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 豆瓣
作者: Miriam Meyerhoff Routledge 2006 - 8
CONT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pter 3 Variation and Style
Chapter 4 Language Attitudes
Chapter 5 Being Polite as a Variable in Speech
Chapter 6 Multilingualism and Language Choice
Chapter 7 Real Time and Apparent Time
Chapter 8 Social Class
Chapter 9 Social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hapter 10 Gender
Chapter 11 Language Contact
Chapter 12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Ahead
2021年9月7日 想读 教材。
傀儡花 豆瓣
作者: 陳耀昌 INK印刻文學 2016 - 1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童春發
台灣大學戲劇系教授 國家文藝獎 紀蔚然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密察 聯合推薦
《島嶼DNA》作者繼《福爾摩沙三族記》
又一部台灣史小說力作
墾丁海岸曾是喋血海岸。
美國海軍曾嘗試登陸,但被「斯卡羅族」打敗。
美國領事曾與「瑯嶠十八社總頭目」簽署國際條約。
1867年的這些史實,牽動了台灣的命運。
1867年發生於墾丁海邊的「羅妹號事件」,是近代台灣史蝶翅的第一次拍動,拍出了1874年日本人的「出兵台灣」(牡丹社事件),又接續拍出了1875年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拍出了1885年「台灣建省」,更拍出了1895至1945,五十年的「日治時代」。
《傀儡花》重現了真實的時空、事件與人物,有史實依據,也有虛構成分。小說家藉由想像和推理,在幾個看似孤立的歷史事件之間找到了鏈結,從而串接起當下與過往的情感紐帶。
小說描述發生在一八六七年台灣恆春半島的故事,故事中的事件史有明文,人物則有九成是確有其人。傀儡花指的是女主角潘蝶妹,為客家人父親和嘉禮番公主的混血女兒,但因傳言訛誤,誤讀為傀儡番,才被稱為傀儡花。 故事從美國一艘羅妹號發生船難起始,船上十多人改乘小船來到恆春半島,遭生番誤殺,引發美國和大清國之間的緊張關係。美國駐廈門公使李讓禮奉命前來調查此事,因為語言、風俗和之前台灣原住民對西方人的芥蒂,使得雙方劍拔弩張,眼看戰火即將引爆……
船堅炮利的美國大軍對上各自為政的台灣原住民,後者鐵定難以抵擋。為了大局著想,斯卡羅族頭目卓杞篤臨危受命,負起團結禦侮和折衝尊俎的使命,不卑不亢的化解了這場危機。
作者飽讀史料,融會貫通,虛實相雜,又順理成章,讓人彷彿親歷現場,活在當年,看到那時台灣各方人馬(包括福佬、客家、生番、熟番、混血土生仔、清國官僚、外國使節、傳教士等等)彼此的算計,叫人一讀心驚,再讀心寒,三讀心酸。
2021年9月5日 想读 via象上某位。
什么是社会学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赵鼎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事形式。如果说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或者说它们是其它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
2021年9月2日 想读 via曼仔:「之前就感慨过赵鼎新是那种极聪明的学者,字里行间都有一种聪明人对世界的不耐烦,这次读的时候,一边读他大刀阔斧地讲社会学学科的底层逻辑,一边脑海里划过稼轩那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知我者,二三子。_x000d_
确实有着如出一辙的狂傲,又都有这份狂傲的底气。」
盲视 豆瓣
Blindsight
8.9 (28 个评分) 作者: [加] 彼得·沃茨 译者: 胡纾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7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
★十年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作者专门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则及完整版后记,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 内容简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 媒体推荐
沃茨在这部令人激动的科幻小说中探索了意识的本质,将迷人的外星环境与引人入胜的战斗完美融合。他对我们所熟知的异星接触题材进行了令人战栗和本质性的颠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彼得·沃茨掌控了第一次接触的核心并将其粉碎,最终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撼又充满创意和警示的杰作。这是一部罕见的、可以为科幻小说创作开启全新篇章的作品。——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卡尔·施罗德(Karl Schroeder)
彼得·沃茨的外星人既不是有着奇怪外表的人类,也不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怪异组织——它们是新事物,而且无限地令人不安,这迫使我们面对有关意识本质的难以置信的可能性。强烈推荐。——雨果奖得主、《末日奇点》作者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es Stross)
2021年8月30日 想读
Changing Bodies in the Fiction of Octavia Butler 豆瓣
作者: Hampton, Gregory Jerome 2010 - 10
Changing Bodies in the Fiction of Octavia Butler: Slaves, Aliens, and Vampires is a timely text that critically situates Butler's fiction in several fields of study including American, African-American, gender, and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This book attempts to avoid excluding as many readers as possible by evading esoteric jargon while still engag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discourses that respond to Butler's fiction. The study asserts that Butler's fiction transforms the way the body is imagined with reference to race and gender. This text examines how Butler's fiction is able to cross several genre boundaries while simultaneously reshaping the genre of science fiction. This book makes the claim that Butler's fiction is crucial for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investigations of identity formation. Discussions of race, class, and sex are reoccurring topic that are inextricable to any understanding of body politics and theory. This book is filled with exciting and insightful discussions that raise question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humanity in Butler's fiction and in the real world. Ultimately,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is to add to the scholarship surrounding Butler and to bring her to the attention of audiences that might otherwise overlook her work. This book is an invitation for reader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academy to discover the fiction of Octavia Butler.
2021年8月29日 想读 奇了怪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本书的pdf。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kmKUXx4dpfiyuMISMU7_g
提取码:i94X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40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2021年8月26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普宁 豆瓣
Pnin
8.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6
“他不相信独断的上帝,却模模糊糊地相信鬼魂的民主。”
★ 一个小世界流亡者的精妙剪影
★ 美国学院荒诞小说的开山楷模
★ 纳博科夫颇具自传色彩的诙谐经典名作
《普宁》是纳博科夫颇具自传色彩的诙谐经典名作,最初有四章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是纳博科夫首部引起美国读者广泛关注和欢迎的小说。它描述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一家学府教书的生活。他性格温厚而怪僻,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的嘲弄,妻子也离弃了他。他孑然一身,只得沉溺于故纸堆,钻研俄罗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自慰;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重的乡愁。纳博科夫把俄罗斯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隔断了和祖国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
《普宁》叙事上体现了纳博科夫精妙的小说技法,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直到最后才揭晓真实身份。主人公普宁是一位流亡美国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一个他人眼中的迂腐老头,与时代和环境格格不入,窘迫不已。纳博科夫淡然地叙述着普宁教授的种种遭遇,始终保持着距离,将浓郁的乡愁巧妙融于戏谑和讽刺之中。命运对普宁教授的捉弄是如此残酷无情,小说的底色和语调却始终优雅克制,让这样一个温和而不切实际的人最终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和尊敬。“纳博科夫或许正是借助普宁,把玩自己的过去,把玩始自某个神秘岔口的另一种人生可能。”
作为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作品对英文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纳博科夫精选集I”在已出版的二十余种纳博科夫作品中,精选纳博科夫五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以精装版全新面貌呈现,其中不乏市面上难以寻见、读者翘首以盼的“期待之书”。除了最著名最具争议的《洛丽塔》,还有超高难度实验文本《微暗的火》、戏仿通俗剧的黑色寓言《黑暗中的笑声》、最具自传色彩的诙谐经典《普宁》及别具一格的回忆录《说吧,记忆》。五部作品各具特色,皆代表纳博科夫创作过程中的独特面向,重新出发,理解小说大师。
“自莎士比亚之后,没有第二个作家对语言的浇铸与运用能够如此灵动、慧黠和创造力十足。”《每日邮报》如是评论。厄普代克盛赞:“想象的伟力再难找到如此活力充沛的代言人。”
炉火纯青的小说技法,幽暗跌宕的现世寓言,萦绕一生的记忆回响。欢迎来到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如果文字能唤起至纯的感官享受,那么舍此无它。
2021年8月26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豆瓣 Goodreads
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8.4 (152 个评分) 作者: (法)让-保罗·萨特 译者: 周煦良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本书由两篇构成:《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前者发表于1946年,后一篇发表于1980年去世前不久,其中萨特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2021年8月26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爱德华·阿尔比戏剧集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阿尔比 译者: 张悠悠 华侨出版社 2019 - 2
◆爱德华·阿尔比
两夺托尼奖最佳戏剧奖,三获普利策戏剧奖,获三项终身成就奖
被誉为从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手中接过美国戏剧之火炬的剧作家
◆以戏剧行动为杠杆撬动人性-社会的幽深真相
···
【内容简介】
作为当代西方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和当之无愧的戏剧大师,阿尔比始终深刻地反思和批判现实与人类的生存状态,尤其着力于挖掘人类的困境与人性的悖谬。他的作品以主题荒诞著称,对白辛辣尖刻,发人深省,渲染出震惊、黑色幽默等戏剧效果。
本集收录阿尔比的三部代表作。《山羊或谁是西尔维亚?》以剧中男主人公马丁和一头山羊之间的性爱,惊世骇俗地表现了当代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家庭的危机。此剧获得2002年托尼最佳戏剧,提名2003年普利策戏剧奖,并曾在国内上演。《在家在动物园》是阿尔比在其轰动世界的处女作《动物园故事》基础上加以增添、改写而成。此前的《动物园故事》创作于1958年,首演轰动一时,被认为其早期代表作。剧中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导致的孤独绝望,为了争一条凳子乃至相互残杀,令人印象深刻。《欲望花园》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贾尔斯•库珀的话剧《尽在花园中》,此剧因对美国金钱社会的辛辣讥讽而成为阿尔比改编剧中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一部,此剧亦在国内多次上演。
···
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是当代美国乃至世界严肃戏剧的旗帜。作为美国严肃戏剧的代表人物,阿尔比始终锐利、清醒地关注着时代与社会,无畏、无情地反思和批判着社会现实与人类的生存状态。
——胡开奇(戏剧翻译家、上海戏剧学院访问教授、中国国家话剧院英美戏剧顾问)
三部剧作无“性”不成戏,不碾压观众的道德边界不罢休,非为拓展已成陈词滥调的“性解放”的疆域,而是把 “性”作为测量社会病态与人之孤独的敏感试纸。显然,在这张试纸上,早年阿尔比(写作《在动物园》和《欲望花园》的时期)侧重显影社会整体的道德危机,越到晚年(写作《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在家在动物园》之第一幕的时期),越着迷于显现个体人的内在本性——那隐藏于人性和神性背后的兽性,并召唤人们发现、正视、和理解自我深处的这只野兽。
——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著有话剧《大先生》)
毫无疑问,《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是阿尔比写过的最幽默、最滑稽的作品,相当迷人,富有吸引力。
——克莱夫·巴恩斯,《纽约邮报》
一次完美而振奋人心的体验……如果说《在家》是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么,《在动物园》就是正中腹部的一记铁拳。爱德华·阿尔比的表达是美国戏剧界前所未有的一种声音。
——本· 布兰特利,《纽约时报》
旧的阿尔比和新的阿尔比在《在家在动物园》这部戏中结合,蕴含了丰富的启示,最终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编辑推荐】
◆爱德华·阿尔比是继尤金·奥尼尔和阿瑟·米勒之后美国的伟大剧作家;两夺托尼奖最佳戏剧奖,三获普利策戏剧奖,获三项终生成就奖。他的作品风格多变,融汇了西方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以及荒诞派等多种艺术手法,但始终保持自己极其独特之处。
◆ 爱德华·阿尔比始终尖锐、清醒关注着时代与社会,无畏、无情地反思和批判着社会现实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他曾表达他对戏剧写作所担负的文化使命的理解:“作家的责任就是担任一种超凡的社会批判者——向人们展示他所洞察的世界与人类的本相,并告诫道:‘你们喜欢它吗?如果不喜欢,就改变它。’”这本戏剧集中所选取的三部作品,代表着阿尔比在漫长的剧作生涯中三个向度最有力度的作品。
◆ 《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是阿尔比戏剧风格的代表作;《在家在动物园》是阿尔比继写戏剧的代表作,组成它的两部分内容跨度三十年,对比强烈却又风格一贯,带给读者和观众强烈的冲击;《欲望花园》则无疑是阿尔比的最佳改编作品,经他改编后的《欲望花园》,跨越了文化、地域和时间的藩篱,成为响应时代的、永不过时的作品。
◆ “剧场和戏”书系是开放性的戏剧相关作品集合,好的戏剧、叫座的戏剧,必然要关照当下中国的社会潮流,它也不仅与剧本有关,剧团、演员、观众乃至一般大众,要更深刻的理解戏剧乃至经由戏剧更好的理解世界。
2021年8月26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黑睡莲 豆瓣
Nymphéas noirs
8.3 (3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普西 原著 / [法]弗雷德里克•杜瓦尔 改编 译者: 章含秋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21 - 4
☆第43届法国尚贝里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
☆2020年艾斯纳奖最佳数字漫画、最佳画家双项提名

吉维尼—— 一个因莫奈和他的睡莲而闻名的小镇,无数人跨越大半个地球,只为来这里漫步几个小时。
小镇上曾经生活着三位女性,第一位恶毒,第二位爱说谎,第三位自私自利。三人完全不同,除了一点:她们都渴望离开这个著名的小镇。她们眼中的吉维尼是一座监狱,一座美丽却被栅栏封闭的大花园。
有一次,在十三天的时间内,花园的栅栏为她们打开了!但有条残酷的规则:她们之中只有一人能够逃脱,另外两人必须死去……
小镇上曾经生活着三位女性,第三位最有天分,第二位最是狡猾,第一位最为坚决。在您看来,哪一位最终得以逃离?
2021年8月25日 想读 via画画的安争鸣。
性、謊言、吹哨者 豆瓣
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
作者: Jodi Kantor / Megan Twohey 译者: 游淑峰 麥田 2021 - 3
一則語帶保留的twitter貼文,
兩個窮追不捨的紐約時報記者,
三位女性主要組成的新聞調查團隊,
在這個充滿性醜聞與潛規則的世界裡,幫助無數遭噤聲的性犯罪受害者說出她們的故事,
帶來對#MeToo運動最誠實的反思與告白。
歷時三年的追蹤調查全紀錄,紐約時報記者揭露對川普、美國著名製片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
美國大法官卡瓦諾(Brett Michael Kavanaugh),以及隱瞞在各行各業許多角落中的性騷擾與指控。
【聯合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方念萱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數位女力聯盟」成員│方綺 「女性主義有事嗎」主編 │朱家安 沃草烙哲學主編│沈秀華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周芷瑄 女性主義者│周曉涵 藝人/演員 │林志潔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柯貞年 電影導演 │ 張子午 《報導者》主編│張婉昀 女人迷內容負責人
陳昭如 作家│陳昭如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 劉柏君 2019國際奧會女性與運動世界獎得主│蔡宜文 專欄作家
賴芳玉 律師│羅珮嘉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台灣在地深度推薦 】───────
長年以來,女人控訴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困境是墜入he said, she said雙方各說其話的迷霧,結果經常是在佔據性別權力關係優勢的男性勝出,因為女人欠缺可信度。反性騷擾法的開創者Catharine A. MacKinnon曾說,#MeToo運動讓女人從「說謊的婊子」成為具有可信度的人。美國#MeToo運動之所以能夠展開,不只是因為名女人站出來控訴,也不只是因為性騷擾已在法律上被承認為性別歧視,更因為調查報導使得這些女人的指控「所言成真」。
藉由兩位關鍵記者在本書的敘事,我們得以窺見女人建立可信度的艱難,深度調查報導又如何幫助建立女人的可信度。本書也呈現#MeToo運動扳倒有權男人的成功與挫敗:好萊塢製片巨人倒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在爭議中上任,已婚白人女教授Christine Blasey Ford挺身作證仍未能阻止保守派呵護養成的白人男性菁英就位掌握司法大權。這說明了法律的雙面性:既是受害者的武器,也是有權者的保護傘。請閱讀此書,讓我們一起思考媒體、法律與社會運動共行創造改變的可能。
──陳昭如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黑猩猩在社會演化過程,合力消除了雄性對雌性施加性威迫的行為。母猩猩遭受雄性威脅時,會發出特殊吼聲,舉凡聽到叫喊的雌性,會放下一切趕到現場,合力擊退侵略者。然而人類社會,仍在「打破孤立」的第一步,齟齬前行。
關於哈維溫斯坦的新聞報導鋪天蓋地,人們常讀到溫斯坦作為一個「惡魔」。愈把他視為單一惡魔,愈沒法對惡魔形成的場景體系,有具體認識:是什麼社會互動,讓倖存者被孤立分化、被法律噤聲,讓犯罪者能輕鬆煙滅證據,甚至鼓勵犯罪?這本書,鉅細靡遺記載了兩位紐約時報調查員、記者與編輯,與龐大犯罪體系交手互動的艱險過程。你也會驚詫發覺,犯罪體系與社會正義,如何在某些人的運作下,扭曲地交纏連線:反企業壟斷的著名正義大律師,在溫斯坦的推促中,現身阻礙調查;佯裝女性主義組織的私人情治單位,收費操縱網路輿論;曾是性侵倖存者的著名大律師,阻擋其他倖存者發聲,支持以私人和解淹滅證據,阻礙「禁止和解滅證」的立法進入議程。
紐時調查員不斷與時間賽跑,在各種艱險鬥智中,緊盯最細微線索,冷靜觀察權力分佈,出手翻轉互動關係,重新擺放自己在議程中的位置,一次次掙脫被動設定,奪回主導,去回應與拆解情勢,使最終一切漸漸導向對調查有利的方向。讀完這本書,我們要帶走的不是犬儒精神,不是對平權信念本身的嘲諷。若是這樣,那麼我們對這些信念的支持,或仍停留在幼兒園式的幻想,對覺醒概念的自戀式崇拜。這本書送給我們的禮物很多,其一即是提供「扳倒巨人體系的現實認識」。是的,這一路會遇上失望的事,但有信念、毅力與努力,透過合力,改變仍能發生,我們要往這路上去行 。真的非常值得一看,翻開就停不下。
──張婉昀 女人迷內容負責人
【本書特色】──────
‧引爆#MeToo運動的那則新聞!
‧詳實記錄史上第一則揭露溫斯坦惡行的新聞,見證記者過招拆招的過程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總統的人馬》(揭露水門案的震撼報導)
‧即將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及《自由之心》製片公司 Plan B 改編為電影
‧大量首次曝光的第一手證據,中文版特別收錄作者新增《後記》
‧呈現#MeToo運動的複雜性,來自新聞記者內心深處、最直白的反思
【外國媒體推薦】─────
‧本書是新聞調查報導的當代經典。如果您還不願意因為報紙上對狼性電影大亨的最初指控而跌破眼鏡,請準備好讓它破吧。──華盛頓郵報
‧本書在某些時候是驚悚片,而在另一些時刻則是對一個腐爛系統的控訴。但這最終是關於那些陷入痛苦之中的女性,她們拒絕再保持沉默了。──大西洋週刊
‧#MeToo時代的編年史,揭示了女性的無窮力量。──新共和國
‧一個改變世界的故事……一部最殘酷的多人生命傳記電影。──CNN
‧兩位作者將在史書中留名,世世代代。──每日電訊報
‧令人難以置信的報導,這種報導需要時間、勤奮以及許多媒體無法負擔的資源支持。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個觀摩專家的機會。對於非新聞工作者而言,這本書對調查報導的嚴謹處理是一種難得的展現。比起揭發水 門案的《總統的人馬》有過之而無不及。──NPR
【內文重點】──────
剖析性騷擾何以被容忍,對#MeToo運動最切身的觀察,最深入靈魂的質問:
‧歷史發生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
為什麼哈維•溫斯坦的性侵行為得以在數十年內累積形成一個模式(Pattern),可以數十年如一日,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哈維•溫斯坦難道只是個案?
‧「過了二十年,為什麼大家還不說出來?」
是哪些模式、法律、企業組織文化,以及社會中的慣習,讓你我成為助長性不當行為的最大幫兇?
‧#MeToo運動走得太遠,還是遠遠不夠?
溫斯坦事件後,女性受到性騷/性侵經驗真的就受到重視與平反了嗎?無端指控與真實的距離有多遠?當舊的權力模式被打破,性不當行為被指認出來,與性相關的新共識與合理制度會出現嗎?
2021年8月25日 想读
书店里的七种人 豆瓣
Seven Kinds of People You Find in Bookshops
7.4 (7 个评分) 作者: [英]肖恩·白塞尔 译者: 姚瑶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英国超人气书店店主、《书店日记》作者肖恩·白塞尔全新作品
◎化身柜台背后的实时弹幕 犀利吐槽“最讨人厌”的七类读者
◎喋喋不休的文学教授、拖家带口的年轻夫妇、无所事事的退休老人、风尘仆仆的背包客……
【编辑推荐】
※《书店日记》作者肖恩·白塞尔备受读者期待的最新作品。
※内容幽默辛辣,描绘的书店百态与读者形象贴近人心,让人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引发强烈共鸣。
※装帧小巧,便于读者随身携带阅读。封面采用英国知名插画师Jon McNaught为本书专门绘制的插画作品,与内容相得益彰,可爱温馨。
【内容简介】
作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店主,在二十年的书店经营生涯中,肖恩·白塞尔几乎见识过所有类型的读者:喋喋不休的文学教授、喜爱炫学的行业专家、拖家带口的年轻夫妇、无所事事的退休老人……这些形色各异的读者,在让店员头疼不已的同时,也为本来沉闷的书店生活平添了鲜活的人情味。
在本书中,肖恩将这些读者分为七个大类,以幽默、尖刻的文风逐一吐槽了自己的“衣食父母”,让人捧腹大笑之余,也不禁为这种独特的情感联结而心生暖意。
【媒体推荐】
“温暖、诙谐,有趣到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每日邮报》
“白塞尔在这本书里玩得很开心,这种快乐极具感染力。”——《苏格兰人》
“精湛的吐槽表演……厌世情绪中还带着阵阵甜蜜。”——《卫报》
“一场温和的人类喜剧所需的要素全在此齐备,像一包水果硬糖般抚慰人心,让人忍不住想要掏出品尝。”——Literary Review
“任何一个读者,如果在圣诞日的早晨在自己袜子里发现这本书,都应该感到幸运……它包含了足够多的笑料,是一本绝佳的消遣读物。”——Bookmunch
2021年8月22日 想读
如何指导演员 豆瓣 Goodreads
Directing Actors : Creating Memorable Performances for Film & Television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朱迪丝·韦斯顿 译者: 夏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4
没有不会“演”的演员
只有不会“导”的导演
.......................
※编辑推荐※
500余位导演的幕后导师 好莱坞顶级推手
朱迪丝·韦斯顿 告诉你“导戏”的艺术
她教出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
《荒野猎人》——助莱昂纳多拿下小金人
《鸟人》——让老牌明星迈克尔·基顿重返一线
《美错》《21克》——制造戛纳影帝哈维尔·巴登、威尼斯影帝西恩·潘……
★全球畅销十余年,启发无数导演的经典实用教程
★掌握演员心理,在片场实现高效沟通
★深入开掘演员潜能,注入角色灵魂
★从剧本分析到选角排练,每一步皆给予精确指导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导演的案头必备书,好莱坞明星导师朱迪丝·韦斯顿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三十余年的授课经验,深入解析了导演和演员在合作当中的心理状态,帮助导演在纷繁的片场保持头脑清醒,向演员提供精确、细致的指导。同时,书中列举了导演经常遭遇的困境及对应措施,帮助你搞定难以沟通的大牌演员,掌握好激励演员的尺度分寸,避免陷入反复重拍的尴尬境地。书中所介绍的剧本分析方法、排练技巧,从选角到拍摄的一系列准则,不仅对于导演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演员及编剧而言也能打开视野、激发灵感。
本书自出版以来畅销十余年,已译为德、日、西、韩等语言,被世界各大影视类高校和好莱坞电影公司列为指定读物。
.......................
※名人推荐※
“你教我的东西都非常有用!万分感谢!”
——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尼亚里图,代表作《荒野猎人》《鸟人》(奥斯卡最佳导演)、《通天塔》(戛纳最佳导演)
“每当我走进片场,就会想起朱迪丝教我的东西。每当我开拍一个新项目,我就会复习跟她学习时所做的笔记。每当我进行排练,我就会采用她所教授的技巧……我没有进过电影学校,我所做的就是坐在朱迪丝的课堂上,用心学习她所说的一切,然后开始动手拍我自己的电影。由衷地感谢她,和她为我做的一切。”
——艾娃·德约列,代表作《塞尔玛》(提名奥斯卡奖最佳影片、金球奖最佳电影导演)
“我参加了朱迪丝·韦斯顿的一个研讨会课程。在课上我了解到一个关于角色的关键点。她认为所有好的角色都有一个贯串线,这个理论认为角色都有一个内在驱动力,一个不断追逐的占主导地位却不被察觉的目标,一个挠不到的痒处。这个说法让我醍醐灌顶。”
——安德鲁·斯坦顿,皮克斯工作室核心人物,《机器人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导演,《玩具总动员》编剧
2021年8月21日 想读 via 咕嘎咕嘎Fre鸭。https://m.weibo.cn/6205160752/4671014472515770
远逝的天堂 豆瓣
Assualt on Paradise
作者: (美) 康拉德.科塔克 译者: 张经纬 / 向瑛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来自对阿伦贝皮 (巴西巴伊亚州)的数次考察:1962年,1964年,1965年,1973年,1980年,从1982年到1987年每年,1990年代早期,以及2003年和2004年。本书的结构基于20世纪60年代村庄和当代社区的比较。第三章到第五章介绍了从196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阿伦贝皮在受外界文化影响之前的基本信息。改变的主要动力是渔业、旅游业、嬉皮士文化入侵、工业污染,以及通过与州府萨尔瓦多之间道路修筑实现的都市化。
在我离开阿伦贝皮八年之后重返该地(见第六章),也就是从1973年开始,上述这些趋势以及经济发展都大大改变了当地生活。我在1973年的田野工作描绘了阿伦贝皮的变迁景象。接下去的第六章描述了1973年的阿伦贝皮,这一章提供了一个过渡,将第四部分(第七章到第十五章)联系起来,在这部分描述了当代社区的巨大转变。阿伦贝皮的改变甚至可以与萨尔瓦多——巴西第三大城市,拥有超过三百万人口——相比较,她正是通过这种变化进入了现代世界体系。本书讲述的就是变迁的故事——阿伦贝皮的全球化。
2021年8月18日 想读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译者的其他译作。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 豆瓣 谷歌图书
刘阳
9.2 (8 个评分) 作者: 刘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 1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中国鸟类多样性,《中国鸟类观察手册》收录了2020年10月以前在中国境内的鸟类物种,共1489种鸟类。还收录了有可能在中国出现但尚未有确切记录的鸟类,比如书中将有可能出现于南海的鸟类纳入进来。此外,没有被记录到但未来可能出现邻国的鸟类也都囊括在书中,以及被引入国内作为笼养鸟,后来逃逸在野外建立种群的鸟类,例如一些鹦鹉等,因此实际收录鸟种的数量要超过1500种。之所以不断更新鸟类种类,是因为鸟类分布状况呈动态变化,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此外,一些鸟类的分类地位也会随着人类对其认知的改变而产生改变,例如很多雀形目的鸟类一开始被认为是近似种的亚种,但通过后来形态、行为和DNA的研究发现,这种鸟类是单独的物种而非亚种。
手册邀请画师手绘鸟类图案。选择手绘是因为摄影图片会受到角度和光线的影响,无法展示鸟类标准的形态和羽毛颜色等,还有些鸟类因为出现次数过少,相应摄影图片也缺乏。但是绘画不会因此受到局限,绘画者可以选择能够展示鸟类细节的角度。同时,与摄影比较而言,手绘考验的不是对精彩瞬间的捕捉能力,而是绘画者的观察能力和对鸟类形态细节的把控能力。受邀为《中国鸟类观察手册》进行手绘的十几位画师,大多数具有观鸟的经验。手绘鸟类还可以将一种鸟类的不同亚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全部表现出来。
本书使用场景包括:观鸟前的准备,观鸟时的确认,观鸟后的核对和记录,闲暇时的欣赏。为了平衡信息量与书籍体积的关系,编辑团队决定,首先用一张地图去描绘鸟类的分布情况,用地图的方式标明鸟类分布状况,简单明了,更方面观鸟者查找。其次,抛弃传统的形态文字描述,使用在鸟种绘图上拉线的方法,在线上引出鸟种识别的关键信息文字。如此一来,即体现了鸟种识别信息,又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最终成书仅用了600多页,就将1500余种鸟类囊括其中。除了栩栩如生的图画和尽量压缩的体量,读者还可以从这本书中“听”到鸟叫,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不同鸟类旁边的二维码就能实现。
封面为震旦鸦雀,是中国的珍稀鸟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而且,古印度就称华夏大地为“震旦”,所以它的名字可谓中国的代表。
作者刘阳希望,“不仅是观鸟和爱鸟人士购买这本书,更希望热爱旅行或自然爱好者们都可以关注这本书,还有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人员把它作为工具书,希望这本书能够促进中国鸟类多样性的保护和公民科学的活动”。
2021年8月18日 想读 via宝矿力姐姐。
暗淡蓝点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卡尔·萨根 (Carl Sagan) 译者: 叶式辉 / 黄一勤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11
全书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接着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然后评估了将人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是作者本人对人类未来的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
《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是享誉全球的美国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ngan)60岁那年出版的科普名著,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家园。
本书叙述风格宛如一部纵贯往昔、今日与未来的史诗,于宏伟缜密间编织着大量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
2021年8月15日 想读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豆瓣 Goodreads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 张燕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 NETFLIX 即将推出依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 费兰特以解剖刀般的笔触 还原青春的羞耻、绝望、愤怒和欲望
● 只有直面丑陋和不堪的真实 年轻人才能获得面对自己的力量
● 作家作品迄今被翻译成45国语言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2019)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一部作品,聚焦于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
在她父亲离家两年前,十二岁的乔瓦娜偶然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自己很丑,越来越像他一直嫌恶的妹妹维多利亚,这句话驱使乔瓦娜第一次走向那不勒斯下城,面对父亲抛在身后的卑贱过往。
乔瓦娜见证了姑姑维多利亚和恩佐昔日荒诞而悲剧的爱情,也和恩佐的遗孤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缔结了古怪的友谊。那片粗鄙和鲁莽的低等社区,逐渐成了乔瓦娜反叛上城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的工具。她以一种自虐般的激情观察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谎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烂俗的情感故事、父亲和姑姑争夺的那只手镯的真相…
某一次跟随姑姑去教堂时,乔瓦娜邂逅了虔敬而博学的罗伯特,并暗暗介入到朱莉安娜与罗伯特的恋情中间。在对罗伯特的暧昧想象破灭后,乔瓦娜以一种利落而残酷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处子之身。在去威尼斯的火车上,十六岁的乔瓦娜和好友互相许诺,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进入成年。
2021年8月12日 想读 费兰特!
海边的房间 豆瓣 Goodreads
7.6 (215 个评分) 作者: 黄丽群 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黄丽群的代表短篇小说集,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好故事。小说家熬制典雅细密的汉语,精巧布局,将人间悲欢斩落整齐,写出一个城市畸爱者的幽冷世界:老公寓里的弃女和养父,乡间卜算师与患病的儿子,梦游的宅男,中年独居女人和三花猫……语言的俏皮与一 个个意料之外被冻住的结尾,以及对平凡人事细致入微的体察,构成作品特有的文字张力。无常往往最平常,老灵魂的世情书写,温热冷艳,拨动平凡市井里的人心与天机,失意人的情欲与哀伤,我们日常的困顿与孤独。
◎ 作品看点
★无常往往最平常,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黄丽群代表作,简体首次出版——荣获台湾多项文学大奖、两岸跨世代文学家盛赞、豆瓣高人气期待华语小说《海边的房间》盛夏来袭。黄丽群是台湾新生代小说家代表人物,短篇小说集《海边的房间》荣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等华文奖项,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入选金马影展。简体版首次推出,作者亲选篇目,新增3篇新作,是其二十余年写作生涯的结晶。
★爱的卜算师,老灵魂的世情写作,拨动大命运上的小机关——黠慧之心,刁钻之笔,小说家黄丽群熬制典雅细密的汉语,故事精巧布局,卜算爱与命运,将人间悲欢大戏斩落整齐。老灵魂的世情写作,温热俏皮,幽冷美艳,拨动平凡市井里的人心与天机,失意人的情欲与哀伤,我们日常的困顿与无常。炉火纯青的汉语之美,沉迷进黄丽群爱的算式。
★城市畸爱者的世界,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好故事——写给孤独患者的恋歌,人生逆旅中的安顿。 “我写了各种不美的,零星的,凋的,毁的,那些我总是不可克制而一再抚摸的人生小瑕疵。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舒适的位置,就必须自欺,自欺久了就会坏掉。”语言的俏皮与一个个意料之外被冰冻的反转结尾,形成黄丽群作品独特的文字张力。
★“已经很久没有一路直达阅读沸点,皮肤被烫伤的感觉了。”郭强生、骆以军、柯裕棻、张怡微、七堇年等两岸作家盛赞。——“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黄丽群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落下。”
◎ 评论推荐
文字有天生的高贵。她的故事如在显微镜下变形虫们不可思议的款款摆动。——骆以军
丽群正是这样的,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她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落下。——柯裕棻
丽群的小说让我们听见另一种“为甚么不”的疑问,为什么纯情不可以难以下咽?为什么绝望不可以无聊琐碎?她的小说透露出的不急不徐,不标新立异,不大惊小怪,反成就了一种独特主题——美好的破碎。值得期待的小说还真不多,而我终于等到了这一本。——郭强生
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面对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下去,生怕要看完了似的,舍不得读太快;一路直达阅读沸点,几乎要烫伤触摸书页的指尖。我惊讶于发现这么好的小说家——黄丽群《海边的房间》真是能定义什么叫杰作的小说集。——七堇年
黠慧之心,刁钻之笔,自慢之人。——傅月庵
文笔细腻尖锐,结构层次清楚,令人惊奇。从未看过女性的嫉妒可以写得这样深沉,这样充满伤害性。——季季
现实最无常,小说人物自己却巴望常态化的人生;无常与常态的辩证,就是黄丽群最新小说集的主要课题。“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问。在哪里?就在投资市场中,像黄丽群一样慈眉善目,穿上规范时间节拍的马甲,束紧一点,再紧一点,跟她一起沉迷在她所爱的算式里。——纪大伟
黄丽群《试菜》则“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切口进入,探讨了母爱的复杂内涵。——吴义勤
在台湾,黄丽群拥有众多读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五年之内囊括全岛四次三大报文学奖,更因为她笔尖下的跌宕人生,将故事还原为故事本身,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是要演给读者看一套悲喜大戏。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是以艾滋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卜算子》。患病的儿子要照顾养父,好似恶疾与衰老猜拳。小说写得从容平稳,将常情中所可能想象的低落层层推进,不战不逃,套用时髦的话说,对于生命终极的虚无好似一盘没下完的棋静止于家庭。这是取巧的题材,但文中有一句话很动人,黄丽群写道“无常往往最平常”。——张怡微
在黄丽群最具声名的短篇小说《海边的房间》里,最具原创性的,并非某种社会新闻和影视剧里见惯不惊的暴力、情欲乃至伦理戏,而是某种作者企图捕捉的“诡异自明性”,如此,我们不绝于口的所谓现实的荒诞离奇遂在小说家这里转化成人世的“天经地义”。——张定浩
这作者握着的哪是笔啊,分明是一把刀。——豆瓣网友 知暖
有种初读阿乙《鸟,看见我了》时的惊喜,却读到了别样的主题。“畸爱”也许是黄丽群这些短篇中最为耀眼的主题,可她却远未止于此。她以成熟的谋篇布局以及不经意的笔调,看似轻描淡写、却实则入木三分地谈许多“可能性”,谈孤独,也谈空虚,抑或等待,甚至是平淡生活中的荒诞与黑色幽默。有些麦克尤恩早期的影子,尤其像极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豆瓣网友 MagicDon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via适野。
活动变人形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王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5
《活动变人形》作者王蒙,他的小说一般以智慧和潇洒见长,很少耗费了王蒙自己的血肉,即使那些以自己为模特的小说,王蒙也大都以过来人的通达自嘲了之。自嘲是王蒙的解剖刀,自嘲又同时是王蒙的盔甲。王蒙常常用自嘲来消解好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已经成了王蒙式的招牌菜了。但《活动变人形》可称为呕心沥血,这是王蒙第一次以家庭作为背景来写作小说,而且又是与自己的身世相关的背景,这部曾被誉为审父之作的小说其实具有经典作品的多种要素,比如小说中那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对峙,不仅父辈没有能够解决好,在我们今天更为明显和突出。
2021年7月31日 想读 有话剧版了。温方伊。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0 (9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21年7月27日 想读 我来猎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