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The Great Divergenc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Kenneth Pomeranz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 12
The Great Divergence brings new insight to one of the classic questions of history: Why did sustained industrial growth begin in Northwest Europe, despite surpris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advanced areas of Europe and East Asia? As Ken Pomeranz shows, as recently as 1750, parallels between these two parts of the world were very high in life expectancy, consumption,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 and the strategies of households. Perhaps most surprisingly, Pomeranz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ores were no worse off ecologically than Western Europe. Core areas throughout the eighteenth-century Old World faced comparable local shortages of land-intensive products, shortages that were only partly resolved by trade.
Pomeranz argues that Europe's nineteenth-century divergence from the Old World owes much to the fortunate location of coal, which substituted for timber. This made Europe's failure to use its land intensively much less of a problem, while allowing growth in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Another crucial difference that he notes has to do with trade. Fortuitous global conjunctures made the Americas a greater source of needed primary products for Europe than any Asian periphery. This allowed Northwest Europe to grow dramatically in population, specialize further in manufactures, and remove labor from the land, using increased imports rather than maximizing yields. Together, coal and the New World allowed Europe to grow along resource-intensive, labor-saving paths.
Meanwhile, Asia hit a cul-de-sac. Although the East Asian hinterlands boomed after 1750, both in population and in manufacturing, this growth prevented these peripheral regions from exporting vital resources to the cloth-producing Yangzi Delta. As a result, growth in the core of East Asia's economy essentially stopped, and what growth did exist was forced along labor-intensive, resource-saving paths--paths Europe could have been forced down, too, had it not been for favorable resource stocks from underground and overseas.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异端的权利 豆瓣 Goodreads
Ein Gewissen Gegen die Gewalt(英譯名:The Right to Heresy)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晓辉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 7
《异端的权利》讲述的是欧洲大陆在灿烂黎明之后重新沦为黑夜时的一个小故事。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此时已经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如果不读茨威格的这本书,加尔文在人们心中完全是概念化的、光辉的形象:改革家、反封建斗士,他站在历史的一个阶梯上,与无数长袍长髯的伟人排在一起。如果不读茨威格,谁也不能那么明白地知道,就是这个因怀有理想而受迫害、遭追捕、不得不亡命他乡的新兴资产阶级,一旦登上权力的宝座,对那些曾是、甚至依旧是他的朋友和同志的人,会表现出那样的常人难以置信的专横、残忍与卑劣。这些人根本没有丝毫觊觎他的权势的念头,不过想就几个纯学术问题与他商榷――货真价实的商榷,因为文稿是在未发表之前,就寄给了“亲爱的兄弟”敬请指正的。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危险的关系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拉克洛 译者: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译文名著精选:危险的关系》讲述梅尔特伊侯爵夫人和瓦尔蒙子爵都是巴黎的社交圈红人,这两位情场老手都发誓不再受爱情束缚,只愿游戏人间。美丽迷人又工于心计的梅尔特伊夫人,让瓦尔蒙去引诱自己前任情人热尔库尔伯爵的未婚妻赛西尔以报复他的负心,而瓦尔蒙却准备对善良忠贞的都尔维尔夫人发起进攻。作者苦心经营了这本小说。作为一本小说,《译文名著精选:危险的关系》书信体的形式和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每一封信既是叙述手段,又体现并促进了情节的发展。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via AsuraHu。多抓鱼已买。
新编语言学教程 豆瓣
作者: 刘润清 / 文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 3
《新经典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新编语言学教程(11新)》是供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语言学入门教材,本教材共包括12章,对语言学领域内的相关科目进行了介绍,譬如:语音学、词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和应用语言学。学生通过学习该书将会对语言学的整体情况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大二一直以为要学这本文旭的教材没想到居然是粉皮书。
到未来去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台海出版社 2019 - 2
看!你可以用鸟的视角来看人类。——尤瓦尔•赫拉利
我对将来的最大善意,是希望在无数误解中,将来仍会充满惊奇。——贾行家
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每个人都是为全人类而活。——陈楸帆
我们拒绝用无聊致死的危险去换取一个免于饥饿的世界。——居伊•德波
超乎想象的科技发展,并不会导向真正的文化新生和新启蒙。恰恰相反,如今国家衰落的真正原因,在于人类对社会、道德和精神危机的无能为力。——特斯拉
不管在任何情景下,你仍然还有自主性的选择。你并不知道这样的选择会通向什么样的道路,但你可以做这个选择,你是自由的。——于威
这次我们以“未来”为题,是从内部进入的。它不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预言,好像用些刺激的、炫目的、烟花般的句子,就能自带科幻片的效果,自动照亮人的前路,而是在想象未来之前,首先打破对未来的想象。
未来是一种幻觉,我们不因整体上的悲观而放弃它,也不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正活在兴头上就必须对它充满期待。更真实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处在同等的迷茫中。对未来失去追踪,某种意义上让人如释重负。那就更加热烈地了解过去吧。去反省,现在自己该做点什么。
我们在海边组织演讲,在文体上不拘一格,发表实验形态的小说,寻找新的写作者。捕捉那些不确定、未完成、新出现的事物,原本就是《单读》最迷恋的工作。它困难而易逝,琐碎又宽阔。它可能通向许多方向,而不只有未来一种。在那些模糊的、非线性的进步和实践中,未必会有某种新的价值横空出世,但有一些准则会被再次证明是不可放弃的,它们将穿越时空,被文学、伦理和人的情感所保留。
【编辑推荐】
1. 探索一种“到未来去”的全新方式:从内部进入未来,从历史了解未来,从当下看到未来——到未来去,这并非是一场无法把握的宏伟行动,事实上,它的起始点是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在这一辑《单读》里,它关乎人的自由选择、女性的生存空间,关乎人类的生育、语言的演变,也关乎后极权时代的政治、新技术时代的社会。未来是丰富的、复杂的,也是需要被质疑、被警惕的;它不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预言,自动照亮人的前路,我们需要在想象未来之前,首先打破对未来的想象。
2. “未来是她们的”主题演讲合集,当代女性的生存处境与可能,也是全人类未来发展的可能——本辑《单读》收录了于威、陆晔、郭爽、彭可、马李灵珊在第四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上的演讲,不同的年龄、职业和经历背后,是现代女性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同样值得尊敬的智慧和勇气。女性平权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迸发出了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它所带来的震荡和挑战,拷问着整个社会的文明,也考验着人类未来的走向。
3. 许知远对话尤瓦尔•赫拉利:“我不预测未来,我只想让人们有能力讨论人类的未来”——随着《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的风靡,尤瓦尔•赫拉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现象级的追捧。《单读》首次对话这位被视为人类预言家的历史学家,探讨他思考、表达世界的方式,如何与这个信息爆炸、躁动不安的时代产生奇妙的共振。访谈中,他分析中东特殊的环境与文化,谈到自己的性取向对自我认识的影响、多学科的研究路径、高效的工作与写作方法,警示人类21世纪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这位一再表示自己“不预测未来”的作家认为,他真正在做的是提供一种视野,“使人们有能力加入关于人类未来的讨论”。
4. 首发科幻作家陈楸帆的最新力作“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贾行家撰文探讨“语的去处”——陈楸帆这部精彩的科幻剧本首发于本辑《单读》,它用极富张力的故事和语言将生育伦理与人类繁衍,推向更加难以把控的复杂境地;而思索语言的未来,几乎是每位写作者的日常工作,作者贾行家将曾经、现在与近在眼前的将来对照、考量,提出疑问:未来将会“在无数误解中仍充满惊奇”,还是“我们以加倍的嘈杂,变得日益沉默下去,对于真相更加漠不关心,彼此互不相通”?
5.首次推介诗人孙文波的诗歌——“所有的诗歌都是关乎未来的”,诗人孙文波这样说。孙文波伴随着中国诗歌的沉浮与更迭,他的诗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感来自诗人对当下的自觉审视,对生命的深刻拷问。偏居深圳洞背村的他从未脱离这个世界,在这个难以发声的时代,孙文波用一个诗人的方式继续呐喊。
6.单向空间和理想国继续联手,打造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斯拉夫文化书写者柏琳,英国社会观察者王梆,小说家赵松、蒯乐昊,将在这一辑《单读》中继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小说、随笔与书评,分享他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2020-10-3:买了签名版。
世界的水手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 2017 - 6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沃尔特•惠特曼
本辑专题围绕“世界的水手”主题,邀请五位当代澳大利亚作者亮相,组成澳大利亚文学特辑,他们包括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作者托马斯•基尼利,澳大利亚少年文学大师约翰•马斯登,往返于中澳之间的学者尼古拉斯•周思,著名插画家布朗温•班克罗夫特,他们的作品呈现出当代澳大利文学的一个切面,反思本土性与世界性、边缘与中心等诸多文学命题,试图回答,在一个日益保守的、民族主义化的年代里,如何重新想象一个拥有全球化精神的世界。
访谈、散文、诗歌、评论等栏目均扣住这个命题追问:独家刊登学者戴锦华的长篇专访,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纵论人性的困境和文明的未来;旅英作家王梆发来对英国乡村的细致观察,研究英国脱欧背后的深层原因;旅居北京的阿根廷作家吉耶尔莫•布拉沃,是西语世界新锐的短篇小说创作者,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完整亮相;云也退创作的以色列纪行,吴瑶推荐的全球最新书情,都在本期《单读》中继续连载;李娟书写新疆的散文,学者凌越以“世界的胎记”为题创作的诗歌,李静对于契诃夫的长评,杨庆祥对于中国急速发展的慨叹,都将在不同的层面,重新梳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2020-10-3:买了签名版。
语言研究 豆瓣
作者: George Yul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 8
《语言研究》是一本专为语言学初学者编写的入门教材。全书共分二十一章。作者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把人类关于语言的研究做了一番详细、全面的介绍,几乎涉及语言研究的所有领域。有些领域甚至分得非常细,如构词法和形态学专辟两章,语法和句法专辟两章,语用学和话语分析也分两章介绍。全书的语言朴实易懂,没有用新奇的术语唬人。为便于读者学习,每章还配有许多思考题和习题。
该书介绍的语言研究涵盖传统语言学(如语言文字学、历史语言学)和现代西方语言学诸领域。但是作者不以流派分章节,重在介绍现代语言学,兼顾传统语言学;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顾及到内容的趣味性。例如,作者在论述语言的属性之后意犹未尽,又辟一章举数例说明人和动物之间在交际和学习语言方面的根本差异:灵长目动物黑猩猩虽然能理解一些极基本的符号,但是它们的交际能力与人类的语言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2020年10月12日 想读 还是外研社那套书,虽然全英但应该还挺好读。多抓鱼已买×2。
语言学
如何学习研究语言学 豆瓣
作者: 姚小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本书是针对广大语言学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的指导图书。作者作为知名语言学研究学者,为广大读者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洗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020年10月12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阳台 豆瓣
8.4 (3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热内 译者: 程小牧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8
在一所名叫“大阳台俱乐部”的高级妓院里,顾客扮成自己最渴望成为的人物:主教、法官、将军等;穿上自选的戏服、念着自编自演的台词,对为自己配戏的扮成罪女、女贼、母马的妓女们大施淫威……妓院之外正在发生革命暴动,法院、教会、王宫被攻陷摧毁,在一片混乱中,妓院里的假法官、假将军、假主教被拥立为真的,而妓院老鸨伊尔玛夫人则摇身一变为女王。
2020年10月10日 想读 2020-10-20更新:已买纸书。
莎乐美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王尔德 译者: 云隐 东方出版社 2020 - 9
【编辑推荐】
冷冷的白月光下,一个炽烈高烧的爱情故事。
重重的爱,爱的目光——单向的箭,射出——而没有回应。
所有的人困在自己的爱里而不得,并因这爱而毁灭。
世纪流传的故事 王尔德经典演绎
沉痛的爱 绝美 邪恶 惊心动魄
【故事】
原是一个《圣经》中的故事:先知约翰因为臧否希律王后,而被怀恨在心。王后借机唆使莎乐美公主以“七重莎”演给希律王,以此索要约翰的人头。
这一悲剧故事被无数的画家演绎。法国的象征主义画家莫罗在19世纪末也画过一组,在展出期间,引起轰动。其中包括王尔德,引起他的强烈触动,随后 便以他的唯美主义之笔重新构思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个悲剧中的唯美,邪恶,惊心动魄。
相比圣经讲述,王尔德让莎乐美有更多的主动,同时添加了次要的人物(士兵以及爱慕莎乐美的青年侍卫官),蕴含了更多的层次:侍卫官以及希律王爱莎乐美(肉身之美),莎乐美爱约翰(思想之美),约翰爱基督(神之美)。所有人都困在自己的爱里而不得,并最终因为自己的爱而遭到毁灭。
◆ 中英对照版(页码对照索引)可以细品王尔德的华丽。
◆ “纸上造物”全新设计制作。特殊的一部“纸上舞台剧”。
◆ 邀请新译,汉语里再现王尔德的唯美,再现“那从森林里来,那杀死过狮子又见过金色老虎的人”“一株红珊瑚,在暮色沉沉的沧海里““死亡天使振翅的声音”,“发出冰雪火焰”的猫眼石,“随月相变幻而在日光里黯淡”的月光石。
2020年10月10日 想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9.2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 李钧鹏 闻翔 主编 译者: 李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2020年10月9日 想读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豆瓣
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8.6 (5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艾略特.温伯格 /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光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2020年10月9日 想读
句法学 豆瓣
作者: Andrew Radford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 10
《句法学(最简方案导论)/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是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中的一册。全书共分十章,主要介绍了语法、语类、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知识性不仅可供初学者学习,同时对研究者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
2020年10月5日 想读 已买纸书,在宿舍。
已买
一个市民的自白 豆瓣
Egy polgár vallomásai
9.5 (11 个评分) 作者: [匈] 马洛伊·山多尔 译者: 余泽民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 再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全景
* 勾勒欧洲大陆当时动荡不安、复杂激进的岁月影像
* 跨越世纪,纵横欧陆,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
【堪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杰作,自匈牙利文移译的首部中文译本 】
它兴起于匈牙利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它是包括贵族、名流、资 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在内的特殊社会阶层,它就是小说里的“市民阶层”。
这是一个“市民”的自白,这是一曲唱给布尔乔亚最后的挽歌,这是一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这是一段颠沛流离、孤独决绝的流亡岁月。
《一个市民的自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生动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东欧市民阶层的生活与思想,作者通过个人透视社会,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刻画出市民阶层的生活画卷,同时回顾了自己在欧洲大陆的流浪岁月。
作为马洛伊•山多尔的代表作,从文学艺术的水准上来说,《一个市民的自白》完全可以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媲美。
关于《一个市民的自白》……
1934至1935年,马洛伊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分为两部的自传体小说《一个市民的自白》。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个,从皇帝到女佣,从亲友到邻里,从文人、政客到情人、路人、妓女……马洛伊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西欧国家,写到东欧的布达佩斯,各地人文历史宛然在目,无数历史人物呼之欲出,可谓一部大时代的百科全书。
令人遗憾的是,马洛伊于1936年官司惹身,他当年的一位神父教师以毁誉罪将他送上法庭,另外他的几位亲戚也对书中披露的一些细节感到不满,因此,马洛伊被迫销毁了第一版,支付了神父一笔可观的赔款,并对该书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
然而,《一个市民的自白》实际上不止两部。2013年,作为马洛伊的遗稿在箱底压了多年的《我想要沉默》被意外发现并编辑出版,这部书便是马洛伊曾在日记中提到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三部。而马洛伊于1949年创作的又一部重要作品《土地,土地……!》应该是《一个市民的自白》的第四部,这部回忆录讲述了他在流亡初期的生活。
假如,有过一位作家,其生活方式、世界观、道德及信仰本身等所有的一切就代表着文学,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马洛伊•山多尔。在他的文字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在他的语言中,可以窥见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秩序,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全部努力和面貌。
——匈牙利文学评论家 普莫卡奇•贝拉
二十世纪的文学……收到了一位新的大师死后赠予的礼物。他会跟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斯(Joseph Roth)、茨威格(Stephen Zweig)和穆齐尔(Robert Musil)齐名,甚至与受到膜拜的伟大作家,托马斯•曼和卡夫卡,属于同一等级。他就是马洛伊。
——德国《时代周报》
(马洛伊)拥有珍贵、令人喜悦的稟赋,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实在令人感激。
——英国《苏格兰人报》
(马洛伊)重新被文学界发现,值得全世界同声欢庆……重新发现马洛伊,就像在阁楼上发现一幅古老的大师画作。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马洛伊是)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伟大一代的合法后代。
——匈牙利诗人 尤若夫•阿蒂拉
2020年9月21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疯狂时刻 豆瓣
FURIOUS HOURS: Murder, Fraud, and the Last Trial of Harper Lee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凯西·塞普 译者: 赵地 未读·文艺家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 - 7
未读 | 文艺家
一本关于哈珀·李的答案之书,道尽传奇作家的偏执与疯狂、孤独与荣耀 。
奥巴马年度书单力荐,《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年度之书”
20 世纪70 年代,美国亚拉巴马州。一名牧师涉嫌骗保谋杀遭多次起诉,他虽然靠律师辩护逃脱了法律制裁,却终究没能躲过受害者葬礼上的一枪。讽刺的是,杀害他的凶手也在同一名律师的帮助完美脱罪。彼时,《杀死一只知更鸟》盛名之下,哈珀·李已沉寂多年,流言蜚语甚嚣尘上。有关牧师谋杀与被害的真实事件重燃哈珀·李的写作热情,她从挚友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中看到非虚构写作的更多可能,于是回到家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背景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
牧师、律师、作家,谋杀、欺骗、审判。凯西·塞普精心排布,在《疯狂时刻》中编织出一张缜密华丽的网,笼罩其中的,是“塑造了美国印象”的一代大家哈珀·李的传奇一生,以及她对真实近乎偏执的渴望。
2020年9月18日 想读
流溪 豆瓣 Goodreads
7.8 (109 个评分) 作者: 林棹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4
林棹的这部小说是我这些年读到的中文小说里尤为特殊的一部。她有点恍惚的叙述方式和她描写的茂密的内容甚至具有一种互文关系,气候、植物、气温这些都因为人物的行为和感受而具有一种官能性。这种相异于传统的常规的文学叙事的表现,这种异质性的力量,这种放任自己失常的勇气是值得珍视的。 ——孙甘露
林棹的小说值得推荐给阅读文学作品的年轻人。读者不必被她的语言狂欢的迷雾所困扰,《流溪》的写作就像是作者的一场又一场的内观,作者邀请我们进入她内在的丛林,她的写作呈现了诸多层面的现实——用的是迷人的当代汉语,尽管语言一次又一次害了我们。——棉棉
这是一份疑点重重的独白:很难说清叙述者是天真少女、狂人、骗子,抑或三者皆是。她周旋在浪荡的情人、破碎的母亲、暴戾的父亲之间,用泡沫和幻梦高筑起可疑的前半生,最终坠向不可挽回的结局。
这部处女作呈现细密画质地,携带着亚热带岭南独有的滋味、风景与记忆,讲述成长的歧途和可能的代价,纪念那些被随意折断与腐败在地的微弱者,和他们有过的爱与生活。
2020年9月18日 想读 via冷建国。多抓鱼已买。
春山好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苏枕书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9
“这是一个我期待看到的京都。它从被美术馆化的描述中醒过来,它挣扎、焦灼、困惑,在昨日与今日之间摇摆。”——知名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
“枕书擅长通过风物习俗去写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让这种生活方式能活下去的人。”——写作者淡豹
《春山好》是苏枕书在京都十余年间的生活体验与求知历程,记录她有关东亚历史、社会的见闻与思索。她关心日用饮食、走访名山古迹,始终怀着纯粹的热情,追寻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读者可以透过她一贯沉静细致的笔触,领略异国的往昔与当下,文化与人情。她长居京都北白川畔的山中,从避居春山,到怀抱春山,书题不仅是写实,更是某种隐喻。
2020年9月18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火车梦 豆瓣
Train Dreams
8.5 (12 个评分) 作者: 丹尼斯·约翰逊 译者: 兰 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9
《火车梦》是丹尼斯•约翰逊的一部微型史诗,是他最动人最令人心酸的小说。
罗伯特•格雷恩纳是20世纪初美国西部的一个工人——特殊年代的一个普通人。受家人去世的打击,格雷恩纳努力在这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里寻找活着的意义。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了他个人令人扼腕的伤痛,也看到了美国社会的巨变。
这本书如同美国西部历史和风貌的画卷——书中的植物和动物奇异得不像真的,伐木工和桥梁建筑工命运多舛——展现了一种快要消失的美国生活方式。
——————
媒体推荐:
我信仰的神,须有丹尼斯•约翰逊那种智慧和幽默感。
——《自由》作者 乔纳森•弗兰岑
一本严肃而可爱的书,粗粝现实主义中夹带一点幻想元素,令这本书带上了悦目的光芒。
——《纽约客》
2020年9月18日 想读
背叛 豆瓣
The Sellout
8.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比第 译者: 邓晓菁 译林出版社 2020 - 9
-
击败库切,勇夺2016年布克奖
“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文学”
-
当代马克·吐温,不世出的喜剧天才
用一万个笑话,嘲讽美国的一万种现实
“你读《背叛》越久,就越聪明。”——《卫报》
-
时间,当代美国;地点,洛杉矶狄更斯城,脏乱差贫民区、底层人民聚居地、暴力频发的危险之都;人物,一个土生土长的普通男孩、大学生农民,本名为Me,他的女友叫他棒棒,他的奴隶叫他主人,他的同胞叫他叛徒,他的国家叫他罪犯。
他在心理学家父亲一系列疯狂的精神实验中长大,迎来双重丧失的成人礼:父亲横死于警察手中,狄更斯城因有碍洛杉矶声名,在地图上悄然“被消失”。左手西瓜,右手喇叭,他构想出一个找回狄更斯城的奇异计划,却同时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和以死抗议……
-
▼获奖记录▼
2016年布克奖、全美书评家协会奖、都柏林文学奖长名单、《纽约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数十家媒体年度之书
被奉为“我们时代的小说”“喜剧文学里程碑”“21世纪美国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文学作品之一”“近年美国最滑稽有趣的小说之一”“多年来最为尖锐的讽刺小说”……
▼编辑推荐▼
☆一部既考验笑肌又考验脑回路的当代奇书。惊人的笑料密度,“已达到一位喜剧作家的最高水平”;包罗万象的知识广度,孔子、奥巴马,二战、说唱,数学、摇滚,一切皆可妙用,汇入《背叛》至为广博的讽喻汪洋。
☆一部发笑之前切记三思的挑衅之作。令人害怕的大胆,令人慌张的直白,极尽戏谑、口舌毒辣、百无禁忌,“内心虚弱之人不适合读《背叛》”(《每日邮报》)。
☆一部喜剧外壳的深邃思考之作。用最洪亮的笑声,复仇最残酷的生活,在一个小人物抵抗现实的荒诞闹剧之下,是千疮百孔的当代美国,贫富差距、阶层固化、种族藩篱、性别不公、教育分化,《背叛》用无权者的放声大笑告诉我们,平等是一句谎言。
▼媒体评价▼
☆《背叛》这部小说深深地扎进当代社会的心脏。自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马克·吐温以来,我第一次领略这样一种野蛮的机智。——布克奖评委会主席阿曼达·福尔曼
☆《背叛》是美国多年来最为尖锐的讽刺文学作品,粉碎了神圣之物,打破了群体幻觉。它的笑料密度是一个喜剧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但这种幽默绝不点到为止,而是刺入了复杂而令人不安的美国社会真相的深处。——《卫报》
☆21世纪美国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文学作品之一……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了我们国家最为暴力、可怕和荒谬的部分。——《洛杉矶时报》
☆《背叛》不仅是近年来美国最滑稽有趣的小说之一,也是21世纪第一部堪称伟大的讽刺文学作品。——NPR
☆《背叛》的开头一百页是美国文学中的登峰造极之笔。那些一针见血的句子让我划重点划到胳膊发酸……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喜剧文学。——《纽约时报》
☆马克·吐温早已巧妙揭示,在美国,遍地都是值得嘲讽一番的人与事。但谁是当代的马克·吐温?答案是保罗·比第。比第写出了一部全然一新的书,十足风趣,挑战世俗,充满凶猛的智慧。——《旧金山纪事报》
☆保罗·比第,特立独行的天才。——《泰晤士报》
☆极具实验性,同时触动人心……超乎寻常的喜剧写作。——《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2020年9月16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