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巴别塔 豆瓣
Babel Tower
作者: [英] A. S. 拜厄特 译者: 王一鸣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 麦家、格非、李银河、洪晃等齐声推荐,独立女性一生必读的成长史诗。
- 世界文学泰斗拜厄特,写尽独立女性的困境与觉醒
- A.S.拜厄特被《泰晤士报》评为1945年以来英国50位伟大作家之一
-《巴别塔》文本壮阔宏大,女性觉醒的意志笃定而漫长,如盘根在地下长。——麦家
- 作品已风靡30多国:英、美、法、德、意、西、葡、俄、捷克、瑞典、挪威、丹麦、芬兰、中国、韩国、泰国……
- 我要全世界都听见我的声音,我曾被压抑,但绝不沉默。
= 内容简介 =
// 撑过去一天,再撑过去另一天,这究竟算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的人生。”//
弗雷德丽卡28岁,但她觉得人生已经快结束了。
象牙塔里的思辨与诗意,在婚姻的巨塔里一文不值:昔日的机智雄辩,被认为是喋喋不休;曾经的骄傲笃定,被当作轻浮愚蠢。
所有的失落、痛苦与挣扎,如今逐渐归于沉寂,但只有她自己知道,他们正在安静的表象之下寻觅一个裂缝。
一天深夜,丈夫向她砸来一把斧头,终于打破她内心长久的沉默:
我曾是一个重要的人,我要让全世界都听见我的声音!
= 媒体/名人推荐 =
◆ 这是被世界权威文学刊物《巴黎评论》誉为“重新定义了英国小说高度”的一部小说,文本壮阔宏大,女性觉醒的意志笃定而漫长,如盘根在地下长。——麦家
◆ 拜厄特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简直出神入化。——托妮·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这本书独具匠心,包罗万象而简明扼要,还引述和辨析了D.H.劳伦斯、R.D.莱因、E.M.福斯特、卡夫卡和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和心理学理论。——《卫报》
◆ 《巴别塔》是一部人物饱满、充满激情的现实主义文学,富有想象力的文字炉火纯青,兼具文学美感与思想深度,在展现作品艺术性的同时又给人以启迪。它的伟大立意在英国小说中是罕见的。——《旁观者》
◆ 她创作的情节如侦探小说般扣人心弦,而她的文字的质感——贯穿始终的象征与隐喻,感官色彩浓厚的语言,字里行间的智慧与戏谑——让这部作品非同凡响。——《文学评论》
= 金句选摘 =
1.命运总是骤然降临,出其不意地在后脑勺给你一击。
2.我是利奥的母亲,我也是我自己,这两件事是同样的事实。
3.我们无比憧憬又极力美化的地方,也许是我们将要逃离的地方。
4.她没有任何行李,她不想要这段人生中的任何东西。
5.希望就是人类最愉悦的沉沦。
6.人们总是和自己对婚姻的向往结婚。
2020年7月26日 想读 看Hansard里提到Margaret Drabble顺藤摸瓜到她(更为出名的)姐姐AS拜厄特。
男性的衰落 豆瓣
The Descent of Man
7.8 (60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译者: 张艳 / 许敏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我希望,你选择打开这本书,是因为意识到我们需要质疑男子气概,意识到性别不平等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且阻碍着世界的进步。”
——格雷森·佩里
男人,阳刚、坚强、理性、独立、自信、勇敢的代名词。但对一些男人来说,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是致命的负担。在英国,四十五岁以下的男性最常见的死因是自杀。从全球范围看,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这些悲剧的原因不在于男人们的性别,而在于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娘娘腔”免谈,要追寻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独立解决问题、承受压力,要压抑痛苦、掩藏悲伤……
在21世纪,这样的“传统男性”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在《男性的衰落》中,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从自身经历出发,反思传统男子气概的弊端及成因,探索身处新时代的男人应如何改变,才能让自己变得幸福圆满,让世界变得更好。
*****************************************
◇男子气概是什么?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一部在英国引起全民讨论的话题之作,《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GQ》《Vogue》等全球各大媒体一致推荐
◇家暴受害者、异装癖和“标准男性”的自述——
伦敦艺术大学校长、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得主格雷森·佩里讲述亲身经历,反思现代社会性别构建,呼吁男性做出改变。
◇你一定能在本书中发现许多人的影子——
“路怒族”,肌肉男,不愿袒露脆弱的硬汉,不接受变化的顽固派……所有人都该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样的男性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
我受过男性个体的折磨,也遭遇过男性性别本身带来的束缚。我是一个男性,学会了同情自己,也希望能同情众多男性。我带着好意写下这本书,希望男人能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取得成功。
——格雷森·佩里
格雷森·佩里在英国掀起了有关男子气概的对话。
——BBC第4电台
谁能比格雷森·佩里更深入地研究传统男性……既是回忆录也是自我宣言。
——《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男人的一记警钟,警告他们要在毁灭世界之前平复情绪。
——GQ
一位善辩诙谐的导游,带领我们游览名为男子气概的游乐屋……他是该岗位之最佳人选!
——《纽约时报》
对我们的偏见、喜好和弱点做出的最友善的解剖之一……一位一针见血的优秀社会评论家。
——《独立报》
他说出了我们希望自己早点想到的东西,问出了我们想问的问题。
——《每日电讯报》
精彩绝伦!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英国作家,《岛》作者)
2020年7月26日 想读
女性的时刻 豆瓣
The Moment of Lift: How Empowering Women Changes the World
7.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梅琳达·盖茨 译者: 齐彦婧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世界变得更好,从第一个说“不”的人开始。
《福布斯》权力榜女性领袖、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微软女性领导者之一、比尔·盖茨夫人——梅琳达·盖茨
书写世界女性不为人知的悲怆与反抗,看见性别偏见,重塑女性自我
比尔·盖茨亲自晒书推荐,入选奥巴马年度书单
___ __
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成立20年,帮助了全球数以亿计的女性、儿童之后,联席主席梅琳达·盖茨首次来到台前,讲述她所目睹的无数底层女性的困境及抗争;分享她对男女不平等根源的深度思考,发展和投资女性的实践经验,以及那些致力于改善女性生存环境的理想主义者,正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从女性生育自主、受教育权、家务劳动、童婚问题到职场性别歧视,她发现,有时只要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给她们翅膀。而提升女性,也带来整个社会的繁荣。
在本书中,你会读到一位印度修女的故事,她开办了一所学校,专门面向那些被当地人视作“贱民”的女孩。
你会读到一位新西兰经济学家的故事,她勇敢地挑战统计数据中存在的偏见,让世界从此开始重视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无偿劳动。
你还会读到梅琳达自己的成长经历,她如何加入初创时期的微软,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性领导者;她的婚姻平等之路,她与比尔·盖茨如何通过分工合作,协调家庭与工作。
女人如果在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她就会变得勇敢,单薄的声音就会变成合唱。当打压她的文化环境被改变,当她可以摆脱贫穷、自我怀疑、恐惧和耻感,她会迸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
_____
“这是本智慧、诚恳、优美的书,有关赋权女性如何提升我们每一个人。(认识梅琳达的人对此不会感到意外。)写作本书花费了她一年时间,凝聚了她毕生工作所得。《女性的时刻》记录了那些激励了梅琳达的女性,从她的母亲,再到她微软的同事,直到今天,那些杰出的科学家、农业从业者、教育者,以及她在基金会工作时认识的引领者们。”——比尔·盖茨
“我想这是我读过zui棒的书之一……书中的故事既来自全球各地的女性,也来自梅琳达本人。而且这本书写得十分坦率,故事也精彩纷呈。”——沃伦·巴菲特
“梅琳达从事的工作让她走遍了全球各地,邂逅了无数鼓舞人心的人,在这本书中,她讲述了他们的故事,深入研究了各项数据,有力地揭示了那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从童婚到职场上的性别失衡。”——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读这本书时,我无数次感觉自己被戳中。”——奥普拉
“这是一部关于勇气的书。梅琳达•盖茨不仅讲述了她遇到过的非凡女性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她为什么有勇气站到女性赋权第一线。”——杨澜
“梅琳达·盖茨多年来一直在与全球各地的女性通力合作。这本书是一份迫切的宣言,敦促社会实现男女平等,正视并承认女性在各个领域的价值。zui重要的是,它还号召所有人团结起来,学会接纳与包容,强化彼此间的连结。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呼吁。”——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2020年7月26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孤独鸽 豆瓣
作者: (美)拉里·麦克默特里 译者: 吴岩 /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 11
拉里·麦克默特(1936- )是战后美国西部小说的主要代言人之一,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西部小说的"后西部"(post-western)特征。1985年出版的《孤独鸽》是一部代表美国西部的伟大作品,小说也因此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和美国西部作家协会颁发的“马刺”奖。随后出版的续集《拉雷多大街》(1993),《死亡沙漠》(1995),和《科曼切月亮》(1997)同之前的《孤独鸽》一起构成了西部的“新历史四部曲”。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For the Future of Israel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Robert Littell / Shimon Per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8 - 3
One of the greatest recent moments in the annals of peace during a century deeply marred by war and its atrocities was the handshake between longtime enemies Yitzak Rabin and Yassir Arafat in Washington, D.C., in 1993. Signifying a new era for the Middle East, the handshake was the public culmination of painstaking negotiations carried out by Shimon Peres, then Foreign Minister of Israel, and Palestinian representatives in Oslo, Norway. For their efforts, Rabin, Peres, and Arafat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94.
May, 1998, marks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Israel. For the Future of Israel reveals the character of a leader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birth of his country and whose thoughts remain ever on the future--on the basis and prospects for peace. In five conversations with novelist and former Newsweek correspondent Robert Littell, Peres reflects on his youth in shtetl and kibbutz, the impact of the Holocaust on world affairs, what it means to be a Jew, and the ongoing struggle to end terrorism and forge peace between Israel and its neighbors. Completed in late 1996 and 1997, the interviews reflect the changed state of Israel since the assassination of Yitzak Rabin (after which Peres was named Prime Minister and Defense Minister) and the subsequent election of a Likud-led government in Israel and its renegotiation of aspects of the Oslo agreements.
Peres speaks candidly of his negotiations with Arafat and of his clos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with Rabin. Ranging widely over the last fifty years, he ponders the effect of the occupation of the territories on the character of his country. He gives his views on public figures he has known (among them Ben Gurion, Mitterand, Reagan, Netanyahu, Yeltsin, and Clinton), the qualities of good leadership, and the dangers of fundamentalism and religious parties. He describes his approach to negotiations, one that sharply contrasts with those who believe that the terms of peace must be dictated: "To achieve peace, you cannot impose your position or any position--you have to urge parties to come to a position."He conveys his belief that the future of peace for Israel lies in replacing the unifying force of war with the unifying strength of a constitution and ethics.
This book is Peres' testament to the highest qualities of Israel and a thorough presentation of his deeply considered views on what must be done to preserve the country's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aspirations.
【From Kirkus Reviews】
Five long, only fitfully fruitful conversations between Israels former prime minister who was the long-time rival to, ultimate collaborator with, and successor to the slain Yitzhak Rabin, and a Paris-based former Newsweek correspondent and novelist. Peres reveals a number of fascinating facts of which all but a handful of readers will have been unaware. For example, during Israels War of Independence, the Israeli forces executed one of its members allegedly spying for the British, only to learn later that he was innocent. Like Henry Kissinger, Peres has his share of bon mots, such as saying of Yasir Arafat that when it comes to facts, he prefers to be a sort of Chagallthings can float around. At times, Peress reflections are highly insightful, even profound, such as this on the Jews: Were a dissatisfied people, a people that makes demands on itself, a people that the only electricity it knows is high-tensionthere is no low tension in Jewish energy. Unfortunately, he also is sometimes prone, as his critics claim, to viewing both the past and present through rose-colored lenses; for example, he makes the dubious assertion that when we left power [May 1996], the trust [between Israel and its partners in the peace process] was full. I think even today we enjoy a great deal of trust among the Arabs. Among the Palestinians.'' His impressions of world political leaders he has met are both replete with colorful anecdotes and often superficial. Peres and Littells book also could have used better organizationtheir conversations sometimes seem rambling, flitting from topic to topic. Peres, of course, is still too close to his own very eventful life to provide real autobiographical perspective with critical depth. This book, entertaining and occasionally instructive as it is,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a good biography of one of Israels most important leaders.
-- Copyright ©1998, Kirkus Associates, LP. All rights reserved.
【Review】
"There have been many books by and about Peres. For the Future of Israel, however, probably comes closest to unlocking the essential enigma of the man... The book is rich in anecdotes and insights which goes well beyond the narrow confines of politics to unearth the real character of the man -- and, inter alia, the story of Israel itself... A true renaissance figure who devours poetry, novels,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history, Peres at 75 appears to be as energetic and inquisitive about the world as ever... What lingers in the mind of the reader is his eclectic character, his keen wit and breadth of vision, which remains far ahead of his time."
-- Lawrence Joffe, Jewish Chronicle (U.K.)
""Peres presents himself with neither artifice nor pretense. Conceived as an historical document, Defending Israel is a work that is at once candid, personal, and comprehensive."
-- La Depeche de midi, reviewing the French edition
"As Shimon Peres talks candidly about his life and of the parallel history of Israel, a memorable portrait emerges of a man of great integrity, courage and humanity. His account of the events and personalities that have shaped Israel and its search for peace with security is wise and often poetic. For the Future of Israel is both fascinating reading and a valuable historical document."
-- Henry A. Kissinger
"After reading the five in-depth interviews that comprise this book, one ends up feeling that some men are just too smart, warm, and reflective for politics."
-- Publishers Weekly
【Readers' Review】
Amazon Customer 1:
Israel is too small for Shimon Peres. As a young man, he assiduously read the works of Leon Trotsky, as he says in his memoirs. Trotksy's distorted Marxist view of reality has stayed with Peres his entire career. Trotsky was only interested in "world revolution", making everybody the same, and Trotsky would define what the "same" would be and use force to impose it. Thus Peres reveres the song of John Lennon "Imagine" in which talks about a world without nations or religions, and I presume Peres and Lennon would then force all of us to believe in what they believe in also, even if we don't want to. Peres retains the Marxist philosophy that man's primary motivation is economics which leads him to make his silly statement in his book "The New Middle East"-"in the modern world all people care about is money and internet"-although we see that the Muslim extremists and their supporters don't seem to think the way Peres does. In any event, there is no place for the Jews or Zionism in his scheme of things. When Peres and Rabin made their Nobel Prize speeches, they made them in English, although the custom for everyone else who shows pride in their country and culture is to make it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as did their "friend and partner" Arafat. Obviously Judaism, the Hebrew language and Zionism are embarrassments to him. Fortunately, the people of Israel have had their say b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seats the party he has had a stranglehold over for almost the last 30 years from 44 down to 19. Thus, the reader interested in seeing the way Israel is going in the future had better look elsewhere than this cliche-filled, "politically correct" book.
Amazon Customer 2:
The fascinating thing about Shimon Peres is his sheer stamina. At 78 he still wants to be Prime Miniater! He is criticised for being a dreamer but he is a diplomat politician statesman as well. We need optimists and realists right now and he is both otherwise Sharon would not have him in his government. Robert Littell is the perfect foil to Mr Peres and I would describe this book as a work of art. It is also jounalism at its highest and I cannot commend it too much.
——————————
All information is from:
https://www.amazon.com/Future-Israel-Professor-Shimon-Peres/dp/080185928X
2020年7月25日 想读 via项飚。
离岸 豆瓣
Offshore
7.2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译者: 张菊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泰晤士河上船屋里居住着一批“失败者”——独自带两个女儿生活的尼娜、事业有成却无法挽留妻子的理查德、跟不上时代的海洋画家威利斯、总是准备好西装却从未能穿去面试的莫里斯……生活本身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令他们缓缓流动又深深迷失。
暂时地,他们在河上结成了一个小社 区,但是暴风雨很快就要来临。
---
“这是一本令人震惊的书,以一种狂热的效率、一种压抑的力量,在一连串精确控制的引爆中不断爆发。它所成就的是:坚强、柔软、悲悯、成熟、慷慨和优雅。”——《星期日泰晤士报》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简约的文风和对英语的创造性贡献,让她成为最接近简·奥斯汀的文学继承人。——A.S.拜厄特
英国文学最独特、最优雅的声音。——《卫报》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他也不害怕暴风雨,危险的、荒唐的东西对他的生活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温柔就会将他吞噬。」
将军族 豆瓣
8.6 (22 个评分) 作者: 陈映真 九州出版社 2020 - 6
“下一辈子罢。那时我们都像婴儿那么干净。”
《将军族》收录陈映真创作于1959-1967年间的24部中短篇小说,包含脍炙人口的名篇《面摊》《我的弟弟康雄》《唐倩的喜剧》《第一件差事》等,描绘了一幅20世纪平凡人的命运群像:台北夜市摊贩和病孩子,细瘦苍白的“安那其”少年康雄,从远方战场归来的乡村教师吴锦翔,苹果树下富于浪漫幻想的青年林武治,沦落他乡的三角脸和小瘦丫的爱情悲剧,知识界的“弄潮儿”唐倩,虚无厌世的“航海人”胡心保……二十四个故事,饱含泪水的爱和温柔苦痛的同情,婉曲动人的灵魂剖白,忧郁怅然的诗性抒情,《将军族》宛如一首首浮世的哀歌,为平凡人留下永恒的生命见证,生发出感人至深的力量。
本书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20年7月24日 想读 陈映真!2020-11-1已买纸书。
谁比谁活得更长 豆瓣
作者: ·杜丽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 9
1988年5月4日,是北大校庆九十周年。整个学校都在狂欢。晚上,我一个人在校园里游荡,碰上高年级的学姐易敏,她和几个作家班的学员在一起,我也跟他们一起去喝咖啡。其中有女诗人伊蕾。我早已听说过她的名字。第一次见到她人,在咖啡厅暗红的光里,我被她的脸震慑住了——二十岁了,我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张被磨损的女人的脸,那脸上有一种被痛苦、被屈辱、被岁月毁坏的无形的痕迹,有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痛楚与冶荡。只可惜我当时太小,无法领略那张憔悴的脸上动人的美。相反,坐在她的对面,我替她害羞:她这样堂皇地坐在那里。

很晚我才去读她的诗——1995年4月12日,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1990年出版的她的诗集:《女性年龄》,我翻到后记,第一句话就是:“我好象天生就老了。”我为什么没有更早地读到?
2020年7月22日 想读
像我们一样疯狂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6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2020年7月20日 想读 via Ent。
断代 豆瓣 Eggplant.place
斷代
8.1 (120 个评分) 作者: 郭强生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6
纯真失落,激情过后,还有什么可以相信?
继白先勇《孽子》之后,又一经典作品
时报文学奖、金鼎奖得主
台湾重量级作家郭强生构思二十年代表作
2016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组入围作品
🌈 编辑推荐
☆《断代》是台湾中生代重要小说家郭强生构思二十年的得意之作,为郭强生首次引进大陆的作品,也是郭强生继前两本小说《 夜行 之子》《惑乡之人》之后,持续状写同志世界的痴嗔贪怨、探勘情欲版图的曲折诡谲,对时间、生命流逝做更进一步省思的经典作品。
☆《断代》的故事背景,时空承接白先勇的经典同志小说《孽子》,从八〇年代的台湾社会写起,一路写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之间,纵向描绘了一个世代的同志形象。郭强生借这本作品,抛出“爱是什么?”“同志/我的存在究竟是什么?”等终极提问,让我们通过这些问题更清楚地看见自己。
☆《断代》以推理小说的手法展开,由三条看似关联薄弱的叙事线入手,在同志世界中表演伪装、真假莫辩的氛围里,通过各个角色的心理活动或成长回忆,构筑出一个个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谜题,直至故事的末尾读者一窥故事背后的真相,方得恍然大悟。书中不仅对因同志身份而被迫处于社会边缘的心理刻画入微,更触及了成长、衰老、死亡及死后的“游魂”,运用这些元素,对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爱情,完成了一种立体而独到的诠释。
🌈 内容简介
曾在交际圈风光无限的老七已步入中年,在亲密好友重病离世之后,还是坚持在台北闹区独自守着“美乐地”酒吧。曾经被一个大学生伤得很深的他,对于追求了大半生的爱情,仍然怀着哀怨的心情。
小锺在高中时被同学姚诱惑,却也让他初次尝到情欲的滋味。大学时期他和姚再次相遇,姚的身边多了好同学阿崇,学姐Angela,四人之间的感情复杂暧昧,似假还真。对姚的不解,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青春的悸动,随着美好黄金年代的逝去,不堪回首。
在便利店打工的阿龙,默默守护女友小闵,打算存够钱之后,小两口一起开一间进口服饰店。他一直怀揣着一个令他困惑羞耻的秘密不愿正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对面酒吧的老板倒卧在店内……
通过这些主要角色的回忆和忏情告白,一种特殊边缘身份的集体记忆和情感结构,在郭强生兼具宏观与微观的笔下深刻地展现了出来。
🌈 名人推荐
如果并列《孽子》和郭的同志三书,我们不难发现世代之间的异同。《孽子》处理同志圈的聚散离合,仍然难以摆脱家国伦理的分野。相形之下,郭强生的同志关系则像水银般的流淌,他的人物渗入社会各阶层,以各种身份进行多重人生。两位作家都描写疏离、放逐、不伦,以及无可逃避的罪孽感,但是白先勇慈悲得太多,他总能想象某种(未必见容主流的)伦理的力量,作为笔下孽子们出走与回归的辐辏点。郭强生的夜行之子不愿或不能找寻安顿的方式。在世纪末与世纪初的喧哗里,他们貌似有了更多的自为的空间,却也同时暴露更深的孤独与悲哀。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相较于《夜行之子》偶尔流露出辞溢于情的感伤主义,《断代》的文字则更为凝练精准,刻画入微地呈现了同志肉身情欲和爱恨嗔痴的浮世绘,比起白先勇不遑多让;他犀利又深刻地直捣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恐同和恋同的灰色地带,且又将性和政治交互指涉谐仿,可说是直追创作《美国天使》的汤尼·库许纳(Tony Kushner)。
——酷儿与性别理论学者 张霭珠
这部文字沉稳,布局有戏剧的精巧,却又不失之晦涩繁复的长篇小说,处理的是中老年男同志的处境与心境。同志作为台湾异性恋霸权境内的异族,在1990年代同志文学大兴之后,早已不是什么冷僻的文学题材,然而郭强生的视角有其独到之处,从题材到风格,都有别于张致艳丽的“传统”同志文学,自有一股老派的、深厚的底蕴。
——文学评论者 朱宥勳
2020年7月19日 想读 2020-11-1已买纸书。
叶甫盖尼·奥涅金 豆瓣
作者: [俄] 亚历山大·普希金 译者: 智量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6
❄️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最高成就,也是他本人最得意的作品
❄️《使女的故事》插画师创作全新插图及封面,诗意复现俄式唯美场景
❄️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智量历时30年译注,唯一还原“奥涅金诗节”的经典译本
❄️ 封面专色印刷,内封印银,典藏级工艺,打造市面 上最美 《奥涅金》
❄️ 一首朗朗上口、读完就想全文背诵的长诗,每一句都敲在心上
❄️ 书中男主角奥涅金是19世纪的“局外人”,和20世纪加缪的《局外人》一同代表了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
❄️ 书中女主角达吉雅娜成为后来很多小说人物的前身,深刻启发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 纳博科夫曾耗时数年翻译英译本,致敬心中“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
❄️ 同名话剧风靡全球,登陆中国后一票难求,黄磊、赵子琪、陈数、史航等感动推荐
---------------------------------------------------------------------------------------------------------------------
【内容简介】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
一个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
奥涅金出场时只有十八岁,但仿佛只剩下一颗老灵魂。他活得仓促,也感受得匆忙,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无所作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愤世嫉俗,蔑视周围只知道喝酒养狗的庸俗村民,有时也瞧不起他天真的诗人朋友连斯基——听连斯基讲他幼稚的恋爱故事,自认为成熟世故的奥涅金嗤之以鼻,他相信连斯基总会有清醒的一天,看清人生空无所有的本质。
和这届年轻人一样,奥涅金对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毫无兴趣。作为一个接受西式启蒙教育长大的贵族青年,理性、自由才是他所在的上流社会追逐的时髦风气。他冷漠地拒绝了乡村少女达吉雅娜炽热真诚的表白,因为婚姻在他看来只是无意义的承诺和无止境的束缚。
就这样,他亲手埋葬了爱情,不明不白地开枪杀死了自己的挚友,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当奥涅金再次遇到了解他并依然爱着他的达吉雅娜,重新燃起自己生命的激情时,一切似乎已经太晚了……
《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认为是普希金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是一部根据十四行诗的形式创作的诗体长篇小说,兼具小说跌宕起伏的叙事性和诗歌的抒情性。在这段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之中,蕴涵着对青春、时光、生命的惆怅认识——幸福近在咫尺时,反而最飘忽不定。
---------------------------------------------------------------------------------------------------------------------
【编辑推荐】
1823年,24岁的普希金雄心勃勃,立誓创作出一部前所未有的诗体长篇小说。8年之后,人们读到了《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是一个年轻的天才诗人抒写青春、爱情与生命的诗篇,是他年轻的狂热、年轻的冲动,以及年轻的梦想。
1837年,年仅38岁的普希金死于一场荒唐的决斗,正如他笔下“活得仓促,也感受得匆忙”的奥涅金,狂热而不够谨慎地追逐着生活中所有的美。
如果你第一次读普希金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次应该属于《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里不仅有普希金一贯明亮飞扬的诗情,也有他的失眠、失恋、嗜酒如命、愤世嫉俗、空虚迷茫。这样的普希金,才是我们隔空的知己,通过他笔下那个和我们一样总也抓不住幸福的奥涅金,和当代的读者无缝衔接。
是时候把普希金从古老的教科书和纪念碑中解放出来了,《叶甫盖尼·奥涅金》,才是最有生命力、最真实、最好的普希金。
---------------------------------------------------------------------------------------------------------------------
【他们说】
1. 这是一首不朽的、不可企及的长诗。——陀思妥耶夫斯基
2. 人们应该因为《洛丽塔》和我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而记住我。——纳博科夫
3. 凡是读过《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就像孩子尝过味道极浓的蜜糖一样,有谁不想再读两遍三遍呢?——穆旦
4. 《叶甫盖尼·奥涅金》让我们陷入对时间与青春的怀念中,真的太好看!幸福就是年轻的时候年轻,成熟的季节去成熟,普希金如是说。——黄磊
5. 王智量老师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我最喜爱的俄罗斯文学著作。——陈丹燕
6. 92岁高龄著名翻译家王智量先生因翻译普希金名著《叶甫盖尼·奥涅金》闻名遐迩。——曹可凡
2020年7月15日 想读 无论是出于同名俄剧原著考据心态还是作为苏俄文学盲入门都要看看奥涅金了!2020-10-20更新:已买纸书。
狮城舌战 豆瓣
作者: 王沪宁 / 俞吾金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 11
2020年7月14日 想读 心理学史竟然能扯闲篇扯到这本书……
迷宫蛛 豆瓣
作者: 鬼马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残杀25条性命的变态杀手“一号歹徒”,疯狂叫嚣!
身陷牢狱的美术老师陆劲与之一次次交手,却素未谋面!
警方要陆劲协助破案,然而敌我之间,戒心永存。
——警察岳程知道:
作为迷宫蛛的陆劲,永远都会留一手;
作为他的情敌,这个美术老师的爱情又让人胆战心惊。
——这是逃亡的契机,还是绝望的游戏?
………
“哈哈哈,我来了,我来了。”一号歹徒的信令人毛骨悚然。
这个残杀了25条生命的变态杀手,这次杀的又是谁?
刑事侦查科警探岳程为了擒获凶残可怕、诡计多端的“一号歹徒”,不得不求助在监狱服刑的另一位天才杀手陆劲。早在多年前,陆劲就以迷宫蛛的名义跟一号歹徒有过通信往来。在信中,两人不仅抒发各自对人生的看法,还经常进行智力对决。
“有个男人很喜欢跳舞,他经常去一家叫蓝迪的舞厅,他的老婆也喜欢跳舞,在他出去的跳舞的时候,她也总是不在家。在家里,她很强势,老公怕她,她有一个比自己小三岁的情人。有一天晚上,她被人发现大卸八块丢在河里,而当时,他的老公在蓝迪舞厅跳舞,有人看见他进了舞厅。知道是谁杀了他的老婆吗?”
一号歹徒总是让陆劲破些这样的小案子。他们一次次交手,但却素未谋面。
而这一次,歹徒却指名道姓要陆劲出面迎战,否则,他的杀戮游戏将永不停止。
斯文有礼,风度翩翩的原美术教师陆劲同意跟警方合作,但是他却在调查过程中成功脱逃。岳程在追踪陆劲的过程中,不得不放下惯有的思维和态度,跟随陆劲走入这两个变态杀手的内心世界。但谜团却接踵而来。虽然岳程跟陆劲在破案过程中,渐渐建立起了友谊,虽然陆劲一直在帮他实现愿望,虽然陆劲还曾经想把心爱的女人让给他,但敌我之间,戒心永远存在,岳程知道,作为迷宫蛛的陆劲永远都会留一手。
随着调查的渐渐深入,一号歹徒终于慢慢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但为什么,答案离真相却仍然遥远?在百货大楼自焚的女孩到底是不是歹徒的女友?歹徒是滥杀无辜还是有目的地灭口?那张长长的被害人名单中有几个是被歹徒所杀?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岳程和陆劲携手合作终于找到了幕后真凶。
在陆劲的帮助下,岳程终于成功升职,而在岳程的劝说下,为了心爱的女人,迷宫蛛也终于走出内心的牢笼,深谙世情的他,通过自己高超的官场手段和聪明才智,终于为自己赢得了自由和爱情。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鬼马星被重新提起用来拉踩紫金陈了……忽然好奇!
理论入门 豆瓣 谷歌图书
9.4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巴里 译者: 杨建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
《理论入门》自出版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于初涉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学生而言,该书是入门的不二之选。 各种方法、各方大家、各类技术术语,错综复杂,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一切在《理论入门》中被解说地清楚明白,深入浅出。许多理论类书籍对于所介绍的理论和理论家都有预设立场,与此不同的是,《理论入门》仅仅提供基础的原理,而让读者自己发展观点。 此次修订版包含了当今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潮流,并新增了两个全新的章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自由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同性恋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后殖民批评、文体学、叙事学和生态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via ibh。
无辜 豆瓣
Innocence
8.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译者: 周萌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7
在16世纪,里多尔菲家族都是小矮人。为了使女儿相信这样的身高才是正常的,他们在庄园里只雇用小矮人,还为她买了一个矮人同伴——但是后来同伴突然长高了。应该怎么做?这位小姐认为长高是个不幸的事情,于是她弄瞎女孩的双眼,这样她就看不到“普通人”的样子,然后砍下膝 盖,以免她“畸形”。
故事来到1955年的佛罗伦萨,意大利没落贵族小姐琪娅拉和白手起家的医生萨尔瓦托相遇。琪娅拉充满热情,而萨尔瓦托从小就决心与人保持距离,尽管如此,他仍然生气地发现自己无助地爱上了琪娅拉。他们彼此相爱到了痛苦的程度,可是他们之前的爱情却是由一系列误解和争吵推动的。这本书关于用无辜来追求幸福,以及我们居然认定幸福天然地,十分理所当然地,是爱的结果。
---
这是迄今为止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最丰满、最丰富的一部,也是最有野心的一部。像往常一样,她的写作有一种天然的权威,幽默、温暖带着温和的讽刺,对人类和他们生命中的勇敢充满了温柔。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只要成熟和细心的小说读者一直存在,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无辜》就会经久不衰。——朱利安·巴恩斯
她是一个迷人的作家,具有超凡的反讽意识和冼练的风格,而《无辜》展现了她对文字的全部掌控力。——约翰·格罗斯
2020年7月11日 想读
娇惯的心灵 豆瓣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格·卢金诺夫 / [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 田雷 / 苏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为什么中产阶级的家长都成了“虎爸虎妈”,作为“直升机式”教育方法的信徒,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
为什么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虽能在学术履历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从焦虑到抑郁,这一代似乎毫无免疫力?
为什么生于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为什么大学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担当,把学生当作永远都对的消费者,迎合学生成为改革目标,一时间,几乎所有文明传统关于教育的智慧都被抛在脑后?
《娇惯的心灵》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作者抽丝剥茧,回答了“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对于任何一位关注教育、青少年心理,以及互联网一代的读者都值得一读。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甘阳 童世骏 施一公 渠敬东 联袂推荐
《彭博商业周刊》2018年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
--------------------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2020年7月10日 想读 via书文周榜。
怪诞故事集 豆瓣 Goodreads
Opowiadania bizarne
7.8 (8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李怡楠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小说集
◎从波兰语直接翻译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尼刻奖、布克国际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
◎森林里的绿孩子、母亲过世后留下的罐头、接受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木乃伊、一颗来自中国南方的心脏……
◎十个怪诞、疯狂、恐怖和幽默的故事 | 捕捉人类生命的神秘侧影 | 勾勒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
————————————
《怪诞故事集》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的小说 集。小说集由十个故事组成:森林里的绿孩子、母亲过世后留下的形形色色的罐头、意外卷入一场死亡案件的教授、“我”去探望做了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神秘木乃伊、每年都会在死亡后复活的莫诺迪克斯……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从现代的瑞士,到三百多年前的波兰;从中国的寺庙,到想象中的未来。每个故事都诡异且荒谬,你很难猜到下一页将会发生什么,但在怪诞之下又似乎潜藏着人类生活的蛛丝马迹。
小说集融合了民间传说、童话、科幻、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历史与人的生活。该小说集出版一年之后,托卡尔丘克即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本书同时收入托卡尔丘克在瑞典学院领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温柔的讲述者》及诺奖授奖词。
————————————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她运用观照现实的新方法,糅合精深的写实与瞬间的虚幻,观察入微又纵情于神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独创性的散文作家之一。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她写他人所不能写:‘世间那痛彻人心的陌生感。’……她的文风——激荡且富有思想——流溢于其大约十五部的作品中。”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2020年7月9日 想读 刚跟ly说家门口小破图书馆分馆居然有奥尔加的三本书结果就发现要出第四本了……唉赶不上赶不上。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 豆瓣
8.2 (19 个评分) 作者: [波] 布鲁诺·舒尔茨 译者: 陆源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布鲁诺·舒尔茨
与卡夫卡比肩的天才
20世纪伟大的波兰语作家之一
波兰第二共和国“先锋文学三杰”之一
...................
※编辑推荐※
☆本书包含布鲁诺•舒尔茨存世的两部小说集之一《肉桂色铺子》,以及四个单独的短篇与三篇随笔。其中两篇随笔“传奇的诞生”、“来自布鲁诺•舒尔茨的创作室”为首译。舒尔茨乃极具独创性的作家,密集的意象、狂暴的想象,通过流动、跳跃的叙事铺展开来,仿佛在阳光下抖开一块闪光的绿色绸缎。舒尔茨曾言,“现实的本质乃是意义。对我们来说,无意义的事物皆为虚妄。”他的作品虽有超现实的天马行空,实则正是对于意义的攫取。
☆译者陆源,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他因着对于舒尔茨的热爱,参详多年,译成本集。其译笔准确而富于文学性,据此当可一窥舒尔茨文学之风采。
...................
※内容简介※
《肉桂色铺子》出版于1934年,由十五个短篇构成,取材于作者的童年与家庭,其中加入大量奇诡的想象、瑰丽的意象以及晦涩的隐喻 ,使现实与梦境难分难辨。文字精致而诗意,充满画面感与音乐感。本书翻译主要依据John Curran Davis的英译本,内容包括小说集《肉桂色铺子》的十五个短篇、《集外》的四个短篇,以及三篇随笔。
...................
※名人推荐※
布鲁诺·舒尔茨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作家,世界在他的文字中完成了伟大的变形。
——约翰·厄普代克
不容易把他归入哪个流派。他可以称为超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他有时候写得像卡夫卡,有的时候像普鲁斯特,而且时常成功地达到他们没有达到过的深度。
——艾萨克·辛格
即便有卡夫卡存在,布鲁诺·舒尔茨仍然写下了二十世纪最有魅力的作品之一。
布鲁诺·舒尔茨与卡夫卡一样,使自己的写作在几乎没有限度的自由里生存,在不断扩张的想象里建构起自己的房屋、街道、河流和人物,让自己的叙述永远大于现实。他们笔下的景色经常超越视线所及,达到他们内心的长度;而人物的命运像记忆一样悠久,生和死都无法测量。他们的作品就像他们失去了空间的民族,只能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波逐流。于是我们读到了丰厚的历史,可是找不到明确的地点。
——余华《被遗忘的布鲁诺·舒尔茨》
2020年7月9日 想读 via王飞镜。在河洛书苑意外发现波兰作家。只读了同名作,奇异广袤的冬季月夜。
破格 豆瓣
The Broken E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9.2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伍德 译者: 黄远帆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玛丽安•摩尔评论休•肯纳的话——“大胆,他可能过于大胆了,但我们需要他”——也同样可以用在詹姆斯•伍德身上。正是过度的能量和好辩的冲动让伍德读起来很提神,我们常常接受他的教诲,有时也想一驳为快。
——威廉•H•普理查德,《纽约时报书评》
《破格》、《不负责任的自我》、《私货》和《小说机杼》几本书的出版,使詹姆斯·伍德成为同时代批评家中的翘楚,他不仅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评判人,更是当代小说的鉴赏家。
《破格》是詹姆斯·伍德的第一部批评集,同时讨论文学和宗教。
“书中讨论的一些作家——梅尔维尔、果戈理、勒南、阿 诺德、福楼拜——文学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并不总是很清楚,而常常是一种莫大苦恼……然而,总有作家伟大到足以在宗教冲动和小说冲动之间腾挪,区分两者 ,但又奇迹 般地两面受益。梅尔维尔和福楼拜是这样的小说家,乔伊斯和伍尔夫亦然。对弗吉尼亚·伍尔夫来说,十九世纪的变乱已过去五十来年,而作为一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的女儿,宗教信仰并没有拘于传统的痛苦。难关已经闯过。对她来说,一种宗教信仰或神秘的信仰与文学信仰轻柔地调和在一起——然而,对她来说,小说仍然保留着怀疑、质询的功能。在她的写作中,小说表现神秘,不过是为了展现我们无法抵达神性,因为神性已然消失。在她笔下,小说以宗教之心,行怀疑之实。 ” (黄远帆)
詹姆斯•伍德以其独有的激昂的声音,推进了一些最困难的议题:小说和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可以是什么样子。他是那种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饱含深情而热衷争论的批评文章在对象的范围和道德的严肃性方面激动人心。
——苏珊•桑塔格
目前没有几个批评家……可以提醒我们谈论文学也是文学的一部分。若能为这种谈论加上激情、精确和丰富的阅历,那便是一份罕见而珍贵的才能:我们的好消息是伍德有这种才能而我们有伍德。
——加布里埃尔•乔西波维奇,《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伍德是一个天才的细读者。这部批评集里妙笔贯穿始终,时而甘美多汁,时而刚毅雄健,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倨傲冷嘲,激情四溢又不失细节方寸。
——约翰•班维尔,《爱尔兰时报》
2020年7月8日 想读
纳闷集 豆瓣 Goodreads
8.9 (92 个评分) 作者: 匡扶 雅众文化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6
后现代都市幽默,漫画市井长诗
继《回答不了》后匡扶摇全新作品集,百万读者催更的原创漫画
【看点推荐】
● 触动百万读者,创造刷屏记录的原创漫画家匡扶,最新治愈系漫画作品集,温暖来袭。
● 继《回答不了》再突破,更多元的主题,更广阔的人生图景,不变的是细腻而真实的笔触。
● 直击心灵的人生表白,刻画平凡生活里的迷茫困惑,纾解我们共同感受到的时代情绪。
● 装帧用纸触感高级,色彩还原度高,捧在手里满满的厚实感,亦适宜送礼和收藏。
【内容简介】
“我”的外婆私奔了,外婆的双胞胎姐姐拉着不情愿的“我”踏上了追踪外婆的路……
厌倦了高压工作的女孩,迷茫中来到一家二手书店……
热爱自然观察的男孩,对喜欢的女孩说起飞蛾与月亮的故事……
夜晚橘色路灯下,一段车程上的两段人生……
停电的晚上渴望灵感眷顾的年轻人,用怎样的故事点亮自己的黑夜……
父亲的故事,也是自己的故事……
……
一篇篇漫画故事,有如悠悠长谈。
再热爱生活的人,偶然也会纳闷,
正全情投入的这种生活,是否真值得全情投入。
如同这本书里的他们。
从孩童到老年,从个体经验到家庭牵绊,
面对乏味与压力,应对过去的烙印与未来的期许……
匡扶摇以简单的笔触勾勒出这些人物的内在翻滚,讲述他们的迷茫与冲动、灵感和惊喜。
你是否也从这些人物身上读到自己的影子?
2020年7月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