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然后,我就一个人了 豆瓣
そして私は一人になった
7.4 (2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本文绪 译者: 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 心灵疗愈日记
★三十二岁的作者,经历第一段一个人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自由了,却时时陷入不安,所以用一篇篇日记细致描绘每天心中的波澜。
★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工作,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做很多事,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你是这样的“一个人”吗?——《知日》
★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着电视乐,一个人睡觉。感觉寂寞难耐的,定会找个人同住吧。但我并没觉得寂寞难耐。要说难耐的,反倒是想一个人的时候无法一个人。——山本文绪
三十二岁,我离了婚,又成了一个人。
一个人的日子固然寂寞,但更多时候是因寂寞而快乐。
一整天口也不开,读书、发呆、晒太阳,偶尔也会耐不住寂寞给朋友打电话
极致的幸福,存在于孤独的深海。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我逐渐与自己达成和解。
2013年2月14日 想读
浪漫演义 豆瓣
作者: HKIFF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2009 - 3
二十五年的故事;二十五年的經典。「浪漫演義 電影工作室創意非凡廿五年」特刊收錄了徐克、施南生、吳宇森、張叔平、林青霞、張艾嘉等二十三篇詳盡訪問。從中可以重溫這間傳奇電影公司的成功故事,並了解《黃飛鴻》及《倩女幽魂》等經典系列誕生的幕後過程。
25 years of stories. 25 years of classic films. “A Tribute to Romantic Visions: 25 Years of Film Workshop” catalogue delves into the inside story behind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Hong Kong production companies of all time to discover how films like the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series or A Chinese Ghost Story series came about.
2013年2月7日 想读 http://kuai.xunlei.com/d/ckedAQLq5wDspBJRe19
上来透口气 豆瓣
Coming up for Air
8.8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孙仲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小说的主人公乔治·保灵是一个卖保险的中年人,住在位于伦敦郊区的一座普通房子里,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有一天,他拿到了新做的假牙后,突然感到需要“上来透口气”。
拿着从赛马中赢得的十七镑,他避开家人溜去他童年时住过的小镇,他还去了他惦记了三十年的一个池塘里钓鱼,只不过池塘里没水了,小镇也变得让他认不出。保灵在假期中经历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次误炸。
2013年2月4日 想读 它是座有柱廊和竖长窗户的白色大屋,我想建于安妮女王在位时,建造的人应该去过意大利。要是我现在还能去,大概有点兴趣在一片荒烟野草中走一走,想着那里曾经的生活场景,还有建造的人,他们之所以建了这种地方,是因为他们幻想好日子永远过不完。—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
刀与星辰 豆瓣
8.5 (60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6
本书精选自徐皓峰近年来的影评文章,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由自己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自诩为“认输的影评”。
2013年1月29日 想读
北京秘境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牛文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想减肥的人为什么要去钱市胡同逛逛?
拷贝《奋斗》“心碎乌托邦”创意的青年旅社在哪?
京城最老“住户”真身今何在?
哪座寺院能欣赏到乐僧演奏的明代宫廷音乐?
……
≪TimeOut北京≫中文版杂志的“北京秘境”栏目,在近四年时间里,陆续向读者展现了上百个散落在北京城中的文化遗迹与历史遗存,本书精选了52处收录。
《北京秘境》不仅仅是北京文化观光指南、了解北京城市发展与保护的读物,同时,它也是重新体验和发现当下北京的最理想读本。
《北京秘境》是一本专属北京的书。久居于此,如果还有探究周边环境的好奇心,它会带给你惊喜;初来乍到,如果渴望成为“北京通”,它会是一本速成指南,而且绝对纯正;偶来游玩,如果想深度体验这座都市,它将为你开启一段创意旅程。
“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个小小子儿在这玩,在这儿长大,而且久久不愿离去。” ——濮存昕
“不用为给别人看而改变自己,这样的街区是有福气的。”——梁文道
“不要去抱怨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钢筋水泥,如果你有机会在午后穿越过北京的胡同,你就会知道,最可贵的那些东西还在,阳光依然打在同样的墙上,同样的老人依然用我们怀念的、曾经的生活节奏在谈论着几乎同样的问题,棋还在下,自行车的铃铛在胡同里依然是同样的回声。”——白岩松
2013年1月23日 想读
鲤·与书私奔 豆瓣
6.3 (17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
《鲤•与书私奔》,是鲤送给爱书人的一份礼物。
历时四个月,鲤编辑部《与书私奔》温情来袭。无论你是纸质书的拥护者,还是逆袭的电子文青;无论你喜欢菲茨杰拉德,还是波拉尼奥;无论你热衷图书馆,还是地铁站。
只要你是爱书人。
阅读或许就是一个安全出口。到书里去,那里有可以栖身的地方,让人暂时忘记了我是谁,我在哪里。
——张悦然
【观点•Opinion】
张佳玮:当一代又一代Ross们慢慢褪去对Rachel的爱,总会放弃纸阅读的第一视角。就像赞美纸阅读的人们,不会去为更古雅的竹简和刀笔做辩护。
严锋:Google正在计划把全人类所有的图书做成一个知识的终极数据库。贝佐斯也梦想把以往所有出版过的书都做成Kindle格式。人类会到最后只有一本书,它的名字叫Google吗?人类最后会只有一个书店,它的名字叫Amazon吗? 这样也挺好的,不是吗?
【沙龙 Salon】
止庵 × 张悦然
从伊根到卡波特,从耶茨到奥康纳。一次美国文学之旅。一次时间与梦想,纯真与感伤的造访。止庵,张悦然共同探寻,世界在作家眼中的色彩。
齐邦媛 × 职烨
战火让她逃亡过大半个中国。东北天津北平南京,长沙桂林重庆坪坝。她求学路坎坷,7所小学,周南女中与南开中学,武汉大学,从大陆到台湾,却一直没有废弃。《巨流河》里有整个悲伤的时代,而这里,只有齐邦媛的喃喃自语。
【小说 Novel】
路内最新小说。一群90年代的技校生,迷恋录像片、电子游戏、麻将、外烟。可没有人看书。为了一位女孩儿,男孩却甘愿成为偷书贼。
更有《百年孤独》新版译者范晔、专栏作家btr、乔纳森、建筑师唐克扬、新锐作家周嘉宁、老王子、李舒、陶立夏、包慧怡、绿妖、张楚、张冠仁、何曼庄的最新文字。以及摄影师陆杰、Miro Švolík的摄影作品。
2012年12月31日 想读
方圆四十里 豆瓣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1
著名诗人、《上课记》作者王小妮首部长篇小说
最冷静、最优美、最令人心碎的知青岁月再现
《方圆四十里》是作家、诗人王小妮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描写了从1975年夏到1976年春,一场四季轮回的时间里,在遥远的北方,风景秀美的锦绣公社中知青与农民的生活。王小妮曾亲历知青年代,乡村生活写来栩栩如生——劳作、打架、偷狗、对回城的期盼、招工、投毒、告状……最细微的知青生活细节中,也埋藏着王小妮对青春和自然风物的眷恋和充满矛盾的深情。该书每一小节犹如一幅速写,看似笔法随意不拘,实则字字凝聚作者对特殊年代的反思。在《方圆四十里》中,王小妮沉着而冷静地描绘出一代知青的生活底色和历史氛围。
2012年12月14日 想读
三十六大 豆瓣
7.1 (70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11
有“冯金线”之称的另类作家冯唐最新随笔集。
原为2009年始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集结,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致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讲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所谓《三十六大》,就是冯唐眼中,人生全面达到金线的降龙三十六掌。
2012年11月22日 想读
味道台北 豆瓣
作者: 欧阳应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台北,吃什么?
香港饭人欧阳应霁点火x台北地陪韩良忆煽风
欧阳应霁与六十位台北好友严选一百二十个吃喝地标,与嘴馋为食的你一同从早到晚从粗到细从轻到重从新到旧由始至终,吃出台北历史文化真材实料最最滋味!
台北,美食之都,汇集大江南北各式美食。老饕们曾有过这么一种说法,要吃 最精致美味的各地中国菜,不在大陆在台北。也正因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台北多元的美食文化。这次,资深老饕欧阳应霁与他的台北在地好友韩良忆,将带领我们走遍街头巷弄,品味地道台北美味。
台北,该怎么吃呢?
从<早餐台北>的烧饼油条∕东门米粉汤∕万华周记咸粥∕大稻埕慈圣宫排骨汤到好样Brunch……欧阳仿佛汇聚了众家美食友人的功力与记忆,台北成了另一款的分类记忆:从早到晚,可以是这么一路吃下来:<早餐台北><恋恋菜巿场><不只牛肉面><馅露乾坤><coffee or tea><面包新世界><甜美台北><吃出民国范儿><好呷台菜><东洋风不息><异国在地><夜巿夜宵><伴手礼><走出台北>等十四章美食乐曲。
“这碗卤肉饭,就叫人想搬到台北。”欧阳团队里的上海姑娘如是说。
原来,台北可以吃出天堂。
旅行,有各式动机种种目的,各式主题各种玩法;但如何吃喝?总是避不开的课题。如果用吃喝来理解一个城巿,那又会是何种感受?香港作者欧阳应霁,在漫画创作∕设计书写外,最为关心的其实是这么件饮食小事。
在每个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两本《香港味道》后最关心的问题。“夫饮食,小术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决定从他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进行一个个城巿的city food guide的吃喝玩乐饮食书写。所谓:从私人味道体验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每个城巿的味道质感。
本系列名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台北》为首发,预计出版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美食导览。
2012年11月6日 想读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70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2012年10月17日 想读
狂秋日記 豆瓣
作者: 黃秋生 進一步多媒體 1997 - 6
世紀初有《狂人日記》,世紀末有《狂秋日記》!沒有銀幕上嚇人嘴臉、變態行為,黃秋生敬告市民:「狂秋」要向九十年代病態社會宣戰。沒有魯迅的學究筆調,黃秋生有的是快人快語,罵盡種種畸怪醜陋人與事。
2012年10月9日 想读 http://www.rayfile.com/zh-cn/files/c90f4142-ad95-11df-82b6-0015c55db73d/
永遠不能明白的經典電影 豆瓣
作者: 朗天 kubrick 2010 - 9
經典電影像黑洞般吸引無數人的忠誠和狂熱,觀眾將永遠對那些電影大師抱持懷念和摯愛。本 書縱橫論及塔可夫斯基、高達、阿倫雷奈、英瑪褒曼、維斯康堤、法斯賓達、溝口健二、朴贊旭、周星馳、關錦鵬等矚目名字,以獨特的眼光 分析他們星光燿燿的經典作品。作為著名影評人、讀書人,朗天的知識淵博、視野廣闊、分析高遠,他貫注熱情及洞見的文章,將引領讀者更 深入經典電影的美學世界,目迷五色,流連忘返。
「電影之塚。一個地底的安息之所,喻示吸(引)你跌落的空間。Tomb、Tombstone、也是Monument;靈魂歸依,同時誌念。多少次失魂落魄沮喪難排之際,進入戲院,跟銀幕的情事人物同呼 同吸,同哭同歌,心變得踏實,魂魄重新與身體接合。」——朗天〈前言〉
「朗天評論的強烈個性和風格,再一次表露無遺。尤 其是那份不人云亦云的原創性,加起來已近一家之言,在本地相對貧瘠的文化出版環境裏,殊為難得。 」——李焯桃
「是的,朗天的經典電影書寫,不會為你提供原道宗經正緯的方便,當然也不會僅流於諧隱比興情采的愉悅。此所以我更佩服朗天,在於他能寫人所不能寫。經典情致異區,文法變異殊術,不能因情立體,自難定勢成朗天之言。」——湯禎兆
2012年9月27日 想读
笑什么笑,我们搞的是科学 豆瓣
IG NOBEL PRIZES: The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6.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亚伯拉罕斯 译者: 李旭大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为搞笑诺贝尔奖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先生对搞笑诺贝尔奖的亲笔描述。
搞笑诺贝尔奖自1991年开创以来,已经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20多年的欢乐了。
科学家们用严肃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看起来非常不严肃的问题,比如说,年轻人都爱抠鼻子吗?蝌蚪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有什么软件能测试出刚才是你的猫在敲键盘吗?在自己耳朵里养螨虫是什么感觉?——这都是真正的研究人员做的真正的研究。可不开玩笑。
搞笑诺贝尔奖是为了鼓励人们解决那些“伟大的困惑”,所有做出了“乍看之下很好笑,实则发人深省”研究的人,都有机会参与甚至获奖。科学并不是遥远、深奥、冷漠、晦涩的东西,科学家并不严肃,他们是一群有过剩好奇心和充足行动能力的人,所以,他们能带来这么有趣的故事:因为有科学精神,有幽默感,世界才这么美好。
2012年9月26日 想读
鲤·文艺青年 豆瓣
7.1 (13 个评分) 作者: 张悦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8
《鲤·文艺青年》围绕当下饱受争议的文艺青年群体展开讨论。
在这个神龛坍塌,偶像倒地的时代,曾经泛着英雄主义的鲜红色彩已然褪去。文艺青年一词,如今一贬再贬,逐渐成为滑稽的,不合时宜人群的代名词。他们到底是丰硕的果子,还是无用的瘤?《鲤·文艺青年》将给你答案。
本期鲤中,著名音乐人,诗人周云蓬和著名作家廖一梅将表达自己对于文艺青年群体的态度。
周云蓬认为文艺青年群体代表着“不功利”、“洒脱”,“不现实”的一部分人,他希望这部分人能继续文艺下去。
廖一梅认为,文艺青年是一个要挣扎、困惑、跟世界抗争,而没有更大力量的状态。她并不认为文艺青年代表着没有行动力,她所理解的文艺青年,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状态。
沙龙板块里面,我们试图展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境遇的文艺青年的面貌。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将对变成叔叔的焦虑,对变老的焦虑转换成文字表达。
日本作家井吉忍描述了她在青年时代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以及打工的各种经历,在她看来,体验比所谓世俗的成功更加重要。
主编张悦然奉上了她童年时期与各种动物的年表纪事。
资深文艺青年,文艺辣妈郭小寒将文艺生活方式带给了她的孩子,甚至独创了文艺育儿法。
因鲤而被大家熟知的作者赵婷则为大家展现了一群外国文艺青年的生活。
小说部分,我们邀请了文学中迷人的异类薛忆沩,他的小说《乳白色的阳光》将首次在鲤上与大家见面。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兼导演米兰达·茱莉的短篇小说集《No One Belongs Here More Than You》中的小说《游泳队》也将首次与国内的读者见面,这也是作家周嘉宁的最新译作。
我们还收录了刚刚出版了新书的作家绿妖,新锐作家包慧怡、沈诞琦,以及周嘉宁的最新小说。
作为一个独立版块的声纳,本次我们邀请了“副本”制作为我们主持。我们将奉上陈舸,冯俊华和柴柴的小说。
除此之外,镜子栏目将为大家带来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
2012年9月5日 想读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海桑 新世界出版社 2010 - 6
以下内容来自http://www.duku.cn/books/152.aspx
海桑现在居住在河南一个小城市里。有许多人喜欢海桑的诗,比如央视主持人张越。张越老师在她的节目中朗诵过海桑的诗,还请海桑出过她的节目,又自己筹了一笔钱,把海桑的诗印成书,书还是精装的,书里还配一张光盘,是张越拉几个主持人朋友搞的诗朗诵。
(想买实体书的朋友可以点开以上链接。想看电子版或者听朗诵版的朋友也可以打开以上链接。)
2012年9月4日 想读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2012年9月3日 想读
罗马,大理石和时间的怪圈 豆瓣
作者: 张耀 主编 2009 - 5
12.5cm,可以是一支广角镜,一张纸莎草的古纸,也可以是肩并肩的距离。
或者深藏万千世界的画面。
125cm的宽度,让遥远的埃及,罗马,伊斯坦布尔……变得亲近。
这套口袋书把目光投向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明奇迹,古老的浪漫传说。
用细致入微的图像和文字描绘朝代风云、世间沧桑。
无数惊天动地,都在12.5cm之间。
讲乱码是客气的,实际上罗马城的时间感几乎是一团乱麻,但它的魅力也就在这里。
这地方的历史过去太伟大了,后来自乱阵脚,逐一连出了好多热衷大建筑的教皇,喜欢崇高圆顶的大艺术家,最后岁月绵绵,编出一堆神话。
古典罗马,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结果,在谁也弄不明白当中,魅力无穷。
2012年9月3日 想读
卢瓦尔河谷,国王的小路依然 豆瓣
作者: 张耀 主编 2009 - 5
《卢瓦尔河谷国王的小路依然》12.5cm可以是一立广角镜,一张纸莎草的古纸,也可以是肩并肩的距离或者深藏万千世界的画面。12.5cm的宽度,让遥远的埃及,罗马伊斯坦布尔……变得亲近。这套口袋书把目光投向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明奇迹古老的浪漫传说月细致入微的图像和文字描绘朝代风云世间沧桑。无数惊天动地都在12.5cm之间。罗瓦河谷,国王的小路依然3000古堡的法兰西的国王河谷,大仲马笔下的骑士剑客出没其间,凯瑟琳?美第奇的呼风唤雨,玛歌王后的爱恨情仇,法国人把文艺复兴的高潮留在了这里。造城堡最早为了打仗,然后为了贵族排场,最后为了讨得情人欢心穷尽了人间的奢侈。
2012年9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