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日光树影 (2021) 豆瓣
日光樹影
演员: 林冠宇 / 黄冠智
主演:王彩桦、林冠宇、黄冠智、张寗、辛乐儿、吴秉宸、李梓诚
故事将围绕在家庭,面对家人对于自己感情状态的关注,你会坦承相对,还是避而不谈?讲述一名和男友互订终生的同志,在tw同婚过后开启了一趟返乡之旅。在一次次与家人的惯常对话里,拉出本片在亲情外的另一轴线:或许每一次的出柜,对发语者来说都惊心动魄;但作为聆听者,你永远可以选择温柔。
哲铭返回台南老家,替母亲阿娇庆祝生日。身为年过三十却未婚的独子,感情状况总是倍受母亲关注,以往总是避而不谈的他,今年却有点不同,因为今年的他已婚——只是对象是个男生。这次回家,该不该让母亲知道自己已婚同志的身分?还是继续维持著三十年来避而不谈的舒适状态呢?
2022年6月21日 看过
台灣的片子還是那麼的有「人情味」
台灣 同性 歷史
逆轉的東亞史(2): 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巴蜀、滇與夜郎篇) Goodreads
作者: 劉仲敬 八旗文化 2021 - 3
所謂「西南」──
從來就不是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更不只是帝國邊陲!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反而是文明的樞紐!
它化身為巴蜀、滇、夜郎,與中國的政治勢力不斷拉扯、對抗,
它掌握了連接內亞和東南亞的商業通道,是「東南亞萬邦之母」!
==============
★黃金面具、青銅神樹、太陽神鳥……三星堆文明竟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連結內亞與東南亞貿易的蜀身毒道,為何被漢帝國占領之後反而加速文明的衰退?
★「夜郎自大」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一頁漢帝國「武統」西南諸國的血淚史!
★如果沒有滇國、南詔、大理與中國對抗,今日的東南亞國家恐不存在?
★巴蜀利亞成為抗戰「大後方」並非自願!實際上是被蔣介石利用、強迫「愛國」的犧牲品!
《史記》、《漢書》裡的《西南夷列傳》記載了曾居住在今日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如果從傳統的漢人史觀出發,上述的「西南」、「西南夷」是遠離帝國中心的「邊陲」、文明上的「他者」。但如果跳脫大一統的中國框架,從更高層次的世界史角度觀之,會發現所謂的「西南」並不是「邊陲」,反而是連結內亞、東亞、南亞、東南亞,讓諸國商貿往來、互相交流的「中心」。
■巴蜀利亞──來自內亞與東南亞,自成一系的帝號系統
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面具、太陽神鳥金飾充滿濃厚的內亞色彩,其中的青銅神樹更是與巴別塔系出同源,證明巴蜀文明獨特的內亞性──上古時期,掌握青銅技術的內亞征服者進入成都平原,其中一支順著岷江南下成立巴國,另一支順著嘉陵江南下成立蜀國。在南進的過程中,他們還征服了東南亞系的百越、百濮民族,兩者最後形成了巴蜀、滇與夜郎民族,融合了內亞與東南亞的文明特質。
從秦、漢這種大一統帝國的視角看來,上述的民族被傲慢的漢人中心史觀視為「西南夷」,是住在帝國邊陲、未開化的蠻族。但其實早在先秦時期,這些「西南夷」就創立了燦爛的文明,甚至還創建自己的帝號系統,與當時東亞諸夏各國的爵位系統(王、諸侯)不同,例如古蜀國的叢帝、蜀盧帝,以及傳說中死後化為杜鵑鳥的蜀望帝杜宇。
由於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被征服前的巴蜀是兵家必爭之地,被征服後的巴蜀依然是皇帝眼中的燙手山芋!例如秦始皇當年得先千辛萬苦地攻下蜀國,才能取道湘西、繞到楚國背後,進而攻滅諸國;蒙古大汗蒙哥、忽必烈先後出兵釣魚城,拿下巴蜀後才得以順利向襄陽城推進!
■夜郎國──擁精兵十餘萬的百濮聯合酋長國霸主!
春秋戰國時期,「西南」大、小邦國林立,例如蜀國、巴國、滇國還有以夜郎國為首的百濮聯合酋長國等。邦國林立且彼此競爭,造就了繁盛的商業活動;「蜀」字之所以有一個「虫」字,就是因為它是世上最早發展養蠶業、並進行絲綢貿易的地方。歷史上知名的跨國貿易路線如「蜀身毒道」(連結四川與印度)、「茶馬古道」(連結四川、雲南、西藏、東南亞)在此交會,形成連結內亞、東亞、南亞、東南亞諸文明最重要的交通命脈,可謂「文明的走廊」。
除了貿易,「西南」還極具軍事戰略價值!例如漢武帝就曾派遣唐蒙出使夜郎國,起初希望借道攻打南越國,後來更想進一步吞併夜郎國和西南諸國、獨占文明的走廊。俗話說「夜郎自大」,但夜郎國其實並不自大,真正自大的是漢武帝「武統」西南諸國的野心;更何況,「漢孰與我大?」這句話並非由夜郎國首次提出,而是更南邊的滇國,夜郎國就這樣被漢帝國官吏抹黑了兩千年!
■滇國──東南亞諸國不被中國帝國主義入侵的關鍵!
以今日昆明湖為中心的滇國,其先民同樣具有強烈的內亞性和東南亞性,而且根據考古研究,古滇國文明竟和千里之外的古日本文明有高度的關聯性!雖然滇國被漢武帝征服,但後來又幾次獨立,甚至對中國帝國主義構成嚴重威脅!
例如南詔國對唐帝國的征伐,間接導致唐帝國的衰弱與滅亡;大理國雖然沒有對宋帝國用兵,但正因為有大理國和蒙古帝國的對抗,宋帝國才得以多延續數十年。到了現代,雲南軍事家蔡鍔、唐繼堯等人發起「護國運動」,徹底摧毀袁世凱創建中華帝國的野心。此外,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滇國還成了東南亞諸國的天然屏障,讓它們免於中國帝國主義的入侵,並且將來自內亞、南亞的物資源源不絕地輸入東南亞,滇國可謂「東南亞萬邦之母」!
■根據民族發明學理論,重新解釋大一統的東亞史
東亞會再次迎來千年以前的「諸夏國際體系」嗎?
本書是劉仲敬「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品之一,從巴蜀、滇、夜郎民族的起源談起,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跳脫傳統的中國框架,建構專屬巴蜀、滇、夜郎民族的歷史。
劉仲敬以「民族」為核心,重新解釋大一統的東亞帝國歷史,從而挑戰梁啟超當年發明的「中華民族」概念及以此為基礎的中國歷史建構。他指出,如果你堅持認為有所謂的「中華民族」,那就像堅持在今日建立一支「歐洲民族」一樣,充滿矛盾。他認為,歐洲民族國家的歷史和演化邏輯,已為本世紀和未來的東亞大陸提供了一個相當明確的答案。那麼,東亞會再次迎來諸夏體系嗎?不論未來如何發展,一部逆轉的東亞史依舊值得讀者深思。
==================================
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系列
【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
《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
《歐洲的感性邊疆:德意志語言民族主義如何抵制法蘭西理性主義》
《中東的裂痕:泛阿拉伯主義的流產和大英帝國的遺產》
【民族發明學的諸夏史】
《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
《逆轉的東亞史(2):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巴蜀、滇與夜郎篇)》
《逆轉的東亞史(3):非中國視角的華北(晉、燕、齊篇)》
《逆轉的東亞史(4):非中國視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逆轉的東亞史(5):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豆瓣
モンゴル帝国と長いその後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译者: 陳心慧 八旗文化 2019 - 4
世界史的誕生並非海洋,而是在「歐亞大陸」!
跳脫以西方為主體的思想,以「陸地理論」建構世界史。
成吉思汗創始、顛覆常識的史上空前的帝國
──「大蒙古國」,
真正打破國家、民族、國界限制,後世歐亞大陸上的帝國都繼承了蒙古血脈!
蒙古帝國統合歐亞大陸才是世界史的真正開端!
十三、十四世紀,佔有歐亞大陸大部分區域的超廣域世界帝國──「大蒙古國」,無疑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帝國東起日本海,西至多瑙河口、安那托利亞高原、東地中海沿岸,各個以成吉思汗為始祖的不同帝室和王族,在各地逐漸形成各種形式的政權。雖然存在的時間長短不同,但整體而言,蒙古身為歐亞大陸共同的統治階層,至少君臨了兩個世紀。
蒙古帝國和其時代總括了在此之前的歐亞歷史,以及整個歐亞非大陸上的營生方式。然而,在蒙古帝國逐漸瓦解之後,從這一階段開始的歷史,我們對於所有「蒙古」所累積、創造出的事物,和對之後留下的各種影響和遺緒還不甚了解。以至於要了解現今歐亞大陸的局勢時,還是採用以西歐為中心創造的世界史架構,而忽略了「陸地」串聯起世界的時間實際上早於海洋。
■直至二十世紀初期,世界各地仍在「蒙古帝國的陰影」壟罩之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消失的帝國,都是在蒙古帝國之中所誕生。
回顧二十世紀初期幾乎一起消失的各個帝國,每一個的起源實際上都與蒙古帝國和其時代有著某種關聯。蒙古人在東歐、中亞、印度、中國都留下了「帝國」,這些帝國直接鑲嵌進了當地的歷史,影響持續至今。
羅曼諾夫王朝的俄羅斯帝國是因為抵抗朮赤兀魯思(欽察汗國)而建立;鄂圖曼帝國的形成與位在伊朗中東地域的旭烈兀兀魯思(伊兒汗國)有關;帖木兒帝國是從中亞的察合台兀魯思中誕生,並於十六世紀南下,進入印度次大陸建立蒙兀兒帝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人抵達為止。位在歐亞大陸東方的中國更不用說,在大元兀魯思被消滅後二百五十年,出現了性質上是滿蒙聯合政權的大清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幾年,這些帝國不約而同相繼崩潰,蒙古之後的「帝國史」,在這個時候算了一次總帳。此時才是漫長「近世」的最終結局。
■不是只有進入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後,才可以完整敘述世界史。
世界史除了「海洋觀點」,「陸地理論」也不可少!
至今為止對於世界史的敘述,傾向以「海洋觀點」為主軸。事實上,此種「世界史」的形象不僅是以歐洲為本位,更是以西歐為本位的產物。好像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歷史都是分段且地域上破碎,接著則忽然轉變成僅以歐洲為中心、開始透過海洋朝全球擴張。
全球化不是直到十五世紀之後才開始大幅發展,其實在相當於「後蒙古時代」的「大航海時代」時,「海進」和「陸進」幾乎同時發展。除了葡萄牙與西班牙積極前往海外發展,在陸地上,這時也是大蒙古國分解成幾個新型地域帝國的時代。
以西歐中心主義為主的歷史形象,欠缺對於歐亞大陸應有的分析視角。結果變成,世界史的整體架構只要能夠將最終目標落在西歐勢力的擴大和因此帶來的「世界統合」就好,這是在距今約一百年前的歐洲經過體系化的認知所架構。可以說現今我們熟悉的世界史脈絡,正是歐洲最充滿自信的十九世紀末的產物。
■「蒙古人」是好戰、野蠻,帶來巨大破壞的東方民族嗎?
摘除東西方傳統史觀中,對於「蒙古人」的刻板印象!
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的歷史敘述之中,蒙古人都被塑造成對文明帶來破壞的野蠻形象。十三世紀拔都西征時,打倒了強大的匈牙利王國,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呼籲歐洲團結一致對抗東方蒙古的恐怖威脅。另外,在俄羅斯的傳統歷史敘述中,蒙古人更被寫成侵略羅斯諸國、嗜血好戰的民族。
然而實際情況完全不是如此。蒙古人並非強大的暴力集團,蒙古軍團與他們的對手相比,破壞力並沒有特別強大,只是較為團結,不會出現陣前倒戈、互相內鬥的情況。蒙古也從來不做無謀的進攻,總是在蒐集情報、擬定縝密戰略後才會出擊。蒙古作戰不是毫無保留地侵略,而是在盡量降低自身傷亡、有十足把握時才會發動攻擊。
蒙古帝國幾乎沒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只要有過人之處就會受到重用。蒙古是各種人群共生的「開明帝國」,「蒙古人」也不是依靠血緣來定義,願意成為「伊利」(夥伴)的人群皆是蒙古的一分子。真正不受國境、族群限制的大蒙古國,正是現今立足亞洲、從基礎知識開始重新構築世界史時的關鍵。
====================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至今為止我們從小教育學習的世界史,傾向以「海洋觀點」為主軸。但事實上,此種世界史的形象是以歐洲為本位的產物。彷彿世界史的整體架構只要能夠將最終目標落在西歐勢力的擴大和因此帶來的世界統合就好。忽略了在西方人來之前,歐亞大陸自古便是東西連通的狀態。
本書的啟示是:
台灣對世界史的理解,長久以來被西方史學觀點給左右,對內亞在世界史上的影響還不甚了解。事實上,大蒙古國早在十四世紀便整合了歐亞大陸,成為一個跨越國界、種族、語言限制的世界帝國。而成吉思汗後人在各地鑲嵌入當地歷史,以包容態度接納不同族群、不同宗教,開明多元,值得海島國家台灣從中學習。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0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隳三都 豆瓣
8.7 (34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1
12世纪,发祥于东北一隅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大金王朝,一度跃居东亚霸主地位。这个政权在极短时间内灭亡辽国,令西夏和高丽俯首称臣,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然而自1211年蒙古军队南下侵袭开始,二十多年间,金国接连丧师失地,抵抗运动中心被迫从中都先后迁到汴京、蔡州,最终在蒙古和南宋军队的夹攻中覆亡。
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将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最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远祖的倾诉 豆瓣
作者: 杨泽蒙 2008 - 1
《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内容:自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始,我国古代先民在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又逐步掌握了锻铁技术。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考古学上称谓的“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阶段。《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所讲述的,便是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发生在北方草原上的被历史尘封了两千余年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
2022年6月2日 已读
作者好像是鄂爾多斯博物館館長,話術上還得受制於官方大一統說辭的限制,不過敢於直接指出比起當時中原,鄂爾多斯青銅器從出土文物的風格和形製上更多地與外貝加爾-南西伯利亞地區和黑海北邊地區出土的文物相似,也實屬不易了。
歐亞 歷史 考古 遊牧
文明的遊牧史觀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楊海英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2019 - 4
遊牧文明野蠻、粗魯,充滿暴力? 摘下中華有色眼鏡,從文明的遊牧史觀出發—— 中國史不過是中國人天真浪漫的幻想! 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才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   大部分漢字文化區的讀者,都會有「遊牧民族雖然軍事力量強,但野蠻、粗魯、暴力」的既定印象。然而這只是戴著中華思想的有色眼鏡來看的結果。 《文明的遊牧史觀》這本書告訴我們,遊牧文明其實是歷史的驅動力。所謂「軍事力量」,是當時科學技術與社會體系、作為群體的凝聚力、資訊蒐集能力等各式各樣要素的總和。現在世界上擁有最強軍隊的,毋庸置疑乃是美軍,它也是世界秩序的締造者和維護者,應該沒人會說他們的強悍是一種「落後、野蠻的力量」吧!   █將地圖的南北顛倒,看世界的眼光便會截然不同! 遊牧文明是技術先進、資訊發達、富有組織力的歷史驅動力!   在支撐遊牧民族「強悍」的技術中,最重要的就是「畜力」。對馬、牛、駱駝等大型動物的馴育、養成、管理等技術,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文明。另一方面,蓄力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青銅或鐵製的武器、絲綢等物品最快的運輸工具。眾所周知,即使對馬車的運用,也是西亞先於支那地區,然後才漸漸地往東傳播開來。也就是說,和馬這種「畜力」相關的技術是遊牧文明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資訊力。和定居農耕民族比較起來,遊牧民在廣大的地區中遷徙,不斷地進行見聞和調查,因此掌握了最全球化的資訊。這種資訊力也被活用在通商上。運輸能力優越、往來於各個地區間、對各地產品與市場需求瞭若指掌的遊牧民,同時也是優秀的商業民。遊牧民族的寬容性,對各種文化的包容和開放姿態,也是與此密切相關。 軍事力量、資訊力,再加上具高度流動性與開放性的組織原理,這就是遊牧民的「驅力」。 從「文明的遊牧史觀」重新看待中國,會如何逆轉出一部中國史呢?作者指出,在今日中國中心地區產生了黃河文明固然是事實,但考古學指出,這個古代文明與現在的「中國人」之間的關聯,不管在文化上,或是人種上,都早已斷絕殆盡。跟現代的希臘人,與古代希臘文明之間並沒有關聯是一樣的道理。   █「漢文明」並非普遍性的世界文明,而是一個地方文明。 「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今天的讀者多以中國為「中心」,所以歐亞就變成了「邊陲」。這種世界觀其實是奠基在「漢民族」這種二十世紀初期才出現的假設之上。真相是,根本沒有「漢民族」這種東西,是歐亞興起的各個文明,不斷向黃河流域遷徙,才形成今日的樣貌。所以「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從「歐亞史」的觀點來看,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分布範圍東起西伯利亞、西到歐洲世界,文化與人種繁多,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相對於此,所謂「漢文明」不過是以所謂的「中原」為中心,相當地方性且侷限的一個文明。故此,與其說「漢文明」是普遍性的世界文明之一,倒不如把它想成是一個地方文明,才比較接近真實狀況。 若追溯中國地區的歷史,則會發現,它進行跨歐亞交易、在國際文化上大放異彩的唐、被認為是世界最大帝國的蒙古帝國(元)和清等,這些繁榮的國度都堪稱為名符其實的「亞洲大帝國」。但是,它們全都是非漢民族所建立的征服王朝;從這些看來,不受漢民族中心主義控制、而是由異民族的國際主義所統治時,才是所謂「中國」最繁榮的時代,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中國史」還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它屬於一種「被害者史觀」。在這種史觀裡,「漢民族」常常遭到異民族所侵略;近代以前是北方遊牧民族,近代以後則是跨海而來的西洋列強以及日本,這些都被他們描繪為「敵人」。可是,我們試著深入思考便會發現,「支那地區乃是某個特定民族的居所」這種主張根本就不成立。擁有不同根源、文化與生活型態的集團,進行流動,不斷重複著繁榮與改變的過程,這樣的歐亞大陸史,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身為日本籍蒙古學者,作者的看法是:以所謂漢民族為中心的「中國史」,在充滿地域性的狹隘同時,不過是混合了他們自己普遍相信的世界觀,以及被害者意識的產物罷了。正因為此,今天的支那地區才出現名為「中國史」與「中華文明」的束縛。而今天的中國,似乎越發被所謂的「中華思想」所囚禁。   作者簡介 | 楊海英 蒙古裔文化人類學家。蒙古名字為「俄尼斯.朝格圖」,蒙譯日文名「大野旭」。1964年生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學日本語系。1989年赴日本留學。修完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綜合研究大學院的博士課程,獲博士(文字)學位。現為日本靜岡大學教授。曾獲司馬遼太郎大獎(第14回,2010年)、大同生命地域研究獎勵賞(2015年)、樫山純三賞(2015年)、正論新風賞(第19回,2018年)。   主要著作: ◎繁體中文版:《沒有墓碑的草原》(八旗文化,2014年)、《蒙古騎兵在西藏揮舞日本刀:蒙藏民族的時代悲劇》(大塊文化,2017年)、《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一個蒙古人未竟的民族自決之夢》(八旗文化,2018年)。 ◎日文版: 《沒有墓碑的草原(上、下、續)》(岩波書店,2009-2012年)、《種族滅絕與文化大革命――內蒙古的民族問題》(勉誠出版,2014年)、《狂暴國家――中國的正體》(扶桑社,2015年)、《蒙古人民的自決權和「對日協力」――中國文化大革命繼續存在》(集廣舍,2016年)、《名為「中國」的神話──習近平「偉大中華民族」的謊言》(文藝春秋,2018年)、《最後的馬賊――「帝國」將軍李守信》(講談社,2018年)、《蒙古族人的中國革命》(筑摩書房,2018年)、《中國當代獨裁史――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文藝春秋,2019年)等書。   譯者簡介 | 鄭天恩 台大歷史所碩士,曾任日文小說編輯,目前為專職翻譯。譯有《來自擇捉島的緊急電報》、《二十世紀旗手》、《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等書。
2022年6月1日 已读
第二章「草原上誕生的文明」和第三章「西邊的斯基泰、東邊的匈奴」獲益不少
中國 中央歐亞 歷史 遊牧
叫魂 豆瓣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4 (192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6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2022年5月29日 已读
2022年5月24日 评论 摘录 - 这种人与神灵世界之间未经官方批准的交流对国家安全和社会道德基础都是一种威胁——而这两者在皇帝的言论中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当我们思考1768年的大恐慌时必须记住,对于弘历大肆反妖术的行动是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政治安全”的考虑便了事的。(Pg.117) 弘历的坚定立场是同十八世纪官方对于削发问题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削发是一个早已过去的问题,因而完全没有必要再把它翻出来。恰恰相反,由于担心会造成恐慌,弘历在有关通信中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这个问题。此时此刻,削发一事暗中所包含的对于满清统治合法性的威胁是如此敏感,以至于连在秘密的宫廷通信来往中私下提及此事也是不适宜的。(Pg.118) 那些“不知事理缘由”的“无知愚民”也因而会产生恐慌,从而造成民间的混乱。因此,调查要既严密又慎重,以免使民众产生惊恐情绪。〔28)这里使用的“蛊毒”和“魇魅”两词直接来自大清刑律,是官方在接获有关妖术行为的报告时极平常的公开反应。为什么官方不干脆对乡下的流氓恶棍来一个清扫,然后再公开对他们起诉定罪呢?其原因就在于担心这会引起恐慌。于是,谨慎小心在这里压倒了司法正义。由妖术而产生的危险既有其超自然的一面(国家因而有责任保护普通百姓免遭罪恶邪术之害),也有其政治性的一面(因妖术而导致的公众歇斯底里具有爆炸性)。前一方面要求国家采取行动,而后一方面却又要求国家谨慎行事。(Pg.119) 在这里,皇帝和普通百姓似乎分别抓住了一个爆炸装置的两个把手。对于弘历来说,产生公众动乱的潜在危险(不管是因削发或妖术而造成的)关系到他的政权的安全。他可以通过对于术士们的起诉审讯来安抚平息公众的恐惧,但这样做对公众的情绪最终会产生什么效果却是不可预见的。然而,对于百姓大众来说,妖术带来的危险却是直接的,并涉及到了他们个人。(Pg.120) 我们对中国妖术所作的探讨揭示了两种互有联系的产生恐惧的机制,两者都涉及到了灵魂——躯体联系脆弱性的问题。普通人害怕的是自己的魂会失去。灵魂与躯体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这意味着自然的或超自然的力量是可以将它们分开的。做梦、生病,当然还有恶毒的法术,都对灵魂一躯体联接纽带的稳定性构成了威胁。皇家的恐惧则不仅同个体也同群体有关。君权神授的完整性与持久性需要通过皇家不断从事的礼仪活动而反复得到验证;同时,君权神授本身也可以因为自然的机制(如只有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出现其他征兆时才可以看到的宇宙力量),或由于巴望让国家遭难的煽风点火者的行动而发生断裂。国家不仅需要坚决否认这些妖人同神灵世界存在着任何交流关系,也要对他们的行为无情地予以禁止。皇家的祭祀官员们对于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任何同神灵世界的联系都采取嘲弄态度,这种做法其实证明了他们对于自己的“神授”地位能否持久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焦虑。对普通百姓来说,术师的妖术威胁到的是灵魂与躯体之间的脆弱联接;而对皇朝的上层人士来说,这种行为危害到的则是皇朝同上天力量之间的脆弱联系。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究竟是何种力量同时在社会结构的底层和上层造成了这样的恐惧,这在我们对叫魂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考察以后,是值得加以考虑的。面对叫魂的罪恶行径,皇帝将要发起一场全国性的清剿。在此过程中,存在于妖术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将会更为清晰地显示出来。(Pg.168) 停止清缴并非简单地收回成命。由于皇上已对此案投入了这么多的个人威望和道德权威,一个更具礼仪性的结局是必需的。(Pg.222) 所谓的“叫魂”妖术只是产生于无知又滋长于忌恨的一个幽灵。这不过是奸刁之徒利用民间恐惧逞其私欲的又一个例子。(Pg.231)
中國 歷史 滿清 社會
哈萨克汗国:金王座 (2019) 豆瓣
Казак хандыгы. Алтын так
导演: 鲁斯坦·阿卜杜拉舍夫 演员: Yerkebulan Daiyrov
其它标题: Казак хандыгы. Алтын так / Kazakh Khanate: Golden Throne
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几个世纪以来,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后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粉碎了异族国家。其中一个是传奇人物阿布海尔·沙伊巴尼,他在白衣部落中篡夺了权力。两位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克烈和扎尼别克,要求部分游牧部落离开强硬的统治者。在经历了一番迁徙之后,他们恢复了古老的哈萨克汗国。第一位可汗选举了乔其和鸠鲁·可汗的直系后裔,苏丹·克里。在这里,人民可以自由和平地生活。但是,敌人正在试图扼杀脆弱的哈萨克斯坦汗国,等待着他们的是严峻的考验,损失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时刻。
消失的天府 豆瓣
作者: (美)那爱德 译者: 王玉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无法再造的四川绝景,清末民初的天府之国。那爱德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写实照片,涉及辛亥狂潮、天府农事、汶川集镇、高等学堂、茶马古道、长江三峡及沪宁旧地等珍贵细节。这些影像不但是清末民初历史进程的印证写照,而且还成为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发展佐证。
2022年5月17日 已读
才知道原來今天成都的天府廣場就是過去的明朝「皇城」蜀王府所在地,難怪附近的街道叫「御街」。
四川 影像 歷史 西藏
内战结束的前夜 豆瓣
Assignment Shanghai : Photographs on the Eve of Revolution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克·伯恩斯(Jack Birns) 摄影 译者: 吴呵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内战结束的前夜: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下的中国》中的照片出自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伯恩斯就他的老相机,从这些被尘封了50多年的照片来看1947年的上海,看那些正处于贫困、腐败和混乱的包围中反映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的照片绝不普通,它们以静态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转折。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人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中国的国民党军队在1948年至1949年短短两年间,竟会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在本书中,杰克·伯恩斯灵活地运用自己的镜头,将当时的许多场景聚焦在我们面前:都市贫民不同程度的窘境;种种天下太平假象的崩溃;对所谓“疑匪”进行残酷镇压,恣意滥杀的暴行;外国人的特权与中国人毫无人权可言的强烈反差等等。对于当时那个苦难的岁月来说,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图解实录。
这些照片如实地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末的大动乱给中国民众所造成的深重灾难,并揭示了这场大劫难的本质。对于这场改变世界命运的大革命,伯恩斯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真实记载其焦点事件,有振聋发聩之效的图片。
2022年5月15日 已读
沒有人能夠想到,已經改革開放三十八年的上海不僅沒有重回曾經的「遠東第一大都市」的地位,反而在二零二二年再次回到一九四九年的命運:從國際經濟金融中心到中共政治革命運動橋頭堡。想來,國際化和市場經濟本身就為秦制極權社會所不容吧。
上海 內戰 歷史
新丝绸之路:动荡的大地纪行 (2007) 豆瓣
新シルクロード 激動の大地をゆく
9.1 (7 个评分) 导演: NHK
其它标题: 新シルクロード 激動の大地をゆく
NHK七集纪行节目“新丝绸之路 动荡的大地纪行”系列,沿丝绸之路干道,力图描绘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中亚、南俄和中近东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是2005年播出的,描写丝路中国段现状的“新丝绸之路”系列的续篇,描写丝路西段的今天。
  苏联崩溃后,中亚各国的独立,民族纷争的爆发,伊斯兰的复兴以及中国势力的渗透...生活在丝绸之路西方大地上的人们,在汹涌激荡的时代浪潮中饱受冲击的同时,顽强地抗争求生。
  本片不仅仅只是对历史浪漫的探访,也是倾听和记录、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丝路大地上,顽强生活的人们的心声之旅。
  第一集 火与十字架 炎と十字架 (2007年4月15日)
  海拔五千米崇山峻岭环抱中的南高加索,是联结丝绸之路的要冲,有五十个民族杂居,有独特的民族音乐、教会建筑和葡萄酒等,被称为是民族文化的宝库。
  同时,历史上这里不断遭受东西方各大帝国的侵略,民族纷争的战火至今绵绵不息,是丝绸之路的恩惠和灾难历史的象征性地域。
  本集走访了在长年的战火下,培育了独特文化的南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
  第二集 示巴女王的后裔们 シバの女王の末裔たち (2007年5月20日)
  凝固的树液散发出的不可思议的奶香,为古阿拉伯带来了繁荣。
  本片追溯乳香之路的轨迹,探访古代示巴王国后裔的潦倒,和现代石油大国新贵的奢华。三千年前的示巴王国曾富甲天下,而五十年前的沙特阿拉伯,一半的国民依然过着游牧生活。
  纵贯阿拉伯半岛一千五百公里,横跨古今三千年的时空之旅,倾听人间荣枯盛衰的样板故事。
  第三集 坎坷绿洲路 オアシスの道は険し (2007年6月17日)
  有中亚瑞士美称的高山之国吉尔吉斯,和丝路绿洲之都乌兹别克斯坦,从苏联独立十六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摆脱困境。
  随着大量廉价中国商品的流入,在国境的荒野上出现了城镇,棉花田转眼变成巨大的市场,因本国产业停滞而失业的人们,纷纷当起运送、贩卖中国货的司机和小贩维生。而在多民族共存的千年古都,伊斯兰教东山再起,犹太民族的后裔们却正迅速消失.....
  本集描写的是在苏联崩溃后的漩涡中,人们顽强求生的身姿。
  第四集 荒野中的心声 荒野に響く声 祖国へ (2007年6月24日)
  渐入佳境的系列第四集,舞台是苏联崩溃后的中亚哈萨克斯坦,至富庶的南俄草原地带的四千公里旅途。
  片中描写了抛弃了一切、回归故国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哈萨克族;在斯大林时代被强制长途迁移、把异乡的欧亚大陆荒原视为祖国的朝鲜族;在是返乡保家卫国还是在他乡苟且安生、这两个痛苦抉择中动摇不定的车臣族。最后是南俄顿河畔,以誓死卫国为口号,正向沙皇帝国时期的军国风习返租归宗的哥萨克族,昔日的军人精英学校死灰复燃,民兵志愿军随时准备捐躯殉国.....
  本集以祖国为主题,让观众思考,人们心目中梦寐以求的祖国,究竟是什么,而在爱国主义之路的尽头,又将会是什么。
  本片与之前的几部比较,风格有所变化,或许之前的格式,无法容纳像本集这样坚实有分量的内容吧,可称是系列翘楚之作。
  第五集 望乡的铁路 望郷の鉄路 (2007年9月30日)
  沿着由奥斯曼帝国在二十世纪初期兴建的,纵贯中东南北的希贾兹铁道的遗迹,走访叙利亚和约旦,描写动荡不安的今日中东。
  被阿拉伯的劳伦斯破坏的希贾兹铁道,是今日中东战乱的原点,交织着因战乱而被迫丧失祖国的人们的过去和现在。
  第六集 希望之门:土耳其与库尔德的对立 “希望”の門 トルコとクルド・2つの思い (2007年10月28日)
  最近,土耳其与库尔德之间冲突加剧,局势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土耳其,正因无国之民-库尔德人的活动而动荡不安。
  受到邻国伊拉克的自治政府成立的影响,满怀独立理想的库尔德青年,纷纷奔赴两国边界的哈布尔国门。他们称之为希望之门。 而在同一条道路上,土耳其士兵为保家卫国,也在向国境开发,他们枕戈待旦,时刻准备越境作战。
  中东的潘朵拉的盒子,已被大国打开,在大国利益下饱受玩弄、被剥夺了文化和宗教自主权的弱小民族,在憎恨和暴力飞散之后,留给他们的是希望,还是更为严酷的命运.....
  本集从伊斯坦布尔到伊拉克国境,冒险横贯土耳其,一千八百公里之旅。
  第七集 响彻丝路的祈祷 祈り 響く道 (2007年12月2日)
  沿丝绸之路大地,迢遥西行,那是个,风云激荡的地方.....
  动荡不安的中亚、南俄、中近东[新丝绸之路]之旅的最终集,造访的是丝路最后一百公里上的叙利亚和黎巴嫩。
  这个地区各种宗教、宗派毗邻而存,是罕见的宗教马赛克地带。节目带我们去到叙利亚深山中恪守基督教两千年的世外桃源、黎巴嫩贝卡谷地的罗马神殿和什叶派圣寺、守卫传说中的黎巴嫩雪松的基督教马龙派信徒村落....
  这个地区也是宗教和宗派对立不断的纷争地带。黎巴嫩战争的伤痕未愈,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对峙复起,在市民冲突中痛失爱子的父亲,向我们诉说心声。
  让我们跟随本片的脚步,遍访宗教马赛克地带的村庄,去侧耳倾听人们渴望和平的祈祷。
2022年5月10日 看过
相比八六年版中國以西絲路紀錄片呈現出的愉悅與輕鬆,這部二十年後NHK重啟拍攝的新紀錄片充滿了哀傷與憂愁,這種變化的決定性因素在於蘇聯的崩潰解體和隨之而來的地緣政治矛盾(再次)激化和領土衝突加劇。百姓只想安居樂業,家庭和睦,如此卑微的願望卻還是會被無德無能的獨裁者所剝奪,但歷史會證明,千古一帝的黃粱美夢終會破滅,等著的只有遺臭萬年。
nhk 歷史 紀錄片 絲綢之路
走出帝制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47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群言出版社 2015 - 10
由秦晖先生近几年写的一些近代史文章组编而成。2011年时逢辛亥百年,秦晖应报章之邀开了个专栏,就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中的许多问题谈了很多不一样的看法。

到了2014年“一战”百年、2015年新文化运动百年,秦晖又写了些相关文字。这期间还对太平天国与近代中日关系也发表过意见。所有这些看法其实都来自多年以来秦晖对近现代史的一个宏观构想,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如何“走出帝制,走向共和”?如何理解“三千年未有之变”何以发生?秦晖认为,迄今为止的中国历史头绪纷纭,但抓住了这一头一尾的两大变局——形成我们过去主要传统的“周秦之变”,与历时百余年我们至今仍身历其中的“晚清以来之变”,也就能真正把握中国悠久历史的脉搏,并看到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了。
2022年5月4日 已读
此書應該作為中學大學學生必讀書目,看完,讀懂,官方教科書的毒也就清了。
中國 歷史 民主 秦制
中國窪地:一部內亞主導東亞的簡史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劉仲敬 八旗文化 2017 - 11
「中國窪地」是一種隱喻,它指的不是中國所處在歐亞大陸東端上的地理低地,而是指和內亞相比,中國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輸入區域,是技術、文明發和秩序的窪地。中國只能向朝鮮、日本輸出,而無法向西方輸出,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政治窪地的性質。
這和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的看法大不一樣。中國怎麼會是秩序窪地?中國不是四大文明古國且唯一存續至今嗎?中國不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擁有燦爛的文化和科技(四大發明)嗎?中國不是只有到了腐敗顢頇的晚清,才在鴉片戰爭所代表的西方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下,屈辱地衰落了嗎?
實際上,上述「歷史事實」僅僅存在一百多年,是由晚清的華夏士大夫階層「製造」出來的神話,屬於事後建構,「中國」作為國家存在至今也只有一百多年,古代東亞從來不存在一個叫「中國」的國家。
2022年4月17日 已读
此書基於劉仲敬二零一五至二零一六年的三次主題演講,其中對於華夏、中國、內亞、文明交流、中心與邊緣的闡述是大膽和極具顛覆性的,如果未來能有更多的考古挖掘和史料能夠支持,這將徹底改寫華夏文明史以及中國文明在世界人類文明的定位。
世界 文明 歷史 真相 窪地
丝绸之路 (1980) 豆瓣
シルクロード
9.4 (14 个评分) 导演: 铃木肇 演员: 石坂浩二
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陆路运输的主要路线,除促进东、西商业繁荣外,在民族、宗教及文化交流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丝绸之路》是日本放送局NHK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探索丝路的壮丽景观、历险故事、丝文化艺术及沿途人民生活状况,与大家一起走进古代贯穿欧、亚的要道。
由于此节目于20世纪70年代末拍摄,并于自1980年4月起至1984年9月,共播出了30集。
01. 长安古城
02. 黄可千里外
03. 沙漠艺廊
04. 黑水古城
05. 寻找楼兰古园
06. 越过塔克拉玛干沙漠
07. 于阑-丝绸与玉石的绿洲
08. 火州吐鲁番
09. 天山火车之旅
10. 穿越天山南路
11. 天马之乡
12. 两条通往帕米尔之路
13. 横越帕米尔
14. 帝王之路
15. 拉达克
16. 玄奘天竺天行
17. 烈日下的伊朗南路
18. 沙漠与可兰
19. 走过巴路达
20. 从公路到湖泊
21. 穿越大草原
22. 大宛天马
23. 粟特商人
24. 撒马尔罕的光辉岁月
25. 穿过卡拉库姆沙漠
26. 另一条丝路
27. 商旅西移
28. 土耳其策马者
29. 亚洲边陲–丝城
30. 条条大路通罗马
2022年4月16日 看过
始於二零二二年一月二十七日二十二點三十五分,觀完是四月十六日十七點二十五分,跟著NHK攝製隊,雲上把絲綢之路完整走了一遍。
nhk 歷史 紀錄片 絲綢之路 風光
思悼 (2015)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사도
8.3 (442 个评分) 导演: 李濬益 演员: 宋康昊 / 刘亚仁
其它标题: 사도 / 思悼:八日的记忆
18世纪初,朝鲜李氏王朝正值英祖(宋康昊 饰)在位时期。英祖舐犊情深,在长子早逝后,他全部希望寄托在次子李愃(刘亚仁 饰)身上。不仅在他刚出生之际就册封为世子,更为其安排名臣督导功课。然而天不遂人意,世子耽于玩乐,无心学业,英祖一度提拔世子代理国政,可却使这对站在权力顶峰的父子渐行渐远。在一个瓢泼雨夜,世子杖刀闯入王宫。次日,他因意图谋反而遭到英祖的训斥,并被锁入米柜之中。在接下来的八日里,这对形同寇仇的父子各自回忆起过往的种种。
也许翻为平民父子更好,王宫内院最残酷的竟发生在最亲近人的中间……
2022年4月14日 看过
持續七天以愛為名義的馴服與叛逆的博弈,終於釀成悲劇,如果不是出生在皇室之家,不牽扯君王之道,不涉及祖宗基業,不至於一言一行都得合規合法,竟要到了生離死別,才能敞開心扉。
宮廷 歷史 父子 韓國
現代西藏史:1957–1959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梅•戈爾斯坦(Melvyn C. Goldstein) 译者: 彭雲 譯 • 王小彬 譯校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21 - 10
如果不了解1950年代發生了甚麼事,特別是1957–1959年間的諸多事件,讀者就無法理解中國和達賴喇嘛之間的當代政治關係。本書是梅.戈爾斯坦《現代西藏史》系列的第四部著作,為那幾年間直至1959年西藏起義為止的漢藏歷史提供新的解讀。作者還重新評估了在大眾領域和學術文獻中廣被誤解、刻板化和歪曲的問題(例如毛澤東的西藏政策)。本書利用新發現的中國政府重要文件、出版和未出版的回憶錄、新的傳記,以及大量專門進行的深度政治採訪,重新檢視最終導致3.10起義和西藏著名佛教文明覆滅的歷史事件。這卷分析史料豐富、細緻入微,不偏不倚地敍述了1951年《十七條協議》下漢藏關係的最後關鍵兩年中主要參與方和其政策。~~~~~~~本書是戈爾斯坦用四十年努力去講述的西藏半世紀自治故事的最終章,也是那個故事最戲劇性、最悲慘的時刻的獨立描述。最終,戈爾斯坦交出了中藏歷史在這個關鍵時刻的奠基性學術研究,對理解中國和達賴喇嘛之間的當代政治至關重要。─吳本立(Brantly Womack),美國維珍尼亞大學米勒公共事務中心嚴家淦講座外交事務教授本書詳盡嚴謹地檢視了1959年3月10日拉薩起義前兩年間衛藏地區的政治史。戈爾斯坦全面分析藏語、漢語和英語的文字及口述史料,發凡出新,成果豐厚。本書重要且易讀,填補了現代西藏歷史研究領域的空白,是有志於理解錯綜複雜的現代西藏歷史的專家及普通讀者的必讀之書。─達莎.佩查爾.莫滕森(Dáša Pejchar Mortensen),美國戴維森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在其第四卷權威的二十世紀西藏史中,戈爾斯坦質疑一些與1959年西藏叛亂相關的錯誤觀念,提出僧人、美國中情局和中國共產黨人牽連其中的客觀觀點,這與掩蓋着這段歷史的偏見與政治宣傳形成強烈對比。─羅茂銳(Morris Rossabi),《現代蒙古》(Modern Mongolia)作者
2022年4月5日 已读
Goldstein的現代西藏史的可貴之處在於不倒向任何一方,只求盡可能接近當時的歷史事實,終章,抽絲剝繭分析滑向59年3月,中藏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是如何在棋局上的各方——達賴喇嘛、噶廈、帕拉、四水六崗衛教軍、哲堪孜松、拉薩米芒、毛澤東、西北局、西南局、西藏工委、西藏軍區、中央軍委等——的選擇所導致的。如他所說,“已選擇的道路廣為人知,而這些未選擇的道路也是20世紀50年代歷史的一部分。” 這些完整的歷史對於延續至今的“西藏問題”的透析和解決,都有不錯的啟迪和警醒作用。搞不清楚過去,那麼在未來肯定還會犯錯。
中國 歷史 西藏
经略西北 豆瓣
作者: 马子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以乾隆二十四年(1759)至三十五年(1770)间清与巴达克山关系为中心,讨论清朝在西帕米尔权力与情报网络建立、展开的过程及其运作实态,检视清朝对边外潜在危机的因应策略,以期对理解清朝中亚外交及新疆行政体制的运作、清朝“天下秩序”在中亚的建构提供一个具体的观察角度。本书亦期望基于对清与巴达克山关系的个案研究,由边裔反观内地,考察乾隆年间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朝廷西进经略如何交互为用,“西域”又如何在与边疆鲜少交集的士人群体中成为流行的话题。
波斯之剑 豆瓣
The Sword of Persia: Nader Shah, from Tribal Warrior to Conquering Tyrant
作者: [英]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 译者: 周思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4
集杀戮、独裁、疯狂于一身,亚洲最后一个非凡的军事征服者跌宕起伏的一生
东方拿破仑的崛起和陨落,堪称一部微缩的伊朗早期现代史
◎ 编辑推荐
☆非常优秀的人物传记,将马背上的枭雄纳迪尔沙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叙事精巧,可读性强,既使读者能够真正见识到东方拿破仑的风采,又能深入洞察其惨淡结局背后的成因。
☆大量运用新的一手史料和研究成果,将纳迪尔沙置于核心位置,串联起波斯历史中一段极其动荡的时期,形成一部缩微的伊朗早期现代史。
☆详细讲述伊朗这段历史和纳迪尔沙生平的书非常少,本书在这方面填补了空白。
◎ 内容简介
纳迪尔沙(1736—1747年在位),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朗早期现代史的核心人物。本书重现了这样一个非凡、冷酷的军事征服者的故事。他从一个牧羊幼童成长起来,将他的国家从外国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并自立为波斯沙阿。他将18世纪的伊朗从政治崩溃和分裂引导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他收复了之前失去的所有领土,还入侵了莫卧尔帝国,掠夺了印度的无数宝藏。他多次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占领了属于现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并多次威胁要占领巴格达。但从其成功的顶峰开始,他陷入了精神癫狂的状态,这导致他做出了诸多疯狂和可怕的野蛮举动,对波斯民众、他的朋友甚至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暴行,直到最后他死去。本书参阅了大量的一手史料,是想要了解伊朗历史和纳迪尔沙传奇一生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作品。
◎ 名人推荐
年度传记佳作,阿克斯沃西的《波斯之剑》将纳迪尔沙从一片混乱中拯救出来,它不仅塑造了一位集独裁、征战、残忍和疯狂于一身的非凡的人物形象,还展示了一幅伊朗的全景图像。这本书语言优美、内容详实,而且富有参考意义。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非常成功的人物传记。迈克尔·阿克斯沃西了解他的波斯……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写得很好。
——戴维·摩根,《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阿克斯沃西在解释什么改变了纳迪尔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无论对于学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称得上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感谢作者精巧的叙事,让纳迪尔看起来像一个真正的人,他的行为也变得可以理解……研究严谨……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就算带去海滩度假也可一读。
——威廉·弗洛尔,《中东学刊》
通读下来,全书学术性强,可读性好……对历史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都很有帮助……这本书展现了大量到目前为止还未曾面世的资料,还就阿夫沙尔王朝纳迪尔沙的崛起和统治提出了新鲜、独到的见解。
——乔治·布尔诺提安,《美国历史评论》
我怀着极大的乐趣与仰慕读完了这本书……阿克斯沃西提取了新的研究成果为己用,写出了一本不仅受学者认可,更受到广泛的历史爱好者欢迎的著作。
——查尔斯·梅尔维尔博士,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
2022年3月14日 已读
戰爭狂人,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帖木兒,建立的帝國皆是曇花一現,其統治合法性和各部落的效忠源於不敗的戰爭業績和不斷的賞賜,一旦神話破滅,自然帝國內叛亂四起,一切歸於原點,所以納迪爾沙的結局早已註定。
伊朗 歷史 波斯 納迪爾沙 軍事
新编 韩国通史 豆瓣
作者: 韩永愚 译者: 李春虎 東北亞歷史財團 2021 - 3
从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 韩国人就踏上了漫长的历史长征之旅。历史就像没有终点的漫长的接力赛。今后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确, 就是要凝结个人与阶级之爱的同时, 重燃对共同体的爱之烈火。
人与人、人与自然均为一体的共同体精神仍不可或缺。21世纪将是统一的时代, 当然也应该成为统一的时代。何谓统一?不就是要成为一个共同体吗?
我们渴望创造新文明的同时, 理应重视以300年为周期的中兴时代。
12世纪的高丽中期、15世纪的世宗时期、18世纪的英、正祖时期均为300年为周期的中兴时代。21世纪是接续18世纪中兴时代的又一个周期。我们务必要抓住这个机遇而努力实现文化大国之梦。在中兴时代, 我们所需要的是开辟一条先祖所走过的法古创新之路。让我们既爱过去也爱现在吧, 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未来之希望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