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匡超人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骆以军 后浪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6
当代华文文坛重磅作家 小说战神骆以军突破之作
✈ 编辑推荐
◎ 骆以军是台湾当代重要作家,作品主题常是现代都市中人们不堪为外人道的受伤、废弃、情欲、死亡叙述,插科打诨引人发笑的文字内核是对于世间荒谬的奋力挣扎。他的修辞风格华丽繁复耐人寻味,笔下叙事结构纠结缠绕,使人读着 如身处迷宫,以“后现代风格”重构了我们对这个时 代生命的感觉模式。
◎ 《匡超人》是体现了骆以军的圆熟书写经验及丰沛创作力的集大成之作,是骆以军继《西夏旅馆》《女儿》两部代表作之后,在生涯创作高峰期接连写出的第三部巨作,并以此书获得多个重磅奖项。
◎ 《匡超人》以《儒林外史》中原本才气德行兼具最终却沦为汲汲于名利的市侩小人匡超人为书名,从个人身体的尴尬破口作为现代人精神坏损的隐喻,写到《西游记》的齐天大圣孙悟空穿越到当代世界的无力与无奈,带领读者通往的是眼花缭乱的文明景观之下空虚阴冷的黑洞深渊。
✈ 内容简介
《匡超人》是台湾重量级小说家骆以军继《西夏旅馆》《女儿》之后,又一创作巅峰。作者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漫天花雨、诙谐逗乐的文笔,运用《西游记》原先桀骜不驯最终却泯然众人的孙悟空、《儒林外史》中蝇营狗苟的文人形象等元素的拼贴、糅合、拟仿,构筑成了一个充斥破洞、黑洞的奇异小说世界。他浓郁的哀伤笔调,写出当代知识分子的种种犹如被设定好的,难看、滑稽,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的存在姿态。
✈ 名人推荐
骆以军以其强大的叙事引擎与绵密如病毒的语言,自《西夏旅馆》《女儿》《匡超人》,其所繁衍的“骆以军崩坏体”至此修炼完备。“一直被辜负的”美猴王历经西征,已然蜕变,不仅脱离如来掌,甚且是“飞出去了”。
——第五届联合报文学大奖颂词
《匡超人》展演了骆以军“想想”台湾和自己身体与创作的困境,但之后呢?小说家尽了他的本分。他运用科幻典故,企图七十二变,扭转乾坤……我们仿佛看见变妆皇后版的骆以军,挑着祖师爷爷(鲁迅?)的横眉冷眼,摆着祖师奶奶(张爱玲?)华丽而苍凉的手势,揣着他独门的受伤鸡鸡,走向台北清冷的冬夜街头。
——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回到小说的世界里,他还是那个王,是故事之神,这次他走出了《女儿》的晦涩艰难,写出一种腾云驾雾时间感、千变万化的畅快,确实如他所说,非常好看,没有衰老之感。那个才是骆以军。
——小说家 陈雪
骆以军拆卸小说的舞台,让小说成为从材料到故事的一帧帧动态分割。对“文明”的感伤有了一个极为骆以军的口吻——我知道这是徒劳的,但我还是想试图,在全部都坏毁以前多待一会……宝变为石、锦缎裂帛,这些在骆以军念兹在兹的“奢侈的浪费”,到《匡超人》又重新浮现——变造《西游记》情节桥段,使那四个取经的倒楣师徒,既在现世、又在故事。
——小说家 萧钧毅
告别以造字兴建的《西夏旅馆》,依量子力学造人的《女儿》,骆以军接续以造/凿洞劈破故事入口。
开篇的《俄罗斯餐厅》或可视为此作隐藏版的序言,提供了阅读整部作品的微型结构。诚如小说所言,餐厅是“时空转换的旋转门”,它把外部的世界向内折入,把现世翻折成奇幻意象的俄罗斯套娃结构。
——文学评论者 潘怡帆
《匡超人》是滤过性病毒,自己会长,是昨晚没有回家的男友开口对你说的第一句话,“一旦开始说谎就停不下来”,但主要是,就我自己看,那就是变成一个“佬”的故事。
——作家 陈栢青
✈ 获奖记录
☆ 2020南都十大好书
☆ 第五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小说奖
☆ 2018 年 OPENBOOK 年度好書
作者曾获:
☆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
☆ 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甄选奖
☆ 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
☆ 开卷年度十大好书、开卷年度好书
☆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 台湾省巡回文艺营创作奖小说奖
☆ 读书人年度十大好书
☆GQ2020年度作者
2020年11月1日 想读 2020-11-1已买纸书。
八百万种死法 豆瓣
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7.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姚向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4
◆30年来,梁朝伟做梦都想演《八百万种死法》!
◆梁朝伟飞越半个地球,只为见作者一面;4次恳求合作,只为演本书主角。《八百万种死法》太懂梁朝伟的孤独!
◆梁朝伟:“我看过劳伦斯•布洛克所有的书,特别喜欢马修那个系列。”
◆王家卫读了《八百万种死法》,不爱用剧本的他,竟邀 请作者担任《蓝莓之夜》编剧!
◆朱天文读了《八百万种死法》,专程飞往纽约,重走本书主角走过的路!
◆英、美、德、法、日等国火爆销售;《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齐声盛赞!
◆“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劳伦斯•布洛克代表作,文化精英们的挚爱藏书!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总有一个人愿意倾听你的孤独。
--------------------------------
▶ 故事简介◀
喧嚣而孤独的纽约城,落寞的酒鬼侦探。
- “我的人生就像一块浮冰,在大海上四分五裂,各块碎片漂向不同的方向。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重新弥合。”
一位美丽女人之死,一连串无人关心的谋杀。
- “我厌倦了微笑,我厌倦了随波逐流。美好的时光都已过去。”
一场彻底的酩酊大醉,一段单枪匹马的自我救赎。
- “要我说,总有一天会循环回来,轮到我躺在运尸袋里。”
这座赤裸都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个故事,八百万种死法。
这座赤裸都市,人们孤独成瘾,独自沉沦,然后在不知什么时候,死于八百万种死法之一,迅速被替代,被遗忘。
幸好,总还有一个人在意我们的一切。
- “我叫马特,我无话可说。”
--------------------------------
▶ 名家评价◀
◆我看过劳伦斯•布洛克所有的书,特别喜欢马修那个系列。
——梁朝伟(知名演员)
◆感觉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那样,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我年少混街头没有混到顶的“遗憾”,在读马修时皆获得满足。
——侯孝贤(知名导演)
◆作为一个类型作家,同时又作为一个不愿驯服的、抗拒的越界者,劳伦斯•布洛克皆作了精彩、高难度的表演和贡献。
——朱天心(知名作家)
◆分外想念我们这位没钱没车没房子,却潇洒自由的纽约好朋友马修•斯卡德先生。
——唐诺
◆劳伦斯•布洛克是一位大师!
——乔纳森•凯勒曼(爱伦•坡奖获奖作家)
--------------------------------
▶ 媒体评价◀
◆如果布洛克是一名连环杀手,而不是当代至为杰出的故事叙述者,那我们的麻烦可就大了。
——《出版人周刊》
◆无人能及……布洛克是在世作家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华尔街日报》
◆布洛克是一个珍稀生物:他是一个匠人,描写着生活污秽、肮脏的一面,却充满风格,充满怜悯,充满智慧。
——《丹佛邮报》
◆马修系列是1970年后写得尤其好、尤其发人深省的私家侦探系列之一……而《八百万种死法》是该系列的翘楚。
——《亚利桑那每日之星》
◆《八百万种死法》任何方面都是大师级水平!
——《纽约时报》
--------------------------------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总有一个人愿意倾听你的孤独。
2020年11月1日 想读 2020-11-1已买纸书。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豆瓣
Collected Short Stories of W. Somerset Maugham: Volume 1
9.2 (3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陈以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1951年,毛姆出版四卷本短篇小说全集,共收录91个故事,并亲自确定篇目和顺序,为每一卷撰写序言。1963年企鹅出版社在此基础上推出新版,自此被认作标准定本,多次重版。本书即译自2002年企鹅版全集。
毛姆作品中文译本繁多,短篇小说多以精选集形式出版。本次计划推出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四卷本)将首次以精彩译文再现毛姆短篇作品的全貌。本书为第一卷。
2020年11月1日 想读 2020-11-1已买纸书。
仙症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0 (102 个评分) 作者: 郑执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幻想自己曾在潜艇服役的精神病人,沈阳机场里寂寞的驱鸟员,穷鬼乐园,酗酒,黑夜,旅行者的浪迹,男孩与父亲的长久的告别……世纪之交的北方城市里,人物始终处于失落之中。
本书是郑执凭借短篇《仙症》获2018年“鲤·匿名作家计划”首奖和2019年首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后的全新作品,收录有被苏童称赞“贡献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的《仙症》、发表于《收获》2019年“青年作家小说专辑”的《蒙地卡罗食人记》,及中篇新作《森中有林》等小说六篇。
魔幻故事和侦探小说元素杂糅、浓郁的地域色彩、特别的日常生活形态,以口语的简洁和幽默的声调讲述,诉说着一个男孩所完成的对于自身命运的出逃与回归。
2020年10月29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2020年10月27日 想读
杀鬼 豆瓣
7.0 (7 个评分) 作者: 甘耀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甘耀明长篇小说代表作。
★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台北国际书展基金会书展大奖、博客来2009华文创作年度之最。
★《杀鬼》是战争叙事,亦是乡野传奇。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令人目眩神迷的叙事手法、高辨识度的笔触,融合历史、现实和乡野传奇,勾勒出大时代与小人物的悲情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力荐,评价其作品:如此文笔可惊天!
-------
叫“关牛窝”的台湾村庄住着一个小学生“帕”,身高六尺、力大无穷,由阿公刘金福收养,1940年被日本军官鬼中佐收为义子。
帕怀揣一颗童稚的纯真心灵,透过通灵的阴阳眼,见证乱世中一幕幕人、鬼、神的纠葛,以及一个个微如尘埃的生命在大战之中奇绝非凡的经历。
一辆不靠铁轨也能行走的火车开进村庄,
少年兵们无论操练、作战还是歇息,去哪里都不忘背上家族的墓碑;
老人将自己囚禁,脚趾间生出坚硬的叶芽,蔓延成一座森林;
战后台北的鬼屋,帕在鬼叫中酣睡,被宁静吓醒,
“跟战场上士兵的伤病与哀号比,鬼叫算什么”……
2020年10月26日 想读 2020-11-1已买纸书。
色彩列传:黑色 豆瓣
Histoire d'une couleur: Noir
作者: [法] 帕斯图罗 译者: 张文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里,黑色一直属于色彩之中的一种,在各种色彩体系中,黑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白色分别位于色彩体系的两极。然而到了近代初期,黑色的历史出现了转折: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图画的传播以及新教改革,黑白两色的地位逐渐变得特殊起来。数十年后,牛顿发现了光谱,这个新的色彩序列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光谱之中,并没有黑色和白色的位置,于是在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黑色与白色不再能被称为色彩了。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 首先在艺术领域,随后是社会认知中,最后是科学领域,人们逐渐重新将黑色纳入色彩世界之内。
本书是米歇尔·帕斯图罗“色彩列传”系列的第二部,这部著作以黑色在欧洲社会的漫长历史作为主题,一方面关注与色彩相关的社会文化习俗(词汇、染料、服装、纹章),同时也关注色彩在纯艺术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本书特别突出了黑色复杂而多面的象征意义,其中有些是正面意义(丰饶、谦逊、尊严、权威),另一些则是负面意义(悲伤、丧葬、罪孽、地狱、死亡)。由于我们不可能孤立地研究任何一种色彩的历史,这部黑色的文化史必然部分涉及到白色(在历史上黑与白并非一直是对立的)、灰色、棕色、紫色乃至蓝色。
2020年10月25日 想读 居然还有这套书!看起来有点门槛但还是蛮有意思。
一位女士的画像 豆瓣
The Portrait of a Lady
作者: [美]亨利·詹姆斯 译者: 陈丽 / 郑国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9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
◎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生前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4年戴维•洛奇《作者,作者》、科尔姆•托宾《大师》、阿兰•霍林 赫斯特《美丽曲线》集体致敬的对象,因为这三部小说的问世,2004年被称为“亨利•詹姆斯年”。
◎李和庆、吴建国教授主编,李维屏教授作序推荐,2020年全新译本,更加符合现代读者阅读口味。
◎经典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多次改编美剧电影,著名影星妮可•基德曼曾出演女主伊莎贝尔。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美国文豪亨利•詹姆斯早期创作中深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以缱绻繁复的典雅语言和细密流程的情节编排,描写了年轻漂亮、活泼开朗、充满幻想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如何面对一系列人生和命运的抉择。作品展现的依然是詹姆斯历来所关注的欧美两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深刻探究了自由、责任、爱恋、背叛等伦理问题。本作是品鉴亨利•詹姆斯的绝佳途径。
【关于作者】
亨利•詹姆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大师,西方小说传统的终结者,约瑟夫•康拉德、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约瑟夫•海勒、格雷厄姆•格林、罗伯-格里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戴维•洛奇、科尔姆•托宾等众多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
小说终结于福楼拜和亨利•詹姆斯。——T.S.艾略特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格雷厄姆•格林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的伟大动力源,小说家的小说家,我们的普鲁斯特。——菲利普•罗斯
因其写作技巧和艺术献身精神,亨利•詹姆斯一直以来都是作家的作家。因其作品给诠释所带来的挑战,他成为批评家的作家。同时因为他那些令人深感兴趣的性格谜团和私人交往,他也成为传记作者的作家。——戴维•洛奇
【翻译底本说明】
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于1880年10月至1881年11月间以连载形式首次发表于英国《麦克米伦杂志》(Macmillan’s Magazine)。1881年6—9月间,亨利•詹姆斯以上述连载版为底本对小说进行了修订, 随后将其送交美国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Houghton,Mifflin and Company)出版单行本,该版本于同年10月推出。一个月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 & Co.) 参照美国版单行本推出了该小说的英国版。1907年,亨利•詹姆斯以美国版单行本为底本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全面修订, 并将其收入由他本人亲自编订的24卷本小说作品集(即“纽约版”)中出版,该版本与1881 年单行本内容差别较大。
本译本系从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一位女士的画像》译出,其所用底本为1907年“纽约版”,正文前有作者序言。
2020年10月23日 想读 自从读了欧茨之后就还挺感兴趣亨利詹姆斯。
旋涡 (全2册) 豆瓣
うずまき
9.3 (75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藤润二 译者: 穆迪 新星出版社 2020 - 8
◎伊藤润二代表作!首次简体中文版出版!
◎双封+精美赠品(海报1张、书签2张、原画卡片3张),值得珍藏!
◎建议18岁以上读者阅读
------------------------------------------------
旋涡是什么? 是诱惑、嫉妒、沉迷……
是摧毁好奇心的谜底,
是伪装成无私的善心。
一层一层,毁灭又再生,没人能逃得出旋涡!
------------------------------------------------
★内容介绍
黑涡镇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平和小镇,高中生五岛桐绘自出生起一直生活在这里。然而,最近她觉得镇上有些异常,像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让身边的人都变得奇怪了。与桐绘青梅竹马的秀一更是觉得这个镇子被仿佛有生命的旋涡诅咒了。
恐怖的怪事接连发生,桐绘终于同意与秀一一起逃离镇子,然而,旋涡的力量终究不是能够轻易摆脱的。
仔细看看,旋涡就在每个人身边,甚至还在你的身体上呢……
2020年10月21日 想读 虚构类榜单top10。更新:多抓鱼已买。
私人生活的变革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8.5 (43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2020年10月20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其後 豆瓣
8.2 (21 个评分) 作者: 黃碧雲 天地圖書 1991
《其後》是黃碧雲的第一部小說。如此年輕,如此才情橫溢,卻又如此蒼涼酸楚,這“揚眉女子”也算是世紀末香港的獨特產物了。
在她小說中,生命都是漂泊無依的,在外部世界糾纏,在內心世界煎熬,總是互相糾纏煎熬著,一起沉淪、失落,只有過去,沒有將來。
小小的歡喜,沉重無邊的痛苦,生命便是以巨大的痛苦換取微不足道的喜悅。到最後連喜悅也不是所求的了,只剩下對於死亡的期待。
在她的世界裏,死亡並非人世巨創,而只是一種淡淡的憂傷,或一個蒼白委婉的手勢,好像有個人漫步走進濃霧,漸漸就不見了——他見不到別人,別人也見不到他。人天睽遠,也不過像他在濃霧深處輕歎了一聲,如此而已。
友情會過去,親情也會,愛也是一點一滴在消逝的東西,甚至恨也是。只有死亡,是最終要走上去的生命祭壇。
其實,便什麼也沒有了。
生命在我面前無窮的展開。我只是嫌它太長了。
2020年10月20日 想读 via港台文学bot。
梦的宇宙志 豆瓣
夢の宇宙誌
8.9 (31 个评分) 作者: [日] 涩泽龙彦 译者: 蕾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内容简介
本书为日本文化学者、翻译家涩泽龙彦的博物随笔集。作者自如地游走于古今东西秘闻的纵深沟壑中,在幻想与现实的错位间穿梭延展,于不同的学科分野间恣意跳跃,引经据典,凭借过人的想象力与敏锐的感观,探讨了机关人偶、怪物、天使等各种趣味话题,以物的历史讲述社会文化史。
☀名人推荐
要是没有了这个人,日本会是一个多么寂寞的国家啊。
——三岛由纪夫
我在六十年代出版的作品里,个人最喜欢的是这本《梦的宇宙志》。通过写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的随笔风格。——涩泽龙彦
☀编辑推荐
1.涩泽龙彦自承,在六十年代出版的作品里,《梦的宇宙志》是他个人最喜欢的。通过写这本书,这位美的异端分子、神秘主义的收藏家找到了自己的随笔风格。所以本书堪称他的关键之作。
2.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是人的变形。作者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博学,写到机关人偶、怪物、雌雄双性体、天使等具象,以展示人所做的“超越身为人类的局限”的永恒之梦。
3.在方法论或者表达的道德上,涩泽龙彦将形而上学视为“交给仆人去办的玩意儿”,强调用形象思考,用肉体表现精神性,于是情色主义、性学和末日论等原本抽象的问题,变成了观念的圆形运动。
4.本书的每一页都是经过设计师精心的、创造性的排版,使涩泽龙彦独特的风格和趣味具象可见。
2020年10月20日 想读 已买纸书。
王考 豆瓣
8.4 (122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7
一位难以解读的小说家
一部台湾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
联合报文学小说大奖得主,童伟格作品首次引进
◎ 编辑推荐
★ 童伟格是台湾六年级小说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文学金典奖等认可,被认为是袁哲生、骆以军之后“内向世代的集大成者”。
★ 魔幻写实、乡土主义、现代主义、内向世代……我们能从童伟格的书写轮廓中瞥见许多风格,却无法用某一个特定的形容词去概括他。如同骆以军所说:“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 作为童伟格首次引进的作品,《王考》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它是童伟格25岁出版的首部作品,一出版便惊艳台湾文坛,在其中他将种种小说的技艺操练到相当的高度,如黄锦树曾言:“童伟格的小说写作,几乎是一开始就很成熟了,好似直接跳过了学徒的阶段,第一部小说集《王考》里的多个短篇就几乎是杰作。”
★ “我问祖父,爱情是什么?我问他,人怎么这么愚蠢?我问,我们活着为什么?”在《王考》中,童伟格用锐利的冷调文字捕捉生命中的神秘瞬间,讲述老灵魂不欢的童年故事。他拆解具体情节、冻结叙事时光,让人物直接和命运对话。故事仓皇流转,却始终覆盖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 内容简介
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童伟格运用乡土、魔幻写实,甚至是历史与神话的嫁接等各种自由的叙事,拓展出九篇面貌繁复的作品,并在这些篇章以滨海山村为原点,反复书写来去其中的人。他们跨过山,越过海,穿行公路,去往城市,最终又回返山村。不断徘徊的人们,重复出现的场景,让小说展示出一幅幅时间冻结的画面,并且在一次次静止的瞬间之中,直面命运。
◎ 名人推荐
★ 我确实为童伟格这些篇优美纯粹的小说迷惑吸引。“怎么可能那么好?”那是一个比我的小说启蒙时刻上跳了几十年的,宽阔而完整的“人直接与命运对话”“叙事尚未被污染之前”的地貌。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 《王考》彻底的抒情风格,也道出童伟格与抒情主义的亲缘性。在这一点上,他的写作可说是位于其他两个早夭的同代人袁哲生(强烈的抒情性)和黄国峻(标准的现代主义)的延长线上,企图更远地朝向其消失点——那永远不可能趋近的可能性的尽头。
——马华文学作家 黄锦树
★ 老灵魂不欢的童年,这是我对童伟格的小说看法。他几乎用小孩“我”的口吻说故事,锐利而冷静,情节流畅,难得之处是他擅用人物的动作描摹内心状态,纯然带着说故事的本色。读他的小说,我想到的画面是:“乡村杂货店前的老人,讲着童年故事。”
——台湾小说家 甘耀明
★ 在《王考》这本小说中,处处充满了死亡与失落的阴影,仿佛是不可抗拒地陷入到一个时间与时间的夹缝之中,指针卡住,故人物仓皇流转在梦境与现实的边际,而生与死俨然成为一体之两面,记忆斑驳成为拼凑的残缺碎片。
——台湾作家 郝誉翔
◎获奖记录
★《我》荣获1999年“台北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
★《暗影》荣获2000年“大专学生文学奖”短篇小说叁奖
★《躲》荣获2000年“台湾省文学奖”短篇小说优选
★《王考》荣获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
★ 作者以长篇小说《西北雨》成为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得主
2020年10月20日 想读 已买纸书。
西北雨 豆瓣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联合报文学大奖得主童伟格代表作
一个关于离开或留下,逝去或复活,失落或寻找,溯想或遗忘……微苦、无伤的“说不完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一个家族的命运难测不可解,四代人逃离流散,死亡却始终存在。这部长篇小说被倾诉出口,却只见童伟格使用诗意轻盈的语言与多重变换的人称,让所有人 回忆、想象、造梦、书写。在种种近似呓语的碎片化叙事中,亡灵复活行走,地景流转于山村、孤岛,静谧的时光迂回周折,字里行间弥漫着恍惚停滞的气息。全书仿佛一幅卷轴,或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故事永不止息;所有的记忆、伤害,甚至连命运与死亡,都在小说中无尽循环。
✨ 编辑推荐
●童伟格是台湾七零后小说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文学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认可。我们能从其书写中看见魔幻写实、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诸多风格,却无法用单一特定的词概括他,骆以军便曾言:“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2004年夏天,童伟格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定名“西北雨”;历经五年书写、删减约五万字后正式出版,并表明:“初次见‘西北雨’这三个字,是在小说家袁哲生的《天顶的父》里。”一种联系由此而生,我们可能在本书窥见两位重要台湾小说家相互对照的隐秘痕迹。
●在2010年“台湾文学金典奖”长篇小说决选会议上,《西北雨》不仅得到所有票数而荣获这项年度大奖,更让在场评审吴达芸盛赞:“读《西北雨》,可以说整个颠覆我原先对小说的训练或是阅读习惯。”
●随着小说家操练出更繁复的时间折叠术,本书形成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作者长期关注的“死亡”“命运”“对乡土的困惑”等命题也都折叠其中,《西北雨》更因此被视为童伟格总结前两本小说的代表作。
✨ 名人推荐
我读童伟格,视觉上那翻动着空旷的场景如此像年轻时看的塔可夫斯基。但流动的诗意却让我想到以色列小说家奥兹,或较好时的石黑一雄……倒带、透明,那时间与命运的畸人之“我”背着快乐无害的他们在这片梦中荒原跑,从葬礼出逃,拉出这样一幅浩瀚如星河,让我们喟叹、悲不能抑、灵魂被塞满巨大风景的“赎回最初依偎时光”的梦的卷轴。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童伟格从容谨守他在“小说的边界”的信念,不理会乡土写实,遑论家族史写作。那芜杂不文的山村、浪打菜渣坑的孤绝海港、畸零人寄居的卫星城镇,是诗的存在,抒情的存有,也是灵光的存有。米兰·昆德拉在《相遇》赞誉某书从书写形式到美学都具深刻原创力,是为“原小说”;《西北雨》同样值得如此赞美。
——台湾小说家 林俊颖
你得要够辽阔才能够深邃,《西北雨》就是这样。像大地吸收了泪水,以一种“将死之人”特有的辽阔,穿入地心,抵达文学的心脏:一种复杂无比的善良。
——台湾小说家 胡淑雯
一整座清酽悠长的宇宙:记忆中的事物在此散放着透亮光泽,并因此乾淨与确实存在着。这是一本关于阳光、微风、空气与雨雾的信仰之书,生命的永恆哀痛被安静与饱满的文字所护卫与洗涤。我们因此懂得孤身一人却盈溢各种细致的身体感受,在童伟格所许诺的魔幻乡土中,沉静等待重生,并因生命的这个恩赐而深情地微笑。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杨凯麟
✨ 获奖记录
《西北雨》荣获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作者荣获“台北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省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2020年10月20日 想读 已买纸书。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9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2020年10月20日 想读 已买纸书。
阿瑟·米勒自传 豆瓣
Timebends: a life
作者: [美] 阿瑟·米勒 译者: 蓝玲 / 林贝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7
1987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阿瑟·米勒出版传记,对自己所走过的漫长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做了深沉的回顾和反思,尤其回顾了人生道路中的一些关键时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与法西斯主义的抬头,使得他终身都持批判现实的左翼政治立场;五十年代,他与麦卡锡主义斗争,最后获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在他的领导下,国际笔会从与世无争的文学俱乐部变成一股推进世界言论自由的重要力量;等等。在叙述这些事件的同时,米勒穿插记录了自己戏剧生涯的全过程,其中有成功亦有失败,并生动描绘了戏剧界、电影界、政治圈中的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田纳西·威廉斯、伊利亚·卡赞、李·斯特拉斯伯格、约翰·休斯顿、克拉克·盖博、劳伦斯·奥利弗、约翰·肯尼迪等。当然,还有他的第二任妻子玛丽莲·梦露,米勒在传记里首次大篇幅地描述了他与梦露相遇、结婚与最终相离的过程。   和一般传记不同,阿瑟·米勒并未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充分施展戏剧才能,将一生事迹纵横交错地穿插叙述,环环相扣,使回忆既超越时空限制又不失真,别具一格,阅读性极强,成为当代传记文学的一部佳作。   这部传记不单单是个人的感人肺腑的故事,还可视为一部当代美国社会编年史,为读者了解二十世纪美国文坛、剧坛以及美国社会不断演变的情况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2020年10月16日 想读
夜的女采摘员 豆瓣
7.2 (11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 老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文珍,十数年小说创作生涯之后,积蓄已久的力量性转型,一次突破自我的全新面向:为消逝者建造故事,为无名者立传,为孤独者道出深情,为脆弱者重建爱的秩序。
.
★ “我理解一切因为我是一切,夜晚,静默,生命的暗影,微小的爱”
在弱 小被视为原罪、孤独被视为可耻的年代,那些微不可见的个体如何讲述爱与痛与不舍?
“理解”与“我是”构成了本书的关键词,共情的视角贯穿始终,这些故事是“我”与“一切”所能发生的最温柔共振。
.
★细不可闻的叹息,蜉蝣的爱情,弱者的共同体,世间的尘埃,
一本献给孤独者与易碎之心的故事集:
柔软不该是一种罪名,再微小的叹息也能汇流成河,不要害怕燃烧殆尽,灰烬中心是一颗黄金的眼泪。
.
★温柔与悲悯,克制与清醒,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女性写作:
直白但存着善意,哀矜并交付真心,以金句著称的文珍回归平静俭省的叙事,不溺于修辞,不展示奇情,而是更加耐心地观察生活,关心大时代里更具体、更幽微、更个人化的内心真实。
.
在女性书写的谱系中,文珍站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她站在特定的人群之中。她笔下的“她们”和进城务工人员一样,构成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动力基础:女性、社会、文化和审美,文珍处在种种幽暗小径的交叉点上。
——李敬泽
.
★ “表面的失序世界背后,仍然存在着更多、更坚固的美, 它让我们继续爱人及人所栖居的世。 努力面对糟糕的事,并试图做点什么,改变它。”
——文珍
.
【内容简介】
无望与热望,鬼魂与尘埃,
乌鸦的暗恋与刺猬的柔软,
种种孤独,恐惧,天真,狂喜,全部和我相关
.
“三和大神”,“蚁族”青年,沉默的小孩,隐忍的女子……在这本全新的小说集中,文珍写尽了那些时代的断裂过程中掉进了缝隙里的人,他们是被生活之手高高扬起又轻轻落地的尘埃,也是黑暗水面之下拼力凫游的无名者。跟白日里明亮的一切比起来,发生在暗处的弱者之爱更让人动容,这爱里既有温柔又有污秽凄苦,有寄居蟹般贪婪又无望的情和欲,也有注定消逝的事物与当下生活状况发生冲撞后的无尽失落……所谓“夜的女采摘员”,就是以理解之眼,共振之手,去采撷那部分更黑暗,更微不可见的,更转瞬即逝的情感与内心真实,在日常的风暴中写下温柔颂歌,在失序的世界里重建爱的秩序。
2020年10月15日 想读 还没有读过文珍。已买。
见信如晤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肖恩·亚瑟 译者: 冯倩珠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6
◆ 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的书信集之一。
◆《纽约客》《金融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多家媒体赞誉《见信如晤》!畅销10余国: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
◆ 以本书为灵感的英国综艺节目《见信如晤》视频点击量突破1000万次!同类题材的中国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播放次数超17亿次!
◆ 124封名人信件首度曝光,女王、巨星、总统、诗人、作家、科学家……封封都精彩!
◆ 收录超100张信件原件,全彩影印、四色印刷,生动还原每一个细节!
◆ 烫金护封、内封复刻名人签名,装帧精美,收藏送礼不二之选!
------------------------------------------------
《见信如晤》收录了大量名人的私密信件,包含超100张珍贵的书信全彩影印件:
杰克·凯鲁亚克邀请好莱坞大明星出演《在路上》的信;海明威给好友的写作建议信;开膛手杰克附上人类肾脏的恐吓信;达芬奇的求职信;伊丽莎白女王教艾森豪总统做烤饼的信;科学顽童费曼先生写给亡妻的情书;甘地请求希特勒不要发动战争的信……
女王、巨星、总统、诗人、作家、科学家……大人物的小秘密、伟大灵魂的真挚絮语、富有时代意义的通信,浓缩成124颗承载秘密、眼泪、欢笑、悲伤和祝福的时空胶囊,带你走进他们鲜活的人生。
卷福、抖森的珍爱之书,《纽约客》《金融时报》等重量级媒体力荐,在书信艺术即将失落之前,造访一次书信博物馆!
------------------------------------------------
@“卷福”本尼迪克特· 康伯巴奇(英国演员,《神探夏洛克》主演)
通过这些书信可以窥见人与人之间流动的爱、美好、疼痛及巧妙的诙谐。
@《先驱报》
这就是那种你会反复读一遍又一遍,每次却仍能收获新发现的书。它是对人类光辉与力量的颂扬,让你想坐下来为自己亲笔写一封信。
@《星期日邮报》
在此之前出版过很多类似的书信集,毫无疑问之后也会有很多,但想要超越这本书恐怕太难了。
2020年10月14日 想读 有空看看菲茨。
文化失忆 豆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澳] 克莱夫·詹姆斯 译者: 丁骏 / 张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
充满格言警句、极具启发的文明史速成课程。——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颗惊人的星星迸发出炽烈的光辉。——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詹姆斯获得“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这一声誉,当之无愧。——《洛杉矶时报》
詹姆斯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而且还拥有非凡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激情。——《观察家报》
当英国失去克莱夫·詹姆斯,就好像一架有五六名最优秀的作家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德怀特·加纳(评论家)
诙谐、深刻、博学,关于二十世纪文化与政治丰富驳杂的一流文集。——《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具天赋,博学多才到令人嫉妒,他慷慨的书写包罗万象。——约翰·班维尔,《纽约书评》
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博识地,用这样幽默、精简的文字去写出他所见证过的这个逝去的世纪……他对于古典自由人文主义的信仰,使得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在晚年经历了许多病痛的阶段,仍然持续创作。这部书虽然是在他得悉自己生病之前就开始的,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些看来非常轻简的文字,有时候非常有趣的段落之外,背后持续关注、持续投入的热情,那种不可能失去焦点、不可能转移视线的洞察的持续。我想这就是克莱夫·詹姆斯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教益。我们在《文化失忆》这部书里面读到的,是前几个世纪持续的声音跟倾向的一种回响。——梁文道
虽然需要相当知识储备,但本书极具可读性:不仅构思颇为用心,文辞(因为翻译)亦美轮美奂,几乎可以说 ,从头至尾洒满了警句、金句。可惜作者去年11月底在伦敦去世,否则我差不多敢说,这本《文化失忆》,是在世作家写出的不朽经典。——刘苏里
作者推崇古罗马的塔西佗,他说塔西佗是他这本书写作的源头,正是这位古罗马的历史书写者,在一个专制恐怖的时代,发展出一种新的文体,来容纳他的绝望,一种坩埚般熔化一切的文体。这种文体会在专制恐怖的时代之后依旧长久地存活下去。他说,自己这本书里写到的这些现代和前现代的英雄们,从孟德斯鸠到戈洛·曼,正是以塔西佗凝练的表达能力作为标杆,来衡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我想,克莱夫·詹姆斯本人,在这本书中也完成了这个任务。——张定浩
克莱夫对于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化名人有一个评价的尺度,那就是面对权力和恐怖时表现的勇敢、独立和良知。他深知我们时代的健忘并不是因为大脑记忆能力的退化,而是因为文化的话语权从来都是在隐而不显地将一些东西秘密排除到我们的记忆之外。打败文化失忆症,当然最好要有克莱夫·詹姆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无法在智识和阅读面上效仿他的这种才子风格,那起码可以认真抱起这本他花了四十年写的书,让他带我们去进入一个有着无数秘密分岔的花园。——但汉松
这是我最向往的一种读者跟书籍、跟文字、跟思想相处的方式:分心与专注之间的悖论。首先他是贪得无厌的,任何形式的才华都能吸引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尽情纠缠;更为重要的是,在享受这种脆弱的才华的时候,时刻担心着毁坏它的力量。克莱夫·詹姆斯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自我教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以后看到不是这样看书、这样写作的人,总觉得有什么缺憾。——陈以侃
2020年10月14日 想读 理想国近期top3。2020-11-1已买纸书。
Ceremony 豆瓣
作者: Leslie Marmon Silko Penguin Books 2011 - 9
Thirty years since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Ceremony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profound and moving works of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a novel that is itself a ceremony of healing. Tayo, a World War II veteran of mixed ancestry, returns to the Laguna Pueblo Reservation. He is deeply scarred by his experience as a prisoner of the Japanese and further wounded by the rejection he encounters from his people. Only by immersing himself in the Indian past can he begin to regain the peace that was taken from him. Masterfully written, filled with the somber majesty of Pueblo myth, Ceremony is a work of enduring power.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