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日本与朝鲜半岛两千年 (2009) 豆瓣
日本と朝鮮半島2千年
导演: 田容承(ディレクター) 演员: 石澤典夫 / 三宅民夫
古代から海を越えて密接に結びついてきた日本と朝鮮半島。仏教伝来、渡来人、朝鮮通信使など知られざる交流を古代から近世までを描く。韓流ドラマで歴史に関心をもった方にもわかりやすく魅力的に見てもらうシリーズ。
韓流ブーム以後、民間交流が進んだ日本と韓国だが、いまなお歴史認識は大きな溝となっている。その溝を埋めようと、2002年以来、日韓両政府が主体となり、歴史共同研究プロジェクトが進められている。また、民間レベルでも歴史共通教材が次々と発表され、歴史を共有しようという努力が続けられている。朝鮮半島と日本はどのような関係を築いてきたのか。最新の学術的成果をもとに、古代から近代まで2000年の交流史を通覧する大型シリーズ。
【収録内容】
■第1回 『古代 人々は海峡を越えた』
第1回は「古代」。女優の笛木優子さんが、日韓の話題の発掘現場を訪ね、弥生時代の稲作の伝来、古墳時代の鉄を通した相互交流を明らかにする。また、近年注目される百済・王興寺の発掘の成果を紹介。仏教伝来の真相に迫る。さらに、高松塚古墳壁画・四神図に隠された東アジアの壮大な歴史を取材。日韓両国の研究者が海峡を越えた交流の実相を読み解いていく。
■第2回 『“任那日本府”の謎』
「任那日本府」の問題は、今なお日韓の間で議論を呼んでいる。『日本書紀』や、中国東北部の『広開土王碑文』の記述などによって、4世紀から6世紀にかけて、日本が「任那日本府」を通じて朝鮮半島南部を支配したと長らく考えられてきた。しかし、近年の研究や発掘調査によって、その関係性が見直されている。鉄をめぐる知られざる交流や、韓国で発見された日本特有の前方後円墳など、最新の研究成果をもとに、交流の実像に迫る。レポーターは比留間亮司。
■第3回 『仏教伝来 ~渡来人がもたらした飛鳥文化~』
2007年、韓国の古都プヨの王興寺跡から、約1400年前の金製の舎利容器が発見された。そこに刻まれた文字から、王興寺は577年に創建されたことが判明。日本最古の寺院・飛鳥寺とのかかわりが、にわかに注目された。さらに出土品や伽藍(がらん)の配置などから、2つの寺を結ぶ深いつながりが浮き彫りになった。最新の発掘成果をもとに、古代日本と朝鮮半島の仏教を軸にした知られざる交流を描く。レポーターは笛木優子。
■第4回 『そして“日本”がうまれた ~白村江の敗戦から律令国家へ~』
「倭」から「日本」へ国号を改めたのは、西暦700年ごろとされる。その背景には、東アジアの激動があった。近年の研究で、645年の大化改新(乙巳の変)は、朝鮮半島の国々や大国・唐との外交路線をめぐる対立から起きたと指摘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続く663年の白村江の戦いで唐に大敗北を喫し、国家存亡の危機感の中で改革が急ピッチで進められた。律令国家“日本”が誕生するまでを東アジア諸国との関係から読み解く。レポーターは大桃美代子。
■第5回 『日本海の道 ~幻の王国・渤海(ぼっかい)との交流~』
7世紀朝鮮半島の北に興った渤海(ぼっかい)。史書の記述は少なく、幻の王国と呼ばれてきた。近年ロシア沿海州で発掘調査が進み、日本との知られざる交流が明らかになってきた。727年、日本へ軍事支援を求めてやってきた渤海使。やがて経済・文化交流が発展。秋田や金沢では使節来訪の痕跡が見つかり、ロシアのクラスキノでも交流をうかがわせる発掘が相次いでいる。古代、日本海の交流を明らかにする。レポーターは杉浦友紀。
■第6回 『蒙古襲来の衝撃 ~三別抄と鎌倉幕府~』
13世紀後半、日本を揺るがした蒙古襲来。その3年前に朝鮮半島から救援を求める謎の国書が届いていた。送り主は、高麗王朝に反旗を翻し蒙古に徹底抗戦を唱えた軍事集団、三別抄。近年の研究で三別抄の激しい抵抗が日本攻撃を大幅に遅らせるなど、蒙古軍の敗因のひとつになったことがわかってきた。チンド(珍島)からの救援要請に、日本はどう応じたのか? 東アジア全体に視野を広げ、日本と朝鮮半島双方の視点から空前の危機を読み直す。レポーターは笹部佳子。
■第7回 『東シナ海の光と影 ~倭寇の実像を探る~』
14世紀、東シナ海にこつ然と現れ、朝鮮半島から中国沿岸を襲った日本の海賊・倭寇。韓国の水中発掘調査により、彼らが活動した東シナ海の姿が明らかになってきた。高麗王朝滅亡にも影響を与えた海の民は、どうして現れたのか? そして、いかなる運命をたどったのか? 日本と朝鮮半島の双方から謎に包まれた倭寇の実像に迫る。レポーターはユンソナ。
■第8回 『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
豊臣秀吉が起こした文禄慶長の役(1592~1598年)は朝鮮半島では「壬辰倭乱」と呼ばれ、日本の侵略の出発点として刻まれている。この戦争は日本と朝鮮、2か国間の紛争だけではなく、中国・明を含めた「日・朝・中」東アジア社会を変動させた国際戦争でもあった。悲劇はなぜ起きたのか? 戦争の実態を描く。レポーターは大桃美代子。
■第9回 『朝鮮通信使 ~和解のために~』
豊臣秀吉の朝鮮出兵(イムジンウェラン・壬辰倭乱)で、断絶した日本と朝鮮との関係。しかし江戸時代には、長期の平和な関係が築かれることになる。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たのが「朝鮮通信使」である。朝鮮はなぜ恩しゅうを超えて日本と和を結ぶことに踏み切ったのか? 日本はどう朝鮮通信使を受け入れたのか? 憎悪と不信を乗り越え、平和で対等な関係を築き上げた朝鮮通信使の実情を、日韓両国の最新の研究をもとに明らかにする。レポーターは田月仙(チョン・ウォルソン)。
■第10回 『“脱亜”への道 ~江華島事件から日清戦争へ~』
江華島事件を機に朝鮮王朝を開国させた日本。その後、両国の連携により、欧米列強に立ち向かおうと考えた人々がいた。福澤諭吉とキム・オッキュン(金玉均)である。開化派の官僚・キムは、福沢の支援を受け、日本型の近代化を進め、宗主国・清に対抗しようとした。しかし、クーデターの失敗で挫折。福澤は「脱亜論」を発表する。江華島事件から日清戦争までの近代の関係を福沢諭吉とキム・オッキュンを軸に見ていく。レポーターは大桃美代子。
○2009年放送
2023年12月24日 看过
從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視角來看待兩千年年來的東亞世界,有別于中華視角。
日本 朝鮮半島 東亞 歷史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 豆瓣
作者: 邱轶皓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本书通过横向比较蒙古帝国在东、西亚所留存下的史料记载,尝试对其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三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野。本书按主题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共六章,聚焦于讨论蒙古政治制度中的欧亚传统因素,及其在不同汗国中所发生的地方化进程。下编则试图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下横向考察蒙古统治下亚洲东西部分之间的人员、物质、知识的接触与交流。
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 豆瓣
Cotton, Climate, and Camels in Early Islamic Iran: A Moment in World History
作者: [美] 理查德·W. 布利特 译者: 孙唯瀚 2022 - 8
《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时刻》运用定量分析和新科学发现,首次将棉花产业、气候、骆驼驯养与伊斯兰伊朗的繁荣和衰落及突厥游牧部落的入侵联系起来。作者认为,棉花生产和出口的繁荣使伊朗成为9-10世纪伊斯兰世界生产力最强盛、文化最活跃的地区;而到11世纪,由于“大寒潮”的到来,棉花大繁荣在伊朗北部逐渐消失,伊朗经济急速下滑,并促进了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奠定了后者延续几个世纪的政治统治地位。全书以整体史的眼光重新构建伊斯兰伊朗的历史,颇有新意。论证清晰,简洁易读。
耶路撒冷 (2013) 豆瓣
Jerusalem
8.0 (26 个评分) 导演: Daniel Ferguson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其它标题: Jerusalem
JERUSALEM takes audiences on an inspiring and eye-opening tour of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and most enigmatic cities. Destroyed and rebuilt countless times over 5000 years, Jerusalems enduring appeal remains a mystery. What made it so important to so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How did it become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for three major religions? Why does it still matter to us?
JERUSALEM attempt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y following three young Jerusalemites and their families Jewish, Christian and Muslim. Through their eyes, audiences will learn what it means to call Jerusalem home, and experience celebrations and events that mark the high points of a year in the life of the city.
JERUSALEM will also follow archaeologists, Dr. Jodi Magness and Dr. Nazmi al-Jubeh, as they explore som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historical sites in the region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crossroads of civilization.
JERUSALEM seeks to build trust and respect between Jews, Christians and Muslims by showcasing their common heritage and inspiring them, and the public, to better understand each other. Audiences will gain a completely unique perspective of a part of the world that captivates the imagination of billions of people.
JERUSALEM's producers include multiple Oscar winner, Jake Eberts (Gandhi, Dances With Wolves, The Killing Fields), and Taran Davies (Journey to Mecca), and George Duffield (The End of the Line). Daniel Ferguson (Lost Worlds, Wired to Win: Surviving the Tour de France) is writer, director and producer. Dominic Cunningham Reid (Journey to Mecca) is executive producer.
波斯笔记 豆瓣
7.8 (6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这部关于波斯帝国历史的新著,是北京大学李零教授研究中国先秦、秦汉历史的延伸。与以往从希腊视角解读波斯帝国史不同,《波斯笔记》从波斯与中国比较的视角出发,换了个方向看波斯,也换了个方向看希腊、罗马。波斯帝国有三大特点:第一是大,不仅囊括了中近东的所有国家,也囊括了丝绸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国家;第二是统一,与秦汉帝国相似,它也是“车书一统”的大地域国家;第三是与中国关系很密切,不论是贵重商品、动植物还是中国的外来宗教,都以波斯为中介。本书对波斯帝国史的深入探讨,为中国看待欧亚大陆两千年以来的文明进程开启了新的视野。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拉丹・阿卡巴尼亞 / 維內齊雅・珀特 译者: 苑默文 聯經 2020 - 7
精選大英博物館中四百件珍貴藏品,
呈現輝煌奪目的伊斯蘭文明,
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為讀者提供了新鮮的切入方式來瞭解伊斯蘭世界從起源至今天的歷史。本書以六章的篇幅,既按照歷史順序排列,又有主題編排,並使用精彩的圖片加以輔助,給讀者提供洞見與了解,透過藝術、工藝、族群及其地理方位,讓讀者領略從西非一直到東南亞的廣闊地域中創造出的物質文化。
本書的討論始於給伊斯蘭藝術打下基礎的前伊斯蘭時代作品,再到偉大帝國創造出的傑作,一直延續至今天的器物,範圍如此廣闊的檢索過程追溯了一個位於哲學思想、科學思想、美感、文學乃至技術創新的最前沿文明的發展歷程,與讀者在這一過程中領略豐富的文化財富。
用各種實物的照片搭配文字,包括建築裝飾、陶瓷器、珠寶、金屬器、書法、紡織品、樂器、錢幣、手抄本細密畫和現當代藝術,所有的這些物品都讓我們看到了伊斯蘭世界在過去和今天釋放出的奪目光彩。伊斯蘭文化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之一,同時也是內部最多元的文化之一,任何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靈感和啟發。
本書配有超過四百張的實物照片。
帶你進入古老的神祕世界,欣賞獨一無二的伊斯蘭藝術:
• 書法:傳統的書法體一直延續至今。包括圓潤的納斯赫體、用來書寫紀念建築物銘文的三一體、用在詩歌的書寫上的懸掛體、奧斯曼的檔案文件專用的官署體,以及中國穆斯林書法家的中國體。
• 手抄本:最早的手抄本是出自宮廷書坊,製作手抄本是一項集體的努力,其中包括造紙、抄寫和裝訂,在更為奢侈的手抄本例子中還有書法家、上色師、畫家、測量師和洗金箔和青金石的師傅等等。
• 金光彩瓷器:讓瓷器呈現出光亮的金屬色澤的金光彩技術,是伊斯蘭世界的陶瓷工匠給世界陶瓷帶來的最重大貢獻。達到金光效果的複雜方法一直被視作神祕莫測,具體工序被每位陶匠當作機密守護。
• 鑲嵌金屬器:12世紀時,伊斯蘭的重要文化中心赫拉特崛起,為最早生產金、銀、銅鑲嵌金屬器城巿。這種鑲嵌技術將普通的金屬基底轉變成金燦燦的表面,能夠將平淡無奇的器物轉變、升華成可以跟金銀相提並論的地位。
• 刺繡:刺繡在奧斯曼世界中的地位非常高,相比一門工匠手藝,刺繡更被看作是一門藝術。大多數的刺繡使用彩色的絲和棉,縫製在棉布或亞麻布上,但也會使用金屬線和用玻璃、珊瑚、綠松石和珍珠製成的亮片和珠子。
本書特色
• 台灣第一本伊斯蘭藝術史專書。
• 四百多件珍稀文物以精美照片呈現,彷彿置身大英博物館中。
• 專業穆斯林譯者苑默文,譯文流暢通順。
• 以物觀史,從藝術及用品的角度引領讀者進入伊斯蘭文化。
熱情推薦
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學者,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張育軒 FB粉專「說說伊朗」創辦人
趙錫麟 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透過不同時期器物與書畫的收藏,為讀者勾勒出伊斯蘭世界歷史的多樣性。
——包修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伊斯蘭文明史』的入門書,其內容可讀性相當高,透過大英博物館伊斯蘭文物專家的文筆,以該館豐富的伊斯蘭收藏品為內涵,言簡意賅敘述了伊斯蘭文化與文明發展歷史。
——林長寬 伊斯蘭研究學者,成功大學文學院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吸納多個文明的伊斯蘭在歷史中不同區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色,書中每件物品背後都有豐富的故事。我們像被帶領進入一棟塞滿寶藏的庫房,這本書就是簡明又引人入勝的導覽。
——張育軒 FB粉專「說說伊朗」創辦人
本書使用數個編年表,從不同角度臚列了複雜的伊斯蘭歷史,讓我們能夠宏觀的了解伊斯蘭文明發展的來龍去脈,進而更明確的認識文明發展是我們全人類的共同資產,鑒古識今,我們更要慎重思考應當如何正確生活。
——趙錫麟 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精美的藏品照片,從最精緻的藝術品,到日常生活用具的珍貴考古發現,為讀者展開一個全新的視角……對伊斯蘭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閱讀此書。
——《Timeless Travels》
出乎我的意料,本書的紀年不僅一直更新到現今年代,還包含了當代的作品,讓內容更為豐富。
——《The Big Issue》
全書的企劃、設計、裝禎極為精美,內容引人入勝、充滿啟發、處處驚喜,讓人獲益良多。
——《藝術象限》
奥本海默 (2023)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TMDB
Oppenheimer
8.0 (1114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演员: 基利安·墨菲 / 艾米莉·布朗特
其它标题: 오펜하이머 / オッペンハイマー
随着战争阴云笼罩世界上空,各国紧锣密鼓抓紧军事竞赛。为了抢占先机,美国陆军中将莱斯利·格罗夫斯(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找到量子力学与核物理学领域的扛鼎人物罗伯特·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力荐其担任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总负责人。经过两年争分夺秒的研发,硕大的蘑菇云终于在荒原的上空腾起,也宣告着绞肉机一般的二战即将落下帷幕。奥本海默有如将火种带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可是对人性的参悟和对未来的担忧迫使他走向与政府相悖的道路。更可悲的是,凡人钟情的物欲也将一世天才裹挟至炼狱之中,永世燃烧……
2023年9月2日 看过
相信看過諾蘭這部電影之後,提起美國的原子彈,我們不會就想到愛因斯坦,還有其真正的締造者——奧本海默。
傳記 原子彈 歷史 猶太 美國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豆瓣
アレクサンドロスの征服と神話
7.6 (7 个评分) 作者: 森谷公俊 译者: 黃鈺晴 八旗文化 2018 - 10
羅馬人奉為神明崇拜的亞歷山大大帝,
當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脫離他巨大的身影。
馬其頓人開創的時代,何以稱為「希臘化時代」?
擺脫「希臘中心史觀」,以多元觀點重新定義「希臘化」。
亞歷山大大帝,三十歲時便已打下前所未有龐大領土的神話般人物,卻在不到三年後就留下未完成的帝國而逝去。亞歷山大帝國的範圍從希臘西方的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包含希臘、波斯、埃及等各大古文明世界。
羅馬的凱撒三十九歲時讀到亞歷山大的傳記後曾潸然淚下嘆道:「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時,亞歷山大早已成為眾民族之王,我卻尚未達成任何輝煌的成就。」奧古斯都皇帝也曾至亞歷山卓瞻仰亞歷山大的遺體,甚至模仿他的站姿製作雕像。該如何評價在後世成為西方文明榮耀的亞歷山大?他是偉大的領導者嗎?
本書不採取將希臘文化視為較東方文化優越的「希臘中心史觀」,而是重新檢討以往同時存在、卻不曾被放在一起思考的「東方史」和「希臘史」,重新探討究竟何為「希臘化時代」。事實上亞歷山大的「東方遠征」,並沒有帶著希臘文明向征服地區全面擴散,只是加速了原本便已存在的東西文化的融合。
■亞歷山大在只有三十三歲、疾馳而過的短暫一生中,
如何創造橫跨古文明世界的龐大帝國?最終,帝國又為何四分五裂?
西元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從希臘往東方出發遠征,僅花費八年時間,便征服整個中亞地區與埃及,並越過阿富汗,抵達今日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行軍過程穿越重重山脈、沙漠、大河等各種嚴峻地形,甚至還曾探索沿海的航路。
亞歷山大在所到之處,都變身成為符合當地統治者的形象:在埃及接受法老的稱號,在古都巴比倫也遵循當地傳統的宗教禮儀。滅掉領土廣大的波斯帝國之後,還用東方儀式舉行馬其頓士兵與波斯女性的集團婚姻。然而,在印度河流域的戰爭,終於導致疲憊不堪的士兵們拒絕行軍,而歷盡艱辛返抵巴比倫後,大帝便因熱病而去世。
大帝的征服並未摧毀東方各國的統治體制,反而相當尊重各地的多元文化。大帝的到來只代表了統治者的更迭,而非社會與政體的劇變。不過,這個鬆散的帝國終究只是大帝一人的獨裁帝國,在他去世後旋即崩解。
■「希臘化」概念只是後人以「西方中心史觀」創造的認知!
要真正理解亞歷山大開創的時代,首先須拋棄「希臘化的幻影」。
教科書的西洋史分期,將希臘古典時代到羅馬興起之間的時期稱為「希臘化時代」,而這段長達三百年歷史時期的起算,便是從亞歷山大逝世開始。但是,這樣的定義其實隱含著嚴重的誤解。
十九世紀普魯士的歷史學者,因為有著民族統一的渴望,視亞歷山大為統一古代世界的偉大征服者。因此,為了讓歷史研究也能重視大帝征服過後的希臘,強調希臘被馬其頓征服後並未進入文化衰退期,而在當時創造出了「希臘化」的概念。
然而,「希臘化」隱含著以歐洲人為主體的「希臘中心史觀」,將亞歷山大塑造成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者,正是忽略了在大帝到來之前,希臘人其實已積極進入東方世界。只有拋棄「希臘化」的單一史觀,才能以多元視野重新評價「希臘化時代」。
■亞歷山大留給了後世什麼遺產?
──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新世界,以及神格化偉大皇帝的傳統。
亞歷山大的遠征加速了希臘風格的生活與文化能達到的範圍,創造出東西方文化得以融合、並在下一代茁壯的沃土。這是只有身為軍事天才的亞歷山大才能達成的成就。
即便大帝實行的諸多新政策,才剛起步便畫下句點,但許多措施仍在之後的希臘化時代諸王國中落實。大帝在遠征過程中於各地建立了十多座以自己為名的「亞歷山大城」,其中最知名的,即之後成為古文明中心的埃及亞歷山卓。
亞歷山大之所以會被西方世界視為偉大的王者,得歸功於在他逝世後繼承帝國的將軍們,仍強調自身與大帝威信之間的連結,以作為各國權力競爭的手段。因此大帝的神格化在他去世後更為強化,使他成為不朽的存在,此種作法甚至為後來的羅馬皇帝們仿效。
■是偉大的解放者還是殘忍的侵略者?
回到萬花筒般多彩形象的原點,還原大帝的真實樣貌。
逝世後的亞歷山大大帝,彷彿更為真實地存在著。大帝留給後世無數的形象,不斷地被重新解讀,每個人、每種觀點、每個時代透過「亞歷山大」這面鏡子所反射出的影像都不相同,彷彿此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個小宇宙。
本書帶領讀者從大帝形象的原點開始,解剖近代歷史學中的亞歷山大樣貌。解析大帝著名的各種故事背後的歷史意涵,例如:一刀斬斷哥迪姆之結、戰場上的漂亮戰術、酒醉時在藝妓慫恿下放火燒毀波斯王宮、大帝與身邊女性的關係等等。
究竟亞歷山大具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執著於遠征至世界的盡頭?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亞歷山大的身影又將反射出什麼樣的形象?在我們重新思考現今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之時,或許會發現大帝的身影,至今仍壟罩著我們。
追踪亚历山大的足迹 (1998) 豆瓣
In the Footsteps of Alexander the Great
导演: David Wallace 演员: Michael Wood
他,在25岁时征服波斯帝国,在30岁前就征服大半个世界,足迹远至印度;本节目将追随一代伟人--亚历山大的脚步,进行一趟两万英里的旅程。
在这部得奖的探险节目中,麦可伍德踏上两千英里的旅程,从希腊长途跋涉到印度,追随亚历山大迈向胜利的足迹。与他同行的有黎巴嫩商人、伊朗朝圣客以及阿富汗游击队,以搭乘吉普车、火车、船隻、骆驼以及徒步的方式,将过去重要的历史事件与今日的现实交织在一起,让观眾以全新的眼光,审视这位传奇与成就仍在各世纪造成迴响的伟人。
2023年8月27日 看过
公元前四世紀的亞歷山大遠征足跡涵蓋今天的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東地中海、埃及、兩河流域、伊朗高原、阿富汗、河中地區、印度河流域,真是地理還沒大發現前令人激動的「王者」壯舉。
bbc 亞歷山大 希臘 歷史 波斯
伊朗五百年 豆瓣
作者: 【美】阿巴斯·阿马纳特 译者: 冀开运 / 邢文海 读客/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 - 10
这是一部伊朗近现代通史,囊括了1501—2009年这500多年的历史。
从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统治,到欧洲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大战时期的艰难求存,再到巴列维时期的西方化改革,最后是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耶鲁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阿巴斯·阿马纳特讲述了今日伊朗是如何形成的。
2023年8月10日 已读
七九年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與四九年中共的掌權有很多的相似性,都是激進的反西方,消滅前朝精英階層和中產階級,都被國際社會制裁和孤立,但是唯一的區別是,即使在伊斯蘭革命之後,整個社會依然在城市化,伊斯蘭政府也是興建大學,對於知識的尊重從來沒變過,雖然對於異己分子和大眾的反抗不手軟,採取高壓政策,但是伊朗從來沒有想過要通過『愚民』政策來達到長治久安。
伊朗 地緣政治 歷史 波斯
阿古柏伯克传 豆瓣
The Life of Yakoob Beg: Athalik Ghazi, and Badaulet; Ameer of Kashgar
作者: [英] 包罗杰 译者: 商务印书馆翻译组 商务印书馆 1976 - 5
本书是一本叙述阿古柏生平的传记。
2023年7月19日 已读
回亂下的東突厥斯坦,滿清在此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土崩瓦解,在左宗棠收复之前,阿古柏建立起有效的十年统治,英国、土耳其和俄国皆与其有接触,很是有趣。
中屬突厥斯坦 歷史 紀實 阿古柏
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 豆瓣
作者: 陈浩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一窥突厥汗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若干重要历史问题
内容简介:
作为商务印书馆“突厥学研究丛书”的第一种,《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既是一部突厥简史—— 读者从中可以管窥突厥汗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若干重要历史问题,也是20 世纪西方突厥历史研究的一部学术史,可以借此了解西方学者研究突厥历史的路径和范式。作为该领域内的第一部“文选”,我们希望《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能对读者了解突厥汗国和突厥语人群的历史有所裨益。
本书所收9 篇文章和1 篇书评,都是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德国、美国、俄国和土耳其。这些国家都有研究突厥历史和语言的深厚传统。当然,中国学者对突厥的研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考虑到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汉语文献相对容易获得,所以就没有将其纳入本书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一取舍,也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外国学者在研究突厥和突厥语人群历史时的关怀和问题意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大月氏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谷仲男 译者: 王仲涛 商务印书馆 2017 - 3
《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一书是考古学家小谷仲男先生实地考察月氏民族遗迹的一本考古兼散文通俗阅读书。在这本书中,序章,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论述中国西北边境出现的游牧民族月氏。第三章介绍在阿富汗北部发现的真正的希腊人城市阿伊哈努姆的发掘成果,同时涉及西迁后月氏的情况。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的是在即将兴起和刚兴起后的贵霜王朝的问题。第六章和第七章是1996年作者造访苏联中亚时记得旅行日记中的要点。最后一章系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月氏,重新审视月氏与贵霜的关系。
2023年7月12日 已读
很欣賞作者嚴謹的態度,從所掌握的證據來看,無法得出大月氏=貴霜的結論。
內亞 歷史 遊牧民族
歐亞帝國的邊境 下: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 Goodreads
貓頭鷹 2020 - 6
來自邊境的警告<br /><br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br /><br /><br /><br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br /><br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br /><br /><br /><br />轉型失敗的後果<br /><br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br /><br /><br /><br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br /><br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歐亞帝國的邊境 上: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 Goodreads
貓頭鷹 2020 - 6
來自邊境的警告<br /><br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br /><br /><br /><br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br /><br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br /><br /><br /><br />轉型失敗的後果<br /><br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br /><br /><br /><br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br /><br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黑龍江 豆瓣
Black Dragon River: A Journey Down the Amur River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作者: 多米尼克•齐格勒(Dominic Ziegler) 译者: 譚天 聯經 2018
源頭是蒙古,北邊是俄國,南邊是中國,亞洲帝國與民族在這裡交會
人跡最罕至、全世界第九長的神秘大河,是帝國幻夢的起點與終點,也牽動世界命運
黑龍江──中國與俄國的界河,源遠流長,蘊蓄沉重的歷史文化,承載帝國恩怨糾葛
東亞文明的歷史演變,東、西方對抗的起源,
黑龍江現代史,是俄國人跨越歐亞大陸向東方伸張勢力,卻未料碰上中國的故事。
《經濟學人》雜誌亞洲區編輯齊格勒,帶領你展開奇幻旅程。
中國在黑龍江邊簽下它與歐洲國家的第一個條約。
奪取黑龍江,被俄國視為邁向偉大的必經途徑,卻也鑄下俄屬遠東地區的悲慘命運。
它是普亭主義的關鍵,其歷史也和俄國與西方持續不斷的帝國衝突結上不解之緣。
有關黑龍江數世紀以來的恩怨,至今仍影響中俄關係及兩國對世界的態度。
黑龍江是大多數西方人從沒聽過的大河。新聞人齊格勒把握亞洲大帝國在此聚首的特性,透過它來檢驗歐洲與東亞唯一接壤地的社會狀況。他從黑龍江源頭一路走到黑龍江出海口,以縱橫交織、評古論今的手法陳述黑龍江的歷史、生態與民族,一方面向我們顯示,這處看似荒蕪不毛的地區,事實上卻有太多歷史──在中、俄兩國今天既複雜又極端重要的關係中,這個地區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自一千年前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崛起後,黑龍江一帶的歷史就一直脫不開擴張與征服──特別是俄羅斯跨越歐亞陸塊東進,最後撞上中國為止。甚至在今天,幾個世紀以來有關黑龍江的恩恩怨怨,仍然影響著中、俄兩國關係,以及兩國對外的態度。想了解普亭的帝國之夢,我們必須了解俄國與俄屬遠東的關係,必須了解這種關係何以至今仍左右俄國心態。黑龍江不僅是普亭主義的關鍵,它的歷史也和俄國與西方持續不斷的帝國衝突結上不解之緣。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導讀
藍美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好評推薦
何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連弘宜(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國際媒體、專家一致強力推薦
一本非常好的書,作者以高級遊記手法,把他在世上一處最人跡罕至地區的見聞,與探險家、皇帝、亡命徒、革命家與傳奇人物的精采事蹟絕妙搭配──而這一切都出現在黑龍江:一個等著像齊格勒這樣無畏、這樣有決心的旅者探討的大河。──喬納森‧芬比(Jonathan Fenby),《企鵝版中國現代史》(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作者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了解現代世界,最好再想清楚。齊格勒帶領我們來到這世上一處非常不凡的地區──蜿蜒穿越歷史,還可能影響我們一切未來命運的一條河──展開一次奇幻之旅。這是一個訴說殘忍、神祕、美麗與蠻荒的故事,讀了以後會讓你對過去自己的無知啞然失笑。──約翰‧米克思維特(John Micklethwait),《第四次革命》(The Fourth Revolution)共同作者
齊格勒在這本大作中提出強有力的論證,證明俄羅斯的歐洲元素儘管小得多,對這個亞洲大國的影響卻大得離譜……誠如這本書的子題所說,齊格勒以美妙細膩的筆法,透過自然學者的眼光,藉由這世上的一條大河訴說他的故事──而這真是好一條大河。──《華爾街日報》
黑龍江簡直就像一條黑龍一樣盤踞著……對齊格勒來說,它既是和藹可親的遊伴,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教授,為他講授精采的人類學……想到在這過度開發的世上,竟然還有這樣一處原始蠻荒等著我們開發,真是令人開心。──NPR.org
背景動人,權威可信,文字彷彿行雲流水般引人入勝。──紐約時報書評
文筆絕佳……真正的用心之作。《黑龍江》這本書讓人心動。──《旁觀者》(The Spectator)週刊
就像他在書中以生花妙筆描繪的鮭魚、螢火蟲與其他西伯利亞野生動物一樣,齊格勒的文字也同樣活蹦亂跳,生趣盎然……對有冒險精神的讀者,這本書真是一大福音。他在旅途中編織的不僅是迷人的遊記,還有歷史與人類學。──《電訊報》(The Telegraph)
在這本令人回味無窮的遊記與史學大作中,《經濟學人》編輯齊格勒沿著兩千八百二十六英里的黑龍江一路前行,從它的蒙古源頭直到太平洋出海口……他在黑龍江蜿蜒曲折的支流流連忘返,以辛辣不失風趣的筆法,夾雜著傳說野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當地人文、自然景觀。談到俄羅斯黯淡無光的今天,總令人想到黑龍江,而這本書將黑龍江風情刻劃得淋漓盡致。──《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齊格勒在這本黑龍江遊記中,穿插了當地多采多姿的歷史……黑龍江地區之所以特別讓人迷戀,正因為它夾在俄羅斯與中國兩大帝國之間,區域發展與歷史深受沙皇、蘇聯、明朝與清朝等等勢力影響。對中俄關係、對俄國東進擴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會特別喜愛這本書。──《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齊格勒騎馬、乘吉普車、搭火車完成這趟艱辛但難忘的旅程,也接觸了各式各樣耐人尋味的人物。他非常了解黑龍江地區,以及它與中俄現行緊張情勢的關係……這是一本富有歷史風情的遊記。──《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香港簡史(香港史名著譯叢)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Critical Issues in History)
9.1 (14 个评分) 作者: John Mark Carroll 译者: 林立偉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3 - 6 其它标题: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When the British occupied the tiny island of Hong Kong during the First Opium War, the Chinese empire was well into its decline, while Great Britain was already in the second decade of its legendary "Imperial Century." From this collision of empires arose a city that continues to intrigue observers. Mel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influences, Hong Kong has long defied easy categorization. John M. Carroll's engrossing and accessible narrative explores the remarkable history of Hong Kong from the early 1800s through the post-1997 handover, when this former colony became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book explores Hong Kong as a place with a unique identity, yet also a crossroads where Chinese history, British colonial history, and world history intersect. Carroll concludes by exploring the legacies of colonial rule, the consequences of Hong Kong's reintegration with China, an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since 1997.
中亚文明史(第6卷) 豆瓣
作者: C.阿德尔 译者: 吴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3 - 1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许多是当地人)通过此书为我们解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世界古代史和中古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徙所形成的,迁徙的范围从西部的里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六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编的多卷本中亚文明史的压卷之作,涵盖中亚的殖民时代、非殖民化、冷战终结、苏联解体、地区动荡和改革重建,是了解中亚现状的必备读物。
吐蕃在中亚 豆瓣
作者: [美] 白桂思 译者: 付建河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帝国时代之前的吐蕃和中亚、进入中央亚洲之路、吐蕃帝国的西进、大食和西突厥人、突骑施联盟、唐朝和大食、后期帝国等。
2023年2月17日 已读
吐蕃勢力在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和川滇擴張沒毛病,但是越過帕米爾高原西進至河中、費爾幹納、呼羅珊,吐火羅這是不是有點天馬行空,那時候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能有多少人,實控多少軍隊能支持這樣的擴張。
中亞 吐蕃 大食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