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富婆 - 标记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5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2019年5月19日 想读
西南联大英文课 豆瓣
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
8.9 (13 个评分) 作者: 陈福田 (作者) / 胡晓凯 (编者, 丛书主编) 译者: 罗选民 中译出版社 2017 - 3
一、品读八十年前民国英文课本,感受联大通识教育独特魅力。
1 《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编者为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
2 西南联大的大一英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因此,这本书也是联大八年办学中所有学生都学习过的。
二、是西南联大大一英文课本首次完整呈现。
1 全书荟集四十三篇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文章,均出自中外名家之手,如赛珍珠、毛姆、林语堂、胡适、兰姆、梭罗、爱伦·坡等。
2 文章具有跨学科、多层次的特色,体裁多样,篇篇经典,集中了体现了联大外文系“通识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时隔八十年,这一理念对今天的外语教学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清华、北大、南开、北外等多校英语名师联袂翻译,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首席推荐读物。
原书为纯英文,本次出版,集结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校英语名师,联合翻译其中的英文课文,编辑成英汉双语读本,旨在 方便读者的阅读和自学。
2019年5月15日 想读
西南联大国文课 豆瓣
作者: 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 编 / 刘东 导读 译林出版社 2015 - 10
【暌违七十载,西南联大国文课本首次完整再现】
【一部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经典范本】
大师云集,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
杨振声、朱自清、闻一多、王力、魏建功、浦江清、余冠英、刘文典、罗常培、罗庸……他们授过的课;
杨振宁、黄昆、邓稼先、邹承鲁、朱光亚、汪曾祺、王希季、何兆武 、许渊冲、吴讷孙……他们读过的文。
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1938至1942年间,由杨振声、朱自清、浦江清、罗庸等人主持参与的大一国文编撰委员会编订了《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作为大一国文课的教材。《西南联大国文课》根据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予以校订整理出版,由刘东作序,并附有朱自清、浦江清、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对西南联大“大一国文”的回忆及解读文章。
★联大的大一国文课有一些和别的大学不同的特点。一是课文的选择。……联大学生为人处世不俗,夸大一点说,是因为读了这样的文章。这是真正的教育作用,也是选文的教授的用心所在。……严家炎先生编中国流派文学史,把我算作最后一个“京派”,这大概跟我读过联大有关,甚至是和这本“大一国文”有点关系。这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一本启蒙的书。
——汪曾祺
★其实,这一年度的“大一国文”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唐兰讲《史通》,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魏建功讲《狂人日记》等等。
——许渊冲
★对于西南联大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不能只理解为留下过哪些传世的名著,和培育过哪些成器的学生。那里曾经盛行过的校风,和那里曾经传授过的教材,也都应被视为它在精神上的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这本在内容上既“喜新”又不“厌旧”、既灵活不居又立场笃定的国文教材,也同样是在向我们启迪着自由与传统的会通,和昭示着中学与西学的融合。
——刘东
★这本西南联大的国文教材是那个年代的经典,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直读下去。
——钱理群
2019年5月15日 想读
企鹅经典:小黑书 第二辑 豆瓣
Penguin Little Black Classics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等著 译者: 李玉民 / 郑远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企鹅经典:小黑书》是企鹅出版集团在成立80周年之际开始推出的系列“文学册子”,选目磅礴丰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寻找传世之作。此次出版的中英双语版本,从英文原版的选目中,为中国读者精心挑选了30部兼具经典性与当代性的作品,分三辑推出。除可读性较高的短篇小说之外,还收录了一些诗歌及未曾译介过的非虚构作品。
第二辑不乏著名作家颇为有趣的篇目,如奥斯卡•王尔德的警句集《只有乏味的人会在早餐时才华横溢》,艾米莉•勃朗特首次译介成中文的诗篇《夜晚在我周围变暗》,科幻小说先驱乔治•威尔斯的预言性故事《显微镜下的失误》,以及巴尔扎克著名《人间喜剧》中的两个精彩短篇组成的《无神论者做弥撒》等。
【编辑推荐】
★ 文学名家“非典型”代表作,超越时空的个性化经典,总有一本适合当下的你。
★ 一本小书,两副面孔:中英双语,正反阅读。
★ 经典三段式封面,黑白色调简约高级,既是值得收藏的文学经典,也是上镜百搭的时尚单品。
★ 口袋书开本设计,后勒口自带卡、票插槽,通勤与旅行的最佳伴侣。
【名人推荐】
★ 所谓经典,就是能够经过时间的淘洗依然幸存的作品,企鹅经典选取的就这样的作品。把小黑书放进口袋,仿佛怀揣着几个世纪都未曾熄灭的小小火光。
——青年作家 蒋方舟
★ 这套《企鹅经典:小黑书》在全球畅销的理由之一是冷经典,经典意味着名家名作,冷意味着未被大众所熟知的。有些是作家偏爱的,有些是作家的处女作,有些是从未出过单行本,有些是第一次从原文译介。这套小黑书几乎让所有的大师放下偶像包袱,让读者可以从轻薄的短篇小说或诗歌和名家赤诚相见,重新发现名家的内心世界 。
——青年作家 马伯庸
★ 相信时间筛选出来的作品。我记得有一位先生说过,节省时间就是读名著,读大师的作品。
——青年作家 阿乙
★“小黑书”囊括外国文学名家经典,以独特的视角,精中选精,小篇幅,大分量。
——《哈利•波特》译者 马爱农
2019年3月27日 想读
诺桑觉寺 豆瓣
Northanger Abbey
7.3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译者: 孙致礼 译林出版社 1997 - 1
《诺桑觉寺》与奥斯丁其他几部长篇一样,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的发展而越来越扣人心弦。天真得有点傻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是家境小康的牧师之女,长到十七岁了,还没有遇上能打动她少女心扉的男主人公,因此生活平平淡淡。然而,她的好朋友,当地的富有人家艾伦夫妇俩要到巴思去度假,带她一起外出。巴思的社交场所让她开了眼界,并结识了富家之子、牧师亨利?蒂尔尼与他妹妹艾丽诺?蒂尔尼,他们很快成了好朋友,凯瑟琳并且爱上了亨利?蒂尔尼。
凯瑟琳在离家三个月之后,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情景下,孤身一人搭乘邮车,于一个星期日之夜回到了富勒顿。心地善良的母亲见女儿回家已是判若两人,总以为她是留恋外面世界的诱人,而竟猜不到十七岁的女儿的感情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亨利?蒂尔尼的意外出现,终于让凯瑟琳父母明白,他们必须考虑是否要同意女儿的婚事了。
2019年3月21日 想读
劝导 豆瓣
Persuasion
7.9 (1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丁 译者: 孙致礼 / 唐慧心 译林出版社 1996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劝导》的意义并不限于它那动人的爱情描写,也不限于它那关于爱情与谨慎的道义说教,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比较深远的社会意义。这首先表现在:小说对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沃尔特爵士是个“愚昧无知、挥霍无度的准男爵”,他“既缺乏准则,又缺乏理智,无法保持上帝赐予他的地位”,最后失去了在自己庄园上生息的“义务和尊严”,只能躲到一个小镇上去“沾沾自喜”。作者告诉我们,“爱慕虚荣构成了他的全部性格特征”;而在这爱慕虚荣的背后,又掩盖着他的势利与自私。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不惜低三下四地去巴结达尔林普尔子爵夫人母女;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他又竭力阻止安妮嫁给“出身卑贱”的温特沃思上校,阻止安妮同“低贱的伙伴”史密斯夫人交往。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沃尔特爵士在阻挠女儿的同时,自己家里却收养着一位出身卑贱的妖女人(克莱夫人),长期同她卿卿我我的,差一点把她变成“沃尔特爵士夫人”。这是对那位贵族老爷的绝妙讽刺,充分暴露了他的伪善面孔。
如果说小说对沃尔特爵士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贵族等级观念的嘲讽,那么它对埃利奥特先生的刻画则显示了作者对贵族世袭制度的抨击。沃尔特爵士因为没有儿子,便选定他的侄儿威廉・埃利奥特做假定继承人,并指望他能娶他的长女伊丽莎白为妻。怎奈埃利奥特是个“诡计多端、冷酷无情”的负心人,他一心向往发财致富,竟“把家族的荣誉视若粪土”,根本不把爵士父女放在眼里,硬是娶了一个“出身低贱的阔女人”。后来,在贪婪和纵乐之余,他逐渐认识了准男爵的“价值”,赶忙跑到爵士府上修好。当他发现克莱夫人正在追求沃尔特爵士,因而有可能危及他的继承权时,便又不择手段地使用阴谋诡计,甚至想娶安妮为妻,以便利用做女婿之便,守在近前监视沃尔特爵士,不让他续娶克莱夫人。安妮同温特沃思订婚后,他的奢望破灭,最后使出杀手锏,诱使克莱夫人做了他的姘头。看,沃尔特爵士的未来继承人竟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恶棍!
《劝导》不仅塑造了几位令人生厌的反面人物,而且塑造了一些讨人喜爱的正面人物。安妮・埃利奥特是个异乎寻常的女主角,她聪慧,美丽,对爱情既忠贞,又谨慎,因而导致了八年的不幸遭遇。后来,她同温特沃思回顾这段不幸时,能用一种遁世、和解的眼光看待是非,并不怨天尤人。所以有的评论家感叹说:所有小说的女主角中,很少有人像安妮・埃利奥特那样招人喜爱,令人同情。另外,以温特沃思上校为代表的一伙海军军官,他们一个个是那样开朗,那样真挚,那样热情,与沃尔特爵士、埃利奥特一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难怪安妮能“为做一个水兵的妻子而感到自豪”!
2019年3月21日 想读
爱玛 豆瓣 Goodreads
Emma
7.8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译者: 孙致礼 译林出版社 2001 - 8
爱玛是个既漂亮,聪明又有钱的年轻姑娘,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禁有点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热衷于给别人做媒,每每不是按照情理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爱玛虽然没给人撮合成一门亲事,但她最后却坠入了情网,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构成了爱玛的喜剧结局。
看不见的岛屿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 朱迪斯·莎兰斯基 译者: 晏文玲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2
2009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
2010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挚爱选书
2011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设计奖
2011年全球红点传达设计大奖
诸多荣誉成就孤独美学的典范之作
献给无法置身一探究竟却爱躺在沙发上阅读深思的书虫,
也献给一直在路上,热爱冒险的行者。
德国艺术家、作家朱迪斯·莎兰斯基,以精湛的绘图工艺和引人入胜的文字,描述五十多座你未曾到访也永不能游历的遥远孤岛,完美呈现地理、文学与艺术之美。
从孤独岛到鲁道夫岛,从圣保罗岛到特罗姆兰岛,展现了被遗弃到自生自灭的奴隶、梦想破碎的探险家、灯塔守卫自立为王、理想主义者建立微型社会等一个个故事。
每一个孤独的岛屿,以及每一个孤独的故事。岛屿无疑是最刺激旅行的终点与最不可靠的乐园。
2019年3月20日 想读
An Atlas of Remote Islands 豆瓣
作者: Schalansky / Judith Schalansky Penguin Global 2010 - 10
Judith Schalansky was born in 1980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rlin Wall. The Soviets wouldn't let anyone travel so everything she learnt about the world came from her parents' battered old atlas. An acclaimed novelist and award-winning graphic designer, she has spent years creating this, her own imaginative atlas of the world's loneliest places. These islands are so difficult to reach that until the late 1990s more people had set foot on the moon than on Peter I Island in the Antarctic. On one page are perfect maps, on the other unfold bizarre storie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islands themselves. Rare animals and strange people abound: from marooned slaves to lonely scientists, lost explorers to confused lighthouse keepers, mutinous sailors to forgotten castaways; a collection of Robinson Crusoes of all kinds. Recently awarded the prize of Germany's most beautiful book, the "Atlas of Remote Islands" is an intricately designed masterpiece that will delight maplovers everywhere. Judith Schalansky lures us across all the oceans of the world to fifty remote islands - from St Kilda to Easter Island and from Tristan da Cunha to Disappointment Island - and proves that some of the most memorable journeys can be taken by armchair travellers.
2019年3月20日 想读
House of Leav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ark Z. Danielewski Pantheon 2000 - 3
This book, Mark Z. Danielewski's experimental first novel, has been shortlisted for 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which aims to recogise and reward new writing across fiction and non-fiction. A special report featuring reviews, extracts and online resources for all the titles, plus talkboards and an online poll can be found [online].
2019年3月15日 想读
642件可写的事 豆瓣
642 Things To Write About
5.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旧金山写作社 / San Francisco Writers'Grotto 译者: 徐阳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2
每个人都需要的创意笔记
颠覆传统写作方式,怎么写都可以的减压利器!
想表达,不知道如何下笔?
想倾诉,找不到可靠的秘密“树洞”?
大脑“宕机”时,焦虑悲伤时,需要一个温暖的文字避难所?
这就是你需要的创意笔记
没有写作时限,没有字数要求,没有体裁限制
轻松游戏,放肆表达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编辑推荐
长踞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风靡全美的创意冒险书
亚马逊读者五星好评全力推荐
★ 让你心跳加速的 642 个“真心话与大冒险”
打开你的脑洞,天马行空,放飞自我!
★ 纾解焦虑的减压神器,把烦恼、愤怒通通交给纸笔,
放胆去写,解放你的真实天性!
★ 这是一本需要你独自探索、亲自完成的书,适合永久收藏及赠送,
享受放松心情与艺术创作的乐趣吧!
◎ 内容简介
本书由美国旧金山写作社(San Franciso Writers’ Grotto)的作家成员共同完成,全书有 642 个天马行空的写作题目,每一个题目都互不重复,古怪、好玩又实用。这是一次关于写作的创意冒险,你需要独自探索、亲自完成。在这场奇妙的智力和文字游戏中,一个个看似互不相关的题目组成了整个蕴含巨大能量场的写作迷宫,它既能为有意进行文字创作的读者提供写作方向和灵感,又能为热爱探索和幻想的你提供放松和天马行空的场域。打开这扇创意写作的“任意门”,你也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文字避难所。
2019年3月7日 想读
白色鸟 豆瓣
作者: 何立伟 2017 - 10
“对我而言,写作本身是对生命的一遍遍透视同问寻。”
《白色鸟》是何立伟先生首部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为一体的自选集,荟萃了何立伟先生近四十年间写作精华。作者前期的作品偏诗意,重直觉,作品往往能直入人的内心。在其人生阅历渐近成熟时,他的文学风格更放得开,看上去少了些“诗意的阅读”,却分明多了些生命的练达;韩少功的评价是“人生的大观园”,写出了一种时代生活的质感。不论是前期还是往后,他的作品都着意于揭示人性:疮痍并不能毁灭美的存在,人性之光总会在暗夜中闪烁。
2019年3月2日 想读
找个背风向阳的草坡睡个觉 豆瓣
作者: 张苹 2017 - 10
每个人都有深藏内心的恐惧和悲戚,每个人都试图在纯净之地寻找救赎,但在这样一个现代摩登文化侵蚀一切的时代,我们要如何才能找到归宿?本书是一本散文式的小说。张苹以一个香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破碎却流畅的意识流语言、颓唐无望的笔触、象征性的手法,讲述了一群不普通的普通人命运交错之奇异却日常的生活,刻画了一群躁动、迷惘、个性的灵魂。在肉欲食欲无限放大,灵魂信仰逐渐坍塌之时,“一定有一个地方,如你所愿”。
2019年3月2日 想读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本书小说下卷《迟开的玫瑰或胡闹》与上卷《徙》,以时间为顺序编排,收录汪先生1940年到199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一百余篇中短篇小说,是迄今为止出版的收录最全的小说集,全面展现了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
黄裳曾说:曾祺在文学上的“野心”是“打通”,打通诗与小说散文的界限,造成一种新的境界。读这些短篇,“就像站在齐白石、黄胄这样的水墨大师案边看他们作画,只几笔就是一个生命,平实隽永,美和幽默从质朴的生活中透露出来”(白桦语)。
2019年3月2日 想读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2017 - 6
《明儿到北京城的垃圾堆上看放风筝去》收录汪曾祺先生一生中与不同人物的书信往来,他最重视的京剧剧本与诗歌作品等。汪曾祺先生与沈从文、巴金、黄裳、范用、萧珊、陆建华等众多名家的数百封书信往来,不仅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当代文学史的史料。剧本与诗歌更是体现了汪曾祺先生在剧本与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2019年3月2日 想读
波普艺术 豆瓣
POP ART
作者: [美] 杰米·詹姆斯 / Jamie James 译者: 凌晨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9
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06 波普艺术
.
艺术评论家杰米•詹姆斯
梳理波普艺术的来龙和去脉
通过48件经典波普艺术作品
解读艺术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叛逆
.
◎ 编辑推荐
☆全面了解:波普艺术起源与发展全梳理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从 起源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其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活跃的众多波普艺术家,辅以大量配图,读者读毕此书,将对波普艺术较为全面且不失细节的认识。
.
☆细节认识:48件波普作品解读
由美国经验丰富的艺术评论家杰米•詹姆斯执笔,从世界范围内的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中挑选了48件,针对每件作品进行解读,并配以大尺寸全彩图,便于读者对于波普有初步的认识,作者深入浅出的介绍则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波普艺术家们所倡导和探索的艺术态度及意识形态。
.
☆入门套系:艺术史首选经典
彩色艺术经典图书馆系列是费顿出版的艺术史入门经典套系,后浪出版公司官方引进,是系统、轻量级阅读又不失专业地了解艺术史的极佳途径。整套丛书共46册,书如其名,每一本都各有标志性色彩作为封面,把这套书摆在书架上,不仅走进了艺术史,也让艺术走进了家。
.
.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从起源到蓬勃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其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活跃的众多波普艺术家,辅以大量配图,读者读毕此书,将对波普艺术较为全面且不失细节的认识。美国经验丰富的艺术评论家杰米•詹姆斯执笔,从世界范围内的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中挑选了48件,针对每件作品进行解读,并配以大尺寸全彩图,便于读者对于波普有初步的认识,作者深入浅出的介绍则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波普艺术家们所倡导和探索的艺术态度及意识形态。
2019年2月25日 想读
头号书迷 豆瓣
Misery
7.5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柯清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登遇到车祸,被退休护士安妮所救。安妮是谢尔登的书迷,得知他将自己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苦儿”写死之后,对其百般折磨,让其通过写书为“苦儿”续命。谢尔登被安妮囚禁于家中,深知书写完之日,就是自己命绝之时……
《头号书迷》是斯蒂芬•金最为著名的心理惊悚小说,首次出版于一九八七年,创下首印量一百万册的纪录。曾于一九九○年被搬上大银幕,主演凯西•贝茨因其中的护士一角荣封奥斯卡影后。
《头号书迷》采用了狄更斯式的“书中书”结构。在贯穿始终的恐怖气氛中,如珠玉般点缀着斯蒂芬•金对于小说创作的真知灼见: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关系,讲故事之人的艰辛、愉悦和责任,灵感的本质,“严肃”写作和“流行”写作之间的区别。谢尔登的形象充满自传色彩;安妮则不是被简单地视为怪物,而是以细腻并通常感人的笔触加以塑造,使得绑架者和人质之间扭曲的互动关系真实可信。这本书展现了斯蒂芬•金对于人类心理的深刻理解。
——《出版人周刊》
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和悲惨的道德真相。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授予斯蒂芬•金杰出贡献奖时的颁奖词。
2019年2月25日 想读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70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2019年2月25日 想读
一个人的朝圣 豆瓣 Goodreads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
7.5 (162 个评分) 作者: [英] 蕾秋·乔伊斯 译者: 黄妙瑜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9
★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拍摄中
★台湾读者表示“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读到凌晨”、“是一个简单、素朴但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笑泪交织的阅读”
★2013年春季英国最具影响力“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第1 名;欧普拉读书俱乐部夏日选书、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2012年英国最畅销新人小说;《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嘉人》、《今日美国》等各大媒体高评价推荐
★他以为人生就这么过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
★1个人,87天,627英里
★有关爱的回归、自我发现、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这一年,我们都需要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2019年2月25日 想读
时间的礼物 豆瓣
DITT LIVS AFFÄR
6.8 (28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孙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内容简介】
世间的一切都有标价,除了时间,一秒就是一秒,谁都无法讨价还价。
于是我总在出差,把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贡献给工作,因为我坚信创造财富才是时间的正经归宿。45岁时,我成为一个有事业和资本的成功人士,但妻子和儿子离开了我。
癌症将我送进医院,一周前,我认识了隔壁 病房的五岁女孩。她用蜡笔给椅子涂颜色,用牛奶盒做恐龙、给兔子玩偶讲故事,都是为了安慰妈妈和来看望她的人不要难过。死亡一天天临近,女孩却一如既往期待妈妈讲睡前故事,期待上学,期待着明年的生日会。她偷偷告诉我,穿白大褂的外星人会来治好她的病。她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以及那些我没有为他做的事情。
死神要来带走女孩的那天晚上,我的心像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我向死神提出用我的命换女孩的命,但死神还要求抹去我在世间的一切痕迹。过去的45年,从父母的儿子,到儿子的父亲,我是如何度过的?
一次对过往的清算,让我终于明白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
【编辑推荐】
◎ 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累积成我们不可替代的情感。
◎ 你的时间,是否都用在了合适的地方?给了对的人?对的事?
◎ 这一次,巴克曼要讲一个关于时间和选择的故事。
◎ 一场与死神的交易,一位父亲迟来的悔悟。
◎ 《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之后,再度热泪盈眶。
◎ 巴克曼式催泪故事,温暖度依然100分。
◎ 好莱坞金牌制作公司果断拿下电影版权,筹拍进行中。
◎ 全书彩色印刷,15副手绘精美插图。
◎ 有时候,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如今,巴克曼作品全系列销量已经突破1300万册,他是当之无愧的暖心小说之王。
-
从《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再到这本《时间的礼物》,巴克曼用文字实力和惊人销量证明了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拥有超强的催泪功力。《时间的礼物》开篇就让人胆战心惊,一位父亲向儿子自白,他在平安夜早晨杀了一个人。带着疑问和不解,接下来巴克曼用非常冷静克制的语调道出一个痛彻心扉的故事。这是一位父亲深刻的心路历程,忙碌半生,却发现与最亲的人渐行渐远。
《时间的礼物》源自于巴克曼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一直在思考为家庭做出选择的问题。某年圣诞夜,看着在身边熟睡的妻子和孩子,他写下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间是一种非常公平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讨价还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给了自己就不能给父母,给了工作就不能给孩子,我们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回忆,都源于我们每一次做出的选择以及如何用掉自己的时间。
2019年2月2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