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好学校 豆瓣
A Good School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姜向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美国寄宿男校的一段伤心往事 耶茨最温柔的一部小说
-
书名中的“好学校”是一所虚构的康涅狄格州预备中学。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好学校”中的男孩毕业后就要立刻参军作战,老师们对于自身职业和所在学校的情感五味杂陈。尽管这是一所学校,可正如书中一名老师所说,这里“蕴藏了巨大的潜在能量”,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本书延续了《革命之路》中探讨的主题,书名中的“好学校”无疑是对整本书最大的讽刺,读罢不禁令人唏嘘。本书是理查德·耶茨为数不多的笔触温柔、充满怜悯的一部作品,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背景与经历与耶茨本人也有重合之处,其中哀伤而克制的情绪很吸引人。
-
耶茨的优雅叙事中充斥着爱,智识,与戳穿谎言的无奈讥讽。
——《纽约客》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理查德·耶茨以如此清醒的同情刻画他笔下的人物,带着对自己年轻时代的怅惘追怀,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揭露众生的自我欺骗,以及他们面对失意人生的浑浑噩噩。
——《波士顿评论》
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生活的真相。
—— 《时代周刊》
耶茨是一位诚实得近乎残忍的作者。他绝不会让任何读者幸免于难。
—— 《卫报》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年轻的心在哭泣 豆瓣
Young Hearts Crying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陈新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一对文艺男女跨越三十年的自我坦白史
-
那是一个梦想和酒精同样泛滥的时代
人人都在奔赴盛宴,人人又都在落寞退场
-
迈克尔·达文波特是个从二战欧洲战场退伍的年轻人,踌躇满志,梦想成为诗人、剧作家。他清高,为艺术而活,不愿染指妻子的钱,可还是得为一家商业杂志撰文来维持他的写诗爱好。妻子露茜异常富有,却一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觉得别人似乎都比她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别人功成名就而自己却仍默默无闻,这对夫妻的焦虑与日俱增。他们过去的幸福生活也被私通与孤立所吞噬,而他们自以为已经逃离的单调生活如同梦魇一样挥之不去。在这部小说中,耶茨再次选择了他最为擅长的破碎的美国梦为其主题,用现实的重锤敲碎了梦想的天真,带来无以比拟的钝痛,让人读之感受到时代的感伤与个人的困顿。
-
二十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作家。
——《泰晤士报》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周日电讯》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理查德·耶茨以如此清醒的同情刻画他笔下的人物,带着对自己年轻时代的怅惘追怀,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揭露众生的自我欺骗,以及他们面对失意人生的浑浑噩噩。
——《波士顿评论》
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生活的真相。
—— 《时代周刊》
耶茨是一位诚实得近乎残忍的作者。他绝不会让任何读者幸免于难。
—— 《卫报》
耶茨的优雅叙事中充斥着爱,智识,与戳穿谎言的无奈讥讽。
——《纽约客》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漫长的告别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Long Goodbye
9.3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硬汉派”侦探流一代宗师钱德勒杰出代表作
-
《漫长的告别》不仅是钱德勒代表作,也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曾获爱伦•坡最佳长篇小说奖(1954),被收入权威《美国文库》,是经典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侦探小说。可以说作者的雄心抱负与自我揭示在本书主人公——高贵侦探马洛身上得到全面体现,并引发了极其强烈的共鸣。故事围绕洛杉矶上流社会一起人人意欲掩盖,唯独马洛一意孤行、意欲追究到底的情杀案展开,黑道白道、政界警界上演着一幕幕纠缠交错、污浊堕落的戏码。随着真相的逼近,马洛意识到,从被卷入这场阴谋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与这场对友情、爱情的双重背叛做着最漫长的告别。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日本还是第一吗 豆瓣
Is Japan Still Number One?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沙青青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日本通”+“中国通”,哈佛教授傅高义,
二十年磨一剑,对极具争议的畅销代表作《日本第一》的精彩回应之作。
-
哈佛大学著名日本和东亚研究领域权威傅高义教授,继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用了近二十年的 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哪里出了问题”,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
在这本八九万字的书里,傅高义以回应其名作《日本第一》在学界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为线索,书写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回顾其日本社会研究的学术生涯,尤其着力早期到日本学习并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各阶层交往的观察和收获,一个是回应《日本第一》1979年出版成名后,来自美国、日本及东亚社会和学界的反响,包括致敬和质疑,在日本经历从经济腾飞到“失去的二十年”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他的研究结果,重申他提出“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日本需要第三次改革浪潮及美日中三国必须学会共事的重要性。可以说,经由此书,作者比二十年前著述时,更精准地概括出日本模式的优长与有待更新之处,他个人从青年学子到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任的学术经历及经验教训,也在行将退休之际,传递给学界的同行。这些构成了本书的必读价值。
此书另一内容上的突出特点是,傅高义对其学术生涯做了回顾和经验总结,在社会学者的学术经验之外,平添了不少生动性,文风亲切可读。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重塑法国 豆瓣
作者: [法]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著;[法]埃里克•福托里诺 编 译者: 钱培鑫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4
法国新政危局中的强势改革者
欧洲重建愿景中的核心领跑人
真实记录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多元价值观和施政理念
从不为人知的低调政客到法国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39岁即问鼎爱丽舍宫。他几乎打破了法国政治历史上所有的规则,抓准了时代的脉搏,从无名处崛起。
本书分三个部分,其一是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自2015年来接受《壹号周刊》杂志三次采访的全记录,其中第三次采访记录是首次发表;其二是马克龙为法国政治家米歇尔•罗卡尔和亨利•埃尔曼撰写的文章;其三是由法兰西院士、记者和政治评论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撰写的马克龙印象。
第一部分访谈中,马克龙坦率披露了自己走上政治道路的原因,谈到法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想形成、政治观以及对文学、哲学和文化的看法。
第二部分的两篇文章出自马克龙之笔,通过他对这两位知名人士的缅怀文章,可以更深入地发掘这位法国新总统所推崇和引以为豪的理念和人生目标。
第三部分是三篇从不同视角看待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马克龙主义”的文章,法兰西学术院院士、记者和政治学家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马克龙的形象,让读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总统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重塑法国》中,这位现任法国“掌门人”详细介绍了他的政治观,如何引领法国前进。他的领导,不仅能决定法国这五年的命运,还会决定欧元区的命运、欧盟的命运,甚至影响世界。他坚持改变的立场、推动经济自由化的决心、支持欧盟建设的设想,都清晰地记录在书里。
马克龙上任两年来常常成为世界新闻的聚焦点,尤其是2018年的“黄马甲”抗议活动,更是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法国民众的不满到底来自何处?新任总统是否谨守竞选时的许诺?精英统治阶级和低收入和低学历的平民之间的矛盾是否早就露出端倪?时隔两年,再回顾他当年意气风发的言论,这本马克龙正式当选前就出版面世的书里早就预言了如今的法国社会和世界格局。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欧罗巴计划 豆瓣
作者: [法]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译者: 石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0
《欧盟宪法》之父、政坛不老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欧盟大变局 预演欧洲未来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作序
-
法国前总统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以历史亲历者的视角回顾了欧洲一体化建设,它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曲折中不断取得积极进展,欧盟先后建立了关税同盟,施行了共同贸易政策、农业和渔业政策,统一了内部大市场,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建立了经济与货币联盟,在欧元区内统一了货币。2009年《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机制改革陆续启动。
在分析欧盟现状的同时,他也无不痛心地指出了欧盟所陷僵局背后的因素: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成员国的数量仅有6个,如今欧盟坐拥28个成员国。成员国数量的猛增并没有伴随相应的机构与制度调整。因此,作者提出“欧罗巴计划”:想要让欧盟走出当前的死胡同,就应当重启渐进式的一体化进程,依靠数量较少、齐头并进的小范围的几个成员国,以“通过欧罗巴成员国的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催生出一个强大经济体”为长期目标。
-
这位法国前总统在书中谈到了历史的幻象和欧洲面临的问题,希望能拨开暧昧不明的迷雾。
——《金融时报》
德斯坦前总统对法国和欧洲现状表示担心,他认为眼下构建欧洲的行动陷入歧途,在该书中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解决之道。
——《费加罗报》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事实 豆瓣
The Facts: A Novelist's Autobiography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毛俊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 从生活的真实剧情里调制出半想象的生命,这就是我的人生。
∽ ∽ ∽
《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是菲利普·罗斯“罗斯系列”的第一部。小说以“我”罗斯与祖克曼(作者创造的第二个我)一去一回两封信为开头和结尾,中间分五个部分:序幕、安全的家园、乔学院、我梦想中的女孩、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开始,追溯“我”从犹太小镇男孩变成功成名就小说家的人生轨迹。小说在严格的非虚构叙事下,呈现出一个“未经修饰”的“罗斯”——一个初露头角的艺术家、学生、儿子、情人、丈夫、美国人、犹太人,开诚布公地探讨了小说和自传的关系:有多接近就有多遥远。"
∽ ∽ ∽
* 感人至深。——《伦敦书评》
* 一部令人目眩的作品。——《纽约时报》
* 一次对小说家生活严肃而生动的改写。——《纽约书评》
* 活力充沛,引人入胜。——《独立报》
* 他好像是那种群居僧:献身工作,严格自律,鲜有爱好,但又时不时地像土拔鼠钻出地洞那样讲个笑话、吹吹牛皮。——石匠好友鲁斯•默多克
* 尽管独特性本无高下强弱之分,罗斯的独特却近乎离谱,他恶趣味般只做自己、自己、自己。——马丁•艾米斯
* 他技巧娴熟,机智幽默,富有生气,具有名家风范。——索尔•贝娄
*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情色史学家。——米兰•昆德拉
* 他是一个美国性多于犹太性的吟游诗人,归属感与爱国精神是他吟咏的主题。——伊丽莎白•裴科达
* 他是一位拥有非凡写作技巧、胆识过人的作家,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是对敌对势力的宣战。——弗兰克•克默德
* 纯粹的活力——这是罗斯最重要的天赋和才能,是他和美国所共有的,也是他留给文学的遗产。——扎迪•史密斯
* 菲利普•罗斯应该位于索尔•贝娄和约翰•厄普代克之间。这样说不是基于某种商业的或者学院批评的顺序,而是他们比肩而立。——孙甘露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再见,埃琳娜 豆瓣
안녕, 엘레나
6.8 (5 个评分) 作者: 金仁淑 译者: 聂宝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3
★ 韩国开创九十年代新文学场景的作家之一
★ 以存在的缺憾为原型,用细腻而经典的小说美学进行创作
★ 金淑仁曾获韩国日报文学奖、现代文学奖、李箱文学奖、二十一世纪文学奖、大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黄顺元文学奖等
-
本书是韩国著名女作家金仁淑的短篇小说集。包含同名小说在内的共七篇短篇小说,《再见,埃琳娜》讲述了一个寻找同父异母姐妹“埃琳娜”的故事,《呼吸—噩梦》的话者作为一个飘荡的灵魂,将母亲死前和死后一个家庭的故事完整地串联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灿烂的午后》说的是错位的孪生兄妹升旭和萍淑的故事,尤其让人心痛的是《赵东玉,法碧安》中的母亲,带着女儿生下的孩子远赴巴西将其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这种母爱以低姿态呈现出来更是令人痛彻心扉。《那天》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全新的演绎。《眩晕症》讲述的是独自存活下来的飞行员的故事。
金仁淑塑造的人物,都是因为致命的丧失经历而失去了健康灵魂的存在,可他们最终到达的地方,不是“对丧失的怨恨”,而是对“不停的丧失就是生命”的肯定。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 豆瓣 Goodreads
全日記 小津安二郎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 [日] 田中真澄 译者: 周以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无数大导演、艺术家和影评人推崇他
却极少 有机会 看到他的日记
华语世界首次翻译出版
最具个人风格的电影大师之私人物语
文本唯一,内容珍贵,体例周详,附录丰富
揭密独一无二的小津安二郎
-
《小津安二郎全日记》是日本世界级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现存个人日记的集大成之作, 全书四十余万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导演多达32册、时间跨度从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记。
在淡淡的日常记录中,他的生涯与作品重合,成为一幕独特的人生剧。从三十岁到六十岁生命的尽头,小津安二郎的日记记录了他生活与艺术的真实侧影,在大历史的变迁下,一位真挚而有个性的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深,最终成就作为世界级电影艺术家的小津安二郎,这部《全日记》向所有读者揭示了其中秘密。
除了日记正文外,信息量充沛的附录也是本书的特色和优异之处,包含了三部分:校异、电影列表、相关人名,资料前所未有地充足与完备,填补了小津安二郎研究和出版的空白。本书可谓小津电影爱好者和导演研究的必收宝典。
-
过去了解的小津实际是一个“美学化了的小津”,阅读《小津安二郎全日记》使我从小津的美学世界进入其私人的世俗世界和日常世界,体会到一种“矛盾的统一”。就好像一体两面一样,电影作品呈现出来的小津和日记里所描写的小津之间有时候分裂,有时候一致,有很多电影创作上的蛛丝马迹,也可以透过日记了解到。
——电影导演贾樟柯
纵观小津一生的电影创作,其作品以一以贯之的美学趣味及风格、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和巨大的视觉魅力,即便普通影迷也不难辨认。但是如果我们想在总体上把握小津的思想意识与社会现实以及世界图景的关系,如果我们试图捕捉小津在电影中必然有所反映的世界观、政治立场和人生经验,其特殊的美学风格反而会成为一个理解的屏障。《小津安二郎全日记》的出版为我们探讨上述问题更加深入地认识小津的电影提供了一个契机。
——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作家格非
小津电影中有大量空白大量悬置,通过这些空白和悬置,小津成了影史上最语焉不详的一位导演。他用“无”总结了他的一生。在小津看来,不出问题的家庭状态是所有人都“匿名”,没有人需要扮演自己。用空白,小津彻底反击了蒙太奇语法,实现了影像的反独裁反侵略反扩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毛尖
小津对于“物”的感受异常敏锐:有的是审美对象、有的是食物、有些是词语、有的是印象深刻之物。总之,这些事物在小津看来,都是可以被艺术转化的,他的电影,整体在哲学意义上甚至具有一种把“物”当作本体的实在论色彩。
作为一个事实上对政治意识比较淡薄的人,他试图在这种历史的“例外”时刻用一种冷静、漠然而常态的眼光来构建他的“物”叙事。他在字面或形式上关心的,仍然是食物、风景、及其他可能被电影镜头吸纳的细节。小津用回环往复的家庭主题作为帷幕,模糊地遮掩了那些在日本战后精神史上更为重要而残酷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张芬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天堂的电脑 豆瓣
作者: [法] 伯努瓦·迪特尔特 译者: 龙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米兰·昆德拉推荐
法式《黑镜》:令人发噱的网络时代讽刺寓言
千人一面的天堂? 另类版本的地狱?该如何选择
《天堂的电脑》是一部处处体现人类现代生活荒谬矛盾的,带着米兰•昆德拉式黑色幽默的小说。
法国公共自由委员会的负责人西蒙•拉罗什因为接受视频采访时的一句无心之言,遭到 舆论口诛笔伐,险些职位不保,他的信息也被人肉搜出,每天都有抗议者堵在他办公室门口。与此同时,全世界互联网莫名崩溃,私人邮件全部曝光,造成政界、商界、娱乐圈的巨大动荡,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友谊破裂,国际局势紧张。西蒙也深受其苦,整日担心自己的小癖好被公之于众。他四处碰壁,绝望之下打算自杀,临死前改变了主意准备好好活下去,却因意外身亡。
他死后到达“彼岸”,吃惊地发现天堂与地狱与想象中截然不同:数字化管理让个人隐私大白于天下,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行其道,简直就是人间的翻版。等候区各个接待窗口里工作人员态度冷淡,无止尽的取号等号系统,一律使用英文问答,在世时候所有的信息都被记录在案,只要有一点政治不正确的言论和思想都会被打入地狱。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荒诞故事,却有着触手可及的丰富细节,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容易引起共鸣。作者对人类隐私问题做了尤其深入的讨论,小到朋友、夫妻、同事之间无害的小秘密,大到政治家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尔虞我诈,如果所有隐私都大白于天下,那么人类将无法生存。“房间里的大象”,让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无法逃避。
作者用“天堂”和“地狱”来表现现实生活中“阶级固化”的现象,时而令人莞尔,时而触目惊心。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 豆瓣
История моего современника
作者: [俄] 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 译者: 丰子恺 / 丰一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3
“俄罗斯的良心”柯罗连科的首要作品
丰子恺、丰一吟译本
这是俄罗斯知识分子整个时代的历史,
是对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俄罗斯现实社会的生动描写。
-
《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是柯罗连科的长篇自传小说。书中叙述了他的童年时代、中学生时代、专科学生时代、维亚特边区流放时代、雅库茨克省流放时代的生活,即从19世纪50年代中叶到80年代中叶的情况。
书中的主角是柯罗连科自己,他表示自己是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民主主义青年的典型人物,而在他的形象中表现出的特性,不仅是他自己一人所独有,而是当时其他许多俄罗斯进步人士所共有的,因此作者把这本书称作“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
-
“我那时代人曾经有一种理想,并且为此而作斗争,他们所理想的,现在我看到有许多已经汹涌澎湃地闯入生活舞台上来了。我想,我流放时期中的许多插话,以及当时那环境中的人们的许多事件、交游、思想和感情,在现在仍不失却其最生动的现实意义。”
“我在这部书里力求描写完善的历史真实,往往为此而牺牲艺术真实的美的或鲜明的特征。这里完全没有我在现实中不曾遇见过的、不曾经历过的、不曾感觉到的、不曾看到的东西。”
摘自本书《著者序言》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盲人之歌 豆瓣
Cantar de ciegos
6.9 (11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 袁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4
短篇小说集《盲人之歌》首版于1964年,是墨西哥文学大师卡洛斯•富恩特斯的第二部短篇作品集。全书由七篇充满魔幻色彩的奇妙故事构成,分别是《两个埃莱娜》《娃娃女王》《命中注定》《旧道德》《生活的代价》《纯洁的心灵》和《捉海蛇》,其中有四篇都曾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每篇故事构思精巧,情节设计充满戏剧性,主人公的命运往往在结尾处陡然逆转,令人始料不及。本书标题“盲人之歌”出自西班牙诗人伊塔大司铎胡安•鲁伊斯于十四世纪编纂的一部诗歌汇编集《真爱之书》的最后一部分。本书出版时间与富恩特斯的处女作《戴面具的日子》相隔十年,在这十年中,通过创作《最明净的地区》《良心》《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奥拉》这四部长篇作品,富恩特斯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娴熟的写作技巧,这一切都使得1964年问世的《盲人之歌》能够成为作家当之无愧的经典力作。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鞋带 豆瓣
Lacci
7.8 (90 个评分) 作者: [意]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译者: 陈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对我们的父母来说,把他们绑在一起的是让他们可以一辈子互相折磨的纽带。”
-
意大利重量级作家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对婚姻、忠贞、诚实、真相的犀利审视
意大利版《婚姻故事》
-
★意大利畅销书,被译成三十三种文字行销全球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裘帕·拉希莉为《鞋带》英文版译者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好书、《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科克斯评论》年度最佳小说
★“那不勒斯四部曲”译者陈英最新译作
-
一个炎热的夏季,人到暮年的阿尔多和婉妲从海边度假回到家,发现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连爱猫都不见了。是谁干的?
每个家庭都隐藏着一些过去的秘密,阿尔多的秘密是他年轻时曾经抛妻弃子,与一个叫莉迪娅的女人同居。经历紧张、摩擦和平淡生活的重压,婚姻维持下来,但裂痕早已存在。如果细细打量,就会发现裂痕显而易见,就像一只早已有裂缝的花瓶,一触就碎,只是无人愿意承认。
意大利著名作家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不但是展示暮年生活的高手,他的笔触犀利、深刻,也揭示了婚姻家庭生活的错综复杂。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意大利版《婚姻故事》
宋仁宗:共治时代 豆瓣
作者: 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内容简介
宋仁宗究竟是平庸之主还是后世帝王效仿的对象?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既包含他作为个体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更着力刻画他作为皇帝要面临的重重考验。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国国策指导之下,宋仁宗以其对皇帝角色的深刻理解、温和包容的性格,与其治下宰辅大臣逐渐构筑出一套相对良性的王朝运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之下,皇帝并不独揽大权,而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们平定叛乱,开展改革,次第推出选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等诸多举措。故而,在仁宗统治中后期,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而被冠名“嘉祐之治”,这段时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认为是治国之楷模。
从表面看,宋仁宗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皇帝,行事时总是处处受宰辅大臣掣肘。然而,也正是他的万事不自由,正是宰辅大臣的据理力争,才换来这个时代的空前繁荣。
☀编辑推荐
■吴钩老师是著名宋史学者,著有畅销书“吴钩说宋”系列,市场表现卓著。其代表作《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在2019年被央视评选为“2018年度中国好书”。
■吴钩老师在本书中延续了他对宋朝历史的研究,并细化到宋朝的高光时刻。宋朝为何取得如此高的文化、科技成就?
■关于宋仁宗最完整客观的传记,复盘其真实的生命历程,重新定义宋仁宗。
■文学、史料价值俱全。通过回顾宋仁宗的一生,致力于回答“什么样的皇帝才是称职的皇帝”“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普遍忽略的平庸之主,却缔造了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因而,本书也是一份盛世王朝治理的经典样本。
2020年4月29日 想读
移民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Ausge-wanderten
8.5 (33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内容简介
所谓移民,即失去礼拜天的灵魂
在大地上寻找更好的人的定义
最后只能以死还乡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成名之作,包括四个超长短篇小说:第一篇《亨利•塞尔温大夫》讲述了塞尔温大夫的一生,他从七岁随家离开立陶宛乡村,本想去美国却流落到英国,在晚年一贫如洗;第二篇《保罗•贝雷耶特》讲述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国民小学教师的一生,因为家族的不幸,他陷入被驱逐者的忧郁和对德国的复杂情感;第三篇《安布罗斯•阿德尔瓦尔特》讲述了移居纽约的舅公带传奇色彩却又悲凉意味十足的一生,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大银行家的管家,但最后住进疗养院,主动接受休克疗法;第四篇《马克斯•费尔贝尔》讲述了画家费尔贝尔的一生,以及费尔贝尔母亲留下的回忆录。这些不同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在原居住地和异国他乡的悲惨遭遇。
☀媒体推荐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
——《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的杂糅风格的作品,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小说的类型,现在预测可能为时尚早。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自博尔赫斯以来,从根本上抹除和重画小说界限的第一人。
——《纽约客》
塞巴尔德的作品,首先要谈到的是,它们总有一种在作者死后才出版的气质。正如评论家经常说的,他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写作。他是二十世纪晚期最有创造性的作家。
——英国著名作家 杰夫•戴尔
2020年4月29日 想读
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 豆瓣
作者: 张翎 2020 - 3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作家张翎最新创作的长篇散文集,是对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乔治•桑三位十九世纪女性作家贴近心灵的探幽与致敬之作。其写法上脱离了单纯的“作家论作家”的惯性表达,而是通过对三位作家故居的实地探访经历,融合自己对她们作品的阅读和接受体验,更具独家性地揭开了她们传奇命途鲜为人知的一面。
☀编辑推荐
勃朗宁夫妇惊世骇俗的私奔由“丑闻”变成传奇。他们是否始于童话终于神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为何深陷通灵术?
她终身未嫁,却写了无以数计的狂野情诗。在一桩持续近百年,充斥着绯闻、官司的家族恩怨里,她始终是主角,却又始终不在场。女王隐士狄金森如何迷之存在于生前身后?
让整个法国文艺圈动荡不安的乔治•桑,是异类?天使?女权先驱?
本书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张翎最新非虚构作品,以小说家的眼力和步履,解读三位著名女作家的传奇命途,并附有实地探访她们故居的一手图片。
2020年4月29日 想读
异国绮谈 豆瓣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陈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内容简介
日本近代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尤其向往与喜爱中国文化。他曾于1918年与1926年两次拜访中国,并与郭沫若、田汉等重要中国作家结交。回国后,他感怀于中国风土人情,深深为之所着迷,创作了一批相关的游记、小说和随笔作品。本书精选了其中最重要的几篇,另收录了三篇谷崎关于印度和西洋人的小说。阅读书中的六篇短文,读者能轻易而明显地感受到一种与别不同的“异国情调”。
☀名人推荐
谷崎润一郎擅长在对于真实事物的描写中融入细腻的自我感观,构建出一种凌驾于一般想法之上的独特魅力。
——三岛由纪夫
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文坛,是谷崎润一郎成功地开拓了没有任何人敢动手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换句话说,谷崎润一郎作为作家,完全具备现代日本作家中谁也没有的独特素质和技能。
——永井荷风(日本近现代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2020年4月29日 想读
古今和歌集300 豆瓣
作者: (日)纪贯之 编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4
日本文学史上三大最重要的古典和歌集之一
标志和歌在艺术上的高度成熟
开创细腻纤巧、浪漫唯美的“古今风”
……………………
【编辑推荐】
1.《古今和歌集》是继《万叶集》之后日本第二古老的诗选,也是日本史上第一本奉敕编纂的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影响深远,是过去一千年来日本文学传统的瑰宝,至今许多评论者仍视此书为日本文学的巅峰之作。
2.千百年来传唱不休的四季恋歌,平安王朝宫廷诗人共同精心打造。
3.精装典藏,名家名译。
【内容介绍】
《古今和歌集》成书于平安时代,共分为二十卷,主要聚焦于“四季”和“恋歌”这两个中心主题。作者多为宫廷诗人,善于运用艺术化手法增添诗歌的趣味,诗风丰富多样。
本书从《古今和歌集》的上千首和歌中遴选300余首风格各异的和歌名作精心翻译,中日双语呈现并佐以作者简介及精辟批注,以助读者了解日本的和歌艺术以及背后丰饶的情感世界、风物人情。
2020年4月26日 想读
小津安二郎剧本集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津安二郎 译者: 吴菲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4
☆ 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巨匠 与黑泽明齐名
☆ 小津安二郎电影代表作剧本 中文简体首次集合出版
☆ 一幅尽显日本风情百态的文学图景
【编辑推荐】
1.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电影黄金时代的巨匠、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一生执导了54部电影作品,多部获得国际声誉。《东京物语》被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评为“最佳日本电影”,其完整剧本是本书收录的剧本之一。
2. 本书是小津安二郎电影剧本的首部简体中文版,集结了小津安二郎最经典的六部电影作品剧本,是献给小津影迷和所有电影爱好者的一部值得细品珍藏之作。
3. 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一样,剧本的文字简练精巧,敏感细腻,温润人心。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集结了小津安二郎最广为人知并获得诸多好评的六部经典作品:《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麦秋》《浮草》《秋日和》《晚春》。透过文字展现小津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极简美学风格。
小津安二郎坚持无限远离好莱坞电影节奏,其缓慢细腻叙事手法被称为“小津调”,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深刻影响了侯孝贤、许鞍华、是枝裕和、山田洋次等后世电影巨匠。家庭的羁绊与父女复杂的感情是他的作品永远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对话极富日常韵味而又深刻展示着潜藏内心的复杂情绪,独特的幽默又时常闪现出小津式哲学。
【名人推荐】
最喜欢的是《晚春》,小津四十六岁时拍的,透彻极了,厉害。
——侯孝贤
《东京物语》是最伟大的电影,最伟大的家庭剧。它非常东方,紧紧地攫住我的心。
——李安
2020年4月26日 想读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7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0年4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