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西欧人文图志 豆瓣
Atlas Des Peuples D'europe Occidentale
作者: 让·瑟利耶 / 安德烈·瑟利耶 译者: 吕艳霞 / 王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挪威、瑞典、芬兰、丹麦……这些现代西欧版图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动?些微的变动又带来了怎样的民族迁徙与屠杀?强弱不等的王室与民族通过怎样复杂的联姻维持其统治?教权与皇权的纷争是如何推进现代西欧的形成?……
本书再现了日耳曼人入侵罗马版图直至当代西欧的各民族互融史。内容涵盖领土变更、人口、宗教、语言、政治生活等,以图释史,图文并茂,准确清晰地介绍了法兰克人、德意志人、伦巴第人、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土耳其人、维京人、斯拉夫人等在民族身份确认中的血泪和艰辛,叙事生动流畅,是一本研究西欧历史的津筏之作。
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 (2021) 豆瓣 TMDB
Botticelli, Florence And The Medici
7.6 (13 个评分) 导演: Marco Pianigiani 演员: 史蒂芬·曼甘
其它标题: Botticelli, Florence And The Medici / 보티첼리. 피렌체와 메디치
在美第奇家族“伟大的洛伦佐”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势力影响下的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镇,这也是该城市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由于洛伦佐本人对艺术的热爱和支持,文化影响力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也布满了佛罗伦萨的大街小巷:艺术家们在宫廷、教堂和贵族私宅中留下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创作;然而在繁荣的另一面,当地教会与罗马教廷的角力、银行家与商贾大家族的争端、以及国家地区间的同盟选择,均伴生着复杂的权谋和残酷的暴力。这个时期有一位艺术家的经历和作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投射出一个非凡时代的风起云涌,他就是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本名Alessandro Filipepi)。
波提切利在美第奇家族掌权期间,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上庇佑,他那些富于宗教人文主义思想、世俗精神的创作应运而生,创作题材与视野也非常广泛,两幅美第奇家族的委约作品《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代表他绘画风格的杰作。然而随着洛伦佐的去世,佛罗伦萨发生政治巨变,美第奇家族被倡导宗教极端主义的萨伏那洛拉取代。赞助人发生了变化,波提切利亲手把属于上一个时代的艺术品在臭名昭著的“虚荣的篝火”(Girolamo Savonarola)中付之一炬,在此后的画作中,曲线和柔软形状让位给破碎的线条和激烈的色彩对比(如《神秘的诞生》《哀悼死去的基督》)。后半生他声名下滑,死后300年寂寂无闻,直至19世纪被罗斯金和拉斐尔前派重新发现。
纪录片将在特邀解说斯蒂芬·曼根(Stephen Mangan)的带领下,重回美第奇的佛罗伦萨,我们可以通过波提切利的眼睛观察它、理解它,而对波提切利的狂热则一直持续到今天,遍及绘画、摄影、设计等各个领域,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到杰夫·昆斯(Jeff Koons)和Lady Gaga,我们都可以找到他的影响,旧日画作中的图形和线条通过解读和再创造,成了今天的文化和时尚符号,进入新的集体想象。
卢浮宫的珍宝 (2013) 豆瓣
Treasures of the Louvre
8.2 (12 个评分) 导演: Alastair Laurence 演员: Andrew Hussey
其它标题: Treasures of the Louvre
Paris-based writer Andrew Hussey travels through the glorious art and surprising history of an extraordinary French institution to show that the story of the Louvre is the story of France. As well as exploring the masterpieces of painters such as Veronese, Rubens, David, Chardin, Gericault and Delacroix, he examines the changing face of the Louvre itself through its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Medieval fortress, Renaissance palace, luxurious home to kings, emperors and more recently civil servants, today it attracts eight million visitors a year. The documentary also reflects the very latest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uvre - the museum's recently-opened Islamic Gallery.
古罗马 豆瓣
Ancient Rome: History of a Civilization that ruled the World
作者: [意] 安娜·玛丽亚·利贝拉蒂 / [意] 法比奥·波尔本 译者: 赵天奕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3 - 5
◎重现罗马文明之荣耀 古代地中海世界之图景
1300年罗马盛衰史,8个文化领域,地中海10大区域,25座古城遗址,400+珍贵图片
圆脊精装,超感纸全彩印刷
★罗马盛衰史+罗马城建史+罗马文化+行省介绍,也是文物展+地中海古迹旅行导览
★从罗马建城到帝国崩塌的兴亡盛衰,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娱乐、衣装首饰、住宅布局、军队建制,全面介绍罗马的恢宏历史与文明。
★将罗马城市建设史与思想文化变迁融为一炉,
穿插着万神殿、罗马广场、卡拉卡拉浴场、和平祭坛等等著名地标的讲解,配以复原图、平面图、摄影图。
★从意大利启程,环游地中海,走遍罗马帝国各行省,涉及遗址众多:
奥斯提亚、庞贝、梅里达、尼姆、雅典、以弗所、巴勒贝克、恺撒利亚、大莱普提斯……一次跨越时间与空间、联系地理与历史的文明壮游。
★425幅高清图片,种类丰富,囊括建筑遗址、航拍摄影、手绘建筑、平面图纸、手绘城市全景、人像雕塑、马赛克镶嵌画、彩绘壁画、珠宝文物,多角度触摸历史的轮廓。
◎系列丛书
意大利白星出版社经典丛书——失落的文明,英法美德荷等16个国家出版
雄据东方的古代中国,尼罗河畔的古埃及,
季风吹拂的古印度、吴哥,蔚蓝海岸的古希腊、古罗马,
山海丛林的古墨西哥、印加,东西之间的以色列、古波斯,
十本全系引进,陆续出版面市。
◎内容简介
罗马,代表着那座永恒之城,也代表着那个曾经统治地中海世界的强大帝国。《古罗马》从罗马建城到帝国崩塌的兴亡盛衰,到生活娱乐、衣装首饰、住宅布局、军队建制,全面介绍了罗马的恢宏历史与文明。接着从罗马城的探索开始,历经意大利,依次踏上罗马各地方行省,完成一次环绕地中海世界的考古旅行:奥斯提亚、庞贝、梅里达、尼姆、雅典、以弗所、巴勒贝克、恺撒利亚、大莱普提斯……
日本昭和時代老照片 豆瓣
秘蔵カラー写真で味わう60年前の東京・日本
作者: J.瓦利.希金斯( J. Wally Higgins) 译者: 歐兆苓 遠足文化 2021 - 4
近400張全彩寫真!由60年前的柯達彩色底片輸出
鐵道迷必見!典藏現已不存的日本鐵道風景
黃金年代的見證!戰後日本大眾生活的珍貴紀錄
★中文版獨家收錄作家川本三郎推薦序
本書作者希金斯在1950年代以駐日美軍文官的身分赴日,爾後擔任日本國鐵顧問,旅行的足跡遍及日本全國各地。以鐵道攝影為中心,包含都電荒川線、新幹線試運轉、東京鐵塔落成等在內,他利用當時堪稱高級奢侈品的柯達彩色底片拍下了無數日本風景。
希金斯當年使用的6000張最頂級的柯達克羅姆膠捲(Kodachrome),歷經一甲子未曾褪色,至今依舊風采不減。本書精心挑選出其中382張,藉由作者本人的點滴回憶,引領我們遙想60年前的日本風情。一幀幀映現著鐵道、充滿生活感的照片,記錄了東京迎接奧運之前的急遽變化,以及如今已然消逝、令人懷念的各地風景與人們。
中斷的天命 豆瓣
Destiny Disrupte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Islamic Eyes
8.5 (8 个评分) 作者: Tamim Ansary 塔米‧安薩里 译者: 苑默文 / 劉宜青 廣場 2017 - 3
●一個擁有16億信眾的宗教及其文明是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的歷史?作為一位移民美國的阿富汗裔穆斯林,作者塔米‧安薩里為了讓目前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涉足很深的美國能對伊斯蘭與穆斯林多一份理解,為此以英文寫作而完整的敘述伊斯蘭的整部歷史——從伊斯蘭曆元年到伊斯蘭曆一四二一年(西元622年~西元2001年)
●伊斯蘭教義並不抗拒民主、更不否定現代科學與工業技術,有一部份穆斯林認為現今世界最嚴重的分界線並非出現在是否現代化、是否為民主政體,而是世俗與腐敗V.S.虔誠與守潔。
●雖然鄂圖曼在雷龐多海戰失利、1683年未能攻克維也納城,但是真正擊倒這個帝國的,不是西歐的將領軍人而是在市場買東西的西方商人。
●20世紀上半葉除了出現納粹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為何在鄂圖曼帝國境內也爆發了「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
●對於伊斯蘭極端分子而言,假如他們曾經成功地把蘇聯拖垮趕出阿富汗,為何就不可能把美國勢力趕出伊斯蘭世界?
●「哈里發」、「蘇丹」、「Jihad」、「什葉派」、「蘇非教團」、「穆斯林兄弟會」等等常見的新聞用詞、思想流派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其意涵與源流。
●伊斯蘭與基督教、 穆斯林與世俗主義者有無和解的可能?
本書特色
一本就通伊斯蘭歷史,從教派、思潮到各種伊斯蘭專有名詞在本書都有詳實的解說
國外好評推薦
安薩里的這本關於伊斯蘭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書提供了許多信息,而且從頭到尾都十分引人入勝。在他流暢又生動的文筆下,他在一個廣闊的層面上挑戰了人們對於伊斯蘭和世界是如何相互塑造的這一問題所持有的習慣性的深刻理解。正是他所提出的這一觀點,使得這本書在九一一事件後的混亂又爭執不斷的世界中成為了一本必讀書。——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的作者
本書絕對是一本傑作。安薩里這本書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歷史著作,是以一種在西方太常被忽略的視角來講述過去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斷的天命》會被將來的一世代捧作手邊書。——雷薩•阿斯蘭(Reza Aslan),No god but God和How to Win a Cosmic War的作者
如果你想要把今天恐怖份子自殺式炸彈襲擊的頭條新聞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建議你在《中斷的天命》這本書中尋找答案。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是關於一個文明忽然間發現自己被一群陌生人搞得顛三倒四,所以想要把自己再擺回到正確的位置。如果作者安薩里不想要把這樣的結果稱為文明的衝突的話,那麼他可以把它叫作兩種世界歷史的單邊視角。他的這本書是讓我們開啟另外一邊的歷史視角的得力工具。——聖路易斯郵報速派
塔米•安薩里完成了一部伊斯蘭世界歷史的絕妙作品。他出色的分析讓讀者們得以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和世界上的人們是如何被歷史事件所塑造的。對於任何想要理解全球社會的關鍵演進的人和想要理解伊斯蘭世界和世界其它部分是如何互動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必讀讀物。——安東尼•齊尼(Anthony C. Zinni,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上校)
對於任何想要更多地了解伊斯蘭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書。但是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過去發生過的故事的流水帳,而是一本要理解今天的那些政治辯論和衝突的不可或缺的指南書,從九一一事件一直到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從索馬里海盜一直到巴以衝突,都和這本書中的內容有關。就像作者安薩里在結論中提出他認為困擾現代世界的衝突的最佳理解並不是文明的衝突,更好的理解應該是兩種不同步的世界歷史在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摩擦。——舊金山記事報
一部關於伊斯蘭歷史(既在宗教層面,也在政治維度上)的生動、縝密、通俗易懂的作品,探索了伊斯蘭和西方之間的許多不連貫的地方。——Shelf Awareness出版公司
在這本《中斷的天命》中,每一頁都能讓你學到一些新東西。這本書的文筆簡直是既清晰又引人入勝,這是一本用睿智又吸引人的想法把科技、詩歌、政治和宗教輕鬆地結合到一起的書,是籠罩在歐洲和北美上空的伊斯蘭恐懼癥的完美解毒劑。——拉傑•帕特爾(Raj Patel),Stuff和Starved的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非洲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本書絕沒有護教論的論調,而是經過了一絲不苟的研究,做到了中立平衡,文筆時而風趣卻絕不油腔滑調。《中斷的天命》這本書是一齣扣人心弦的長劇,緊緊地抓住了讀者,讓讀者領略了世界歷史中的那些偉大又影響深遠的事件。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讓人們得以理解隱藏在當今世界的西方和伊斯蘭社會的敵意背後的動向和事件。——波特蘭俄勒岡人報
黑旗 豆瓣
Black Flags
8.0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比·沃里克 译者: 钟鹰翔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作者沃里克还在书中介绍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三 豆瓣
Postwar: 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作者: Tony Judt 译者: 黃中憲 左岸文化 2012 - 10
這是一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盟」的身世史:歐洲各地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族群記憶、貧富差距 ,甚至彼此仇恨,他們如何擺脫戰爭的惡魔,至少取得和平,在這基礎上繼續前行
【封面圖片說明】一九八六年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發生災變,大批蘇聯紅軍的直升機、坦克、卡車共搬運了二千四百噸的鉛塊和一千八百噸的沙,前往撲滅反應爐大火。此次意外使戈巴契夫的改革更加刻不容緩,間接加速東歐共產政權的瓦解。二十年後,這些救災器具依然散發高度輻射值。
告別繁榮樂觀的六○年代,七○年代迎接歐洲的是一連串的舛錯。越戰之故,美國漸次放棄布雷頓森林協議,穩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匯率被埋葬,歐洲貨幣匯率跟著浮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接續而來,兩次石油危機火上加油,引發失業潮、進出口貿易下滑,雖然這是亞洲的機會,但歐洲如何面對此困境?
政治方面,原先由左、右派主導的政治生態,為單一議題取代:稅賦、婦女、環保等議題足以成為組黨的理念,例如一九八○年代綠黨發展成西德大黨。財政方面,私有化的浪潮打上歐洲灘頭,例如:英國保守黨柴契爾、法國社會黨密特朗變賣公營事業;這不只是一場所有權的轉換而已,而是戰後的社會共識被徹底改變。
東歐經歷一九五六匈牙利事件、一九六八布拉格之春,到了一九七○年代,異議分子不再直接對抗當權者,選擇從「權利」、「自由」議題切入,形成另一種質疑共黨統治的方式。公害汙染、環境議題在敏感的政治氛圍中,如何張開保護傘,使得集體輿論、「公民社會」成為可能?
一九八○年代末,共產東歐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引發「蘇東波」的動力學如何發生,又如何進展?戈巴契夫從權力核心的改革如同震源,啟動了骨牌效應,電視轉播推波助瀾,使諸衛星國迅速且平和地脫離共黨統治;各國因應各自獨特的社會實況,如何有不同程度的秩序重組?「返回歐洲」的願望又如何達成?
********************
《戰後歐洲六十年》全套共四卷。
從殘酷的種族計畫到人權價值的倡議;
從法西斯主義席捲全歐到赤色紅軍劃下冷戰鐵幕;
從二○年代的自由資本市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大政府福利國家;
從彼此間鉤心鬥角的軍備競賽到成員國相互合作的歐盟;
從關稅壁壘、彼此間貨幣不得兌換到統一貨幣歐元,
歐洲是個人類活動的實驗室,經歷了各式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秩序、社會制度、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Tony Judt說「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這是一部龐大的寫作計畫,耗時十多年,相對於以美國為中心的歐洲史,這部作品提供了真正「以歐洲為中心」的歐洲史。Judt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電影、音樂、服飾等等各面向,將二戰之後,歐洲複雜的歷史發展,做了深入淺出的呈現,寫作功力深厚,將如蜘蛛絲般糾纏的歷史事件,重新串連,煉鑄成一部有意義、有個人見解的歷史著作。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豆瓣
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作者: [美]戴维·弗罗姆金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社 2020 - 9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最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编辑推荐】
●揭秘现代中东的起源,追溯中东百年动荡的根源,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十年磨一剑的力作
现代中东是如何形成的?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这些国家是怎样出现在世界地图上的?中东为何至今动荡不断?这些问题都源自“一战”后英、法、俄、美等国对战败国——奥斯曼帝国——的处置。处置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各个战胜国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东各国的边界是如何划定的?犹太复国主义是如何出现的?巴以冲突源头何在?最终的中东解决方案为何埋下了纷争的种子?作者埋首于档案和文献之中十年,为我们逐一解答这些关乎现代中东命运的问题。
●精彩的大国博弈,牵动来自五大洲的多方势力,一部外交与战争交织的史诗
“一战”期间,中东不仅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厮杀的战场,也是协约国内部各国相互博弈的舞台,在欧洲结成盟友的英、法、俄等国,在中东却互相猜疑、防备和排斥,有时甚至走到了冲突的边缘。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充满了猜忌、误判,甚至欺诈,情节不断反转,条约签了又改,敌友关系随时变化。美国在加入“一战”后也开始在中东问题上指手画脚,意大利和希腊也试图在中东分一杯羹,而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则成了英国在中东战场的主力军。中东一个地区的问题牵动了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经。
●大英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伦敦、埃及、印度三方围绕中东政策的博弈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但它是大英帝国的中心吗?伦敦、开罗、德里(西姆拉)之间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博弈?哪方是英国中东政策的主导者?作者的行文穿梭于伦敦、开罗、印度和伊斯坦布尔之间,为我们展示了伦敦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英国驻埃及当局,以及一些英国外交官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详细记录了官员的决策过程,使我们可以一窥大英帝国的权力结构,并帮我们厘清了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丘吉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历史名人在现代中东的形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几个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为何能决定世界上一个地区的命运?
我们所熟知的丘吉尔是英国在二战中的首相,其实丘吉尔在“一战”时已经在政坛崭露头角,战后担任殖民地大臣的他是英国中东政策的“总设计师”,那么,丘吉尔究竟做了什么?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促成阿拉伯大起义的英雄,还是言过其实的、被包装出来的明星?巴黎和会三巨头又是怎样规划中东命运的?马克•赛克斯等几位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竟然基本决定了现代中东国家的边界,这又是为何?书中登场人物众多。全书在描写人物决策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决策者背后的价值观和他们对“一战”后新世界的期许。可以说,本书不仅是关于现代中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更是关于20世纪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独特的从“大中东”、“大博弈”视角考察现代中东形成的创新之作
以往书写现代中东形成的史书大多只关注英国,至多是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作者将这一问题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框架下考察。他将俄国统治下的中亚作为“大中东”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认为现代中东的形成过程也是英俄两国从19世纪开始的“大博弈”的高峰。视野宏大,观点颇具创新性。
●全面呈现奥斯曼帝国最后的8年岁月,刷新对晚期奥斯曼帝国的既有认知
奥斯曼帝国为何选择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被讥讽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为何没有在战争开始后被迅速击垮,而居然能与英、法、俄等世界列强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这是为何?而这些胜利为何没能最终拯救帝国,使其免遭覆亡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帝国的最后岁月不只是充满了内忧外患,也有高光时刻,帝国并非像我们传统上认为的那么不堪。
●多方赞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国际国内知名人士和学者推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求他手下每位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都要阅读的作品;普利策奖提名作品,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作品;美国海军陆战队“专业阅读项目”指定书目;美国陆军、美国国务院、弗吉尼亚大学、堪萨斯大学、罗格斯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推荐书目;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思考未来人类处境所需要阅读的50部书”之一;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三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社等国内专业学者推荐。
1453 豆瓣
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
8.9 (82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本书是罗杰·克劳利著名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之一。
1453
君士坦丁堡的战火,两个文明的撞击
《今日美国》夏季最佳图书 《旧金山纪事报》夏季最佳图书
克劳利引人入胜的叙述……读之更像生动的小说。人物……描摹极其细致,全都是基于历史文献,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洛杉矶时报》
克劳利对君士坦丁堡攻城战的重述极富戏剧性,激动人心。
——《旧金山纪事报》
出神入化……罗杰•克劳利为一个古老而永远引人入胜的故事注入了新活力。《1453》融合了军事史的令人着迷的细节和对宗教意象的丰富指涉,这些意象对战争的双方都有极大影响。
——《经济学人》
节奏轻快,是了解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长期敌对关系的入门必读书。
——《科克斯书评》
拜占庭帝国的千年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西方世界的中心和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世界的堡垒。但在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集中了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力图攻克这座城市。1453年4月,八万名装备了新式武器的穆斯林战士开始攻城,而守城的是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堡十一世麾下的区区八千名基督徒士兵。在一连数周的炮火之后,城市轰然陷落,这一事件改变了世界,也标志着拜占庭的灭亡和中世纪世界的终结。《1453》背后的研究无可挑剔,它是一个讲述勇气、残忍、技术革新、忍耐和运气的生动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它同样是当下的故事,是将中东的对抗与现代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中的关键链条。
拜占庭的衰亡 豆瓣
Byzantium: The Decline and Fall
作者: [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 译者: 李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 诺里奇爵士摒弃学术上的繁琐探究造就迄今为止最好读、最引人入胜的拜占庭通史
★ 一部让“精罗”从狂喜到落泪的史诗巨著
★ 《观察家》《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本书简介】
拜占庭帝国——这个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生花妙笔下徐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书是“拜占庭三部曲”的最后一卷,也是这部宏大史诗的高潮之作。本卷继续讲述了1081年亚历克修斯·科穆宁即位的历史。此后,在失明的耄耋老人、诡诈至极的威尼斯总督恩里克·丹多洛的率领下,第四次十字军给君士坦丁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拜占庭时代的晚年岁月充满哀怨,陷入与奥斯曼苏丹痛苦而漫长的争斗。1453年,这个曾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千年帝国,随着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阵亡而灰飞烟灭。
拜占庭的巅峰 豆瓣
Byzantium: The Apogee
作者: [英]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John Julius Norwich) 译者: 李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 诺里奇爵士摒弃学术上的繁琐探究造就迄今为止最好读、最引人入胜的拜占庭通史
★ 一部让“精罗”从狂喜到落泪的史诗巨著
★ 《观察家》《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本书简介】
拜占庭帝国——这个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生花妙笔下徐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书为“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二部。本卷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皇冠和罗马皇帝的封号赐予查理曼开始,在不到300年之中,拜占庭帝国继续经历着国内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动乱,以及来自哥特人、保加尔人、萨拉森人等外族的骚扰。在“保加利亚屠夫”巴西尔二世执政时期,帝国达到巅峰,却在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之战惨败于突厥人,走向衰落。然而,本卷的末尾迎来了一个英雄般的救世主——亚历克修斯·科穆宁,他将再一次于危机之中拯救帝国。
拜占庭的新生 豆瓣
Byzantium: The Early Centuries
作者: [英]约翰·尤里乌斯·诺里奇 译者: 李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3
★ 诺里奇爵士摒弃学术上的繁琐探究造就迄今为止最好读、最引人入胜的拜占庭通史
★ 一部让“精罗”从狂喜到落泪的史诗巨著
★ 《观察家》《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本书简介】
拜占庭帝国——这个自君士坦丁大帝于330年5月11日建都,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5月29日破城,延续了1123年的大帝国,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朱利叶斯•诺里奇的生花妙笔下徐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本书为“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一部,从君士坦丁的诞生乃至之前的戴克里先“四帝共治”时代讲起,在公元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时收尾。在这近500年的时光中,这个罗马帝国见证了君士坦丁、查士丁尼、希拉克略等多位皇帝的光辉,也不断面临着周边蛮族的入侵和袭扰。自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以来,拜占庭帝国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堡垒,不仅继承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化,而且保卫了欧洲的学术之光,并留下了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
邊境 豆瓣
Toast to Ancestors
作者: 沃伊切赫.古瑞茨基(Wojciech Górtcki) 译者: 粘肖晶 允晨文化 2014 - 2
我們同時屬於歐洲及亞洲,受西方和東方的浸潤,也和他們共同分享我們的豐富寶藏。——庫爾班.薩伊德
一部關於南高加索三小國――亞賽拜然、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的紀實作品
卡普欽斯基的接班人,震撼西方世界的報導文學傑作
開啟了一道通往舊世界,新國度的大門
外高加索地區究竟是歐亞臍帶?還是世界邊境?
一部充滿著豐富的人文故事,和歷史迴聲的迷人著作
全球中文版獨家問世
經典雜誌總編輯 王志宏‧作家 尉任之 感動推薦
基督教與東正教與伊斯蘭教、歐洲與亞洲、西方與東方,外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亞美尼亞與亞賽拜然承載著種族、宗教、語言、文化上的混搭,一旦短暫的蘇聯高壓統治者消失,在當地蘊藏石油與天然氣的攪和下,千年的累積仇恨又從血液裡喚醒。沃伊切赫‧古瑞茨基的《邊境》是嘗試想要理解該區甚至人類文明衝突的現代指南。——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全球化的時代,邊界(現實的與想像的)還存在嗎?當然存在,並且現實的邊界更加現實,想像的邊界更加想像。在我個人的旅遊經驗中,從沒有看過像高加索三小國之間這樣清楚、複雜又不斷移動的政治的、宗教的、經濟的、地理的邊界,版塊緊密相連,然而彼此間的鴻溝有時又顯得如此深刻,像無法完全癒合的傷痕。高加索是任何時代、任何種族的鏡子,認識高加索,也就是認知如何在歷史、政治與區域間定位我們自己。——尉任之
民族的重建 豆瓣 Goodrea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
8.8 (15 个评分) 作者: [美]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潘梦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2003年美国历史学会乔治·路易斯·比尔奖、2003年东部书评奖、2004年美国学会乌克兰研究图书奖 获奖作品
◎知名政治思想史学者塞缪尔·P. 亨廷顿,《国际历史学评论》《外交事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赞誉推荐
···
【内容简介】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维尔纽斯,维尔尼亚,抑或维尔纳?在本书中,这些指涉着同一座城市的区别微妙的名字以看似不动声色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两端。它们是本书所述故事的背景音符,指示着一整套有关“我是谁”“我的祖国在哪里”“什么是民族”的记忆、理念和话语。跨越四个世纪,四个国家,通过将目光落在这片有着复杂民族混居背景、经历过极其多元的政体模式,被几度撕裂乃至摧毁的土地上,斯奈德试图为我们揭示民族理念转变的奥秘,追踪概念如何被解释、扭曲、发明和滥用,如何在与更为复杂的外部力量相互衍生的过程中酿成深重苦难,又焕发出崭新光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试图为有关通往国家的路径的终极问题寻找回答: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条路上的苦痛经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民族的重建》对东欧民族演化中的微妙性、复杂性和重重矛盾做了精彩的、引人入胜的分析。若想理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国家崩溃和民族建构的过程,本书可谓意义深远。
——塞缪尔·P.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作者
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东北欧多元文化历史的英语研究作品中,本书是独树一帜的。斯奈德向我们提供了关于波兰、立陶宛和乌克兰的悠久历史的有别于传统叙事的解读,探索和解释了民族认同的议题,并且没有掉进民族主义历史学的陷阱之中。
——布赖恩·波特,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
蒂莫西·斯奈德的风格令人愉悦地提醒我们,历史写作确实可以,也应该在文学上有所追求。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增刊》
···
【编辑推荐】
★东欧史重量级学者蒂莫西·斯奈德独立著作首次引进。欧美学界东欧历史及民族主义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再造民族叙事,见证“想象共同体”流变中的残酷与光明。
“在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们可以找到所有能想象到的造成民族冲突的原因:帝国瓦解、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国界线、挑衅的少数族群、扬言复仇者、恐惧的精英人群、新建立的民主政治体制、种族清洗的记忆以及长期冲突的民族迷思。”
这是一次有关民族性生成的重检与注疏,斯奈德大胆地将研究对象置于四个世纪的历史演变之间,从而揭示了这条道路上的不同走向与路径。
★超乎寻常的珍贵一手史料,叙事精湛的学术佳作。
作者通晓东欧诸国6种语言,使得本书所引第一手材料包罗万象,并首度在英文学术研究中完整描述了1943—1947年乌克兰人和波兰人相互实施的种族清洗事件。全书含600余条脚注,另附图像资料和表格说明。
斯奈德的写作结构缜密又清晰易读,穿插以人物线索的讲述方式,带领读者走入历史的关键情境。
★战后欧洲史的有益补充。
全书第三部分详尽地研究了“二战”后作为东欧成功案例的波兰如何通过精妙而及时的东部政策,不仅促成了与乌克兰、立陶宛等国的和解,还达成了“重返欧洲”的目标,成为欧盟成立前夕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旁证。
★是民族主义导致了种族清洗,还是种族清洗给不同人群贴上了民族标签?
现代民族观念的诉求,能否找到一种更加和平的表达方式?
本书正是对于以上问题的一次回应的努力。
克里米亚战争 豆瓣
The Crimean War:A History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吕品 / 朱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1853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借宗教争端入侵今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两公国。随后,摇摇欲坠而勉力维持其欧洲势力的奥斯曼帝国、担心俄国扩张的英国,以及想要重塑辉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陆续对俄宣战。持续18个月的克里米亚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损失,并彻底改写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和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
费吉斯大量引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文献资料,全面展现了民族主义情绪、帝国势力博弈和宗教冲突是如何影响各国介入战争的。从国王与大臣、报道战争的记者与作家,到战场上的军官与士兵、围城内的妇孺,费吉斯不仅从多个视角还原了战争的全景,也为今天理解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黑海地区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的世界裂痕提供了新的入口。
费吉斯在伦敦、巴黎、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尘封档案中仔细求索,揭露了政治家们的图谋,同时展示了战争造成的可怕人员伤亡……这本书追溯了许多现代冲突的根源。
——加里·巴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
扎实的研究……内容丰富而吸引人……基于大量资料,从政府档案到新闻报道、到回忆录、到几乎不识字的士兵的家信,费吉斯出色地平衡了政治、军事和社会历史……关于战争本身的篇章如冒险小说一般激动人心……《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战争的集锦,一部学术的庆典。
——《波士顿环球报》
[费吉斯]在描述高层政客对普通人的影响方面展露了极其出色的天赋,清楚地呈现了引发战争的反常外交手段……这本书清晰易懂、文笔流畅、情节生动。最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为什么这场被忽视的冲突和为此殉难的人值得我们长久铭记。
——《独立报》
这部著作重要而让人印象深刻……俄罗斯的资料提供了鲜活的补充,在这方面费吉斯是一位大师。……《克里米亚战争》令人敬佩地描述了克里米亚战争中国际形势和宗教背景的重要意义。
——《纽约图书评论》
奥斯曼帝国:欧洲的伊斯兰王室 (2013) 豆瓣
The Ottomans: Europe's Muslim Emperors
8.6 (12 个评分) 导演: Gillian Bancroft 演员: Rageh Omaar
It was the world's last Islamic empire - a super-power of a million square miles. From its capital in Istanbul it matched the glories of Ancient Rome. And after six centuries in power it collapsed less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Rageh Omaar sets out to discover why the Ottomans have vanished from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Europe. Why so few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Ottoman history in today's Middle East. And why you have to know the Ottoman story to understand the roots of many of today's trouble spots from Palestine, Iraq and Israel to Libya, Syria, Egypt, Bosnia and Kosovo.
西蒙·里夫的俄罗斯之旅 (2017) 豆瓣
Russia With Simon Reeve
8.5 (6 个评分) 导演: Eric McFarland 演员: 西蒙·里夫
In this new three-part series, Simon Reeve travels across the world's biggest country, Russia. On the centenary anniversary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Simon's journey will take him from the snow-capped volcanoes of the far east, through some of the remotest parts of our planet, to the great cities of the west, Moscow and St Petersburg.
Along the way he encounters an extraordinary cast of characters including reindeer herders living in extreme temperatures, the former traffic cop whose followers believe he is the reincarnation of Jesus, Cossack law enforcers and a cheese entrepreneur beating western sanctions. As well as braving conditions in some of most extreme places in the world, Simon and the team also experience first-hand what it's like filming in Putin's Russia when the team are repeatedly followed and detained by Russian authorities.
再造失去的王國 豆瓣
Lost Kingdom: The Quest for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the Russian Nation
作者: 浦洛基(Serhii Plokhy) 译者: 梁永安 貓頭鷹出版社 2018 - 9
20世紀,索忍尼辛:「烏克蘭很快就會看出,分離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21世紀,普丁:「我一直認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一個民族。」
2014年烏克蘭向西方靠攏,
「迫使」俄羅斯出兵攻打自己「同胞」。
這不是單純的國際競爭與軍事危機的縮影。
背後乘載的是500年來歷任統治者努力打造的民族認同,
更說明烏克蘭一直以來都處於俄羅斯創國神話的核心位置。
*「何謂俄羅斯民族」絕不僅是學術問題,這關係今日歐洲東部的戰爭與和平!
*本書深入解讀俄羅斯新帝國主義的背後陳因,了解歐亞局勢必讀!
*採民族主義視角重新解讀俄羅斯過去與未來,值得深陷民族認同的所有人借鏡。
*俄烏在2014終於走向戰爭,這場戰爭預示了一場不可逆的局勢!
*假若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是否將會導向新的戰局?
◎頂尖東歐史權威、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浦洛基最新力作
◎出版即獲邀至美國戰略智庫專題演講
★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終結了500年來的俄羅斯認同?
2014年烏克蘭與俄羅斯爆發克里米亞危機,國際局勢轉趨緊張。此一衝突,是俄羅斯欲阻止烏克蘭向西方靠攏,因為一旦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的帝國願景恐難以實現。
俄羅斯,從帝俄時代到蘇聯時期,都是無可忽視的大國。領土曾一度擴及今日波蘭等地。作為冷戰時代世界兩強之一,如今的俄羅斯卻只能艱難地擠入世界前十大經濟體。當普丁上台,其一舉一動,彷彿正召喚昔日的光榮與領土的野心。他曾說:「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同一個民族」,而攻打「自己同胞」烏克蘭的決定,卻說明了「民族意識」正是此一「野望」的核心。但本書作者認為,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卻昭示著更為嚴峻的內部矛盾,甚至說明這段500年的泛俄羅斯民族建構之路已然斷裂。
★不存在的「泛俄羅斯民族」
普丁並不是第一個強調民族認同的統治者。在十五世紀莫斯科公國脫離蒙古掌控後,從伊凡三世開啟的收復「羅斯土地」願景、十八世紀凱薩琳大帝瓜分波蘭,以及二戰期間蘇聯向西擴張,都是本著基輔羅斯的名義。在俄羅斯人美好的歷史記憶中,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的基輔羅斯是個偉大祖國,領土範圍包含今日俄羅斯、烏克蘭與白羅斯。更引入基督宗教成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
以這段歷史為底,十八世紀俄羅斯接受來自西方的民族性概念,經由知識份子的努力,透過語言管控、歷史教科書的書寫,將民族文化結合過去的王朝世系與宗教概念,於是一個包含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全俄羅斯人」概念於焉誕生。而蘇聯時代拆解了三個民族共通的認同,才促使今日俄羅斯菁英必須重新組裝這個概念。
這個民族概念的核心是烏克蘭。烏克蘭首府是基輔羅斯的統治中心,少了烏克蘭,俄羅斯的歷史就只剩下蒙古的淵源,既無法上溯至基輔公國,也無能連結於羅馬的血脈。且位於俄羅斯西邊的烏克蘭,在歷史上是俄羅斯西化的關鍵,在今日也位於俄羅斯往西歐擴展的路徑上。因此,不論今日俄羅斯的舉動為何,其他國家又如何解讀,他們都得解決以烏克蘭為中心的歷史問題。
★要當單純的民族國家,還是破碎的帝國?第二次冷戰危機?
數百年來,什麼是俄羅斯人?國家邊界的盡頭又在何方?這些問題縈繞俄羅斯領導的心頭。
從帝俄時期大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的「三位一體」,到「我們都是蘇聯人」的概念,俄羅斯都居於老大哥的位置。到了後蘇聯時代,面對各共和國的獨立,俄羅斯得做出決定,要當一個以俄羅斯人為主體的國家,或者繼續懷著帝俄之夢,然後想辦法控制新局。
這是一本採民族主義觀點理解俄羅斯過去與未來的重要著作。在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興起,促使現代國家的出現,卻也帶來諸多衝突。作者預言,假若俄羅斯無法尋找出自己的道路,當民族認同與國家野心無法並行,必然會讓國際局勢持續緊張,最後走向新的戰局。
◎好評
浦洛基在本書表現出只見於大歷史家的身手:用活靈活現的方式把古今聯繫起來。他說明了俄羅斯歷經多個世紀打造的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是如何導致普丁入侵烏克蘭和兼併克里米亞的行動。本書仔細豐富地訴說了歷史和神話之火是如何從第一個沙皇、彼得大帝、布爾什維亞、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燃燒至蘇聯的崩潰。在天天都有俄羅斯新聞和人人都是俄羅斯專家的今日,本書是那些想透過報紙頭條之外了解俄羅斯的人所不可不讀。——卡斯普拉沃,著有《冬天正在來臨》
本書是對俄羅斯民族主義一個淵博的闡述。俄羅斯的歷史顯示,其民族主義充滿矛盾,既兼容又排他,既普遍主義又認同主義,而且這些矛盾時而快速彼此轉換,時而同時並存。作為本領域的行家裡手,浦洛基顯示出俄羅斯想要變成一個對其人民和鄰國來說更好的國家,所面臨的挑戰。——韋斯托德,著有《冷戰》
本書內容博學、深入且出現得正是時候,他以引人入勝的筆觸縷述了俄羅斯民族走過多個動盪世紀時所經歷的故事,從其出現的最早期一直談到現今的普丁政權。浦洛基是國際知名歷史學家,對自己專研領域的掌握少有人能出其右。有著成竹在胸的自信和一雙利眼,他把俄羅斯歷史中的反諷、偶然性和悲劇一一道來。本書任何想要了解今日俄羅斯的人都應該一讀。——史密斯,著有《拉斯普京》
浦洛基雄辯地回顧了俄羅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歷史起伏……這個透徹分析讓我們得以穩當地從歷史脈絡理解普丁總統在二十一世紀的外交政策。——《出版社週刊》「星級推薦」
一部出現得合時和無可挑剔的作品,說明了俄羅斯是如何在強大起源神話的驅策下,矢志奪回失去的領土……浦洛基再一次顯示,他是這個領域的大師。——《科克斯書評》
龙头蛇尾 豆瓣
A Dragon’s Head and a Serpent’s Tail: Ming China and the First Great East Asian War, 1592—1598
6.9 (7 个评分) 作者: [美]石康(Kenneth M.Swope) 译者: 周思成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
全景描绘万历皇帝与丰臣秀吉的史诗对决
生动还原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
展现明、朝、日三国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外交的全面竞争
揭示东亚朝贡体系的实际运作
---------------------------------------
◎内容简介
16世纪末,经过张居正的改革,明朝一扫颓势,年轻的万历皇帝采取积极和颇见成效的边疆政策,延续了明朝的军事中兴,但朝廷党争也愈演愈烈。未来的后金汗努尔哈赤征服女真各部,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宣祖李昖治下的朝鲜饱受党争之扰,内政荒疏,军备废弛。出身卑微的战国枭雄丰臣秀吉平定各方势力,渐次统一日本列岛,开始把目光投向大陆。
1592年春,企图征服明朝的丰臣秀吉集结大军于名护屋城,下达了渡海侵略作战的命令,兵锋直指朝鲜。5月,日军登陆釜山,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君臣无力招架,紧急向明廷求援,一场持续六年、投入数十万将士的东亚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在本书中,军事史家石康重视运用中方史料,关注战争动员、战略战术、军事技术、后勤补给和战场环境,分析内政、外交与军事的互动,对围城战、山地野战和海战等诸多战斗细节的描述扣人心弦,立体地讲述了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在他看来,万历援朝之役是近代东亚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深深影响了今天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
---------------------------------------
◎编辑推荐
★从明朝视角来研究万历援朝之役,详述来龙去脉
作者回顾了明朝出兵援朝的历史背景、16世纪三国之间的冲突,描写了持续六年的东亚大战的全过程,诸如军力配备、日军攻势、朝鲜官军的一触即溃、地方武装和僧兵的战斗、明军出兵过程、朝鲜的军事改革、战后处置等。
★《隳三都》作者周思成老师翻译,精彩再现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
书中着意描绘了一系列围城战、山地野战和海战,如忠州之战、玉浦海战、闲山岛海战、平壤大捷、碧蹄馆之战、晋州城攻防战、南原之战、稷山之战、鸣梁海战、蔚山倭城攻防战、露梁海战等。
★比较三国的军事技术、动员能力、后勤补给和内政外交的优劣
分析三国军事技术长短,特别关注武器与战术、武将性格与能力。既展现了三国各自的体系如何应对战争,也没有忽视朝廷的党争,围绕册封丰臣秀吉的争议。外交场合的尔虞我诈也贯穿整场战争。
★刻画了虽有种种缺陷,却竭力维护明朝军事霸权的万历帝形象
在叙述战争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凸显了万历帝在明代国家中的关键角色。
★透过战争看朝贡体系的实际运作与明末清初的东亚局势
朝鲜求援、议和过程中的误解和龃龉、导致战火重燃的恐吓、封贡之争都是朝贡体系的体现。大战之后,明朝和日本的历史走向发生了剧烈变化。
---------------------------------------
◎评价与推荐
本书是西方少有的从明朝角度来研究万历朝鲜之役的著作。在东西方战争史比较研究视野下,作者既考察了日、韩史料,也充分利用了明、清史料;既参考了西方与日、韩研究论著,也关注到当代中国的学术观点,因而本书史料充分,观点鲜明,持论相对客观。本书强调万历时期的明朝依然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与高效的官僚体系,用充分的史实,展示了明军在战争中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日、韩学者的偏见。本书对于作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后勤供给等方面都有精彩论述,深化了这场战争的系统认识,值得推介。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壬辰战争,即石康所谓的“第一次东亚大战”,是影响16世纪末以来东亚历史走向的关键事件,其余波影响至今。《龙头蛇尾》一书综合使用明朝、朝鲜、日本三方的史料,并参考基督教士留下的记录,细致描绘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与历史回响,尤其深入刻画了虽有种种缺陷,却竭力维护明朝军事霸权的万历帝形象,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历史著作。
——丁晨楠(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