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 - 标记
工人政治 豆瓣
作者: 陈周旺 / 汪仕凯 2013 - 2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兴起,工人阶级作为新兴力量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英国宪章运动、法国巴黎公社起义、俄国十月革命……就是由工人阶级主导的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推动着现代世界向前发展。
站在历史的当下,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运动似乎渐渐偃旗息鼓。然而,工人政治并没有结束。工业化早期的工厂生产结构和模式,及其内部的各种结构关系、矛盾,均发生了巨变,传统工人阶级的形象与含义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使得当代的工人政治正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放眼世界,我们随处都能领略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景象,感受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当代的工人政治正以更加波澜壮阔的规模、更加意味深远的内涵,以及更加锐不可挡的变革,创造性地改变着我们周围的一切。
2021年11月2日 已读
一本小书,劳工研究的基础知识。国家、社会、市场、工人阶级、工会,复杂动态的关系。新工人阶级重建遥遥无期,工人力量的重建也是一样。想读的书又多了几本。
定西孤儿院纪事 豆瓣
9.4 (76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花城出版社 2007 - 3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 杨显惠在本书中以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
2021年10月11日 已读
“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进步,我们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温饱生活,为了着温饱生活,我们的前辈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数人的生命和眼泪。” 这些人不是天灾杀死的,是制度将他们扼死。每一个故事都是家破人亡。从农村征购的粮食浸透着农民的血和泪。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7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1年10月6日 已读
读完《性别麻烦》再看《厌女》,真的觉得这本书对读者太友好了,语言直白明快,能感受到作者的情绪,用词辛辣嘲讽,很舒服。厌女,就是男人对女人的他者化、客体化,加以蔑视,以及女性自身的自我厌恶。厌女弥漫与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受其支配,刻入身体,成为主体之所以为主体的一部分。异性恋机制,不是男-女,而是男-男-女,方便理解了列维-斯特劳斯关于婚姻交换的论述。对于“性”这一近代文化的产物,引用福柯的理论,进行的阐释,清楚易懂,将“性”进行历史化,去自然化,认识到权力的性化,看到“性”背后的支配关系至关重要要。他者化的滑稽戏剧什么时候能够终结,在文化权力塑造下的对符号发情的男人无可救药,我也是其中一个。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日本文化 社會學
性别麻烦 豆瓣 Eggplant.place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9.0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宋素凤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2021年10月5日 已读
对于性别身份的解构,对女性主义政治诉诸主体的基础主义取向的的彻底批判,认识到排除和等级策略在女性主义理论概念的持续存在。妇女、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快感土崩瓦解。主体不是既存的,没有所谓的前话语的主体,不是主体进行行动,而是行动产生主体。认识到的性别身份的自然化,要做的是去自然化。性别身份不是在自然肉身上的文化铭刻,不是在某一时间与空间点中被创立,而是在异性恋话语规则下的不断重复中产生、展现、巩固。性别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脆弱身份,通过风格/程式化的重复行动在一个表面的空间里建制。性别的三种阐述意义: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操演性别。三者之间表面一致性,与实质矛盾。很多段落论述仍不理解,但是只言片语的价值也已经足够。为了课程pre而读,一边痛苦煎熬一边精神愉悦震撼。
哲学 女性主义 性別研究 性别研究 朱迪斯·巴特勒
鳗鱼的旅行 豆瓣 Goodreads
Ålevangeliet
8.2 (95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译者: 徐昕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0 - 10
 一本和鳗鱼一样难以被定义的奇书,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 瑞典现象级畅销书,出版3个月印量高达70000册,现已超过130000册!以处女作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文学大奖——奥古斯特奖,被评为最佳非虚构图书
 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在回忆与父亲珍贵的捕鳗时光中,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其间的一切。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甚少表露的深情
 被翻译为30种语言畅销多国,媒体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福布斯》最佳夏季读物,《洛杉矶时报》“与自然保持联系的21部经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盛赞
 独特设计,精美装帧,优雅精装,多幅量身定制的艺术插画
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神秘的鳗鱼令帕特里克着迷,与鳗鱼同样难解的还有他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他在文学、艺术、宗教与科学史领域探寻,同时追忆与父亲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鳗鱼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2021年10月2日 已读
神秘的鳗鱼,神秘的马尾藻海。斯密特用了18年探寻鳗鱼的起源,保持好奇心,追寻神秘和未知,很了不起。普通是我们唯一特别的地方。尘土归尘土,鳗鱼归鳗鱼。存在就是存在。和父亲在小溪边钓鳗鱼的场景真是静谧美好。父亲离世之后,一切都很平静,平静中感到一些哀伤,存在的事物仍然存在,有些东西永远不存在了。
劳工的力量 豆瓣
Forces of Labor: Workers’ Movements and Globalization since 1870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尔弗 译者: 张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1
《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本书是贝弗里·J·西尔弗的代表作,这本书出版以来国内外引用率都很高。作者对世界主要地区近150年的工人运动和全球化现象作了全面梳理,并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调整和世界劳工运动的当代危机和未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2021年10月2日 已读
资本的转移,带来的并不是“竞次”,而是新的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劳工抗争。资本对抗劳工抗争的四个策略:空间调整、技术/组织调整、产品调整、金融调整。两种劳工抗争形式:马克思式劳工抗争、波兰尼式劳工抗争。通过对报纸地信息编码利用,在世界-历史框架下研究劳工运动的变化,很有意思。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豆瓣
4.7 (14 个评分) 作者: 高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5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五百万畅销纪念版)》内容简介:这本书,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的故事。这本书,是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在与精神病患对话的内容里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表现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闻所未闻却又论证严谨。
2021年9月7日 已读
垃圾书
上学记(增订版) 豆瓣
9.3 (26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口述 / 文靖 执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3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该书也因对某些老师的个人感受和真实评价而引发争议。
有评价将何兆武的《上学记》、齐邦媛的《巨流河》和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并称为“海峡两岸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2021年7月22日 已读
娓娓道来,可爱的老先生。看起来很舒服的一本书。
狂人 豆瓣
作者: 王开林 2013 - 8
狂人之狂在于敢讲“人话”(自序)
古义的“狂”与今义的“狂”有同也有不同。古义共六条,除去“狗发疯”和“通‘诳’,欺骗”外,其他四义(放荡,不受拘束;狂妄;急躁;气势猛烈)与今义大致吻合,但今义以“精神失常”替代了古义“急躁”。
本书的重点在“佯狂”和“真狂”,盖混合古义今义而用之。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人大言独行,尽管与儒家的中庸法度不相吻合,但他们既有是非标准,又有进取目标,仍是孔子较为肯定的那一类人。
两千五百年前,楚国狂人陆通(字接舆)遇见孔子,即兴唱起了那首著名的《凤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凤啊凤啊,只有圣明的君主出现,它才会降临世间,你是当今的人中之凤,怎么反而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自行减弱美德的光辉,去劝导那些不可救药的诸侯施行仁义?从前犯傻就算了,现在醒悟还不迟。统治者已把国家折腾得混乱无比,乌烟瘴气,你想使黑暗的现实恢复光明,只是白日做梦,现在的君主算是彻底完蛋了!”孔子听完陆通的《凤歌》,赶紧起身下车,打算向这位楚国狂人请教“中国向何处去”的大难题。陆通却拍拍屁股,摇摇脑袋,转背疾走,并不接招。孔子身居困境,内心寂寞如沙,好不容易遇上高人,却未能交换意见,想必惆怅万分。
楚国狂人陆通看透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世道凌夷,他认为孔子放低身位,推行仁义,不辞劳顿,不畏艰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不识时务,这种绝望的旅程只有偏执狂才会走到两眼晕黑。他怜悯“衰凤”,厌憎现实。陆通并非真狂,他无意进取,有所不为,是不折不扣的狷者才对。此类民间高士节欲隐身,虽无益于治乱,却是头脑清醒的观察者和一针见血的批判者,同样不可多得。
中国近现代,内忧如溺,外患若焚,狂士寻罅隙而游刃,机会不少,磕碰也多,爱国书生痛恨现状,构筑梦想,虽卷刃而无所惧,虽折戟而无所惜。
1906年,章太炎从上海西牢获释后,东渡日本,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他讲过一段流传至今的“疯话”:
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近来有人传说,某某是有神经病,某某也是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形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略高一点的人,富贵利禄的补剂,虽不能治他的神经病,那艰难困苦的毒剂,还是可以治得的。这总是脚跟不稳,不能成就甚么气候。
演讲快结束时,章太炎大声疾呼:
(我)要把我的神经病质,传染诸君,传染与四万万人!
他将“狂者进取”的古义发挥到了极致。清末时,章太炎公然辱骂光绪皇帝为“小丑”,鄙视慈禧太后为“先帝一遗妾”,民国时期他冲击总统府,专寻袁世凯的晦气。名师出高徒,章太炎的弟子多为狂生。黄侃最具代表性,他目高于顶,饱览古书则“八部书外皆狗屁”,轻视今人则“胡适之辈不过尔尔”。刘文典自谓天下真懂庄子的学者仅有两个半,其一为庄子本人,其二为刘文典,另外半个则尚未降生。他当面怒骂蒋介石为“新军阀”,颇有东汉末年的青年天才祢衡击鼓骂曹的冲天胆气。章太炎和他的诸位弟子,学富五车,演技高明,他们的大才智和真性情如同双刃剑,频频伤及敌手,屡屡殃及无辜,其功过是非,虽盖棺多年,却仍旧难以论定。
清代湖湘才子汤鹏(1800—1844,字海秋)狂名满天下,他说:“狂者之志,有进无退也。”他与人打赌,猛饮大黄药而死于盛年。曾国藩作《祭汤海秋文》,道是“狂名一鼓,万口嚣嚣”,可见狂名之立,为世所忌,并不是什么好事情。龚自珍的狂,是“狂来说剑”的狂,一个“说”字,即将书生的底细泄露无遗;辜鸿铭的狂,是“立异以为高”的狂,对付洋鬼子和假洋鬼子,这种不按牌理出牌的招法相当管用;黄侃的狂,是背叛礼法的狂,为此他张扬个性,逾越边界;刘文典的狂,是自负太过的狂,猛吹牛而皮不破,堪称一绝;梁漱溟的狂,是“一代直声”的狂,为农民争取位置,公然顶撞领袖,非大仁者、大勇者莫能开口。他们的狂法全然不同,内里的精气神则贯通如一:为了开心颜,决不摧眉折腰;敢于讲人话,哪肯俯首帖耳?
王国维的七律《晓步》颈联为:“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狂人多半有赤子之心,赤子不畏猛虎,乃是性情使然。世人侧目而视,以为他们偷吃了熊心豹子胆,倒真是莫明其妙的念头。
一个社会,倘若腥、膻、腐、恶更吃香,更走俏,狂人就势必转型为烈酒、胡椒和芥末,没有他们,“佳肴”肯定难以下咽。一个地方,倘若池、塘、丘、壑更养眼,更悦目,狂人就势必升格为江流、岳峙和云飞,有了他们,“美景”还能剩下多少底气?
2021年7月21日 已读
文化、权力与国家 豆瓣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赞奇 译者: 王福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2021年6月28日 已读
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即通过复制扩大旧政权机构以获得更多税收支持国家政权,国家政权建设支出增长超其国民经济增长,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保护型经纪与营利型经纪,国家政权再深入基层,摧毁旧的文化权力网络,希望将基层政权正规化、官僚化的同时,对乡村精英得实际权力造成削弱,导致乡村精英的背离,营利型经纪趁机攫取权力。农民暴动最主要反抗的是苛捐杂税,而非要求减租减息。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豆瓣
作者: 边燕杰 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8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本书内容:社会网络是相互联系的社会行动者结成的稳定关系结构,而地位获得是人们使用网络关系谋求和改变其生存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过程。《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一书作者依据2009年八大城市调查数据,分析了人际社会网络的四种现实形态(拜年网、讨论网、餐饮网、求职网)及其相互关系,并就人际社会网络在求职过程、地位和收入获得中的作用,提出了翔实和最新的分析。
2021年4月13日 已读
前面的分析结论是50-59年龄段的个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高,使用求职网比例更高;后面的结论是管理精英阶层更依赖自身人力资本而非动用关系网络,使用网络渠道最低。变量划分标准不同,管理精英阶层在总体分布中属于少数。不知管理精英阶层年龄分布。“八个人解决了两瓶五粮液”好逗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 豆瓣
作者: 翟学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0
“社会学经典文库”《中国人行动的逻辑》2017修订新版,中国人特有心理与行动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来临前的“史前史”,解读“名实分离”的中国人。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一书根植于中国本土视角,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参照系,对中国人的表与里、心理机制与行动逻辑,及所处的中国社会具体阶段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概念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策略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现实而具体的层面上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
本书自2001年初版以来,中国社会与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中国人心理与行动的研究应“尽可能在变中看到不变的部分,至少是难变的部分”,勘其脉络与底色,可由此作为当下与未来研究的基础。
2021年3月23日 已读
书中的文章多是90年代作者发的论文,尽管时间有点久远,但内容还是看起来很新。关于中国社会的建构原则、脸和面子、土政策、社会地位和个人地位及中国的家族主义的分析还是很有趣也有道理的。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8.5 (43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2021年2月20日 已读
中国家庭的私人化和家庭内部的个人化。中国农民具有“爱情”,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隐私是一种特权,存在等级差异。孝道文化的衰落不可避免,因为支撑孝道存在的法律、社会舆论、经济基础全都被国家摧毁打垮。家庭和个人对计划生育的抗争、应对、妥协、适应,结合时代的经济、人口、性别、社区塑造了一种新的生育文化观念,由国家的计划生育转向未完全的个人的生育计划。国家在放松对地方公共生活和家庭领域的控制后,不信任地方自组织,地方公共生活的衰落不可避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公德的个人的出现。
现代性的后果 豆瓣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8.0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田禾 译 / 黄平 校 译林出版社 2011 - 2
《现代性的后果》主要内容简介:在这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着重讨论了极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与大规模战争等问题,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无论是对于专业学者,还是对于一般读者,《现代性的后果》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2021年1月24日 已读
一本小书但是读起来比较费力,也是读的第一本吉登斯的作品。作者对现代性概念、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反思性)、现代性与信任、信任与风险、对现代性四个维度的制度分析(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军事力量)、全球化的四个维度(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全球劳动分工)、后现代性的展位和维度分析进行论述。现代社会中的对抽象体系的信任又怀疑,以及交汇口出抽象体系代理人的重要性的论述不失为解读医患冲突的一个角度。
SPSS实战与统计思维 豆瓣
作者: 武松 2019 - 1
本书从统计学思维开始,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讲解了SPSS实战应用。本书涉及面广,从软件基本操作到高级统计分析技术,涉及SPSS目前绝大部分的应用范畴。本书涵盖SPSS概述、数据管理、统计描述分析、基本统计分析的报表制作、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以及大量的专项统计方法。本书以案例式教学为特色,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应用案例,供读者实战演练。本书不仅适合有一定统计基础的人员阅读,也适合SPSS初学者。通信、金融、制造、医药、教育科研、市场调研、连锁零售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的数据分析人员,可将本书作为一本易学易练的案头参考书。信息技术、心理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可将本书作为一本教材使用。
2021年1月22日 已读
筚路维艰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7 (55 个评分) 作者: 萧冬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0 其它标题: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 筚路维艰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做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
2021年1月21日 已读
扎实真诚的史学研究,中共党史的浓缩版。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作者: 林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历史深处的忧虑(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这套制度已付出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2021年1月20日 已读
在看到自由的美好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世上的确也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人不愿为自由付出代价,便要为强政府的绝对控制付出代价。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豆瓣
作者: [德] 维尔纳 桑巴特 译者: 赖海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是20世纪初驰名世界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桑巴特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例外论”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一方面,本书有关美国政治制度(主要指普选制和宪政民主)和企业制度(主要指计件工资和利益分享)促进了工人对资本主义持善意态度的观点,得到了后继者的发扬;另一方面,本书关于美国工人的生活水平高于欧洲大陆工人从而使其安于现状、不倾向社会革命的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无论如何,只要涉及“美国例外论”的讨论,就必须向本书寻找思想根源。
2021年1月19日 已读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准确的说是社会民主主义),桑巴特从三方面简单论述:激进的民主体制,美国工人和工会能有力的参与到现行的政治体制当中;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德国)工人相比的较高工资收入和更舒适的生活;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平等的社会地位、在企业中的参与和分润、有逃离被剥削的资本主义体制的选择空间(去西部当自由农场主),这三方面使美国工人积极参与到资本主义发展当中,并未视自己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有趣,桑巴特结尾认为以上阻碍社会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因素必将消失,社会主义仍会到来。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21年1月12日 已读
“解放”一词的进步叙述待定;妇女干部的干部的权威来自坚守传统品德而非叛离传统美德;劳模是被塑造出来的,是党和国家群众路线的工具、是开展新运动的呼号者;计划生育的利弊,不同时代女性的生命经历;被遮蔽的妇女劳动,陕西农业的女性化。
炸裂志 Eggplant.place 豆瓣
8.2 (51 个评分) 作者: 陈年喜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是丛书“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歌精选”的其中一部,该丛书精选六位打工诗人影响广泛、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诗作,保留《我的诗篇》纪录片中的诗歌。本书作者陈年喜做了16年的巷道爆破工,是一名优秀的工人诗人,曾获得第一届桂冠工人诗人奖。本书收录了陈年喜2013年至2017年创作的优秀诗歌,部分作品曾发表于《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天涯》等刊物。它同时也可视作诗人生命和生活的履历。诗歌内容从动荡的矿山生活,到北京皮村的城市求生等,内容庞杂,艺术呈现方式也很多变。
2020年12月1日 已读
时间、土地、劳苦、生死。浓缩的半生经历的厚重呈现在眼前,离别、哀痛、死亡、劳累、亲情、农民和工人的力量洗涤着自己。我的经历和思想真的贫乏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