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蒙古國 豆瓣
Mongolia: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作者: 邁克·迪倫(Michael Dillon) 译者: 苑默文 時報文化 2021 - 8
1921-2021蒙古國獨立百週年
臺灣首見呈現20世紀以來現代蒙古國史的權威之作
蒙古國——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
在龐大野心威脅下,從自我覺醒到認清現實,
一路顛簸但也逐步走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獨立之路。
在僅僅一百年多一點的時間裡,蒙古國經歷了1911和1921年的革命;還經歷了作為蘇聯附屬國的70年;以及作為一個完全獨立國家的將近30年時間。這段百年史因其夾在中俄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而足以成為許多邊緣小國該關注的借鏡。
傲然於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巨人
現代蒙古國被夾在兩大強國——中國和俄羅斯的中間。當西方提及蒙古時,總是把它輕視為一個被強大的鄰國主導的又小又不重要的國家。蒙古國目前的人口也許很少,但它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面積僅比伊朗略小,但比土耳其和法國都大得多。而且,決定蒙古國在現代世界中角色地位的主要是這個國家的戰略位置,而不是它的國土面積。
作為最重要的蒙古國研究的專家之一,邁克‧迪倫帶來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
邁克‧迪倫在本書中講述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他審視了這個國家曾經發生的鎮壓歷史、對該國佛教徒的屠殺、在蘇聯統治和獨裁統治下的痛苦經歷和腐敗的歷史。但如今,它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它現在有一個運作良好的議會民主制度,廣泛地代表了蒙古國各民族的混合。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雖是另一個問題,但當這個國家開始對世界事務產生自己的影響,這本短小精悍、尖銳而權威的《蒙古國》將會成為關於該地區歷史的一本經典之作。
蒙古國的經驗很重要,它作為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和兩個強大鄰國的交手過程中,為了國家和獨立所作出的奮鬥凸顯出了許多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和妥協,非常值得許多國家借鏡。
2023年2月12日 已读
因為新冠錯過了二零二一年蒙古獨立百年,二零二四年蒙古建國百年可不能再錯過了,努力成行。
歷史 獨立 生存 蒙古
越南历史文物 豆瓣
作者: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 / 中国首都博物馆 2010
《越南历史文物》一书是首都博物馆与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合作编著的大型文物图录,中越文对照。书中收录了从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遴选出的200件套文物精品,涵盖石器、陶瓷器、铜器、木器纸艺品与布艺品、金器等五大类别,时代自30万年~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直至20世纪初。文物类别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品质之精,可以说代表了越南文物概貌。读者从中能够领略到越南传统文化风情,或多或少地一瞰越南历史文化,并感受到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影响之巨。该书是了解、研究越南文物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 豆瓣
The Nan-chao Kingdom and T'ang China's Southwestern Frontier
作者: 巴克斯 译者: 林超民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 8
2023年1月3日 已读
現代關於南詔和大理國自身視角官方記載的資料如此之少的大概率原因在於明朝攻下雲南後為實行文化同化和一勞永逸地穩固邊疆而對當地幾乎所有文本資料的毀滅,本書大部分的資料來源不得不倚靠中原王朝的記載,不過聊勝於無,依然是瞭解南詔必讀書目。
南詔 歷史 西南邊疆 隋唐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作者: Christopher E. Goscha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 2018 - 4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
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
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
2022年12月30日 已读
如果瞭解越南史就讀一本書,無疑高夏這本再適合不過了。
歷史 越南
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9.0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 1
“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故事,有无限的可能。我只能用很小很小的细节,来讲述它。”
后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将近200帧照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短短八年时间拍摄的照片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的中国所走过的、从“文革”后的困境中解脱的复兴之路。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到现在已经30年了,今天的中国经过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刘香成的照片就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影像记录。
这些珍贵图片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香港Asia 2000出版社1987年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公司修订。此书是首次出版的中文版。
2022年12月6日 已读
攝影,是一種能讓瞬間變成永恆的魔法。還需要把英文原版找出來看看,還有一些照片為過審查被刪掉了。
中國 攝影 歷史
宋辽关系史研究 豆瓣
作者: 陶晋生 中华书局 2008 - 5
本书为著者十数年来研究宋辽外交关系这一课题的成果的总的呈现。全书分为十一章,囊括宋辽间外交关系研究的各个层面,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创见颇多,对于宋辽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豆瓣
作者: [日] 川胜义雄 译者: 徐谷芃 / 李济沧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 11
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乡论“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
大夏寻踪 豆瓣
作者: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 2004
西夏政权是由我国古代党项民族建立的,立国200年(1038-1227),位于西北,领域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西夏国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古道,其文化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同时表现出很强的民族特色。本书文字部分为我国西夏史专家的专题文章,图录部分分西夏文字、西夏工艺西夏佛教、西夏建筑四大类,全面真实地展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古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特展》精选具有代表性的190余年展品,时代跨度约为西夏王朝的兴盛时期。展览分为四个部分:“西夏文字”、“西夏文艺”、“西夏佛教”、和“西夏建筑”,充分反映出党项民族吸收东西方文化,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一九四二 (2012)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一九四二
7.4 (572 个评分) 导演: 冯小刚 演员: 张国立 / 张默
其它标题: 温故1942 / 1942
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影片的主角老东家(张国立 饰),狡猾、市侩,典型的封建地主,可即便如此也无法对抗这史无前例的灾难,他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他的遭遇是三百万灾民的缩影,面对这群人的苦难,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蒋委员长(陈道明 饰),还是深入民间报道灾难真相的美国记者白修德(阿德里安•布劳迪 Adrien Brody 饰),以及海内外的每一个人,如何能从这眼前的人间炼狱之景侧目。绝望无止的逃生坎途,中华民族多舛命运的苦难一斑……
本片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
2022年11月7日 看过
1942—1962—2022,新冠三年賦予了這部十年前既不賣座又不叫好的片子更多的意義,十年強國夢,醒了嗎?
中國 歷史 災難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豆瓣
隋唐帝国形成史論
作者: 谷川道雄 译者: 李济沧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6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精)》(作者古川道雄)是一本以十六国北朝政治史为具体内容,而以隋唐帝国形成根据和历史本质为问题意识的实证之作,也是作者著称的“豪族共同体理论”由以提出并得以成立的奠基之作。对于这本成名之作,作者自称:“如果说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何自负之处的话,那便是密切注意民众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什么样的位置,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点。”《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精)》作者从十六国北朝寻觅隋唐帝国的原始形态和形成动力,指出国家与民众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依存的一面,“没有民众的积极作用,隋唐帝国便不可能出现”。作者深入到六朝隋唐社会的内部和基层,把摸这一时代的精神脉搏,揭示出从纷乱的十六国发展到强盛的隋唐帝国的历史内在逻辑,突破了战后日本中国史学界强调世界史基本规律而忽视中国历史特色的研究范式,标志着一种新的中国中古史阐释体系的成立。
闽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Empire of Min: A South China Kingdom of the Tenth Century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侯承相 后浪×楚尘文化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8
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
著名汉学名家薛爱华作品
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填补了闽国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薛爱华最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 推荐语
薛爱华凭借少量材料写出了一本有趣的书,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地方历史的认识, 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剑桥中国史》主编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薛爱华教授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他的研究成果将一直是关于闽国的权威著作。由于绝大多数中外学者都倾向于忽视这些次要领域的故事,认为它们不重要,或者仅仅是各大朝代的附属品,因此对针对这一主题的明确而全面的论述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后来历史上的许多趋势并非产生自五代的宫廷,而是来自更加和平、治理得更好的南方诸国,它们在唐宋之交蓬勃发展。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费子智(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本书的部分价值在于,闽国是五代十国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闽国的成立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的全貌。
—— 密歇根大学教授 柯润璞(James Irving Crump,Jr.)
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 豆瓣 Goodreads
8.8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10
中日的近代交往,是一段兩國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利益相衝撞、相廝殺的歷史。中國為何選擇了一條與傳統「天下」思想截然相反、按照「民族」的範圍確定國家疆界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承認是因為中國接受了自稱為單一民族國家的日本的近代國 家思想的強烈影響所致。為了尊重歷史事實,本書作者使用了當年日本政府、外務省、陸軍省檔案等大量日文原始資料,以探討中國民族和邊疆問題與日本的關係。
書評 / 推薦
王柯教授指出近代日本之於中國兼有朋友、老師和敵人多重角色,在近代中國思想史研究中,應當格外重視日本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近代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思想給兼有滿蒙回藏漢苗多民族的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轉型,帶來了種種啟示、問題和麻煩,反過來也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政策、理解和觀感。作者在日本學界多年,對近代日本歷史和文獻非常熟悉,這一觀察角度十分重要,有關國家、邊疆和民族問題的討論,也相當有啟迪意義。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亞洲強國,關係陰晴不定,近年更因為領土主權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對立意味濃烈。雖然中日在戰略關係上屢有競爭,但兩者世界觀及民族主義原來擁有極大淵源。近代中國向明治日本求師複製改革經驗,不但引進現代科技,而且從中模仿「單一民族國家」思想,改變中國的「邊疆」意識、影響國家建設過程,造成始料不及的效果,延續至今。王柯教授聚焦探討兩國民族主義觀的發展及其影響,是當代東亞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拓跋史探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
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
书中发表“猗卢之碑”残石版资料,亦将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作者执着于历史新知的获取需要学界长远积累的愿望,修订本对原书有较多改动,订正了一些使用和认知史料的不足,也有若干见解上的变动。仍然意在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奉献给同好读者,共做进一步的考索。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豆瓣 谷歌图书
中華の崩壊と拡大 魏晋南北朝
作者: [日] 川本芳昭 译者: 李彥樺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8 - 3
舊中華在此時崩潰,
新中華取而代之崛起擴大。
一般認知中隋唐帝國前的黑暗時代,
卻是東亞諸國「中國化」的開端。
「然而這段『亂世』卻一點也不『黑暗』。(中略)就某一些方面來看,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極度豐饒而繁華的時代,不僅為後來充滿國際色彩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礎,也間接對日本古代文化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日本九州大學教授 川本芳昭
三國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接續在五胡亂華之後,常被誤解為一個動盪不安的黑暗時期,但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雲岡、龍門石窟那些壯麗的佛教遺跡,還有以王羲之、陶淵明等文人或詩人為代表的六朝文化,亦是誕生於這個時代之中;還有畫聖顧愷之、老莊思想的盛行等等,如同秦漢統一大帝國之前的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展現出其繁榮華麗的一面。
◎「貴族制」帶來的不只有階級差異,還有保存文化的貢獻。
雖是兵戎連天的亂世,在文化上卻有光彩奪目之處。這種矛盾的現象,歸功於東漢末年一群富有文化素養和學識涵養的貴族,他們分散在農村社會的領頭人物、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統治階級中,無形中讓首次接受胡夷文化洗禮的中華世界,得以激盪出豐沛的六朝文化。
◎東漢末年公權力的瓦解,代表秦漢帝國的中華秩序崩潰。
原本專屬於皇帝「萬人之上」的統治權,遭到「階層化」後出現的豪族階級所瓦解,造成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等干政亂象,占據本應由國家擁有的諸多資源。這個現象到司馬氏短暫一統三國分裂的局勢後,依舊存在這種「以下犯上」的風潮,進入俗稱「五胡亂華」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政權不斷交替更迭,但無人可撐起亂世中的領頭地位。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將自己定位成正統中華皇權。
北魏文帝不只進行一連串的漢化政策,同時藉由重組胡漢兩族舊有的世家序列,用「姓族評定」分出上下關係,區分統治與非統治階層;加上遷都洛陽、改變祭祀地點以及變更北魏的「五行行次」,便能看出他致力於追求成為中華皇帝,及讓北魏成為中華帝國的決心。
◎新‧中華意識的擴大,改變了整個東亞的國際秩序。
魏晉南北朝時代存在著承襲自漢朝的世界秩序,以及五胡十六國、北朝及隋唐各朝為華夷關係帶來改變的新世界秩序,而這兩種世界秩序互相牴觸,終於在進入隋唐帝國之後,由前者轉變為後者。這股新的「中華意識」,在古代日本與古代朝鮮三國形成,便是這股巨大潮流下的「中華的擴大」。
作者川本芳昭教授長期研究古代東亞民族與國際秩序,在《中華的崩潰與擴大》中,一探現今的中華文明與漢文化的形成軌跡,並以東亞史的宏觀角度,檢視當時周邊地區的日本、高句麗、百濟等國與中華文明互動後的關係變化和火花。
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民族發明 Goodreads
作者: 劉仲敬 八旗文化 2019 - 3
本書的滿洲國,不是狹義上1932~1945年日本扶植下成立的「滿洲國」,而是廣義的概念,指的是歷史上在滿洲這片廣袤土地上建立的各個政權、它們之間的憲政演變關係、及可能被建構出來的民族共同體。
因此,本書跳出古代東亞的王朝譜系和20世紀的中國中心正統觀,也不以「東北」這種「地方」身分來書寫,而首次以「滿洲」這塊土地為中心,縱向書寫它從上古時代到20世紀的二千年歷史,並橫向剖析它的獨特性和憲制演化。
中国出土壁画全集 豆瓣
作者: 徐光冀 / 汤池 科学出版社 2012 - 1
壁画墓出土的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深藏地下的绘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
由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10巨册《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60年考古发掘的数百座壁画墓自西汉至清代的壁画作品2500余幅,其中80%为首次大型彩版面世,弥足珍贵。由我国考古文博专家数百人,历时数年完成。
全书系统地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墓室壁画的发展概貌及其艺术成就。壁画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日月星宿、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故事、仪卫属吏、农牧生产、山林逐猎、锻铁捣练、厨炊宴饮、乐舞戏剧、建筑器用、衣冠服饰、生活用具、四时风景等方面。反映了西汉至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中上层人士的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及宗教信仰。生活气息浓郁,绘画风格多样,时代特征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和学术研究价值。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较多空白,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可谓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又一盛事。
本书第一次将中国各省区考古发现清理的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墓葬壁画及地宫壁画等系统整理,结集出版。
“全集”收录的出土壁画涉及内容丰富多样,形象生动传神,皇室贵胄、平民百姓的生活,天界神话、市井传说的故事,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以及飞禽走兽、 花鸟鱼虫等都通过古代画匠之手,穿过千百年的时光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不仅是绘画的一种,更是历史上各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反映,对各类学者、收藏者的研究与收 藏都有重要意义。全国各省区考古所及数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全面参与,堪称研究、鉴赏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权威图典。为研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艺术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 豆瓣
作者: [俄]Э.В.沙弗库诺夫 译者: 宋玉彬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渤海历史、考古学界的研究者们以历史的责任感为己任,以严肃、认真和科学的态度,投入了沉寂多年的渤海国研究之中。一时形成了由国内外著名的老一辈学者、专家带头,大批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强有力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连续奋战了七八年的时间,向国内外学术界推出了一大批关于渤海的历史、政治、民族、考古及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专著、论文和考古学报告等。这批成果的数量之多、学术水平之高,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标志着中国的渤海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时期,关于渤海的国外研究状况,尤其是苏联远东地区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被陆续介绍到中国.
由于关于渤海的历史文献比较缺乏以及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等客观情况,到了80年代后期,中国的渤海研究相对有所减少,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渤海研究的未来和发展,“希望在田野上”。也就是说渤海考古学的进展如何,是渤海研究的关键。当然,这首先是将希望寄托在本国的考古学研究方面。同时,对周邻国家,尤其是与渤海当时的领土疆域有关的国家,对那里的渤海考古学研究,也寄于厚望,俄罗期远东地区则是备受关注的地方。
工994年冬,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正式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几位俄罗斯学者访问了我所。在俄罗斯学者带来的学术成果中,《渤海国及其俄罗斯远东部落》一书格外引入注目,这就是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由多位从事渤海考古学研究的俄罗斯学者集体撰写的著作。写作这部书的目的,用书中的引言的话说:“根据文献史籍及考古学考察的研究成果,揭示渤海在周邻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渤海在远东地区通古斯语族民族未来命运中的地位,是作者所面临的任务.”作者遵循这一写作原则,将多年来所获取的考古学资料进行了整理,著作具有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
如何将俄罗斯考古学家的学术成果及时、科学、准确地翻译过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考古学基础理论,并有较丰富的考古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尤其是要对渤海考古的各种遗存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译者还要对原著作者所从事的考古及取得的成果有相当深入的掌握。只有这样,加上过硬的外语功夫和勤奋才能完成一部出色的译作。
本书的译者宋玉彬同志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青年考古学者,该同志在大学受过严格良好的考古学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参加我所工作后,积极参加田野考古工作,尤其对我省东部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朝鲜北半部沿日本海一带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类遗存都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从90年代初起,便立下决心要承担起翻译和研究渤海考古的任务.为此,该同志刻苦钻研俄语,经过短短的几年努力,将自己的俄语水平提高得很快,为了提高自己的俄语水平,他曾到俄罗斯远东黑龙江下游参加由俄罗斯学者主持的考古发掘,还到海参崴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因而,具备了一定的俄语语言汉译的能力,在此期间,该同志还不断地将篇幅不长的俄罗斯学者的论文翻译过来,使自己受到锻炼,翻译水平和技巧更加成熟。正是由于宋玉彬同志具备了翻译专著的条件,因此,1994年所里决定将本书的翻译工作交给他,希望他尽快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中文版的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对此表示衷心的祝贺。一是祝贺宋玉彬同志在翻译作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二是本书的学术价值一定会受到中国学者的肯定,会对我国的渤海研究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此欣喜之余,利用本书出版的机会,还想说几句,那就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有工8个年头了,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抓住历史的机遇,在相当好的社会环境下,多读些书,钻研自己的业务,是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正道。但令人忧虑的是,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些人被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搞昏了头,变得浮躁。一句话,坐不住冷板凳。学问是需要一代代传下去并得以发展的,没有一点踏踏实实的精神是什么也干不成的。从宋玉彬同志几年来的成长和翻译本书过程所尝到的各种滋味,从中是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来的。
王 侠 1997年7月25日于长春
2022年8月8日 已读
此書認為,作為中世紀滿洲繼高句麗之後出現的最重要的國家,它既不是中國所宣揚的乃唐朝的附屬地方政權,同樣,也並非朝韓所宣稱乃高句麗的繼承國,與新羅是南北朝的關係,渤海國是一個以通古斯語靺鞨人為基礎,吸納高句麗人、突厥人、回紇人、契丹人、室韋人、索格狄亞那人以及中國人的多民族國家,正因為族群的多樣性才讓其在文化表現上呈現出混合性和開放性。未來渤海國更多的謎題還有待於文物考古的進一步支持。
歷史 渤海國 考古
茶馆 (198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茶馆
9.4 (401 个评分) 导演: 谢添 演员: 于是之 / 郑榕
其它标题: The Teahouse / Teahouse
世纪之交,古老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老态龙钟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六君子的鲜血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动,老北京城的上空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王利发(于是之 饰),北京城内裕泰茶馆的年轻掌柜。他谨记父亲的教诲,体面周全地迎送四方宾客。小小的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笼架鸟哀叹时运的松二爷(黄宗洛 饰);慨叹国之将亡的刚毅满人常四爷(郑榕 饰);一心谋求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蓝天野 饰);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英若诚 饰);打算娶老婆的庞太监(童超 饰)……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小茶馆之内演尽世间的沧桑与凄凉……
2022年8月6日 看过
無論是財大業大心胸大的秦二爺,還是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當專門好打抱不平的常四爺,抑或是當了一輩子順民的茶館王掌櫃,最終大家都殊途同歸,艱難地活著,一事無成。這就是中國窪地芸芸眾生的宿命和結局,無論在滿清、日據、民國或是當下,這一點從未改變。
中國 歷史 眾生
枪炮病菌与钢铁 (2005) 豆瓣
Guns, Germs, and Steel
8.0 (15 个评分) 导演: Tim Lambert 演员: 贾雷德·戴蒙德
Based on Jared Diamond's Pulitzer Prize-winning book of the same name, Guns, Germs and Steel traces humanity's journey over the last 13,000 years - from the dawn of farming at the end of the last Ice Age to the realities of lif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22年7月2日 看过
是否能形成部落,是否能由部落發展為文明,是否一個文明能征服另一個文明,形塑世界人類歷史的決定性力量除了槍、病菌和鋼鐵(劍),還有地理位置。
人類 國家地理 文明 歷史 紀錄片
大明劫 (201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大明劫
7.7 (325 个评分) 导演: 王竞 演员: 冯远征 / 戴立忍
其它标题: Fall of Ming / Fall of Ming
明朝崇祯15年,全国内忧外患,大将孙传庭(戴立忍 饰)临危受命带着妻子冯氏(冯波 饰)来到潼关抵抗李自成的军队。与此同时游医吴又可(冯远征 饰)怀着济世救人之心来到潼关拜访师傅——药局提领赵川(钱学格 饰)。大敌当前,孙传庭军中士兵染上怪病,同时还要面对崇祯皇帝(余少群 饰)的催促出兵和潼关豪绅顾清远(马精武 饰)等人的自私敛财。赵川因施救不力以身殉职,吴又可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靠着不同寻常的治疗方法与孙传庭惺惺相惜。最后瘟疫终于被控制住,但是国家的病症能否被战争治好吴又可和孙传庭都无法预料。
本片主题曲由BossaNova女王小野丽莎演唱,这是小野丽莎首次用中文演绎自己的歌曲作品。
2022年6月27日 看过
積重難返,縱觀整個朝代,朱元璋所構建的這個系統就在吞噬著所有人,無論皇帝大臣還是貧民軍士。
明朝 歷史 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