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ggle - 标记
稍息 豆瓣
8.6 (10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老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意大利摄影家老安在华40年首部摄影集。
190张照片,记录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稍息年代”,
普通中国人如何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将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
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陈丹青、余华、刘小东、顾铮、彭磊、李静、冯梦波等推荐
————
本书收录了意大利摄影家老安(Andrea Cavazzuti)1981到1984年在中国拍摄的190余帧照片,记录下了那个“稍息年代”里中国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照片里的中国,刚刚走出动荡不安的岁月,尚未来得及拥抱传真手机网络等工具。那是一段罕见的、短暂的沉静时刻,人们在喘一口气,准备跃入即将来临的狂热。
老安的摄影,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端正的构图里,在有限的画幅中,捕捉无穷无尽的细节。它们无意于报道与解释,却留存下一个时代的气氛。我们将在这些照片中目击自己的记忆,也将看见我们的遗忘,并重新发现有待省察的生活。
本书还收录了陈丹青、刘小东、顾铮的评论文章,老安与奥利沃·巴尔别里、彭磊、冯梦波的对谈,以及老安用中文撰写的风趣幽默的散文作品:《气呼呼的小词典》。
————
这些照片极其珍贵,它们干净,有内涵。既不首肯,又不否认,而是设身处地。
——奥利沃·巴尔别里 [摄影家]
你有过瞢忪发呆的时刻吗——忽然忆及很久前的一幕,陷入深深的、长久的发呆,没有思绪,不带情感,只是呆呆“看见”了自己的记忆——这时刻,就是老安的摄影。太动人了。他成功地使观看者忽略,以至不发觉他的照片如何动人,就像照片中的人没发觉他。
——陈丹青 [画家,作家]
老安的照片,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是弥足珍贵的记忆。在这一张张或安静或活跃的黑白照片里,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如何挣脱束缚,小心翼翼走向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余华 [作家]
老安从来不骚扰他眼前景观,从来不把镜头推得更近,从不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前。老安总是保持和物象间礼貌的距离,摈弃滥情、摈弃抱怨、摈弃明辨是非,像个过来人,不愤怒、不嘲讽……
——刘小东 [画家]
老安用照相机插入现实的瞬间,可能是一个相当暧昧的瞬间,是一个并不说明什么的瞬间,但就是这个瞬间,可能抽出、保留了某个时代的某个时刻的气氛,观者可以据此确认时代。
——顾铮 [摄影评论家]
老安的摄影,宛如契诃夫式的戏剧:散漫,无中心,在一个意义稀薄的日常空间里,重要性大致相当的主人公们微弱地行动着,无所事事,波澜不惊,却在剧终,一切富有韵律、貌似熟悉的细节蓦地发生核聚变,轰然达成一个诗意而陌生的象征。
——李静 [作家]
看老安的照片,给我那种小时候在中国到处转悠的感觉,每个地方完全都不一样……这么素、这么平淡的照片,现在看起来反倒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比较时髦的感觉。
——彭磊 [导演,音乐人]
老安的照片几乎没有碰出来的东西,里面都有看头。
——冯梦波 [艺术家]
2022年2月16日 想读
苍炎 豆瓣
蒼い炎
6.8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羽生结弦 译者: 虞雪健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1
本书叙述了羽生结弦从年幼滑冰到青少年组,到成年组,关于成长,关于每一次大赛的心路历程。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遭遇了前所未见的巨大天灾,在地震发生的当时,羽生结弦正在距离震央不远处的仙台进行训练,足下踩著冰鞋奔驰出冰场的他,成为了广大受灾户的一员。面对残破的家乡与半毁的练习场地,他一度质疑是否要继续运动生涯,然而想到自己的努力或许能够带给其他人勇气,即便必须流浪于各地、辗转地争取练习场地,羽生仍然坚持了下去并在隔季的赛场上,成为日本年轻的世界锦标赛夺牌者,甚至在3年后成为了奥运冠军。 羽生在当中将一一分享自己从4岁开始接触滑冰到17岁时在国际崭露头角为止的滑冰经历、崇拜的选手、将来的梦想、在震灾时当下的心境等等内容,让读者能够了解这位仍持续在创下历史的、年轻选手的奋斗轨迹。
2022年2月15日 想读
芭蕉百句 豆瓣
作者: 松尾芭蕉 译者: 鄭清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3
《奧之細道》後,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經典名作
──《芭蕉百句》,中文世界首度譯出
三大名家絕佳組合
作者:松尾芭蕉 日本俳諧大師、世界聞名俳句大家,享有「俳聖」之譽。是「元祿文化」的旗手。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媲美中國「詩聖」杜甫。
譯注:鄭清茂 美國麻州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日本文學研究專家。
繪圖:莊因 知名作家、書畫家、史丹福大學退休教授
俳句是日本特有的文類,
松尾芭蕉是把俳諧推展到最高峰的中心人物,
在日本文學史上有「俳聖」之稱。
貴族氣的「雅」趣,加上庶民性的「俗」味,
創造了一種雅俗共創共賞的藝術形式。
俳句興起於16世紀中葉的室町時代末期,盛行於17、18世紀的江戶時代;流傳至今,歷久不衰。甚至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所謂漢俳或歐美haiku的出現。
現在所謂俳句,原稱發句,指俳諧連句之首句,基本上沿襲了和歌連歌的體式。但是在素材、表現理念、審美意識各方面,產生了明顯的質變。就是在不完全放棄貴族氣的「雅」趣之下,積極吸收了庶民性的「俗」味,創造了一種雅俗共創共賞的藝術形式。
俳句的原形為日文「五‧七‧五」三行,共十七音節,稱上五‧中七‧下五。由鄭清茂先生譯注的《芭蕉百句》則一律以漢字「四‧六‧四」十四言譯之;文白不拘,希望能夠表達俳句特有的詼諧輕妙之趣。
松尾芭蕉在日本古典「幽玄」的美學基礎上,廣泛採用漢詩漢文的典故與詞句表現、傳統和歌所不詠的諸多素材、民間生活的俗語俗藝俗習等,而且提出了所謂「佗わび」、「濕しほり」、「寂さび」、「細ほそみ」、「輕かるみ」的俳諧理念,並展開俳諧風雅「不易流傳」之說。而且身體力行,傳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芭蕉百句》按年代先後編排,譯成漢語,並附簡單注釋、原文及其漢字漢詞假名注音,以為鑑賞之一助。
2022年2月7日 想读
松尾芭蕉散文 豆瓣
作者: [日本] 松尾芭蕉 译者: 陈德文 作家出版社 2008 - 9
本书是日本文坛一代宗师,被芥川龙之介盛赞为“《万叶集》以后的最大诗人”、被日本人尊为“俳圣”的俳句诗人、散文家松尾芭蕉[宽永二十一年(1644)—元禄七年(1694)]的散文与俳句集,收入了芭蕉的主要代表作品。
本书共有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纪行·日记”,后一部分是“俳文”。“纪行·日记”包括松尾芭蕉著名的《奥州小道》及《野曝纪行》《鹿岛纪行》《笈之小文》《更科纪行》《嵯峨日记》六篇著作,“俳文”约占全书一半,共一百一十八篇。松尾芭蕉之思想、情感、经历、观感皆在其中。
书中还收入了与芭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俳句诗人、画家破笠、与谢芜村、许六、上村白鸥、英一蝶等人所作的芭蕉形象图以及芭蕉手迹,共计二十余幅。彩色印刷、制作精良。
2022年2月7日 想读
故乡飘已远 豆瓣
作者: [韩] 朴婉绪 译者: 李丽秋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朴婉绪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92年由韩国熊津进出版社出版,目前已被翻译成德、日和法语等多种语言。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为今天的读者勾画出过往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貌,并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人的命运以及社会压抑个体的凄绝和恐惧。 作家以自画像的方式从在松都度过的童年时代开始,描写了进入汉城之后的生活和大学期间战争爆发而不得不中途辍学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环境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以及战争体验如何改变了一个少女的生活,同时描绘了少女成长的同时在社会中寻找自我的过程。故事发生在1931-1950年的韩国,这是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二战和朝鲜战争的时期,展现了作者脱离传统大家庭、体验战争和哥哥之死的经历。作品于细微中见宏大,以点带面地勾画了时代的巨幅画卷。作家以她那深邃的笔力,向心灵深处挖掘人类普遍拥有的成长经,对于故乡的审视、眷恋、再评判,对于外部世界的殷切的向往,对于成人世界的期待和模仿,令读者获得心灵的慰藉。
2022年2月4日 想读
疯人辨护词 豆瓣
作者: [瑞典] 斯特林堡 译者: 李之义 2005 - 5
《疯人辩护词》与斯特林堡的其他作品不同,不仅是一部现代心理分析小说,更是一部解剖他婚史隐私的传记。
小史以第一人称叙说的手法,围绕与第一位妻子西莉·冯·埃林相恋到分手的痛苦过程,刻画了众多人物的深层心理。作品中,现实与内心自然巧妙地结合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地显示了斯特林堡的创作艺术。
斯特林堡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说:“我觉得我似乎在梦中行走,是创作还是生活,我无法区分;当我马上要清醒的那一刻,我不是陷入因良心责备而发疯的泥坑,就是想自杀。”
2022年2月3日 想读 伯格曼和蒙克的灵感来源是斯特林堡。他的《梦》想在本质上重现梦境,这种非现实主义戏剧被称为表现主义。
红房间 豆瓣
作者: (瑞)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译者: 石琴娥 / 斯文 译林出版社 2007 - 1
这部长篇小说是“现代戏剧之父”、世界文学大师、瑞典著名作家斯特林堡的力作,重点讲述了十九世纪瑞典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艺术家在社会上立足、谋生的艰难历程,他们的艺术探索与社会的奇特碰撞,他们的炽热爱情受到匪夷所思的愚弄…对瑞典的政府议会、银行证券、慈善机构、新闻报业、剧院酒吧等等各个社会层面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在大师冷酷无情的调子背后隐藏着一种对世界的怜悯,一种暗中的悲伤,同时流露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2022年2月3日 想读
玻璃珠游戏 豆瓣
Das Glasperlenspiel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徐进夫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8
《玻璃珠游戏》是黑塞毕生的压卷精心杰作,也是他一生最后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描述主人翁克尼克在艺术的理想国成为最佳珠戏导师的过程,全书通过完整的奏鸣曲的结构,把主人翁的出生、感召、修业的心路历程淋漓地勾勒出来,可以说是黑塞毕生文学
的高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总结。这部小说出版三年后,黑塞荣获地位崇高的歌德文学奖,同年又获得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部小说是了解黑塞思想的锁匙,也是他一生文学事业的天鹅之歌。
2022年2月1日 想读 《雕刻时光》:真理只能体验。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7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22年1月21日 想读
攝影的人, 在路上 豆瓣
攝影的人, 在路上: 顧錚的上海街頭攝影
作者: 顧錚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3 - 5
國際著名攝影評論家──顧錚
首部攝影專著在台出版
收錄多幅台灣作品
◎顧錚街頭攝影語錄
──城市本身在我們刻意忽略之下,其實有著絲毫不亞於山野的魅力。城市的街頭或街頭生活同樣有著絲毫不亞於山鄉郊野的風物人情,只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發現日常的魅力,就是挑戰我們的感受力,挑戰我們感受日常、感受日常生活之美的能力。
──我不願我的照片和那麼多的照片一樣,一頭伸進『精巧』的繩套裡自盡。當一切失去生命時還有什麼?自我?
──想想我現在居住的中國第一大城市,除了充盈的物質、橫溢的物欲與權力的無節制炫耀之外,窮得就只有那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高樓了。
一九八○年代,中國處於啟蒙和求知的年代,顧錚創立了「北河盟」攝影團體,風格前衛的作品,還曾遭到官方的「關切」。二○○六年十月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進行半年的交流,認識了許多日本攝影家,尤其有機會近距觀察森山大道的工作方式。除了攝影,身為國際著名攝影評論家的顧錚,至今編著過多本攝影理論和評論專著,這本書即是他自身街頭攝影經驗的集大成。
街頭攝影家就像「遊手好閒」的人,他帶著意識觀察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片斷,卻又等待意料外的快門機會出現。中國著名攝影家、國際知名攝影評論家顧錚首次在台灣出版集結多年的街頭攝影創作和個人攝影心法。
綜合各街頭攝影家的精髓,顧錚提出了自己解讀城市語言的角度:
◎身體和城市的交融、滲透
◎在夜裡找回被陽光刪除的人事物
◎交錯的錯謬元素
◎尋找陌生人的視線網絡
◎看見物的召喚和誘惑
◎女性是城市生活品質和時尚的指標
◎真實和虛假影像的對話
除了闡述街頭攝影的精髓,本書亦指出街頭攝影和城市發展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性。街頭攝影不斷觀察著社會面貌的變化,從集權社會城市一片灰色,到自由社會城市的五顏六色;街頭攝影隨著城市愈來愈多的摩天大樓而採取仰角取景。此外,顧錚也透過作品比較了上海、京都,和紐約社會的不同特質。街頭攝影嗅得出一個城市的味道。
2021年11月23日 想读
街头摄影的必练20课 豆瓣
The Street Photographer’s Manual
作者: 大卫 吉布森 译者: 谭平 大雁出版基地 2014 - 10
攝影一定要拍人嗎?如何營造空蕩的美感?鏡射、倒影,如何靈活應用,比拍到真人更耐人尋味?如何等,才能等到好照片?如何跟對人,竟能跟出決定性瞬間?跟蹤五分鐘以上,不僅不實際,拍不到好照片,還會嚇到人?大師都是抓什麼時間點下手?人多好拍,還是人散才拍?藍天也有一種姿態嗎?是否值得拍攝?布列松的作品主題,其實是幾何構圖?這些看似非技巧的攝影眉角,其實才是拍出好照片的主因?!「熱鬧」、「安靜」、「抽象」、「靜止」、「主題」,作者歸納出的這五大主題,背後暗藏著捕捉影像的根本法則,更是攝影新手一定要練的拍攝計畫。
本書也精選20位世界當代攝影新銳的作品,帶領讀者認識街頭攝影的拍攝現場與演變。不談機型、不談構圖,直接看穿攝影的本質,進而頓悟影像觸動人心的技巧,實際應用在日常的拍攝之中。例如:布列松的作品其實並非總是仰賴人,只要看過他的攝影集,就會發現他真正的主題其實是幾何。從英倫運河上方海鷗飛翔的天空,到日本一條小溪中強烈暗示陰陽概念的漩渦,甚或他在1960年代拍攝自己亂亂的被窩和一份報紙,都可以看出這個傾向。
2021年11月23日 想读
浮士德 豆瓣
9.1 (2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钱春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歌德,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的四大文豪。《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2021年11月20日 想读 在《浮士德》中,他对占有与存在两种方式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戏剧性的描绘——《孤立无援的现代人》,198页。
A・亚当斯论摄影 豆瓣
作者: 谢汉俊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9 - 5
A・亚当斯(Ansel Adams)是美国的一位杰出的艺术摄影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摄影教育家和摄影写作家,在国际影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他一生中,出版了数直种摄影著作和摄影作品信要。到了晚年,他又重新编写了一套《A・亚当斯摄影新丛书》,这是他几十年摄影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这本《A・亚当斯论摄影》,主要就是了材于这套“新丛书”的第二部专著《论底片》(The Negative)一书(1981年版)的内容。因书中谈的实际上是摄影中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且很有独特的见解。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摄影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Photography
8.6 (11 个评分) 作者: Bruce Barnbau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2
巴恩博编著的《摄影的艺术》是经典之作《摄影的艺术》的最新修订版(原版于1994年出版),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最具可读性、最易理解和最全面的摄影教科书。现在,它已经更新了数码摄影的内容。这本书有超过100幅黑白和彩色摄影的插图,还有各种图表,可以帮助初学者、进阶者乃至高级摄影师找到自己的摄影表达方式。Bruce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以高人一等的姿态进行论述,而是以清晰、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数码和传统摄影的创作技术。他还超越了技术层面,深入地讨论了有关摄影的哲学、表达方式以及创意的内容,这往往是其他摄影书避而不谈的内容。 Bruce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风景和建筑摄影师之一,同时又是摄影领域最优秀的导师之一。《摄影的艺术》是其摄影教材的化身,经过35年的发展、演变和提炼,它已成为一本在未来多年内仍将具有持久意义的、价值无可估量的摄影参考书。对于有想法的摄影师,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明室 豆瓣
8.5 (27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赵克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9.1 (2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此文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本雅明的思想根植在犹太教卡巴拉神学传统中,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受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影响,形成独特的文风,行文凝练,意象交叠;称为“意象的辩证法”,既为时人称叹,又不为时人理解。今天,大多数激进思想家和文人的身价都在下降,本雅明却独享出人意料的运气与声望,此中奥妙;颇堪回味。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摄影构图学 豆瓣
Photographic Composition
8.5 (16 个评分) 作者: 【美】本·克来门茨 / 大卫·罗森菲尔德 译者: 姜雯 / 林少忠 长城出版社 1983 - 1
这本书看似年代久远,但在当时是最全面和系统的佳作,特别是为了培养摄影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高其审美能力,作者提出的多种实验手段和训练方法,更是匠心独造。读者如能照着去做,一定会获益匪浅。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珍藏布列松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 译者: 刘莉 / 张晓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0 - 5
“对我而言,摄影是心智、直觉与身外世界在取景框中的一次相会。摄影是一种生活方式。”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本书是目前所有关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出版物中资料最丰富、最详实的,《珍藏布列松》一书首次汇集了以前从未被收集在一起的全套资料。。内容涵盖如此之广泛,除了摄影,还有电影及绘画作品,以及布列松的家人和朋友给他拍的生活照。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早期拍摄的照片,其中一些未曾发表过
•精心陈列的老照片
•构成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摄影作品精华的精选照片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拍摄的影片,或者关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影片
•书籍、专题论文、故事、代表作品选,总而言之就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在印刷品领域所产生的一切,并首次收录了复制这些摄影作品的出版物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最近三十年创作的绘画作品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对童年和家人的回忆。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个在不经意间成为神话的人,到底是什么人?他从不停止工作,在摄影界留下了个人的印迹:严谨的分析,形式与本质的完美结合,如此完美,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描述日常生活或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事件,才能描绘某一处风景,才能刻画某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声名显赫,举世公认,无论是在专家、专业人士还是大众眼中都是如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70岁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想要重新捡起自己最初的爱好,于是不再奔走于世界各地。从年轻时起,绘画和素描就是他最为关注的,自然而然地,他将一种活动与另一种活动相结合。很快,在那些最著名的展览馆,人们看到他的绘画和摄影作品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出现。就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其动机也更加令人难以琢磨,尽管他的立场没有丝毫矛盾之处,他的选择没有任何犹豫不决,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政治上。
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编写一部完整的作品集的想法令人难以抗拒。
因此,《珍藏布列松》一书首次汇集了以前从未被收集在一起的全套资料。
我们希望发挥自己的全部活力,对“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这究竟是什么人?”这个问题做出回答,这样的活力曾经并且仍然伴随着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一个超越传统的人,摄影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豆瓣 Goodreads
8.8 (4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南图片社 / 读库 编选 译者: 读库 新星出版社 2015 - 8
这本图册选取玛格南图片社以阅读为主题的历史图片百余幅,作为读库十周年特别纪念,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之美。图片以时间排序,上限始于二战期间,下限终于二十世纪末。书中既有伦敦的流浪汉,又有巴黎的绅士,还有纽约的老者以及秘鲁的摊贩……虽然主人公种族、身份各异,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共同的情感和气质流淌在全书之间。书为圆脊精装,内封用的是红色牛津纹纸,并配了外封保护。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m/reading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8.9 (8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