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雪人 豆瓣
Snowman
作者: [英]雷蒙·布力格 / [英]迈克尔·莫波格 译者: 马爱农 浦睿文化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
雷蒙·布力格1978年创作的《雪人》,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经典绘本之一,受到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全球销量超550万册。1982年,由该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此后每年圣诞节都重复播放。
在《雪人》出版40周年之际,《战马》《柑橘与柠檬啊》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作者迈克尔·莫波格根据这个绘本全新创作了小说,使之更适合较大一些孩子阅读。这本新书同样捕捉到童年的好奇和天真烂漫,以细腻曲折的文字描写展示布力格的经典角色。深受绘本作者雷蒙·布力格、奥斯卡影帝科林·费尔斯的赞誉。
小男孩詹姆斯准备好乖乖入眠,他要做一个好孩子,这样圣诞老人才会把他最喜欢的礼物送给他。但他似乎有些激动得睡不着,仍然惦念着奶奶给他讲的“雪人”的故事。外面下起雪来,詹姆斯悄悄走出家门,历经了一番神奇的冒险。
-----------------------------------
☆英国童书桂冠作家、《战马》作者迈克尔·莫波格根据两获凯特·格林纳威奖作家雷蒙·布力格无字绘本《雪人》全新创作的小说!英国知名插画家、电影《我们要去捉狗熊》导演罗宾·肖绘图;《哈利·波特》系列译者马爱农倾心翻译。
☆根据畅销全球550万册的经典无字绘本《雪人》出版40周年纪念创作的全新小说。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得主科林·费尔斯诚意推荐。
☆同名电影提名奥斯卡金像奖热播37年。
☆世界知名出版集团企鹅兰登书屋年度重磅图书
☆超暖心冒险故事,给孩子的冬日礼物。雪总会下,我们期待的雪人总会回来。
----------------------------------
迈克尔·莫波格让布力格的故事变成了现实。这是一条令人愉快的魔幻之路。它有着我们第一次阅读《雪人》时感受到的所有奇妙感受。
——科林·费尔斯(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得主)
以我自己的方式来重述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书之一雷蒙·布力格的《雪人》,我深感荣幸和快乐。希望你能喜欢这本书。
——迈克尔·莫波格(《战马》《柑橘与柠檬啊》作者)
莫波格改编的“雪人”是个惊喜。
——雷蒙·布力格(绘本《雪人》作者)
迈克尔·莫波格的《雪人》不仅给读者带来一个深受喜爱的故事,还为节日增添了一层额外的魔力。我们预测,这本书将很快成为每个家庭的一部分。
——《少年杂志》
我们无比激动地把两个最伟大的名字放在献给孩子们的这个神奇的雪人故事里。迈克尔真切动人、易引发共鸣的文笔叙述加上雷蒙的魔幻经典故事,一定会让这本新书成为未来几年广受父母和孩子们共同欢迎的故事。
——弗朗西丝卡·陶德(企鹅兰登书屋总经理)
我们知道,许多家庭传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蜷缩在一起阅读和观看《雪人》。在这本新书中,迈克尔·莫波格为雷蒙·布力格的经典故事带来了自己独特的魔法。我们很高兴能在原版绘本出版40周年之际奉献这个奇妙的故事,并希望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它将成为每个家庭的一部分。
——凯利·赫斯特(企鹅兰登书屋童书部编辑主管)
2020年6月5日 想读
护士的故事 豆瓣
The Language of Kindness: A Nurse's Story
7.6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克里斯蒂·沃森 译者: 王扬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0 - 4
20年的护士生涯,我为此付出许多,但收获更多。我想同你分享这桩非凡事业中的悲伤与喜乐。跟我一起走进病房,历经出生到死亡;穿过儿童特护区,推开双扇门来到内科病房;响应电铃敲击的哔哔声,奔跑过走廊,路过药房和职工餐厅,来到急诊室。我们将探索医院本身,以及护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沿途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有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你可能早已熟悉这些人,因为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我们都受到过他人的照护。我们每个人,都是护士。
2020年6月5日 想读
听音乐(普及版) 豆瓣
Music: An Appreciatio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凯密恩 译者: 韩应潮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风靡世界的音乐入门经典教材
边听边读,逐句解析 ,让所有人都能听懂音乐
陈佐湟、余志刚、杨燕迪、孙红杰等倾力推荐
·
🎻编辑推荐
风靡世界的西方音乐入门经典教材,多次再版,经久不衰。
作为美国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文献导论课程教材,《听音乐》享誉世 界, 引导无 数读者领略音乐的魅力。
·
涉及各类音乐的介绍与欣赏,体系完备,提升你的理解能力。
本书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除古典音乐外,旁涉爵士、音乐剧、电影音乐、摇滚、非西方音乐,如非洲音乐、印度古典音乐等,类型全面。并且,与一般音乐史作品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将特定时期的音乐风格特色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化读者理解。
·
少见的听读结合模式,逐句解析音乐作品,大幅提高聆听技巧。
“聆赏要点”与“声乐导聆”是本书的突出特色,作者通过对音乐的配器、力度、旋律变化、音响特质的说明以及对歌词内容的解读,达到真正的“理解”音乐。理论与聆听的紧密结合,让音乐赏析不再泛泛而论。
·
全新升级的聆听形式,以扫码代替CD,随时随地开启你的音乐之旅。
新版提升了配套音频的文件质量,并以二维码代替传统C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下载及在线试听相关音频。更便捷的聆听形式让你的音乐自修课突破时空限制。
·
以平价来轻松享受音乐聆听和阅读的美好。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乐入门经典教程,以其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案头必备之书,更是音乐史经典入门读本。
·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乐理,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解读各种音乐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爵士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等对音乐史的贡献。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着意介绍了非西方音乐。
·
书中的“作品导聆”和“声乐导聆”是本书的最大亮点,配有相应音频文件,读者可以对照书中对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解读,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欣赏音乐。
·
🥁名家推荐
·
作为世界闻名的音乐鉴赏教材,《听音乐》一书用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笔触讲述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和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不仅深入介绍古典音乐,而且旁涉爵士乐、流行音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非西方音乐等范畴,一册在手,让读者对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特此推荐。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
·
《听音乐》是一部视野开阔、体例新颖、笔触精炼、趣味丰富的音乐欣赏教程。它以深入浅出的亲切口吻,呈现了西方艺术音乐、经典通俗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则、价值和乐趣,既有极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作为导引,又有经过注释且随时可听的音乐实例作为辅助,由此可让阅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认知,在体系化的内容设计中感受“进阶”之乐。尽管市面上的赏乐书籍已然林林总总,但《听音乐》的魅力无可替代。相信这部享誉西方的畅销读物也能让每一位认真的中国读者获得惊喜的回报。
——孙红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
·
若能认真地阅读本书,再配合附赠的录音资料,一定能够循此顺利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陈佐湟,国际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前音乐艺术总监
·
《听音乐》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作品,在美国广受欢迎,同时也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得很好的书,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爱好者使用。
——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
·《听音乐》是一本好书,西方音乐,非西方音乐,音乐的特性,历史,风格,基本写全了。还配着音响资料。专业人士不觉得浅,爱好者们不觉得深
——盛原,著名钢琴家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2020年6月4日 想读
后真相时代 豆瓣 Goodreads
TRUTH: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7.2 (48 个评分) 作者: [英] 赫克托·麦克唐纳 译者: 刘清山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7
谣言 误传 10万+ 阴谋论 带节奏 病毒营销……
纵横欧美商界的说故事大师全盘揭示真相的运作机制!
谢丽尔•桑德伯格、马特•里德利、威廉•庞德斯通荐
◎ 编辑推荐
☆你以为你在独立思考吗?
你以为的真相就真的是真相吗?
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就是你以为的么?
谣言、误传、10万+、阴谋论、带节奏、病毒营销……
我们进入了以情绪煽动取代事实分析的后真相时代。
☆真相是个多面体,别有用心者只描绘其中的一面,因而我们必须擦亮双眼,看清真相如何被别有用心者挑选、加工和塑造。在本书中,纵横欧美商界的说故事大师麦克唐纳将分四个大类逐一剖析信息传播者处理真相的伎俩,帮助我们成为后真相时代清醒的局内人。
◎ 内容简介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在本书中,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达成目标。
◎ 名人推荐
在真相遭到诋毁时,麦克唐纳在这里挺身为它辩护,并且为讯息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更清晰可信、令人信服的指导方针。──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作者
本书精彩地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不同的人看到的绝对不会是同一个真相。——马特•里德利,《基因组》《理性乐观派》作者
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地阐述出真相的所有样貌,麦克唐纳揭露了那些沟通讯息的人如何选用对他们有利的真相。
——威廉•庞德斯通,《囚徒的困境》《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作者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作者
2020年6月3日 想读
中国人史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中国通史。畅销40年!柏杨诞辰100周年纪念版。刘瑜、雷颐、白岩松、倪匡、钱理群鼎力推荐)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柏杨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其它标题: 中国人史纲
★ 柏杨诞辰100周年纪念版,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亲笔作序。
★ 刘瑜、雷颐、白岩松、倪匡、钱理群鼎力推荐的中国通史,畅销40年!
★ 古代史专家审校,全新修订。
★ “混子曰”创始人二混子创作《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的灵感源泉。

◆ 人性史观: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聚焦被历史淹没的普通中国人,讴歌人性,尊重人权。
◆ 人民视角:大篇幅描写人民群众创造的成果,展示中国文化真正的精华。
◆ 公元纪年:方便理清历史时间线,不用为繁琐的年号苦恼。
◆ 中西对照:每章结尾,列出同时期东西方世界对比,在国际视野下,才能更清晰地读懂中国历史。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巨著。
全书近八十万字,作者以百年为叙述单元,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讲起,至20世纪初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为终,是一部囊括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大历史。
在书中,柏杨无意对帝王将相进行虚伪的歌颂,他把目光聚焦于被历史淹没的普通中国人,讴歌人性,尊重人权。
因此,《中国人史纲》是一部有人性史观、人民视角的中国通史。出版40年以来,一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书籍。

柏杨
1920-2008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留下历史、小说、杂文、通鉴等多部著述,一生主张“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用浓烈的笔触书写对中国人的“爱之深,责之切”。
代表作:《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柏杨版资治通鉴》。
其中,《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九年二十六天的监狱生涯中写下,柏杨在书中表露的对人性的关切、对苦难的同情,让《中国人史纲》在一众中国通史读物中独树一帜,成为经典。

一代文人的良心。
——著名作家倪匡评价柏杨

有一次看到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发现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写。特别是柏杨先生的东周一段,提纲挈领的方式让我觉得特别像一个班级。我因此有了创作“春秋战国是一个班级”的灵感。
——混子曰创始人、《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作者 二混子

很多人认识柏杨,是通过《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书名看着很刺激,其实背后恰恰是柏杨先生对这个民族深深的一种爱。爱的方式有很多,《中国人史纲》的写作是另外一种爱......用心阅读他写作的《中国人史纲》,一起重温我们共同走过的从前,期待更好的未来。
——著名央视主持人 白岩松

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鲁迅所期待的这样的“中国人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钱理群

这是一个洞察历史、洞察世事的智者对历史最深层的剖析。
——中国近代史研究巨擘 雷颐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日本传统色 豆瓣
日本の伝統色を愉しむ
作者: (日) 长泽阳子, 编著 译者: 陶然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
自1100种日本传统色中精选最具代表的160种
配以花鸟虫鱼、四季风物的绝美手绘的图文书
★★★
【内容简介】
日本传统色是诞生于千百年的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色彩感觉而形成的固有色名。日本传统色约1100种,衣食住行、祭祀仪礼、艺术文学……目之所及都有传统色 的身影。
茜色、东云、瓶窥、钝色、赤朽色、萱草色、留绀色……这些典雅的色名与多彩的颜色所塑造的世界,不仅透露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对四季变换的细腻感知,也记录了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之心。
日本传统色研究专家长泽阳子从上千种日本传统色中精选了160种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色,按春夏秋冬的四季推移,并配合精美的彩绘呈现了160首无与伦比的“色彩风物诗”。
【编辑推荐】
1.长泽阳子是日本传统色的研究专家,色彩教室Harmonia负责人。她为日本传统色的色彩和色名所吸引,从而转到色彩业界,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她在行政设施和文化教室等地结合日本四季和传统色举办过讲座活动,2012年6月开始为专栏“色彩通信”撰稿,在日本传统色领域有深入扎实的研究。
2.日本传统色是诞生于千百年的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色彩感觉而形成的固有色名。日本传统色约1100种,衣食住行、祭祀仪礼、艺术文学……目之所及都有传统色的身影。这些典雅的色名与多彩的颜色所塑造的世界,不仅透露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对四季变换的细腻感知,也记录了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之心。
3.本书由长泽阳子从上千种日本传统色中精选了160种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色,按春夏秋冬的四季推移,并配合精美的彩绘呈现了160首无与伦比的“色彩风物诗”,是长泽阳子的典藏之作。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波兰童年 豆瓣
Marzi - La Pologne vue par les yeux d’une enfant
9.0 (6 个评分) 作者: [波] 玛尔泽娜·索娃 编 / [法] 西尔万·萨沃亚 绘 译者: 王晨雪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2
80 年代波兰的《城南旧事》
排队采购日用品的日常
养在浴缸里的大鲤鱼
对童年的温柔回顾
一个小女孩成长的快乐与忧伤
🇵🇱 编辑推荐
◎ 第一人称的自传体图像小说,重现作者的真实童年经历
《波兰童年》是编者对自己童年往事的真实记录,采用第一人称,用孩子的视角讲述孩子的世界,单纯真实、亲切动人。
◎ 聚焦 20 世纪 80 年代,呈现波兰的真实历史文化风貌
20 世纪 80 年代的波兰正处在社会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经济动荡、生活物资短缺、戒严令颁布、战时状态来临……这些都对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波兰童年》举重若轻,用平凡的生活场景反映当时的波兰国情,徐徐展开一幅波兰历史文化画卷,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波兰。
◎ 笔触幽默、童趣十足,尽显成长特有的快乐与忧愁
主人公玛尔兹的童年童语,搭配绘者极具亲和力和幽默感的图画,一个个童年片段跃然纸上,有滋有味,给读者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波兰童年》对于成长的诠释,简单而动人。
◎ 总会有某个时刻,你会感到玛尔兹就是你自己,《波兰童年》让你重温儿时走过的路
玛尔兹和我们生活在不一样的国家、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下,但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有着普通的家庭和成长环境,因此她和我们是有共性的。我们做过和玛尔兹一样的傻事,有过和玛尔兹一样的快乐和烦恼,从这个意义上讲,读《波兰童年》就是对自己的童年做一次温柔的回首。
🇵🇱 内容简介
1984 年的玛尔兹是一个 6 岁的小姑娘,来自波兰的平民阶层。她喜欢爸爸、爱跳舞、热衷恶作剧,她有小烦恼、小秘密和各种想不明白的事,像任何一个普通孩子一样。但她又是不一样的,她的童年经历了波兰的经济动荡和社会制度变革,经历了三年戒严期和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生活在物资短缺的压力下。她要在特殊的日子和父母排队抢购日用品,她会因为终于吃到橙子而欢欣雀跃,她满心渴望一台彩色电视、一个用闪亮的锡纸包裹的三明治、一个真正的芭比娃娃……
作者以幽默的笔触,用一系列或温馨或伤感的小故事徐徐展开一段波兰式童年,带我们认识可爱的玛尔兹,也走进那个时代的波兰。
🇵🇱 媒体推荐
《波兰童年》借由一个小女孩的眼睛去看上世纪 80 年代的波兰——一个我们了解不多却又意义重大的国家。一篇篇小故事有趣、动人、清新、饱含情感。小主人公的形象亲切饱满,让人不能不爱。
——法国亚马逊读者推荐
读《波兰童年》就像小主人公玛尔兹在你耳边轻声细语、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排队抢购的日用品、空空如也的新冰箱、别人家的芭比娃娃,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波兰童年》轻而易举地让你找到共鸣,为你找回纯真,还会叫你惊叹于波兰人民的生活智慧。
——BD Gest漫画网站书评
2020年5月27日 想读
帝国游戏 豆瓣
El Tercer Reich
7.6 (39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汪天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波拉尼奥备受瞩目的早期杰作,《2666》创作主题的先声
☆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正在这场游戏里变得迷糊,而欲望与恐惧却愈见清晰可触
---------------
乌多·贝尔格,雄心勃勃的兵棋游戏爱好者。这年夏天,他和女友一同前往儿时常去的西班牙海滨小镇度假。他们在这里结识了汉娜和查理——一对同样来自德国的情侣,以及三个当地人狼沃、羔尔德罗、住在沙滩上的看船人克疤多。然而没过多久,查理在一次出海冲浪后失踪。明媚的假期渐渐被一种阴郁的气息所笼罩。
查理生死未卜,汉娜决定返回德国,英格褒也认为他们应该尽早启程回国,但乌多却似乎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绊住了脚,他决心要等到查理的尸体出现才回国。与此同时,乌多发现克疤多似乎对兵棋有着浓厚的兴趣,便邀请他一起来玩”二战“题材的兵棋游戏《第三帝国》。假期将尽,游客们渐渐离去,小镇越来越冷清,而查理仍旧毫无音讯。乌多与克疤多之间的游戏还在继续,此前对兵棋一无所知的克疤多竟渐渐扭转战局。怪异的梦境、不安的臆想纠缠着乌多,《第三帝国》中真的有什么未知的力量吗?
----------------
有一种彻底又怪异的吸引力。……《第三帝国》仅仅是一盘兵棋游戏,就像主人公乌多和其他角色反复强调的那样,但随着情节推进,它不再仅仅是游戏而已。我们不由自主地被乌多的句子吸引,这场虚构的纸上战争在无意间确证了真实存在的创伤。——《纽约时报》
那些被《2666》的门槛吓到的新读者会在这本书里找到波拉尼奥的迷人之处。——《经济学人》
从第一句开始,《帝国游戏》就呈现出波拉尼奥的特色。讽刺意味、性焦虑的氛围、噩梦的阴影、怯懦、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些都出现在了他日后的作品中。年轻的小说家发现自己有如此成熟的写作才能一定很兴奋,或许也会有点吃惊。——《巴黎评论》
《帝国游戏》应该被放在贴着“仅限完美主义者”标签的书架上。……小说带着一种眩晕的、轻微恐惧的情绪基调,是类似宿醉的感觉。
——《纽约客》
2020年5月27日 想读
侯麦传 豆瓣
Éric Rohmer biographie
8.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托万·德·巴克 / [法] 诺尔·艾柏 译者: 范加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2020年5月20日 想读
鲁迅与电影 豆瓣
作者: 李浩 / 丁佳园 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 5
本书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科研项目“鲁迅在上海资料丛书”之一种。以《鲁迅日记》为主要线索、以《申报》电影广告为主要资料源,重新梳理了1927年9月鲁迅到上海后直至逝世前所看的电影,考证了其中一些之前不明的电影,首次罗列了这些电影中可查证的电影的导演、演员、梗概等基本信息资料(及部分剧照)。首次较全面地展现了鲁迅在上海所看电影的基本风貌。
2020年5月20日 想读
余下只有噪音 豆瓣
The Rest Is Noise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历克斯·罗斯 译者: 郭建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关于现代音乐的是非从未消失。在毕加索和波洛克的画作售价过亿的时候,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祭》以降,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仍在向听众传递不安的涟漪。现代音乐无处不在。先锋之声在好莱坞的惊悚电影配乐中大行其道,从地下丝绒乐队开始,极简主义对摇滚、流行和舞蹈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纽约客》的杰出音乐评论家亚历克斯·罗斯照亮了这个秘密的世界,并展示了它如何弥漫于20世纪生活的每个角落。
《余下只有噪音》讲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抵制对古典主义的过去的崇拜,与广大民众的冷漠作斗争,并违抗独裁者的意志。无论是用最纯净的美来吸引听众,还是用最纯粹的噪声来打击听众,作曲家们一直都洋溢着当下的热情,拒绝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式微艺术的刻板印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也纳到20世纪的巴黎,从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的俄罗斯到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市中心,罗斯将20世纪的历史及音乐编织在一起,在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更广泛的文化之间建立了启示性的关联。通过他所讲述的音乐,《余下只有噪音》重述了20世纪的历史。
2020年5月19日 想读
朱生豪情书全集 豆瓣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宋清如 / 朱生豪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 2
1932年秋,朱生豪在之江大学与宋清如相识,两人志趣相投,相知相许。1933年,朱生豪毕业后,两人两地分隔,开始近十年的苦恋之旅,以书信交流情感,倾诉相思。朱生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唯有在给宋清如的信中,笔下生花,滔滔不绝,俏皮、苦恼、纠结、幽默等跃然纸上,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在信中,朱生豪无话不谈,聊理想、谈人生、诉爱情、倾泄喜怒哀乐,读书、品电影、交流诗作、切磋译事……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对宋清如无限的思念和爱慕。笔能生情,笔下闪烁着一颗火热的心。他的灵魂从笔端流出,装入信封,飞入她的心中。从1933年到1942年两人结婚,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这些情书见证了传奇而悲壮的爱情。正是由于伟大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译莎巨匠。
本书手稿经朱生豪后人朱尚刚先生整理并授权。全书共收录朱生豪情书308封,全面展示了朱生豪当时写作的手迹和心迹,是迄今遗留的保存最完整的朱生豪情书手稿。
2020年5月19日 想读
死缓 豆瓣
Mort à crédit
8.4 (9 个评分) 作者: [法]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译者: 金龙格 漓江出版社 2017 - 10
内容简介
《死缓》创作于 1933 年,1936 年出版,是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第二部长篇力作。作者以自己贫困的童年生活为蓝本,以自传体手法描述了小费迪南苦难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塞利纳用异常丰富的口语化的语言写出各种愚蠢、卑鄙、疯狂和痛苦的人物,以讽刺和黑色幽默的笔调写出了童年和都市生活的孤独、粗暴与残酷,用跳跃、省略、断断续续、独树一帜的文体表现一个正在分崩离析的世界,一个凄凉可怕、道德沦丧的没落世界。
编辑推荐
塞利纳是法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里程碑,是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缓》作为他得第二部长篇力作,延续了其独特的文体和既粗野俚俗又滑稽幽默的文风,令人瞠目结舌却又大喊淋漓尽致。正因如此,众多大咖为其背书。萨特说:“塞利纳也许是我们中间唯一永垂不朽的。”
名家评论
从这个时代起,我们要记住两部主要作品。一部是《茫茫黑夜漫游》,另一部则是同一作者的《死缓》。我读《茫茫黑夜漫游》,觉得对于现有价值体系质疑得淋漓尽致,而人物命运与情节进展又与此相辅相成。《死缓》似乎更进一步。
——皮埃尔·德·布瓦岱弗尔《一九〇〇年以来的法国小说》
《死缓》中的每一个情节似乎都处在安排得恰到好处的系列中,因而允许塞利纳的世界向外扩展:这里的绝望伴随着戏谑、粗野和杂乱。
——J·贝尔沙尼等著《法国现代文学史》
说实在话,塞利纳就是我的普鲁斯特!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是一个了不起的解放者。我为他的声音所吸引。
——菲利普·罗斯《文学半月刊》
对我而言,他那些短小、结巴的句子,遍布的省略号,间杂的叫嚷和黑话,让我的神经无法忍受。尽管如此,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茫茫黑夜漫游》和《死缓》都是有极强说服力的长篇小说,它们那肮脏下流和古怪离奇的倾诉令人心醉神迷
——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2020年5月18日 想读
茫茫黑夜漫游 豆瓣
作者: [法]塞利纳 译者: 沈志明 漓江出版社 2020 - 2
这部20世纪流浪汉体小说的主人公巴达缪,足迹踏遍大半个地球,他上过大学,打过零工,参过军,进过精神病院,开过诊所,跑过龙套……小说通过他几十年阴暗的人生旅程,折射出塞利纳世界里每个人既是恶的受害者又是恶的制造者,生活在茫茫黑夜里。作品中时时渗入作者的自审意识,无保留地暴露自己也是缺乏力量的怯懦者。他对人对己无情的解剖,幻觉史诗式的笔触,既抒情又俚俗、既雄辩又鄙陋乃至刻毒的语言表达,形成了独特的“塞利纳风格”。
2020年5月18日 想读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 豆瓣
D’un château l’autre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塞利纳 译者: 金龙格 漓江出版社 2019 - 4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是塞利纳的第三部重磅作品,塞利纳在该书中娓娓讲述自己穷困潦倒、备受诅咒的作家和医生生涯,他从巴黎的寓所逃往维希流亡政府所在地德国锡格马林根,以及在丹麦西部监狱里的种种遭遇和贫病交加的生活经历,用幻想的手法和黑色幽默的笔调描绘了包括贝当元帅、赖伐尔总理在内的“附敌分子”和 “德国鬼子”滑稽可笑的众生相,同时也对戴高乐等政治人物,萨特、阿拉贡、罗歇•瓦扬等法国文坛主流作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像《茫茫黑夜漫游》一样,作品真切展示了一个阴森可怖、冷酷无情的鬼魅世界,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疯狂、对生命的戕害和对人性的摧残。
著名作家昆德拉对这部作品评价甚高,他在《相遇》中写道:“许多与塞利纳同代的大作家也都有过死亡、战争、恐怖、酷刑、流放的经历……而他是唯一发声诉说这种极其特殊经历的人,在这种经历中人被完全剥夺了生命的排场。”
2020年5月18日 想读
重返美丽新世界 豆瓣
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
作者: [英]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庄蝶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 - 4
收录《重返美丽新世界》+《美丽新世界》。
兰登书屋世纪百佳第五位,英国BBC、泰晤士报、美国亚马逊、纽约时报郑重推荐。反乌托邦经典,与《1984》齐名,简体中文无删减译介。
英国国宝级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最重要的论著,被誉为“20世纪的说明书”。
*全书超过100个详细注释,是推敲研究《美丽新世界》《1984》的最佳译本。
-------
《重返美丽新世界》是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晚年最重要的社会学论著,也是其内容最精简、信息量却最庞大的作品。
赫胥黎在《重返美丽新世界》中亲自解答了几十年前小说《美丽新世界》出版后社会舆论的众多疑问;对比了《美丽新世界》与乔治·奥威尔《1984》的异同;精确预言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在政治、环境、科学等问题上将要面临的众多难题,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分析了包括:民主社会中政府对公民的欺骗、集权社会中专制对人民的统治、新兴毒品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操纵、各类娱乐项目对21世纪普通人思想的控制等重要问题,并预言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而他的这些预言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多数竟然已经成真……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知觉之门(插图本)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 Heaven and Hell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庄蝶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 - 4
◆ 平装版出版三年后好评不断,绝版后重新编辑制作的【海量插图精装本】!
◆ “垮掉的一代”“雅痞”“嬉皮”几乎人手一本的不朽经典。在那个时代,赞美这本书就是一种政治正确。
◆ 收入超100张插图,逐文逐图领略大门开启的世界!
◆ 英国伟大作家、《美丽新世界》作者阿道斯·赫胥黎最具献身精神的作品!用迷离的文字记录下了亲自服用迷幻剂之后的超感官体验!
◆ 深刻改变了二战后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主流审美!影响力波及文学、美学、神秘学、艺术、设计、音乐、绘画、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 催生了迷幻摇滚乐,塑造了Pink Floyd、大门、地下丝绒等迷幻摇滚乐队,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了他们:披头士 | 鲍勃·迪伦 | 大卫·鲍威 | 杰克·凯鲁亚克 | 乔布斯 | 斯坦利·库布里克 | 吕克·贝松 等。
——————————
阿道斯·赫胥黎晚年时应朋友之邀,亲自尝试了从一种名为佩奥特的仙人掌中提取出的活性成分——麦司卡林,并且导致了诸多幻觉的出现。同时,赫胥黎的朋友以及妻子也在旁录下了整个过程。事后,经历过幻象的赫胥黎内心无法平静,便根据脑海中的种种回忆,以及重听录音中自己的喃喃细语,再加上自己对于幻觉的种种思考,写下了《知觉之门》一书,并在之后又写作了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两篇上下呼应,借着对幻觉的解读,探讨了超越整个时代的终极问题:人脑究竟有没有极限?当利用外部因素打开大脑紧锁的神秘之门,人会不会成为无限?——“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另值一提的是,在阿道斯·赫胥黎临死之时,面临巨大的病痛,他给妻子在纸上努力写下了最后的遗言:“LSD, 100微克,肌内注射。”
——————————

精彩极了,又富娱乐性。——《纽约客》

赫胥黎将神秘主义归结于药物的作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纽约时报》

这本书指引了无数的嬉皮士“动身上路”。——《每日电讯》
2020年5月12日 想读
火中遗物 豆瓣 Goodreads
Las cosas que perdimos en el fuego
7.3 (30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Mariana Enriquez) 译者: 陈芷 / 李碧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Goodreads4.02+好评,版权输出20多国,荣膺2017年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
☆12则短篇故事,20余幅暗黑系绝美插图,创痛与美好并存,火焰与黑暗共舞。
☆光怪陆离的美洲大陆,奇诡迷人的都市怪谈。一部色彩浓郁、阴森锐利的故事集,剖析人性的至暗深处,探讨萦绕现代生活又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恐惧。
☆阿根廷当代作家玛丽安娜·恩里 克斯,21世纪的女爱伦•坡,集博尔赫斯与雪莉•杰克逊风格于一身,叙述技巧媲美科塔萨尔。
☆入选《波士顿环球报》2017年最佳虚构作品;《纽约时报书评》《卫报》《科克斯评论》《环球邮报》等多家媒体联合推荐。
☆首度译介为英文便备受瞩目。人气作家凯莉•林克(星云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得主)、海伦•欧耶米(毛姆奖得主)、劳拉•范登•伯格(欧•亨利奖得主)和罗克珊•盖伊(TED百万点阅)等好评力荐。
————————————————————————
【内容简介】
《火中遗物》由十二则短篇故事组成。从充满现代气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到闷热荒蛮的热带丛林、荒僻的偏远小镇,从殖民地时代到现代,作者将阿根廷历史传说、社会事件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色彩浓烈、新旧交织的阿根廷图景。
深夜敲门的流浪小孩与第二天新闻中的谋杀案;一次蛮荒之地的旅行中如妻所愿人间蒸发的丈夫;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潜行于网络的蛰居族;沉寂腐臭的黑水之下被唤醒的秘密;义无反顾跳入火堆的女人;一个受困于现实又痴迷于历史罪案的男人……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会做出什么?
……
在清醒与幻梦之间,生活与恐惧从未如此真实。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恩里克斯的故事具有历史和阶级意识,但她的角色从不沉湎于伤感或安逸。她超越现实主义的严苛束缚,追求更深刻也更令人不安的真理……引人入胜,充满诡谲而生动的细节……和黑色幽默。——《纽约时报书评》
让人身临其境,细节处仿若噩梦……勾画出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仿佛用刀片组装成的镜面球。——《卫报》
让读者措手不及,手法之微妙,实在不可思议……一部色彩浓郁,充满反叛精神的故事集,日常的恐怖就静候在每个未知的角落周围。——《科克斯评论》
恩里克斯用这部哥特故事集掘出了阿根廷“肮脏战争”中死者的尸骸。——加拿大《环球邮报》
暴戾而冷峻……这十二个故事如一幅哥特式肖像画,画中的国家跌跌撞撞,不安地逃离可怕的创伤记忆,而新的创伤却潜伏在每个角落。——《波士顿环球报》
她的故事以潜伏的不安破坏松动了日常。——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评审团
这些故事会搅乱你的内心,让你心绪难平。读就对了!——凯莉•林克(Kelly Link,星云奖、雨果奖、世界奇幻奖获奖作家)
她的作品如此新颖而富有冲击力,让人心跳加速,屏住呼吸。玛丽安娜•恩里克斯是当代虚构文学界不可或缺的声音,《火中遗物》必将引发轰动。——劳拉•范登•伯格(Laura van den Berg,欧•亨利奖获奖作家)
这些故事阴森锐利,张力十足,实乃上乘之作。面对它们的进击,我毫无抵抗力,就像恩里克斯笔下那些或诙谐或残忍或伤痕累累的人物无法抵御生活的冲击一样。——海伦•欧耶米(Helen Oyeyemi,毛姆奖获奖作家)
一部扣人心弦的短篇小说集——寂静的哥特式恐怖故事,借助或渺小或宏大的悲剧,真实地折射出人类境遇的错综复杂。关于女性,恩里克斯有很多话要讲: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的女孩们,失败婚姻的羁绊,贫穷与毒瘾的蹂躏……尖刻犀利,堪称优秀恐怖故事的典范。——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TED百万点阅作家)
在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的故事中,恐惧就像阳光下的瓷砖上一团滑动的黑水,彷如幻觉,却又如此真切,那些看似绝无可能的恐惧可能真的会变成现实。——莱拉•格里罗(Leila Guerriero,阿根廷作家)
2020年5月10日 想读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 豆瓣 Goodreads
The Early Stories:1953-1975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 李康勤 / 王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赋予庸常生活以其应有之美”
——美国当代文学巨匠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生涯早期短篇小说全集
★作者亲自编辑整理,八个主题、一百零三篇短篇小说,敏锐、细腻、善感、深刻,风格多样,佳作荟萃 获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像19世纪的纳 撒尼尔•霍桑一样,他是,而且将永远是国宝。”
——菲利普•罗斯
--------------------------------------------------------------------------------------------------------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出版于2003年,获2004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本书收录了约翰•厄普代克写作生涯的大部分短篇小说,由作者本人亲自编辑整理,主要集中在1953年(厄普代克写作生涯开始时)至1975年时期,其中大部分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纽约客》上。该小说集主题分为八个部分——“奥林格故事”、“闯世界”、“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两个伊索德”、“塔巴克斯往事”、“遥不可及”和“单身生活”,共103篇,其中精品极多,如《A&P》、《鸽羽》、《家》等作品都是美国各种文学作品选本中的必选篇目。
再也没有一位美国作家像厄普代克一样,同时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两种形式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提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造诣,只能令人想到霍桑、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等诸位文学大师的名字。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十一种孤独 豆瓣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陈新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纽约版《都柏林人》 十一种孤独的人生
他们都是局外人,想要进入某个世界,却都遭到拒绝
-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又万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和退役军人等。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
“有史以来十部最好的美国短篇小说集之一。”
——库尔特·冯内古特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仅仅提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能在整整一代读者中很快地获得赞同与共鸣,耶茨创作出了《都柏林人》的纽约版本。
——《纽约时报》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2020年4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