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 - 标记
煤老板自述三十年 豆瓣
7.0 (18 个评分) 作者: 老五 / 劲飞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 4
《煤老板自述三十年:煤老板眼中的世道与人生》将带我们走入煤老板真实的的私人世界。煤老板老五用纸和笔记录着自己这个阶层的所思所想、大小事件、艰难险阻以及诸多段子。现在,他将这些私人档案公之于世,让我们有这次前所未有的机会了解煤老板波澜跌宕的人生。
“煤老板”一词风行四海,但煤老板这个阶层是如何产生和萌芽的呢?它有哪些传奇人物呢?它有哪些你不知晓的人生智慧呢?它与暴富、人脉、冲突、械斗等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联呢?《煤老板自述三十年:煤老板眼中的世道与人生》作者老五作为煤老板中的一员,为你开辟一个个崭新的视角,给出对煤老板零距离的全新围观。
2025年4月10日 已读
前面的故事挺精彩,见识煤老板的人生百态,暴力械斗、矿难赔付、贿赂官员、赌博嫖娼、古董造假、假记者敲诈、娱乐圈黑社会地下钱庄......作者不光有做煤老板的天赋,感觉也挺有说脱口秀的天赋,时不时能看到一些很逗的文段句子。找来电子版看的,最后几十页不知道是在凑字数还是作者的真诚分享。
鹿川有许多粪 Goodreads 豆瓣
녹천에는 똥이 많다
8.9 (306 个评分) 作者: [韩] 李沧东 译者: 春喜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 8
李沧东封笔之作
直面错综复杂的生活本身,探索真正价值的可能性
从《烧纸》到《燃烧》,永恒的审视与追问
本书是韩国导演李沧东于1992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借此他获得了《韩国日报》创作文学奖,并在第二年受导演朴光洙之邀进入电影界,随后他便转型并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 大师。
这部小说集展现了一批裹挟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浪潮中的底层人物形象,他们艰辛地在生活中追求真正的价值,与现实中的痛苦进行抗争,同时寻找个人生活的意义。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遭遇审视韩国现实,但并非止步于讲述历史事件或故事本身,而是着重刻画了人物在此过程中发生的转变,他们逐渐开始对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和自己的身份认同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索。
2025年3月25日 已读
适合与《韩国工人》《少年来了》一起看。身份认同的混乱体现在,《真正的男子汉》中的“我”、《龙川白》中的父亲、《关于命运》中的金兴男、《鹿川有许粪》中的俊植以及,《天灯》中的信惠,有多少人能坚定信念地参与注定成为历史的事件,多数人总是在理想、冲动、恐惧、妥协、谎言和维系自尊中反复。最喜欢是篇章还是《鹿川有许多粪》,俊植和她母亲的生活故事很让人代入。不喜欢《天灯》结尾处要以信惠献身情节表达她对身份归属的明确,有些失真,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聋哑时代 豆瓣
7.8 (80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小学毕业的时候,是1997年的夏天,和之后每一次毕业一样,炎热而干燥。”
从那个时候开始,关于一切痛苦和欢愉,我都准备好了。
90年代末的东北小城,那个外面一切都在激变的夏天,对于十三四岁的少年来说却是一首悠长的朦胧诗。故事的主角是108中校园里的一群初中生,小说通过少年李默“我”的讲述视角,叙写了七个凌厉的少年成长故事,如同奈保尔的《米格尔街》,这些人物相互独立又命运交织,有着互文性,勾连起“我”的成长轨迹。科学怪人刘一达、天才少年霍家麟、古怪早熟的迷人女孩安娜,永远穿白衬衫的艾小男……一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时刻,来自成人世界的权力之手也在拨弄着这群少年:被监控的教室、枯燥无味的书本、充满戾气而势利的老师。面对与外部世界的第一次冲撞,有人激烈反抗,有人陨灭、失去踪迹,更多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聋哑时代》勾勒出80一代的精神成长史。大雪覆盖的工业城市,下岗潮中陷入困境的家庭,在少年们的内心世界投射挥之不去的影子,校园生活也始终有一层压抑暗沉的时代底色。
《聋哑时代》是小说家双雪涛的自愈之作,如同把往事说进树洞,泥巴封好,日后好好珍存。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的锋利冷硬,他用温柔的笔调、元气饱满真挚的汉语、爱与温存的目光,打量少年时代的梦和伤痕,为和自己一样活过的人们做传,把聋哑时代失声者的故事讲出来。这部长篇小说写于28岁,那时他过着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回家写作的双面人生,“写完那天,已经是夏天了。我知道自己再也写不了这样的东西,可能我成了另一个人吧,从那时开始,我就要作为另一个人活着。”
【编辑推荐】
★80一代青春终曲,唤醒成长之痛。我们总会一次次回到少年时代,那里保存着生命最初的模样。90年代末的东北小城,暗色调的108中校园,七个凌厉的少年故事,一段温柔陡峭的青春回忆,一部80后的精神成长史。任何一个夏天都无法与那个夏天相比,少年们沉默不语,少年们凶猛炽烈,他们 的脸上有着和我们当初一样的表情。
★为聋哑时代的失声者作传,这本书,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耳朵。关于成长路上的疼痛与代价,关于那些远去的人,朦胧的爱情、年少的挚友,关于少年的锋芒如何陨落黯淡,向平庸的现实妥协,关于一个人如何在荒谬的世界孤独地长大,一一交出自己最心爱的事物。这是一代人的青春,也是所有人的青春。
★小说家双雪涛的自愈之作,新版完整呈现。新版恢复原作千余字篇幅,保存小说原初面貌,作品首次完整呈现。不同于《平原上的摩西》的锋利冷硬,小说家用温柔的笔调、元气饱满真挚的汉语、爱与温存的目光,打量少年时代的梦和伤痕,为同代人的青春留下存证,替沉默的人说出自己的故事。
★汉语小说青春书写的开拓性作品,双雪涛的少年故事,有塞林格式的叛逆与反思精神。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80后青春叙事,小说以锋芒之笔,剔开青春温暖背后世界的残酷;以少年之眼勘察人性明暗,书写个体与世界冲撞之间对自由和自我的恒久探寻;以一部鲜活的东北少年人物志,交织出时代暗影之下一代人的青春与命运,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历史深度。
2025年3月23日 已读
二流男性作家中小学回忆录,写男性友谊的部分还行,一旦涉及到女性角色,时不时就能看到令人不适的描述。所有篇章中最喜欢霍家麟这一篇,有趣又绝望。
檀香刑 Goodreads 豆瓣
9.0 (57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檀香刑》,给人一种穿行在现实与幻象之中的错觉。故事的地基架构在1900年戊戌变法前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德国人在山东强行修建胶济铁路的大背景上,而人物间跌宕起伏的恩怨情仇、色彩斑斓的民间故事、骇人听闻的血腥酷刑,又营造了一种富有原始神秘色彩的文学叙述氛围。正是在这种时而真实、时而魔幻的叙述中,小说呈现出一幅大开大合、活色生香的高密东北乡图景,活跃在这幅图景中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立体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他们上演的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抗争,那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猫腔戏,共同呈现了高密东北乡摇曳多姿的广袤大地。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恣肆的语言建构之下的戏台上,关于痛苦、死亡、尊严、欲望、友谊、忠诚等一系列命题的大戏正在上演……
本书获得2002年首届“鼎钧文华奖”,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025年3月20日 已读
很精彩的小说,赵甲、孙丙、钱丁——刽子手、戏班主/义和团、知县串起清末/山东高密东北乡的魔幻又真切的故事。猫戏的原型原来是高密地方戏曲茂戏。书里的戏文很有韵味,民俗俚语很丰富,很俗很土也很生动,是属于民间社会的语言和声音。
贫穷的质感 豆瓣
8.4 (66 个评分) 作者: 王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2025年3月15日 已读
充满细节英国底层社会观察,读起来很有故事性,让人不觉得倦怠,笔触具有文学性,很优美,值得自己好好学习。内容涉及福利制度、多元文化、乡村农业、民间组织、工党历史、新冠疫情,最后两篇关于猎巫史和家庭儿童史的随笔也写的很好,读起来兴趣盎然,很有知识收获。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莫过于英国民间组织的发达,以作者居住地为中心的三十英里内有近百家非营利民间社团,几十家半营利性质的“社会企业型民间社团”。不少公立图书馆也是由民间团体管理运作。作者居住的一个小村庄中也有自己图书馆,图书借阅不断,公益活动丰富。疫情时期,民间团体还能组织送书上门的服务,令人赞叹。“2018-2019年,36%的英国人不定期地义务从事着至少一份社团工作,每月定期从事义务工作的人数则高达22%。”
少年來了 豆瓣
소년이 온다
9.2 (178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尹嘉玄 漫遊者文化 2018 - 1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2025年3月12日 已读
结尾处译者对书名“少年来了”的解释很好,既是少年的恐惧、士兵的歉疚,也是遗属们的渴望和期待。第二人称“你”将读者从旁观者拉入亲历者视角,故事从少年东浩开始,从东浩母亲的叙述结束。前面少年少女们的经历是被拷打虐杀和镇压,让人感到残酷血腥和压抑,而东浩母亲的叙述只让人落泪。这让我想起《请回答1988》中宝拉在雨夜被警察跟踪逮捕时,德善妈妈的苦苦祈求。即使看了很多遍,那一段还是会让人落泪。光州事件中惨死的少年们市民们并没有随时间而被人遗忘,对于这段残酷过往的痛苦不仅仅存在于遗属们的记忆中,我想也被镌刻在更广大韩国市民的记忆中,被建构为社会集体记忆。女工善珠篇,对于清溪被服劳组女工抗争的叙述,也被记述在具海根《韩国工人》中;对于身着绿色制服参与运动的新市民,让我想起了《鱿鱼游戏》中身着的玩家们。更不必提那部著名的《出租车司机》。文艺与政治不分家,韩国的文艺作品参与了关于光州事件的集体记忆塑造,而这种形成的集体记忆的也成为捍卫民主制度运作的保障,让尹锡悦戒严成为一场滑稽剧。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1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5年3月10日 已读
女性主义科普书,没有什么新知。上野说话风格真是毒蛇,有些台词像是豆瓣一些关于夫妻/情感帖下面的高赞吐槽哈哈哈哈。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这个书名意同上野那一代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成果没有传承下来,既意味着传承的断裂,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女性主义者这个词真是不分国别的被误解被污名。
性别与法律 豆瓣
作者: 周安平 2007 - 3
《性别与法律: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在探讨,性别平等在公共领域中的法律文本上已经确立后的今天,为什么性别歧视还那么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本文从性别歧视的法律起源入手,揭示了法律关于性别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对立划分的二元结构,从而揭示了性别歧视与这一二元结构的同构性。
2025年3月10日 已读
语言简明流畅,内容清晰易读书。这本书大概是作者博论改写而来的,部分论述略显重复,但瑕不掩瑜。作者以社会性别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将公私领域二元结构作为批判对象,依次分析性、家庭暴力、婚姻、家庭诸方面的性别不平等。性别的结构性困境被具体化为法律的社会建构,这种建构的基本形式是作者反复提及的性别化的公私领域二元结构,诸法律实践中的性别问题可追到这个结构层面。这个观点与上野对市场-家庭黑箱的二元结构的批判类似。
问苍茫 豆瓣
9.4 (8 个评分) 作者: 曹征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2
全球金融危机,劳资矛盾如何化解?
资本运作无处不在,《新劳动合同法》保护谁的利益?
且听曹征路《问苍茫》
官场、职场、市场,草根人生惊心动魄,试问神州大地谁主沉浮?
农民进城成了工人;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成了CEO;大学教授成了资本顾问;村长变成了董事长……
深圳一家台资企业的工人罢工了,老板不堪压力,重用倒闭国营企业的书记来做思想政治工作。这些以“开处”为代价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工人”,很快就把书记当成了主心骨和代言人。罢工平息了,书记转身又变成了老板节省劳动力成本,维持资本高效运转的法宝。
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还是“劳动力商品”,劳资矛盾能不能靠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老板、书记、政客、知识分子、觉醒的工人各有看法。就在这时,《新劳动合同法》颁布,新的风暴悄然来临……
《问苍茫》用惊心动魄的故事,鲜明个性的人物,深沉锐利的思考触摸社会现实,追问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世界工厂”中国的未来走向……
2025年3月10日 已读
改革早期群像小说,外资资本家、知识分子、国企书记、村支书、劳工维权人士、普通女工、政府官员等,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始终带着淡淡的讽刺和黑色幽默的味道。有趣的文句不少,诸如“《劳动法》就是管理劳动的法,不是保护劳动的法”“什么叫做闹大,从根本上说闹就是大,不闹就是不大”“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币解决”等等。工人出身的劳动维权者唐源的话“因为我总以为为知识份子能有点良心”,想到了韩国全泰壹的那句“多想有个大学生朋友”。
王氏之死 豆瓣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6.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景迁 译者: 张祝馨 南海出版公司 2024 - 9
清代郯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东小县,默默无闻,但多灾多难。妇人王氏,一个疑案记录中昙花一现的受害人,在飘雪纷纷的夜晚,惨死于丈夫之手。
利用县官回忆录、地方县志与《聊斋志异》,史景迁还原了17世纪末这个边缘县城的生存样貌:普通百姓挣扎于战乱、贫困和地方暴力中,没有官场人脉帮忙应对,也没有强大的宗族可以倚赖;无名女性没有法术和金钱做靠山,婚姻可能是毫无欢乐的陷阱,舆论与道德的纠缠随时将她们置于死地。
穿梭于聊斋的幻梦与郯城的苦难之间,他们在崩解的现实中,苦求肉身与道德的基本生存,在亦真亦幻的志怪故事中渴望正义的降临。这是一个有关幻想、肉欲与不安的故事,是对当时的郯城恰如其分的注解。在人鬼莫辨的世界,人们详实而真切地体味命运的尖厉。
2025年3月10日 已读
篇幅很短,戛然而止。旱灾蝗灾水灾不断,土匪兵乱税赋不减,极度贫困下的无休止的人欲和暴力。古代社会人命如草芥,做人惨,女人更是悲惨到绝望。中国帝王将相史记述详细,平民生活的记录却罕见文本,做中国古代微观社会史很难,也很有意义。
我的母亲做保洁 豆瓣 谷歌图书
8.0 (44 个评分) 作者: 张小满 光启书局 2023 - 11
【编辑推荐】:
★城市巨轮运转下,保洁员群体被遮蔽的日常
是谁在维系超级城市的“体面”与“洁净”?这是一群用体力劳作填满超长工作时间的外来务工者,他们在深圳这座包容万象的城市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污渍、垃圾为伴,支撑起城市文明对整洁细节的无限追求。作者张小满的母亲就是城市保洁群体中的一员。他们落脚城市的初衷是如此相似,一路走来的人生又与时代发展的轨迹紧紧捆绑。他们在深圳寻找自己的生存缝隙,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知道如何寻找机会,很清楚自己在整个阶层划分中的地位,用一种贬低自己的语气谈论着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却总是处在城市生活的边缘,城市的“整洁”“舒适”“便利”几乎与他们无缘。而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命运本质,其实也映照着绝大多数的我们。
★母与女,“蓝”与“白”,两代人的隔阂与交融
当母亲成为一名城市保洁员后,“我”与母亲重新生活在一起。母亲用批判的眼光观察“我”的生活,而“我”也激烈地回应。但“我”爱母亲,更想理解母亲。“我”试着从了解母亲在超级商场的保洁工作开始去理解她,母亲又为“我”带回非常具体而生动的保洁员群体日常素描,母女二人一起拼贴出这一群体的生存境况。母亲一辈子都是付出体力劳动的蓝领,而“我”则是看似跃入“体面阶层”的白领,母亲向来以此为荣。随着母女二人在记录保洁员群体故事的过程中,“我”得以重新回望自己的来处,越来越感到,自己很多看似努力的行为,看似接触到的圈子,其实不堪一击,“我”与母亲、与保洁员们,一样是无法豁出去的人,我们有共同的来处。而母亲也在这一过程中,颇感悲伤地意识到,苦读成材的子女,最终也不过是在城市生活中勉力维系一份螺丝钉般的工作,稍有不慎,同样会滑至“主流生活”之外。通过保洁员群体的故事,或许我们也能关照自身的处境,对自身的生活有所省视。至于“我”与母亲,两代人之间的真正理解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记录、书写母亲生活的这一过程,令“我”与母亲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信任对方、支持对方。
★梁鸿、陈年喜、黄灯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2025年3月7日 已读
就像作者所说的,母亲成为她的一双新眼睛,去重新观察自己的生活世界。尽管作者在后记中说自己没能用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写出这一切,但是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够动人,充满动人的细节。作者对自己年少求学经历的回顾也很精准,“但凡我在青春成长期的任何一天做了“放弃”的决定,我的人生一定也是随波逐流的。我的那些从课堂上消失的同学,他们一定也曾感到害怕。”
帝国的分裂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4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2025年3月2日 已读
官逼民反和刁民作乱之外第三种叙事——中心-边缘叙事,美洲殖民地的独立为美利坚合众国并非直接物质掠夺与压迫,而是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诉求的产物。重要的并不是大不列颠征多少税,而是征税权是谁来制定,对美洲各殖民地立法权究竟在何处,美洲殖民地作为大英帝国政治体系中的边缘自身的安全与权利如何得到保障。模糊混日子双方相安无事,但是挑明了说权利义务和各自位置,得过且过就再也维持不下去。当权者所犯的愚蠢错误和时局走向注定英美无法在旧体制下和解。不过作者罗列了太多时人论述,大段历史文献原文引述,让人看的不顺畅。
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 豆瓣
9.0 (17 个评分) 作者: (韩)具海根 译者: 梁光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对韩国从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末劳工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和政治给第一代产业工人带来的冲击和他们的斗争模式。
《韩国工人》展现了一部令人着迷的历史。描述了发展中国家一种最具战斗性的工人运动在克服不利的文化和专制的工作条件的同时形成阶级意识的过程。同时,具海根恰逢其时的分析也向我们展示,随着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新的大韩劳动组合协议会在政治上的成功,同时伴随着集体认同发生某种程度的削弱。
由于对于社会科学理论的充分了解,具海根对现代韩国的阶级形成作出了分析敏锐且体察入微、富有同情心的论述。由此,他对学术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令世界各地有关的劳工运动活动家和研究人员很感兴趣。
2025年3月1日 已读
阶级没有完成时,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会形成也会瓦解,会进步也会倒退。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国家机器、结构同质性、工人群体经验感受、抗争行动乃等等有紧密关联。从60年代到90年年代,韩国工人运动从以女工为主导的轻工业到男性主导的重化工业转变,工会领导权也从女性转移至男性手中,女工的抗争史被边缘化。韩国工人运动与民众运动交织,又伴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与中产阶级领导的新社会运动分离。不同的工会主义,实用工会主义、政治工会主义、社会工会主义(巴西&南非)。文化对于阶级意识的形成很关键,西欧的手工业工人的互助文化、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工人文化与历史记忆等。要文化与阶级意识的关系有更清晰的理解,绕不开E.P.汤普森。权利意识是否必然意味着更加个人取向与保守化的态度?工人群体异质性提升是否必然意味着工人阶级的分化瓦解、阶级意识的衰落?中国工人阶级意识的走向如何?
探路之役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萧冬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本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2025年3月1日 已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潮流开始涌动,但是最开始只是涓涓细流,尽管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动能,但是经典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原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依旧紧紧扼制改革的潜力,但计划体制之外的市场一经诞生便具有扩张自身疆域的动力,直至越过临界点,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袭来。“从初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1984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的'计划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再到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前后历经十四年”。这本书的几个说法很意思,大概也不是作者独家提出的,即文革催生改革、开放推动改革、农村改革释放市场、体制外倒逼体制内改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既不是市场自发力量的产物,即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也不是整体规划设计的产物(虽然邓小平被称为总设计师,但改革开放始终没有一个一揽子规划或者通盘执行步骤,有的仅是三步走的现代化蓝图),而是随机试探和有限理性的产物。尽管有多次意识形态的争论,但是邓等高层领导人始终避免其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80-90年代真是生机勃勃,那时中共的党理论还有所发展,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能够从理论上回应当时的一些争端。这也和当时知识分子有相对宽松的讨论环境有关。不过宽松或改革开放本身也仅对经济领域而言,政治领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1993年邓小平曾表达对改革发展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担忧。作者认为改革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我比较认同。不过究竟是什么改革呢?
从提问到输出 豆瓣
情報生産者になる
8.8 (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曹逸冰 文汇出版社 2024 - 10
★上野千鹤子2024年重磅新书!李钧鹏、裴谕新、严飞一致推荐!
★18堂写作课,学习像上野千鹤子一样思考和输出
★教你大学里不一定会教的重要的事“上大学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用做研究的思维处理人生课题,为你的敏感、委屈、愤怒寻找一个出口
★首次系统化公开《始于极限》《厌女》背后的知识生产术
★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
★一本书解决你的论文写作焦虑,学生、写作者、终身学习者必备工具书
★一场智识的成人礼:拥有搞清楚一件事情的能力,你就拥有打开任何一扇门的钥匙!
·
高等教育以上的阶段不再需要学生念书(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做学问(学而后问)。换言之,学生该做的不是解出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是提出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找到答案。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深耕研究和教育四十余年,著书上百部,首次将毕生功力倾囊相授,以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拆解做研究的全流程,手把手教你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构建逻辑、输出成文、口头答辩,依次攻破开题报告、研究计划、文献综述、研究论文。
本书传授的是知识生产术,即发现和掌握事物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能力。在今天这个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世界,即使现有知识成为一堆废纸,拥有知识生产术,就意味着拥有在重重迷雾中生存下去的智慧。
·
上野千鹤子因其大量面向公众的著作而广为人知,在中国也有为数众多的拥趸。这本书提醒我们,上野教授绝不仅仅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而且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和卓越的教师。她坚定地认为学生应该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并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教学,循循善诱地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透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坊间常见的循规蹈矩的教材,而是渗透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是一本个人色彩浓厚的书。我读过大量社会科学方法教材,这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上野千鹤子以她特有的对于个体经验的重视,具体而微地将她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悉数传授给读者,将一本具有工具性特点的方法书,写得既清晰又生动,既有“按图索骥”一般的可遵循路线,又不失可读性与趣味性。
——裴谕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
《从提问到输出》是一本对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系统性解读的实用指南。上野千鹤子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日常的疑问出发,逐步构建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研究课题。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仅在于信息的获取和整理,更在于如何通过具有批判性的提问和分析,创造出新的知识。本书不仅是学术入门者的实用手册,也为经验丰富的研究者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研究的宝贵资源。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本书不仅是在传授写作优秀论文的方法,若放入创业的语境,社会学可比作事业,论文则为商业模式,由此可从中获得大是可以活学活用的知识,令人深受启发。对干需要在工作中创造新事物的人来说,这本书十分值得参考。
——日本亚马逊读者
2025年2月28日 已读
关于KJ法的内容很有收获,去脉络化与再脉络化,将时间维度抽离再赋予。KJ法和扎根理论的核心区别在于KJ法的信息单元是有意义的语句,而非单个词汇/关键词。如何判断信息单元是否有意义?多问so what。信息单元-元信息-元元信息。研究计划、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不是结论先行,论文撰写的部分一定是结论先行的,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了回答自己的问题,令人对自己的结论信服。结论先行,文章主体内容进行排布。
技术与德国:1800年至今 豆瓣 Goodreads
Technology in Modern German History
作者: [德] 卡斯滕·尤尔 译者: 朱任东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4 - 3 其它标题: 技术与德国
本书是一部德国技术史著作,研究时段为19世纪初至当代,核心观点为“技术塑造现代德国”。本书探讨了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介绍了在200年的现代德国史中,技术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全书正文共8章,分为“追溯历史”和“新的方向”两部分。译稿共20万字、22幅插图。作者是德籍学者卡斯滕·乌尔(Karsten Uhl),他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授现代史和技术史,并且是米特堡-多拉(Mittelbau-Dora)集中营纪念馆负责人。译者为朱任东,曾出版多部历史译作,其中包括我社出版的《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作为一部概述性著作,本书涵盖了技术史的多个方面,例如城市技术、农村技术、高科技、日用技术、技术使用者等,相对完整地描绘了现代德国技术发展的面貌。此外,本书对曾被忽视的研究领域给予了关注,例如,在工业化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农村地区,对技术史及其社会和文化应用至关重要的技术使用者。
2024年12月28日 已读
德国技术史的文献综述,部分章节文献堆砌感明显,读起来有些枯燥。chapter 1、4、5和7比较好看。德国早期工业技术中对“人性化”因素的重视、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与德国传统多样化优质生产(DQP)两种模式的演化、假肢例子呈现的技术与人类人体之间的关系、DIY与男性气质、技术进步的愿景与民族主义、种族组主义的关系等要点,补充知识。"英国的卢德分子并不是对机器或技术进步本身感到敌对。更确切的说,他们关心的是“两个实际问题”,即避免失业和维持生活水平。"想到之前看的《技术陷阱》,更确切的说是,卢德分子恐惧的绝对失业和生活水平绝对下降,这两点是终身的。无论左中右都认同马克思关于技术中立原则的概念,“工人要反抗资本主义对机械的雇用,而不是反对机械本身”。之后还是要把《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看完。
技术封建主义 豆瓣
Techno-féodalisme
作者: [法] 塞德里克·迪朗 译者: 陈荣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 - 7
本书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重塑权力结构、经济关系和社会动态,具体剖析了资本主义和数字技术之间有何关系、利润动机和数字流动性如何相互作用、资本主义的系统逻辑是否正在发生变化等系列问题。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技术巨头如何利用其市场地位和数据优势,形成一种类似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书中不仅分析了这种关系的形成机制,还探讨了其对社会公正、民主和个人自由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4年12月27日 已读
没有预期的好看。蓝江的推荐序基本都整书说完了。技术封建主义中的封建主义核心是租金,但迪郎对地租的分析不是仅停留在平台/领地的描述,而是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无形资产的核心租金是两种级差地租和动态创新地租。数字资本的利润不同于工业资本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夺,而是建立在用户对无形资产的依赖性上,如同农奴对贵族的依附。迪朗所说的技术封建主义是一种假设。对于理解当下数字资本有一些朦胧的启发,但是自己还是没有想的很清楚。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9.5 (26 个评分) 作者: [德] 马克斯·韦伯 译者: 阎克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著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新教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教徒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新教教徒却是例外?韦伯在该书中论述宗教观念(新教伦理)与隐藏在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某种心理驱力(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韦伯列举了新教、清教、加尔文教等教徒生活、学习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得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成功与新教盛行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得以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2024年12月26日 已读
“伦理观念的改革方案从来就不是任何宗教改革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灵魂的救赎,而且仅仅是灵魂的额救赎,才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核心。”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是宗教改革的非预期产物。韦伯对新教诸分支教派教理分析很细致流畅精妙,这版译的真的很好。“它怦然关上了身后修道院的大门,大踏步地闯入了生活的闹市,开始把自己的条理性渗透进生活的常轨,由此而早就一种尘世中的生活,但这种生活既不少于尘世,也不是为了尘世。”写得真好,译的真好。
共产党宣言 豆瓣 Goodreads
Manifest der Kommunistischen Partei
8.6 (12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思 / 恩格斯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97 - 8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2024年12月22日 已读
宣言就是檄文,一份共产党向资产阶级发出的革命檄文,雄辩有力,言辞锐利。虽然观点有所保留,但写作文风值得学习。
风险社会
Risikogesellschaft: Auf dem Weg in eine andere Moderne
作者: [德国] 乌尔里希·贝克 译者: 张文杰 / 何博闻 译林出版社 2022 - 1
【内容介绍】

《风险社会》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经典名作,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作。正如作者所指出的,19世纪的现代化消解了等级僵化的农业社会,开创了工业社会的结构图景;而当今的现代化则是消解了工业社会的轮廓,在现代性的连续性之中,另一种社会形态正在形成。在这一社会形态中,未知的、意图之外的后果成了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它使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处在危险之中。

本书把当前的现代性诊断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生存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正是由工业社会所制造的。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充斥着组织化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风险的制造者以风险的承受者为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贝克认为,西方社会中的主导性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仅卷入了风险制造,而且参与了对风险真相的掩盖。贝克力倡自反性现代化,其特点是,既洞察到现代性中理性的困境,又试图以理性的精神来治疗这种困境。

【编辑推荐】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经典作品,洞悉人类生存困境,提出“风险社会”的重要诊断

※以科学视角剖析现代社会,关注财富、劳动、科学、政治等多方面议题

※畅销三十余年经久不衰,贝克的预言正逐步得以证实

【名人推荐及评价】

这是一项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研究,关注风险、社会理论或全球社会变迁的专业学者以及有耐心的普通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贝克通过令人信服的论证提出了风险感知中的文化和道德维度,并清楚地表明,如果不对科学、技术及风险在文化建构上的作用加以认真探讨,社会理论就不可能真切地阐明现代社会。——《当代社会学》

乌尔里希·贝克知道如何用文学化的洞察力娓娓道来,并找到朗朗上口的口号让他的想法易于理解。——德国知名作家、编剧,马提亚斯·埃科尔特

【媒体评论】

这是一项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研究,关注风险、社会理论或全球社会变迁的专业学者以及有耐心的普通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贝克通过令人信服的论证提出了风险感知中的文化和道德维度,并清楚地表明,如果不对科学、技术及风险在文化建构上的作用加以认真探讨,社会理论就不可能真切地阐明现代社会。

——《当代社会学》

2024年12月21日 已读
贝克大预言家,风险生产与分配逻辑与个体化命题是自反性现代性的一体两面,前者是自然的社会化,后者是自由劳动力市场导催生个体化,均是工业社会发展必然产物。自反性即自身削弱自身,成为自身的问题。最后一部分对于科学和政治可能出路的探讨,即关联化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亚政治,不是很有趣,社会学家提建议似乎总有过于理想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