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Like a Velvet Glove Cast in Iron 豆瓣
作者: Daniel Clowes Fantagraphics Books 1998
Beyond surreal and bordering on the indescribable, Velvet Glove is a perfectly-executed serial of the strange and macabre, held together with a rigorous dream-logic only Clowes could conjure. Couched within a detective genre structure and rich with recurring motifs and repeated imagery, the plot follows Clay Loudermilk as he searches for a former lover.
2020年2月19日 想读 @陈楸帆:处女作出手不凡,像磕错了药的大卫林奇。
女观众 豆瓣
Povídky
作者: [捷克]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译者: 徐伟珠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5
《女观众》收录10个短篇故事。包含《追踪记》《法院来信》《泰特谢夫》《女观众》《鲁斯兰与卢德米拉》《列宁的微笑》《伏尔塔瓦河》《临时代演》《骗子》《摄影师》。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生活窘迫的单身父亲、出轨的货车司机、被女友甩掉而变聋的老先生、感情经历丰富的老太太、会特异功 能的女人、几度被判入狱的骗子等。
如:《追踪记》写一位囊中羞涩的单身父亲,大晴天穿着湿雨衣去各个酒吧,制造出外面正在下瓢泼大雨的假象,以帮老板挽留顾客,从而换来免费饱饮一顿。
《法院来信》写一个司机被告知法院找他,他疑心是情人把他告上了法庭,不得已向妻子作了坦白,结果去到法院,却发现是一个大乌龙。
《泰特谢夫》中,小伙子被女友抛弃而自戕,导致耳聋,说话声如洪钟,几十年后因果报应,因为大声说话而将偶遇的前女友吓到受伤……
他们都是这个城市的普通人,这些人面对的问题、陷入的困境以及遭遇的尴尬和困惑,也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种命运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人身上。
————————
奥斯卡金牌编剧
世界影坛最迷人的老头之一
捷克文学图书畅销榜长期霸榜冠军
兹旦内克·斯维拉克小说作品
“布拉格故事集”中文版首次推出
著名导演姜伟专文推荐(姜伟代表作《潜伏》《猎场》)
2020年2月18日 想读
在路上 豆瓣
On the Road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姚向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 - 2
◆ 摇滚青年永远的圣经!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 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涅槃乐队、大门乐队、大卫•鲍伊、帕蒂•史密斯、卢•里德、乔布斯、约翰尼•德普、痛仰乐队等无数文化偶像的偶像
◆ 鲍勃•迪伦:《在路上》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披头士乐队的名字就来源于《在路上》
乔布斯在《在路上》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
痛仰乐队《再见杰克》致敬本书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约翰尼•德普曾花一万美元收藏凯鲁亚克的旧雨衣
◆ 全世界追求自由、永葆激情的青年人手一册《在路上》!
在《在路上》影响下,100万家星巴克咖啡馆开遍美国,100万条李维斯牛仔裤被年轻人抢购一空;10亿人追捧的摇滚乐、朋克、嬉皮士、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都因《在路上》而生
◆ 在人类文学史上,《在路上》是一部永恒的精神宣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去尝试、去折腾、去闯荡,在生活之路上寻找信仰和力量
◆《在路上》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全球拥有300多个版本;《时代》周刊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现代文库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
◆《在路上》几乎是所有经典公路片的灵感来源:《逍遥骑士》《末路狂花》《德州巴黎》《天生杀人狂》《恐惧拉斯维加斯》……
◆ 全新精装十大硬核价值版《在路上》,翻开这一本,彻底读透《在路上》!
1.【权威底本】译自1957年引发轰动的《在路上》Viking Press初版底本
2.【全新译本】《漫长的告别》译者姚向辉又一神作,精准还原“垮掉派”癫狂文风
3.【手绘地图】边读边对照,一览主人公4次横穿美国的驾车路线
4.【原创插画】手绘3幅嬉皮风全彩插画,视觉化呈现书中精彩段落
5.【详细注释】贴心加入228处文化背景详注,顺便了解奔腾的1950年代
6.【特别制作】88页《在路上》旅行手记,收录珍贵照片、手稿、信件
7.【趣味绘制】呈现“垮掉的一代”人物群像,书中角色原型大揭秘
8.【独家收录】凯鲁亚克罕见自述与访谈,仿佛和他面对面聊天
9.【独家收录】凯鲁亚克原创《在路上》歌词,扫码可收听他本人演唱的原声
10.【独家收录】《在路上》半个世纪以来文化影响集锦,看完就知道这书有多伟大
——————————
【内容简介】
·
我还年轻,
我渴望燃烧, 渴望流浪, 渴望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大多数人从未启程就已老去,
而我们永远不死心, 永远在路上。
一直走下去, 我能见到新的地平线;
一直走下去, 我会遇到姑娘、信仰和一切。
你的路是什么路, 哥们儿?
——————————
【名人及媒体推荐】
·
大约在1959年,我读了《在路上》。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 对我来说,《在路上》就像圣经。
——鲍勃•迪伦
·
在过度的时尚让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情感变得迟钝麻木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重大意义,《在路上》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纽约时报》
·
如果杰克•凯鲁亚克没写过《在路上》,大门乐队就不会存在。它拉开了闸门。
——大门乐队键盘手 雷•曼札克
·
如果不是因为凯鲁亚克打开了这一道门,我不知道如何获得去做那些事情的勇气或愿景,甚至只是相信那些东西存在的可能性。
——感恩而死乐队主唱 杰瑞•加西亚
·
他是唯一,是耶稣,是佛祖,整个故事都因他而生,所有人都受到凯鲁亚克的启发。
——音乐人威维•格莱维,于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
《在路上》里的浪漫击中了我,我想要蓬勃生活的感觉,全写在这本书里。
——DCFC乐队主唱本•吉巴德
·
我把《在路上》视为一种神圣力量,它改变了我的人生,也改变了,并且将持续改变千千万万人的人生。
——摇滚乐记者 阿尔•阿罗诺维茨
·
是凯鲁亚克开了100万家咖啡馆,把100万条牛仔裤卖给了年轻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因凯鲁亚克而生。
——“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威廉•巴勒斯
·
“垮掉派”的文学运动来得正是时候,说出了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人盼望听到的东西。你不可能向别人灌输他不了解的东西。当凯鲁亚克指出路时,异化、不安、不满早已等在那里了。
——威廉•巴勒斯
·
战后美国作家可以走的道路中,凯鲁亚克选择了最具挑战性、最艰难的一条。凯鲁亚克表达了对信仰的需要,尽管这样的需要是在不可能有信仰的背景之下提出的。
——美国文艺评论家 约翰•阿尔德里奇
·
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的区别在于,后者面对着按照传统的说法即无力信仰仍旧坚持信仰时表现出的意志。如何生活,于是就变得比为什么生活更为重要。
——约翰•霍姆斯《这就是垮掉的一代》
·
《在路上》让我回到生命中某个夏天,你和朋友坐在一起,说着“就让我们出发,随便到什么地方去看看”。——Goodreads读者
·
走吧,走吧!读《在路上》,疯狂起来,向未知的路上进发!吃香草冰激凌、苹果派,喝黑咖啡,在一张小床上做爱一百万次。走吧!
——Goodreads读者
·
凯鲁亚克的写作方式会迷住你,这种方式前所未见、充满诗性、异常美丽,让你不自觉屏住呼吸,想吸收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味道、声音和感受。你会发现你嘴角形成微笑,但同时胸口沉重,一种悲伤的感觉袭来,因为你发现书里的人在寻找着什么东西,当找到时,它却从指缝中流走了。
——Goodreads读者
·
读《在路上》读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里面那些充满活力的、明亮的、令人着迷的瞬间:吃苹果派和冰激凌的早晨,喝醉后在肮脏的街道闲逛,一个人站在山顶,全世界仿佛都在脚下,嘈杂的墨西哥酒吧,在晶亮透明的天空下、在寒风中饮酒。最后,这一切都归结于一点:我们就是我们遇见的所有人的总和。
——Goodreads读者
2020年2月17日 想读 读客什么时候请个新美工求求了。
西潮 豆瓣
7.7 (13 个评分) 作者: 蒋梦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民国北大校长传奇自述,一个人身上的中国近代史。根据台湾鲁南1979版全新编校。
在《西潮》的开篇章节中,作者蒋梦麟写道:
“我所写下的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不管它像什么,它记录了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景象,这些景象历历如绘地浮现在我的脑际,一如隔昨才发生的经历。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而已。”
童年生活、参加科举、留学美国、回国任职,北京大学的学生运动是怎么回事?民国初年的风云变幻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著名的西南联大有什么前世今生?蒋梦麟以学者的冷静、赤子的热情,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长达数十年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在五十年代初版后,引发惊人热潮,成为青年学生人手一册的“人生教科书”。
《西潮》同时是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的指定参考书。
编辑推荐:
★北大历史上功勋卓著的老校长,蔡元培的思想为他继承,因为他发扬光大。蒋梦麟让北大成为“北大”;
★亲身经历的历史变幻,每一句都包含深情,可闻可感,读来津津有味,绝无传统历史书的枯燥之感;
★文字内容根据台湾鲁南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版精心编校而成,保证文字原汁原味;
名人推荐:
★《西潮》这本书里每一片段都含有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透视。古人所谓“小中见大”正可于此中求之。其将东西文化相提并论之处,尤其可以发人深省。——罗家伦
★他是一个理想的校长,有魄力、有担当,他对我们三个院长说:辞去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胡适
★蒋梦麟先生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行政的长才。三十出头就代理蔡元培先生为北大校长,后来又在政府担任过教育部长等职。茫茫中国,何去何从?他是有相当的感慨的。——沈君山 (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傅斯年
★五十年间的史事,作者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见证,最有价值的见证,莫过于与教育有关、作者所亲历的三件事:一是辛亥革命时期学生革命思想的来源,二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革命及爱国运动,三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组织与发展。——张玉法 (历史学家)
★本书是一位饱经世故的中国智者的自述。他叙述他的不平凡的时代和他自己的不平凡的阅历,而以极其平易近人的口吻道出。书中的每一页都闪耀着他的晶莹的智慧,缀以隽永的妙语和幽默的讽刺,佳趣洋溢,而且发人深省。——王德昭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蒋梦麟先生在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蔡元培。——吴湘相
媒体推荐:
★眼下,中国的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和张伯苓的事业已经广为人们称道了。——《南方人物周刊》
★孟邻先生去世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哀思,更是一个典范,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典范。——台湾《中央日报》
★蒋梦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从1919年到1945年,一直服务于北京大学,主持校政达17年之久。——《江淮时报》
2020年2月17日 想读 Kindle已买。
熊镇 豆瓣 Goodreads
Björnstad
8.2 (40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郭腾坚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1
熊镇是一个小镇,它偏远,落寞,冬天很长,雪很多,镇上的人们,懂得沉默和忍耐;熊镇是一个小镇,一座冰球馆,几个家庭,一个酒吧,一片森林,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群男孩和几个女孩,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
它是安静的。它的爆发在一个夜晚,当一个女孩的衬衫被撕破,一枚纽扣掉在了地上。
我们该如何活?如何爱?如何赢?如何保护那珍贵的事物?如何选择和做一个更好的人?
这是一个小镇,可这是一整个世界。这里有很多人,可最终你只读到了自己。
编辑推荐:
◆全球热销1300万册的瑞典小说之王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之后超越式里程碑新作
◆2016 / 2017瑞典年度作家,美国亚马逊作家排行NO.1。林彦俊、马思纯、 张皓宸、 池昌旭、 七堇年、 霍思燕 、奥普拉 、汤姆•汉克斯等极力推荐的超人气小说之王。
◆◎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人周刊》年度选书,40国亚马逊年度选书。
◆入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人民选择奖。Goodreads超过11万读者给出满分好评,年度小说决选。
◆封神般的读者和媒体评论,百万畅销作家李尚龙连夜读完,深深震撼,五味杂陈;读第一遍,有100处细节征服你,读第二遍,又有100处;没有一个字是无关紧要的赘字,特别是某几句话,会一拳将你的灵魂打到瘀青,足以令你的五脏六腑为之翻搅;无出其右的文学奇迹。
◆本书译文,由翻译过《戴上手套擦泪》系列的郭腾坚老师地道呈现,瑞典文直译。封面插画由超人气插画师卤猫精心绘制。中文版图书由曾经出版了《一个人的朝圣》《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天空的另一半》《怦然心动》《戴上手套擦泪》等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鱼读品监制出版,品质保证。
2020年2月17日 想读 非常期待。
巴黎烧了吗? 豆瓣
Is Paris Burning?
8.6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拉莱·科林斯 /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2020年2月17日 想读 via蓝色柴油牛仔裤。
天空的另一半 豆瓣 Goodreads
HALF THE SKY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美]雪莉·邓恩 译者: 吴茵茵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在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伉俪的带领下,我们在本书中去亚非拉国家做了一次长途冒险旅行。在那里,我们看到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结等现象,让女性犹如仍置身在18、19世纪的炼狱。我们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通过这些故事,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个世界对此困境的态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觉醒的力量。她们将绝望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
本书以人物故事为线索,佐以大量的数据,没有局限于对女性遭遇的报道,还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思考。同时,本书也为那些想为世界尽一份力的人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2020年2月13日 想读 via读书群。
认识电影:全彩插图第12版 豆瓣
Understanding Movies, 12e
8.9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译者: 焦雄屏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9
全球畅销40余年,历经12次修订的电影入门书
著名学者焦雄屏潜心增修校译, 中文世界新版首发!
精编精校,高度还原版式重排,全彩精装版!
...................
※编辑推荐※
《认识电影》一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四十余年的洗礼,已成为百余所世界名 校电影概论、影视制作、电影美学等专业的经典教材和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书中提供了各种认识电影的角度,帮助读者了解电影是怎样以一种复杂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传播的;同时,通过剖析大量影片实例,结合众多剧照来解释电影创作过程,使学电影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作者路易斯·贾内梯教授不断更新再版、修订内容、添加新近电影剧照及案例,使本书一直与时代趋势同步。此次借着英文第12版修订面世,特别邀请焦雄屏老师更订译文,并随之重编重排,推出全彩精装版,更完美地呈现这本图文并茂的经典教材的全貌,以飨各位读者。
☆ 自出版以来全球畅销四十余年,历经12次修订,是当今世界发行量、流传度皆高居榜首的电影入门书。在英、德、加、澳、南非等地广受欢迎,并被译成日、韩、希伯来等多种语言。
☆ 哈佛大学、MIT、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台湾大学等众多世界知名院校影视课程指定教材,培生教育集团全球畅销的教材之一。
☆ 集电影概论和电影赏析于一体。全书搜集超过四百张珍贵剧照,涵盖影史经典之作和近年卖座佳片,第12版特别增加了下列案例:(1)对当下电影类型进行补充,如动画片《料理鼠王》《我在伊朗长大》、CG电影《贝奥武夫》;(2)通过现代喜剧片拓展讨论电影的娱乐属性,如《朱诺》《太坏了》《热带惊雷》;(3)更新科幻片、动作片、歌舞片、政治电影案例,如《科洛弗档案》《变形金刚》《钢铁侠》《理发师托德》《反恐疑云》;(4)探讨新近非美影片,如《潘神的迷宫》《女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满城尽带黄金甲》。
☆ 提供精准而成熟的电影分析技巧,批露当今最热明星的独家新闻(关于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演员如安吉丽娜·朱莉、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探讨高票房电影的市场策略,展现电影技术前沿动向,反映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翻译权威可靠,译文流畅优美,著名电影人焦雄屏特别为第12版重新增订译文。
...................
※内容简介※
《认识电影》是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问世四十多年来,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面对电影中复杂的语言系统、构成要素、表意手段,作者划分了现实主义、形式主义两大阵营,用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的笔触,引出了电影作为艺术、作为工业、作为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
书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剧照和精辟说明,如美国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英国的迈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著名导演的杰作,组成了一道全球电影人的经验光谱。此次修订的第12版,增加了对动画片、喜剧片、科幻片、歌舞片、CG电影的评述,经过精校重排和全书彩印,呈现出更贴近英文原版的风貌。
...................
※名人推荐※
近二十年来,在任何华人电影人的书架上,总会看到此书的踪影,足见它对电影的制作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焦雄屏 电影监制,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教授
2020年2月5日 想读 via洛老师。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 豆瓣
7.5 (1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译者: 陆源 / 林洪亮 校订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6
二十世纪波兰文学天才舒尔茨两本传世奇书之一
◎ 编辑推荐
∞ 舒尔茨与贡布罗维奇、维特凯维奇并称波兰第二共和国(1921-1939)的“先锋文学三杰”。波兰文学院授予他“金桂冠”称号。入选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书单的八部波兰文学经典中,唯布鲁诺·舒尔茨独占两部。J.M.库切、切斯瓦夫·米沃什、约翰·厄普代克、苏珊·桑塔格、艾萨克·辛格、菲利普·罗斯、索菲亚·纳尔克夫斯卡等高度评价的天才。辛西娅·欧芝克、柴纳·米耶维、大卫·格罗斯曼、杰西·费科斯基、乔纳森·萨佛兰·福尔、妮可·克劳斯等深受其影响。
∞ 死后复生成螃蟹、被家人分食的父亲;疗养院的人面狗;一本无法描述、不曾写出之书;重读小学的老头;局外人多多;凭借集邮册阅读的春天……布鲁诺·舒尔茨想象力极其诡异、修辞手段颇为乖张,他的文字绚烂奇崛、盛大隐秘,有着难以企及的梦幻色彩。他使用大量奇诡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恢弘的景观,他还常常往浓烈的意象调子里掺入黑色,使之更加浓烈,进而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迎来生命的高潮,死亡,然后是一次次的变形。
∞ 波兰荒诞奇幻电影《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改编自本书,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
◎ 内容简介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出版于 1937 年,由十三个短篇组成:一本无法描述、不曾写出之书,凭借集邮册阅读的春天,疗养院的人面狗,局外人多多,重读小学的老头,死后复生成螃蟹、被家人分食的父亲……取材于作者的童年与家庭,其中加入大量奇诡的想象、瑰丽的意象以及晦涩的隐喻,使现实与梦境难分难辨。文字精致而诗意,充满画面感与音乐感。本书翻译主要依据 John Curran Davis 的英译本。
◎ 名人推荐
布鲁诺·舒尔茨那想象力极其诡异、修辞手段颇为乖张的文字,有着难以企及的梦幻色彩,他还常常往浓烈的意象调子里掺入黑色,使之更加浓烈,进而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最终迎来生命的高潮,死亡,然后是一次次的变形。
—— 约翰·厄普代克
《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有丰富的幻想,充满对活生生的世界的理解的喜悦,风格优雅,机智诙谐,并得到一种神秘但前后一致的唯心主义美学的加固……是独特而骇人的产品……舒尔茨倾向于再创造——或许是编造——童年的意识,它充满恐怖、迷恋,以及疯狂的光荣。
舒尔茨作为一个自己内心生活的探索者,其才能是无与伦比的,这内心生活同时也是对他的童年和他自己的创造活动进行回忆的内心生活。他的故事的魅力和新鲜源自前者,他的故事的知识力量则来自后者。
—— J.M.库切
不容易把他归入哪个流派。他可以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者、象征主义者、表现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他写得时而像卡夫卡,时而像普鲁斯特,而有时成功达到他们没有到达的深度。
—— 艾萨克·辛格
即便有卡夫卡存在,布鲁诺·舒尔茨仍然写下了二十世纪最有魅力的作品之一。
布鲁诺·舒尔茨与卡夫卡一样,使自己的写作在几乎没有限度的自由里生存,在不断扩张的想象里建构起自己的房屋、街道、河流和人物,让自己的叙述永远大于现实。他们笔下的景色经常超越视线所及,达到他们内心的长度;而人物的命运像记忆一样悠久,生和死都无法测量。他们的作品就像他们失去了空间的民族,只能在时间的长河里随波逐流。于是我们读到了丰厚的历史,可是找不到明确的地点。
—— 余华《被遗忘的布鲁诺·舒尔茨》
和二十世纪的其他短篇小说大师相比,无论是怪诞中透着温暖的舍伍德·安德森、从容节制的博尔赫斯、冷硬简约的雷蒙德·卡佛还是善于把日常场景眩晕化的胡里奥·科塔萨尔,布鲁诺·舒尔茨那种无明显叙事由头、轻结构而重隐喻、情感的指向捉摸不定但语义的密度压得令人难以喘息的写法很难从小说技艺的层面上与他们找到任何交集,他就像突然闯入我们短篇小说阅读经验里的一个孤独的刀客,用本该属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诗歌气场的语言刀法,成功地从我们的阅读陈规里劈开了小说叙事与诗歌想象力之间的藩篱。
—— 诗人胡续冬
◎ 媒体推荐
布鲁诺·舒尔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意外的发现,他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将会成为短时期内难以突破的语言极限,再也不会有人像他那样去写作,他的语言中蕴涵了数学的精湛、古典的诗意和病态的抒情。
——《纽约客》
舒尔茨一生中少量出产的作品都应该被出版,以便与其他二十世纪的巨人如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一起获得自己的位置。
—— Sjón Sigurdsson,《秃鹫》杂志
(舒尔茨)极其漂亮、敏感、意味深长的故事将波兰语言提升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水准。我爱他,但我也恨他,因为没有办法和他竞争。他就是波兰语的天才。
—— 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英国《卫报》
每当我打开他的书时,我都会惊奇地发现这位作家,一个很少离开家乡的人,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现实的另一个维度……他的(故事)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宇宙,一个家庭的私人神话,它们由一种充满生命的语言所写成,这种语言本身就是故事的主要特征,也是它们可能存在的唯一维度……在每一页上,生命都在肆虐,充满活力。
—— 大卫·格罗斯曼,《纽约客》
现代欧洲最原始的想象之一。
—— 纳博科夫奖、马拉默德奖得主 辛西娅·欧芝克
严肃但有尊严,充满家庭式朴素的诗意,欣喜且仁慈;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内敛、不生硬。
——《纽约书评》
2020年2月4日 想读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原著。
长安十二时辰(上) Eggplant.place 豆瓣
8.1 (227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1
唐天宝三年,元月十四日,长安。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节辉煌灯火亮起之时,等待他们的,将是场吞噬一切的劫难。突厥、狼卫、绑架、暗杀、烈焰、焚城,毁灭长安城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而拯救长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2020年2月1日 想读
Hamilton: The Revolution 豆瓣
作者: Jeremy McCarter / Lin-Manuel Mirand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6 - 1
Winner of the 2016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Goodreads best non-fiction book of 2016From Tony Award-winning composer-lyricist-star Lin-Manuel Miranda comes a backstage pass to his groundbreaking, hit musical Hamilton.Lin-Manuel Miranda's groundbreaking musical Hamilton is as revolutionary as its subject, the poor kid from the Caribbean who fought the British, defended the Constitution, and helped to found the United States. Fusing hip-hop, pop, R&B, and the best traditions of theater, this once-in-a-generation show broadens the sound of Broadway, reveals the storytelling power of rap, and claims the orig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a diverse new generation.HAMILTON: THE REVOLUTION gives readers an unprecedented view of both revolutions, from the only two writers able to provide it. Miranda, along with Jeremy McCarter, a cultural critic and theater artist who was involved in the project from its earliest stages - "since before this was even a show," according to Miranda - traces its development from an improbable perfor­mance at the White House to its landmark opening night on Broadway six years later. In addition, Miranda has written more than 200 funny, revealing footnotes for his award-winning libretto, the full text of which is published here.Their account features photos by the renowned Frank Ockenfels and veteran Broadway photographer, Joan Marcus; exclusive looks at notebooks and emails; interviews with Questlove, Stephen Sond­heim, leading political commentators, and more than 50 people involved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multiple appearances by Presi­dent Obama himself. The book does more than tell the surprising story of how a Broadway musical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phenomenon: It demonstrates that America has always been renewed by the brash upstarts and brilliant outsiders, the men and women who don't throw away their shot.
2020年2月1日 想读 野生君安利。激情标记!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Notes
8.2 (122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 译者: 罗长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6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叫作阅读家的职业,不会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适合。
作家热爱读书,这似乎是自然的事,但像毛姆一样,按图索骥,从作家的作品问解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再由他们的生平和性格回转身,关照作家的作品,并以此写成一本精彩绝伦的随笔集,也是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妙事。
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书,也是毛姆对于阅读和哲学的洞见之书。文学巨匠的辛辣秘密与有趣人性,简·奥斯汀善良的“刻薄”,司汤达内心的自卑,福楼拜童年的沙滩初恋,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迷惑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叛……
2020年1月2日 想读 已买。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Goodreads 豆瓣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9.0 (24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陈以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6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这些故事勾画了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 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既温柔又残酷。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
——爱丽丝•门罗
和福克纳或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而且,我也认为它们是不朽的。
——迈克尔•翁达杰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了加拿大的经典。这些怀着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来的短篇,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但读者不会感觉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他们会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因为这些故事的音调、节奏控制得极好,也因为麦克劳德擅于处理纯正、真实的情感,它们渐渐越来越出名……当代潮流和现代反讽,他都不感兴趣。他的故事天才之处就在于,他使笔下的虚构世界没有时代局限。
——科尔姆•托宾
2020年1月2日 想读
悲惨世界 豆瓣 Goodreads
Les Misérables
9.6 (23 个评分) 作者: 雨果 译者: 李丹 / 方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 6
《悲惨世界》(套装上下册)通过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
2020年1月1日 想读 此处应有表情包。
2020.1.1凌晨刚刚看完影版大悲的我:睡了睡了。
凌晨三点:(黑暗中忽然睁开眼睛)靠。我必须标个原著的想读去。读不读的先把flag立好再说。(不是)
蒋公的面子 豆瓣 Goodreads
8.4 (46 个评分) 作者: 温方伊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8
温方伊编著的《蒋公的面子》是一部喜剧,但准确地说,是一部“吕剧”,所谓“吕尉”是我们文学院的同仁、师生们对吕效平教授编导的戏的“戏称”,更是“昵称”。和南京大学的人文精神相关的还有这出戏的题材,戏中的故事是否发生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是对南大历史精神永远的释读,也是南大师生精神传统的真实反映。像一切成功的叙事艺术一样,《蒋公的面子》中的情节比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更具有“真实性”。
2019年12月31日 想读 剧本约起。(咕咕咕预警)
象棋的故事 豆瓣
Le joueur d'échecs
9.2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大卫·萨拉 译者: 赵晴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9 - 9
《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生前一本最受关注的中篇小说。故事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艘自美国开往阿根廷的轮船上,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因偶然机会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对弈,居然轻易地赢了他。可就在续弈之时,陌生人遇到了意外情况……这是他下的最后一盘棋。他从哪里来?有过怎样的遭遇?他的故事,让人惊奇,又让人心酸。
大卫·萨拉被高度评价为著名抽象和装饰画家克里姆特的当代演绎者。这部充满怀旧 1940 年代的色彩,集装饰设计,抽象和现代艺术,文字不多,揉合现代连环图的多媒表达手法,令每个版面以图载千言万语,弥漫下棋的宁静气氛与精神错乱;时序的交错,棋局中有棋,富微妙的象征技巧。
2019年12月28日 想读
Permanent Record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Edward Snowden
Edward Snowden, the man who risked everything to expose the US government’s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tory of his life, including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at system and what motivated him to try to bring it down.
In 2013, twenty-nine-year-old Edward Snowden shocked the world when he broke with the American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and reveal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was secretly pursuing the means to collect every single phone call, text message, and email. The result would be an unprecedented system of mass surveillance with the ability to pry into the private lives of every person on earth. Six years later, Snowden reveal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how he helped to build this system and why he was moved to expose it.
Spanning the bucolic Beltway suburbs of his childhood and the clandestine CIA and NSA postings of his adulthood, Permanent Record is the extraordinary account of a bright young man who grew up online―a man who became a spy, a whistleblower, and, in exile, the Internet’s conscience. Written with wit, grace, passion, and an unflinching candor, Permanent Record is a crucial memoir of our digital age and destined to be a classic.
2019年12月26日 想读
共有的习惯 豆瓣 Goodreads
Customs in common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E. P. 汤普森 译者: 沈汉 / 王加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战后英语世界广受瞩目的马克思主义者,史学巨擘,新左派重要奠基人,与霍布斯鲍姆齐名的思想家
重构社会与文化的里程碑研究,从《共有的习惯》到共同的意识,孕育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汤普森在我眼里是独特的历史学家,他不仅拥有智慧、才华、学识和写作天赋,还能创造出令人望尘莫及的杰出著作。凡是读过他的人都不会忘记。——E. J. 霍布斯鲍姆
粮食骚乱中的民众为何守纪节制,很少趁火打劫?卖妻交易中的女方为何轻松得意,甚至非常开心?喧闹游行中的队列为何只是象征性羞辱,却无实质性伤害?光怪陆离的民众行为到底如何解读?
18世纪的英国,父权衰落,法度废弛,社会急剧转型。失去保护的平民诉诸传统与习惯,捍卫自身权利。他们抵制圈地运动,反对自由市场,逃避资本主义,在与统治者的互惠博弈中,发展出独特的平民文化,成为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先声。
《共有的习惯》对18、19世纪英国社会的乡规民俗进行了再考察,对于当年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乡间的风俗,如“买卖妻子”“喧闹游行”等作了深入的描绘。作者独特的“道德经济学”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破除理性经济人的迷思,探索人性的多种可能。
2019年12月23日 想读
动物帝国 豆瓣
Animal’z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恩基·比拉 译者: 王秀慧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
在世界螺旋状崩坍的边缘
聆听雪落的声音
一首《荒原》式的图像长诗
一部冷峻而温柔的末世启示录
重量级法漫作者恩基·比拉沉寂十年之作
★ 编辑推荐
“这就是世界终结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 T.S.艾略特《空心人》
“地球震怒”,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态浩劫。
在这颗满目疮痍的星球上,饮用水突然成了财富。每个人都忙于生存。道路交通几乎不存在,而且危险。只存在少数“绿洲”,是受其特殊地理环境保护的避难所,在苦苦挣扎,惨淡经营人类社会秩序的假象。
这些避难所只能通过大海到达。
故事从海上开始。
“我告诉你。
海水里的盐会烧掉它所经之路上的一切。
他穿透并麻痹组织器官,包括大脑。
但我也告诉你,人是会习惯的。”
世界末日,人该如何求生?
有人放弃胸中的道德律,有人引用巴枯宁,有的人开始杀戮,有的人同类相食;有的人陷入绝境,仍旧苦苦挣扎,不肯放弃心头一点清明;有一腔孤勇的骑士,以雪代马,渡人过水;也有大逆不道的预言家,以基因为棋子,试图模糊人和动物之间犬牙交错的边界。
人和动物之间古老的敌意,在生态浩劫的面前,是否能够转化成妥协和合作?
◎《尼可波勒》作者恩基·比拉沉寂十年新作
恩基·比拉,出生于南斯拉夫,生长于法国,被大友克洋、寺田克也、吕克·贝松推崇的法国漫画大师、画家、导演,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执导有《诸神混乱之女神陷阱》等影片。图像小说代表作《尼可波勒三部曲》,法国出版史上唯一一部被《读书》杂志评选为年度好书的漫画作品。
沉寂十年后,比拉携“地球震怒三部曲”回归漫画:
三部曲,三个故事,三段旅程,想象力瑰奇、沉重而富于诗性。每个故事具有独立的国境线,各自为政而又环环相扣,写尽“人”在震怒地球面前的渺小和伟大。
“正值隆冬。我却发现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 阿尔贝·加缪
◎ 一首《荒原》式的图像诗篇
一部冷峻而温柔的末世启示录
充满时代精神的隐喻
繁复而迷人,沉重而富于诗意的轻盈
探索图像小说、诗歌、科幻与文学的可能性与边缘
★ 内容简介
创作于 2009-2014 年间的“地球震怒三部曲”是法国漫画大师恩基·比拉沉寂十年后的新作,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故事:《动物帝国》《末世恋人》和《空气的颜色》。
这是三部想象力瑰奇的科幻巨作,讲述了发生在未来世界的一场生态浩劫之后,幸存的一小部分人类是如何面对困境、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故事。本书是系列作品的第一部。
故事从大海上开始。
★ 媒体推荐
在恩基·比拉的这部架空未来新作中,人们杀戮时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相爱时引用莎士比亚,绝望时则转向巴枯宁。海豚的鳍被嫁接上人的肢体,饮用水千金难买。人类还有未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动物帝国》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人和动物的嫁接。
—— 法国《观点报》书评
沉寂十年之后,恩基·比拉带着这部全新的生态思考巨作回归了。他提出了“星球主义”(planétologie)这个全新的提法,以替代“生态主义”。这一次,他溯本归源,放弃了许多传统漫画叙事的套路,回归到了纯粹的绘画本身。
—— 法国《新观察家》书评
★ 曾获奖项
1980:RTL广播电台最佳成人漫画
1987: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
1993:法国《读书》杂志年度之书
1997:比利时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特别奖
1999:瑞典阿达姆松漫画节国际最佳漫画家大奖
1999: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最佳漫画奖提名
1004:安古兰国际漫画家“观众之选”奖提名
2004:育碧幻想节“最佳处女作”金奖,“最佳国际电影”铜奖
2019年12月11日 想读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9.2 (1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2019年11月25日 想读 几百年前Kindle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