实。
克拉克森的农场 豆瓣 Goodreads
Diddly Squat
7.4 (38 个评分) 作者: [英]杰里米·克拉克森 译者: 吴超 台海出版社 2023 - 2
*开着兰博基尼拖拉机去种地,一个植物杀手的另类自然随笔
*亚马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真人秀之一
主角克拉克森分享一年农场生活的鸡飞狗跳
*摘掉小清新滤镜的硬核田园诗,
克拉克森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和他一起工作挺难的,因为他啥都听不进去。——卡莱布·库珀(农民、拖拉机司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一个当红汽车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一个屡屡登上英国媒体黑榜的暴躁老头,一个分不清大麦小麦的人,一个植物杀手,突发奇想去经营农场。
在播种期赶上几十年一遇雨季,生长期赶上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春季,收割期赶上百年一遇疫情。忙碌一整年,净赚144英镑。
但他从未想过,从他的兰博基尼拖拉机、田野中的鹿和野兔、自己种的小麦做的三明治、自己种的苹果榨的果汁中,居然可以得到如此纯粹的快乐。
本书便是这一年一地鸡毛却也妙趣横生的“田园生活”最真实、生动的记录。
---------------------------------
在农场里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办公室里挺好的一天。——杰里米·克拉克森
2024年2月23日 已读
非常通俗的读物,谁不想财富自由然后去种地啊( ’ - ’ * )
她比烟花寂寞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希拉里•杜普蕾 / 皮尔斯•杜普蕾 译者: 黄昱宁 / 管舒宁 同心出版社 2012 - 2
杰奎琳•杜普蕾,二十世纪天才大提琴家,五岁初展过人禀赋,十六岁惊艳音乐界,二十八岁因多发性硬化症告别舞台,在烟花绚烂之际,寂寞离去。她的短暂一生堪比传奇,被称为“集上帝的恩宠和撒旦的苦难于一身的绝无仅有的被神选中的人”。无人能及的天赋让她迅速登上荣誉之巅,也让她长期陷于抑郁与痛苦的深渊,以致对家人恶语相向,甚至与姐夫不伦。她是音乐的使者,也是尘世的输家,她的一生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了传奇的一部分,以爱互饲,因爱受伤。当时间抚平伤痛,姐姐希拉里和弟弟皮尔斯合著了这本传记,它系于成长、音乐、家庭,系于爱与叹息,生死之外,琴音依旧。
2024年2月23日 已读
很唏嘘,却又无从说起,亲人的著书立传总是充满复杂的情感。
文化失忆 豆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澳] 克莱夫·詹姆斯 译者: 丁骏 / 张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
充满格言警句、极具启发的文明史速成课程。——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颗惊人的星星迸发出炽烈的光辉。——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詹姆斯获得“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这一声誉,当之无愧。——《洛杉矶时报》
詹姆斯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而且还拥有非凡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激情。——《观察家报》
当英国失去克莱夫·詹姆斯,就好像一架有五六名最优秀的作家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德怀特·加纳(评论家)
诙谐、深刻、博学,关于二十世纪文化与政治丰富驳杂的一流文集。——《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具天赋,博学多才到令人嫉妒,他慷慨的书写包罗万象。——约翰·班维尔,《纽约书评》
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博识地,用这样幽默、精简的文字去写出他所见证过的这个逝去的世纪……他对于古典自由人文主义的信仰,使得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在晚年经历了许多病痛的阶段,仍然持续创作。这部书虽然是在他得悉自己生病之前就开始的,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些看来非常轻简的文字,有时候非常有趣的段落之外,背后持续关注、持续投入的热情,那种不可能失去焦点、不可能转移视线的洞察的持续。我想这就是克莱夫·詹姆斯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教益。我们在《文化失忆》这部书里面读到的,是前几个世纪持续的声音跟倾向的一种回响。——梁文道
虽然需要相当知识储备,但本书极具可读性:不仅构思颇为用心,文辞(因为翻译)亦美轮美奂,几乎可以说 ,从头至尾洒满了警句、金句。可惜作者去年11月底在伦敦去世,否则我差不多敢说,这本《文化失忆》,是在世作家写出的不朽经典。——刘苏里
作者推崇古罗马的塔西佗,他说塔西佗是他这本书写作的源头,正是这位古罗马的历史书写者,在一个专制恐怖的时代,发展出一种新的文体,来容纳他的绝望,一种坩埚般熔化一切的文体。这种文体会在专制恐怖的时代之后依旧长久地存活下去。他说,自己这本书里写到的这些现代和前现代的英雄们,从孟德斯鸠到戈洛·曼,正是以塔西佗凝练的表达能力作为标杆,来衡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我想,克莱夫·詹姆斯本人,在这本书中也完成了这个任务。——张定浩
克莱夫对于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化名人有一个评价的尺度,那就是面对权力和恐怖时表现的勇敢、独立和良知。他深知我们时代的健忘并不是因为大脑记忆能力的退化,而是因为文化的话语权从来都是在隐而不显地将一些东西秘密排除到我们的记忆之外。打败文化失忆症,当然最好要有克莱夫·詹姆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无法在智识和阅读面上效仿他的这种才子风格,那起码可以认真抱起这本他花了四十年写的书,让他带我们去进入一个有着无数秘密分岔的花园。——但汉松
这是我最向往的一种读者跟书籍、跟文字、跟思想相处的方式:分心与专注之间的悖论。首先他是贪得无厌的,任何形式的才华都能吸引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尽情纠缠;更为重要的是,在享受这种脆弱的才华的时候,时刻担心着毁坏它的力量。克莱夫·詹姆斯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自我教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以后看到不是这样看书、这样写作的人,总觉得有什么缺憾。——陈以侃
2024年2月22日 已读
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年,以为是一本严肃巨著,但好像只是一本厚重的私人漫谈笔记而已。
作者无疑是有学识的,这也不枉费他卖弄了一整本书。对于每一位人物的评论也十分犀利,而事实究竟是如何,读者也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推测以及自己去搜寻了,毕竟这本书也只是代表了作者个人的喜恶与价值判断而已,他所看到的恐怕也不代表史实。当然,史实究竟如何,这本来又是另一个伪命题了。
阅读这本书,或许(肯定)不能提升你的人文素养,但能看到一个自恋的人是如何用百种手法来阴阳怪气、尖酸刻薄地去评价另一个比他更有所成就的人,所以也不能说看完毫无用处,像我这种人还是值得适当借鉴的。比如说我这个短评还需要进一步向他学习,讽刺和嘲讽力度太弱了……
THE APARTMENT 豆瓣
История старой квартиры
作者: ALEXANDRA LITVINA / ANNA DESNITSKYA 译者: ANTONINA W.BOUIS Abrams 2019 - 11
The Apartment: A Century of Russian History explains the true history of 20th-century Russia through the fictitious story of a Moscow family and their apartment. The Muromtsev family have been living in the same apartment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Readers are taken through different rooms and witness how each generation actually lived alongside the larger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that Russia experienced. A search-and-find element has readers looking for objects from page to page to see which items were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with minute details, this book helps readers engage with Russia's history in an all new way. The book includes a timeline, glossary, bibliography, and index.
2024年2月17日 已读
德米安 : 彷徨少年时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李贻琼 Yilin Press 2022 - 8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代表作,多种辅文、专家解读、精彩画作,呈现黑塞丰富精神世界。
【内容简介】
“黑塞精选集”收入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不同时期的五部代表作:《在轮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悉达多》《荒原狼》《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的故事始于辛克莱尔的少年时代。从家庭的“光明世界”进入学校后,辛克莱尔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令他备感不安和困惑的“另一个世界”。德米安的适时出现,拯救了辛克莱尔,并在以后的成长中,引领他走过世上最为艰难的路——自我实现之路。
【编辑推荐】
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代表作,匿名出版引发轰动
黑塞在不惑之年匿名出版的重要作品,创作之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一问世便在文学界与社会上引发强烈震动和反响,两年之中重版16次,获冯塔纳文学奖。
2.精准击中时代神经,百年间引领无数彷徨少年走上坚定人生路
借一个青年写出整整一代年轻人的故事,写出每个人在青春时代所必然经历的彷徨与困惑,启迪人们追随内心的声音,依本性而生活,无论面对何种坎坷与斗争,向着自我的实现坚定前行。
3.底本权威,辅文多样,全景式展现原著面貌与作家文学世界
据德国苏尔坎普出版社权威版本译出,另收入黑塞画作与自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领奖词,可观黑塞画笔之下多彩世界,可听黑塞自述心路历程与诺奖官方定评黑塞文学价值,见识一个立体的黑塞。
4.扫码收听专家讲解,深入理解作品与作家
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德语文学专家李双志,结合作家生平,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深意,引领我们真正读懂黑塞。
5.精心设计,雅致精装,只为一个更加值得收藏的黑塞
设计寓意:鸟儿突破樊笼,冲向天空,自由飞翔,象征迎来自我实现的青年。护封精装,以用心之形式致敬经典与人生。
【名人评价及推荐】
《德米安》讲述的是人在青年时期面临的一项特定任务或者一次危机,它在这一时期之后还会延续,但主要是影响青年:奋力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发展一种属于自己的个性。
——黑塞
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以极为精准的笔触击中了时代的神经。整整一代青年满怀感激,为之痴迷;他们深信,从他们自己中间出现了一位代言人,他清晰地阐述了他们的人生奥秘……将他们所寻觅的呈现在他们面前。
——托马斯·曼
2024年2月9日 已读
相见恨晚啊。自我实现之路注定难走,但别的路却是不可能走的,根本不存在另一种选择,甚至不存在选择,因为当你意识到你要走的路时,你的眼睛里已经无法再容得下另一种了,其他的路都是一种折损与苟且。
残酷戏剧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托南·阿尔托 译者: 桂裕芳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这是法国戏剧大师阿尔托论述戏剧的经典文集,其中包括论文、讲座、宣言及信件。他在该书中提倡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戏剧的功力应该是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应是外在的冷漠的观赏者,舞台应予观众融为一体。他的戏剧主张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他这本书提出的生活的残酷性理论,使其影响又远远超越了戏剧这一狭窄的领域。
2024年2月6日 已读
她厌男,她是我女友 豆瓣
나의 미친 페미니스트 여자친구
6.5 (74 个评分) 作者: [韩] 闵智炯 译者: 黄莞婷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3 - 5
以韩国男性为第一视角的女性小说,每一句都太典了!
·
★是这个世界让我成为了女性主义者——比《82年生的金智英》更进一步,超高讨论度的韩国女性小说。
荣获韩国教保文库年度小说,入选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推荐好书。版权售出中、日、泰、越、印、俄等多国,引发东亚读者强烈共鸣。
★太真实了!扑面而来的熟悉感!——用普通男性视角看待女性主义,以赤诚坦率捕捉荒诞现实。
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被骂?是在影射所有男人吗?女人为什么变成这样?无奈揭开男性与女性看到的貌似相同却截然不同的现实。
★所有的女人,都是她!是女友、是妻子、是母亲,但也是我自己。
以女性对女性的强力共情与支持,挣脱束缚,挑战偏见,打破冷漠。本书献给所有“开了天眼”、仍在战斗的女性。
·
分开多年后,金胜俊再次与前女友相遇。这是命运给的第二次机会,他们以虽然有些奇怪的方式复合,却很快恢复了恋人关系。可是在日渐升温的相处中,金胜俊发现,当年不谙世事的温柔、贤惠女孩如今已变成一位独立、成熟、清醒的女性主义者,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平复下来掺杂震惊与好奇的心情,没关系,胜俊心想只要发动“好男人”攻势,一定可以让女友回到当初,随后他们会顺利结婚、生育、建立家庭。可谁料到,在接连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中,没有一件事情按照他的想象发展......
2024年2月4日 已读
不知道一些男生看了会不会感同身受呢呵呵!
以及,里面的女友哪里激进了?做一个有自己独立意识、不随波逐流、关心社会议题、充满正义与理想、不依附他人的人难道不应该才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吗?!难道说,做一个对社会议题冷漠、对受害者妄加揣测、对身边人闲言碎语的人才是正常的?做一个把结婚生子看得比天大,却根本不懂何为爱何为教育的人才是正常人?
采果集 豆瓣
作者: 【印】泰戈尔 著 译者: 苇欢 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5
本书是《泰戈尔的诗》系列丛书之一,是诗人的一部著名诗集,1926年问世,与 《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和 《吉檀迦利》齐名。泰戈尔当时旅居匈牙利城镇巴拉顿菲赖德,疗养之余完成这本诗集。《采果集》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美生活,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诗作韵味幽雅,哲理深妙,动人心弦。这些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抒发了诗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了诗人追求理想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以及对诚实淳朴的下层贫民的真诚同情,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2024年2月1日 已读
船在海上,马在山中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译者: 戴望舒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费德⾥科·加西亚·洛尔迦(1898-1936),在西语⽂学的殿堂中是全球知名度仅次于《堂吉诃德》作者塞万提斯的伟大诗人。在诗歌的世界里,美国有惠特曼,智利有聂鲁达,英国有叶芝,西班牙有洛尔迦。对于西班牙来说,洛尔迦是永远的“安达卢西亚之子”,他以纯真热烈的赤子之心,歌颂安达卢西亚澄澈的泉水、芳香的橙花、辽阔的⼤海、灿烂的星空,他的诗歌中蕴藏着西班⽛的灵魂。1936年8月19日,年仅38岁的洛尔迦因反对法西斯主义叛军而惨遭枪杀。洛尔迦之死,是西班牙现代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
本书收录31首洛尔迦的传世之作,采用著名诗人北岛推崇的戴望舒经典译本,并收录北岛2万字长文,讲述洛尔迦的传奇一生,解析他的诗歌艺术及对中国诗坛的巨大影响。本书为精装、全彩印刷,配有墨西哥画家加布里埃尔·帕切科专为洛尔迦诗歌绘制的唯美梦幻插图,以及洛尔迦基金会官方授权的洛尔迦珍贵历史照片和绘画手稿,为读者呈现洛尔迦诗歌极致的浪漫与纯真。
2024年2月1日 已读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 豆瓣
El Neruda Esencial: Poemas Seleccionados
8.4 (5 个评分) 作者: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 译者: 盛妍 等 2022 - 6
“写给星期五早上不听海的人:
无论被囚禁之人在哪儿,我都会带着流浪的波涛出现。”
★聂鲁达研究者马克·埃斯纳领衔编选,呈现诺贝尔文学奖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佳作
★中文正版首次收录《狂歌集》《黑岛纪事》《全权》《海与钟》《冬日花园》中的名篇
★精美装帧,烫金护封,送贝壳形书签
-----
巴勃罗·聂鲁达是二十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书写事物都有伟大的诗篇,就好像弥达斯王,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加西亚·马尔克斯
他的诗充满力量,有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伟大的率直。他赋予爱以崇高和尊严。——莫言
毫无疑问,聂鲁达的诗作将长久而持续地吸引未来的读者们,就好像它现在吸引住了我们一样。——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024年2月1日 已读
在书店翻了几本所谓“诗集”之后再看聂鲁达,真的是如听仙乐耳暂明~聂鲁达的情诗太好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亚历山大·普希金 / 穆旦 译者: 穆旦 译林出版社 2017 - 5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诗选》是查良铮先生选译的一百余首普希金诗歌,其中包括《皇村回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脍炙人口的名作。查良铮先生自己是诗人,是著名的九叶派成员,同时又精通多门外语。他翻译的普希金诗歌是公认最佳译本之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诗选》是诗人翻译家查良铮(穆旦)先生选译的一部普希金诗集,收录诗歌一百余首,包含大部分名篇(包括《皇村回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查良铮先生翻译的普希金诗歌是公认的经典译本之一。
2024年2月1日 已读
《给梦幻者》这首读到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