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07 - 1
本书是诗词鉴赏大家叶嘉莹先生对汉魏六朝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评点,叶先生从具体的个体诗人入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评析,阐述了历史时代、社会现状和诗人个体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叶先生学识渊博,极富才情,善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细腻的兴发感受,跨越时空阻隔,去体味挖掘那一特定历史时期诗人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带领现代读者与古代诗人做了一次心灵层面的交流之旅。
2018年12月3日 已读
陶渊明部分最是精彩,绪论次之。整体逊于说杜甫。
中国
杜甫传 豆瓣
作者: 冯至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018年11月6日 已读
严谨翔实,诗史交融。给我这样的文盲读,定不能比洪、陈之大作。因此书实在缺少真情,感觉只是读“传”,非读“杜甫”。意识形态并不严重,相当部分言之有理。但因此生出统摄全书的主题:“杜甫诗的成就,主要决定于政治热情。”片面狭隘,陈腐恶臭。且以之概括杜之品性亦皮毛见地:政治热情乃时势环境造就,真正发自天性的是杜之良善心肠,即人道关怀,一如孔子、耶稣、陀氏。果然最后露馅了:“毛主席指示我们”云云。故其评杜未及叶嘉莹之健全,而叶之健全正在于其理解杜之健全。还有五点不满:一,夔州部分叙述不够明晰;二,不少叙事译自诗句;三,诗人写诗人传,原想该是漂亮语言,不料寻常得很;四,偏重以内容(反映时代、关怀人民)评判诗歌,对杜诗整体艺术发展所谈甚浅;五,黑了中晚唐如贾岛等人(还好没提长吉义山,否则我要跟你冯至打一架
中国
杜甫诗选评 豆瓣
作者: 葛晓音 2002 - 10
《杜甫诗选评》讲述了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郁。李白写出了人类应有的生活,杜甫记载了人类现实生活的苦难。杜甫诗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有机统一:重大的社会生活与精工顿挫的诗法完美疆。在流行风花雪月的年代,在某些作家漠视社会责任感的年代,在“躲避崇高“的年代……
2018年10月21日 已读
贵在扎实,但无甚精彩。逊于叶嘉莹本(尤其是对「曲江二首」的解读),盖一用力,一用心。选诗功夫极好,只是夔州诗占杜诗有三分之一,书中择取略少。
中国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8年10月18日 已读
①非常好,但还是疑惑为什么分数这么高。毕竟奈保尔在前。②“我毕竟是个外来者。但我寻思,在大坝修好之前就来到那里,毕竟是件好事,在长江被驯化之前亲眼看一看白鹤梁以及三峡,毕竟也是件好事。在这里既有人类的历史,也有长江的历史,而当两者相互冲突、将这个地方永远改头换面之前,我尤其不想置身其中。”而我毕竟不是一个外来者,所以读这本书时不时就让我泪目。我想,即使是为了杜甫,也不该修筑大坝吧。既然修筑了,又为什么交给我这样的诗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③“四川诗人杜甫”……类似错误还有若干,译者和编辑居然都没标注出来。以及我很想知道“给力”这个词的英语原文是什么。
中国
叶嘉莹说杜甫诗 豆瓣
9.2 (1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08 - 1
杜甫在唐朝诗歌的历史演进中,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一千五百首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的是他现实的生活,所以也被称为“诗史”。作者结合杜甫的生平,融入自己对诗歌感发生命的理解,深入讲解了杜甫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对《秋兴八首》作了详细的解读,引领读者走进杜甫的诗人心境。
2018年10月8日 已读
泪流有时,“我是被杜甫感动了”。
中国
小团圆 豆瓣
7.9 (15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4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鲁迅的青年时代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周作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3 - 8
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鲁迅的青年时代》为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知堂应报刊之邀所写纪念文字的结集,是继《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之后又一种关于鲁迅的著作。其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事实,且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早年生活情状、学问兴趣所在、思想形成根基等。有别于当时诸多片面化、概念化的神化鲁迅之作,知堂尤为强调的是鲁迅作为“人”的一面,如《鲁迅的笑》《鲁迅与弟兄》各篇,让我们看到了“横眉怒目”而外“和蔼可亲”的鲁迅。
2018年8月16日 已读
評論多以“史料”作評,沒有人視之以“散文”,有的話也不過一句“太平淡”。
中国
既见君子 豆瓣 Goodreads
8.0 (54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读过去的诗,也是在说当下的事。诗中虽处处有鸟兽草木,但它们从来都是人世的投影。鸢飞鱼跃,是人的境界;黍稷方华,是人的情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处处都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努力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当下的生命。
-----------------------------
先是挑着看,然后又通读一遍,真是很喜欢。且时或想起十几年前草写《诗经别裁》时的情景,觉得心态竟是十分相似,然而却是很久没有这样去读诗了,羡慕,更是钦慕“既见君子”的与古人相会,除了体贴也还有贴心的想象。虽然是个人化的,但是我却忍不住悄悄相随成为约会的窥视者,收获了一腔欢喜。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者写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也是叙说当下。诗歌不仅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印证着我们生命中的缺失。将自己读诗体验付诸这样一种本真的叙事,是令人称羡的创作,这其中有一点天真,一股灵气,还有深沉而细腻的襟怀与情感。
——李庆西(《书城》杂志执行编委)
在这些文字尚未被收束起来印成一册书时,我曾一篇篇搜集它们,打印了带在上班路上看。你看到你心里最深的困苦无告,作者都帮你说了出来;你看到一代代伟大深邃的心灵,是怎样在人世跌宕;你知道了这些都是必须要走的路,你会通过这些桥,去往更开阔的地方。对于这样一本书,除了读、摘抄和体会,很难再说更多。我不吝啬用“最好”来形容它——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写古典诗歌与诗人的书,里头每一篇都是最好的怀人文章。
——肖海鸥(读者)
我一直想谈谈那些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不是做文学批评,也不是做考据翻案,约翰逊《诗人传》那种,我更是没有资格,也觉得于己无益。倘若硬要为自己的谈法寻个究竟,或者可以用“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句陶诗来比附。T·S·艾略特在《安德鲁·马韦尔》的开头说道:“这里没有任何翻案文章要做,谈论他只是为了有益于我们自身。”张文江老师在讲丹霞天然禅师的时候说:“好玩的是我们自己。”他们的这些话给我开辟出一条道路,至于能通向哪里,自己也不能确定。
——张定浩(本书作者)
2018年7月13日 已读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最喜欢「谢宣城」「李太白」「魏武帝」三篇。想想作者的年纪,再想想顾随先生讲诗词的年纪,只有太息而已。
中国
骆驼祥子 豆瓣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 1
《骆驼祥子(初中部分)(修订版)》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老舍先生虽然是一个幽默大师,但《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悲剧作品。作家没有刻意幽默,而是摹写生活的本来面目。作品中的人物都在走着下坡路,从样子、虎妞孙福子、二强子、老马祖孙,到曾经威扬一时的刘四爷,都在走向绝望、暗淡。由这些人物的悲剧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
《骆驼祥子(初中部分)(修订版)》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浓郁的古都风情,市井气息。老舍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骆驼祥子》偏重下层劳动者的生活场景,尤其是车夫的圈子,大杂院的生活。这些京腔京韵的北京风情为本书增加了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2018年7月2日 已读
很喜歡,但也給五還是六年級留下了某種心理陰影。
中国
彷徨 豆瓣
9.5 (25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同。
书的扉页,有作者的题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将其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 “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彷徨》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野草 豆瓣
9.5 (235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 3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党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人生 豆瓣
8.0 (99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2018年6月15日 已读
媽誒我初中讀過……
中国
千秋一寸心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周汝昌 中华书局 2006 - 11
本书编选唐宋诗词欣赏讲解文章六十篇。书中所选诗词包括秦观、陆游、岳飞、柳永、李清照、贾岛、杜牧、李商隐、杜甫、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名篇。
2018年6月13日 已读
很好,受教極多,然差「顧隨詩詞講記」遠矣。「講記」一本後讀卻先讀完,因為覺得周先生的語言讓我有點膩味吧。一,“于文字海中得见慈航”,形容得好。二,我覺得白话文并不乏味,如鲁迅沉郁結實,张爱玲绚烂而淡薄,均有“诗的素质”。三,如“花落水流红”几篇太轻泛。四,好在周先生功底好,半文半白的语言不至于让人恶心,但还是有点酸味。五,為何幾乎每篇都有一處乃至多處提醒年輕學人要著眼於某處云云,聽得煩,記起高中時候數學課每每講到重點,老師都會來一句:“看這裡!看這裡!”
中国
我循着火光而来 豆瓣
5.9 (16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0
《我循着火光而来》是张悦然的全新中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一群孤独男女,背负着难以言说的过往,执着寻找生命中的火光。这些人物纯真又世故,冷漠又热烈,敏感又坚韧,他们因为惩罚自己而作恶,因为相信而多疑,因为爱而背叛。张悦然笔锋如炬,以丰沛的诗意,书写出关于爱与孤独、金钱与才 华、文化偏见与阶级隔膜的当代寓言,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与暗影也由此跃然纸上。
余 华:她对人物的把握准确。“准确”这个词在我这里是较高的赞扬……无论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样的方式,准确永远是一个作家的目标。
阎连科:真正能捕捉到人的骨缝幽深处的情感冷暖并在灵魂裂隙中丈量深浅的,怕也就是悦然的这些小说了。
2018年6月8日 已读
最後一篇給了我些許溫暖,然而最後依然是冷意。
中国
歧途佳人 豆瓣
作者: 苏青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0 - 1
《歧途佳人(经典珍藏版)》是苏青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时曾轰动一时,创造了连续再版68次的出版奇迹,吸引过许多青年男女读者。在《歧途佳人(经典珍藏版)》中,苏青从自己的婚恋经历和理想破灭过程中取材,以耳闻目睹的旧社会里各种尔虞我诈的事件和人性丑恶的一面为背景,精心为读者炮制了一份文学大餐。
《歧途佳人(经典珍藏版)》由一个个简短的片断集结而成。故事情节如流水般舒缓流畅,自然明晰。虽没有多么的跌宕起伏,却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人物的鲜活,多变复杂的性格也使故事少有些戏剧色彩。
2018年6月8日 已读
完全沒印象了,真的是很久很久以前…
中国
基本美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周嘉宁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4
★周嘉宁短篇小说转型力作,梁文道、路内、张悦然等联合推荐
★努力抵抗对抗虚无的世纪,了不起的年轻人们共同呼喊下一个黄金时代
【本书看点】
①周嘉宁短篇小说转型力作,关于城市、青年、未来、创造、美、友谊,探讨时代和历史如何作用于当下的中国年轻人。
②生命的价值正是人自己创造的,一幅明亮的、英雄的、乌托邦式青年群像:在混乱的格局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在复杂的环境制定切实的计划,在无聊的噪声中保持向上的热望,最终使 年轻成为一种品质。
③97回归的方阵、申奥成功之夜、上海世博会、郊野音乐节、大众偶像、电子游戏……一次从21世纪初回溯至今的时光之旅,在下沉的世界里,用文学的方式,为此时此地的青年生活建造纪念碑。
【内容简介】
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如何在下沉的世界建造自己的纪念碑?
周嘉宁短篇小说转型力作,不可复制地书写八〇后青年一代的心灵与漫游
一场世纪初的漫游,介于即将失去的时代与正要开始的时代之间。从上海,北京到香港,可爱平凡的年轻人在规则的缝隙间呼吸,嬉戏,仿佛青春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书中的叙事者穿梭在北京奥运会,郊野音乐节,城市马拉松和低像素电子游戏的场景之中,曾经的大众偶像与地下青年文化交织成时间的舱体。
好比从未被命名的巨型动物出现在眼前的震撼和迷惘,或者站在林间空地时,头顶的银河。在《基本美》中,周嘉宁于千禧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开辟出一片尚未被定义的状态,以一种轻盈,逆流的语言,标记出他人与自我,意义与美学的崭新边界。
【名人推荐】
周嘉宁擅长在徐缓中表现撕扭,在恬淡中展示挣扎。她寻找的小说入口往往很小,却有别人看不见的风景。优雅文静的文字,饱含温度、热量和别样的情致。
——程永新
从现实看,周嘉宁的小说避免了生活的戏剧化,显现出日常的忧劳,交流的艰难和情感的困窘;从虚构看,所有的现实都被收摄为向上的可能,仿佛融入了澄澈的大湖,呈现出一种让人心动的基本美。
——黄德海
她是一个被内在力量驱动的作家,她身上有极其固执的软弱,她的小说很容易与读者擦肩而过,当时惘然,后来想起,觉得是她主动避让。为了不让你记得,或者是她自己可以忘怀。
——路内
终于等到了周嘉宁。在公共话语渐渐退场之后,原来要用这种声音去表述这个世代。在他们还没来得及变老就被时代抛弃之前,留下一段写在浮沙上的足迹。
——梁文道
读了周嘉宁的这些小说,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有共同的东西:历史的虚无以及对这种虚无的抵抗,不知所以的讽刺和热望,陷于自我和时代的反复纠缠……这是重大写作诞生的时刻。
——杨庆祥
这本书里的小说以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完整地呈现了周嘉宁近年的思考——关于远去的时代和消逝的青春之间曾发生过的强烈共振。她用诗意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沉静、充满反思的“见证者”的声音。
——张悦然
2018年6月8日 已读
前面幾篇偶有重複感,但單獨來看又其實都完成得很有美感。也像是慢慢發力,最終寫出了最後的「基本美」。「基本美」接近於「我的男友」,是那種描摹年輕狀態卻能寫得飽滿的作品。李曾說起青山七惠:“我覺得她是能引誘我寫小說的人”。而我覺得bololo是能引誘我寫小說的人。極偶爾有句子不自然,但語言整體很流暢,簡明而深邃,大概就是由此產生了一種朦朧又明晰的詩意。這些小說中流動著一種好像是情緒狀態的存在,而其實已經被轉換成了“見證”,繼而是“思考”。驚奇同時更佩服她能捕捉到這樣抽象的東西,令人喜歡又尊敬的bololo
中国
顾随诗词讲记 豆瓣
9.8 (17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译者: [加拿大] 叶嘉莹 / 吴之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9
《顾随诗词讲记》内容简介:叶嘉莹教授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半生辗转流离,却仍然将当年听顾随先生讲课时的八本笔记随身携带,可见恩师对其人生学问之影响何其深广。此书虽名为讲记,看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但诗歌妙理信手拈来,自见先生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与深刻的洞见。所有的诗词评述,都直逼性灵,或寥寥数语,点到即止,却让人顿悟其诗心、诗味;或如行云流水,出古人今,东引西联,务求将一家词作的精华妙义点至肺腑之中;或将人生与创作之感悟,以极幽默而练达的态度融人诗词之观感,务求以诚示人,以真问道,在先生看来,此为诗之根本,亦是为人之根本。
顾先生之讲诗,可说如同他所论之诗,古今中外,旁征博引,纯任自然,纵横开阖,了无窒碍,又如羚羊挂角,无痕迹可寻,只觉妙不可言。拍案惊奇之余,只盼仍能不断聆听悟道。
2018年6月5日 已读
這才是真正有教益的文學回憶錄。①“能分擔(擔荷)別人苦痛,並非殘忍。老杜敢寫苦痛,即因能擔荷。”歷史上至能擔荷者:耶穌、陀氏。②“她(葉嘉瑩)痛惜老師的遺稿在十年浩劫中大多被毀棄。”永遠不可原諒。③極小部分不太認同苦水先生,大概因為老先生文學觀較傳統(非保守死板),比如老杜小巧之詩其實並不損其詩格,反證明其能寫得廣而深而好;比如對長吉而言,純粹的想象美或許就是內容。
中国
干校六记 豆瓣
8.4 (56 个评分) 作者: 杨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干校,本来是对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但在“文革”中,却赋予了它新的定语——“五七”,新的含义——对上述人员中的大多数进行“劳改”。杨绛先生在这里讲述了从要去干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个人的心情、感受。本书1981年7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尤其受有干校经历的人喜欢,堪称“干校”文学中之经典。今天、今后,人们要感性地了解那段渐去渐远的历史,本书同样堪为经典。
2018年4月15日 已读
简淡平实,非常喜爱。(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中国
琼美卡随想录 豆瓣
8.7 (6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辑录散文46篇。在书中,读者可以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行文“丰沛而娴熟”的技巧,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的话的特色。
2018年3月28日 已读
有的篇目好极,悲哀极。
中国
刹那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周梦蝶 海豚出版社 2010 - 11
本书汇聚了“苦僧诗人”周夢蝶的五部诗集(共计66首诗),分别是《孤独国》(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魂草》(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十三朵白菊花》(作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约会》(作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有一种鸟或人》(作于二十一世纪初)。这些诗质朴纯净,笔端轻松幽默,饱含诙谐从容趣味,与时代脉搏强烈呼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017年11月16日 已读
许多不懂不懂许多的不懂不懂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