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爱尔迈特 豆瓣
Elmet
作者: [英] 菲奥娜·莫兹利 译者: 吴刚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8
◎2017年布克奖短名单入围作品,《卫报》年度最佳图书入围作品
◎毛姆文学奖得主、《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决选入围作者、英国80后文坛黑马菲奥娜·莫兹利长篇小说处女作
◎千禧一代的温柔与暴烈之作,想起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
◎一支暗流涌动的乡村悲歌,浸沉于约翰郡荒芜风景的文学与传说;关于家与尊严的复仇之旅,人性尽头的生死殊搏
——————
【内容简介】
《爱尔迈特》是一部描写家庭关系、土地与家园归属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地英国约克郡,是古时爱尔迈特王国的所在地。约翰一家从小镇搬到此地,在一处树林里展开新生活。父亲约翰体型高大,像个巨人,靠打猎和做体力活来维持一家生计,以地下格斗挣取额外收入。凯茜和丹尼尔姐弟俩,平日则在树林里玩耍、自造弓箭,定时去邻居家学习。日子虽艰辛,却也算安稳平静。
直到地主普莱斯先生的出现,约翰一家生活和命运的节奏从此被打破。普莱斯对租户层层压迫与剥削,使他们的处境岌岌可危。与此同时,父亲和凯茜,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家,以及同是租户的邻居们。但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还是将他们带往了暴力与死亡的结局。原本安宁的家从此被打散,丹尼尔踏上找寻亲人的旅程……
小说由主人公——十四岁男孩丹尼尔讲述,语言清澈、细腻,充满诗意。小说直面英国现代社会中个体与家庭,阶级与土地的隔阂与分裂等种种现实议题,最后又以丹尼尔矢志不渝的爱与忠诚寻求希望与出路。
——————
【推荐热评】
☆“宁静的爆炸之作——精致且令人难忘。”——《经济学人》
☆“一支乡村悲歌——(《爱尔迈特》)一颗伤痕累累的黑色宝石。”——《卫报》
☆“一部充满诗意、神话般的作品,菲奥娜•莫兹利对讲故事的绝对自信,带领着读者启航。”——《纽约时报》
☆“一部坚实而强有力的作品,混杂了诗意与暴力,让人不禁想起科马克•麦卡锡。”——《出版人周刊》
☆“节奏感与顿挫感十足,梦幻般的诗性书写,《爱尔迈特》是一个丰富的尘世寓言。”——《金融时报》
☆“一部引人注目的小说,书写家庭关系、家园、农村开发、暴力,以及最重要的是,对受困中孩子的矢志不渝的忠诚和爱。”——《伦敦晚报》
☆“一部跨越世纪的小说。既是当下,也是对过往历史的回顾。”——《文学评论》
☆“一个语言明净、结构精巧的哥特式乡土寓言——《爱尔迈特》是一部非凡之作。”——《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2020年8月24日 想读
我的左脚 豆瓣
My Left Foot
作者: [爱尔兰] 克里斯蒂·布朗 译者: 李灿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7
爱尔兰传奇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自传体小说
被禁锢在残缺身体里的灿烂灵魂
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齐名,一生必读的爱与勇气之书
中文版首次翻译出版
----------------------------
身患脑瘫的天才作家,用左脚书写生命的奇迹
同名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豆瓣电影好评过万,评分高达8.3;烂番茄新鲜率高达97%
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
书内附有精美彩插,呈现布朗的珍贵照片和画作
【内容简介】
《我的左脚》是爱尔兰传奇作家兼画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传体小说。克里斯蒂•布朗,爱尔兰一个泥瓦匠家庭的22个孩子之一,患有先天性脑瘫,四肢无法正常活动,也不能口齿清晰地讲话。五岁那年,布朗用左脚奇迹般地写下了人生第一个字母和单词。随着年龄一点点长大,布朗开始明白自己将永远被禁锢在这具残疾的身体里,也开始注意到旁人异样的目光,他甚至想过自杀……是母亲博大的爱和耐心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凭着毅力,他用神奇的左脚开启了与世界沟通的大门,也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画作和文学作品。
1981年布朗去世后,《我的左脚》被搬上银幕,由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他不向命运屈服的故事由此轰动世界,《我的左脚》一书也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一样,成为感动并鼓舞着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励志经典。该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丹尼尔•戴-刘易斯也凭借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外媒好评】
作家,画家,诗人,布朗是人类英雄主义的象征。他证明了艺术家的头脑即使在一具残缺身体中,也能开出绚丽花朵。
——《纽约时报》
--------------------------------------
这幅让人动容的画像描绘的,是一个被困在残损身躯中的天才,他取得了大多数体格健全的人做梦都不敢想的成就。
——《卫报》
--------------------------------------
布朗终其一生都没有向大众的偏见或自己的绝望投降;他拒绝当一个受害者。布朗将他所有的感情都表现了出来,并不顾虑人们是否能接受。
——《滚石》杂志
2020年8月24日 想读 DDL主演《我的左脚 My Left Foot 》(1989)原著,豆瓣8.3分
有人在周围走动 豆瓣
8.3 (2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陶玉平 / 林叶青 南海出版公司 2018 - 9
★在他之前的人很遗憾无缘读到他,在他之后的几乎所有作家都热爱他
★马尔克斯、聂鲁达、萨拉马戈、略萨、莫言 5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致推崇
★科塔萨尔短篇小说杰作首次面世
★故事确实是这样开始的。现在所不知道的是,它将如何继续下去。
.
正在阅读的人,你身上就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它从一个梦境开始,又在许多梦境中一再出现,最终却不仅仅是一个梦;地铁是适合游戏的场所,目光在车窗里交汇,双手在扶手上相遇,游戏者与操纵游戏的力量无声地抗争;当一成不变的生活被打破,意外以夜色中的白马的形象降临……科塔萨尔将他对体裁和语言的探索发挥到了极致,关于爱、疾病、死亡、童年,关于幻想与现实的交汇,他捕获现实因恐惧或期望而偏离的微妙瞬间,构筑现实彼端的广袤世界,邀请读者共度一场奇异的、崭新的文学冒险。
本卷收录《最后一回合》《八面体》《有人在周围走动》三部短篇集,均为中文首次出版。
.
由于缺乏更确切的名称,我的短篇作品几乎全部都归入幻想小说,实际上它们反对的是那种虚假的现实主义:在一个由规律、原则、因果、精确的心理学和地图册所支配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可以描述和解释。然而就我而言,对现实的真正研究并非针对规律,而是针对那些规律之外的东西。
——胡里奥·科塔萨尔
2020年8月21日 想读
文青之死 豆瓣
7.9 (28 个评分) 作者: 赖香吟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所有日常的破碎挣扎,皆源自一份真心。
是对文青最初本质的寻回,也是对未来世代的寄语。
九歌年度小说奖、金鼎奖得主
吴浊流文学奖正奖作品,赖香吟短篇小说集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 1987年,赖香吟发表小说《蛙》,夺得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短篇小说首奖;其后再以《翻译者》 荣获 1995 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崛起于文坛。她的创作,向内探索人类心灵,向外则触及时代、社会背后的隐微地带,细致的文字之间常见反复的思索,是当代重要的台湾六零后作家。
☆ 《文青之死》是赖香吟在短篇小说技艺上的一次自我突破,节奏、用字的转换受到众多肯定,如文学杂志《秘密读者》策划刊登的匿名书评,曾以此称赞:“赖香吟不只能写好缓慢,节奏该快的时候,也是能迅如奔雷,一箭红心。而这样的瞬间加速,往往都发生在靠近结局之处,留下一道漂亮的刹车痕。”
☆ “如今文青当然不是个干净的词,消费流行与装腔作态使它讨人厌,这本书回收该词,不是拥护,不在批判,而是想理一理文青这个词曾经干净的成分。”对于平凡泛滥的文青,赖香吟借由书写日常生活,如夫妻婚姻破裂、老年人身患重病,以各种看似离文青遥远的琐碎故事,侧面显露文青的珍贵特质。
▼内容简介
“九则故事,尽管角色、情节有异,但大抵是内在生命与现实相互牵制或漠视的故事,症状表现为错误的情感、志业的彷徨——多数文青人生正是在这两者病去了大半。”
昔日文青,却已成我辈中年。但他们曾有理想与实践,对社会的感受、冲撞世界的步伐,皆远超众人。如今,那些过去种种,是否还留下些什么?疲于应付现实的文青们,又是否仍怀抱着什么?
对拥有敏感真挚之心的许多文青,《文青之死》是小说家给他们的安慰,也是走下去的期盼与祝福:“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继续”。
▼名人推荐
☆ 《文青之死》这些影影绰绰的人物,在时间的大幕间奔皇行走,绕不过的瓶颈,则始终是对生活的质疑。他们念兹在兹的,实乃反复思维或仍有“不一定要受苦或搞得天翻地覆,也可能过一个有感觉的人生”之愿想,全书大抵见证这些看不见的抵抗与挣扎。在赖香吟笔下,生命的明暗光影曲折晦涩而细腻、沉郁凄楚而感伤。
——石晓枫(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媒体推荐
☆ 赖香吟用非常简明的独白和对白,写出精醇的生活感。《静到突然》中叙事者与许耀仁相处时,双方既算计又似有温情的桥段;《天竺鼠》里的夫妻吵架、《小原》最后一段的情绪攻防,都能写得流畅、明快又有夹层。这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但却没有传统写实主义的枝芜。小说透过细节建构起来的立体感,仗恃的不是厚实而是精准。
——文学杂志《秘密读者》匿名书评
▼获奖记录
☆ 本书荣获 2017 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奖正奖与“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
☆ 收录篇章《暮色将至》荣获 2008 年九歌“年度小说奖”。
2020年8月17日 想读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主义”的兴起、近代思想中的“未来”、“人的消失”等新鲜议题,呈现出近代中国大变动之中丰富、幽微的心灵世界。
2020年8月16日 想读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20年8月16日 想读
刑法学讲义 豆瓣 Goodreads
8.7 (38 个评分) 作者: 罗翔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0 - 8
全网爆红的“法律男神”罗翔教授为每一位普通读者写的刑法普及讲义。
刑法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园、职场、人际关系、经济活动处处都有违法犯罪行为,相应地,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刑法。
罗翔让本来枯燥专业的刑法课变得“津津有味”,读者直呼上头,“根本停不下来”。刑法常识结合法理精神,兼具法律与人文的力量。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刑法学习体系,涵盖刑法演变、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具体罪名的定罪量刑。全书通过分析真实刑法案件、张三的犯罪行为,激发读者用独立、睿智的法学思维去看待生活,提高法律感知能力。最后,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法学思维回归到工作、生活中去。
◇火爆全网!法律男神罗翔教授普法力作,超过900万人追着学
◇年轻人都在学,颠覆刑法认知,升级思维方式,守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财产
◇识破网络诈骗、防治性骚扰、合理索赔、守护婚姻、处理意外,全方位打开法律感知力
◇法律界"郭德纲",让刑法变有趣,法律入门神书,享受法学和哲学的双重降维学习快感
◇2020年现象级出圈学者,1天涨粉百万,创造B站增粉记录,千万人点赞,1.5亿次观看
◇陈睿、罗振宇、罗永浩都在转发推荐的刑法老师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2020年8月14日 想读
神经的逻辑 豆瓣
NeuroLogic: The Brain's Hidden Rationale Behind Our Irrational Behavior
7.3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埃利泽·斯滕伯格 译者: 高天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从8个令人惊奇的问题开始,带你理解迷一样的人类行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自身。
跟着作者不断解谜,如侦探小说般神经的逻辑,彻底明白我们日常的心理与行为的机制。
【人类竟是如此神奇】听声辨位、梦中杀人、左右互搏、多重人格、心灵操控……这样小说般的情节都是真的!本书展现了很多人类超乎自己想象的行为。每章都从一个惊奇问题开始,带领读者不断解谜,充满阅读推理作品的快感。
【神经科学一本通】覆盖神经科学的各领域和多种方法,习惯、记忆、梦境、疏忽、幻觉等等日常心理机制都得到了解释,在快乐阅读中了解人脑和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类自身。
【帮你生活更轻松】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路上该买的东西没买?是否知道要减肥的话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视?怎么抵御商家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剁手诱惑?还有躺在床上就能健身这种好事?假笑识破率还能提高?……理解了这些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就能更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躲开陷阱,抄到近路!
《神经的逻辑》令人大开眼界,它既轻松有趣,又是极富启发性的研究,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做那些最为奇怪的事。斯滕伯格撬开了我们的心灵,解释了脑的运作方式,对一系列诸如感知、习惯、催眠、语言、学习等话题都给出了真知灼见。就如何面对人类大脑的无意识逻辑这一问题,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读罢掩卷,我对“我这个人到底是谁”有了更多的体悟。
——列奥纳德· 莫洛迪诺夫,《大设计》第二作者斯滕伯格对脑的怪行背后隐秘逻辑的解释,是神经科学界一支全新的声音。
——承现峻,《连接组》作者本书每章读起来都像侦探小说,每一页都闪耀着作者对神经病学的热情。它同时还非常适合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正能治疗他们的“神经元嫉妒症”。
——V. S. 拉马钱德兰,《讲故事的脑》作者如果你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用不理性的方式思考和行动,想为此找出合理回答,那本书就该是你的第一本书。
——迈克尔· 舍默,怀疑论者学会创始人我们解释事情时通常有一些叙事套路,而本书却是对这些叙事套路背后真正的神经回路进行丰富详尽的研究。作者破解、打开了脑中的“黑箱”,检查其中并行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套系统,探究从做梦、自动模式行为到记忆、幻觉、创伤等一系列问题。
——《自然》杂志
从最怪异的梦和幻觉,到精神分裂症与多重人格,脑是各式各样怪念怪行的肇事者。从外部看,这些现象常显得“疯狂”,但其实它们都有逻辑可循,这套逻辑使我们能创造经验、保全自我。
无论是哈欠会传染、虚假记忆、不饿却进食、色情片盛行、感同身受等常见的行为、心理状况和情感,还是清醒梦、濒死体验、盲人看到的景色、梦游杀人等惊奇案例,《神经的逻辑》都为我们娓娓道来。以这些现象为契机,斯滕伯格博士深入脑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揭示并解读脑与神经中理性的有意识系统和幽深的无意识系统,解释两套系统怎样造就了我们或平常或怪异的行为。弄清楚脑与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和逻辑,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心理疾病和超自然体验的看法,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身的隐秘之处,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2020年8月11日 想读
夜空的抚慰 豆瓣
Što pepeo priča
作者: [波黑]杰瓦德•卡拉哈桑 译者: 宋健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2020年德国歌德奖获奖作家
比肩《一千零一夜》的文学历险
一口气读到七百页依然欲罢不能的小说
“杰瓦德•卡拉哈桑以无尽诗意的魅力,跨越了国家、时间、文化与宗教的界限。”
——海涅文学奖授奖词
《夜空的抚慰》出版于2015年(波斯尼亚语),2016年译为德语,在德国文坛译界掀起波澜。这部由三部曲组成的长篇小说取材真人真事,讲述了伊斯兰文明中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主人公奥马尔•海亚姆生活在公元11至12世纪,是波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他青年时代的两位挚友,尼扎姆•穆尔克和哈桑•萨巴赫,一个是马利克•沙赫苏丹的宰相,权倾朝野,一个创立了著名的阿萨辛派,成为以刺杀活动播散恐惧的匪首。海亚姆本人则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唯对浩瀚的夜空和那背后隐藏的真理情有独钟。作为王室学者,他以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见证了塞尔柱帝国的兴盛与衰败,也见证了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中最为闪亮的人物和传奇。
2020年8月11日 想读
沉默者的国度 豆瓣
Patria
8.9 (7 个评分) 作者: [西]费尔南多·阿兰布鲁 译者: 李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成为一名沉默者,这就是活着的代价*
※西班牙近年罕见现象级畅销书 全球总销量破150万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倾情推荐
※HBO同名电视剧2020全球同步上映
◎ 内容简介
西班牙恐怖组织埃塔宣布永久停火的次日,毕妥利不顾子女反对,坚持搬回到丈夫遭埃塔分子杀害的巴斯克故乡小镇,她需要在死之前给自己一个交代:追查凶手、获得道歉。毕妥利的回归撕开了故乡小镇的平静面纱,搅翻了蛰伏多年的沉痛往事。两个家庭中的两代人,深陷痛苦深渊无法自拔,命运各不相同却都曲折坎坷,折射出的是痛彻心扉的民族记忆。锥心之痛如不灭的炭火,绝无遗忘的可能;有些道歉也许很难,但绝不能缺席。
◎ 评论推荐
这是一部正在成为出版界和文学界奇迹的伟大作品,真实到令人战栗。——西班牙《先锋报》
很久没有读到过如此令人信服、感人至深且构思精妙的作品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
阿兰布鲁的这部精彩长篇巨著,用忠实练达的笔触,刻画出痛苦与宽恕的交织、家庭与家人的意义。——《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部闪耀人性光辉、叫人难以忘怀的文学作品。——《科克斯评论》
2020年8月11日 想读
证言 豆瓣 Goodreads
The Testaments
8.8 (9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于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2020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新浪好书推荐“2020年度推荐图书”
全球超级畅销书《使女的故事》续作
2019年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二度折桂
全新角色演绎不同视角,首次披露基列国背后的秘闻
英国每四秒售出一本,全球上市首周50万册即告售罄。
即将改编电视剧集,延续《使女的故事》电视剧收视神话。
----- ---------------- --------------------------------------------
“这部小说并不像出自一位处于写作生涯晚期的作家之手,相反更像是她的巅峰之作,这一点着实令人惊叹。”——布克奖评委丽兹•考尔德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她一向超前。不管是她的哪部小说,读者定会在半小时内沉迷其中。”
——资深出版人卡门•卡里尔
“如果哪一位小说家能够证明创作一本续作是正确选择的话,就非阿特伍德莫属了。”
——《卫报》
-----------------------------------------------------------------------------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曾多次向我提问,关于基列国及其内部运作的细节。这些疑问都成了这本书的灵感来源。而另一部分的灵感来源则是我们正身处其间的这个世界。”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结局十五年后,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过去与未来在讲述中逐渐交叠,真相以令人惊叹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2020年8月11日 想读
岂不怀归 豆瓣 谷歌图书
7.1 (55 个评分) 作者: 田丰 / 林凯玄 海豚出版社 2020 - 8
◎ 编辑推荐
★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一部罕见的真实和诚恳的作品。
深圳龙华一处城市角落里,有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他们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十天半月不洗澡、不换衣服。
三和随着一部纪录片而火遍全网,一方面被妖魔化为中国版的里约贫民窟,一方面被娱乐化为颓废时代的精神乌托邦。在种种被粗暴简化的标签和符号背后,这些徘徊在边缘地带的“三和大神”们,其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社会学者孤身融入三和,展开长达半年的艰难田野调查,拨开媒体猎奇化的迷雾,还原一个全面而真实的三和。
★深度挖掘“三和大神”背后的故事,一窥 “佛系”外表下的无奈与挣扎;
“丧文化”横行的时代,“三和大神”离我们并不遥远。
“躺尸”到死亡,颓废到绝望。看似玩世不恭的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复杂经历?本书列举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讲述三和青年的“前世今生”。每一个流落街头的“大神”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每一张故作洒脱的脸上,都藏着失落与迷茫。他们想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成了混吃等死的躯壳。当梦被现实击碎,当希望沦为绝望,“丧”是他们对世界的无声反抗。
★探寻三和式底层社会成因,剖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发展问题。
为何新一代的进城务工者不再像父辈一样选择节俭而吃苦耐劳地工作?满怀希望前来三和寻找出路的青年们,为何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本书尽可能透视与理解三和青年的想法与选择,揭示三和消磨斗志、泯灭理想的特殊“魔力”,并分析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为理解中国城市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凝视高楼之下的无名阴影,探索三和青年“后备军”的可能出路。
三和青年的遭遇绝非孤例,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些难以被城市容纳的群体的缩影。三和青年的“后备军”,是整整一代没有知识与技能的农村青年。本书对三和青年抱以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并鼓励各界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抛下的那一群人,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青年农民工边缘群体的社会学著作,它以田野笔记和深描的方法,提供了类似《街角社会》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过程艰难复杂的全貌。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社会的内在裂缝如何形成?“三和青年”如何一步步从社会秩序中游离出来,成了得过且过、没有任何生存实感的“三和大神”?当理论术语无法解释社会现象时,或许,回到经验,回到现场,我们能获得最真实也最有效的理解力。《岂不怀归》的两位写作者秉承这一信条,进入“三和”,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人才市场、中介、小旅馆、工厂,甚至天气,等等,它们构成强大的现实合力“剥夺”青年们的梦想和精神。在这里,“三和”就像一面魔镜,照出时代逻辑的另一面——荒凉、坚硬,以粗暴的力量侵袭着我们的灵魂。我希望大家能够阅读这本书。
——梁鸿 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 内容简介
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生活着一群“三和大神”。他们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混吃等死,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在生存的极限自我麻痹。他们是城市化浪潮中掉队的人,是被时代遗弃的“零部件”。“留城无望,回村无意”,是他们共同面临的两难困境。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潜伏”三和,历时半年,完成了这份2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并配有几十幅图片。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全景式展现“90后”和“00后”农民工流浪三和的生活,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本书在突显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和学界对社会现实、劳动者的关照。
2020年8月11日 想读
个人的体验 豆瓣 豆瓣
大江健三郎
8.5 (37 个评分) 作者: [日]大江健三郎 译者: 王中忱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3
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灾厄,我们该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根据亲身经历创作,大江文学的里程碑,一份寻求救赎的深刻记录。
随着残疾婴儿的出生,身为父亲的“鸟”陷入了道德困境。梦想去非洲展开探险之旅的他,深怕自己就此被这婴儿拴住,可又不敢亲手了结他的生命,于是选择了逃避。鸟将新生儿弃置于医院,一心盼望他衰弱而死,自己则钻入旧情人火见子的温柔乡,用性与酒麻痹自己。陷入自我炼狱的鸟,该如何找寻人生的出路?
“即使是在个人的体验里面,只要一个人渐渐深入那体验的洞穴,最终也一定会走到看得到人类普遍真实的近路上。”——大江健三郎
“他以诗意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将现实与虚幻凝结成一副展现当下人类困境的惶惑画面。”——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大江先生不是那种能够躲进小楼自得其乐的书生,他有一颗像鲁迅那样嫉恶如仇的灵魂。他的创作,可以看成是那个不断地把巨石推到山上去的西绪福斯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不合时宜的浪漫骑士堂吉诃德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夫子的努力,他所寻求的是‘绝望中的希望’,是那线‘透进铁屋的光明’。这样一种悲壮的努力和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更强化为一种不得不说的责任。”——莫言
2020年8月4日 想读
源自动机的道德 豆瓣
Morals from Motives
作者: 【美国】迈克尔•斯洛特 译者: 韩辰锴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大部分针对道德伦理的讨论研究,都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的。而随着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开始主导哲学舞台,亚里士多德理论对普遍关切的缺失已经给大多数哲学家留下了退化的印象。
在刻意避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之后,当代德性伦理领域领军人物之一的迈克尔•斯洛特试图借助于休谟和哈奇森的道德情感主义,带领读者走向一个全新的进路。较之于其他我们所熟悉的道德哲学,这种基于行动者的德性伦理将更具理论性,同时也更彻底、更“纯粹”。
【名人评价及推荐】
斯洛特的计划非常具有吸引力。它还很有野心,同时囊括了对政治道德和实践理性的讨论。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德性伦理学的复兴经常在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主义之间摇摆不定。斯洛特的这本新书却并非如此,借助于来自哈奇森的英国式情感主义和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灵感启发,他极大地发展了德性伦理学进路……一个野心勃勃的、充满开拓性的进路……如果这本书未能引发对德性伦理学基于行动者的模式的强烈关注,那才真让人惊讶。
——迈克尔•布雷迪,《哲学季刊》
当代德性伦理学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亚里士多德观点,至少迄今为止是这样。迈克尔•斯洛特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替代方案,一条针对德性伦理学的情感主义进路……如果你对德性伦理学感兴趣并了解它与其他道德理论之异同,这将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朱莉娅•德赖弗,《伦理学期刊》
【内容介绍】
当代大部分对德性伦理的复兴,都是朝着亚里士多德的方向前进的。斯洛特提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缺少对全体人类的关切,德性伦理学需要从18世纪英国的道德情感主义中寻求灵感。通过求助于休谟和哈奇森的理论,他不仅填补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缺陷,还以此拓展了伦理学疆界,展示了基于动机的“纯”德性理论如何有助于理解人类福祉和实践理性。
2020年7月27日 想读
Steps in Time 豆瓣
作者: Fred Astaire It Books 2008 - 8
One of the foremost entertain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singer, actor, choreographer, and, of course, the most dazzling "hoofer" in the history of motion pictures—Fred Astaire was the epitome of charm, grace, and suave sophistication, with a style all his own and a complete disregard for the laws of gravity. Steps in Time is Astaire's story in his own words, a memoir as beguiling, exuberant, and enthralling as the great artist himself, the man ballet legends George Balanchine and Rudolf Nureyev cited as, hands down, the century's greatest dancer. From his debut in vaudeville at age six through his remarkable career as the star of many of the most popular Hollywood musicals ever captured on celluloid, Steps in Time celebrates the golden age of entertainment and its royalty,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era's affable and adored prince. Illustrated with more than forty rare photographs from the author's personal collection, here is Astaire in all his debonair glory—his life, his times, his movies, and, above all, his magical screen appearances and enduring friendship with the most beloved of all his dancing partners, Ginger Rogers.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美国监狱:美国资本和权力的游戏 豆瓣
作者: [美] 肖恩·鲍尔 译者: 郭红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 - 7
【编辑推荐】
★ 横扫全美各大榜单,口碑爆棚!
本书获《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波士顿环球报》《科克斯书评》2018年年度好书;2019年RFK图书奖和新闻奖,海伦·伯恩斯坦图书奖和新闻奖,罗伯特·F.肯尼迪图书奖,J.安东尼·卢卡斯非虚构图书奖……美国豆瓣Good reads万人热议,众口皆碑。
★ 作者两次入狱,身世传奇,荣获美国国家杂志奖
肖恩·鲍尔曾作为自由记者在伊朗被监禁超过两年。2014年,他又以狱警身份深入美国私营监狱进行了4个月的卧底报道。他的报道中披露了私营监狱诸多乱象,发表后引发媒体乃至美国司法部高度关注。美国政府很快宣布不再同私营监狱签订合同。鲍尔的报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司法系统改革以及犯人生存条件的改善,也为他赢得了媲美普利策奖的美国国家杂志奖,他也因此被誉为“未来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内容真实:零距离披露监狱真相,堪称现实版《越狱》
肖恩·鲍尔在书中讲述了他卧底4个月内亲眼目睹(或用录音笔和微型摄像头记下)的暴力、腐败、性侵、以犯人管理犯人等诸多监狱乱象;私营监狱为了营利,不止费尽心思榨取犯人,一再降低犯人医疗、饮食、娱乐、教育等标准,甚至克扣员工工资,削减员工额度。作为记者的良知和狱警的责任一直折磨着他,监狱的极端环境也一直侵蚀着他的道义感,但最终,肖恩·鲍尔坚守住了自己的人性。
★深度讨论:梳理美国两百余年暗黑监禁史,将批判矛头直指种族和资本主义不灭的历史遗毒
从美国独立到南北战争,从以牟利为目的的奴隶制,到奴隶制解体后的囚犯租赁,从种植园到矿场、铁道、监狱农场,再到营利性的私营监狱,作者结合大量历史文献,为我们梳理出一条“利用犯人,尤其是利用黑人牟利”的罪恶传统,这种传统遗祸至今,而作者一针见血,把批判矛头指向了种族和资本主义的历史遗毒。
★现实性强:一本书看透美国社会的毒瘤所在
非遗美国人弗洛伊德遭遇暴力执法而死事件持续发酵,正对应了书中提到的“利用犯人,尤其是利用黑人牟利”的罪恶传统,而对美国司法系统、监狱系统及监狱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也可为理解美国这一超级帝国的失序提供新的角度。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国家杂志奖得主肖恩·鲍尔的非虚构力作。一方面,肖恩·鲍尔在书中讲述了其在路易斯安那州韦恩监狱为期4个月精彩的卧底狱警故事,并披露了美国私营监狱暴力、虐待、性侵、腐败等诸多乱象,尤其是对私营监狱为了牟利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他还在书中穿插了对美国两百余年暗黑监禁史的回顾与梳理,并把“利用犯人牟利”作为奴隶制的有毒遗产,追溯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监狱联合政府开始从犯人身上牟利,由于种族主义余毒未消,对黑人乃至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又加剧了美国监狱行业的繁荣。
本书是对美国私营监狱系统及其背后强大助推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对美国当前最黑暗和最深远的困境的可怕一瞥。
……
【媒体评论】
1.《美国监狱》结合之前刊登在《琼斯夫人》上的连载,增加了关于CCA(美国最早的私营监狱)引人入胜的幕后故事,以及其作为一家牟利公司令人大开眼界的惩教历史……作者鲍尔敏锐捕捉细节并详细记录,他的同事们让人心生同情,有几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单单是来自鲍尔上司及狱警同事的大量谈话记录就值得得到认可。
——《纽约时报书评》
2.“本书言辞犀利,毫不妥协,仿佛是对私营监狱的当头棒喝,只为让白日之光照亮野兽的轮廓……私营监狱业如今已再次蓬勃发展。要发掘这对于看守和囚犯意味着什么,首推《美国监狱》。”
——《旧金山纪事报》
3.“《美国监狱》反映了鲍尔在一个非人道的监狱系统中的双重身份的道德复杂性:既是亲历者又是记录者。此书大胆披露,令人不安、发人警醒,堪称纪实文学的典范。”
——J.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评委
4.“鲍尔将回忆录和社会学研究合二为一,成为近年来对监狱文化和监狱产业最犀利、最具批判性的调查之一,为刑事司法系统的黑暗角落带来了亟需的光明。”
——《波士顿环球报》
5.“对美国私营监狱的残酷无情和难以想象的腐败进行了一次深刻揭露。几乎每一页都有令人震惊的非人道案例……是对美国监狱制度强有力的全面回击。”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6.“《美国监狱》是对美国私营监狱系统的强烈控诉。肖恩·鲍尔亲入监狱体验,将材料整合并描绘出一条具有说服力的主线:从奴隶制种植园到南方的监狱农场,再到私营监狱。他结合历史和纪实,揭示了私营监狱的罪恶本质——一个充满痛苦的产业。”
——普利策奖入围者,纽约大学亚瑟·L·卡特新闻学院院长, 泰德·康诺弗
2020年7月15日 想读
故事片创作完全手册 豆瓣
Voice and Vision: A Creative Approach to Narrative Film and DV Production
作者: [美] 米克·胡尔比什-切里耶尔 / Mick Hurbis-Cherrier 译者: 梁明 / 谭中维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0 - 7
全球顶尖电影学院都在看的金牌教科书!
导演必备,提升讲故事的效率
零距离贴近片场实战
既介绍标准工业拍法、极小成本变通方案
又提供 “作者风格”进阶点拨
跟阿巴斯学创意构思、跟库布里克学移动摄影、跟王家卫学气氛营造、跟小津学精致构图
以《教父》《沉默的羔羊》《花样年华》等为例
从创作视角深度分析戛纳、威尼斯、奥斯卡获奖名作
收录剧本格式、故事板、预算清单、制作管理表等实用模板
📖编辑推荐
拍电影,不是简单的「讲一个故事」,关键是要「把故事讲好」。
想用镜头讲好一个故事,「如何拍出某种效果」固然重要,「为什么要这样拍」更是创作者无法逃避的问题。这些难题并没有「正确」答案,但往往有一个「恰当的」选项。
《故事片创作完全手册》是一本立足实战的全流程拍片指南,手把手帮你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助你驾驭充满挑战的片场。
***
◎想拍片?可学的东西很多,打好基础再上阵!
创意构思、剧本策划、选角筹备、分镜设计、电影语言、拍摄流程、设备操作……
***
◎电影,世界通用的语言!深入解析众多片例,传授故事片大师的拍片秘诀
奥斯卡金像奖名作 《教父》《愤怒的公牛》《2001太空漫游》《毕业生》《英国病人》
三大电影节获奖片 《沉默的羔羊》《柏林苍穹下》《樱桃的滋味》《他人之子》
东方美学隽永经典 《东京物语》《爱情万岁》《花样年华》《春光乍泄》
***
◎你不知道的大师创作幕后,首度公开
跟阿巴斯学构思点子丨两人只用一天,如何拍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跟罗德里格斯学“零成本”拍出惊艳处女作丨利用身边一切可用之物,创造完美风格
跟库布里克学移动摄影丨动与不动的反差,强有力地传达失控的暴力
跟王家卫学气氛营造丨限制下的灵光一闪,剪辑中的补救,真正的革新是这样诞生的
跟小津学精致构图丨用“画中画”改变画面的维度,创造迷人的戏剧性情境来呈现人物
……
☞戈达尔:拿起摄影机,去拍!拍出来给别人看,给大家看。
☞阿巴斯:创意一般而表达出色的影片,胜过创意出色而表达拙劣的影片。
☞希区柯克: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创造一种情绪,其次是要维持那种情绪。
☞马丁•斯科塞斯:电影的表达不光在画面里,也在画面外。
☞库布里克:剪辑之前的所有工作都只是为剪辑而做的。
☞沃尔特•默奇:我们孕育于声音之中,诞生于视觉世界。电影孕育于视觉世界,诞生于声音之中。
***
◎ 拍片是团队工作,剧组每个人都能找到各自所需的方法
导演丨一个导演要身兼两职:他既是创造性演绎故事的说书人,又是制作小组的领班。
剧本丨好的剧本,应该能让剧组每个人都“看到”影片追求的主题和视觉风格是什么。
摄影丨镜头远不只是摄影机的眼睛,它还会成为观众的眼睛。
声音丨录音里的背景声音犹如烹调用盐:你总可以再加一点,但如果太多,就取不出来了。
剪辑丨记住,“不剪”也是一个剪辑决定,而且可以非常有力。
风格丨不存在一个“正确”的答案,但通常有一个“蕞佳的”选择。
技术丨很多电影不缺灯光和劳力,缺的是生命的活力。没有想象与故事,一切技术知识便毫无价值。
团队丨为了保持士气和精力,按时吃饭就很重要,会让大家更高兴、更健康、更有生产力。
时间管理丨要开有效率、有内容的会,不浪费时间就是尊重别人。
***
◎汇集一手拍片故事,新人血泪史、老手经验谈、片场生存智慧
剧本对白过多、声画无法连戏、设备电力不足、项目严重拖延……
这些看似低级的常见通病,都能通过合理规划而提前避坑。
资源不足?穷有穷办法!
租不到斯坦尼康?可以用轮椅;请不起群众演员?让特殊音效来帮你!
资源的限制是机会,反而会成就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
废片也能成为亮点?声音设计可以挽救影像缺陷?“出错”可化为“出彩”?
从错误中看到创造的契机,方可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零距离贴近实战的拍片指南。
一部影视作品,往往始于将故事呈献给世界的原始冲动。但只有故事还远远不够,小到学生作业,大到工业巨制,都是团队通力合作的产物。剧作、表演、摄影、美术、音乐和剪辑中的每个技术细节,都会决定你的故事能否打动观众。在这本北美影视院校人手一册的专业教材中,作者将20余年创作经验融入教学,针对新手共性问题,通过大量一手案例,详尽解读从创意构思、剧本策划、选角筹备、分镜设计,到现场拍摄、后期制作直至上映的全流程;梳理常用工具,确立制作标准,阐发变通方案,帮助你理解镜头的基本语法,避开典型雷区,成功将脑海中的构想转化为视听语言,进而驾驭充满挑战的片场。
书中特设“实践篇”,聚焦一线创作者面对的真实困境及解决方案,你可以跟大卫林奇、阿巴斯学构思点子,跟罗德里格斯学“零成本”拍出惊艳处女作,跟索德伯格学群像调度,跟库布里克学移动摄影,跟王家卫学气氛营造,跟小津学精致构图……将效果拔群的表现技法尽收囊中。
还等什么呢?开始拍吧。
📖名人推荐
如果你决心成为一名电影创作者,这本简明、生动、全面的手册会带你入门——技术方面,它提供实用的信息;艺术方面,它给你扎实的指导,启发你的灵感。
——迈克尔•拉毕格,《导演创作完全手册》《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开发故事创意》作者
***
这本书体量大、综合性强,作者以娓娓道来的风格将电影创作的各个领域融会贯通,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多学科视角。
——帕布罗•弗拉斯科尼,南加大电影艺术学院高级讲师
***
这本书不仅阐明创作方法,告诉读者“如何拍”,更鼓励读者积极尝试,“为什么不拍拍看呢”。如果你打算踏上影视创作之路,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指南了。
——肯•丹西格,纽约大学蒂施艺术学院教授,《导演思维》作者
***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坐在教室里听一位有趣的老师讲课。他通过生动的真实案例,向大家传授拍片的实战技能。学生们会觉得他们更像是在听一个好故事,而不是费力读完一本教科书。
——安德鲁•伦德,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2020年7月14日 想读
猴杯 豆瓣
8.2 (60 个评分) 作者: 张贵兴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华语文学魔幻现实经典 新结局增修版
时报文学奖、开卷十大好书得奖作品
马华文学超重量级作家张贵兴代表作 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张贵兴是堪与李永平相提并论的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他的文字密实华丽、浸淫漫漶,在港台及海外华文严肃文学创作者中,像他一样对于文本细节极致雕琢,又能 驾驭一整个宏大长篇故事的华文小说写作者,屈指可数。
《猴杯》是张贵兴继《赛莲之歌》《群象》两部小说之后,“雨林三部曲”(黄锦树语)的终章,也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他以故乡风物为背景、以魔幻现实的笔调书写家族史,在极尽曲折的四代情仇之下,《猴杯》令人惊艳的,应是他笔下浓墨重彩描绘的雨林意象,华丽文字将暴力、情欲投射在犀牛、蜥蜴、猴子、猪笼草、丝绵树……种种野兽草木之中,超越历史与现实,打造出了一个狂野暴虐的传奇舞台。
《猴杯》故事的时空背景位于二十世纪的马来西亚砂拉越,涉及到华人离开故土、身处“异国”的离散情绪。但在张贵兴笔下,汉字的运用不拘于“中州正韵”的规范,而能将故乡的“贫乏”,幻化转写成奇诡魔性的一片天地,与身处“中心”的大陆、台湾华文书写相对照,相映成趣,颇能开拓读者对于华文创作的眼界。
▼内容简介
被开除教职的雉从台湾回到故乡马来西亚砂拉越,追踪抱着刚生下婴儿不知去向的妹妹丽妹进入雨林,受到当地土著达雅克人的热情款待,并与达雅克女孩亚妮妮之间产生了情感纠葛……在作者华丽奇诡的文字下,一段段牵涉到殖民者、开拓者、侵略者、土著,持续了家族四代,血腥阴暗、摄人心魄的恩怨情仇逐渐浮现。
▼名人推荐
他(张贵兴)与同样出身于婆罗洲的李永平之对出生地之戒慎恐惧不同,却和出身高密东北的莫言类似,持续地淬炼一己的故乡梦土,全心全意扑向婆罗洲热带雨林……张的梦土织锦却更上层楼,这回相当充分地开展了那在台湾尚未被充分展开却被表演者虚耗糟蹋掉的魔幻现实主义……相对于莫言之“食草家族”而描绘状写出一则“猪笼草家族”的传奇。
——作家 黄锦树
《猴杯》追溯华人垦殖者的罪与罚,时间跨度都延伸到当代……则从国族认同转移到人种与人/性的辩证,借着进出雨林演绎杂种与乱伦的威胁。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猴杯》对我辈小说选手而言可说是一本“鼎天之书” ,某部分张贵兴其实也深深影响了我。张贵兴的小说写得非常鬼气,写刀写到出神入化,藏身各处细节的鸟雀、犬、蛇、鳄鱼,万物生死互缠的运镜,其灵性、解析度皆不可思议。
——作家 骆以军
阅读《猴杯》,让我们经历了雨林魔幻的残酷美学,也仿佛目睹掠食性的热带人文,它也让我们逼问自己潜藏的兽是否就要苏醒,因之,也是读者心灵溯源之旅,经由殖民情欲的挑动。
——作家 瓦历斯·诺干
到了《猴杯》,张贵兴极尽夸张之所能,以砂拉越华人的垦荒史为轴,再密实地编织出生命力极旺盛又充斥颓败衰亡的婆罗洲热带雨林。
——作家 李宣春
▼获奖记录
☆ 2001年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
☆ 2001年开卷十大好书奖
☆ 2001 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作者曾获:
☆ 2019 年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
☆ 第 43 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
☆ 第 15 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 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奖决选读者票选奖
☆ 时报文学奖小说优等奖、中篇小说奖
☆ 博客来年度选书
☆ OPENBOOK 年度好书
☆ 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 第七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2020年7月13日 想读
科幻编年史 豆瓣
Sci-Fi Chronicles: A Visual History of the Galaxy's Greatest Science Fiction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盖伊·哈雷(Guy Haley) 译者: 王佳音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9 - 6
《科幻编年史》涵盖1818年至今200年科幻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28种作品形态、35种科幻类型的超过2000种作品,几乎收录了所有重要科幻作品的基本信息。这里既有好莱坞大片,也有小众邪典;既有漫威、日漫,也有图像小说;既有休闲读物,也有文学经典;既有动画片,也有网络游戏 ……全书3175幅插图,其中约2000幅是出版物封面、影视海报等,还有约1000幅插图、剧照、人物头像等。本书用信息图呈现重要科幻作品的年表、故事概览等,图文并茂,既美观又便于查看,是每一位科幻迷的必备珍藏。
专家推荐
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带我们进入科幻作品的资源库。
——史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 Baxter),科幻作家、英国科幻协会会长
我一直想找一本简明扼要又图文并茂的西方科幻史。《科幻编年史》正是我要找的“那一本”!
——吴岩,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浪漫奇异的想象空间
激情四溢的探索发现
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包罗万象的科幻图典
为《科幻编年史》点赞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新颖别致的编排方式,带来视觉与思想上的冲击,让读者全方位感受最具前景的科幻艺术的生发与繁茂。
——姚海军,《科幻世界》主编、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的创始人
本书梳理了科幻文艺发展两百年来浩繁的纵向传承和横向衍生关系,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对研究者和爱好者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参考。
——西夏,作家、电影剪辑师、科幻电影学者
这是科幻系的全景谷歌地图。横纵坐标轴让你知道这些科幻作品是如何蔓延生长、成功席卷票房、变成无数人的心头爱。想知道科幻文化的下一站去哪,打开这本书再好不过了!
——潘海天,银河奖5次获得者、中国第三代科幻作家、软科幻实力作者
无论是科幻爱好者,电影迷还是大众文化研究者,都能从这本《科幻编年史》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不仅从历史性的角度了解整个科幻文学类型的演变,更能看到每个作品如何跨越不同媒介形态,进而影响到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它不仅关于历史,关于想象,也关乎未来。诚挚推荐!
——陈楸帆,科幻作家、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
从创作于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到201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8》,五六百页的皇皇巨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勾勒出200年科幻发展史,对于痴迷于科幻的读者来说无异于一场阅读上的饕餮盛宴。
——燕垒生,银河奖得主
故事产生信仰。人类作为自然界中唯一会讲故事的物种,依靠这一能力战胜其他物种,脱颖而出。故事的关键在想象力,《科幻编年史》也是人类想象力的编年史。
——火星叔叔郑永春,行星科学专家、科普作家
媒体推荐
两百多个专题,丰富多彩的时间线、剧照和海报,配上精炼的文字,不止有电影、小说,还包括电视剧、电子游戏、漫画等,甚至书后还附上了著名宇宙飞船的图录……
——布莱恩•林奇(Brian Lynch,作家),《乔治亚周报》(Georgia Straight)
这是伟大的汇编作品,结合了时间线和百科全书的风格,拥有豪华的插图与良好的写作,涵盖小说、电影、电视和电子游戏等,是一部能引起浏览狂热的工具书……
——《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
这就是那种会让像我这样的科幻迷沉迷其中的宝藏。
——约翰·德纳多(John DeNardo),《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科幻版编辑
这是一般读者进入科幻世界的捷径,也是科幻迷开阔眼界、拓展收藏的称心工具。
——《书单》(Booklist)
《科幻编年史》的选择带你进入想象力的边界 ……探索未知和未来的所有可能性组合都收录其中……任何热爱科幻题材的人都将用心拥抱这本书。
——《北岸新闻》(North Shore News)
翻页,浏览,沉浸其中……探索未知和未来的所有可能性组合都收录其中……任何热爱科幻题材的人都将用心拥抱这本书。
——《轨迹杂志》(LOCUS Magazine)
1816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就在那一年夏天,玛丽·雪莱开始构思“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的故事。1818年,《弗兰肯斯坦》正式出版,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小说。在过去的200年里,科幻作为一种题材,已发展出硬科幻、软科幻、文学科幻、军事科幻、外星入侵、时间旅行等数十种类型,出现了小说、漫画、电影、游戏等各种作品形态,雅俗共赏,影响深远。
《科幻编年史》以5个章节234个主题条目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超过2000种作品,涉及28种作品形态和35种科幻类型,涵盖了200年科幻史的方方面面。每个主题下汇集书刊、影视、游戏等相关产品的基本资料,通过见解深刻的文字叙述、信息图式的时间轴年表和精彩的图片展示,向读者介绍了那些令全世界为之叹服的作品的诞生及发展轨迹。
对于重中之重的作品或创作者,书中还提供了独立的“概览”页面和图片集。像《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等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作品条目,书中不仅列出“真实世界”里电影、电视等各种作品形态的时间线,还梳理了每部作品的情节,制作出“虚构宇宙”的时间线。
《科幻编年史》的绝妙之处在于可以信手拈来,随时翻阅,书中那些唤起美好记忆的文字描述和插图会令你爱不释手。与此同时,作为一部精美而齐全的科幻资料库,《科幻编年史》也毫无疑问会是科幻爱好者的必备珍藏。无论你是长期的铁杆科幻迷,还是初次体验科幻魅力的年轻一代,本书都可以带你进入迷人的科幻宝藏,一探究竟。
2020年7月12日 想读
撒谎游戏 豆瓣
The Lying Game
作者: [英]露丝·韦尔 译者: 王金 天地出版社 2020 - 8
📰 47国悬疑推理爱好者的心头挚爱
📰 全球65个版本持续热销,引发阅读狂潮
📰《卫报》年度选书
📰 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爱不释手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畅销小说
📰 将由《绿皮书》发行方eOne制作投拍电影
📰 少女的友谊与敌意,背叛与救赎,以爱之名,究竟可以犯下多大的恶
📰 人们一旦开始撒谎,就再也不知如何停止
——————————————
[内容简介]
十七年前,艾莎、法蒂玛、西娅和凯特是萨尔腾中学的寄宿生,通过玩“撒谎游戏”成为闺中密友。在某个深夜,四人悄然退学,没人知道原因,校方也对此守口如瓶。
十七年后的一个清晨,萨尔腾小镇的海边出现了一具尸体残骸。不久,艾莎收到凯特发来的一条短信,上面只有四个字:我需要你。艾莎知道,法蒂玛和西娅一定收到了同样的信息,这是属于她们四人的秘密。
随着四人的重逢,往事逐渐浮出水面,然而最紧迫的不是该如何应对警方的盘问,因为她们发现,当年那个秘密的背后似乎另有隐情……
——————————————
[媒体推荐]
一口气看到最后一页,无需多说,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
——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
紧张和恐惧的情绪慢慢铺开,露丝·韦尔的这部小说超越了她的其他作品。取消你的周末计划吧,在看完这本书之前,你哪都不想去。
——《柯克斯书评》
可以说露丝·韦尔在这本书里创造了最复杂、最完整的角色,这是她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功。
——《书单》
这是露丝·韦尔最熟悉的领域。在处理危境中的女性角色的时候,她是最好的作家。
——《多伦多星报》
一部引人入胜的心理惊悚小说,作者塑造的角色非常有趣,并编造了一个神秘的故事,吸引读者一直看到最后。
——《出版人周刊》
读者将体会到露丝·韦尔独特的诱导和反转能力,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谎言如何导致了可怕的结果。
——《嘉人杂志》
2020年7月1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