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rius - 标记
对话欧洲 豆瓣
作者: 陈乐民 / 史傅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对话欧洲》主要内容:两位学者在平时的读书、写作生活中,向以挖掘史料、独立思考为乐事,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审视、批判自己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在此,他们带着各自的观点、问题与疑惑,闲聊历史上的欧洲或中国。闲聊跨越时空,远眺17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围绕着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两大主题,聊及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市民文化、宗教、民族、市场经济、革命、政党、全球化等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金庸与《明报》 豆瓣
作者: 张圭阳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 9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领域的一代宗师,可谓誉满中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作为一代报人,却为人知之甚少。其实,正如金庸自己所言《明报》才是他毕生的事业与声誉。本书截取1959年金庸离开长城电影公司创办《明报》,到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集团荣誉主席的这段时间来研究。详细阐述了《明报》从一份都市小报伴随香港和大陆的时局变幻发展壮大为华文领域一份政论性大报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特别是三次大的发展机遇面前,金庸对《明报》的驾驭和作用。不仅如此,本书还以《明报》为中心,结合上溯下延的报业资料,较为翔实地描绘了这个时段香港其他中文报纸的办报特点和香港中文报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很好地填补了香港作为中国现当代中文报业中心断代史系统研究领域的空白。.
2011年10月11日 已读
本書講述了查先生創辦和壯大《明報》的過程。不僅是金庸個人的奮鬥史和明報發展的斷代史,更是從1945年日本投降到1997香港回歸之間香港紙質媒體的發展史和香港現代社會的成長史。香港與大陸百年間離而未散,面對差異與偏見,我們是否應該把重新建立相互的了解和認同作為前提?
传记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Michael Rabiger 译者: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纪录片创作的指导书,非常详尽。很有价值!
2011年9月15日 已读
學習學習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 豆瓣
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 吴琼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10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本书的第一卷于1918年出版,第二卷于1922年出版。
斯宾格勒青年时代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学。本书就是他在中学教书时写成的。作者说他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物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
比较文化形态学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各个文化中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
尽管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仍然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他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学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著名学者。他例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问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虽然他也讲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特别强调历史的宿命.他明确地说,《西方的没落》是他对历史和有关宿命的哲学的一种新的看法。由这种宿命的历史观所决定,虽然他也感叹西方的没落,却还是认为不论人类是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希望只是,这本书能打动他的读者,从而委身于技术、海洋、政治,而不是抒情诗、画笔、认识论,他认为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技术的、物质的、政治的社会要求。
《西方的没落》一书问世以来,其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建议重点阅读导言部分。
2011年9月15日 已读
時隔一年終於讀完了這兩大卷
历史 哲学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 豆瓣
Prince of Denmark and Machiavelli
作者: 阿尔维斯 等 译者: 罗峰 编/译 华夏出版社 2011 - 1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与柏拉图的戏剧作品一样,作为政治哲人的莎士比亚没有学说,他的政治哲学思考无不隐含在其笔下的戏剧人物和戏剧谋篇之中。百年来,我们一直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从帝制到民主共和的政制转变,却鲜有人看到,莎剧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巨大的政治哲学财富。晚近三十年,我们的莎剧全译本有了令人欣喜的臻进,但我们对莎剧的政治哲学理解仍然没有起步。
传播理论 豆瓣
作者: 赛佛林 译者: 郭镇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 1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是较早引进中国的介绍传播理论的经典性译著,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纳.J.赛佛林(Werner J.Severin)博士与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James WTankard,Jr)合著,国内著名传播学者郭镇之主译。
有几家出版社推出过该书的不同版本。我社此次推出的是该书的最新版第五版,与之前的版本改动较大。这也是两位传播学大家共同推出的最后一版了,小詹姆士·W.坦卡德博士在与癌症搏斗五年之后,已于2005年8月去世。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为国内各新闻传播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最多的权威性教材。也可作为新闻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自学读物。
2011年9月7日 已读
終於看完了,翻譯一般
立法者与阐释者 豆瓣 Goodreads
Legislators & Interpreters :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洪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11
齐格蒙·鲍曼是本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本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达了知识分子角色从立法者到阐释者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以及相应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本书旨在揭示现代型世界观及现代性知识分子策略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揭示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这种世界观及其策略遭到挑战,并且部分地为另一种被称作为后现代型世界观及其策略所取代。
先秦政治思想史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岳麓书社 2010
《先秦政治思想史》主要内容简介:人类全体文化,从初发育之日起截至西历十五六世纪以前,我国所产者,视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无逊色。虽然,我国文化发展之途径,与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趋。故如希伯来人、印度人之超现世的热烈宗教观念,我无有也;如希腊人、日耳曼人之瞑想的形而上学,我虽有之而不昌;如近代欧洲之纯客观的科学,我益微微不足道。然则中国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冕耶,曰:能。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
2011年8月22日 已读
某民族對自身的認識在任公的時代達到頂峰,然之後便一落千丈,再也無法超越。
哲学 政治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豆瓣
9.1 (1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本书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2011年7月10日 已读
這本書是提前完成(1986)的急就章,“幾乎每天四小時五千字的速度進行”。是想趕在某種風雨之前,否則就出不成了。“當時的我有種預感,但沒有想到後來會有那麼一場暴風雨,而且來得那麼快、那麼急、那麼狂暴。”
历史 哲学
民主、正义与全球化 豆瓣
作者: 艾四林 / 王贵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即全球化的视角,以重大问题为主线,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学术界关注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民主、人权、和平以及全球化压力下的民族国家等等问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成果。
2011年7月10日 已读
在今日中國研究哈貝馬斯的書當中算是角度很新穎的一本書。
哲学 政治
我与八十年代 豆瓣
作者: 马国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6
80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浪漫热诚的年代,是全球化和商业化大潮逼近之前,社会理想主义和思想启蒙运动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一个贫乏、肤浅、简单、“很傻很天真”的时代。回望和反思80年代,同时也是对当下时世的审视和逼问。本书是马国川自2007年底开始进行,持续到2008年岁末的系列访谈结集。访谈对象为至今影响深远的12位80年代的风云人物——王元化、汤一介、李泽厚、刘道玉、张贤亮、刘再复、温元凯、金观涛、李银河、韩少功、麦天枢、梁治平,包括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人文学者、社会学者、新闻记者。他们的对话对80年代有歌唱,也有批判;有追忆,也有反思;有深情眷恋,也有决然告别。通过这些访谈,作者带读者走回80年代,梳理当代中国改革的思想源流,思考中国未来的方向。
2011年7月9日 已读
和查建英那本不同角度,但一樣精彩!
传记 历史
文史要览 豆瓣
作者: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6 - 1
《文史要览》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外文学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汉语基础知识。第三部分:古文选注。第四部分:中外历史基础知识。第五部分:政论写作。
时间的玫瑰 豆瓣
8.4 (3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 8
作者北岛用“诗歌传记”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20世纪最为辉煌的诗歌时代——“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洛尔加、曼德尔施塔姆、里尔克、特拉克尔、策兰、帕斯捷尔纳克、特朗斯特罗默、艾基、狄兰·托马斯。这些诗人也是北岛最喜欢和热爱的。用平等、理性的眼光,雕琢20世纪的“黄金时代”。一种完全出自个人思想,又完全超越个人思想范畴,面对诗歌与历史的理性思想。
在手法上,作者把诗、诗歌和时代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谈到人的文论创作,在整个过程中,北岛再现了诗人的生平、时代。“我采用的是一种复杂的文体,很难归类,依我看,这和现代诗歌的复杂性,和个人代和作品,也分析了外诗中译面对的困局和荒诞,迫使读者直视文化穿越的可能和不可能与时代、经验与形式、苦难与想象间的复杂性有关。”
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 豆瓣
作者: 李慎明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3
《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10~2011):且听低谷新潮声(之7)(2011版)》主要是选取上一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有权威性、前沿性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与制度作了大量的、多视角的、深层次的研究讨论,反映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动态。
本皮书是专门针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共运史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党政干部,大学政治课程教师和宣传工作者出版的一套年度参考书,信息量相当大,基本汇集了这些专业领域有关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方面的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是这个领域有关人员必备的案头读本。
2011年7月4日 已读
學會無視一些段落
政治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 豆瓣
作者: 欧力同 / 张伟 重庆出版社 1990 - 8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学派之一。本书对其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诸主要理论进行了研究。
2011年7月4日 已读
論述中帶有強烈意識形態偏見。
哲学 政治
搏击俱乐部 豆瓣
Fight Club
8.6 (79 个评分) 作者: [美]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冯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搏击俱乐部》:一个美国年轻白领为了克服自己的失眠症,参加了许多心理治疗小组,却没有丝毫改善,直到他遇见泰勒•德顿,一个充满野性的肥皂制造商。为了应对生活的空虚,他俩建立了一个地下组织——搏击俱乐部,宣泄朝九晚五工作的压抑与无奈,谁知这个组织得到了年轻人的热烈欢迎,以异乎寻常的势头发展开来。年轻白领发现这个自己一手创建的组织已经非常难以控制,泰勒•德顿的身份也很令人怀疑,他必须要采取行动……
2011年7月3日 已读
真心喜歡帕拉尼克的幾本書,尤其是搏擊俱樂部。有點Adorno否定之辯證法和Marcuse的對單向度社會的革命的意味。
小说
比较城市化 豆瓣
作者: 布赖恩·贝利 译者: 顾朝林 / 汪侠 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
城市化曾经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一直在关注城市化研究。本书是布赖恩·贝利(Brian J.L.Berry)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前城市化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了多样化的人类后果。本书首先分析了19世纪工业城市化的特征,讨论19世纪发生在城市中的社会转型所引起的人口和社会运动,并指出城市规划的出现是作为对城市负面影响的一种反馈。其次,对北美、第三世界国家、欧洲城市化的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关于北美城市化动力机制和人文结果,从规模、相互作用密度和内部差异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贝利认为伴随着美国出现的马赛克文化,美国的规划方式也趋于支持私有化和马赛克文化,而不是提高规划客体的生产性。关于第三世界城市化的道路,作者认为不同于西方。在乡村向城市社会转型中,人口主要迁移到大城市的外围聚落地带;在城市经济对劳动力进行吸纳时,会产生空间扩散、阶级冲突以及次文化马赛克等问题。
2011年7月3日 已读
翻译的真不错,原著也经典。
确定性的终结 豆瓣
End of Certainty: Time, Chaos, and the New Laws of Nature
作者: [比] 伊利亚·普里戈金 译者: 湛敏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 - 6
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普里戈金在这本书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彻底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2011年7月3日 已读
为什么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冲击呢?
社会学入门 豆瓣
Sociology: A Down-to-Earth Approach
作者: [美] 詹姆斯·汉斯林 译者: 林聚任 北京大学 2007 - 8
读《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第7版)》之前,你可能不是一名社会学的学生。
读过《社会学入门:一种现实分析方法(第7版)》后,你会发现我们都是社会学的学生,只不过一些好过另一些。更好一些的活得更自由,更能理解,更能看透围裹我们的社会丛林。
作为一种独特的批判思考方式,社会学可以贡献人类社会清醒的认识。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一生活同样包括社会,在这样做的里面隐藏着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2011年6月17日 已读
這位作者一定是個保守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