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爱与黑暗的故事 豆瓣
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
8.3 (2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当今以色列最富影响力的作家阿摩司·奥兹发表于2002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学界视为奥兹最优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的译本。尤其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德朗士的英文译本在2004年面世后,这部作品更广泛地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兴趣,不仅促使奥兹一举夺得2005年“歌德文化奖”,又于2007年入围“ 国际布克奖”,最近还荣获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这部近六百页的长篇小说把主要背景置于耶路撒冷,以娓娓动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出百余年间一个犹太家族的历史与民族叙事,抑或说家族故事与民族历史。家庭与民族两条线索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织,既带你走进一个犹太家庭,了解其喜怒哀乐,又使你走近一个民族,窥见其得失荣辱。
2019年11月21日 想读 噢高一的时候道长在一千零一夜上讲过两期。听起来就是缓慢恍惚的回忆录。
长恨歌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黄山书社 2011 - 8
《长恨歌》主要内容简介:旧弄堂、鸽子、老建筑、有轨电车,以及从弄堂中走出的王琦瑶的情与爱……那些琐碎细小的上海故事细节,宛如一段段呓语,又似一个个幻梦,谱写了一曲女人的长恨歌。王安忆用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描写了上海四十多年的历史变迁,因此《长恨歌》也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长恨歌》曾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2019年11月4日 想读 还有十天不知道能不能看完。
美国自由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American Freedom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方纳 译者: 王希 商务印书馆 2002 - 10
作者埃里克·方纳以“自由”这一复杂的概念为主题,考察了“自由”在美国历史上的多元表现方式,揭示了“自由”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进程。这部专著一方面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认识美国“自由”的本质;同时另一方面,方纳以综合性的叙事笔法讲述了“自由”为主题的美国历史,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
2019年11月4日 想读 清华那门什么课来着……甘阳老师的必读书。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豆瓣
Why Americans Hate Politics
作者: [美] 小尤金·约瑟夫·迪昂 译者: 赵晓力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
他们恨大选被有钱人主宰;他们更恨虚假的政治辩论,越来越远离选民的实际关切。
19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被各自的矛盾所困,长期陷入对立的意识形态论战,无暇推动国家前行,“解决问题的政治”衰落了,民众对政府日益失望。
美国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美国人面临一次抉择:要么重打旧仗,要么携手前行。
【媒体评论】
E.J.迪昂摒弃了权威的党派意见,切入了现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核心,发现双方都挥霍了他们最宝贵的驱动力。不过作者拒绝失望,因为他还指出,通过了解我们最近的过往,美国人如何得以广泛地恢复对共和党的忠诚感、对民主党的信任感。《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不仅有着选区领袖的现实态度,对于公共辩论中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所扮演的角色,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
——美国国家图书奖决赛评语(National Book Awards)
精彩,富有见地……迪昂经过严密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美国人对政治都受够了,因为政客们对他们撒手不管啦。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一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智识史,视野开阔,内容缜密……一部尖锐的作品……在没有罗纳德·里根、冷战和新政的世界里,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是如何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走向终结的,本书堪称指南。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此书必定成为美国政治史的经典。
——《纽约日报》(Newsday)
为什么当代的政治辩论与分歧会曲解美国的议题,本书作出了机敏而有趣的分析。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关于我们最近在智识上的纷纷扰扰,很难想象还有比《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更出色的记录了。此书博学多识、对各派观点又都抱有同情……迪昂先生下笔生动有神,堪称一流报人;学识深厚,颇具博士风范。他的确如此。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部评论令人激动,它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政客、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一直在以不相干的意识形态论据互殴。对于那些真正的问题,他们没能以严肃、务实的态度做出回应。
——《外交》(Foreign Affairs)
究竟是什么令我们烦恼不堪?本书的分析丝丝入扣,不容错过。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保守派大本营)
迪昂富有魅力,他这本睿智的好书应当一读……他有着犀利的洞见,每个热心公益的人留意此书,都会从中获益。
——小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Buckley,美国保守主义大师)
迪昂精彩的现代政治观念史……对各派都有公正的批评,并为九十年代的新政治上了简明的一课:严肃起来。
——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James K.Galbraith,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
历史学家应该会嫉妒这本书。它以全面、详细的论证,阐明了我们政治史的一个重大主题。
——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
这部国家图书奖的入围之作,对过去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出了富有价值的分析。
——《出版人周刊》
迪昂探讨美国制度哪里出了问题,并为美国政治提出了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回应那些“不耐烦的大多数”的怒气。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
2019年11月4日 想读 「了解左右派的极佳参考资料」。
暗蚀 豆瓣
9.4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保罗·策兰 译者: 孟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系诗人在巴黎圣安娜精神病院治疗期间完成的诗集。作品交织着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希伯来的预言传统,揭示了神的缺席、文明的失效以及黑暗的内心之网。精神治疗的痛苦中形成的诗作,貌似新奇、古怪、远古的词语,零乱的语法、省略、再无人能训诂的用典,背后却有着阅读思考莎士比亚、卡夫卡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书籍的影子与话语,这种自我探究与对精确专业知识的狂热融合,使得这些诗作探测到人性那深不可测的底蕴。
2019年10月30日 想读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ducated:A Memoir
8.7 (4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拉·韦斯特弗 译者: 任爱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0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2019年10月27日 想读 2020-7-8已买。
The War Against Cliché 豆瓣
作者: Martin Amis Vintage 2002 - 7
Is there anything that Martin Amis can’t write about? In this virtuosic, career-spanning collection he takes on James Joyce and Elvis Presley, Nabokov and English football, Jane Austen and Penthouse Forum, William Burroughs and Hillary Clinton. But above all, Amis is concerned with literature, and with the deadly cliches–not only of the pen, but of the mind and the heart.
In The War Against Cliché , Amis serves up fresh assessments of the classics and plucks neglected masterpieces off their dusty shelves. He tilts with Cervantes, Dickens and Milton, celebrates Bellow, Updike and Elmore Leonard, and deflates some of the most bloated reputations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n every page Amis writes with jaw-dropping felicity, wit, and a subversive brilliance that sheds new light on everything he touches.
2019年10月25日 想读 《在别人的句子里》。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 豆瓣
Planet of Slums
作者: 迈克·戴维斯 译者: 潘纯琳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蔚蓝星球上的阴暗地带 现代社会中的畸形角落
《布满贫民窟的星球》记录了全球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正面临的绝望困境:城市重建和“美化”的冷酷机器,把数百万贫民驱逐到城市边缘的灰色地带,他们只能生活在危险的山坡上、污水横流的河滩旁、毒气漫天的垃圾场附近。从开普敦到金萨沙,从卡萨布兰卡到北京,极度贫穷的城市社区与我们相隔千里,或近在眼前。
本书作者迈克•戴维斯提醒我们:21世纪的大多数城市被污染和腐烂包围,蜷伏在泥泞之中——并非都市未来主义者们所幻想的“光明城市”。城市贫困的不断加剧已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后果。那些埋藏在巨型贫民窟中的社会问题,是否会像火山一样在某天突然爆发?
【名人推荐】
如果贫民窟不再异常不再例外,而根本就是一座城市的全部面貌呢?这时还有谁来为它写下最后的挽歌?这正是迈克•戴维斯在《布满贫民窟的星球》里为我们描画的一幅全新的都市图景。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迈克•戴维斯将标志现代社会的噩梦般大规模出现的贫民窟进行了量化。带着一种冷静的愤慨心情,戴维斯认为,贫民窟成几何级数的增长绝非偶然。就像一个多世纪前雅各布•里斯、艾达•塔贝尔及林肯•史蒂芬斯的作品一样,这一灼烈的控诉强烈而清晰地表明了我们城市所蒙受的耻辱。
——迈克尔•索尔金(Michael Sorkin),美国著名建筑师
【媒体推荐】
最好的末日启示录。
——《卫报》
迈克•戴维斯是城市地理学界的雷蒙•钱德勒……书中描述的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悲剧。
——《独立报》
书中的惊人事实如同给我们的迎头一棒……一本令人心碎的书。
——《金融时报》
戴维斯的的文字流露出的是一股献身的热情,甚至是一种接近救世主般的情感。
——《乡村之声》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Elbereth说翻译不行什么时候看原版吧。
无法扼杀的愉悦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陈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雅明是一位情理并重的“读者”。在从文字里探索世界、解读文明的过程中,他既是一位冷静的智者,本着辩证理性的思维将历史、现在与未来纵观眼中,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用细致入微的目光丈量着文字、文明世界里种种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他对文字中世界的蛛丝马迹兴趣盎然,对文学折射的世界尤为情有独钟。循着他的目光,钟爱文字的读者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惊喜,体会乐趣,斩获独特的美学享受。本书的思考思接千载,文字有着深切的痛感,让人无法释然。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颤抖按下“想读”标记,正如高中时面对Metaphors We Live By时感到的渺小。
美好的七年 豆瓣
The Seven good years
8.2 (3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方铁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过去七年间,埃特加•凯雷特有很多担忧:儿子列夫出生在恐怖袭击的中心特拉维夫;父亲生病了;他经常做关于伊朗总统的噩梦;还有一个穷追不舍的电话销售员大概一直到他死的那天都会推销产品给他。但从黑暗、荒诞的生活中诞生了许多有趣、温柔和沉思的文章。凯雷特在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有趣 和深刻之间自由转换,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反复无常,人类是如何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善的。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安利via在别人的句子里。
提堂 豆瓣
Bring Up the Bodies
9.1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希拉里·曼特尔 译者: 刘国枝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6
2012年布克奖、2012年科斯达文学奖、入围2013年沃尔特•司各特历史小说奖短名单
《纽约时报》书评版评出的“2012年度十大好书”小说类排名第一的作品。
2012年《出版人周刊》十佳图书、2012《华盛顿邮报》十佳图书
Specsaver 国家图书奖之“英国年度作家”
托马斯•莫尔死 后,亨利八世的宫廷依然阴云密布:新王后安妮•博林并没有如愿诞下王子,亨利的眼睛又盯上了狼厅的简•西摩……此时,宫廷里流言四起,传王后不忠、甚至乱伦。托马斯•克伦威尔,国王的秘书管,早已洞悉先机,只待国王一声令下,便会扳倒安妮•博林和她的家族。最终,王后的命 运将何去何从?克伦威尔又将付出何等代价,能否全身而退?
继2009年《狼厅》获得布克奖后,续集《提堂》再次摘得了2012年布克奖和科斯塔文学奖,希拉里•曼特尔成了第一位两获布克奖殊荣的英国作家,也是第一位有此成就的女性作家。在布克奖历史上,只有J•M•库切和彼得•凯里曾经两获殊荣。如今,曼特尔正在致力于创作“托马斯•克伦威尔三部曲”的完结篇——《镜与光》。
阁楼上的疯女人 豆瓣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8.8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S.M.吉尔伯特 / [美] 苏珊·古芭 译者: 杨莉馨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9年10月23日 想读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豆瓣
En man som heter Ove
9.1 (48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宁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7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老头,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 摧的 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读这个故事,”《人物周刊》说,“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有的人称它是《一个人的朝圣》瑞典版,读者评价它“令人愉悦又心碎”“搞笑之余让你感动且哭得稀里哗啦”“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真好”!
这里有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一对话痨夫妇和话痨女儿、这里有一只掉了毛的乱蓬蓬的倒霉猫,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电影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
2019年10月21日 想读
网内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1 (174 个评分) 作者: 陈浩基 九州出版社 2019 - 8 其它标题: 网內人
14岁的女中学生曲雅雯死了,她从二十二楼坠下,警察说是自杀,但她的姐姐阿怡知道,小雯是被“杀死”的。毕竟她在去世前,才因为一起性骚扰案遭到网络霸凌,姓名、学校都被公开,一个网名“kidkit727”的网民以骚扰犯外甥的名义对她发动攻击,声称她是诬告。小雯每天忍受着网友不 堪的辱骂和陌生人恶毒的眼光。为找出背后攻击小雯致使她自杀的始作俑者,阿怡找上了神秘的阿涅,阿涅茧居在破落的旧大楼里,生活邋遢、性情乖戾,却拥有超凡的黑客技术。他很快缩小了调查范围,推断幕后黑手就隐藏在小雯身边,小雯的死会是校园霸凌的恶性后果吗?
但随着真相一层层剥开,阿怡心底那个“妹妹”的形象却渐渐模糊。不知不觉中,她陷入亲情与谎言的迷障里无法抽身,而罪与罚的天平也开始倾斜,急速倒向难以意料的结局。
2019年10月21日 想读 咦看评论都挺好但打分大多是四星。但超过500页的书我标了的意思估计就只是标了´_>`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9年10月21日 想读 豆瓣阅读已买。
名利场 豆瓣
作者: [英]萨克雷 译者: 杨必 商务印书馆 2012 - 10
本书选取《名利场》中最精彩的几章,组成了英汉对照版本。萨克雷是英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作家,而《名利场》是其代表作。译者杨必是著名作家杨绛的妹妹,译作不多,但是每部译作都很有质量,《名利场》更是其最好的译作。
2019年10月20日 想读 英专绕不过的经典译作,又一本王勤玲强行按头阅读的书目。
黑暗时代的人们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en in Dark Times
9.3 (15 个评分) 作者: 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凌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由传记性质的“人物素描”构成的文集,他们大多是汉娜·阿伦特的同代人及朋友,同她一样经历和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的不幸和苦难。其中的篇目包括:《思考莱辛——论黑暗时代的人们》(阿伦特1959年获汉堡莱辛奖的致辞)、《罗莎·卢森堡1871~1919》、《卡尔·雅斯贝尔斯》、《伊萨克·丹尼森1885-~1963》、《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1》、《兰德尔·贾雷尔1914~1965》、《海尔曼·布洛赫1886~1951》、《瓦尔德马尔·古里安》等。这些文章体现了作者在洞察世事、了解人性方面的敏锐和犀利,同时,在她的笔下有一种因理解而引起的深情。
2019年10月20日 想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13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8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2019年10月18日 想读 多抓鱼已买。
法语语法渐进 豆瓣
Grammaire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
8.8 (8 个评分) 作者: 孙光兆 / 玛雅·格雷戈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法语语法渐进•初级(附练习四百题)》重点介绍了法语语法最基础的知识,帮助读者掌握最常见的动词时态的结构和用法,使读者在遣词造句时能熟练运用,规范自己的表达方式。本书编排科学、循序渐进。重视合理教学:基本由两大板块组成——左页是语法课,配有生动直观的插图,围绕着语法要点展开讲解,强调容易导致的误区,注重发音;右页是课后练习,由灵活多样的应用习题和交际训练组成,紧扣课文中涉及的语法要点,具有创新性。
重视循序渐进:既遵循传统法语教科书的连贯进度,又建立相对的自由性,每个单元可完全独立。概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温习评估。
每个单元末的小结园地,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查漏补缺。紧接的要点精讲部分,化解难点疑点,补充法语语法知识。
本书面向具有初级法语水平的读者,既可作课堂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自学辅导用书。
2019年10月14日 想读 初学适用法语练习题。多抓鱼凑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