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Garrett vs. Paganini 豆瓣
9.3 (6 个评分) David Garre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3年10月28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Music
2013年10月24日 听过
Totally let me down...魔鬼的颤音是在逗我?这位亲你今年第一次做跨界么?怎么没干脆把整首拉二都收进来啊?找Nicole来feature是怎么想的,24随想就算只听小提琴都毫无感觉,正碟最后三首还入耳……二碟做得还成加一星,208的人声比专辑好听到不知哪儿去了
Classical Crossover DavidGarrett
Elgar: Violin Concerto; Serenade for Strings 豆瓣
James Ehnes / Sir Andrew Davi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8日 出版发行: Onyx
GRAMOPHONE CONCERTO AWARD 2008

Sure to be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cordings for Elgar anniversary year, this quite outstanding Violin Concerto was recorded live in May at two performances given during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s Elgar serie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outstanding Elgarian Sir Andrew Davis.

Davis has performed the Violin Concerto with many players over the years (though this is his first recording of it) and maintains that Ehnes "is the finest of them...he actually plays what Elgar wrote and so musically!"

Classical Source wrote: "inspired a newly refreshed love for a familiar work. His intonation was impeccable, his control of the differing emotional elements was impressive and the end was truly magnificent, a fitting climax to a memorable interpretation." (17 May 2007)

Ehnes gets better and better. Still only 30 this young Canadian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cognised as one of the 4 or 5 most complete violinists on the planet. His previous ONYX release of Barber, Korngold and Walton Violin Concertos (ONYX4016) was universally praised, including Record of the Week in the Daily Telegraph and “an outstanding release in every way” from Edward Greenfield in Gramophone
Britten & S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s 豆瓣
James Ehnes /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3年6月11日 出版发行: Onyx Classics
James Ehnes, the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and its charismatic music director Kirill Karabits went directly to the studio to record these two great 20th-century concertos after performing them in concerts the Observer described as ‘extraordinary’. Of the Shostakovich, the paper went on to say ‘the brilliant James Ehnes … apparently encountering no technical problems in this hazardously difficult work, transmitted its mood of bitter melancholy and dry-eyed grief with alert, responsive support from the orchestra’.
Jewels Of The Romantic Era 豆瓣
Various Composers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30日 出版发行: Analekta
2014年2月19日 听过
真是太美了~是为了Ehnes的德沃夏克去的但是整碟都很棒~单碟循环ing~
Classical
Paganini:24 Caprices for Violin 豆瓣
Alexander Markov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9日 出版发行: Wea Corp
2014年5月30日 听过
QAQ再听一遍!我觉如果Paganini再世,他拉随想曲一定也是这种感觉!不羁和傲气十足的版本!所以Markov你现在到底干嘛去了= =……
AlexanderMarkov Classical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and Variations 豆瓣
10.0 (6 个评分) Pierre Fournier(Cello) / Friedrich Gulda(Pian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1月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贝多芬带来的音乐,常使人迷惑究竟是尘世间曾诞生过一位神,抑或是一位神曾光顾了人间,究竟是何等的才华,才能使最伟大的交响乐,协奏曲,和室内乐,能如此完美的结合于一身;又究竟是何等的恩赐,带给后代的艺术家们亲自体验经典重现的机会。无须再去费心设想如果没有贝多芬和贝多芬的音乐,人间将会失去多少的感动与欢乐,此刻的我们所应完成的,是在巨星逝去的一百八十年后,在那仍璀灿无比的光辉之下,静静聆听。
马里纳:德沃夏克 小夜曲全集Op22,44 豆瓣
9.1 (9 个评分) Marrin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3月27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德沃夏克的两首小夜曲创作于他生命最重要一段时期,这是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人蜕变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的过程。之前若干年他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歌剧、室内乐以及其他作品,却始终不得志。直到34岁幸运之神才眷顾了他。当时作为奥地利国家音乐奖评委的勃拉姆斯和他的同僚,如著名乐评人汉斯利克(Hanslick)、音乐出版商赫贝克(Herbeck)一致推荐了德沃夏克,使他获得了这一奖项。之后德沃夏克两次获奖,其的天赋给勃拉姆斯留下深刻印象。勃氏还向自己的出版商Simrock推荐了德沃夏克。Simrock出版了德沃夏克的摩拉维亚二重唱,以及钢琴二重奏形式的斯拉夫舞曲(后来德沃夏克自己给它配器)。从那以后德沃夏克终于摆脱了抑郁的往事。
E大调小夜曲创作于1875年,反应了作者对作品中丰富了的管乐音色的自信。不到三年,他又创作了D小调小夜曲。他的作品中总是回荡着一股浓郁的捷克风。这两首曲目出版后在国外大受欢迎,与斯拉夫舞曲一样为人所称道。在1879-80音乐季中D小调小夜曲在布雷斯劳(今波兰弗洛瓦茨夫)、威斯巴登、德累斯顿、和汉堡上演,E大调小夜曲则在汉堡和格利茨上演。
德沃夏克在旋律和节奏上的丰富创意和特有的感觉在第一首小夜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时而感受到意想不到的迷人片段,时而可以感受到他的俏皮,比如第二乐章中的一段三重奏,他突然从降D大调转到E大调。在末乐章里他即兴的对上一乐章来了一小段呼应;在结尾又引用了第一乐章,形成一个轮回。
第二首小夜曲是写给管乐队的,编制为:双簧管、单簧管、巴松为双管,一把低音巴松,三把圆号,再加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德沃夏克尽量使作品的演奏规制符合那些夏夜进行街头演出的小乐团的编制。他还引用了一些颇具民主特色的片段,如开头和结尾的进行曲。第二乐章具有捷克古代民谣sousedska的特点。第三乐章则更融入了德沃夏克诗意化的表达,最后是一个活泼的乐章,俏皮地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Symphony No.6 Pathetique 豆瓣
9.0 (5 个评分) 弗拉迪米尔.费多谢耶夫 / 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华文艺音像出版社
介质为1CD!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第一乐章:柔板-不急的快板-中速的行板-快板 活泼的行板
01 1st Mov.Adagio-Allegro Non Troppo-Andante Moderato Assai-Allegro Vivo-Andante
第二乐章:愉快的快板
02 2nd Mov.Allegro Con Grazia
第三乐章:非常活泼的快板
03 3rd Mov.Allegro Molto Vivace
第四乐章:终曲:悲哀的柔板
04 4th Mov.Finale;Adagio Lamentoso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 Violin Concerto op.35 豆瓣
9.6 (10 个评分) Martha Argerich / Nathan Mil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G
专辑介绍: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科夫斯基协奏曲中的颠峰之作,也是西方音乐中上同类体裁创作中的佼佼者,在音乐会中久演不衰,是许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乐曲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旋律,忧伤与欢快,躁动与不安,美丽的沉静和四溢的激情相互交织,其蓬勃的朝气和高贵的底蕴令人难以忘怀、堪称古典协奏曲中的镇山之宝。
演奏家生平简介:
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是少数真正属于天才型的钢琴演奏家。1941年6月5日生于阿根廷布宜诺艾丽斯,父亲是外交官,她三岁开始学琴,八岁和布宜诺艾丽斯管弦乐团同台演出,一鸣惊人,阿根廷总统为了让马尔塔·阿格里奇接受最好的音乐教育,刻意下令调动,命她父亲派驻维也纳。马尔塔·阿格里奇在当地跟随钢琴大师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学了一年半,古尔达也是乐坛怪胎,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但对艾格丽无论在人格及技巧上意义重大,俱深远影响。
十六岁那年,在波臣(Bozener Busoni)及瑞士日内瓦钢琴大赛中夺魁后,开始她的演奏事业,1965年又在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中得奖。和阿巴度(Claudio Abbado)合作灌录的-颇可菲夫(Prokofiew)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大受欢迎,从此打开她在唱片界的市场。马尔塔·阿格里奇的专长在室内乐及诠释李斯持、舒曼、拉威尔、史特拉汶斯基等人作品。她那特殊的诠释法,知名指挥家杰丽毕达克(Cellibidache)并不欣赏,曾当众批评:「这女子弹出来的东西根本毫无音乐性可言。」
无可厚非,天才通常有一些怪癖,马尔塔·阿格里奇一方面得天独厚俱有异于常人的才华,另方面,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献艺这件事,深恶痛绝。心理学家分析,她是那种有自我摧毁倾向的人。偏偏,从小在父母严格的管教下,又养成叛逆个性,例如,在她未成年前,旅行演奏时,就喜欢自己一个人,不愿父母跟随。后来,多次的婚姻关系,带给她三个来自不同父亲的女儿。
世上众多的爱乐友,可以通过阿格里奇品种繁多的录音作品,去品聆阿格里奇那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同时又甜蜜温柔、细腻柔美的钢琴之声。不过,能亲眼欣赏阿格里奇演奏的幸运者毕竟不多。阿格里奇天生讨厌成为关注的中心,这就是她喜欢室内乐多于少数的独奏音乐会的原因之一。然而她在观众面前表演又有些害怕。不但如此,她还是出了名的难伺候,这位永远蓬松着头发、衣着随意的大牌钢琴家,常常演出不守约。她有一个嗜好,每次上台前一定要用随身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的几根多余的头发后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阿格里奇在某个国家演出,由于没有找到镊子,一赌气取消了音乐会。 不过这不会丝毫影响她作为20世纪十大钢琴家之一的地位。
不多说了,好好听吧
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1904-1992)   美国小提琴家,生于俄国敖德萨,7岁起正式拜师学琴,10岁开始公演。他也是奥尔的学生,还曾师从小提琴大师伊萨伊进修。20年代米尔斯坦与钢琴家霍洛维茨联袂在苏联各地同台献艺,曾是乐坛一段佳话。1925年米尔斯坦开始在欧洲和南美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29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米尔斯坦在美国举办了首演,听众立即为之风靡。此后米尔斯坦便定居美国。
指挥家生平简介:
迪图瓦(Charles Dutoit,1936-):瑞士指挥家,他先后毕业于瑞士洛桑和日内瓦两所音乐学院,在做指挥之前,专攻过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打击乐。23岁起,先担任两个合唱团的指挥,然后才正式接手交响乐团,时年已经30岁。
谈迪图瓦,人们乐道津津于他和女钢琴家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的一段婚姻经历。阿格里奇比迪图瓦小5岁。在和迪图瓦成婚之前,她曾嫁华裔指挥家陈亮声为妻,并生有一女。和迪图瓦再婚时阿赫丽希25岁,俩个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婚后,夫妻常常同伴或同台演出于南美各地,被人传为美谈佳话。虽然后来俩人因故离异,并各自再婚,但关系一直不错,依然俩个同台共演,并合作录有多款唱片。1996年4月,阿格里奇的访华演出也是在迪图瓦的力邀下,她辞掉原有日程而成行的。不成夫妻成朋友,迪图瓦和阿赫丽希是很好的一对例证,同样成为人们的佳话美谈。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生于意大利米兰,父亲是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家兼教师,母亲是钢琴家。自威尔第学院毕业后,阿巴多1956年赴维也纳音乐学院专修指挥(与祖宾?梅格同学),两年后首次登台即获成功,同年并获“库塞维茨奖”,1962年又获“米屈风普洛斯国际指挥竞赛奖”,并由此而获得资格进入纽约爱乐乐团成伯恩斯坦和乔治?塞尔的助手。卡拉扬听了阿巴多在柏林的指挥后,邀其参加1965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从此声誉鹊起,同年起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68年升任常任指挥,1971年再升艺术监督,掌握了这个世界数一数二的歌剧院。这一年,阿巴多还有幸被任命为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次年又受聘为伦敦交响乐指挥,1982年又出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77年阿巴多还创建欧共体青年管弦乐团(后改名为欧洲室内乐团)并担任音乐总监。最终,当卡拉扬于1989年逝世,阿巴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接管了柏林爱乐团。
名曲溯源:两首协奏曲的命运
柴可夫斯基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所为独奏乐器所写的大型器乐曲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充满着青春的光辉和温暖,具有巨大的艺术说服力。其中虽有繁多的艺术形象,但每一形象都成为整个艺术构思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情绪的高涨和低落象大海海潮一样起落着,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可是这两部作品刚刚诞生的时候,却遭厄运,受到与现在截然相反的对待。《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74年,题献给著名钢琴演奏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拿着原稿征求鲁宾斯坦的意见。在音乐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柴可夫斯基为他弹完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鲁宾斯坦始终一言不发,实际正准备大肆抨击!柴可夫斯耐住性子弹完了整个作品,结果还是沉默!
“怎么样”柴可夫斯基实在忍耐不住了,把钢琴盖上并站起来。鲁宾斯坦终于开口了。他说这一首协奏曲毫无价值可言,简直无法演奏!有些片段写得非常陈腐、拙劣,整个作品琐屑卑微而又俗不可耐!很多段落都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只有两三页还有些意义,其余只好完全作废,彻底重写!他越说越激动:“你看看,这段算是什么东西?这有什么意义可言?” 鲁宾斯坦边说边在钢琴上夸张地弹奏着。
鲁宾斯坦苛刻的指责,深深地伤害了柴可夫斯基的自尊心。因为柴可夫斯对基鲁宾斯坦十分尊重,不仅因为他是自己所在学院的院长,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还是一个造诣很深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需要的是友谊的忠告和善意的批评,更具体点说是希望对这一作品在钢琴技术方面提供一些意见,那知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大肆抨击!柴可夫斯基愤怒的说不出话来。鲁宾斯坦跟在他身后上楼来,把他叫到另一间屋里,对他说这个钢琴协奏曲确实无法演奏的,并指出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而且表示,如果改好了将公开演出这一作品。但柴可夫斯基坚定地回答:“我一个音符也不修改的!我要照现在这样原封不动地把它出版。”
柴可夫斯基抹去了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题辞,把在一协奏曲献给钢琴家封.彪罗。封.彪罗很赏识这一作品,他高兴地说:“它很难,但难能可贵。”1875年10月他在美国波士顿第一次公演,大受欢迎。末乐章尤受赞赏,每次全曲奏毕,都要因听众的要求而把末乐章再演奏一次。
几年过后,鲁宾斯坦在巴黎和欧洲其他大城市也演奏了这首协奏曲,获得了极大成功。实践证明了:《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正象柴可夫斯基自己说的那样,是他心爱的宠儿,一部真正的、不朽的作品,鲁宾斯坦当初的指责是错误的。鲁宾斯坦在几年过后主动去演奏他过去认为不可能演奏的作品,并获得成功,已说明了一切。
著名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现在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当初的命运也和《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柴可夫斯基写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把它题辞献给当时杰出的小提琴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奥尔,可是奥尔却认为这一作品在技术上有许多困难,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并且和声太古怪,效果难以想象,所以干脆拒绝演奏。1881年维也纳“知音乐队”也认为它配器太笨重,和独奏小提琴不相称,因此预演之后就拒绝正式演出。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征得柴可夫斯基同意,将协奏曲个别地方稍加改动,于同年12月4日由维也纳“知音乐队”协奏演出。
这第一场演出,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也引来了倒彩。维也纳某些批评家攻击道::“整个作品是不对称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淡而无味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殴打、怪叫。”某批评家说:“从有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后,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
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维也纳演出后,柴可夫斯基就把它献给了勇敢的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音乐家漫话》(初旭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