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东史 豆瓣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作者: 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 / 劳伦斯·戴维森 译者: 哈全安 / 刘志华 东方出版中心 2015 - 4
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劳伦斯·戴维森编著的《中东史》是《东方·剑桥世界历史文库》丛书之一,是一本有关中东地区的通史。内容包括伊斯兰机构和文化的演变;西方的影响;中东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独立的斗争;海湾战争及之后的巴勒斯坦问题等。
五胡十六国 豆瓣
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の民族大移動
作者: [日]三崎良章 译者: 刘可维 商务印书馆 2019 - 1
用另一种角度讲述分裂时代中的融合,从棱角间,搜寻民族起伏变化的迁徙历史。
★编辑推荐:
大分裂时代中的融合,可以搜寻到边缘地区民族间起伏斡旋的斗争和生活,帝王将相耍花腔一样登场,王朝暴雨般开始停止,庶民百姓无奈迁徙与流落。这肯定是一段热闹的历史,也残酷、也冰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五胡十六国时代背景为主题的学术论著。主要整理日本学界字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五胡十六国研究,将去分成草创期的五胡十六国研究、五胡十六国研究的展开以及现代的五胡十六国研究三期,且详细介绍了三个时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课题以及待突破的瓶颈。
★前言
在公元前后各二百年的时间内,统治中国长达约四百年的汉帝国于二二〇年彻底灭亡。此后,直到六世纪末隋文帝统一中国的约三百七十年间,在中国曾同时并存过两三位或更多的君主,有时甚至还有非汉人的君主,这就是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在三世纪末期至五世纪中期,中国北部进入了最多曾有十个国家并立的、被称作“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时代。而且,这一时期,不仅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以匈奴为首的多个少数民族也非常活跃。在同一时期的欧洲,由于日耳曼民族的迁徙,罗马帝国开始衰退并分裂为东西两部,日耳曼民族的部族国家逐步建立。而当时的欧亚大陆也正处于一个所谓民族的时代。
日耳曼民族建立的诸部族国家中的大多数最终被其中之一的法兰克王国统一,西欧世界逐渐形成。因此,日耳曼民族的迁徙被评价为关系到现代欧洲格局的成立。然而,与日耳曼民族的迁徙相比,至今对五胡十六国的负面评价较多。试看一下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史、东洋史、亚洲史等通史类书籍中,涉及这一时代的章节名称,以及标题等,其中“乱华”、“乱离”、“混乱”、“动乱”、“纷乱”等伴随有“乱”的词汇不绝眼帘,甚至还存在“蛮夷共乱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屈辱”等表述。不只是日本,在中国与韩国的通史类书籍中也能见到这种倾向。实际上,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有多个政权并存,而不是由集权的、强有力的皇帝统治着中国。然而,这就真的应该被非难或是被否定吗?如果从接受了天命的天子来统治天下这一中国正统王朝意识,以及传统的中国史观点来看,这个时代也许应该被视为混乱的时代而遭到批判。可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不必惯性地沿袭这一认识,如果打破旧有的思想壁垒,我们将会感到这是一个别具魅力、满载着各种可能性的时代。并且,五胡十六国是一个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强调自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社会与文化,进而形成新的中国的时代。
举例来说,在这个时代建立于中国大地上的诸国家,以及中国国内的诸国与朝鲜半岛、西域等周边诸势力之间,构筑起了以册封关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世界帝国”唐王朝的成立正与此有关,甚至支撑着唐王朝的各项制度,如作为军事制度的府兵制、土地制度的均田制等,其源头均可追溯至五胡十六国时代。另一方面,如果关注到墓葬中的画像和俑等,可以发现相对于汉代女性所穿的由上衣、下裳连在一起的宽松的深衣而言,这一时代以后的女性则着短上衣与长裙子组成的长裙短衣,皮肤裸露在外的部分较多。另外,男女均穿着像裤子一样胯部分开、便于骑射的袴褶服,即使在女性中也开始兴起骑马、打马球等活动。而且,佛教在这个时代的普及使得不见于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佛教寺院景观出现在了唐都长安之中。像这样在政治、社会、宗教上的变化是通过五胡十六国时汉族、非汉族的大规模迁徙、融合形成的,也就是说,五胡十六国正是造就了此后中国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抹去一直以来对于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负面印象,展现一个诸民族实现自我、建设崭新中国的肇始时代。以此为基础,本书希望揭示中国社会正是凭借多民族的活动、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全书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将梳理五胡十六国时代以前少数民族的发展动向,中国王朝特别是东汉与曹魏、西晋应对少数民族的措施。第二章将考察五胡十六国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第三章将以政治的演变过程为中心,叙述“十六国”的兴亡变迁。据我所知,至今在日本尚未出版过以五胡十六国时代为主题的通史类书籍和基础性读物。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会难以把握“五胡”诸民族、“十六国”诸国究竟拥有哪些特性,塑造了怎样的历史。所以这一章稍显繁杂,将分别概述各个国家的发展动向。
随后,第四章将从五胡十六国与周边的朝鲜、西方、北方之间的关系,佛教的发展,以及“十六国”与东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探讨“十六国”以及“五胡”是如何在中国进行自我定位的。第五章将探究这一时代中人群整体的迁徙轨迹,并在第六章中通过文字资料与墓室画像两个方面来考察作为这一迁徙结果的诸民族融合的实态。以此,终章将展望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诸民族,以及这些民族的迁徙、融合对此后时代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境内的民族大迁徙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笔者希望通过此书,来追询这一问题的答案。
精彩内文选读
(节选)
以一八四年黄巾之乱的爆发为契机,中国呈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居住于长城之内的乌桓也受到影响。当时乌桓主要居住于幽州,而当时幽州牧(长官)为宗室出身的刘虞,于是避乱的汉族难民涌入到幽州。作为群雄之一的公孙瓒在一九三年杀死刘虞,一九九年群雄中的另一位领袖袁绍又杀掉了公孙瓒,占领幽州。这期间在乌桓统治势力中,辽西的丘力居于初平年间(一九〇—一九三)死去,其侄蹋顿统帅了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的乌桓,这一势力被称为三郡乌桓,其曾与袁绍联合扩大了势力。不过,在二〇〇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败于曹操,又因为二〇七年蹋顿在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被杀害,乌桓陷入灭亡的状态。于是曹操获得了蹋顿麾下的二十万乌桓人,并将其中的作战人员编入自己的军团。他们在曹操麾下大展身手,被称作天下名骑。
鲜卑与乌桓一样为东胡后裔,但其是从晚于乌桓的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在中国史料之中的。这是因为西汉时代鲜卑活动于乌桓北方的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其在当地以游牧、狩猎为生。至东汉初年,当乌桓迁徙至东汉领域之内后,鲜卑才南下到达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的长城附近,最终在中国史书中登场。鲜卑曾与南匈奴、乌桓等联手一同侵扰中国,反过来其也被东汉利用来对抗匈奴。在一世纪后半叶,鲜卑与东汉保持了稳定的关系并试图扩大自身的势力。北匈奴西迁后,鲜卑还进入了作为匈奴故地的蒙古高原中、西部。在此之后,鲜卑于一二二年侵犯了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北部的雁门、定襄直到山西省中部的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此后在二世纪前半叶,鲜卑对于东汉时而降附,时而侵扰,其还与南匈奴、乌桓等反复展开了合作和对抗。
氐族原本居住于现在的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西南部、四川省北部地区。与羌族相比其农耕化发展得较早,在西汉时代就已开始转向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形态。由于西汉武帝设置武都郡(今甘肃省成县)等政策的实施,氐族中的大部分隶属于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等渭水上游一带的郡。进入东汉后,政府对于氐族没有进行像对羌族那样的大规模征服和强制迁徙,而是采用了安抚政策,因此两者间关系相对安定。
原生活于蒙古高原北方的突厥系游牧民族丁零在西汉时代曾处于匈奴的统治之下。匈奴南北分裂后,丁零在一世纪后半叶迁徙到了蒙古高原北部。当时,由于鲜卑正向蒙古高原扩张,阻止了丁零的进一步南下。不过在鲜卑的檀石槐死后,丁零趁乱再次南下,到达了长城附近。此后,二一二年丁零与乌桓、鲜卑等一同加入了曹操攻打孙权的战争,如此一来其开始参与到中国内地的局势之中。随后在三国时代中,丁零追随鲜卑,与此同时也保持着与曹魏的交往,其中的一部分还迁至中国内地居住。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豆瓣 谷歌图书
Sakamoto Ryōma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马里乌斯·詹森 译者: 曾小楚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 改变日本历史的传奇武士——在日本,坂本龙马被誉为完美的民族英雄,是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人盛赞的维新志士,甚至位居“改变日本历史的伟人”第一位。如此传奇的人物,究竟有何样的人生经历?幕末的大潮中,偏远农村出身的龙马,如何一步步走入时代中心,接触大人物,并青史留名?
★ 许知远作序推荐 了解明治维新不可或缺的经典——“在冬季的江户,他们身穿薄薄的便服,光脚踩着木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他们不修边幅,而且大肆挥霍,必要时也不是不会向商人借款或者干脆强取豪夺……作为一群没有计划的革命者、正在寻找领袖的追随人,他们在摸索一个更有机会出人头地的社会。”
★ 行销五十余年的学术著作,《剑桥日本史》主编詹森代表作之一——著名日本研究专家、日本文化功劳者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首任系主任马尔乌斯·詹森的重要著作。司马辽太郎也参考的权威学术作品。
★ 丰富的细节和实物,还原坂本龙马真实的面容——本书收集几乎全部的一手资料,通过坂本龙马的书信等,描述他丰富的一生。他是提出明治政府施政方针草案的武士,也创办了日本第一家公司;他是萨摩、长州联合进而倒幕成功的关键推动者,也是开启新婚旅行的第一人。
坂本龙马首次提出“日本国”概念,他的“船中八策”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构架;他促成互为仇敌的萨长两藩联合,并提出“大政奉还”口号,和平推翻了德川幕府几百年的统治;他仰慕西方科技,深怀民主思想,创建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公司,还自学法律与外国人对峙公堂。
然而,就在明治维新大幕拉开的几个月前,坂本龙马于京都遇刺,备受赞誉的天才流星般突然陨落。
百年之后,坂本龙马借着历史小说和影视剧复活,声誉日上,成为人尽皆知的民族英雄。这种小说与影视剧中的形象,与真实的坂本龙马是否一致?来自僻乡僻壤的低级武士如何成长为维新领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详细勾勒坂本龙马和中冈慎太郎的一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还原明治维新前夕的时局。真实的经历未必传奇,但依然令人振奋。
华南海盗 豆瓣 Goodreads
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穆黛安 译者: 刘平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该书超越了以往论述政治史、军事史的常规模式,对清史研究者具有方法论上的启迪作用,同时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广东沿海固有环境的广阔优美图画……讲述了一段引人入胜、富有刺激的奥德赛式的历史。
——《亚洲社会经济研究》
在北京和台湾两地大量档案的基础上,穆黛安对海盗组织和海盗生活的描写,会令社会史学家们读起来饶有兴味。
——罗友枝(Evelyn S. Rawski)
清中期拥有数百上千艘帆船和成千上万由男人(以及女人)组成的中国海盗,其数量规模看起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海盗都要超出几倍。然而,很不相称的是,无论是在本书所述海盗插曲之前还是之后,尽管海盗活动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五彩斑斓,但中国相关的传说很少。迄今为止,这些中国海盗一直被历史所遗忘,我们应让这些男男女女的生命重新鲜活起来。该书是美国女学者穆黛安送给中国读者的一份礼物。作者曾实地探访海盗巢穴,利用大量中、西方文献和档案资料,对1790—1810年间华南沿海的海盗集团产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海盗的组织、规模、活动、结局和影响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穆黛安批评了当时中国人尤其是清政府的海洋观,并指出清政府在平息海盗过程中的剿抚之策及其以后所执行的水师制度与海防政策,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从那以后,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开始一步步被洋人逼迫着、推搡着走上一条充满悲情的近代化道路。此外,华南海盗的活动还直接影响到越南阮氏王朝取代黎氏王朝的改朝换代,对于这一历史,该书也予以充分的论述。该书当是这么多年来非常卓越的研究中国华南沿海区域历史的著述。
★编辑推荐:
海盗横行是海上贸易的大敌。许多国家如西班牙、英国、荷兰都曾备受海盗劫掠的困扰。对海盗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出国家对海权的维护。清朝中叶,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地区都受到海盗侵害,航行于南海海面上的中外商船、渔船屡屡遭到海盗的劫掠。虽然,官府屡屡出动水师打击海盗,但是往往收效无几。之所如此,正如作者深入史料所揭示的那样,海盗具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备受主流社会歧视的疍户、渔民都成为海盗的人力来源,许多从事水上劳作的百姓,在天灾人祸之际,转而从事海盗行动。海盗的船上生活,毫无诗情画意可言,不仅要面临着随时可能命丧官军刀枪之下的风险,还要忍受船上缺少衣食的恶劣生活,而且围绕分赃的矛盾,海盗彼此心怀异志,相互戒备,屡屡爆发内讧。
从清政府角度而言,清政府虽然海权意识淡漠,但是对打击海盗不遗余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有效行使。清政府在打击海盗问题上徘徊于剿抚两策,既表明清政府对海盗的形成根基认识不足,不可能有效地铲除海盗根基,也反映出清朝海上军事力量的严重薄弱,虽然海盗次第或降或灭,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清军水师战斗力不足和装备落后的状况,从而预示了未来的鸦片战争之败。
★精彩试读
海盗的海上生活扫描
海盗联盟中的绝大多数普通匪众,就和此前活跃于江坪的那些海盗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贫苦渔民。从服装上来看,是很难把他们与水上世界其他下层社会成员区别开来的,稍有不同的是,海盗们不戴帽子,穿着黑色棉布长衣。b 他们加入匪伙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些人显然热衷于以当海盗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另有一些人是为了寻求与岸上单调乏味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海上冒险,大部分人看来则是由于难以忍受清朝官员的专制压迫和苛捐杂税而被迫下海为匪的,因为有一份遍及广州和澳门的揭贴声称,彼辈下海为匪,皆因“官吏人等均怀暴虐之心,只知榨取民财,不管百姓死活”所致,在这份文告中,一些海盗表现出了对所受劳役和捐税之苦的愤怒,而另一些人则对那些无力防范罪犯和土匪,只会骚扰百姓的地方官吏表示不满。
联盟中还有一些“穿着体面”的有钱人,其中有一位还略通英语,并声称自己去过英国。然而,这些毕竟只是例外,大多数人参与海盗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求经济利益。到1806 年时,成群结队投奔海盗联盟的新成员已经“很难加以仔细甄别”了,这些人——主要是渔民——或五人十人一伙,或数十人上百人一队,络绎不绝于途,纷纷涌入联盟。起先,投奔联盟的人员似乎来去自由,有些人甚至只待上一两个月便离去了。但到1807 年时,海盗首领规定入伙者须待上八九个月,否则予以拒绝。
虏获的肉票仍然是联盟补充成员的一个重要来源。人们几乎每天都可能被绑票,一旦成了肉票,便少不了遭受折磨,即便是素能忍耐的张保在不顺心时也往往诉诸武力。有一次,张保率人劫获几艘米船,他告诉米船上的人说,只要在神像面前起誓,他就可以让他们当海盗。结果有三四个人拒绝了,张保命人将他们的手反绑起来,再从桅顶吊下一根绳子,串结在他们的手臂之间,把他们绞扯到离甲板三英尺高的地方。然后,他的下属用鞭子抽得他们死去活来,再把他们升吊到桅顶之上,就这样差不多吊了一个多小时。这个过程重复了数次,直弄得这些可怜的家伙有的屈服,有的被折磨至死。
劫获的渔船上的人都被迫为海盗做杂役,丝毫没有被释放的希望。年幼男孩很被看重,他们被海盗收为童仆,或被收为养子。那些无力缴纳赎金的肉票,往往被关押起来,或被指派干活,或是照看战利品。除非有人武装看护,否则他们不得上岸。如果肉票试图逃跑,轻则拷打,重则杀死。有时他们在被关押四五年之后,也有机会获得自由,但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害怕被人当作海盗而不愿离开。有那么多被拘押的肉票加入了海盗队伍,以致两广总督于1805 年猜测道,胁从者占了整个海盗力量的半数以上。
海盗们希望能学会使用西式枪炮,所以他们并不随意伤害虏获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一艘葡萄牙双桅船和一艘美国纵帆船上的船员便是依靠这一点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特纳和格拉斯普尔也是这样活下来的——他们教那些绑票者如何装子弹,如何使用滑膛枪。有位亚美尼亚俘虏为海盗当了一年多医生才换得一条性命。特纳被扣押的那只船上的管事原本是一个无力缴纳赎金的肉票,他是通过为海盗保管文书才获得自由的。
女人在联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尽管至少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她们未曾嫁人是不得踏上甲板的。许多女人在岸上没有固定住所,只能带着孩子居住在拥挤不堪、令人讨厌的船舱里。海盗首领与五六个妻妾同居一舱室的情况并不少见,船员们一般则由未婚男人组成。特纳注意到,尽管有严禁淫乱的限制,但每艘船上通常载有8—10 个女人,她们“打算取悦船上所有的男人并提供性服务”。而且,在他看来,“没有她们,很多船员也照样快活”,也许因为海盗“几乎都是些公开干那些违背人性事情的家伙”。
女人们在船上干起活来与男人相比毫不逊色。在整个华南沿海,作为一种传统,摇舢板、划小艇的事都由女人承担。这些当海盗的女人,虽然初一见面时很娇柔、很轻佻,实则相当粗壮而放肆。她们天生大脚,生性灵活好动,可以担当匪目盗首,自行率船“做事”。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她们有时甚至与自己的丈夫并肩作战。在1809年的一次战斗中,一位掌舵的女匪用一柄短刀护身,接连刺伤了数名扑上来的敌人。
船上的居住条件总是拥挤不堪。当船老大及其妻妾占据了尾部相对宽敞的船楼之后,船上的其他成员只得挤塞在主甲板下的货舱里。从理论上来讲,每个海盗及其妻子均可拥有一个自己的小舱房。但船上的空间十分宝贵,一个男人及其家庭只能拥有一个大约4平方英尺的铺位。肉票和新入伙者通常只能睡在不挡风不避雨的甲板上。特纳勉强入睡的地方是一个至多4 英尺长、1 英尺半宽的空间。如果他伸胳膊抬腿不小心碰到别人的话,即刻便会挨上一记拳头或是被踢上一脚。格拉斯普尔(Glasspoole)的情况更惨,就是遇到狂风暴雨,他也只能披块破垫子,蜷缩在甲板上的某个角落——即便是这样一块破垫子也常常被夜间看风瞭望的海盗拿走。
后甲板上的小木棚便是船上的厨房,储藏淡水的木桶也放在那里,除了在劫获猪肉或家禽之后得以大吃大喝一通外,平常吃的都是糙米和鱼,但当食物缺乏时,他们有时就得连续几星期靠虫蛹与米同煮或是靠吃老鼠为生—在船舱肮脏不堪、虫虱遍布的情况下,老鼠倒是繁殖迅速。
然而,海上漂流的生活并非总是充满了劳作和苦难。海盗们尤其迷恋赌博,许多人将大部分闲暇时光花在打牌上。确实,即使是在战斗发生时,仍有一批人继续玩牌。当某位玩牌者被打死时,其他人并不惊慌,只是将死者的尸体推到一边,然后继续打牌。海盗们还靠吸食鸦片消磨时光,他们随身所带的烟灯、烟枪一应俱全。但是这种休闲时光正不断减少,因为联盟的野心正在不断扩张。
不平靜的半島 豆瓣
동아시아 해양과 대륙이 맞서다
作者: 金時德 译者: 林珮緒 馬可孛羅文化 2019 - 4
一本重新定義東亞各國勢力角逐的新史書!
為何韓半島成為大陸與海洋勢力短兵相接的地緣政治要衝?
「大東亞共榮圈」的起始點在韓半島上?
幾百年來,各國勢力消長,然而海洋、大陸的勢力交鋒仍影響世界局勢,
身處在東亞,該如何鑑往知來,在國際舞台占據一席地位?
韓半島,北與中國、俄羅斯相連,南隔一道海峽與日本相望。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讓許多韓國人認為韓半島因位處地理要衝,才屢屢遭外部強權侵略。如此看待歷史,雖然情有可原,卻欠缺宏觀角度理解幾百年來風起雲湧的列強競逐。
十六世紀前,韓半島政權一直跟中國皇朝保持緊密的關係,從史前的箕子朝鮮起,接著到朝鮮三國等後續政權,都跟中國的「大陸勢力」密不可分,半島上的人們,因此重視大陸遠過於海洋。事實上,對日本來說也是如此。一五九二年,豐臣秀吉渡海攻打韓半島,還想一舉攻入中國,長達六年的「壬辰倭亂」揭開了海洋勢力的抬頭。「海洋」與「大陸」,終於在韓半島交會,一觸即發的衝突持續威脅著住在半島土地上的人們。
十七世紀以來,西方遠洋貿易的船隻遍布東亞,台灣、中國、日本,無一不進入世界交流體系裡,特別是日本,雖然江戶幕府採取鎖國政策,但特地開放荷蘭駐在港口長崎。透過荷蘭這扇窗,日本逐漸形成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蘭學」,隨著日本開國、大政奉還、明治維新等過程,日本蛻變成近代強權,甚至重燃占領中國、建立「東亞共榮圈」的野心。於此同時,突破重重障礙終於抵達太平洋沿岸的俄羅斯帝國,也想跟日本一較高低。而傳統上代表「大陸」的中國則苦苦追趕,試圖跟各方強權競爭。
韓半島的人民與政權,卻還沒體會到這個現實,幾乎阻斷與西方各國的來往,只能仰賴浪跡東亞海域的漂流民看到截然不同的海洋世界。海洋勢力正展現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從巴達維亞、新加坡、澳門、香港乃至臺灣,這些港口城市都欣欣向榮,而韓半島卻在列強巨大的陰影下,逐漸失去主控權。面對自信滿滿的「海洋帝國」及與之抵抗的「大陸帝國」,韓半島只能在這當中受人擺佈,最終被迫併入日本。
二戰結束後,韓半島仍無法脫離海洋與大陸的競爭,代表新興海洋勢力的美國與再起的大陸勢力蘇聯,相互攻防,導致一九五〇年的韓戰及南北韓的分裂。面對歷史,韓半島人民抱持悲觀的心態,認為夾在海陸之間的這個半島,生來是衝突的交會點。而面對這種史觀,作者透過十六至十九世紀的歷史,重新爬梳韓半島與各國強權互動的過程,警醒我們應該利用海洋與大陸要衝的地理優勢,摸索出自立與繁榮的生存策略。
日俄海战1904—1905 豆瓣
Maritime Operations in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作者: [英] 朱利安·S. 科贝特 译者: 邢天宁 台海出版社 2019 - 3
本书的内容包括日俄战争的起源、双方的作战计划以及战前关系持续紧张时期的历史,并介绍了至1904 年9 月的*一周之前,双方作战行动的基本脉络,也就是日俄战争第一阶段的内容。本书还详细研究了鱼雷攻击、战术机动、战列舰的航速和航程等,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据,指出了“有限战争的利弊,日军作战中的优势所在,还把现代技术的发展同长期研究风帆时代的成果结合起来,使本书具有巨大的出版价值。
朱利安·S. 科贝特爵士,20世纪初伟大的海军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被海军历史学界奉为经典。然而,在他的著作中,有一本却从来没有面世的机会,这就是《日俄海战1904—1905》。1914年1月,英国海军部作战参谋部的情报局(the Intelligence Division of the Admiralty War Staff)发行了该书的第一卷本(仅6本),其中包含了来自日本官方报告的机密信息。1915年10月,海军部作战参谋部又出版了第二卷,其总印量则慷慨地超过了400册。虽然被归为机密,但在役的海军高層军官却可以阅览该书。然而其原始版本只有几套幸存,直到今天,公众都难以接触这部著作。学习科贝特海权理论不仅可以促使我们了解强大海权国家的战略思维,而且可以辨清海权理论的基本主题,使中国的海权理论研究有可借鉴的学术基础。虽然英国的全球海权已经被美国取而代之,但美国海权从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科贝特的海权思想。如果我们检视一下今天的美国海权和海军战略,可以看到科贝特理论依然具有生命力,仍然是分析美国海权的有用工具和方法。
DK大历史 豆瓣
Big History: Our Incredible Journey, from Big Bang to Now
作者: [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 / DK 译者: 徐彬 / 谭滢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9 - 5
比尔•盖茨“大历史项目”交卷之作,大历史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与DK携手打造
千幅思维导图、CGI、珍贵照片打造的视觉盛宴,一本书“看见”138亿年的万物史
你书桌上的小宇宙,如果你小时候曾经沉迷《十万个为什么》,那你也会喜欢这部书!
郝景芳、姬十三、武向平、苗德岁 联手力荐
-
“大历史”是一门风靡全球的新学科,它讲述的是关于你、星空、文明等诸事万物从何而来的故事。这个伟大的史诗让我们充满好奇,冲击着我们根深蒂固的直觉,并将科学、历史结合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大历史超 越地域与国别,将人类史放进宇宙演进史的大框架中,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关于生命、宇宙等一切让人激动和经久不衰的问题。
这部《大历史》在138亿年的演进史中总结出8个转折点、156个主题,从宇宙诞生之初,一直讲到21世纪日渐复杂的社会。它是一部“图解大历史”,用思维导图、CG图像、历史照片、珍贵文物让历史可视化,这些图像承载着丰富的信息,每一幅都能让我们更直观且深入地了解世界。
这部引进自DK公司的《大历史》像一部百科全书,带我们纵横于物理、化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伟大学科,在近400页中看尽大千世界——既有恒星毁灭的宏大,也有观察一粒花粉的结构的精妙。
当站在俯瞰全宇宙的高度,我们看到人类是如此渺小、人类的历史仿佛瞬间,但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是更壮阔的宇宙交响曲中的一部分。而当我们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正站在怎样的位置,也就明白了我们将往何处去。
-
【编辑推荐】
1. DK《大历史》是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学科开创者)与DK公司(全球出版美学标杆)携手铸就的重磅图文书,比尔•盖茨1000万美元投资“大历史项目”的交卷之作。它讲述从138亿年前宇宙 诞生那一刻至今的历史,超越地域、融合科学与人文,让我们站在俯瞰宇宙史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史、站在看见万物兴亡的高度思索人类的共同命运。
2. DK《大历史》正用视觉化、无门槛的友好方式,邀请读者打破思维局限、加入一场精神迭代!世界上前沿的学者、教育界人士、商界巨头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大历史”这门新学科——它撬动了当代人根深蒂固的认知,吸引着我们站在“人类世”重新思索生命、宇宙、社会等经久不衰的问题,正在成为一种新常识!
3. 一本书“看见”138亿年的万物历史,一部书桌上的小宇宙!用CG图像、3D渲染、信息图、思维导图、来自大英博物馆等图库的珍藏图片,打造一场视觉盛宴+知识盛宴,生动易懂、美丽震撼、干货满满!
4. 如果你小时候曾经沉迷《十万个为什么》,那你也会喜欢这部书!DK《大历史》是为成年人、青少年打造的一部跨越138亿年的百科书,每页都有有趣的知识:鱼鳍如何进化成四肢?花粉粒如何揭示出百年前的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既仰观恒星毁灭的宏大,也俯察一粒花粉的精妙结构。
5. 如果你想一口气摘取人类至今的伟大知识果实,那么这部DK《大历史》是个好机会!它拆除学科壁垒,带你纵横于物理、化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它还原了碎片化阅读、文理分科中遗失的整体感,并搭建起一个让人终身受益的知识框架。
6. 一部父母与青少年的共读佳作——它能让忙碌的成年人迅速深入一门新学科,理解过去、思索未来,同时能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用宽广的视野、扎实的科学基础、富有整体性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1848 豆瓣
1848: Year of Revolution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拉波特(Mike Rapport) 译者: 郭东波 / 杜利敏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7
1848,短暂的“人民之春”,深厚的历史苗圃
1848年,一场革命风暴横扫欧洲。2月,革命圣地巴黎,人民走上街头、筑起街垒,七月王朝统治崩溃。3月,保守秩序的缔造者、欧洲的“消防队长”梅特涅仓皇逃出维也纳。革命之火随即燃遍欧洲大陆,保守体系土崩瓦解。巴黎、维也纳、柏林、布达佩斯、米兰、威尼斯,各大城市扬起了三色旗,自由派组建了政府,各地热火朝天地开起了制宪会议。“民族之春”来临,流亡他乡的马志尼、加里波第赶回祖国,期待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德意志各邦代表齐集法兰克福,雄心勃勃地要打造一部德意志帝国宪法。同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备受大工业打击的手工业者、工厂里食不果腹的劳工纷纷组织起来,争取工作的权利,要求摆脱贫困。
不同政治派别、各个社会阶层的团结带来了革命的成功。然而,根深蒂固的矛盾并未化解。新政权是采取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如何平衡?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转型进入瓶颈期,自然灾害更加剧了贫困,这些“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新政权的基础尚未稳固,革命各派别却已反目成仇——激进派深入底层,温和派拥抱“秩序”。
另一边,保守势力缓过神来。俾斯麦以军队向国王保证,他的权力基础依然稳固。奥地利的主帅们——拉德茨基、温迪施格雷茨、耶拉契奇——磨利了刺刀。沙皇尼古拉一世同意“帮助”年轻的新皇帝弗兰茨·约瑟夫解决“现代问题”。法国,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唤起了人们对往日帝国荣光的追忆……自由城市纷纷陷落,保守势力重新掌控了秩序。
1848年革命如一阵风暴袭击了欧洲,又匆匆离去,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前承1789年原则,后启社会革命、民族运动。19世纪重要的政治人物纷纷登场,现代社会的弊病暴露无遗。马克思、托克维尔、赫尔岑都卷入其中,并留下了珍贵记录。1848年革命种下的种子将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生根发芽,深刻地影响历史进程。迈克·拉波特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读者既能沉浸在生动的故事中,感慨各方参与者的命运,也将更加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
显微镜下的大明 豆瓣 Goodreads
8.6 (182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
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耶路撒冷三千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作者: [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 黃煜文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3 其它标题: 耶路撒冷三千年
你會忍不住愛上這座城市,
它是人類的瑰寶,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
作者扎實的研究加上栩栩如生的描繪功力,
使得這本書無論是對學者還是門外漢,都將如視珍寶。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
‧柯林頓2011年度選書,《經濟學人》2011年度最佳圖書!
‧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伊斯蘭教徒、歷史學家、人文關懷人士,和一切胸懷大志者,全球30多國爭先搶讀!
‧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新聞週刊、洛杉磯時報……各大媒體競相報導。
‧聽最會說故事的作家,為你闡釋一個兼容天堂與地獄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個宗教的聖地,
更是唯一擁有兩種存在的城市──天堂與人間。
《塔木德》記載:「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人們卻說:「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日樣貌……
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今日的它與過去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諸宗教爭鬥的焦點,是信徒日增的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無神論與信仰齟齬的前線,是讓世人魂牽夢繫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與虛構的網路傳說發生的地點。
本書作者力圖中立,依年代順序講述耶路撒冷的故事,透過男男女女──士兵與先知、詩人與國王、農民與音樂家──的生活,與創造耶路撒冷的家族來呈現這座城市的歷史。目的就是說出事實,無論它們聽起來是否刺耳……
苏联解体亲历记 豆瓣 Goodreads
Autopsy on an Empire:The American Ambassador's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 Jack F.Matlock, Jr. 译者: 张敏谦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2
《苏联解体亲历记》的作者小杰克·F. 马特洛克作为美国驻苏大使,目击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他在苏联11年,对苏联问题了解得透彻而明晰。
朝鮮的困境 豆瓣
世界のなかの日清韓関係史-交隣と属国、自主と独立
作者: 岡本隆司 译者: 陳彥含 八旗文化 2017 - 4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日韓《乙巳條約》簽訂,明定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對此,韓國的抵抗愈發激烈,日本的鎮壓力道也愈來愈強。日韓對立情勢險峻,也是日本併吞韓國的開端。
在那之前,長久處於日清之間,以及西方列強環伺之下,朝鮮(或韓國)的獨立自主,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而這一段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自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下,朝鮮一直是明和清國(宗主國)的「屬國」,雙方建立了穩定的「宗屬關係」。而朝鮮跟日本則是以「交鄰體制」展開互動。然自西元十六世紀始,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合而為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變得日益關鍵,不僅成為東西方大國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形成「朝貢體系」和「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東亞新秩序。面對此新秩序所導致的國際政治困境,朝鮮也產生了追求「自主」的意識。
時至清末,面對「條約體制」的衝擊,清國為了展示朝鮮是它的「屬國」,而展開各種「保護」與「干涉」的動作。對於此舉,朝鮮不僅展開各項外交攻勢,跟日本及西方大國談判與締約,同時也發生多次政變,力爭「自主」。日清戰爭後,清朝勢力退出朝鮮,從而失去牽制的力量,朝鮮雖宣稱「獨立」並建立「大韓帝國」,卻仍淪為列強的角力戰場,於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於《朝鮮的困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的日、清、韓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了獨特而細膩的分析,也道出了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一段艱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家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借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臺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长安与河北之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4 个评分) 作者: 仇鹿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其它标题: 长安与河北之间: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布罗代尔认为,“在谈到各个帝国和它们的兴衰的时侯,也许应该注意到促使这些国家诞生的命运,也就是说,不要混淆时期,不要过早去察觉那些与日俱增后来变得强大的事物的巨大威势,也不要过早去预示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后来不再强大的事物的衰落”,中晚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便在于这是长达两个半世纪缓慢的“衰落”,甚至可以略带夸张地说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衰落”是后世史家提供的刻板印象。本书的讨论虽仍集矢于唐廷与藩镇这一旧议题,但观察的角度力求与前人有所不同,尝试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尼安德特人 豆瓣 谷歌图书
Neanderthal Man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 译者: 夏志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8
以现代分子手段,重探人类演化路径
在“走出非洲”与“多地起源”的学说争论之间,持续追问“人之为人”的起源、演化与未来
◎ 编辑推荐
从提取古埃及木乃伊的DNA到测序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
从冷战时期的单枪匹马到全球大协作背景下的往来轶事
古DNA领域奠基人的一手回忆,一线 科研工作者的立体人生
◎ 内容简介
1856年,也就是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约10千米处的尼安德河谷,清理采石场的工人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和一些骨头。几年后,这些遗骸被鉴定为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尼安德特人。他们是谁?大约于3万年前消失的他们,是否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我们体内是否还留存着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书的作者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过古DNA技术,大胆且严谨地探索了以上问题。《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对古DNA领域从兴起到日趋成熟的第一手行业记录,同时也交织着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诚面对困惑、失败、质疑、成功与更多未知的精彩经历。从古埃及木乃伊到获得第一个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再到发表第一个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从瞒着导师开展实验,到冷战时期前往民主德国获取样本,再到全球科研协作背景下的交流轶事——帕博在古DNA领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学说争论之间,拉开了研究古老基因变异如何影响现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见证了一位好奇于古埃及学的医学生到人类演化科研项目组织者的成长。请跟随本书追本溯源,一探我们如何成为人类,又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
◎ 媒体推荐
帕博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古遗传学研究发展,以及使该领域成为可能的技术革新。
——《科学》
《尼安德特人》展现了一个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历史。
—— 卡尔·齐默,《纽约时报·书评》
如果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与古DNA绑定在一起的,那非斯万特·帕博莫属……《尼安德特人》的出版及时,且行文流畅。必读推荐。
——《自然》
◎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由传奇科学家写就的经典之作。我每次与斯万特·帕博博士见面都能感受到他的激情,相信本书一定会带给你一次不同寻常的寻踪问祖的穿越之旅。
——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帕博用引人入胜的笔调,讲述了欧洲“尼人”基因如何流入世界各地现代人学业的精彩故事;看似匪夷所思,实则情理之中。有趣的是,我国近年发现的许昌人化石居然还发育出“尼人”特有的器官构造,令人深思。遗传学与古生物学联姻将精准描绘近代祖先的行走轨迹:是“走出非洲”,还是“多地起源”,抑或“边走边融”?
—— 舒德干,中国科学院院士
想了解人类的演化历史,想了解科学家是如何解密这一过程的,《尼安德特人》绝对是上佳的选择之一。
——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透过尼安德特人这个独特的小窗口,我们得以窥视人类演化的过往历程。想知道是什么铸就我们现今的样子,或许,你可以翻翻此书。
—— 邢立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
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才能知晓我们将往哪走。认真回顾人类过往的历史,将会拥有更好的明天。
——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
我们的先祖是什么模样?我们人类为何成为如今这般?其间到底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我们从中又能学到什么经验教训?读读《尼安德特人》吧!了解逝去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DNA的蛛丝马迹来寻踪“断案”的呢?这部重建人类演化史的“科学历险记”能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 李昌钰,刑事鉴识专家
什么使人类独一无二?科学家坚持不懈寻踪尼安德特人DNA,用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人类演化史的大门。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人类?看了此书你或许就会明白。
—— 黄晓明,演员
◎ 获奖信息
★入选《环球科学》2018年“最美科学阅读”榜单
危机将至 豆瓣
The Impending Crisis: America before the Civil War, 1848-1861
作者: [美]戴维·M.波特 译者: 高微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美国内战到底为何而战,是北方出于良知解放黑奴,还是基于对宪法的理解而被迫应战?
为什么共和党的林肯当选总统会让南方撕裂宪法,下定决心离开联邦?
美国内战是否不可避免?它所形成的伤疤在经过了一个半世纪之后是否已经痊愈?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是美国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戴维·波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后经由他的同事整理出版,40几年来仍然是美国内战研究不能绕过去的经典之作。
作者将我们的注意力从1861—1865年美国内战的战场转到内战之前的13年。在那13年里,身处历史现场的人没有一个能预料到美国将发生一场导致62万人丧生的内战。相反,1848年的美国,与革命硝烟浓烈的欧洲形成鲜明对比,正沉浸在美墨战争的胜利和获得西部大片领土的民族主义狂喜之中。然而,整个联邦的隐忧也接踵而至……
战争的胜利和领土的扩张反倒让南北双方在接纳新成立领地的问题上造成了分歧,继之而来的是双方都从宪法和过去的法案中寻求支持或反对在新领地施行奴隶制的根据。内战爆发之前,跨洲铁路的修建、西部淘金浪潮、逃亡奴隶如何处置、约翰·布朗起义,以及最高法院对奴隶制的态度,每一个时事热点都会成为南北双方及各政党在宪法权利、联邦-地方关系、奴隶制合法性等辩论上产生更大分歧的引爆点。最终,上述分歧无法调解,内战爆发。
--------
“见识美国”丛书,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陆续推出——
《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 [美]戴维·M.波特
《平等之路:美国走向种族平等的曲折历程》 [美]迈克尔·J.克拉曼
《法塑美国:15个标志性国会法案及其影响》 [美]丹尼斯·W.约翰逊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美]戈登·伍德
《亚裔美国的创生》 [美]李漪莲
《百年抗争:美国女权运动史》 [美]埃莉诺·弗莱克斯纳、艾伦·菲茨帕特里克
《美国女性的权利:政策争论与性别角色》 [美]多萝西·E. 麦克布赖德、尼娜·A.帕里
《五月花:美国文明的开端》 [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美]伯纳德·贝林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关于美国历史和美国内战至今仍然绕不过去的重磅之作;危机笼罩下的美利坚,如何滑向死亡,内战又如何成为美国的“第二次建国”。
--------
▶ “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
美国史专家、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埃里克·方纳评价这本书是“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自出版以来,收获赞誉无数,至今仍是关于美国内战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普利策奖得主C.范恩·伍德沃德称这本书是“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杰出作品”,《南方历史杂志》评论这本书是“现代学者对美国内战前史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
▶ 重新审视美国内战的重大话题。
美国内战,难道只是为黑奴而战?林肯当选总统为何会引发南方脱离联邦?内战一定不可避免吗?美国的危机怎么一步步积累,变成难以收场的灾难?
--------
▶ 大量一手资料,全景呈现内战前的美国。
美墨战争、西部扩张、太平洋大铁路、地下铁道奴隶逃亡,诸多热点事件都涵括在内,全面描述了美国从意气风发的1848年走向长达四年内战的整个过程。
--------
▶ 写作严谨,观点深刻。
书中的论述涵盖联邦与地方交锋、国会与总统交锋、法院与普通民众交锋,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整个美国政治运作的模式,并且明白,内战前的美国危机在本质上,是美国国体和政体的全面危机。
--------
【名人推荐】
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杰出作品。
——C.范恩·伍德沃德(C. Vann Woodward),美国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
与近期诸多美国历史著作相比,《危机将至》延续了伟大的历史创作传统。它的担忧是哲学性的,它提出的问题是那类被人们的新趣味淹没的问题。本书尝试探讨政治进程的本质以及历史因果关系的基本模式,在这些问题上,波特的见解深刻而有见地。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
----------------
【媒体评论】
宏伟壮丽。一位伟大的美国历史学家的经典之作。
——沃尔特·克莱蒙斯(Walter Clemons),《新闻周刊》
戴维·M.波特的杰作《危机将至》是一部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
——《内战史研究》(Civil War History)
现代学者对美国内战前史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南方历史杂志》(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对内战前美国的经典研究。
——《美国前景》(American Prospect)
王朝物语 豆瓣
作者: [日]中野京子 译者: 王健波 等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7
本书是中野京子“王朝物语”系列,特色是以“王族”为主线,以名画为载体,讲述欧洲史上四大王朝兴衰和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的故事。作者中野京子是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德语文化研究者,也是日本受到热烈欢迎的艺术史普及类畅销书作家。与其他艺术史普及书目相比,中野京子的专业素养更加深厚,文笔却诙谐幽默,深入浅出。
哈布斯堡王朝的12个故事,讲述哈布斯堡家族利用欧洲列强力量制衡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地位,是一部历经650年的血腥大剧;波旁王朝的12个故事,讲述波旁家族从世袭王族的混乱和血腥的宗教战争中诞生,君临法兰西的250余年;罗曼诺夫王朝的12个故事,讲述罗曼诺夫家族300余年中无数的暗箱黑幕,以及王室成员在民间留下的诸多离奇传说;英国王朝的12个故事,讲述了英国皇室三代王朝,英国的都铎家族,苏格兰的斯图尔特家族,德国的汉诺威家庭及其著名皇室的故事。每次王室有变动,都会有个不安分的人出生,这样戏剧性的情节也是读英国历史的乐趣所在。
本系列是中野京子早期的经典小系列,是扎实的艺术史入门书,符合现有产品线,品质已经过日本国内市场的检验。其中《名画解读·哈布斯堡王朝的12个故事》 2008年8月出版,重印15次;《名画解读·波旁王朝的12个故事》2010年5月出版,重印7次。作者之前的“胆小别看画”系列、“名画之谜”系列,口碑也都非常好。
王朝物语以解读名画为形式,再现欧洲史上的权谋、血腥与革命,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史鉴赏方式,让历史不再单调,也让名画不再古旧。在王朝物语系列中,读者将宛如身历其境般,感受艺术史的跌宕、美妙与深意。
企鹅欧洲史·基督教欧洲的巨变 豆瓣 Goodreads
Christendom Destroyed: Europe 1517 - 1648
作者: [英]马克·格林格拉斯 译者: 李书瑞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中世纪时,居住在西欧的人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同世界里。然而,在仅仅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新诞生的地理实体“欧洲”。
1517年,马丁·路德向罗马天主教会宣战,教义冲突取代了共同信仰。人们发现了新世界,也重新发现了欧洲。
1648年之后,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念瓦解,欧洲成了一张可以显示裂痕的地图,一种划分政治、经济和社会碎片的方式。在失序与重建中,近代欧洲渐渐成形。
欧洲中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9.0 (54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M.本内特 / C·沃伦·霍利斯特 译者: 杨宁 / 李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是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为美国数百所高校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 豆瓣
The Inheritance of Rome: A History of Europe from 400 to 1000
作者: [英]克里斯·威克姆 译者: 余乐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6
有人说,公元400—1000年仿佛野蛮的黑暗之海,古代世界的种种成就是海那边的一束微光,而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的陨落是一次根本性的失败。然而,是时候重新审视被误解和迷思掩蔽的中世纪早期了。
公元400年时,罗马帝国统治着欧洲西部、南部,以及地中海地区,在北方完全没有对手。当时谁也不曾想到,不到一百年,这样的景况就在西方终结了。5世纪,西罗马帝国解体,但罗马的模式与精神仍继起的王国中运转。7世纪,东罗马面对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动,勉力维持,走上了比西方更军事化的轨道。8—9世纪,查理曼及其继承者让道德进入了政治。10世纪,西方的加洛林世界走向终结,东方的哈里发国崩溃,拜占庭帝国开启为期一个世纪的军事辉煌。与此同时在北方,兴起了丹麦人、波兰人、波希米亚人、罗斯人的政权。
从爱尔兰到君士坦丁堡,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在全然不同的社群里,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阿拉伯人、萨克森人、维京人回应着罗马帝国的遗产。这变迁、动荡的六个世纪,塑造出了与古典时期完全不同的欧洲。
企鹅欧洲史·古典欧洲的诞生 豆瓣
The Birth of Classical Europe: A History from Troy to Augustine
7.4 (16 个评分) 作者: [英]西蒙·普莱斯 / [英]彼得·索恩曼 译者: 马百亮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5
今天的欧洲议会门前立着一座欧罗巴的雕像,那是21世纪初克里特岛居民的捐赠,意在彰显小岛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毕竟,欧洲得名于传说被宙斯带到克里特岛的欧罗巴,米诺斯文明则得名于她的儿子。然而,欧罗巴神话成为欧洲象征,是19世纪的事;在希腊先民眼中,米诺斯也并非原始文明的创始人。我们对古典世界、对西方文明源头的认知,既源于过往,也出自当下。
驱动古典世界向前发展的,不是我们对他们历史的了解,而是先民们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凿出我们如今所说西方文化基石的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也有他们的神话,他们的过往,他们自己的记忆和历史。要理解他们的世界,就要先理解他们的记忆。
从公元前第二千年中期到公元5世纪早期,从青铜时代到罗马帝国的一代又一代先民站在当下,回望过去,重构过往,不断定义自己和自己所居的世界。从泥板、遗迹、陶器、著作中,我们探寻跨越两个千年的历史,也探寻记忆留下的痕迹。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古时的人讲述、美化、利用着对过去的记忆。而古典欧洲,就诞生于这样层层叠叠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