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
归去来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归去来》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标题(长篇作品以书名)命名。《归去来》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供读者阅读赏析。
韩少功,当代知名作家,八十年代中期曾在国内的文化寻根思潮中挑起大旗,写下《文学的根》这样著名的文论,与《爸爸爸》这样表现楚文化、被视为寻根小说代表作的中篇,九十年代又因《马桥词典》一书在文坛引起轰动。
2019年3月3日 已读
2019年3月3日 评论 一点想法 - 这本书我读得很难过,可能是听的歌的缘故,也可能是由于现实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不过更多的还是出于他每一篇文字的笔调以及其中所蕴蓄着的情绪。少功仍旧在叙述文革与知青时代的岁月,只不过相较于《同志时代》而言,这本集子中的一切文章都显得更为低沉与落寞,时代在变化着,他也一样,不过更加合适的说法应该是岁月的洪流裹挟着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一切不由分说地向前奔涌,我觉得自己似乎能够读出来一些他内心中的迷茫,当然还有那一如既往的讽刺。短短的几年过去(85-93),他的文字显得愈发的深沉与娴熟,无论是对于文学的“根”的考量还是对于那场无法磨灭的灾难的反思,似乎,他的书写更多地深入到这一切对于人们内心的影响之中了,加上他对现实与虚构的刻意混融,就更使得这份深刻的背后显露出一种令人怜惜的悲哀,这种感触在我读到《女女女》和《鞋癖》的时候集中地凸显出来(它们也是我最喜欢的两篇),其实他并没有刻意地表明某些情绪,但有时仅仅只是一句话就足以令人感慨万千。父亲的死亡对他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他将记忆中的一切反复书写,这种刻意令我有些难以辨别(尽管我知道小说的文本与现实并不能等量齐观),可能这也是这些文字为何更能够触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对于传统文化,他所持的是批判性否定的态度,这还是蛮明确的,但我尚未从这种已经摆明了的现实之中看出些更为深刻的内涵(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对于“文革”,似乎他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他书写了许许多多的知青以及文革结束之后他们的样态,但其中的主人公似乎总是有着一种愧疚感,这种愧疚以及那些它人的悲剧正是文革所带给这一代人难以磨灭的创痛,我不知道他写下这些文字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但似乎解释成一种控诉或者是无奈甚至还有些怀念尚且是能够说得过去的吧。
中国当代文学 韩少功
山南水北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山南水北》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
2019年3月12日 已读
2019年3月12日 评论 一点感慨 - 我不应该听着emo读韩少功的。我还是觉得很难过,尽管已经不像在读《鞋癖》《女女女》时所感到的那种难以自拔的悲哀,但是少功的笔还是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那些我想尽量避免却又不愿避免去读的内容(他的回忆和城市的记忆)。 敬老师说这是一本对乡居生活进行了集中描写的主题散文集,我当然认同,他还说少功散文的特点是睿智、幽默、语言流畅简洁、思想被包裹在从容的文字中,我立马就佩服的五体投地。看到“天线宝宝”的时候我真的是笑成狗,其实个人觉得少功散文的幽默同他小说中的幽默背后讽刺的尖锐不同,不能说他没有讽刺的意味,只不过淡了很多,并且不令人觉得受到了冒犯。与其说他在写山水散文,不如说他写的还是乡村的生活,只不过是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进行的叙述,在他这里,鲁迅式的深沉与“怒其不争”的感觉渐渐地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感叹和从自己出发延伸至人生、人性以及社会的种种的思考,他还是保留了“寻根”时期对于文化的关注,我总感觉丙崽好像就是八溪峒里许许多多人们的某些方面的缩影。 昨天夜里读到最后十个小节,每一篇都令我泪流满面,那个时候我正听着tiny moving parts的this couch is long and full of friendship,我是真的觉得很难过,我看到他写自己插队的时候爬车,写亮亮追着一辆自己友人的车追了好久,最后悻悻回来告诉他们“他没停”,这一刻我的脑海里随着音乐的声音想到了自己,想着自己会不会也有一天一个人孤独地拎着书包在荒无人烟的公路上踏着扬沙和尘土向着初生的朝阳一边奔跑一边嘴里大声喊叫,一脸无怨无悔的模样。少功总是能够让我“共情”,尽管我们完全不可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我喜欢这个作家,其实我不太愿意将自己的感情和他的文本一起分析的那么透彻,可能我喜欢的是他笔下的记忆,是那份微微的感怀,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不清吧。
中国当代文学 韩少功
暗示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暗示(修订版)》标志着韩少功对自己的突破:它的写作缘于《马桥词典》的完成,并试图推翻《马桥词典》的某些结论。你有种种社会体验、人生经历、理性思考,你也许意欲表达却无从谈起,或者无意表达而任其稍纵即逝。《暗示》仿佛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与你海阔天空无拘无束地交谈,在你无意之中把简单的话题引向深处,它会给你一种新鲜的感受:休闲节目成为主课,抽象概念被逐出课堂,“就像一群胡作非为的学生,在下课铃响起时上课,在上课铃响起时下课。”
同志时代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同志时代》是作家韩少功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同志时代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今天,社会和文学都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行进;写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表达方式、读者的需求和阅读趣味日趋多样;文学的娱乐功能受到重视;各种文学潮流兼容并包、各行其道。此时,全面系统地总结上述一批作家三十年来的创作实绩,对当代文学事业,对作家、读者和文学工作者,对当前的图书市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年2月15日 已读
2019年2月15日 评论 一些想说的 - 我觉得有点怅然若失,可能这个词用的并不那么恰当,但确实觉得有一种感伤的情绪充斥于胸中。这部集子是韩少功最早的一批作品,80-83年,可以看得出来,作家在这些作品中从青涩逐渐转变为成熟,很典型的,知青文学、反映文革以及新时期初期农村变革的作品,硬是要说的话,它们之中的有些作品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更为相似,而相比阿城的“三王”则少了那份厚重感(《爸爸爸》同“三王”就更不一样了,反正我要吹一句阿城,阿城🐂🍺!)有,切片式的特写也有深入人心的历时性刻画(《回声》)(这些作品中已经有了一些《爸爸爸》中的影子)。我觉得很神奇,这些作品本身就展现着他的创作成长史,我不知道敬文东老师会怎么讲韩少功,但我觉得韩的书读得确实令人心情愉。在这个阶段韩少功已经显现出了较为深刻地批判性,刘根满让我想起阿Q,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并且这种批判性在逐渐地加深,同时已经显露出意欲超出政治与世俗社会上升到文明的高度的意图。《飞过蓝天》和《同志时代》已经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了,而《谷雨茶》则也有了些许冷漠叙述的影子,即仅仅写出荒诞的故事,令人去深思其背后的意义。如果硬是要说,我觉得《西望茅草地》和《孩子与牛》是我最为喜欢的两篇,无论是孩子同牛之间的淳朴情谊还是离开农场时知青对于四年之间物是人非的大地的那次回望都令我觉得有一种心灵上的震颤。 刚刚提到这些故事的背景,下面随意说两句自己的看法。 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从轰轰烈烈再到轰轰烈烈,书名似乎代表一种仪式,随着《后视镜里》的转入城市,似乎也标志着曾经那个“造神”与批斗一切的“同志时代”一去不返了,在这个刚刚开始变革的时代里,一切都是混杂的,一切也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眼前等待着的是什么,曾经人们所追逐的信仰轰然坍塌,曾经人们所以为的秩序不再被封为圭臬,新“神”还没有降临,一切都是崭新与未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追溯上一个时代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可能会突然发现曾经人们所孜孜不倦追逐的东西在一夜之间都变得有些不知所云般的可笑,迷茫、质疑、讽刺与批判,这些都融汇于这部集子里,许许多多的论家认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是沉重的,韩的这部集子亦是如此,如果仅仅只是简略地描述一下我对这部集子的印象的话,“时代”的确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关键词,以上。
韩少功
马桥词典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马桥词典(修订版)》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标题(长篇作品以书名)命名。《马桥词典(修订版)》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供读者阅读赏析。
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以我当年浓厚的理科兴趣和自学成果,当一个工程师或医生大概是顺理成章的人生前景。如果不是“文革”造成的命运抛掷,我是不大可能滑入写作这条路的。我自以为缺乏为文的禀赋,也不大相信文学的神力,拿起笔来不过是别无选择,应运而为,不过是心存某种积郁和隐痛,难舍某种长念和深愿,便口无遮拦地不平则鸣。
2019年4月16日 已读
2019年4月16日 评论 一些想法 - 1.读词典的时候耳机里在放雅叔的专辑,我觉得这很合适,正像我读山南水北时耳机里传来的emo一样。在我看来,少功是真的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记录者一样,记载了太多太多人或平凡或不凡的一生,尽管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但是不能够忽视的是他在书写在叙述时所包含着的深情,他虽然尽量让自己跳脱出事件的本身,但是我们却不难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绪中发现,实际上他在书写的过程之中还是悄无声息地介入了故事之中,他的笔调因此显得格外的温柔动人,恰如一位许久不见的老友在向你诉说曾经一起的时光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还并不能完全将他看作是一个局外人,相反,他生活在他所描述的世界之中,他与那些人和事都有着切身的共同经历,因而小说显露出一种非小说的特性,或许他本来就是如此,正如《山南水北》让我觉得不很像散文一样,《山》和《马》在这个层面上可能也就是一脉相承的吧。 2.有关小说的发展,我觉得大概是按照一个人一个人的生活写下去的,前后所写的两个人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或许是因为死亡的牵扯,或许是情感的纠葛,亦或许是历史相因的原因,但是就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人物的连线中形成了小说的行文逻辑,这条线索缀连起马桥世世代代的人,展现着他们的人性;与此同时也和词典的编纂相联系,二者之间形成明暗双线,勾勒出这个地处湖南的小地方的风土与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3.在小说后附的谈话中提到小说中的“诗性”,我觉得正是这一点让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知悉这是少功的文字,他总是会在不经意中突然将一个被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引爆,然后令我觉得生发出的无限感伤,无论是《鞋癖》、《女女女》、《山南水北》还是现如今的《词典》都是如此,这是他留给夜行者的一个路标,尽管在无尽的黑夜中只有些许微亮,但总能够指引我们找到他所在的地方。 4.从主题上讲,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对于语言的探讨,但其实除此之外还是一如既往的知青生活与农村社会人情与文化的展现,他对这些内容的不断重复书写在某些程度上确实会带来一种重复感,但是他每次的切入角度都不同,因而也会生出一种新鲜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令人难以抛却。说回“语言”,他以“语言”这个主题为媒介,实际上串联了一系列的问题,现代化、农村的女性问题、对时间的思考、方言同共同语背后思维方式的不同性等等,正如他所言,小说更多地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介入问题的由头而非完全展开的探讨,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也能够从他融散文文体于小说的写作方式中更多地得到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与思考也和他在散文中所显现出的一样——深刻而富有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 韩少功
人在江湖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人在江湖》主要内容: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以我当年浓厚的理科兴趣和自学成果,当一个工程师或医生大概是顺理成章的人生前景。如果不是“文革”造成的命运抛掷,我是不大可能滑入写作这条路的。我自以为缺乏为文的禀赋,也不大相信文学的神力,拿起笔来不过是别无选择,应运而为,不过是心存某种积郁和隐痛,难舍某种长念和深愿,便口无遮拦地不平则鸣。
在后台的后台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在后台的后台》收入了韩少功的主要作品,占发表总量的七八成左右。借此次结集出版机会,作者对其中部分作品做了修订。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以我当年浓厚的理科兴趣和自学成果,当一个工程师或医生大概是顺理成章的人生前景。如果不是“文革”造成的命运抛掷,我是不大可能滑入写作这条路的。我自以为缺乏为文的禀赋,也不大相信文学的神力,拿起笔来不过是别无选择,应运而为,不过是心存某种积郁和隐痛,难舍某种长念和深愿,便口无遮拦地不平则鸣。
报告政府 豆瓣
作者: 韩少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拿起笔来不过是别无选择,应运而为,不过是心存某种积郁和隐痛,难舍某种长念和深愿,便口无遮拦地不平则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