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 - 标记
孔子大历史 豆瓣
7.5 (12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4
☆写孔子的成长和转型,写孔子的执著与妥协
☆细描圣人生活世界,还原孔子生平真相,发千载未发之隐覆
☆品味贵族时代风貌,追寻古代政治文明。贵族社会为何渐行渐远,世袭寡头政治有何顽疾,历史出路又在何方?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现早期华夏的质朴与洪荒,文明滥觞期的脉动与嬗变。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贵族世袭政治别具一格,它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与战国开端的君主集权制、官僚制、编户齐民模式截然不同。
作为初级贵族——士——的私生、遗腹子,孔子生长于贫寒的母亲家族。他如何被贵族群体接纳,又如何在卿大夫世袭政治中脱颖而出?
春秋中后期的列国,世代垄断朝政的寡头格局形成。所谓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
作为鲁国寡头三桓家族的下属,孔子试图重构国家政治秩序,调解国君与寡头、贵族与贱民的关系,他的努力为何失败,寡头世袭政治的历史出口又在何方?
和孔子体貌相同的阳虎,到底二人有无亲缘?他们在贵族社会中的起点相似,结局大异其趣,是否阳虎才是历史趋势的先行者?
孔子死后如何被弟子子贡神化,又如何被弟子曾参还原,最终成为无宗教神性的文化圣人?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本书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时代的种种生活场景、日用礼俗,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
本书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流俗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本书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本书以孔子的一生为缩影,全面展现出了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风貌。包括贵族的等级体系、礼仪习俗、“游戏规则”,各国的政治状况与权力角逐、结盟、冲突,甚至各国贵族之间的奇闻轶事。同时,也描绘出,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大变革时代,贵族社会是如何瓦解,如何走向没落的。
-----------------
《孔子大历史》文字灵活轻松,深层呈现的则是对于文明逻辑、人类秩序的思考,重在对于历史情境的整体把握,对于超越历史的人性的洞察,李硕在这方面的功力令人钦佩。这是本书与其他关于孔子的著作最大区别所在。
——施展(外交学院,《枢纽》作者)
孔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周代的姓氏、称谓、礼仪、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介绍,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还原,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把握相当透彻。
——韩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这本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既跳出传统对孔子“圣化”的解读取径,又跳出新文化粗暴反孔的模式,通过将孔子置于其生活时代,揭示孔子时代的真实,以及其一些思想的真实,对历史地理解孔子,进而认识国学,将会是有裨益的。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2024年5月31日 已读
依照时间线撰写的孔子传记
大国大城 豆瓣 Goodreads
8.9 (87 个评分) 作者: 陆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2024年4月25日 已读
用词简单,论述清晰,读起来很流畅。作者是有底层关怀的,写出的文字带着温度。作者从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配置的角度对中国城市化进行分析,串联起诸多命题,也帮助勾连起过不成体系的零碎观点。内容要点包括: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人口流动与资源配置;土地配置指标与地方工业发展;利率与投资(由此导致的产业重复、地方债务膨胀、低国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城市规模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从不足之处是内容有些重复啰嗦,减少1/3乃至1/2的篇幅也足以说清楚。
五只小猪 豆瓣 Goodreads
Five Little Pigs
8.2 (95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周力 新星出版社 2014 - 10
年轻的卡拉小姐在结婚前夕被告知自己的身世——十六年前她的父亲被杀,而她的母亲被当做杀人凶手死在狱中。大为震惊的同时,她也收到了母亲临死前留给她的信,信中坚称自己不是凶手。困惑的卡拉找到波洛,希望查明真相。波洛走访了五位当年的见证人,从他们的叙述中还原出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卷……
2024年4月24日 已读
看提示语“我杀了他,但死的人是我”,仍然猜不中谁是真正的凶手。我毫无推理天赋,百分百被误导。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91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2024年4月23日 已读
不是晦涩的经济学理论书籍,而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科普读物。主线明确,行文流畅,用词简单明了,读起来非常轻快。作者将“政府”作为对中国经济发展分析的切入点,主线为中国政府的投融资,内容涉及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中国税制改革(财政包干制度-1994年分税制)、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地方城市投融资平台及城投债、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私募基金、LP/GP)、影子银行、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投资、净出出口、消费)与国际贸易冲突的关系等等。学到一些非常基础的经济概念,例如一级和二级土地开发、一级二级股权市场等等。我对土地开发过程中“生地”“熟地”概念有一些联想,“生”/“熟”是被置于土地市场开发交易的程度而言的,对于民众生活而言含义并不准确,从这个词义切入分析或许也挺有意思,不过暂时没想清楚。书中常提到的“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无私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这句话触动不大,反倒是结束语中“1912,溥仪退位,旧制度天崩地裂,新时代风起云涌,直到改革开放,仿佛经历几个世纪,但实际不过66年。”让我震撼。最后,作者每一章结尾处扩展阅读的推荐书目很有价值,选择性记下了一些。
安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8.5 (10 个评分) 作者: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译者: 閻小駿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帶有裴宜理明顯的個人風格:優雅而清晰的文筆、充足又前所未聞的原始資料、對於基層政治參與者人性細節的充分描述等。這些特點不僅使本書的敘事引人入勝,而且也對主題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分析。裴宜理對安源的觀點原創而新穎,就這一地區對革命所作的持續貢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著有Ancestral Leaves: 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裴宜理從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源頭,探討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揭示1920年代毛澤東、李立三和劉少奇三位共產黨員如何利用文化資源在安源煤礦發動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並詳述1949年革命勝利以後,當權者如何扭曲和操弄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藉以築造和淨化革命傳統,更討論改革開放以後,官方和民間如何透過各種文化媒介如美術、電影、小說、學術和紅色旅遊等來回憶、重現或挪用安源的革命過往。作者相信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如何發掘、認識和掌握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傳統,她在安源革命傳統的溯源和發掘上開創了一個學習典範。」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去挖掘查找毛澤東時代中國失敗的各種原因的時候,裴宜理教授的這本書可謂獨樹一幟。作者不僅直截了當地追問那些只着眼於批判的學者,而且致力於重建當年特定的歷史場景,並用同情的眼光來了解那段歷史形成的複雜原因,以求回答那些有關中共歷史成敗的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如果毛澤東等人向來偏激且無情,那麼他們當年在幾乎不掌握任何國家機器的條件下,又如何能夠影響數百萬計的底層民眾,使之信服並願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呢。」
──楊奎松,中共黨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2024年4月7日 已读
1921年,毛泽东、李立三等人初到安源时,当时的矿工多是来自周边乡村的农民,工资微薄,缺乏福利保障;煤矿事故频发,工人群体间盛行宗教习俗活动,开工前烧香拜佛求保佑。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动荡后,2008年的安源煤矿工人们重新回到了1922年的劳动处境,依旧是来自周边农村的农民,依旧缺乏保障、工资微博、烧香拜佛求保佑。革命、战争、运动、改革,犹如一场大梦。难以言喻的沧桑感和悲哀。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豆瓣 Goodreads
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作者: 史华慈 译者: 陈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在五四运动时期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的列宁主义学说,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重要因素最选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自身所处的形势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历史性拯救的力量。列宁主义的党的组织理论和实践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坚实核心。

——本杰明·I·史华慈
2024年4月4日 已读
从1923-1933年的十年,中共的党组织的发展与革命运动开展受到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路线之争和权力斗争交织,党中央与地方党之间持续博弈。“无产阶级基础的学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中不是可以随着党的路线的每次变化而变化的不确定的内容,它是信仰极其重要的核心部分,只要不怀疑党的领导权的真正基础就不能破坏它。党的领导权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政治制度不能忽视的问题,不是一个托洛茨基可以采取一种观点而斯大林可以采取另一种观点的问题”。在共产主义者的信仰中,产业工人阶级是未来社会的领导阶级,是推翻一切不公剥削的革命领导阶级。在列宁的理论中,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对工人阶级意志的直接体现。党要作为“历史性拯救的唯一力量”,其权力的合法性必须构筑在与产业工人的紧密联系中。中共缺乏城市工人阶级基础,对自身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的认定来自主观诠释,即中共是由一群共产主义者组成的政党,由这个政党领导建立在农民阶级基础之上的苏维埃政府,在政治上实现了工人阶级对农民阶级的领导。“政治权力”被作为一种独立的宰制历史发展的力量被呈现。在共产主义者的传统中没有证据证明苏维埃形式本身就是“无产阶级政权”。列宁并不总是将苏维埃看作一个明显的无产阶级机构,在1917年他断言:“伺候,只有武装起义才能够攫取权力,在这样的行动中,我们明显地不要依靠被妥协分子搞破坏的苏维埃,而是要依靠工厂委员会。”只有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对苏维埃的控制之后,苏维埃才展示出神圣的“无产阶级”特征。即共产党必须与产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自身掌握工人阶级的领导权,让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Schwartz认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义下,毛领导的中共既不是一个产业工人阶级的政党,也不是农民阶级的政党,它是一个由政治上分明的领导者从各个社会阶层吸收精英分子按照列宁主义路线组织起来的精英集团。毛领导下的中共既不是马克列宁主义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也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意义上的“农民党”,而是一个以农民不满情绪为基础而逐渐掌握权力的职业革命者集团。尼姆·威尔斯对新民主主义时期70名中共领导者的背景研究发现,只有17%是无产阶级(超出马克思主义正统定义的“无产阶级”),其余70%是学生、小农场主、职员、商人家庭、甚至官僚权贵家庭的学生。路线之争的确是非此即彼,不可避免的涉及权力洗牌。对于中共历史,不应用简单的权力斗争庸俗化,也不能用路线之争理想化。左倾/右倾此类标签必须放在特定的理论语境和对社会状况分析中使用,即使你一直坚持同一个路线,只要你决策和行动失败,根据理论词汇的重新诠释和社会形式的再判断,你即可能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也可能被扣上左倾冒险主义的帽子。总有一个帽子属于你。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8.7 (527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 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著改编,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2015年春季开播
— 《24个比利》作者人性关怀经典,全新完整译本
— 囊括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
— 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多 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 Reddit社交网站读者最爱百大书籍
—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 美剧《疑犯追踪》女主之一“根姐”(Root)最喜欢的书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2024年4月3日 已读
因为提前知道了核心剧情,看起来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感受,既有没有感动也没有难过。为人的尊严和智力有没有关系?用了“洞穴中的人”的哲学隐喻,智力的提升本质的感官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辨识什么真实与虚幻。逐渐变笨的查理像被重新拉回洞穴里锁住的人,看到的只有模糊不清的影子。
人民的酒店
The People’s Hotel Working for Justice in Argentina
作者: Katherine Sobering 译者: 自治宾馆翻译小组 网络 2022 - 12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作场所的阶级斗争常常表现为工人们通过集体 行动对抗老板、争取和捍卫自身的权益。那么在此基础上,工人们是否能 更进一步,踢开老板,通过民主自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工作场所、经营自 己的企业?对于关心工人阶级命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者 Katherine Sobering 在 2022 年出版的《人民的酒店》一书,就生动地展示 这种可能性。
2024年3月28日 已读
变革需要社会行动的想象力。“占领、抵抗、生产”是口号,也是行动;是目标,也是策略。通过正式的委员会和工人大会制度和非正式的“流言”与工作互动建立内部的非官僚科层制的管理;通过轮岗制打破所谓因客观技能水平差异导致职业隔离;通过生存性融资体系,即无息贷款、大宗商品折扣和带薪休假时间银行系统,实现“同工同酬”,避免收入分化;团结社区,建立政治支持网络,将行动主义融入日常工作,以社会运动抵抗不公的裁决,让巴乌恩合作社在未取得所有权的情况下持续运行。平等不是概念,也不是客观存在物,更不是终点,而是持续的行动。真正的团结经济!有很多共鸣之处。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8.3 (216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郭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9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2024年3月26日 已读
一本小书,鲍曼的论述这么简洁有力。从工作伦理的角度解释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福利体系的形成与瓦解、“穷人”角色的位置变迁。福利体系的经济审查-公共福利质量的下滑-福利体系的私有化/市场化-发达经济体内的贫困群体的增长;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放松管制-资本的自由流动-无限供应的廉价劳动力-依靠资本与知识的生产力增长-丰裕社会-消费/选择 。由此,在消费社会,底层阶级完全沦为了剩余物,而不再是投资再造的后备劳动力。消费社会是充满选择,选择塑造社会身份。继续工作维持生存的穷人被认为是个人的能力不足,而放弃工作的穷人被认为是自甘堕落者,不再值得被同情。工作伦理中的同情和关怀被抹去,对人划分只存在有用与剩余,有用的人是能够做出符合规范的选择的人,能够促进消费经济的增长再增长,而剩余则完全沦为了社会的负债。“福利国家和平权法案培养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花衣魔笛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ハーメルンの笛吹き男:伝説とその世界
8.6 (51 个评分) 作者: [日] 阿部谨也 译者: 夏川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 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2024年3月25日 已读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作者从“哈默尔恩的捕鼠人”传说切入,描述了中世纪(13-16世纪)的德国底层社会状况,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作者的从哈默尔恩市镇的出现说起,论及教区修道院、贵族领主之间的博弈;城市自治权、市民身份、市民权的出现;城市内部阶层的分化;旧制度残余的身份制和财富制的衡量标准;市议会的构成及其变动。作者对中世纪德国城市中底层民众处境的描述很吸引人,手工者、贱民、寡妇、儿童、乞丐、流浪乐师等等。中世纪工人行会内部层级森严,学徒、工匠和师傅,只有师傅才是行会的正式成员,“一个师傅收90个学生,10名学生能够成为工匠,10名工匠中只有1人花费28年从学徒到师傅”“日结的建筑工人在清晨领取工钱,午饭时带回家中,这样才有做晚饭的钱。” 底层民众中的相当多数是女性,尤其是寡妇,既因性别不被承认有市民权,又因身份制(寡妇被认为是贱民)无工可做,只能跑腿、等待救济。底层女性的孩子儿童也是艰难生存,并不是以儿童的身份成长,而是被抛入成人的世界中,“8岁的女性便能成婚”。民俗传说是底层民众对痛苦、忧郁、绝望的生活的一种过滤和神秘化的表达,反映的是民众的生活世界和情感。
谈判中的城市空间 豆瓣
Negotiating Urban Space: 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
作者: 费丝言 译者: 王兴亮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在帝制中国的晚期,城市化是发展的核心。尽管学者们一致认为,它既没有引发韦伯式的城市自治,也没有引发哈贝马斯式的公民社会,但它的影响仍备受争议。本书认为,这种概念性僵局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看似连续不断的城市扩张实际上被种种“王朝式城市主义”打断了。作者认为,历史学家不应将城市化视为商业化发展的副产品,而应将其视为每个朝代的制度框架和文化趋势所塑造的过程。
这一特点在明朝尤为明显,其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结果被证明是由明初设想的乡村理想所定义的。作者以长江流域的大都市南京为例,展示了在明朝时期,城市居民如何利用为农村制定的制度和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的地位。“王朝式城市主义”的发现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条理解帝制中国晚期城市化发展的新途径,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城市史成为可能。
2024年2月29日 已读
对城市空间的史学研究。因为话语表述方式的差异,读起来不是很顺畅。作者借助请愿纳税、反对筑墙、文人旅游与地图画册、客谈四个案例对作为城市社区、大都市区、想像中的空间和言语中的空间的晚明南京的城市空间予以分析。作者不认同对中国城市空间连续统式的分析,更强调王朝中心的视角,明初的村社理想与晚期的商业发展和人口流动之间的持续张力促使国家代理与地方精英不断谈判,以调整过时的静态的财政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导致的种种问题。作者认为,晚明的南京城市空间的塑造动力机制不是国家与社会的竞争对抗,而是给予现实政策考量的谈判,不存在一个可被清晰识别和划定的公共领域,存在的是变动不居的公共空间。第二章的高淳县反筑城和第三章的金陵图咏的例子很有趣。
战争中没有女性 豆瓣 Goodreads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9.2 (41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2024年2月1日 已读
一本前苏联战争纪实文学,就像作者开头所说,这不是一本回忆录,而是一部情感史和心灵史。书名“战争中没有女性”既是指战争抹去女性士兵们的特质,也是指战争之后记忆叙述中没有女性的声音。战争结束之后只有胜利的话语,没有人想要听她们的声音。胜利需要的是英雄,英雄是男性特质的,女性的情感、痛苦和生活不承认、不被倾听。
冬日列车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英]卡罗琳·穆尔黑德(Caroline Moorehead) 译者: 徐臻 2022 - 6
★ 传记作家卡罗琳·穆尔黑德二战系列作品
★ 记述法国维希政权下女性的抵抗运动、集中营生存与战后生活
★ 见证友谊与智慧的力量
本书为“穆尔黑德二战作品集”第一部,获誉《多伦多星报》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优秀读物。
二战期间,为换取轴心国不瓜分法国,维希政权助纣为虐,协助抓捕犹太人和其他“不良分子”。一些勇敢的女性,因仇恨和抵抗纳粹占领者而团结起来,她们分发反纳粹传单,印制革命出版物,藏匿抵抗者 ,并将犹太人秘密地带到安全地带。她们是教师、学生、药剂师、巴黎歌剧院的歌唱家、作家和家庭主妇,她们是母亲、妻子、姐妹、女儿。她们还是开往纳粹集中营的31000次列车的囚犯。
列车将她们带到奥斯维辛、比克瑙,在那里,她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党卫军军官的凶残暴虐,糟糕的居住环境引发的斑疹伤寒、坏疽等疾病,毒气室、焚化炉笼罩的无形阴影。在那里,她们彼此照料,相互慰藉,在深厚的感情和友爱中获得安慰和力量。她们去时有230人,但仅49人活了下来,重回法国。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性向恶可以堕落到何种地步,向善又可能升华得多么崇高。 本书为“穆尔黑德二战作品集”第一部,获誉《多伦多星报》最佳图书、《纽约时报》优秀读物。
二战期间,为换取轴心国不瓜分法国,维希政权助纣为虐,协助抓捕犹太人和其他“不良分子”。一些勇敢的女性,因仇恨和抵抗纳粹占领者而团结起来,她们分发反纳粹传单,印制革命出版物,藏匿抵抗者 ,并将犹太人秘密地带到安全地带。她们是教师、学生、药剂师、巴黎歌剧院的歌唱家、作家和家庭主妇,她们是母亲、妻子、姐妹、女儿。她们还是开往纳粹集中营的31000次列车的囚犯。
列车将她们带到奥斯维辛、比克瑙,在那里,她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党卫军军官的凶残暴虐,糟糕的居住环境引发的斑疹伤寒、坏疽等疾病,毒气室、焚化炉笼罩的无形阴影。在那里,她们彼此照料,相互慰藉,在深厚的感情和友爱中获得安慰和力量。她们去时有230人,但仅49人活了下来,重回法国。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性向恶可以堕落到何种地步,向善又可能升华得多么崇高。
2024年1月22日 已读
一部二战法国抵抗组织女性的集中营经历回忆录。对于法国人名很不熟悉,记起来很困难。前面八章介绍了反抗组织中的女性/有反抗行为的女性的生平故事,因为记不住人名,并且名字相似的人的不同故事不断出现,有点觉得难读和无趣。从第九章开始,内容开始让人投入。鲁道夫·赫斯在国际法庭接受审判时平静说“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数接近150万。” 夏洛特“如果没有社会,就没有剧场,而奥斯维辛的人们如此低下、如此卑微、如此丧失自我,根本无法形成一个社会。” 在充斥着暴力、疾病、谎言和盗窃的集中营,法国女性的团结和友谊支撑她们从罗曼维尔、奥斯维辛到不拉文斯布吕克活下来。她们之间的联系、彼此的照顾实在让人动容。达尼埃尔的死,让人错愕和难过。在一个又一个人因殴打虐待、斑疹流感、饥饿、毒气室而不断死亡的叙述中,我会很想努力回忆起她们的生平,但努力失败。战后,法国国家记忆重建,“40760名归来的政治抵抗者中,有8872名女性。1053人最终被授予最高荣誉——法国解放勋章,而其中只有6名女性。女性的所扮演的角色,如信使、通讯员、印刷工、被禁文宣的分发者和提供安全屋的人等,似乎被认为不够英勇。在女性中,也有轻视她们所做之事的倾向。回到法国后,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躲进了阴影中。”
社会研究方法 豆瓣
8.1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尔·巴比 译者: 邱泽奇 华夏出版社 2009
《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是美国大学的通用社会学教材,同时它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一本具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二1975年《社会研究方法》初版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现已出至第11版。《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讨论范围广泛,论述严密,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强力推荐: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2024年1月7日 已读
为考核复习而读,内容非常细致,举的例子也很清晰易懂。作者很有趣,如果不是时间有限,看的过程会更轻松有趣。编辑校对很不合格,有很多处错别字。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6版) 豆瓣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瑞泽尔 译者: 王建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10
长销不衰的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
社会学专业必备参考书
中文版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畅销美国的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自1992年出版以来,已修订至第6版,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广泛采用。作者将其在社会学专业领域所拥有的多年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结合,摆脱了枯燥理论的简单叙 述。内容全面系统,通俗易懂且简明扼要。不仅涵盖古典社会学家和早期女性社会学家的理论,而且也将米德、舒茨和帕森斯等被认为与古典社会学理论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非古典社会学家们的理论纳入书中。本书特别增加社会学史中最重要思想家的小传,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些理论观点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推荐语
我感到该书突出的特点是把一些艰深晦涩的理论概念解释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反某些翻译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冗长的注释和杂多的旁征博引,使人读时有目不暇接、不胜其繁的感觉。瑞泽尔的这本书把理论阐发与思想史论述两条线索交织一起,然而却条理清晰、目的明确、行文简约,适合作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参考书和向一般读者普及社会学知识的读物。
——苏国勋
2024年1月4日 已读
清晰流畅,很喜欢看人物小传。为复习而看,很多都遗忘了。
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陳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1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市場經濟改革,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勞動關係,同時也再造了中國的工人階級。這個過程充滿衝突和爭議,無論是國企工人下崗,還是私營、外資企業農民工對資方的不滿,都引發了各種形式的抗爭。國家如何應對勞工問題挑戰?工人運動為何一直脆弱、無序、無組織?
本書透過理論和案例分析,從制度安排、爭議處理和工人行動三個方面,探討國家體制如何決定了勞資關係格局、互動方式和力量對比,以及工人訴求的表達方式。基於歷史比較下的「國家因素」視角,本書強調了工人階級的形成與公民權利密切相關,提供了理解中國工人運動困境的一個解釋。
2023年12月27日 已读
引入国家视角对劳工政治进行分析,内容分为工会、劳动争议处理体系以及工人抗争三个部分。对工会研究论述似乎过于绝对,整体上的确呈现工会(企业工会)无法有效代表工人,但一些具体实践中企业工会仍是有可能代表工人与资方进行谈判。此外,作为一个主体的工会自身的利益诉求和行动被过于简化,未提及工会体系内部的分化。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梳理很详细和清晰。工人抗争部分,道义经济诉求、权利诉求和利益诉求的类别分析很清晰有力,关于国企下岗工人和转制中工人的抗争框塑造和剧码分析很有趣,论述也十分认可。”集体权利不仅仅是一种争取利益的手段,同时也体现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权力关系中的地位和尊严“,掷地有声。最后,如卡纸尼尔森所说“工人阶级形成是一个由结构、经历、意识和行动四个层面构成的复杂历史过程”。阶级是结点,而非结果。霍布斯鲍姆:“Class consciousness is not like a bus, in that if you miss the first one you can catch the next one”,再联系到12年至今劳工运动和研究空间被日趋压缩,有些悲观和愤懑。
社會工作理論 豆瓣
作者: 宋丽玉 / 曾华源 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2 - 9
2023年12月26日 已读
清晰明确,阅读十分流畅,是很好的教科书和参考书,有效梳理和搭建社工理论知识架构。
社会工作理论 第1辑
作者: 何雪松 主编 / 黄锐 执行主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3
发展性社会工作在回应社会发展诸议题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21 世纪以来处于不断建构之中。 《社会工作理论》(第 1 辑) 共收入 9 篇发展性社会工作的高质量论文。论文既有对社会工作在创造公共价值方面的宏观时代使命的分析,也有围绕经济政治转型对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转向的考察,还有聚焦社区经济、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等议题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论文在共同富裕视野下对面向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工作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究,对于推动发展性社会工作实践与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添加中国的贡献。
2023年12月21日 已读
开头和结尾的几篇都很烂,中间两篇“发展型社会工作中的经济向度:社区经济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应用”“社区为本:国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范式”还行。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1 豆瓣
作者: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3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是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筹)于2017年度开始立项的自主课题,旨在对中国3000万卡车司机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
该调查基于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所得到的数据和材料,较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卡车司机群体基本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详细描述并分析了他们的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总结了影响和制约卡车司机群体工作的制度背景,并且针对卡车司机群体所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九个比较具体的对策建议。
真诚地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成有利于化解卡车司机群体困境的政策出台;同时也真诚地希望通过这份研究报告的讲述,能够使社会公众更加了解和关爱卡车司机群体,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劳动。
2023年12月20日 已读
扎实的数据和调查,对于了解卡车司机群体和货运行业非常有帮助对卡车司机劳动过程描述详实。最后一章问题与对策写的一言难尽,水平很差。
公主之死
作者: 李贞德 重庆出版社 2018 - 7
《公主之死》是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详细讲述了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殴打流产致死这一经典案例的来龙去脉,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探讨了婚姻暴力、性犯罪、亲属容隐、连坐、夫家认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伦理议题。
通过零星残存的条文、案例和判决,作者分析了儒家官僚集团与皇权在确定涉案人员罪名及刑罚轻重方面的共识和分歧,深刻揭示了汉唐之间几百年里女性的法律地位情况、法学和司法的传承状况,显示出虽然从汉朝开始婚姻和家庭伦理已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但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进程是曲折的,在胡汉交融的北朝时期,夫尊妻卑的伦理并未完全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读懂这一案件,对于中国法律“儒家化”或“父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2023年12月19日 已读
“何不让周婆制礼?” 秦汉到隋唐是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过程,也是“父为至尊”和“夫尊妻卑”原则被逐步确立的过程,尽管因政权、统治者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如此。父系中心的法律体系让人窒息,无论是作为妻子的女性还是作为母亲的女性都被父系家族钳制,更不必谈作为奴婢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