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蓝夜 豆瓣
Blue Nights
6.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琼·狄迪恩 译者: 何雨珈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5
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
为了生存,我们讲述。——琼•狄迪恩
————————————
★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人文奖章得主,当代现象级女作家琼•狄迪恩——她在精神上塑造了当代的美国女性!
奥巴马总统亲自为她颁发“国家人文奖章”,称她是“美国政治和文化至为尖锐和值得尊敬的观察家”。她的文字鼓 舞了几代美国女性的思想与精神。
★蒋方舟微博力荐:“她让我知道,真实是抵御逆境最好的方式,能让人在混乱中依然保持清醒。”
★《纽约时报》重磅推荐;《纽约时报》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角谷美智子力荐的十大好书。
读来令人心碎。这是对失去的热切追索,跟死亡与时间的悲伤斡旋。——《纽约时报》
★《鱼翅与花椒》《当呼吸化为空气》译者何雨珈,历时一年精心译作。“让思绪宣泄,去表达感情,如此大概就是对身边人最好的爱。”
★美国版《我们仨》,《奇想之年》姊妹篇,一本献给挚爱的告别之书。
琼•狄迪恩唯一的女儿因病突然离世,悲痛之余,她以文字记录与女儿的点滴回忆,以此与挚爱道别,获得走出悲伤的力量。她说,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失去,就像接受偶尔的急流旋涡和每日的潮起潮落。
★图书装帧 “金衣奖”设计师山川操刀,雅致双封,随书赠送波普主题大幅海报。
————————————
蓝夜将尽,夏日已去。
本书是琼•狄迪恩的代表作,为了纪念逝去的女儿,她写就此书。
狄迪恩在书中探寻生与死、情感与自我之间的关联:是否我们从根本上无法互相了解,甚至对彼此一无所知?是否因为我们的不同,使我对你的痛苦甚至离去的预兆置若罔闻?是否即便没有生死的阻隔,我们也不曾真正亲密?
关于失去,关于悲伤,关于幸与不幸,关于婚姻、孩子和记忆,关于人们愿意或不愿面对的一切……她说,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失去,就像接受偶尔的急流旋涡和每日的潮起潮落。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两兄弟 豆瓣
Dois Irmãos
作者: [巴西] 米尔顿·哈通 译者: 马琳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6
巴西当代首屈一指的重量级作家,三获雅布提文学奖,
作品被译成16种语言,首次引进中国。
小说与《圣经》中的“该隐”与“亚伯”之争一脉相承,
欲望、嫉妒、复仇、爱意与占有,
从一个家庭的兴衰,窥探巴西社会的文化融合与经济变迁。
★编辑推荐
☆三获巴西两大文学奖项之一雅布提文 学奖,作品被 译成十六种语言,巴西当代文坛大师级作家米尔顿·哈通作品首次引进中国。
☆在巴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米尔顿·哈通今年出书,那其他作家就别指望得奖了。”每当米尔顿·哈通有新作品问世,那一年的巴西文学奖项一定被他斩获。
☆一对兄弟的纷争,一个家庭的衰落,米尔顿·哈通驾轻就熟的叙事技巧轻松地将我们带入他笔下那个繁华熙攘的玛瑙斯,一天,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通过一首诗歌打动一个女人的心,一个家庭的故事由此展开……
☆《两兄弟》的情节结构与《圣经》中的“该隐”与“亚伯”之争一脉相承,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独特的“双子情节”。欲望、嫉妒、复仇、爱意与占有……激烈的情感冲突在亲情、爱情中不断考验着复杂的人性。从一个家庭的兴盛衰落中,我们可以窥探巴西社会的文化融合与经济变迁。
☆除了巴西20世纪的面貌、黎巴嫩移民历史、巴西家庭的秘密,故事中热带丛林的喧嚣,河水的气味,异域中的危险与不可靠叙述的神秘感使人不安却欲罢不能。哈通精通在悬念中处理爱,嫉妒,竞争和愤怒的普遍真理。而一个家庭,其诞生和发展都带有自己悲剧和堕落的种子。
★内容简介
《两兄弟》是巴西作家米尔顿·哈通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雅各布与奥马尔的故事,以及他们与母亲扎娜、父亲哈里姆、妹妹哈妮亚、家里的女仆多明嘉丝、多明嘉丝的儿子“我”之间复杂的感情与关系。
一次冲突后,弟弟奥马尔用酒瓶划破了哥哥雅各布的脸,父亲哈里姆认为距离能抹除恨意与嫉妒,将大儿子送回老家黎巴嫩乡下。五年后,十八岁的雅各布重新回到玛瑙斯,冲突似乎并未结束。长大后的雅各布离家去了圣保罗并成为优秀的建筑设计师,被母亲过分溺爱的奥马尔几次想摆脱母亲的控制但却从未成功。分别居住在两个城市后,他们的人生真的能完全分开吗?多明嘉丝一直不肯吐露“我”的身世,“我”的生父到底是谁?谜团、冲突在玛瑙斯的房子里诞生,最终也将在那里一一解开、结束……
★媒体推荐
可以毫无保留地说这是多年来巴西最好的小说之一。
——巴西作家、出版人保罗·罗伯特·皮莱斯
一个充满人性的故事,在一个非凡的作家手中成为现实。哈通作品中的气味和颜色、河流和美味佳肴令人赞叹。
——《卫报》
《两兄弟》是一部十分真实的小说……一部坚实而辉煌的小说。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我们必须认真聆听,才能听到来自米尔顿·哈通笔下的黎巴嫩移民的声音,他们在一个腐朽的港口城市生活了五十年……书中的人物强烈而真实。
——《纽约时报》
奇怪而令人不安……这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世界,一个危险的世界。哈通非常有才华。
——《出版人周刊》
★获奖状况
作者凭借《两兄弟》获得巴西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雅布提文学奖(Prêmio Jabuti)。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via冷建国。
七个疯子 豆瓣
Los siete locos
7.9 (2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罗伯特·阿尔特 译者: 欧阳石晓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4
◎ “是我想太多,还是这世界太疯狂?”
◎ 毒丽场域疯子们的“蛮荒故事”,纳粹等现代性之殇的神奇预言
◎ “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拉美现代小说之父,罗伯特·阿尔特代表作
◎ 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之先驱,胡里奥·科塔萨尔、罗伯特·波拉尼奥、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盛赞的伟大作家
——————————
本书是阿根廷著名作家罗伯特·阿尔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描述男主人公在社会底层挣扎并逐渐走向崩溃的过程。故事集中在三天时间,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从一件绑架案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阿根廷乃至拉美的社会现实生活。作家以精湛的文笔对主人公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摹,并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变形地透视了身边的现实和种种人物,充满混乱怪诞之感。
有续集《喷火器》。
——————————
阿尔特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是拉美第一位真正的都市小说家……这就是激发文学创作的力量。——《卫报》
他的视野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那一帮家伙昏暗而偏缘的视野从不可同日而语。——胡里奥·科塔萨尔
阿尔特是阿根廷现代小说之父,他是最重要、最伟大的阿根廷小说家。——里卡多·皮格利亚
如果这些海岸上有人能被称为文学天才的话,那一定是罗伯特·阿尔特……我在谈论一个将在时间长河中留下名字的小说家……难以置信,他还不为当今大众所熟知。——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美洲西班牙语文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是它永恒的见证:暴力与不公平的见证,集体与个体的见证,现实与虚构的见证,往昔与现今的见证。在美洲,写作总是兼有诗意与政治的功能,写作从来不是一种无谓的游戏,即便在表面看来最形式化的表达中,它也从不逃遁于幻觉中。——《理想藏书》
2020年5月11日 想读 啊。又是高饱和度拉美文学。2020-7-8已买。
费尔迪杜凯 豆瓣
Ferdydurke
作者: [波兰]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译林出版社 2003 - 10
尤瑟夫是个30三十岁的作家,他的作品难为评论界和读者所理解。绝望之际,他昔日的老师平科把他变成了一个十几岁少年,同一群顽童同窗共读。顽童们以幼稚可笑的手段对抗学校陈腐蒙昧的教育……本书通过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揭露和嘲讽了当时波兰社会存在的落后、丑陋、虚假、残酷、阴暗和不平等现象。“费尔迪杜凯”,没有明确的词义,据说是反传统、反媚俗的象征,是作者创作思想和美学革命的一种标志。
2020年5月10日 想读 via李避蛮。
七个被绞死的人 豆瓣 Goodreads
9.3 (34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列耶夫 译者: 靳戈 / 戴骢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8
《七个被绞死的人》是俄国作家安德烈耶夫的小说集,精选作者不同创作时期的11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名篇《红笑》《七个被绞死的人》《墙》等。

安德烈耶夫的小说杂糅多种艺术风格,笔触深入广袤的社会现实内里,在对人物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冷峻描写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流动着纤细的诗 意。安德烈耶夫笔下刻画的人物多为社会边缘人和浮世畸零人,故事罕见、离奇;其叙述风格在俄国作家中也独树一帜,呈现为一贯的紧凑、细腻、迷离,笔墨浓重,直指人心。生活的梦魇、人生的荒诞、天性的孤绝,以及纠缠于其思想里的许多“该死的问题”,促使安德烈耶夫始终探求无意义中的意义。

◎◎◎◎◎◎◎◎◎◎◎◎◎◎◎◎◎◎◎◎◎◎◎◎◎◎◎◎◎◎◎◎

★入选法国《理想藏书》俄罗斯小说前30部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经典书目推荐

★鲁迅受安德烈耶夫影响,创作名篇《药》

★托尔斯泰、契诃夫、勃洛克、高尔基等伟大作家一致赞赏

安德烈耶夫继承并发展了俄国文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且不拘泥于单一流派,博采众家而糅合创造出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高尔基赞誉安德烈耶夫“在俄国文学史上将永远占有自己的一席”。

◎◎◎◎◎◎◎◎◎◎◎◎◎◎◎◎◎◎◎◎◎◎◎◎◎◎◎◎◎◎◎◎

●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如他(安德烈耶夫)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现出灵肉一致的境地。

——鲁迅

●(安德烈耶夫)是从残酷的人生悲剧里见到人道之光的,是从反对消极一方面写出人道之声的,所以见得最为真切,写得最为沉痛,且能感人深远。

——郑振铎

●(安德烈耶夫的)直觉惊人地锐利。对于生活的黑暗面,对于人类灵魂里的种种矛盾,对于本能领域里的种种纠缠,他有不可思议的透视力。

——[俄]高尔基

●列昂尼德•安德烈耶夫的作品我在莫斯科就读了;后来在来雅尔塔的一路上接着读。他真是一个好作家,如果他写得更多一些,他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读者早晚会习惯的,他将是个大作家。

——[俄]契诃夫(1904年4月11日,致奥•克尼碧尔信中)

●(安德烈耶夫)真是纷扰时代的真儿子。十九世纪末俄国人心理上的烦闷与生活的暗淡都在安德烈耶夫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他著作的描写点极广;对于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一一苦思以求解决。……他的一生正当俄国经历了外交失败革命被压之后数年间的失望时期;这几年中灰色的人生,契诃夫带着隐哭声的假笑以诙谐的口吻描画出来,安德烈耶夫则用冷嘲与热泪描写出来。

——茅盾

●(安德烈耶夫:)“我们的不幸,便是大家对于别人的心灵,生命,苦痛,习惯,意向,愿望,都很少理解,而且几于全无。我是治文学的,我之所以觉得文学可尊者,便因其最高尚的功业,是在拭去一切的界限与距离。”这正是他(安德烈耶夫)文学上的宗旨,也就可以代表俄国人道主义的文学者,作他们的宣言。

——周作人

●安德烈耶夫是第一个沿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向、沿着后来的存在主义艺术家们——首先是加缪和萨特——将走的道路前行的人。

——[俄]阿列克谢•波格丹诺夫

●(安德烈耶夫)具有丰富和鲜明的联想,具有在自己身上随意唤起大量鲜明的幻觉的才能,……天才的大小在这方面是同这种幻觉的数量和鲜明性以及如何善于描绘这种幻觉成正比的。

——[俄]卢那察尔斯基

●安德列耶夫早期的怀疑主义是非常迷人的,因为这是淡淡的、非刻意的、赋予其短篇小说以必要的锋芒的怀疑主义,这样的怀疑主义后来发展成了“宇宙性的批判”,发展成了对存在意义的否定。

——[俄]巴辛斯基

●我觉得这就是安德烈耶夫的可贵之处——他总是提出这个问题,每次都提得正确,因为现在俄罗斯这个大孩子向文明提出的正是这个问题,可是谁也不能够做出圆满的回答,以便使他不再紧跟着提出有些冷漠又有些顽皮的问题——“为什么?”。……安德烈耶夫由衷地、不懈地、又是无意识地提出这个问题。时间越久,他就越发有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他自己不只一次可以最成熟地而又最愚蠢地做出回答。

——[俄]勃洛克
2020年5月9日 想读 忽然全首页都在标这本……(白银时代。)
他者的消失 豆瓣 Goodreads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7.4 (80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 译者: 吴琼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用他的文章和书籍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的书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
1.这本书讲什么?
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
(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
(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
(4)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
(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赞”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20年5月8日 想读
大脑健身房 豆瓣
HJÄRNSTARK: Hur motion och träning stärker din hjärna
7.0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安德斯·汉森 / Anders Hansen 译者: 张雪莹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8
用运动赋予大脑新生,针对抑郁、焦虑、衰老、记忆力不佳、压力过大等问题开出的天然处方
Spotify联合创始人与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委员倾情推荐,全球销量破62万册,数次斩获瑞典年度健康大奖的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口碑力作
◎ 编辑推荐
☆重磅的作品
Spotify的联合创始人马丁•洛伦松、国际奥委会 医学委员会委员卡尔•约翰•桑德伯格倾情推荐,12种语言版本热销全球,仅瑞典一国售出27万册。
☆解答更实际的问题
跑步可以提高钢琴水平吗?那么数学和阅读水平呢?
为了提升创造力,我们应该选择散步还是跑步?
哪种类型的锻炼方式能用来治疗抑郁?
☆科学的结构
立足前沿科学理论及研究成果,辅以村上春树、马克•扎克伯格、查尔斯•达尔文、莫扎特等名人案例解释说明,并在每章结尾开出更具针对性的运动“处方”,让读者理解“为什么”,知道“怎么办”。
◎ 内容简介
传统健身房能让我们身体变得更健康,身材变得更健美。而大脑健身房能针对焦虑、压力、专注力、抑郁、记忆力、衰老等问题进行逐个突破。
作者立足脑科学和心理学,将过去5年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分解为简单易懂的内容,依托案例和实验生动地讲述出来。读者将能对大脑产生进一步的了解,明白运动将对每种问题产生何种影响。此外,本书还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实用而具体的建议,对每种问题提出了涉及训练种类、训练时间与频率的“处方”。它敦促你训练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让你的整个身体升级并开始行动!
◎ 媒体推荐
很少有一本书对成人教育和公共卫生如此重要。安德斯•汉森有一种罕见的能力,可以用一种简单而又吸引人的方式来传播科学。
——《健康女性》(Women's Health)
阅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毫无疑问,科学已经证明了运动对大脑有巨大的益处……动一动你的身体,帮你的大脑一个忙吧。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
最好的通俗科普读物。易于阅读,充满了令人惊讶的新研究。
——瑞典本地新闻网(Aftonbladet)
◎ 名人推荐
《大脑健身房》以一种令人兴奋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把关于大脑与运动的前沿科学成果带给了我们。我热情地向那些关心自己或他人大脑的人推荐这本书。
——卡尔•约翰•桑德伯格(Carl Johan Sundberg)医学博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教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医学委员会委员
这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真的很激励人!站在企业家的角度,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锻炼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这真是太有趣了。
——马丁•洛伦松(Martin Lorentzon)全球最大的流音乐服务商Spotify的联合创始人
我读过的几百本关于大脑的书中最好的一本。
——尼尔斯•西蒙森(Nils Simonson),医学博士,外科医生兼作家
2020年5月6日 想读 hhhhhhh深切怀疑看完之后会非常想运动然后继续不运动。
人与国家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夏中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7
这本书关注的主题是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国民。其重点有二方面:一是穿越遮蔽,激活历史记忆;二是张扬现代国家理念,重铸现代社会伦理。
2020年5月5日 想读 via爱在喜马拉雅山脚下。这系列都很好。
三万英尺 豆瓣
8.0 (21 个评分) 作者: 马曳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奴隶社会”公众号每周六火热连载,阅读量突破百万!无数读者随之欢笑也为之唏嘘!
我们都非自愿地从高空降落,
看过磅礴的云层,
躲过惊心的乱流,
方能安稳度日。
生命来来往往,没有来日方长。别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等到那个时候。
——一诺
但愿多年以后 的陈墨与程皎皎,生活中的每一个陈墨与程皎皎,都尚有一点闲暇与心情,过一个春风沉醉的务虚的夜晚,或是于清晨一地鸡毛尚未扬起时,翻一翻《三万英尺》这样的小说。
——Autumn
【内容提要】
这一代年轻人,既可倾心投入,又能抽身而退。
公司与社会,职业与生活,工作与感情,
他们在矛盾中成长,又在割裂后重生。
陈墨只听说, 她攒足了资历以后, 在某一个时刻, 有人会来告诉她, 你在, 或者不在那条通往合伙人的路上。合伙人这个律所之中的巅峰职位,固然美好,然相距甚远,如海市蜃楼。在攒够资历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运气到达山巅。
对程皎皎来说,咨询工作两三年就要上一个台阶,否则就要直接走人。虽然有盼头,但也如履薄冰,旦夕祸福,始终有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不知哪天就要掉下来。
混迹职场日久,两人早已练就一身刀枪不入,宠辱不惊的本领。
对待感情,也渐渐变得云淡风轻,去留随意。
2020年5月5日 想读
少年凯歌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42 个评分) 作者: 陈凯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6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2020年5月4日 想读 好几个首页都提过。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2020年5月3日 想读 via张之琪。2020-7-15更新:已买实体书。
They Say/ I Say... 豆瓣
作者: Gerald Graff / Kathy Birkenstein W. W. Norton & Co. 2006 - 4
"They Say / I Say" shows that writing well means mastering some key rhetorical mov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involves summarizing what others have said ("they say") to set up one s own argument ("I say"). In addition to explaining the basic moves, this book provides writing templates that show students explicitly how to make these moves in their own writing.
2020年4月29日 想读 初级学术写作。
醒来的女性 豆瓣
The Women's Room
8.9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莲·弗伦奇 译者: 余莉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我们来认识一下米拉。
她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是个独立而聪明的孩子。她十四岁读尼采和潘恩,开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学校只得让她跳级。可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最常见的职业是“打字员”,人生的主题则是“家庭”。母亲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人家”。在 一个封闭的小地方,她的聪明和独立却使她成为异类。久而久之,她屈服了。她像其他女孩一样草草结婚,穿紧身褡,学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生下两个孩子,努力让自己做一位“贤妻良母”。丈夫有体面的工作,她也住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房子。她举止优雅,总是面带微笑。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生活的平静表象之下,她正在默不作声地崩溃……
《醒来的女性》是一部反映了整整一代美国女性生存境遇,令每一位普通女性心生共鸣,潸然泪下抑或热血沸腾的小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出版22种语言版本,堪称“小说版的《第二性》”,甚至间接推动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无数女性认为这本书写出了她们一直被压抑的内心世界,甚至改变了她们的一生。
《醒来的女性》曾被改编为电影,并获艾美奖3项提名,之后又被英国BBC改编为广播剧。
有媒体称“你常常会忘了这是一本小说,书中所写的都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书中十余位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女性,仿佛就是我们的母亲和长辈,是身边的朋友,也是你我自身。《醒来的女性》中是我们不曾深想的生活,是那些我们只有和最亲密的知己才会谈论的话题。你不会和人谈起婚后与另一半无法沟通的苦闷,无法说清有时“母亲”和“妻子”这两种身份会让你觉得失去自我,更不必说作为母亲,即使深爱自己的孩子,但也并不像主流讴歌的那样伟大,其实有很多厌烦甚至痛苦的时刻——因为怕被人说“想太多”。阅读书稿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探索精神独立之旅,仿佛自己经历了书中人物的一生般,喜乐参半、五味杂陈,时而为作者的洞察力叹服,醍醐灌顶,觉得找到了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的心理根源;时而对书中女性的命运感同身受,难以自抑地泪流满面。
2020年4月29日 想读 via 女性历史文学bot。多抓鱼买了。
地下室里的黑豹 豆瓣
Panther In The Basement
8.0 (5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钟志清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地下室里的黑豹》是一部记忆小说,据奥兹本人称,它像一座仓库,囊括了自己所有的作品主题。该书以作家的童年经历为基础,融进了丰富的文学想象,用形象的笔法展现了作家对于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使命与道义、民族情感与人道主义准则等充满悖论色彩的问题的睿智思考。
故事发生在1947年夏天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最后阶段,以色列建国前夕。12岁的普罗菲是个敏感的男孩,总希望驻扎在以色列的英国军队能早点撤离,常和小伙伴们想办法把英军吓走。一天,普罗菲因为违反宵禁而被英国士兵邓洛普抓到,他没有处罚这个男孩,只是将他护送回家。军士和小男孩之间就此建立了友谊。邓洛普军士教普罗菲学习英文,并念他最爱的圣经诗篇给他听,而普罗菲则教邓洛普一些希伯来文。但是英军和地下犹太反抗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让两人的友谊有了越来越多的变数。普罗菲更因此被小伙伴们冠以“叛徒”的罪名。这段友谊究竟会如何改变普罗菲的一生?
2020年4月28日 想读
记忆小屋 豆瓣
The Memory Chalet
9.1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何静芝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也都最终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
他写到了童年时代的战后伦敦,回忆自己对伦敦一些公交线路的迷恋,并进而展开了对公共礼仪和战间期城市规划的深思;他也写到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谈及欧洲人观点不一的性别政治,并最终断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一系列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带来的则不仅是对美国文化、历史的评述,更是对自身在晚近年代的身份认同的新体会……他记下的各种成长琐事、旅行见闻和学术生涯的体悟汇成意识的溪流,轻松地荡起波纹,接着又流向各种有趣的方向。
2020年4月27日 想读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严肃感就像色情作品一样,难以定义,但一望便知。它要求言行一致,要求政治责任伦理。所有的政治都是可能性的艺术,但艺术也有艺术的道德。
到坟场的车票 豆瓣
A Ticket to the Boneyard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金波 新星出版社 2006 - 9
我现在没有任何归属,往后也是。我是孤单的存在。当今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第一人,他的作品拥有最多崇拜者、精英分子最爱收藏。
劳伦斯·布洛克上侦探小说界的大师,马修·斯卡德系列是这个世纪最好的侦探小说。——Private Eyes
我阅读马修·斯卡德过程中,感觉像小时候看武侠小说那样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侯孝贤
劳伦斯·布洛克所有的作品都非常有趣……再来一本,劳伦斯·布洛克。——美联社
好书!——斯蒂芬·金
人生,对于那些靠思考过日子的人像是一出喜剧;对于那些凭感觉过日子的人,却是一场悲剧。对我而言,无论怎么过日子都有喜有悲,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逃不掉。
斯卡德还是警察的时候,他的女友、应召女郎兼房地产专家伊莲·马岱被一名完事后不付钱、热爱各种残酷性虐待游戏的恶徒缠上,斯卡德布置了一个陷阱顺利送他入狱。多年之后坏人回来了,开始展开报复,扬言要除尽所有斯卡德的女人,哪怕这个女人他根本不认识,只是因为她也姓斯卡德,斯卡德本人则是最后一个牺牲品。
这是新星出版社强力推出的“午夜文库”系列之一,该系列遴选150部侦探小说史上最纯粹、最经典、最具智慧的作品,让阅读成为娱乐,让阅读成为冒险,让阅读成为智能训练。喜欢阅读侦探小说的读者还可以加入新星出版社的“午夜俱乐部”,参加很多读书活动。
作者劳伦斯·布洛克被誉为“在纽约游走的忧郁灵魂”,很多精英分子为之迷狂。侯孝贤把他的书推荐给梁朝伟,后者希望扮演他笔下的角色;朱天心说布洛克——“他是类型小说大师,又是一位不愿驯服的抗拒的越界者”……四十年来,布洛克伴随着落魄固执的马修·斯卡德,还有绅士大盗伯尼·罗登巴尔、睡不着觉的密探伊凡·谭纳、冷酷杀手凯勒,见证了纽约最极致的繁华与罪恶。即使第一页就暴露了凶手,对他的作品也没影响。有人说,布洛克的本领是先在血腥里看见恐怖,然后把恐怖化成悬疑再在悬疑里寻求理解,理解杀人者为何而杀,被杀者因何而死。
2020年4月27日 想读 我是私家侦探,但没有执照。我爱漂亮女人,更爱烈酒波本。我不是正义的化身,更不想当救世主。我总会把用血换来的钱捐给教堂。但上帝始终把我抛弃。
余下只有噪音 豆瓣
The Rest Is Noise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历克斯·罗斯 译者: 郭建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关于现代音乐的是非从未消失。在毕加索和波洛克的画作售价过亿的时候,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祭》以降,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仍在向听众传递不安的涟漪。现代音乐无处不在。先锋之声在好莱坞的惊悚电影配乐中大行其道,从地下丝绒乐队开始,极简主义对摇滚、流行和舞蹈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纽约客》的杰出音乐评论家亚历克斯·罗斯照亮了这个秘密的世界,并展示了它如何弥漫于20世纪生活的每个角落。
《余下只有噪音》讲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抵制对古典主义的过去的崇拜,与广大民众的冷漠作斗争,并违抗独裁者的意志。无论是用最纯净的美来吸引听众,还是用最纯粹的噪声来打击听众,作曲家们一直都洋溢着当下的热情,拒绝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式微艺术的刻板印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也纳到20世纪的巴黎,从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的俄罗斯到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市中心,罗斯将20世纪的历史及音乐编织在一起,在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更广泛的文化之间建立了启示性的关联。通过他所讲述的音乐,《余下只有噪音》重述了20世纪的历史。
2020年4月25日 想读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7 (203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20年4月2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