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 - 标记
乡村纪事:新型集体经济为什么行 严海蓉等著 Goodreads
作者: 严海蓉 高明 丁玲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 10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那么在乡村基层的实践中,实现这些目标要如何破局,要以谁的力量为核心呢?这正是本书作者希望通过实地调查寻访回答的问题。 沿着这一思路,作者用数年时间深入乡村,走访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过梳理和总结,形成了对当前中国乡村新型集体经济实践的基本认识。所谓“新型集体经济”,其关键在于明确,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谁是乡村社会的主体,如何真正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讲述7个真实的乡村故事,作者认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振兴发展的内在力量,是重新激活的村集体。乡村要发展,不可能依靠分散的小农户,也不能只依靠某个“能人”和大户,更不能简单等着资本下乡或城市的反哺输血。村民要真正组织起来,在村集体的领导下,以整体的角色投身到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的潮流中去,真正把握住振兴发展的主动性。
2024年12月16日 已读
案例挺有趣的,嘎措乡公社的牧民退休制度真是令人感动和期待。作者所认为的集体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于集体资产和组织内生动力,区别于市场导向竞争主体的关键是集体经济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我比较认同。但是看下来,书中的几个集体经济案例还是没有摆脱能人主导,能人和资产是村庄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关键。集体经济的集体性是从内部而言的,在外部依旧是要面对市场竞争的主体。
反思社会学导引 豆瓣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9.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布尔迪厄 / [美] 华康德 译者: 李猛 /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5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诠释性的,它通过勾勒出布迪厄有关知识、实践和社会的理论结构及其学术图景的轮廓,向人们展示了布迪厄著作的广博体系和内在理路;第二部分是分析性的,主要是在芝加哥大学研讨班所展开的精心构思的对话内容,在这一部分,布迪厄澄清了他的理论研究实践和经验研究实践的全部重要之处,并对这两方面的实践进行了反思;第三部分以巴黎研讨班的讨论为基础,为1988年春天布迪厄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中心为他的研究生讨论课所做的导论性质的发言。在这些讨论课上,布迪厄没有灌输某一组概念,而是强调一种产生社会学创造力的一般性倾向,他倡导并采纳了一种总体性的自我指涉教学法。
2024年12月16日 已读
选读第二部分《反思社会学的论题》,华康德与布迪厄的对谈将场域-资本-惯习之间的关系说的很清楚,理论取向是一种关系本位,学术方法论反价值中立,追求解放的政治诉求。理论所描述的社会图景是一种永不停歇的支配-反抗,围绕资本的争斗。
心灵、自我与社会 豆瓣
作者: [美]米德 译者: 赵月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4
本书作者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虽然米德教授发表了许多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但却从未用更长的篇幅把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系统地表述出来。本书旨在通过整理材料以及在适当地方参考已发表的文章来做这个系统化的工作。它将是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乔治•H.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2024年12月16日 已读
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但是米德论述的核心是社会-个体,关注构成自我的主我与客我在社会情景中形成与互动,更倾向社会本位;布鲁默的核心是结构-能动,反帕森斯主义,理论本位是个体主义。
合法化危机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刘北成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7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
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合法化危机
简介:
作者:[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著 刘北成 曹卫东 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7月
装订方式:精装
分类: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2024年12月13日 已读
看不懂不是哈贝马斯的错,是我自己理论积累太少。相比于卢曼的不存在人的系统理论,我更能接受哈贝马斯的系统论,至少生活世界给人留有余地。不过哈贝马斯的政治理想与理性化的出路未免太过理想化,找不到实践的可能性。根据哈贝马斯和卢曼的理论交锋,这本书的译名真是误导读者,重点不是合法性而是正当性,毕竟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在动机危机,动机危机归根到底是要获得正当性认同。
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 豆瓣
Nathaniel's Nutmeg or, the True and Incredible Adventures of the Spice Trader Who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作者: [英] 贾尔斯·米尔顿 译者: 龚树川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7
举世闻名的纽约曼哈顿
如何与远隔重洋的一个不知名小岛联系在一起?
小人物撬动大历史
生动描述再现传奇航海冒险
◎ 编辑推荐
☆ 英国畅销书作家代表作,媒体倾情推荐,读者好评如潮。
☆ 作者利用大量未曾发掘的档案和资料,揭示了如今繁华的纽约曼哈顿与太平洋一个无名小岛不为人知的联系及其背后的传奇历史。
☆ 阅读书中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读者既会感慨人性的贪婪,也会为书中主人公表现出的勇气和坚韧而感动。
◎ 内容简介
17世纪初,太平洋上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岛岚屿产出的肉豆蔻成为欧洲各国在香料竞赛中争夺的焦点,这引发了一场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纳撒尼尔·考托普领导的一小群英国香料商人之间激烈而血腥的斗争,这场斗争最终以荷兰与英国达成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项交易告终。英国将岚屿控制权让给荷兰,作为回报,英国得到了曼哈顿。
本书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冒险故事。作者选择了几位有代表性的香料商人,通过他们的故事为读者生动再现了一段传奇历史。
◎ 媒体推荐
一场激动人心的历史狂欢。
——《纽约时报书评》
争夺香料的竞争中既有危险的航行、奇特的交易也有孤注一掷的战斗,作者讲述了一段关于这场竞争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个英国故事,但它的英雄主义具有普遍意义。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独立报》
米尔顿讲述一个包括冒险、勇气和残忍的迷人故事。
——《时代周刊》
本书用巧妙的技巧和扣人心弦的描写再现了欧洲人对肉豆蔻的渴望及其对香料群岛造成毁灭性影响的那段悲惨历史……米尔顿是一流的作家。
——《柯克斯书评》
米尔顿讲述了一个真正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旦踏上这本书的旅程,读者就会像书中的人物一样无法再放下它。
——《星期日泰晤士报》
2024年12月13日 已读
残酷精彩的海洋贸易,贵族、市民资助者、代理商、指挥官、船长、普通水手.....财富群岛土著成为背景板的同时,在印度洋讨生活的日本人中国人也是一样,或是成为受雇武士或是仆人。从16世纪到19实际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与英国在东印度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十九世纪真是英帝国的辉煌时代。两百年后的我们可能会熟知美俄的阿拉斯加交易,却很少有会记得英荷的岚屿-曼哈顿岛交易。伴随荷兰东印度公司没落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膨胀直至成为英属印度。在香料贸易中失利的英国人,从东印度群岛转向印度次大陆,从班达群岛转向北美垦殖,失去了肉豆蔻却收获了明珠与大苹果。
规训与惩罚 Goodreads
作者: 米歇尔•福柯
2024年11月28日 已读
discipline既是动词,也是名词,既是训练、也是纪律和学科,由此引出权力与知识相互促成的关系。权力性质的转换与社会转型紧密同步,惩罚权力经过三个历史阶段——酷刑-惩罚制度-规训与监狱——愈发细密有效,不再是炫目景观,而是隐秘扩张,权力运作的对象也实现从肉体——灵魂——肉体与灵魂的转变。驯顺而有效的肉体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作的基石。毛细血管般的规训权力塑造现代主体,反抗出路在哪里?反纪律也只是暂时性的抗争,终究会消解和吸纳。福柯的Prison与韦伯的Iron cage在此意义上相同。
素食者 豆瓣 Goodreads
채식주의자
8.1 (119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千日 漫遊者 2016 - 4
她想變成一棵樹
現實卻無法成為她的沃土!
在夢裡,我正倒立著……突然發現從我身上冒出了枝葉,從手上長出了樹根……一直伸到地面,不斷地、不斷地……然後從兩腿之間綻放出鮮花……
我應該被澆水。這些食物我不需要,我需要水。
在開始不斷做著充滿殺戮和鮮血的噩夢之前,英惠只是個生活平凡至極的家庭主婦,無數失眠的夜晚和夢中恐怖的景象令她飽受折磨,有一天,她突然無法再吃肉、無法忍受肉的味道,成為了一名「素食者」,這個小小的舉動不但讓她的婚姻陷入危機,並且成為一連串失控之舉的開端。
英惠的姐夫是個藝術攝影師,正陷入創作的低潮。他從妻子那裡聽說小姨子英惠的臀部至今還留著胎記,突然產生了久違的靈感,身上彩繪著花朵的全裸男女交合的場景,從此鐫刻在他腦海裡。他想要在英惠的裸體上作畫,並拍攝成影片。英惠成為姐夫的模特兒之後,身上的花朵彩繪竟然讓她不再受到夢魘困擾,也重新燃起她的肉體慾望……
因為小時候一同活在被性情暴躁的父親家暴的陰影下,仁惠把照顧妹妹英惠當成這輩子的責任。然而,她內心其實痛恨著住在精神病院逐漸走向瘋狂世界、把一切丟給她的妹妹。看似開朗穩重的仁惠,也曾有過對生活萌生倦怠和絕望,拋下稚子尋死的舉動。痛苦而壓抑的她,是否能帶著掙扎在噩夢邊緣的英惠,踏上自我救贖新的旅程?
《素食者》由三個章節構成,每章分別以不同的視角刻畫行為日趨極端的素食者英惠。在她斷絕食物的過程中,融合了關於暴力、美、欲望、罪和救贖的疑問。書中出現了多種意象:絢麗的盛開花朵、直挺的陰鬱樹木、花瓣大小的藍綠色胎記、血淋淋的垂死動物與飛翔之鳥,有性的符號,卻非刻意強調煽情。作者行文如詩,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來勾勒角色無奈又痛苦的命運,有如一則黑暗預言。
2024年10月21日 已读
英惠不想吃不是的肉,而是所有的强迫、侮辱和暴力。为了活得符合“正常”的样子,她感到自己的一切都在变得不正常。对于丈夫、父亲和姐夫来说,英惠是仆人、是必须接受以爱为名的命令的女儿、是释放性欲的客体,唯独不是一个人。姐姐似乎是唯一真正理解英惠崩溃的人。看到姐夫角度的叙述,对于男性性欲卑劣性的描述,觉得很精确。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最后一章姐姐角度的叙述,突然想到了桌游“李智慧生存游戏”。一些表达很抽象和模糊的,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思。
帝国的技艺 豆瓣 Goodreads
9.1 (9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编辑推荐】
※大众政治兴起,古代帝国失效,当代读者更应关注近代帝国
大众政治到来,掠夺型政府消失,以前被“官民关系”遮掩的族群问题必须在大众政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近代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类社会有和异己携手共建政治共同体的经验,古代帝国是机械堆积的结果,依赖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与顺从。从这个角度讲,古代帝国都几乎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眼睛一亮的创举。我们很难说,古代帝国的治理术对现代政治实践能有什么借鉴作用,真正需要观察的,是那些活动在大众政治年代里的帝国。
各近代欧洲帝国的多元性更强,观察它们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年代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人类政治想象与政治设计的界限,同时也能为现代一些限于多元社会纷争的国度提供某些历史教训,因为它们有的时候也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详述近代帝国的统治压力与应对之道,提纲挈领勾勒帝国的技艺
帝国压力来自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帝国的扩张、发展与维持会冲击核心区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从而破坏本地的政治平衡。在外,近代环境下,核心区对边缘区的统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统治,而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过去那种上下统治关系,必须以“群群关系”替代,而此群群关系自然也对帝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帝国压力,帝国会在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两个维度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
帝国可以选择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框架,这决定了帝国是否有一个等级式的集中控制体制,帝国中心与属地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得到明确说明,权责划分是否明确,边缘属地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还是地方产生,以及,在非正式管道层面,中央—属地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是重在协商一致还是依靠律令。
此外,帝国的本部人群对待属地人民也可以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内外有别”,将属地的人民与本部的人民分别看待 ;另一种则不做此区分,赋予所有人群以统一的政治公民身份(或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得此身份)。前者是一种政治隔离,后者则有吸纳/同化的含义。
※直击英、法、奥、俄罗四大帝国治理困境,指陈帝国统治利弊得失
各个近代帝国都有一些根子上的东西使它们偏爱某种设置,使得它们在一段时期对一些地方、人民的处置具有一致性,呈现某种特色。
英国在北美及澳洲的诸殖民地被当时的英国人看成帝国的核心区域,在对它们的处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英国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
法帝国的建立与设置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所以受到法国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在启蒙时代后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政体,但由于德意志人始终占据人口少数,没法向法国学习,只能另寻他途。
俄罗斯帝国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当古典的传统帝国演变而来,自然在边陲地区统治薄弱,但又受到一个民族主义时代的推动。
这些都使这些帝国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推行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政策、制度。
本书所描写的四个帝国,虽则各自失败,但都并非被民族主义一击便摧枯拉朽式地瓦解。这四个帝国都进行了某种反抗,虽成效不一,但足以给后人留下历史教训。
那么,对当下的民族国家来说,这些近代帝国的民族治理方略具体能有什么教益呢?如果帝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那些被它统治的地方和人民,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设定之中,那么,对于处在较相似境地的人们来说,就要学会突破既有的政制设定,在国家的设置中加入足够的弹性。
【内容简介】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2024年10月14日 已读
可读性很强,学到很多知识。“帝国”,政治学意义上的原型来自罗马帝国,具有“绝对统治”与“多重治理”双重意涵。“绝对统治”或“至上权力”延伸为“主权”概念。作者考察的是“近代帝国”而非“古典帝国”,因为近代帝国的治理技术的变化对应着大众政治与民族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对于当前民族国家治理更具备借鉴价值。作者使用正式-非正式/隔离-同化的交叉框架,划分出了四种理想类型,即非正式-隔离、正式-同化、正式-隔离、非正式-同化,对应分析近代四大帝国(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俄罗斯帝国。作者的分析重点是中央-边缘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治理技术。不同于既往“常识”,北美独立并非是因为英国殖民征税问题,美国的开国者们对于英国有很强的认同感,导致独立的根本分歧在作为边缘的北美与作为英国的本部之间的关系定位问题,是附属还是平等合作?由于无法达成一致,北美无法取得期待帝国统治结构内的合理位置,最终独立。帮助自己摆脱一些官逼民反的简单叙事。对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奥匈帝国)的分析也很有趣,不同于教科书上“民族主义的激化,一战爆发,帝国解体”的简单说法,帝国没能完成国家整合做错了很多,比如打破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的三元平衡、建立绝对主义统治的时间太晚、镇压1848年君主立宪的革命,错失地方主义压制民族主义的机会、民族主义兴起后的治理体制拒绝真正的联邦方案等等,最终一战彻底炸毁了这个拼凑的帝国。在分析俄罗斯帝国的部分,作者引用的利利亚娜·里加关于布尔什维克构成的研究很有趣。“在布尔斯维克初期的领导高层中,有很强的少数民族色彩:犹太人、拉脱维亚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波兰人和其他人占近六成,俄罗斯人却是少数派”,“四分之一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出身于帝国核心区域,其他人都来自边疆地区”,“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多半是工人、农民出身,中产阶级出生的布尔什维克多半是外族人”,里加发问: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一场主要由俄罗斯知识分子领导的反对专制政府的阶级革命的看法是否成立?“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口号和内容确实是一场阶级革命,但革命的目标和动员机制可以完全不一样”,里加认为是“帝国19世纪末的边疆政策创造了一大批失根的人。他们接受俄化教育,脱离本土族群,但又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收到排斥,无法融入帝国。于是他们与同样承受帝国代价的俄罗斯工农阶级合作,加入超民族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发动激进革命”。在俄罗斯帝国分析的尾段,作者提出的“异化的同化”概念很好,“帝国的政治偏好(偏向/歧视某个社会集团)或对稳定的追求,导致帝国完全可以一边进行文化上的同化,一边又排斥其他族群中的个体进入某个政治、经济或社会领域。这样在效果上就造成了一批人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但又在实质上被置于某种被排斥、被歧视的“他者”状态。”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写下“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并非当然之事,国家内部持久的分裂与冲突也最好不要只归咎于坏分子的兴风作浪,不宜简单用罪与非罪的视角来看待国家/社会分裂问题。”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6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2024年10月13日 已读
好看,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让访谈对象成为了主人公而不是沦为论点的佐证材料,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展示了婚外包养关系的情景化的伦理实践。就像作者在后记中引述的老师得建议“不要向别人灌输你的观点,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这本书做到了。
作者认为婚外包养关系体现的是个体在市场转型期间实现欲望和获取尊严的一种方式。尊严,被定义为自我认同和社会承认。包养不同于交易性性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钱色交易,其中蕴含的情感性是难以忽视的。金钱既可以是一种工具性交换的目的,也可以是情感性表达的载体。
其中,阿英和阿芳的故事“更触动”我。对于同时受到城乡和阶级压迫的打工女性来说,“成为“二奶”,只是她们失意人生中的一段中场休息;她们在这个“临时”的家中,抵御着残酷的外面的世界,获得些许的尊严、温情和慰藉……但这个温情的家也使她们陷于愈发边缘的处境。”
我的“更触动”的感受恰恰也是作者在后记所反思的种种价值预设。“那些迫于生计、缺乏机会、在流动中流离失所、在阶层和城乡结构缺乏向上游动机会的女性成为“二奶”是情有可原的,而为了消费、维系某种生活方式而被人包养是令人鄙夷的;有感情的婚外情叫人唏嘘,亲密关系的工具化使用则令人不屑。这些背后其实是一系列价值判断的混合一一主流性道德、对浪漫爱情的迷思、“左派”社会学浸染下形成的“弱者”立场,以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当我一点点突破这些价值预设,更深人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我渐渐发现,他们的机会和选择并不是绝对的,结构性的位置固然重要,但对个体的意涵并不是给定的,而是嵌人于他们复杂的生活世界。理解他们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才是解释特定选择的关键所在。”
我觉得作者的反思有道理,但自己还是难以避免“弱者立场”的价值判断。
继承人 Goodreads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 [法] J.-C.帕斯隆 译者: 邢克超 商务印书馆 2021 - 4 其它标题: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
全书分为三章,分别是中选者的选择、严肃游戏与游戏严肃、学徒还是小巫。第一章主要描写了大学的不平等现象(比如阶层的不平等、性别的不平等、结果的不平等甚至学习的态度和专业及课程的选择都有较大差别),并得出文化是可以遗传的,并且学校教育的文化是精英文化的结论;第二章作者将学业比喻成了游戏,探讨了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一些象征性行为,并着重探讨了学校的运作模式(知识分子主导下的游戏);第三章作者认为现实的大学生往往扮演的是一个被动的角色,通过模型的创造,在结论部分探讨了考试、竞争与平等的关系,进而得出学校文化是一种阶级文化,教育系统主要用户是特权阶级,而社会下层的则是体系的牺牲者这些结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入手,用全面、系统、独具特色的方法,分析了当代法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专业分布与他的社会出身的关系,突出了后者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了它以隐蔽方式发挥的作用,构成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基础,而这一制度又反过来使社会特权永久化。作者深刻揭露了法国高等教育制度表面上的平等掩盖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改进建议。
2024年10月9日 已读
家庭出身和文化资本带来的教育不平等,已经成为社会学常识。不知道是原文表述还是翻译的问题,后半部分的论证内容看得不是很明白。布迪厄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分析挺有意思。教育制度试图突出大学生的一体化,强调一致性而非差异,即将当下和过去分割开,但是这种一体化是幻象,“大部分大学生只有上一样的课这一个共同点。除此之外,人们无法承认,共同生活和居住这个简单的事实,具有使它聚集的个体结合成一个协调的群体的能力:为一个群体提供一体化框架的不是空间,而是在时间中对空间的有规律和有节奏的使用。” 教师抱怨学生”一代比一代差,越来越不爱读书”,但是这本身就是教育制度内在逻辑的产物,人们虽然普遍承认“做大学生是为职业前途做准备,是过度性和暂时性的......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根据职业生活的要求组织当前全部活动,利用所有合理的手段,尽快尽好地达到这一已经明确要达到的目的”,但是真实情况是手段和目的的分离。大学生得到教师的有意合作,将当下和未来分割开,大学生唯一的任务就是完成这个过渡阶段的任务,而非真正的职业化训练,学习方式也就是“考试能手”和“浅薄涉猎”两种,沉湎于成为知识分子的幻象。对于僵硬呆板的考试训练(按照一定规格批量生产专家的技术统治论)以及自由化的学业评价(以培养和选择出身优越的精英方向的传统教育),布迪厄都是持批判态度。他不认为选择性的评价机制(比如学业成绩的相对评价或者工农兵子弟更高上大学的)能够真正改变教育不平等。布迪厄认为改变教育不平等的途径是真正的民主教育(使尽可能多的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全面和完整地,掌握尽可能多的形成某一特定时刻学校文化的能力为无条件目的的教育)➕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文化不平等社会学为基础的方法)。不是很理解他所提出的这种途径的含义和操作方法。
许倬云问学记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许倬云问学记简介:88岁历史学家的“上学记”“成长记” 温情、智慧、见识交相辉映作者:许倬云 著,理想国 出品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3月装订方式:平装-胶订分类:历史|历史随笔
2024年10月6日 已读
多篇文章的合集,半个人回忆录性质,读起来很轻快。内容是自己在家庭中学习、成年后求学的经历、对恩师同学的追忆、以及自己对于一些学问研究的看法。最后的几篇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不是很感兴趣,看得比较潦草。在《杨庆堃先生的治学生涯》一章中,第一次了解到关于中国市集结构的研究最早出自杨,而不是施坚雅,只是因为中国处于内战,杨的中文著作没有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关注,杨迁徙漂泊,没有能够进一步研究。如许所写“人生际遇各因时会而有不同命运,学术发现显晦之间亦复如此。” 五六十年代的台大和史语所真是大师云集。严耕望是钱穆的学生,许倬云是严耕望的学生。在匹兹堡大学,李银河是杨庆堃的学生,王小波是许倬云的学生。一些无用的知识。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 豆瓣
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作者: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译者: 王志弘 群學出版 2008
財政危機曾經漫溢於大部分開發中國家,造成災難性後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羅斯到阿根廷,而今 (2008)更從已開發國家的美國幅爆出金融海嘯,全球無一寸土能夠倖免。新自由主義幾乎等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化所帶來的災難,因此幾乎等於災難的全球化。高度發達資本主義已經自掘墳墓了嗎?影響所及,馬克思主義經典遂而在西方再度熱銷。馬克思主義是否是救贖仍未知,但新自由主義的失敗已是事實。不管如何,站立在自己腳上的反思是必要的,台灣不能再人家消費我們買單了。
大衛.哈維是當今最重要的地理學家,也是當前時代領袖群倫的社會理論家,針對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全面性的批判。在這本十分迷人的書裡,他指引了邁向理解世界經濟驅動力量的道路,擴大了他近期著述的關鍵主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蔓延全球的不平等,以及「空間」是個關鍵性的理論概念。
這本書既是新研究綱領的重大宣告,也是大衛.哈維核心關懷的簡明導論,將成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及學生的必讀之作。
特別註明:本中譯書翻譯所依據之原文書版本(即2005年由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出版),等同於2006年Verso出版的版本。
【本書目錄】
導言:二○○四年海德堡的赫特納講座 ... Peter Meusburger 與 Hans Gebhardt
新自由主義與階級力量的復辟 ... 大衛.哈維
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筆記 ... 大衛.哈維
空間是個關鍵詞 ... 大衛.哈維
索引
2024年9月30日 已读
一本小书,内容是大卫·哈维的三篇讲稿,分别是“新自由主义与阶级力量的复辟、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笔记、空间是个关键词。第一篇读起来最轻松,描述比较具体,有大量的例子和观点阐述,驳斥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增长与促进民主的神话、提出“夺取式积累”的概念以及四个要素、指出新自由主义内部的矛盾与反抗。第二篇和第三篇都没有读得很明白,读完只记得两句话,“资本主义就是不均地理发展”、“关系性的空间-时空性”。第三篇哈维将空间理解的三种方式(绝对空间、相对空间、关系空间)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分法(经验化、概念化和生活化)构造了一个三乘三空间性通用矩阵,将空间性引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3 (7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2
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大河电站移民集体上访所引发的冲突事件纳入农村社区生活世界的权力关系中去分析,通过对起伏跌宕的移民上访—政府摆平这种官民正面遭遇的详尽描述,揭示出双方所共享的政治权力及其运作机制。
2024年9月29日 已读
好看!近二十年的上访史,是一部权力史,也是一部中国社会转型史。上访民众从分散的个体农民到上访集团,一旦与基层政府形成对峙后,上访集团就会塑造出一个共同受难的“我们”,期间的每一个个体都难有中间退出的自由,要么是“我们”要么是“叛徒”。在这个过程中,上访集团运用问题化技术,具体包括“说”“闹”“缠”三种手段,把移民自身的生存困境和不公遭遇建构为危机社会稳定局面因而是政府无法回避、推诿、拖延和敷衍的紧要问题。上访集团内部也并不是只有一个行动逻辑,而是同时并存两种“补偿逻辑”和“精英逻辑”两种逻辑。“补偿逻辑”是补偿本该给我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精英逻辑”是“告官打虎”,不把可能报复自己的官员整倒不罢休。这两种逻辑是农民身上“抽象农民”和“具体农民”二重性在身体上的分化。国家应对上访集团的首要目标是摆平理顺,但摆平理顺在不同时期的统一特征是“变通”技术,但“变通”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手段则非常不同。为什么摆平理顺目标的实现要以“变通”作为技术?中国在1949年后建立起来的科层制在治理上的无穷膨胀,在价值理念上的一元化造成了科层的各种程序技术难以按照程序来运作,即治理雄心和治理技术之间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非程序技术的以充分地发育起来。在总体性治理时期末期,政府仍掌握全部的社会资源,对农民施以直接的人身控制和参与式动员,上访移民“开口子”,进行一次性补偿,试图永久解决的方式,对活跃的精英代表进行”调岗、开除、扣工资、计划生育惩戒。但是科层制的运作都不是按照程序进行的,政府自己在政策执行中都不断“变通”,农民又怎么会按照协议行事。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激化矛盾,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上访移民的集团化进一步强化。在1980年后,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彻底瓦解,中国社会也从总体性治理逐步转为为以安定团结为目标的社会秩序综合治理。在新时期,政府的“变通”手段愈发成熟,具体运用手段包括“拔钉子”,“开口子”,“揭盖子”三种方式,以及对问题进行悬置处理作为补充。“拔钉子”,是政府将上访集团分化为“大部分人民群众-少部分被蒙蔽的不明真相者-一小撮坏分子”,对人民群众要团结,对不明真相者要教育,对一小撮坏分子要惩戒打击;“开口子”是对上访者进行原本政策之外的恩惠,但是“开口子”的技术难度不在于如何给予恩惠,而在于如何对没有得到的给出说法,既要将恩惠的甘露用于理顺关系,而不是加剧利益不平衡;揭盖子,则是将党政干部划分为“贪官污吏/败类-官僚主义者-庇护者/解放者”,但具体处理的一个核心原则是“既保护基层干部积极性,又消除群众怨气的前提下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一旦问题被定性为“官僚主义”,一旦问题并不是个人的贪婪所致,一旦将个人行为化为集体决策,这就意味着当事个人不必付出多大的代价。所以官僚在主义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谴责话语,但实际上,它恰恰构筑了供当事人逃之夭夭的通道。”由是,在新时期,国家权力的非正式行使愈发娴熟,“在国家正式权力丰富的武器库里了并不仅仅是强硬、暴力和威严,它也充满了恩惠、人情和眼泪。” 但是“信访部门在国家权力的设置中,并非要害部门和实权部门,上访在实践中更多是作为国家的一种门面和安全阀机制而存在着的。它的重要性不在于“一访就灵”的问题解决上,而在于提供群众诉苦的机会和留出解决问题的一线曙光上。”虽然这个曙光的显现需要长达十数年或者最终根本不回显现,但是在“交替出现的上访与摆平都服膺着同一个权力运作的逻辑,这就是既有权力支配格局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再生产逻辑。远离地方更远离农民的“亲人”是这幕戏中惟一的真正胜者——它又是充当基层的保护人,有时充当农民的解放者;它在“既要保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又要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的两极中始终保持超脱的、不受挑战的调停人和审判者位置。”
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 豆瓣
作者: 王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2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其中一个重要转型,就是与消费制度和消费观念相连的社会层面的转型。这个层面可以被称做由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个过程中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以及城镇居民主体结构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显示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在消费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024年9月20日 已读
有些文段材料过于密集,影响了理论的阐述。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嵌入在社会制度中。社会转型意味着原本的消费制度的瓦解和重构。通过比较,计划经济时代和改开之后,作者提出了两种社会类型,即苦行者社会与消费者社会(在城市的非典型性消费则社会),及其对应的两种主体结构。根据作者定义,主体结构 指的是使人的行为体现出 一定模式的各种主观因素的构成。大概是读到后面有些累了,看得不是很投入,对于前面的苦行者社会以及苦行者主体结构影响更为深刻,也觉得有趣些。抑制消费和劳动激励内含张力,但是这又是计划经济时期所必须解决问题。对此,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掌握基本生活资料,以增强其命令性权,但是仅有命令,无法激发劳动动机,还需要有说服性权力。对此配套的制度安排是一系列神圣化制度安排,具体措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劳动竞赛、党团干部示范。以神圣信仰为核心,将抑制消费和劳动激励耦合。但是神圣信仰不是没有成本,神圣信仰有效的前提有二: 神圣的目标、 理想或对象不容玷污。 国家承诺不容违背, 因为这种承诺正是一种神圣的目标。随着文革破灭的崇高理想、提升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承诺的落空。信仰开始瓦解。在非物质性激励的失去效用、国家合法性日渐耗竭的情况下,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进行制度转型,通过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重构合法性,用物质激励激发劳动动机。此外,作者引用的阿尔杜塞关于在生产观点,也挺有趣。劳动力的再生产包括劳动力生理性的再生产、劳动技能的再生产以及劳动者态度的再生产。劳动态度的再生产是我之前从没考虑过的。
技术陷阱 豆瓣
The Technology Trap: Capital, Labor, and Power in the Age of Automation
作者: [瑞典] 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 Carl Benedikt Frey 译者: 贺笑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300年历史的长时段剖析
人工智能时代打工人的启示录
AI 革命,革的是谁的命?
★ 英国《金融时报》2019年度最佳书籍
★ 芝加哥大学推荐必读书目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青年社会学家廉思重磅推荐
◎ 内容简介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给社会的主要工作形态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技术进步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
本书作者将带领读者们遍览各个时代技术进步对人们工作形态的影响,揭示不同时代“打工人”的处境,并最终将目光转向未来,试图分析当前的AI革命将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何种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做出应对。作者力图说明,技术进步对收入造成何种影响,将决定人们对它的态度。
工业革命是历史上的重大时刻,但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的巨大后果。
正如本书所表明的那样,工业革命从长远来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繁荣,但机械化的直接后果对大量人口来说是毁灭性的。中等收入岗位减少,工资停滞不前,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利润激增,经济不平等加剧。
本书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证明,这些趋势大体上反映了我们现在这个始于计算机革命的自动化时代的趋势。正如工业革命最终为社会带来非同寻常的利益一样,人工智能系统也有潜力做到这一点。
《技术陷阱》表明,在眼下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过去的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面对现在的状况。
◎ 专家&媒体推荐
技术进步始终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义力量。即便颠覆性创新颠覆了许多产业、职业,经济学家依旧坚信,这是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本书透过漫长的历史镜头,聚焦到“取代技术”对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冲击,揭示了技术进步并不完美的一面,并对相关政策进行反思,值得反复研读。
—— 刘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技术进步的本质就是创造性毁灭。创造是永恒的,能带给人类以福祉,而毁灭是暂时的,但也会给社会带来撕裂性伤痛。这种伤痛正是“技术陷阱”的根源。……技术进步是永恒的,但也需要“间歇”,而我们也需要在“间歇”中思考。《技术陷阱》正是这种思考。
—— 高德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作者力图告诉我们,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并非单纯的生产力增长亦或人类对自然的一次次胜利,而是呈现出更复杂的劳动分工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政治力量的更迭乃至国际关系的调整。……本书不仅是一部技术变革史,更是一部社会分层史、劳工演进史和制度变迁史。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如何处理好技术引发的短期变量和长期变量,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无疑是极为深刻的。
—— 廉思,青年社会学家、中国新兴群体的瞭望者
《技术陷阱》可能会以其听起来有些不祥的标题吸引那些末日论者的注意。但最终,它一定会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振奋起来。
——《经济学人》
了解21世纪的自动化及其颠覆性影响的一部绝佳指南。
——《卫报》
针对当前的问题,弗雷秉持一种挑衅性的、原创性的观点,去审视过去的技术进步的后果……他的工作,向着批量生产和人工智能迈出了一大步。
—— 安德鲁·希尔,《金融时报》
这部著作对过去的工业革命、其中出现的技术以及社会适应这些变化的方式做了出色的分析。
—— 阿迪·盖斯凯尔,《福布斯》
2024年8月29日 已读
一部详实的技术经济史著作,给我科普了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恩格斯式停顿、库兹涅兹曲线、阿拉玛定律等。弗雷从前现代社会谈起,逐一跨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80/90年代以来的自动化/计算机时代以及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并从技术影响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为大停滞、大分流、大平衡、大逆转四个阶段。弗雷德认为,一项技术出现是否会导致工人/社会的反抗需要考察两点,其一是技术本身是取代技术还是使能技术,其二是掌握国家政治权利的群体是谁,该群体的利益影响新技术是被限制还是被鼓励推广。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机械化/工厂制/家庭生产体系的瓦解)以取代技术为主,贫富两极分化,工人阶级处境不断变差;机械化后期技术的进步效应才带给底层民众,时间已经过去三代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大工厂/流水线)以使能技术为主,技术进步创造了大量高薪岗位,让美国形成了庞大的中场阶级,社会整体受益;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大量中等收入岗位消失,大量蓝领失业,中产阶级收入降低,开始瓦解,美国社会日趋两极化。不过,如xy所说,弗雷是个隐藏的技术决定论者。此外,技术/技能在弗雷的论述中并不清晰,在大平衡时代,弗雷是用了“半技术工人”,在大逆转阶段,又使用“无技术工人”一词,那么曾支撑起美国中产阶级的蓝领工人的技术/技能究竟是半技术还是无技术?半技能一次本身也非常模糊,布雷弗曼曾做过批判。
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9.7 (24 个评分) 作者: Maurice Meisner 译者: 杜蒲 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3
本書根據著名歷史學家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的巨著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三版(1999)翻譯而成,為首部繁體中文譯本。

  有人認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是「毛澤東的中國」,這種說法雖不脫濃厚的個人崇拜色彩,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經過艱難曲折的漫長道路,取得革命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中國的進退得失,榮辱悲喜,都與毛澤東息息相關。研究他的意識形態和執政方針,認識當時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實況,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邁氏該部著作正為毛澤東時期的中國歷史一錘定音。

  1999年再版時,邁氏新增「第六部:鄧小平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起源1976–1998」,深刻地分析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透徹地展示出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言論和行動之間的反差。

  毛澤東掌政中國的時期,在當代史上是翻天覆地、引人入勝的一章,邁氏對此鞭闢入?堙A引人省思。近年中國在經濟及政治上頭角崢嶸,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邁氏就此亦有發人深省的論析。

作者簡介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歷史學教授,及倫敦經濟學院客座教授,重要著作包括《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馬克思主義、毛主義與烏托邦》及多部有關當代中國歷史的專論,廣獲翻譯成中文、韓文、日文、法文、德文、葡文和西班牙文。

譯者簡介

  杜蒲,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專研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及科研辦公室主任,曾任教於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著有《極左思潮的歷史考察》、《國力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大圖典》等書。
2024年7月30日 已读
非常流畅,料运用丰富扎实,内容读起来并不枯燥,也没有对于党内领导人私生活的窥私倾向,是严肃优秀的史学著作。不过最后几章间隔了几个月才读完,前面的内容有些遗忘模糊。中共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代言人和推动者,一个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攫取财富、垄断政治权力的组织能够真正走向“社会主义”吗?难免悲观。民族主义取代了革命理想,模糊了对政权性质理论诠释,一切都走向令人窒息的保守主义坟墓中。
幕后之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审核 豆瓣 Goodreads
Behind the Screen:Content Moderation in the Shadows of Social Media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莎拉·罗伯茨(Sarah T. Roberts) 译者: 罗文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4 其它标题: 幕后之人
进入社交 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内容日益混乱驳杂,商业性内容审核已成为一项广泛存在、极为必要的工作。而抵御不良内容的主要屏障并非是机器算法,而是人。数以百万计的审核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评估社交平台用户上传的信息,筛选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论等不良内容。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这个行业长期游离于社会关注之外,从事相关工作的审核员群体也不被大众所知。

在本书中,作者对商业性内容审核这一行业进行了充分的社会研究。基于对从硅谷到菲律宾、专业审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体的一线员工的采访,本书对这个不被人所知的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互联网商业性内容审核工作的不同类型(短期合同工、专业公司、外包、零工),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社会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职业发展等,并针对内容审核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争议、犯罪制止、社会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本书对于互联网内容审核员这一“幕后之人”群体的揭示性调查,不仅对商业互联网的现实做出了独到的描述,还提供了对数字时代全球化劳动力未来的洞察。
2024年6月7日 已读
没有什么理论分析,更多是描述美国商业内容审核产业、审核员劳动的基本状况,即使涉及到外包,发包方也仍然是美国企业。关于知识生产(直接/间接),审核员作为间接知识生产者角色的说法挺有意思的。在中国的审核产业、员工劳动状况或许有所不同。
魏晋南北朝 豆瓣
8.5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川胜义雄 译者: 林晓光 九州出版社 2021 - 11
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个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同时也是文字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 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其中强韧生存着的“贵族制社会"的变迁轨迹,详细介绍了逐渐成熟的“贵族社会“”的形成、转型和崩溃,并重点介绍中国文明的结构和特点,探究华夏文明惊人的一贯性与强韧性。本书史料充分,论述有力,是一部经典的史学专著。
2024年6月7日 已读
“推动历史的是人民群众,然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将“民众”“人民”之类的词语抽象出来夸夸其谈,那么“推动历史的人民群众”的具体形象反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川胜义雄将目光聚焦于文人贵族/知识人,探究为什么不同于罗马帝国的衰亡,汉帝国崩溃瓦解、北方胡族入侵、中国分裂长达四百余年,文明仍能继续。作者依时间序列和华北/江南二分的空间叙事,阐述四百余年间南北政权变迁,呈现文人贵族/知识人群体变化。长达百余年的发展,汉末华北地方豪族力量(大地主-宾客/佃农/奴仆的纵向依附)日渐增长,另方面是以自耕农为基础的横向合作的乡村共同体秩序的反弹,即乡论主义的出现。曾经在野的知识人借助九品官人法的阶梯登顶成为门第贵族。但是这种乡论主义已不再是汉末自下而上乡村力量,而是自下而上的权力控制。当时的先进意识形态仍是“基于乡论空间的任务评价来构建政治性、社会性的金字塔秩序。”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制的出现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就早期(3-4世纪)来说,文人贵族并不能被简单视为寄生性贵族,而是具备知识教养、经济优势、政治能力的精英。直到5世纪以来,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连年战争屠杀,文人贵族彻底衰败为装点门面的花瓶。作者对文人贵族/知识人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江南政权中,对华北诸政权的描述,胡汉融合与贵族制交织,宗室性军事封建制如同噩梦般围绕一个又一个胡人政权,领户制与部落制的二元划分无法塑造集中稳定国家,分裂成为必然。民族融合分外坎坷,不是汉人没有种族歧视,恰恰相反,汉人的种族歧视早得多,种族对立的后果也惨烈得多。历史课本上会说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但不会说这种改革是集中于上层建立贵族制,而将地方镇戍军士排除在晋升通道外,下层矛盾激化。“华丽的黑暗时代”终结是一出再现的戏剧,如同八百多年前文化落后的秦国以军国体制灭六国,北周-隋同样以军国体制灭亡了文化上更加活跃的北齐南陈。
乐园之丘 豆瓣
7.6 (40 个评分) 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译者: 王晚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3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
2024年6月3日 已读
借助世界各地神话传说和民俗谚语关,透过乳房/阴道视觉形象的变换,探究女性权力的形成和被剥夺的历史,创造人类的神明形象从独自的母神、女神与男神的结合、男神为主体女神作为伴侣最终到独自父神,神灵形象的变化呈现的是女性权力被剥夺的、父权制度逐渐形成的过程。女性权力最初的产生来自生育和繁殖力量,这种力量让男性恐惧,对于男性意义的否定;对于恐惧的反应,男性试图控制女性的生育力,控制女性的身体;世界各地传说的共同特征是“男性对女性说掌握的神秘的窃取”,或许可理解为男性将女性从祭祀仪式中排除出去,逐步将生育力量的来源置换为阴茎/精子,将女性子宫视为容器,确立起性别等级制度,将女性从所有的公共领域驱逐。不过,这种文学化的性别研究有些看不进去,始终觉得没有很清晰的理论分析,更多呈现而非诠释,即使有诠释,也给我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究竟是故事塑造了社会性别等级制度,还是社会性别等级制度变换改写了故事,叙事和结构纠缠在一起。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161 个评分) 作者: 刘擎 新星出版社 2021 - 1
◎奇葩说导师、得到App课程主理人刘擎讲透西方思想史
◎马东、罗振宇、陈嘉映、施展等倾情推荐
◎邀请你穿越时空,与19位闪烁着光芒的思想家对话
◎来一次思想的碰撞、一场观念的探险
人生的意义,人们向往的自由和公平的价值,人类文明的复杂冲突与未来趋势……这些让你困惑的大小问题,过去也困扰过韦伯、尼采、萨特等杰出的头脑。他们尽最大努力做出阐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标识。在这部讲义里,刘擎介绍了现代视域下的19位思想大家,广泛而系统地讨论工具理性的利 弊,如何面对虚无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和全球化等议题。思想不惑,精神明亮。你将在这19位大家的生平故事中,理解他们建构思想大厦的地基与框架。你还会在思想大厦之上,直面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领域的诸多难题,收获审慎而真诚的回答。
2024年6月2日 已读
简明顺畅,大概也是因为有些概念自己此前就知道,所以阅读的速度很快。结尾的参考文献是一份优质书单。看完这本书,多了好多想读的书,不过真的开始去读那些晦涩的哲学原著估计我又会觉得痛苦了。读的快大概忘的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