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说诗歌虚构
圖書館內亂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有川浩 译者: 章澤儀 臺灣國際角川 2009 - 2
《圖書館戰爭》系列第二彈!
宣揚自我&保衛自由也可以很歡樂!「圖書館戰爭」系列作銷量大破1,250,000本!!
圖書館系列官方網站:http://www.kadokawa.com.tw/toshokan/
本書背景設定在近未來的2019年,作者首先花了極大篇幅架構出一個架空而生動的場景,描述出「圖書隊」與「以取締危險刊物為由,妨礙圖書自由的政府機關」之間激烈的對峙。書中以「捍衛圖書自由」這個訴求為出發點,對於現今生活在資訊、言論極度自由,甚至網路上分享頻繁的世界裡的我們來說,或許無法感受其箇中艱苦訴求。但是反過來說,在各種電視、報紙媒體直接、間接造成社會亂象的現在,人們心裡開始省思,是否該針對媒體自由加以限制?或許本書中的世界正足以成為未來社會之借鏡!
鐵錚錚的「軍事組織」結合文謅謅「圖書館」,以極大的對比營造出一個揮灑汗水、熱血跟青春的「圖書隊」基地愛情故事。角色設定上,被笑稱是小不點的男主角堂上篤(身高165cm),比故事中的女主角笠原郁(身高170cm)還要矮,這也時常在兩人之間引爆笑點、造成有趣的互動。
雙親擾亂作戰開始!
好不容易終於如願當上圖書館防衛員的郁,歷經激烈的攻防戰之後,好不容易才能喘一口氣的她,竟然收到了來自地獄(喔,不,來自家裡)的明信片!?原來她最害怕的事情終於要發生了——郁的爸媽竟然要來拜訪圖書館!!目前郁面對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瞞過爸媽,讓他們以為自己是個一般圖書館員,千萬不能讓自己圖書館防衛員的身分漏餡。要是作戰失敗,郁搞不好就會被拎回老家、當個好女兒乖乖嫁人去!!在堂上、小牧兩位教官及手塚隊員的幫助下,郁到底能不能順利克服難關呢……?
本書在日本榮獲:
2006年以書評為主的月刊誌《書的雜誌》評選上半年娛樂圖書第1名!
2006年紀伊國屋30大好書第4名!
2006年「最想讀的科幻小說」日本國內篇第6名!
2007年由日本全國書店店員票選的「書店大賞」第5名!
异乡异客 豆瓣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7.8 (36 个评分) 作者: 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 译者: 吴为 / 陈宁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首次登陆火星的地球探险家全部遇难,只在火星上留下一个孤儿。二十五年后,第二支火星探险队将这个被火星人抚养长大的孩子带回了地球。
按照地球法律,瓦伦丁·迈克尔·史密斯成为火星的拥有者。于是,从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起,他立即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对象。
但是,此时的迈克尔·史密斯对地球和人类一无所知。以火星人的眼光来看,他觉得这个新世界简直不可理喻,人与人之间充满尔虞我诈;这里没有爱,只有冷漠。
所幸他遇到了一位出色的导师--作家朱巴尔·哈肖,哈肖像父亲一样引导着他,为他指出这个世界的荒谬,帮助他战胜蜂拥而来的“秃鹫”。
迈克尔·史密斯迅速成长起来,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召唤这个世界,用爱战胜邪恶。他将成为一名先知,等待着他的是无数先知的宿命。
评论:
这本书打破了科幻小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使这类作品从此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同时,在崇尚偶像破坏和自由性爱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化象征。——美国《图书馆杂志》
一场盛大的精神狂欢,引人沉思。——美国著名作家黑色幽默大师 库尔特·冯内古特
海因莱因不仅仅是美国科幻小说家中的翘楚,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直至今日,他依然是美国科幻小说界的一块金字招牌。——美国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
从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起,海因莱因便被惊叹不已的科幻小说界奉为当代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他终生保持了这一荣誉。——美国著名科幻作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
大师与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布尔加科夫 译者: 钱诚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 4
前苏联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中译本又名《撒旦狂舞》。撒旦即魔鬼,按照《圣经》的记载,魔鬼是上帝的众子之一,在《约伯记》中,魔鬼就人究竟能否敬神从善的问题同上帝发生了争执,并在征得上帝的允许下对上帝自认其在地上最可信赖的仆人约伯进行百般试炼。此后,有关魔鬼试探、考验世人的内容成为西方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又尤以两部作品最为著名:一部是《浮士德》,另一部就是布尔加科夫的这部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 “魔鬼”历来是作为“善”的对立面形象出现的。“魔鬼”在文学作品中毫无例外地表现为一种藐视一切、毁灭一切的否定性力量。歌德《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是这样,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沃兰德亦是如此。 “一切都乱套了”,这本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著名开头,现在,这句话却被布尔加科夫原封不动地转引至《大师与玛格丽特》,用以表述魔鬼沃兰德君临莫斯科后的真实情形。魔鬼沃兰德在莫斯科刚一现身,就让大名鼎鼎的“莫文协”主席莫名其妙地送了命,并把杂耍剧院经理扔出了千里之外。紧接着,魔鬼沃兰德在莫斯科举行了两场盛大的“演出”,将莫斯科变成了群魔乱舞的狂欢之所。最后,魔鬼一行将莫斯科搅得天翻地覆之后,在城市里燃起一团烈焰,腾空而逝,结束了他们的莫斯科之行! “恶”是魔鬼的本质。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的化身,魔鬼沃兰德在言行举止方面保持着恶魔贯有的作风。他说话时总是那样的尖刻,对一切现存的规范和人性的缺点冷嘲热讽、不屑一顾;行动时又总是雷厉风行,决不手软,恶魔本性暴露无疑。但令人感兴趣的是,沃兰德恶魔般的言行非但不给人一种可憎的恶感,反而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喜剧感觉。人们正是借助魔鬼嬉笑怒骂般的言词和霸气十足式的举动,看到了貌似公允的现存规范的荒谬以及深藏于人性深处的丑陋。 中译本用《撒旦狂舞》为小说命名,主要是想表明魔鬼作为一种否定性力量的存在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内容,而事实并不尽然。因为小说的原标题《大师与玛格丽特》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大师与玛格丽特之间的凄美哀婉的浪漫爱情故事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这段爱情中,魔鬼非但不是以一种否定性力量呈现于世人,而恰恰是以一种肯定性力量出现的。 大师不知姓甚名谁,独居斗室创作一本有关耶稣与彼拉多的小说。玛格丽特则是一位美丽孤寂的少妇。她与大师的邂逅是命中注定的,而维系他们之间的感情纽带就是那篇关于耶稣与彼拉多的长篇小说。他们俩把全身心都沉浸在这部小说中。在小说脱稿后,他们满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走出他们与世隔绝的斗室,准备开始另一种崭新的生活。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手捧小说进入生活之时,竟是他们此生结束之日。先是大师的小说被编辑部轻慢地拒绝,继而报纸上又出现大量恶毒地攻击、诽谤他的文章。恐惧笼罩着大师,大师开始变得心神不宁,惧怕起黑夜来。每当玛格丽特晚上离开后,可怕的梦魇就开始折磨大师,即便是他把小说的手稿统统付之一炬也无济于事。大师的心病越来越重,直至病入膏肓。正当大师与玛格丽特两人咫尺天涯、万念俱灰之际,魔鬼沃兰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施用魔法,让玛格丽特得以和大师重逢,并且将大师业已焚毁的小说复原得完好如初。不仅如此,魔鬼沃兰德还提醒大师他的小说并没有真正写完,因为大师关于耶稣与彼拉多的故事,只写到耶稣殉难,而未提及耶稣死后彼拉多的最后结局。魔鬼沃兰德知道大师已矢志封笔,不愿再提笔写作,但为了再次激发起大师的创作激情,沃兰德在引领大师与玛格丽特去那“宽恕和永久的乐园”的路上,特意让大师看到了他笔下的主人公总督彼拉多:在一处岩石裸露、荒凉平展的山顶上,大师笔下的那个彼拉多仍坐在当初处死耶稣的那处荒山的圈椅里,他的眼睛似乎瞎了,不住地搓手,那双失明的眼睛凝望着空中的玉盘,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自从他下令处死了耶稣,他就彻底地失眠了,既为自己犯下的罪过而胆怯,又为当初未能与那位被自己下令处死的耶稣继续深谈下去而追悔莫及。于是,两千年来,他就这样长坐在这个圈椅里,听凭悔恨和痛苦噬咬自己的心。如此情形,连一贯为人作恶的魔鬼沃兰德,也禁不住要为这个可怜人向大师求一个情。而大师呢,最终接过了魔鬼的请求,将自由赦免给了那个苦等了“一万两千个月夜”的主人公。正是魔鬼,肯定了大师与玛格丽特之间超凡脱俗的爱情;也同样是因为魔鬼,大师的小说才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大师与玛格丽特》 (俄)布尔加科夫著 戴骢曹国维译作家出版社 [color=#1E90FF]老天知道,我是个多少懒惰和希望享受现成的家伙。就这样,找来一篇别人的书评,然后丢进来,告诉自己,哈,你看了这本书。看这本书的过程却不能说我懒惰,N年前在一本不知什么年代的杂志上看到这本小说的介绍,说到玛格丽特带着大师在城市的上空飞翔,我就被吸引了。要知道,这是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竟有如此浪漫主义的描写?让我太好奇了。从此开始寻找。学校的图书馆找遍了,什么灰尘旮旯都翻了。竟然没有?于是跑去登记,希望下一次引进新书时可以把它引进来,让我第一个给书“开光”。(我还真开过不少的书光。)可惜,吃亏呼声太微弱,无效,我终于在大学期间没有看成《大师与玛格丽特》。可是啊,运气通常是撞上的。在新华书店翻四折的旧书时,哇塞,竟给我找到了。哈,还只是四折,比一个和路雪的冰琪淋还便宜。说多欣喜有多欣喜。所以说,好东西总是要折磨你一下,然后让你更珍惜它。如是。[/color] 《大师和玛格丽特》:水消失在水中 余华(9月15日14:23)      一九三0年三月二十八日,贫困潦倒的布尔加科夫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莫斯科艺术剧院一个助理导演的职位,"如果不能任命我为助理导演……"他说,"请求当个在编的普通配角演员;如果当普通配角也不行,我就请求当个管剧务的工人;如果连工人也不能当,那就请求苏联政府以它认为必要的任何方式尽快处置我,只要处置就行……"   作为一位作品被禁的大师,布尔加科夫在骄傲和克服饥饿之间显得困难重重,最终他两者都选择了,他在"请求"的后面没有丝毫的乞讨,当他请求做一个管剧务的工人时,依然骄傲地说:"只要处置我就行。"   同年四月十八日,斯大林拨通了布尔加科夫家的电话,与布尔加科夫进行了简短的交谈,然后布尔加科夫成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一名助理导演。他重新开始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一部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发表的作品。布尔加科夫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的写作就更为突出地表达了内心的需要,也就是说他的写作失去了实际的意义,与发表、收入、名誉等等毫无关系,写作成为了纯粹的自我表达,成为了布尔加科夫对自己的纪念。   这位来自基辅的神学教授的儿子,自幼腼腆、斯文、安静,他认为:"作家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该坚贞不屈……如果使文学去适应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为舒适、更富有的需要,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了。"   他说到做到。无论是来自政治的斯大林的意见,还是来自艺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压力,都不能使他改变自己的主张,于是他生活贫困,朋友疏远,人格遭受侮辱,然而布尔加科夫"微笑着接受命运的挑战",就象一首牙买加民歌里的奴隶的歌唱:"你们有权利,我们有道德。"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加科夫的写作只能是内心独白,于是在愤怒、仇恨和绝望之后,他突然幸福地回到了写作,就象疾病使普鲁斯特回到写作,孤独使卡夫卡回到写作那样,厄运将布尔加科夫与荣誉、富贵分开了,同时又将真正的写作赋予了他,给了他另一种欢乐,也给了他另一种痛苦。   回到了写作的布尔加科夫,没有了出版,没有了读者,没有了评论,与此同时他也没有了虚荣,没有了毫无意义的期待。他获得了宁静,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他用不着去和自己的盛名斗争;用不着一方面和报纸、杂志夸夸其谈,另一方面独自一人时又要反省自己的言行。最重要的是,他不需要迫使自己从世俗的荣耀里脱身而出,从而使自己回到写作,因为他没有机会离开写作了,他将自己的人生掌握在叙述的虚构里,他已经消失在自己的写作之中,而且无影无踪,就象博尔赫斯写到佩德罗-达米安生命消失时的比喻:"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在生命的最后十二年里,布尔加科夫失去一切之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又使他得到了一切;他虚构了撒旦对莫斯科的访问,也虚构了自己;或者说他将自己的生活进行了重新的安排,他扩张了想象,缩小了现实。因此在最后的十二年里,很难说布尔加科夫是贫困的?还是富有的?是软弱的?还是强大的?   是走投无路?还是左右逢源?   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这部作品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就是大师和玛格丽特,他们第一次的出现,是在书的封面上,可是以书名的身份出现了一次以后,他们的第二次出现却被叙述一再推迟,直到二八四页,大师才悄然而来,紧接着在三一四页的时候,美丽的玛格丽特也接踵而至了。在这部五八0页的作品里,大师和玛格丽特真正的出现正是在叙述最为舒展的部分,也就是一部作品中间的部分。这时候,读者已经忘记了书名,忘记了曾经在书的封面上看到过他们的名字。   在此之前,化名沃兰德的撒旦以叙述里最为有力的声音,改变了莫斯科的现实。虽然撒旦的声音极其低沉,低到泥土之下,但是它建立了叙述的基础,然后就象是地震一样,在其之上,我们看到了莫斯科如何紧张了起来,并且惊恐不安。   显然,布尔加科夫的天才得到了魔鬼的帮助,他饱尝痛苦和耻辱的内心,使他在有生之年就远离了人世,当他发现自己讨厌的不是几个人,而是所有的人时,他的内心逐渐地成为了传说,在传说中与撒旦相遇,然后和撒旦重叠。因此可以这样说,〈大师和玛格丽特〉里的撒旦,就是布尔加科夫自己,而大师--这个试图重写本丢-彼拉多的历史的作家,则是布尔加科夫留在现实里的残缺不全的影子。   从钱诚先生的汉语翻译来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述具备了十九世纪式的耐心,尤其是开始的几章,牧首湖畔的冗长的交谈,本丢-彼拉多对耶稣的审训,然后又回到牧首湖畔的谈话,五十一页过去了,布尔加科夫才让那位诗人疯跑起来,当诗人无家汉开始其丧失理智的疯狂奔跑,布尔加科夫叙述的速度也跑动起来了,一直到二八三页,也就是大师出现之前,布尔加科夫让笔下的人物象是传递接力棒似的,把叙述中的不安和恐惧迅速弥漫开去。   我们读到的篇章越来越辉煌,叙述逐渐地成为了集会,莫斯科众多的声音一个接着一个地汇入红场。在魔鬼的游戏的上面,所有的人都在惊慌失措地摇晃,而且都是不由自主。所发生的一切事都丧失了现实的原则,人们目瞪口呆、浑身发抖、莫名其妙和心惊胆战。就这样,当所有的不安、所有的恐惧、所有的虚张声势都聚集起来时,也就是说当叙述开始显示出无边无际的前景时,叙述断了。   这时候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开始了,强劲有力的叙述一瞬间就转换成柔情似水,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就是片刻的沉默也没有,仿佛是突然伸过来一双纤细的手,"咔嚓"一声扭断了一根铁管。   这时候二八三页过去了,这往往是一部作品找到方向的时候,最起码也是方向逐渐清晰起来的时候,因此在这样的时候再让两个崭新的人物出现,叙述的危险也随之诞生,因为这时候读者开始了解叙述中的人物了,叙述中的各种关系也正是这时候得到全部的呈现。叙述在经历了此刻的复杂以后,接下去应该是逐渐单纯地走向结尾。所以,作家往往只有出于无奈,才会在这时候让新的人物出来,作家这样做是因为新的人物能够带来新的情节和新的细节,将它们带入停滞不前的叙述中,从而推动叙述。   在这里,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出现显然不是出于布尔加科夫的无奈,他们虽然带来了新的情节和新的细节,但是他们不是推动,而是改变了叙述的方向。这样一来,就注定了这部作品在叙述上的多层选择,也就是说它不是一部结构严密的作品。事实也正是如此,人们在这部作品中读到的是一段又一段光彩夺目的篇章,而章节之间的必要连接却显得并不重要了,有时候甚至没有连接,直接就是中断。   布尔加科夫在丰富的欲望和叙述的控制之间,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他要表达的事物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叙述的完美必然会破坏事实的丰富,他干脆放任自己的叙述,让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尽情发挥,直到淋漓尽致之时,他才会做出结构上的考虑。这时候大师和玛格丽特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正是他们的爱情,虚幻的和抽象的爱情使《大师和玛格丽特》有了结构,同时也正是这爱情篇章的简短,这样也就一目了然,使结构在叙述中浮现了出来,让叙述在快速奔跑的时候有了回首一望,这回首一望恰到好处地拉住了快要迷途不返的叙述。   《大师和玛格丽特》似乎证明了这样一种叙述,在一部五百页以上的长篇小说里,结构不应该是清晰可见的,它应该是时隐时现;它应该在叙述者训练有素的内心里,而不应该在急功近利的笔尖。只有这样,长篇小说里跌宕的幅度辽阔的叙述才不会受到伤害。   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是两个雕像般的人物,他们具有不可思议的完美,布尔加科夫让他们来自现实,又不给予他们现实的性格。与柏辽兹、斯乔帕、瓦列奴哈和里姆斯基他们相比,大师和玛格丽特实在不象是莫斯科的居民。这并不是指他们身上没有莫斯科平庸和虚伪的时尚,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内心里我们读不到莫斯科的现实,而且他们的完美使他们更象是传说中的人物,让人们觉得他们和书中的撒旦、耶稣还有本丢-彼拉多一样古老,甚至还没有撒旦和耶稣身上的某些现实性,而大师笔下的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倒是和今天的政治家十分相近。   布尔加科夫在描叙这两个人时,显然是放弃了他们应该具有的现实性!因为在《大师和玛格丽特》里,我们已经读到了足够多的现实。在柏辽兹、里姆斯基这些莫斯科的平庸之辈那里,布尔加科夫已经显示出了其洞察现实的天才,可以说是我们要什么,布尔加科夫就给了我们什么。就是在撒旦,在耶稣,在本丢-彼拉多那里,我们也读到了来自人间的沉思默想,来自人间的对死亡的恐惧和来自人间的如何让阴谋得以实现。   在长达十二年的写作里,布尔加科夫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斟酌大师和玛格丽特,他不会因为疏忽而将他们写得象抒情诗那样与现实十分遥远。当然,他们也和现实格格不入。布尔加科夫之所以那样,就是要得到叙述上的不和谐,让大师和玛格丽特在整个叙述中突出起来,然后,正象前面所说的那样,使结构在叙述中得到浮现。   在《大师和玛格丽特》里,作为一个作家,大师与现实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他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的自由,这一点和布尔加科夫的现实境况完全一致,这也是布尔加科夫自身的现实与作品之间的唯一联系。这样的联系十分脆弱,正是因为其脆弱,大师这个人物在布尔加科夫的笔下才如此虚幻。   在这里,布尔加科夫对自己的理解产生了虚幻,或者说他宁愿虚幻地去理解自己。现实的压制使他完全退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接着又使他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将自己的命运推入到想象之中。于是出现了玛格丽特,这个美丽超凡的女子,与大师一样,她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两个同样的人在莫斯科的某一个街角邂逅时,都是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内心,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玛格丽特的出现,不仅使大师的内心获得了宁静,也使布尔加科夫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安慰。这个虚幻的女子与其说是为了大师而来,还不如说是布尔加科夫为自己创造的。大师只是布尔加科夫在虚构世界里的一个代表:当布尔加科夫思想时,他成为了语言;当布尔加科夫说话时,他成为了声音;当布尔加科夫抚摸时,他成为了手。因此可以这样说,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在另一条人生道路上的全部的幸福,也是布尔加科夫在现实与写作之间的唯一模糊之区。只有这样,布尔加科夫才能完好无损地保护住了自己的信念,就象人们常说的这是爱情的力量,并且将这样的信念继续下去,就是在自己生命结束以后,仍然让它向前延伸,因为他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没有止境。   所以当大师的完美因为抽象而显得苍白时,玛格丽特的完美则是楚楚动人。   对布尔加科夫来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大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结构的需要,玛格丽特就不仅仅是结构的需要了,她柔软的双肩同时还要挑起布尔加科夫内心 重的爱情。   于是她不可逃避地变得极其忧郁,她的忧郁正是大师--其实是布尔加科夫-- 给予的,是大师在镜中映出的另一个人的现实造成的。玛格丽特被撒旦选中,出来担当魔鬼晚会的女主人,这位一夜皇后在布尔加科夫笔下光彩照人。虽然在这辉煌的篇章里,有关玛格丽特最多的描绘是她的视线,让她的视线去勾勒晚会的全部,也就是说在这个篇章里主要出现的都是别人,玛格丽特出现的只是眼睛,然而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烘云托月,布尔加科夫向我们证明了烘云托月是最能让女人美丽,而且也是女人最为乐意的。   不久之后,玛格丽特开始在天空飞翔了,这又是一段美丽无比的描叙,让玛格丽特的身体在夜空的风中舒展开来,虚幻之后的美已经无法表达,只有几声叹息来滥竽充数。飞翔的最后是看到了一条月光铺成的道路,这条道路来自于遥远的月亮,在月光路上,玛格丽特看到本丢-彼拉多拚命地追赶着耶稣,大声喊叫着告诉耶稣:杀害他的不是本丢-彼拉多。   作家就是这样,穷尽一生的写作,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出于某些隐秘的原因,将某一个叙述中的人物永远留给自己。这既是对自己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奖励。布尔加科夫同样如此,玛格丽特看上去是属于《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是属于所有阅读者的,其实她只属于布尔加科夫。她是布尔加科夫内心的所有爱人,是布尔加科夫对美的所有的感受,也是布尔加科夫漫长的人生中的所有力量。在玛格丽特这里,布尔加科夫的内心得到了所有的美和所有的爱,同时也得到了所有的保护。玛格丽特在天空的飞翔曾经中断过一次,就是为了大师,也就是布尔加科夫,她在莫斯科的上空看到了伤害大师的批评家拉铜斯基的住所,于是她毅然中断了美丽的飞翔,降落到了拉铜斯基的家中,将所有的仇恨都发泄了出来。事实上她的仇恨正是布尔加科夫的仇恨,而她的发泄又正是布尔加科夫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保护。有时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幽默与现实   可以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是布尔加科夫在生命最后岁月里最为真实的生活,这位几乎是与世隔绝的作家,就是通过写作,不停的写作使自己与现实之间继续着藕断丝连的联系。   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二十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因此,当他开始发出一生中最后的声音时,《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成为了道路,把他带到了现实面前,让他的遗嘱得到了发言的机会。   这时候对布尔加科夫来说,与现实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显然他绝不会和现实妥协,可是和现实剑拔弩张又会使他的声音失去力量,他的声音很可能会成为一堆谩骂,一堆哭叫。   他两者都放弃了,他做出的选择是一个优秀作家应有的选择,最后他与现实建立了幽默的关系。他让魔鬼访问莫斯科,作品一开始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他要讲述的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故事,他要告诉我们的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实在的现实,而是事实、想象、荒诞的现实,是过去、现在、将来的现实,是应有尽有的现实。同时他也表明了自己的内心在仇恨之后已经获得了宁静。所以,他把撒旦请来了。撒旦在作品中经常沉思默想,这样的品格正是布尔加科夫历尽艰难之后的安详。   因此,布尔加科夫对幽默的选择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不是叙述中机智的讽刺和人物诮皮的发言。在这里,幽默成为了结构,成为了叙述中控制得恰如其分的态度,也就是说幽默使布尔加科夫找到了与世界打交道的最好方式。   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布尔加科夫在其最后的写作里,没有被自己的仇恨淹没,也没有被贫究拖垮,更没有被现实欺骗。同时,他的想象力,他的洞察力,他写作的激情开始茁壮成长了。就样,在那最后的十二年里,布尔加科夫解放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叙述,也解放了自己越来越阴暗的内心。
2019年5月25日 已读
看了三章《大师与玛格丽特》,天知道我有多爱现实与幻想融合在一起的故事,几乎想跳起来。日常中存在着的梦境,让人感到震撼的瞬间,幸福溢出胸口或是脊背发凉都很好。不过也需要有并不熟悉的领域存在于文字中,当熟知一切内容时,故事就会变得很无聊了。把无聊的故事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完,对目前的我来说还是做不到。5.22
我好喜欢这个故事,作者是为了圆自己对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执念写出来的吗,还是说为了影射现实,或者纯粹为了写而写。这个世界荒诞又美妙,彼拉多与哲学家的故事实在让人心醉。在如今已很少能放纵自己做梦的时刻,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可以让你甜美睡去的梦。
a小说诗歌虚构 浙江文艺出版社
劝导 豆瓣
Persuasion
7.9 (1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丁 译者: 孙致礼 / 唐慧心 译林出版社 1996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劝导》的意义并不限于它那动人的爱情描写,也不限于它那关于爱情与谨慎的道义说教,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比较深远的社会意义。这首先表现在:小说对腐朽没落的贵族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沃尔特爵士是个“愚昧无知、挥霍无度的准男爵”,他“既缺乏准则,又缺乏理智,无法保持上帝赐予他的地位”,最后失去了在自己庄园上生息的“义务和尊严”,只能躲到一个小镇上去“沾沾自喜”。作者告诉我们,“爱慕虚荣构成了他的全部性格特征”;而在这爱慕虚荣的背后,又掩盖着他的势利与自私。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不惜低三下四地去巴结达尔林普尔子爵夫人母女;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他又竭力阻止安妮嫁给“出身卑贱”的温特沃思上校,阻止安妮同“低贱的伙伴”史密斯夫人交往。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沃尔特爵士在阻挠女儿的同时,自己家里却收养着一位出身卑贱的妖女人(克莱夫人),长期同她卿卿我我的,差一点把她变成“沃尔特爵士夫人”。这是对那位贵族老爷的绝妙讽刺,充分暴露了他的伪善面孔。
如果说小说对沃尔特爵士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贵族等级观念的嘲讽,那么它对埃利奥特先生的刻画则显示了作者对贵族世袭制度的抨击。沃尔特爵士因为没有儿子,便选定他的侄儿威廉・埃利奥特做假定继承人,并指望他能娶他的长女伊丽莎白为妻。怎奈埃利奥特是个“诡计多端、冷酷无情”的负心人,他一心向往发财致富,竟“把家族的荣誉视若粪土”,根本不把爵士父女放在眼里,硬是娶了一个“出身低贱的阔女人”。后来,在贪婪和纵乐之余,他逐渐认识了准男爵的“价值”,赶忙跑到爵士府上修好。当他发现克莱夫人正在追求沃尔特爵士,因而有可能危及他的继承权时,便又不择手段地使用阴谋诡计,甚至想娶安妮为妻,以便利用做女婿之便,守在近前监视沃尔特爵士,不让他续娶克莱夫人。安妮同温特沃思订婚后,他的奢望破灭,最后使出杀手锏,诱使克莱夫人做了他的姘头。看,沃尔特爵士的未来继承人竟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恶棍!
《劝导》不仅塑造了几位令人生厌的反面人物,而且塑造了一些讨人喜爱的正面人物。安妮・埃利奥特是个异乎寻常的女主角,她聪慧,美丽,对爱情既忠贞,又谨慎,因而导致了八年的不幸遭遇。后来,她同温特沃思回顾这段不幸时,能用一种遁世、和解的眼光看待是非,并不怨天尤人。所以有的评论家感叹说:所有小说的女主角中,很少有人像安妮・埃利奥特那样招人喜爱,令人同情。另外,以温特沃思上校为代表的一伙海军军官,他们一个个是那样开朗,那样真挚,那样热情,与沃尔特爵士、埃利奥特一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难怪安妮能“为做一个水兵的妻子而感到自豪”!
2019年5月21日 已读
看奥斯丁的小说总是舍不得,结局很好可是还想看一些。觉得翻译过来就是白话文,流水账似的,但对她已有感情,所以地起来很顺畅和愉快,一点儿不觉厌烦吧。不过可能是过了年纪,对于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太多代入感,不过平凡和温馨总是很好的,我们会忽然爱上一个人,也可能会一直爱着同一个人。能给予笔下的角色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一个极为温柔的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光明王 豆瓣
Lord of Light
8.6 (5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杰·泽拉兹尼 译者: 胡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3
他们称佛陀为弥勒,意思是光明王,还有人继续叫他无量萨姆大神,说他是位神祗,但他仍旧宁愿去掉“无量”和“大神”而自称萨姆。他从未宣称自己是神,不过,他当然也从未否认过这点。情势如此,承认和否认都毫无益处。
死亡与光明永远无处不在。它们开始、终结、相伴、相克,它们进入无名的梦境,附着在那梦境之上,在轮回中将言语焚烧,也许正是为了创造一点点美。而这无名,就是我们的世界。
《光明王》是泽拉兹尼最富盛名的科幻史诗,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曾获雨果奖最佳小说奖,并获得星云奖的最佳小说奖提名。在这篇小说中,泽拉兹尼开创性地将神话传说与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概念引入科幻的领域,以瑰丽的文字、宏大的设定和磅礴的故事情节,为科幻文学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完美典藏版!附《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撰写的前言,《三体》作者刘慈欣撰写的解读。
2019年5月14日 已读
神仙打架,正好和最近了解到的内容有关,是一个很新颖的角度。神很有耐心,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对人物外形的描写可以学习,打架的部分看得有点儿累(通过流沙的智斗和斗嘴更有意思),第二篇埃及神话的打架没有太吸引人。
a小说诗歌虚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索拉里斯星 豆瓣 谷歌图书
Solaris
8.5 (90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陈春文 商务印书馆 2005 - 10
小说以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演绎了人类寻求知识和生死相爱的科学神话。莱姆笔下的神秘大洋似乎是有智慧的,能够物化人类头脑中的隐私和邪念。科学家们围绕这个不解之谜作出种种推测,却难以自圆其说。任何一种解释都不过是用“一个更费解的谜代替另一个谜而已”。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夜晚看的,不大喜欢悬疑氛围,脑内自动将情景补充成轻松的画面了。好像并没有感受到震撼,让人更加好奇的是在面对拥有着去世爱人容颜的人时,哪怕性格不同,人们是否会因为这种相似性而倾向于爱上对方呢。我们爱的每个人必然有相同之处吗。
a小说诗歌虚构 商务印书馆
圣殿春秋 豆瓣 Goodreads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
作者: [英国] 肯·福莱特 译者: 胡允桓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巨人的陨落》作者肯•福莱特开山之作 荡气回肠的历史惊悚悬疑小说
全球销量过亿 欧洲美国十大畅销小说排行榜冠军
英格兰第一座哥特大教堂建造引发善恶较量
谋杀、叛逆、纵火和残暴肆虐的王权阴谋
情欲、贪婪、狡诈和欺骗交织的兄弟阋墙
即使天堂不在,把教堂建造起来
12世纪的英格兰,高耸的哥特式教堂的出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小说就以此为背景,以修建世界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为经,以王位、爵位争夺战为纬,描绘了善恶交战引发的政教冲突、兄弟阋墙,讲述了一段有关勇气、奉献、梦想、爱情、贪婪和复仇的故事。本书被评论家誉为“史诗般的巨著”,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混沌的中世纪,与主人公们一起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2019年5月1日 已读
不怎么好看,感觉这个时候还没很好把握住节奏和主次,为了达成结局过程一波三折、用力过猛反而奇怪。靠rape推动剧情好奇怪,乔纳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阿莲娜去找杰克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故事本身正如作者所说很普通,可是也并没怎么讲述修教堂。之前看另一本就不是很喜欢他写的情爱镜头,杰克和阿莲娜最初的那一个吻是最合适。电视剧可能还挺好看的。犹豫了一下要不要两星。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智利之夜 豆瓣
Nocturno de Chile
8.8 (8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徐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主人公塞巴斯蒂安·乌鲁提亚·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甫兼文学批评家,天主教主业会的成员,同时还是一位平庸的诗人。因为坚信自己即将死去,发着高烧的他在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光一一进行了回顾,尽管事实上,随着夜晚的加深,他的热度降了下来,而他那一连串的胡言乱语也随着一些冷冰冰的人物的登场而得到了缓解。
2019年4月25日 已读
原来我从未读懂过波拉尼奥,因为它的背景离我那样遥远,我读着它仿佛是行走在雨雾中的林间,林深雨重,所能捕捉到的仅仅是其中的情感(尤其是行走在平地上的压抑),在细节中瞥见几寸光阴。这本感觉其实还算轻快,从与F的见面到他的葬礼,鲜艳的时光不断被抹上灰白,但最后骤然间爆发形成了第一个段落。他如果还活着,的确是会被诺贝尔奖喜爱的作家。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图书馆战争 豆瓣
図書館戦争
作者: [日本] 有川浩 / 绘者 [日] 徒花SUKUMO 译者: 王兰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 - 11
故事发生在公元2019年(正化31年),以反对破坏公序良俗为名制定的法案,已施行了30年。一位女生,为了追求心目中的“王子殿下”——高中时邂逅的一位图书队员,加入了保护图书的组织——图书队。她的名字,叫做笠原郁。鲁莽笨拙,却正直率真的郁,顽强不屈的热情得到认同,入队后被分配到精英部队——图书特种部队,然而……?!本书特别收录番外篇,上演一出绝美爱情大戏!
天平之甍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井上靖 译者: 谢鲜声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台湾谢鲜声译本,前身由三三书坊1986年出版。
★鉴真东渡弘法的传奇。
★即使自己双目失明,也不愿世间有黑暗之地。
★天平之甍,日本对鉴真大师的尊称,意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文学巨匠井上靖旷世杰作,获日本艺术选奖。
★朱天心长文导读。
“既然日本有人来敦请,我同法众中,不知有谁答应渡日传法?”
没有人回答。 “有谁要去吗?”仍没有人回答。
鉴真三度开口:“是为了法。即使有淼漫沧海隔绝,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
一位大和上,十七名高徒,四个留学僧,无数大唐珍宝,浮沉流转于大海,和尘世。
此一鉴真和尚的史事,是井上靖依据奈良时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而以小说笔法写成。书中人物所处时代的人世背景是如此深厚,以致所思所想所怨所怒所欢悦所终身企求的,不论值与不值,皆是掷地可作金石声的有分量。
——朱天心
《天平之甍》刻画了超越个人的意志和热情,与自然和时间进行搏斗的形象。
——福田宏年
我想起我喜欢的《天平之甍》,几个日本僧人耗费一生在异域之境抄写了上千卷经文,以四艘船载回日本,但在怒涛中因沉船而使大批经文一卷卷沉入海中。那样的残酷和虚掷。
——骆以军
2019年4月9日 已读
看之前只知鉴真六次渡海,以为是大航海冒险故事。为了一个愿望流转的人们,他们在跨越大海的同时也跨越了时间,是被岁月描述着的故事。场景感很强。个人并不觉得很吸引人,但很适合拍电视剧,收视率应该也会不错。
今天第一次看到图,让人想起《X》战记中昴流走过的那间寺庙。了解了最初在德川幕府的元禄时代因地震有过大修,抬高了屋顶,后来又修了三次(平成修了十年),最终保留了外观,但其中的结构却完全是日本各时代技术的叠加表现。大陆俩完美唐代建筑都在五台山,五台山在佛教的地位极高。法门寺地宫内挖掘出过非常丰富的藏品,其中包括指骨舍利。
a各种史与神话 a小说诗歌虚构 南海出版公司
再見,妖精 豆瓣
さよなら妖精
7.7 (15 个评分) 作者: 米澤穗信 译者: 劉姿君 皇冠文化 2008 - 8
令人難以忘懷的邂逅與心願物語!
日本超人氣新星米澤穗信成名代表作!
★『這本推理小說真厲害!』2005年度TOP20!
★『這本輕小說真厲害!』2004年度TOP25!
當男孩遇見女孩,
為充滿不解之謎的日子開啟了一扇門……
《再見,妖精》是米澤穗信的代表作,但並不是就所謂的『名氣』與『精彩度』而言,而是指內容、題材的代表性,當然,還有創作生涯的代表性。……《再見,妖精》具有『苦澀』的無力感,與『自我』的動盪兩項青春元素,且規避了一般常用的校園霸凌、少年犯罪等題材,尚能保有青春小說的『清新』特質。在創作時序上的破繭而出,結合『謎團滿溢的日常』與『苦澀動盪的青春』的一貫風格,選為『代表作』應該很合適吧?─寵物先生─
為什麼有人在雨天跑出門,卻不撐開手中的雨傘?為什麼象徵吉祥的紅白豆沙包被放在墳墓前?為什麼兩個射箭實力相當的同學,同樣射中兩箭,老師卻稱讚一個、對另一個生氣?瑪亞,就像隻拿著放大鏡的好奇貓般,一邊觀察生活一邊不停詢問:『這有什麼哲學上的意義嗎?』剛開始我覺得她真是想太多了,但漸漸的,我發現自己也跟著她當起偵探來……
2019年4月6日 已读
对南斯拉夫几乎没有了解,看了以后产生了一些兴趣,但正因为不了解所以在解开谜题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激动的心情。在红白花那儿觉得有点儿吓人,结局有点儿意思,“我”在未来一定会去南斯拉夫的吧。
a小说诗歌虚构 皇冠文化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Goodreads 豆瓣
En man som heter Ove
8.7 (213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宁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 12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老头,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读这个故事,”《人物周刊》说,“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有的人称它是《一个的朝圣》瑞典版,读者评价它“令人愉悦又心碎”“搞笑之余让你感动且哭得稀里哗啦”“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真好”!
它已被拍成电影(传送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这里有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一对话痨夫妇和话痨女儿、这里有一只掉了毛的乱蓬蓬的倒霉猫,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2019年3月23日 已读
是个好故事,十五岁之前读一定会哭泣。现在更能理解欧维这样的性格的存在,但过程的结局的走向基本都在意料之中,所以给了三星,故事本身也并不太吸引人。
a小说诗歌虚构 四川文艺出版社
雪国 豆瓣
作者: 川端康成 角川書店 2013 - 6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無為の孤独」を非情に守る青年・島村と、雪国の芸者・駒子の純情。魂が触れあう様を具に描き、人生の哀しさ美しさをうたったノーベル文学賞作家の名作。
2019年3月11日 已读
读到最后出现死亡才觉得这个故事还成,其他的还蛮普通的。不爱此类题材。
a小说诗歌虚构 kadokawa
时间足够你爱 豆瓣
Time Enough for Love
7.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海因莱因 译者: 张建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两千多岁的长寿者伍德罗的故事。作为长寿者组成的霍华德家族的族长,他领导了人类逃离状态日益恶化的地球、向外星殖民的“大散居”运动 。在漫长的一生中,他经历过阴谋、战斗,探索过从未有人涉足的行星,享受过生活的幸福。
最重要的是,他无数次享受过最甜蜜、最痛苦的爱情。他的后代遍布人类各殖民星球。于是,人们尊称他为“老祖”。
饱经苍桑、阅尽人生种种变化之后,老祖厌倦了。一天,他来到由自己亲手创建的殖民行星,准备为这似乎永无尽头的一生划上句号……
2019年3月4日 已读
开头不好玩儿所以没有什么期待,到开始讲故事时觉得挺好看(孟德尔遗传那部分看着超扯但也开心),离开回春诊所后觉得有点儿没意思了,从双胞胎出现开始这本书差不多完全失去了吸引力,没能成为完美的乐章。尤其不喜欢的是大部分见过拉撒路的人都想尽方法想拥有他的后代。
a小说诗歌虚构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全能侦探社 豆瓣
Dirk Gently's Holistic Detective Agency
8.1 (63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
一部融合侦探、灵异、恐怖、推理、穿越、言情、喜剧与史诗的卓越大作。
——道格拉斯·亚当斯
一只死猫、一位电脑神童、一个相信世界是粉色的电僧、一个活了两百多年(可能还不止)的时间学教授、诗人柯勒律治、量子力学和比萨,这些东西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共通之处显然并不多。直到德克・简特利,一位自封的私家侦探,通过求解一场神秘的谋杀案,吃了很多比萨,发现一个鬼魂,拯救人类免于灭绝之后,所有的相关性才展现出来。
想要了解更多,请打开这本书(最好是买下它然后读它),或者与德克・简特利的整体侦探事务所联系。
------------------------------------------------------------------------------------
我读完之后,立即又重读了一遍。我迄今只有一次这样的经历。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
是道格拉斯•亚当斯让我成了作家。
——尼尔•盖曼(《美国众神》作者)
令人愉快的、精彩纷呈的推理小说,背景设置在当下,但穿越了过去和未来。
——《时代周刊》
这位思想者将整个宇宙玩于股掌之间。
——《费城问询报》
道格拉斯・亚当斯将存在的极大可能性融入喜剧中。
——《洛杉矶时报》
精通古怪词汇和古怪故事的大师!
——《娱乐周刊》
这本书有着一种玩世不恭的魅力,加上冯内古特那种轻盈的风格和语调,美妙的文笔,怪诞的脑洞。一经打开就不可能放下,当然,也很有趣。
——《半岛时报》
道格拉斯·亚当斯是文学中的“巨蟒”,他的文字还折射出一种流行文化的奇异光芒。
——《芝加哥论坛报》
这是把赫伯特•乔治•威尔斯、G.K.切斯特顿和路易斯•卡罗尔的风格融合在一起,跨越不同时区的冒险侦探小说。
——《圣马特奥时报》
说道格拉斯•亚当斯是大西洋彼岸的一位疯狂智者,一座伟大的宝库,这话并不算大话。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一场哲学思维的大型头脑体操训练,如果你没有被德克•简特利搞得精神错乱和古怪,是最好不过了。
——《圣地亚哥论坛报》
这本书充满了好笑的怪事,奇特的并置,还有关于一匹马的荒唐事情……迷人,令人愉快。
——《洛杉矶时报》
道格拉斯•亚当斯在这本书里创造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它只不过比我们的现实世界稍微奇怪了一点儿。《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粉丝也定不会对此书失望。
——《派恩布拉夫商业报》
《全能侦探社》是道格拉斯•亚当斯最狂野的小说。
——《奥卡拉星旗报》
2019年2月22日 已读
还行,正值喜欢现实与科幻融合在一起故事的中学的我应该会给四或五星(说实话想起自己曾那么爱漫游指南,看这本时颇有种看村上的骑士团的感觉,不过这个故事还是比骑士团有趣,至少更完整)。笑了五六次,有挺多有趣的比喻,比如“罗丹去卫生间时的思想者”。吐槽好多,当然没忘记吐槽了米国人。和多年不见的人因为某些事情联系上并展开冒险的设定挺有趣的,还有刚出场的人其实有着特殊的身份并在和主角见面时做了一些特别的事而主角完全没发现的设定也有点儿意思(一种揭秘的感觉)。全心赞美巴赫,从前弹时觉得“好无聊啊”,现在逐渐能从中找到稳定和平衡的韵律感,是让人平静的音乐。
a小说诗歌虚构 湖南文艺出版社
銀河英雄伝説4 策謀篇 豆瓣
作者: 田中芳樹 東京創元社 2007 - 8
第三勢力フェザーンに操られた門閥貴族の残党が七歳の皇帝を誘拐、自由惑星同盟の協力を得て帝国正統政府樹立を宣した。だが、フェザーン高官と密約を交わしていたラインハルトはこの状況を逆手に取り、フェザーン回廊を通って同盟へ大進攻することを目論む。その真意を見抜きながらもイゼルローン防衛から動けぬヤンと、帝国軍の双璧の一人ロイエンタールの死闘が幕を開けた。
2019年2月4日 已读
最后赤毛友人出现,还虐了一次啊。这本主要是帝国的调整,莱因哈特终于称帝、超前迈进了一步也开始变得孤独。杨身上有一股天然流露出的孩子气,让人觉得他十分可爱。金句特多。
a小说诗歌虚构 東京創元社
2001太空漫游 豆瓣
2001: A Space Odyssey
9.2 (9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瑟·克拉克 译者: 郝明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1
神秘的黑色石板在史前时代启蒙了地球人类的文明。三百万年后,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同样的石板,而石板在出土瞬间立即朝土星方向发射出电磁信号。美国派太空船“发现号”远征土星,追查真相。太空船的超级电脑“哈尔”发疯,害死三名冬眠中的太空人,并犯弗兰克·普尔变成太空漂流物,只有戴维 ·鲍曼逃过一劫。幸存的鲍曼独自抵达土星,又发现另一块更大的黑石板……
在阿瑟·克拉克众多作品中,以“太空漫游”四部曲最为脍炙人口,他用丰富的第一手太空科学资料,创造出比现实太空科技更为创新的场景;而他扎实的科学背景,更使作品中提到的科技情节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本书是“太空漫游四部曲”之一的《2001太空漫游》。
2019年1月28日 已读
当代导演无法将此书拍成斯坦利那样。最后真令人悲伤,但又很快乐。不再是自身属于的人类,无法想象成为神的心满意足……前者有向后者转换的途径,然而依旧觉得这种超越一切之上的存在过分了,不想让这种存在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很多人都愿意成为这种存在啊。指引着这一切的是那神秘的柱么,但其本身存在却几乎没有被解析。并不能捕捉到这个散乱的故事。喜欢电脑出错时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恐惧(还练习了西班牙平原的语音w);喜欢进入房间后的感觉,陌生却熟悉,一点儿安心感;还喜欢开头,死亡人数是活着的人的三十倍,是真是假呢。人的惰性是其质量五倍。在低引力下生活的人长得快,老得慢。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人民出版社
赤朽叶家的传说 豆瓣
赤朽葉家の伝説
8.4 (47 个评分) 作者: [日] 樱庭一树 译者: 田肖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赤朽叶家的传说》内容简介:祖母是有预知能力的千里眼,见证了战后高度经济增长的神迹。母亲是著名的畅销漫画家,描绘着信仰破灭一代的叛逆生活。我,平庸得简直一无是处,在这个时代中无所事事着……
赤朽叶瞳子,一个自认成长过程没故事可说的平凡女孩;家族的辉煌过去,是她唯一的骄傲。一天,外婆万叶临终前竟然告白:“我曾经杀了一个人,但并非心怀恶意……”为解开外婆的秘密,她开始探寻家族种种光怪陆离的传说与人物,一步步接近真相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小村庄看似平静但暗潮汹涌,外头的世界正经历着大动荡。赤朽叶家的女子,也卷进了翻滚不停的时代狂潮……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一段时间前想着以后看日文小说都看原版,结果还是看起来了。为了凑单买的,是第一版,有些错字,看到中文时有挺多想知道日文原文的地方。目前看了一部,看故事其实是要沉浸去,然而在看到真砂被送去别庄、曜司跟过去时就很气愤,看到她生下孩子时则气愤到大叫。泪出生时那段幻觉读得实在畅快,发现作者十分擅长描写位于一人心中向外看——此时感官超越自己,处于自身的内部但并非与自身是一体的。第二部分也挺有意思的,但对于时代的描述显然有些流水帐,一切都是穿插进去的。这个家里人的关系真乱啊。第三部分推理则特别一般,但能察觉到这个故事的真真假假其实并无定论。看完后想吃五色豆泡的茶,以及去鸟取出云地区旅游了,百神信仰实在令人好奇。翻译一般吧,有些注释的地方挺奇怪的。
a小说诗歌虚构 人民文学出版社
爱与黑暗的故事 豆瓣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8.3 (2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2019年1月10日 已读
感情当然是丰富的,但没有想象中那样好,或许最近不怎么读地下去小说吧,如果抹去“犹太”这一存在,我有很大几率不会翻开它。读后深切地感觉到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通过描述你能站在那房间当中,周围环绕着许许多多书中的人,当然让人想起《追忆》,二者拥有相似的气味,但这本孩童的视角更重,好像你永远都在昂头仰视着或是平视,你并未超越那个过去,而是完完全全地沉浸在飘然着回忆气味的封闭环境中,这一定是写给自己看的书。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