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晨 - 标记
躺下去会舒服点 豆瓣
作者: 曹寇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 6
《躺下去会舒服点》收录了曹寇的二十一个短篇小说,其中部分在网络刚刚流行的年代就已在文学BBS发表。这些以单纯的文学热情和严谨如工匠的态度琢磨出来的作品,一出手便即成熟,冷静狠雄,风格独具。相较于后来的作品,它们“更加曹寇”。
书里有高考后借对答案流连在漂亮女同学家的少年们,有一起糊里糊涂混日子打架找姑娘的兄弟。《赵清河》中的赵清河、李唐和我,活在最卑微普通的生活里,怀着有点美好又有点猥琐的对爱情的盼望,连死也死得寻常。《近猪者,吃》中流氓少年刘刚和老师女儿之间看似美好的情感,成年以后再看, 当年的江湖高手也不过是那样庸常猥琐;如退隐校园的大侠般的唐存厚,其实也只是个说着空洞无物的大道理、投稿不断失败的乡镇语文老师。
曹寇的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无聊现实主义”的书写。他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庸常世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庸常。他所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用诚实的笔,写出这庸常世界里的我们,卑微狂躁的欲望和动荡不安的心。
2013年5月31日 想读
卑微的套套 豆瓣
The Humble Little Condom: A History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科利尔 译者: 姜玢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4
《卑微的套套:安全套进化史》作者安妮·科利尔采撷了人类历史上关于安全套这个小玩意儿的无数性感片段,以一种不露声色的幽默,展现了人类自古至今对于使用安全套的种种纠结心理,她通过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历史文本、民间段子、小说诗歌、政治斗争、法律诉讼、道德辩论、商业贸易等不同切面,对这个小小的套套的历史做了全时空的建构。
2013年5月31日 想读
在光影中旅行 豆瓣
作者: 程青松 2013 - 4
姜文、贾樟柯、王小帅、范冰冰、郝蕾、田海蓉 诚意推荐
电影不是一种记录,而是一种梦幻。我们经常会在电影院里走神,从幻觉回到现实,然后又从现实进入幻觉……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我们一起去电影里找寻。
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旅行,现在,让我们开始光影中的奇幻之旅!“浮光掠影”,辑录了程青松近年来的影评文字,对当下中国电影进行评介和思 考,帮助我们了解那些看过却未必看懂的电影;“光影碎片”,记录了那些与电影相关的人与事,从人性、信仰、文化等角度对电影进行深度解读;“如是我闻”,程青松与姜文、关锦鹏等知名导演开怀畅谈,影片背后的故事从这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浮出水面。
2013年4月25日 想读
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 豆瓣
作者: [美国] Elizabeth Gilbert 译者: 何佩樺 馬可孛羅 2010 - 9
108則享樂與平衡的故事
享受人生 體驗人生 熱愛人生
紐約時報第1名(超過十七週蟬聯第一名)
今日美國第1名
BOOKSENSE第1名
華盛頓郵報第1名
出版人周刊第1名
洛杉磯時報第1名
舊金山紀事報第1名
Barnes & Noble第1名
Target連鎖賣場第1名
Amazon第4名
她在小時候有個夢想:以為自己長大後會是兒女成群的媽媽。但在30歲以後,她才發現自己既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
這是女性對自己的覺醒,當然也是對自己困惑的開始。為什麼我想要的,和原來的世俗標準都不一樣?既然如此,不如享受自己的最佳身心暢快計畫!
好吃!義大利 以前我們尋求娛樂->這裡的人尋求快樂
在令人疲憊的婚姻結束之後,作者在義大利、印尼、印度等三個不同國度之間尋找自己。108個短篇象徵了靈魂探索、自我發現之旅:到義大利品嘗感官的滿足,在世上最好的披薩與酒的陪伴下,靈魂就此再生。她再到了印度,與瑜珈士的接觸,洗滌了她混亂的身心。峇里島上,她尋得了身心的平衡。
在義大利極盡吃喝的享受後,作者忽然有了罪惡的感覺,這個感覺的出現,讓她害怕:既然我擔心罪惡,為何我還要放假?原來,以往我們是在耗費心神後,才去尋找「休閒娛樂」,然而,有人正是以「無所事事的生活」為最高目標!
這是個漂亮的措辭。Bel far niente是「無所事事之美」的意思。聽我道來──傳統來說,義大利人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勤奮工作的人,尤其是那些長期受苦的勞動者,即所謂 braccianti。但即使在艱苦勞動的背景下,「無所事事」始終是大家抱持的一個義大利夢想。無所事事的美好是你全部工作的目標,使你倍受祝賀的最後成果。你越是閒暇舒適地無所事事,你的生活成就越高。你也不見得要有錢才能體驗。
體驗!印度 以前是「觀光」->現在要懂得「體驗」
作者到了印度,學習瑜珈與禪坐,這是人人對於印度習以為常的印象,也似乎是到了印度該去學習的事,但是她其實不喜歡每日早晨之後古魯梵歌的詠唱。外在的標準是教導我們必須忍受,或努力學習外界「認為對的事」,但是只有「勉強忍耐」一個方法嗎?既然得面對「不愉快」,不如學習體驗人生吧!
「這東西或許不好受,卻很有益。」
「該如何保持堅持下去的動機?」
「有別種選擇嗎?每回遇上挑戰就放棄?瞎混一生,過著悲慘、不完整的生活?」
「你剛說『瞎混』?」
「沒錯,我是這麼說。」
「我該怎麼做?」
「你得自己決定。但是我勸你-既然你問我-趁待在這裡的時候繼續吟唱古魯梵歌,特別是因為你對它有如此極端的反映。假如哪個東西這麼用力摩擦你,八成對你奏效。古魯梵歌正是如此。它燒燬你的自我,把你變成純粹的灰燼。小莉,它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其動力超越理性所能理解。你待在道場的時間不是只剩下一個星期?之後你可以隨意去旅行,找樂子。所以,就請你再吟唱七天吧,之後永遠不用再去碰它。
記得你的導師說過──研究你自己的心靈經驗。你不是來這裡觀光或報導,你是來這裡追尋。所以就去體驗吧。」
去愛!峇里島 自以為是的「自由」,其實是混亂->尋求定位自己,才能身心平衡
作者以為走出平常的生活是追求自由,沒想到和峇里島人相比,只是更顯得自己的步調混亂!在峇里島,人們最常問外來客的問題是:「你要去哪裡?」、「你從哪裡來?」、「你已婚嗎?」,三個問題表現了峇里島人相當注重自己的人生定位:了解自己與家人朋友的關係,與上天的關係,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
2013年4月5日 想读
旅行,人生的轻微失重 豆瓣
作者: 顿河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2
你可能和其他人,到同一个地方、看同一样的风景、去同一家餐厅、买同一件纪念品,但你们一定会遇到不一样的人,而这才是旅行中,最值得期待的部分。到陌生的地方去、遇到有意思的人,然后把它们用轻松的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旅行,人生轻微的失重》。
正是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人相遇,才有了这本游记里那么多“失重”的细节。在里斯本入住全球排名最高的青年旅社,和三个沉默的英国人一起奔赴罗卡角;在冰岛的机场遭遇胖姑娘安保盘查,又在雷克雅未克的泳池酒吧,和另外几个胖姑娘一起泡澡喝酒;在布拉格的小酒店被前台大叔驱逐,又在大学城的小酒馆和几个大学生飙脏话。在泰国最南部,一个叫Lipe小岛,随着法国教练学潜水,跟语言不通的渔民学钓鱼……这些“失重”的乐趣,会让你重新发现旅行的意义。
总之,这不是一本儿在旅途中教你省钱或花钱的书,也不是一本儿你可以按图索骥的景点指南。这本书里没有太多有备而来的情绪感慨、也没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历险壮举。这本书,有的只是说走就走的冲动,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作者试图用真实不做作的文字,去传递旅途中中触摸到的不同文化和生活的质感。
如同作者在后记里写的:“如果不能输出什么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话,那么分享一下四处晃荡的人生经历,也算没有太浪费别人的时间。”在平静的文字后面,作者把自由与美好、优雅与精致分享给所有有颗向往自由和自然的心的人。
翻开它,你就有上路的心情;放下它,你就有上路的冲动。
2013年4月5日 想读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 豆瓣
作者: 曾忆城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 1
《我们始终没有牵手旅行》说的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这其中也必定充满了一切爱情故事中所有的种种,但至少对于曾忆城来说,这段经历是如此地刻骨铭心,以至于当它告一段落时,他感到必须以某种方式和加以清算才能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于是,他想到了摄影。
“……当我抛下一切,来到她所在的城市,爱情却已无可挽回。在去新疆的火车上,遇到一对睡在我上铺的盲人夫妇。睡梦中,他们的手仍然在两个床铺之间紧紧地牵在一起。我想,是时候整理这段爱情了。原以为可以一辈子拍下去的,然而,我们连牵手旅行都没有,始终。”本书是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下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
2013年4月5日 想读
单人旅行 豆瓣
作者: 苏伟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0
一名女子不断地试图逃离都市而最终不能。
《单人旅行》是苏伟贞桀骜清爽之作。作者有意借由单人旅行回溯至更深的因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以一场轻飘虚渺的人间游戏,赋予作品独特的悲凉气氛。状写个体生命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苏伟贞的文字始终辽阔高远,极致通透,狂野而又自由。
《单人旅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
2013年4月5日 想读
一个人旅行直到世界尽头 豆瓣
作者: 梅梅 2012 - 10
一个孤独行走的女子和行走路上的六种刻骨情感,八部经典公路电影,四十八段时光中的长路。网名叮当的著名背包旅行客记录了自己十年孤独行走中的悲欢喜乐,见到的风俗民情,感受到的细腻的生活和经历的形形色色的故事。
《一个人旅行直到世界尽头》所讲述的,是那些曾经一个人旅行的长路,十年时间,走过千山万水,从川西到西藏、新疆、云南、湄公河等地,有迷惘、艰难和忧伤,也有欢乐、感动和美好,从年少不羁到岁月静好的成长。这是一本令人难忘的游记,这是一种令人难忘的生活方式,写给许许多多曾经以及正孤独行走在路上的你们。
《一个人旅行直到世界尽头》由梅梅编著。
2013年4月5日 想读
我终于可以不再爱你了 豆瓣
分手旅行
作者: 自由极光 重庆出版社 2011 - 11
感动千万读者的爱情笑忘书
献给经受过爱情之伤却依然相信爱的人们
一次笑中带泪的分手旅行,一段铭心刻骨的无果之恋
打开书,似曾相识;合上书,恍若隔世
2013年4月5日 想读
留一个房间给你用 豆瓣
作者: 盛可以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2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极致。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林白、陈染他们的女性意识的探索,到盛可以对女性主义的认定,盛可以她以认同女性性别、尊重女性身份、肯定女性身体、尊重女性情感,以及尊重它们的独立,盛可以以女权的姿态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推到了一个高峰。
她笔下的女性坦然面对隐秘的欲望,这是国内极少作家能做到的。她们懂得享受身体,享受情欲,懂得欣赏男性,享受男人,但并不依赖男人,她们属于独立的个体。她们会狠狠撕破男人的面相与斯文,她们会是危险的动物,她们的雌性荷尔蒙的过分独立从而显得生猛强悍,从而具有了男性的力量。
如作品中,《缺乏经验的世界》一场短短的火车旅行将女性性意识的抬头刻画得丝丝入扣,一个充满经验的女性隐秘的情欲爆发,刀光剑影,势如潮水又静如平镜;《沉重的肉身》则将女性的生理身份与性意识的成长推到极致。
《留一个房间给你用》是盛可以写作十余年唯一创作面貌最全的小说精选集,共收录十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的作品散见各大文学刊物,如果只阅读盛可以的一本书,《留一个房间给你用》应该是不二选择。
2013年4月5日 想读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曹乃谦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1
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的文字,但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说过,“曹乃谦和李锐、莫言一样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开始关注他。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由29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汇成一个长篇小说,小说的背景是1973年、1974年的塞北农村温家窑,故事里头的人物多半是一些可怜的光棍儿,除了渴望吃饱以外,他们都渴望跟女人“做那个啥”。书中对食欲和性欲饥渴的描写达到了极至,而曹乃谦这个37岁才开始写小说、现年58岁的大同警察说,书里写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书中多次出现的“要饭调”使全书有一股浓浓的莜面味。
《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温家窑是曹乃谦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1974年曹乃谦曾被派到这里给插队青年带队,在温家窑一年的生活,深深震撼了曹乃谦。而那首在当地叫“要饭调”、“烂席片”的信天游,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主旋律”。
当年因为和朋友打赌,曹乃谦开始写小说。1988年《温家窑风景》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分在《北京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好评。汪曾祺还向曹乃谦建议,书名可以改为《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而这个题目则取自书中唱到的“要饭调”:“白天想你墙头上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不过,当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完成后,却在国内经历了10年无出版社问津的尴尬。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曹乃谦遇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马悦然,在他的推荐下该书才由台湾地区天下文化书坊出版,后来又被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出版。而在沉寂多年后,这本被誉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今年4月底终于在内地面市。
2013年2月22日 想读
伦敦塔集雨人 豆瓣
The tower, The zoo, And The Tortoise
8.3 (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莉娅·斯图亚特 译者: 任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我们可能以同样的方式爱着彼此,但并不意味着会以同样的方式表露悲伤。 ”
本年度最幽默、最感人的小说,她会偷走你的心!
如果悲伤吞没了语言、也吞没了眼泪,如果悲伤令你在爱人身边也依旧孤独……这部哀而不伤的小说,用幽默温暖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
伦敦塔守卫 巴尔萨泽·琼斯与妻子赫碧、可爱的儿子,还有一只一百八十岁的乌龟生活在有千年历史的伦敦塔里。一切都那么美好,直到儿子突然离世。
赫碧无法理解丈夫在儿子死后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却落下收集雨水的怪癖。她同情他,但开始怀疑他们这段感情是不是就此完结。她决定离开。
本书故事发生地点:
A 伦敦塔的动物园
早在13世纪早期,伦敦塔里就有动物园。重建伦敦塔动物园的重要原因,源于一只名叫国良的金丝猴。2005年,中国元首曾送给女王一只珍贵的金丝猴——国良,那时所有送给女王的动物,除了马匹,都被放在伦敦动物园。因国良这名字的意思是“让这个国家吉祥”,国良的意外离世还引起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外交争端,因为中国人认为国良是被养在白金汉宫的。
B 伦敦地铁失物招领处
这里堪比一座小型博物馆,送来的东西极为丰富。几百副假牙、各式假眼、黑武士的头盔、什么植物鲜花书籍衣物饰品,甚至还有达斯汀·霍夫曼的奥斯卡金像奖奖杯!那里还曾经存放过救命的肾源、一具至今无人认领的埃及人形木乃伊棺椁、一枚骨灰盒。
★北美独立书商票选2010最爱书籍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年度选书第一名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风靡英美
★特别邀请画家卤猫绘制彩插。
一部令人喜爱的、有趣又感人的小说。让读者看到伦敦塔的另一面。斯图亚特将这个幽默的故事带向让人信服的、温暖的结局。 ——《华盛顿邮报》
住在伦敦塔里的守卫、他的老婆,以及他们那只180岁的老乌龟。斯图亚特的写作如果有任何意图,那就是让这座古迹更受欢迎。爱情的部分非常吸引人。 ——《出版商周刊》
《伦敦塔集雨人》是一道完美的甜品:清爽却不傻气。斯图亚特的写作具有原创性,每一页都充满了趣味,她笔下的人物能让你打从心底感动。
——《丹佛邮报》
朱莉娅·斯图亚特甜蜜的《伦敦塔的秘密动物园》就像是一份祝福,真诚而不巧饰,从第一句话开始就是这样……这个故事既是当代的又是普适的……
伦敦塔以其存放的宝石王冠著名,斯图亚特的作品为其增光添彩。
——《里士满时讯报》
想像一本有趣而深刻的书,里面充满可爱而怪里怪气的人物,然后在加上点儿英国历史,这便是《伦敦塔的秘密动物园》。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2010年最佳书籍”
爱好历史的人、喜欢动物的人、容易感动的人,都会沉迷在这个令人神魂颠倒的故事里。 ——《娱乐周刊》
2013年2月20日 想读
我们 豆瓣
7.1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尤金·扎米亚金 译者: 殷杲 漓江出版社 2013 - 2
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主人公便叫“D-503号”。D-503号是一名联众国培养成人的数学家,他对联众国满怀忠诚,特地记起了笔记,想借之赞颂威哉壮哉的联众国。 怎料,联众国再发达文明,也仍旧奈何不了残留的人性。某个美艳过人的女性号码I-330突然出现,完全震撼了D-503号的纯洁心灵。在I-330的引诱下,D-503号一步步解放了本性,由小说开始时恨不能化身为机器的极端忠诚分子渐渐转变为有恨有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不过,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I-330之所以接近D-503号,自有她的秘密计划。…… 《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更是开创了反乌托邦这一文学作品类型。
2013年2月20日 想读
告別式從明天開始 豆瓣
作者: 張家瑜 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1 - 11
這是張家瑜繼《我開始輕視語言》之後的第二本散文集。
是她以文字進行的漫長告別式,她寫生命中至親至愛乃至尊敬之人的死亡,喜愛的導演、作家和演員離世,年輕時堅信的信念崩解,而年復一年的跨年儀式,何嘗不是一場告別式?她一一展現向這些人事物告別的心路歷程,她的所失所得,讓我們在讀過後得到安慰,並繼續活著。
老導演們都走了,把老戲院也帶走;革命者死了倒了活著的疲了,而心愛的父親母親至愛摯友,或默默或激烈地轉了身揮了手……
激昂熱血的歲月記憶卻依舊盤旋,我們經常未曾處理,任憑累積。卻不知唯有一一告別才能重新開始。
來吧來吧,你既已取去我所有的,你必將放置於某個隱晦的地區,而我亦無所懼,因無論在哪一個道場,我必嗅聞我所親愛的人的氣味,尋去,安心地相依。
2013年2月20日 想读
回不去了 豆瓣
作者: 馬家輝 臺灣本事文化 2011 - 1
櫻花荼靡,春之極盛
你站在風中,時光流逝,景色一瞬
因為回不去,人生故而絕美
回不去的是旅途,是心情,是流金韶華
你無能為力,只能飛快書寫這一切。
你不是悲傷,也不是不悲傷。
你不是捨得,也不是不捨得
那停駐過的,都密封,都凝凍。
馬家輝愛開玩笑。生老病死葷腥不忌,朋友家人文人陌生人包括自己的玩笑都開,彷彿如此就能跟上帝發笑的聲音抗衡。
馬家輝很矛盾。他討厭行旅和人群,卻無法抵擋想出走的心情。他馬不停蹄,卻不時駐足旁觀在身旁流逝的歲月。
馬家輝走走停停,凝神注視。
歲月昏黃,記憶在燈光下閃耀。
他很明白,花終究要落,
即使駐足,躊躇,旅人終究該瀟灑離去。
入世且多情,旁觀自己的瀟灑
繼《死在這裡也不錯》,那個自承喜歡旅遊又不敵身心疲弱的旅人再次出發了……
他走得很遠,走了許多地方。從中國長沙、日本大阪、寮國緬甸、德國,沿路深情凝視這世界,最後又回到了自己,但他心裡明白,所有一切的歲月和時光,都再也回不去了。
2013年2月20日 想读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豆瓣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作者: Charles Duhigg 译者: 鍾玉玨 / 許恬寧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10
全球瘋行的習慣改造指南
讓你不再好習慣學不會、壞習慣改不掉
《紐約時報》排行榜、amazon書店暢銷書
本書2012年初一出版,就引起歐美主流媒體爭相推薦,暴紅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二名,並且熱賣至今,高踞排行榜不墜。作者也親自拍了精采的宣傳影片,解說如何有效地診斷並改變習慣、進而改造生活與事業。
一流企業(寶僑、微軟、Google等)與世界級大學(哈佛、耶魯、劍橋、MIT等)都在研究的最熱門學問——「習慣的力量」
不論你想聰明理財、規律運動、成功減重、養育小孩、增加工作效率、革新企業組織都能利用「習慣的力量」達到目的
一名年輕女子走進實驗室,過去兩年她整個人改頭換面,不但不再抽菸,開始跑馬拉松,工作也一帆風順。神經學家發現,她的腦部活動模式已經完全改變。
寶僑公司的行銷人員觀察家庭主婦鋪床的過程,他們想知道新產品該如何廣告才能打動人心,之後發現一個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的行為模式,於是稍稍改變一下廣告內容,最終一年賺了十億美元。
◎寫「飲食日記」可以減肥?
◎失去記憶的人畫不出住家位置圖,卻能順利走回家?
◎工廠注重安全措施,結果增加營收與獲利,股價大漲?
◎星巴克如何讓一個EQ有障礙的人成為明星級店長?
其實,它們都是透過改變日常「習慣」而達到的。
原來,人每天的活動中,逾40%是習慣,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
譬如:我們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出門前會跟家人說的話、走哪一條路到辦公室、上班時組織思緒或安排作業程序、上餐館會點什麼菜、多久運動一次等等,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方式,很少不是因為習慣。
習慣的定義為:刻意或深思後而做了選擇,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一開始,我們會動腦決定自己該吃多少,在辦公室該專心做什麼,該多久去小酌一次,或什麼時候該去慢跑。不過一陣子之後,我們不再深思,也不再選擇,一切變成自動自發。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他新習慣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啟動上路。
幸好,習慣強而有力,卻也脆弱易摧;習慣會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出現,卻也能刻意培養;習慣常未經同意便自行探出頭來,卻也能被拆卸重新組裝。本書作者引用近二十年科學家與商業界的「習慣學」研究,包括數百篇學術研究、三百多位科學家與企業主管的訪談,以及數十家企業的實地研究結果,分成三部分來探討個人的習慣、成功企業或組織的習慣以及社會群體的習慣。他教我們: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周遭的提示訊號與獎酬,就能輕鬆拆解習慣的步驟,達成每一件你想做到的事。
只要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
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的習慣到底從何而來,深入探索習慣養成的神經學原理,新習慣如何養成,舊習慣又該如何戒掉。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成功企業與組織的好習慣,譬如一家面臨瓶頸的公司如何靠著一個核心習慣而成功轉型,變成道瓊工業平均指數裡的第一優等生;也說明當組織慣例亂了調,會犯下怎樣要命的失誤。
第三部分檢視社會的習慣,看一位精神領袖如何替人們建立新的習慣而成功改良社會觀念與風氣。最後還深入探究棘手的道德問題:英國一位殺人犯若能頭頭是道說服他人自己是因習慣而殺人,能否因此重獲自由?
2013年2月18日 想读
愛的百種名字 豆瓣
作者: 黛安·艾克曼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7
一趟關於婚姻與療癒的愛之旅
這是個饒富韻味的愛情故事,是對脆弱和復原力的深刻省思,
是對語言天賦的歡喜歌誦,是對關懷照顧者的啟發,
也是對中風和失語症醫學文獻的珍貴資料,更是文學的不朽之作。
當甜蜜回憶因病魔的打擊而點滴流逝,
當趣味洋溢的文學心靈突然崩解成一片荒原,
她堅定決心以愛守護,喚回被禁錮於失語牢籠的愛侶靈魂……
對於優遊文字世界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打擊比喪失語言能力更為嚴重。黛安.艾克曼的丈夫保羅.魏斯特在一次腎臟手術之後不幸中風,原本的珠璣文采頓時枯竭斷線,他成了只能發出單音節的失語患者,黛安的生活重心轉為奔波於醫院與家之間,陪著保羅度過漫長的療癒之路。
本書中,黛安融合了詩人和散文家的纖細感性和智慧,讓你體驗在嚴重腦部傷害中,愛啟發治療的強力旅程,更展現了動人的意志奇蹟。
2013年2月18日 想读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豆瓣
The Happiness Project
作者: 葛瑞琴·魯賓 译者: 尤傳莉 早安財經 2012 - 7
活得很悶?一成不變?日子一團糟,老在疲於奔命?老覺得幸福快樂,沒有降臨妳身上?身為提案高手的葛瑞琴,幫別人寫過一份又一份漂亮的提案,自己卻深陷一團混亂、不開心的生活中。夠了!她決定為自己的幸福,也來寫份「快樂生活提案」,而且認真地花一年時間,投入有趣的快樂生活實驗。結果,意想不到地,讓自己過了還不錯的一年…帶著幽默和洞察力,魯賓循序記錄了這十二個月的生活歷險,親身嘗試種種年老的智慧、現今科學的研究,以及大眾文化中有關如何更快樂的各種課程。從希臘哲人伊比鳩魯到自然散文家梭羅,到電視主持人歐普拉到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還有達賴喇嘛;看哪些建議是真正管用的。她的結論往往出人意表──她發現金錢的確能買到快樂,只要花得明智;她發現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快樂的,你就能快樂;她發現挑戰是快樂的活力泉源;她發現「正確的吵架」甚至比不吵架好;她發現失敗中也藏有樂趣;還發現當我們有所成長時,就會快樂。更棒的是,她發現快樂的神奇魔力是:即使遇上糟糕的一天,那也是「好的」糟糕一天……
2013年2月18日 想读
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 豆瓣
The Rational Optimist:How Prosperity Evolves
作者: 麥特.瑞德里 译者: 李隆生 / 張逸安 聯經出版公司 2012 - 2
別再說2012年是世界末日!
比爾.蓋茲公開讚賞
全球暢銷科普作家最新力作
在全球經濟局勢不穩定之際,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
社會不斷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進步,為何卻總是預期未來局勢只會惡化?
你的生活可能比中世紀國王來得更好,端看你如何思考。
另類思考及實證數據,將徹底顛覆你對世界的看法!
1800年以來,人類預期平均壽命增加一倍以上,實質所得增加九倍以上。
即使將世界拆成片斷,也很難在2005年時找到比1955年還差的地方。
大多數的人類吃得更好、住得更好、娛樂活動更多、更長壽、更不容易生病。
兩個世紀以來,人類的四大最基本需求──食物、衣服、燃料與住所,變得更便宜。
富人變得更富有,窮人也過得更好。貧窮在過去50年減少的速度遠快於過去500年。
這個世界明明愈變愈好,
為什麼人類還是對地球的未來感到悲觀?
氣候暖化造成全球災變?別再危言聳聽!
1970年代媒體也曾一窩蜂報導全球寒化並造成恐慌,但並未發生。
事實上,肥胖致死的人數是氣候變遷的兩倍!
較暖的氣候增加全球食物的供給,並減少水資源短缺的風險。
你希望這個世界較暖而富裕,還是較寒冷而貧窮?
未雨綢繆?還是好高騖遠?
將大量資源用來預防臆測的風險,卻不拿來解決目前的貧困問題。
使用玉米生質燃料的美國駕駛人,是從窮人嘴邊搶下碳水化合物,以加滿他們的油箱。
盲目反對基因改造食物,讓原本可以擺脫飢餓的非洲人仍處於饑荒。
即便在最糟的情境下,氣候變遷在未來產生的損害,遠低於今日採取氣候緩和措施的成本。
悲觀主義將阻礙人類進步!
悲觀言論往往占據新聞頭條、暢銷書榜,與巨大的既得利益掛勾,卻不必對錯誤負責。
悲觀主義常在假設科技沒有變動的情況下預測未來,讓我們過得更好的事物受到阻礙。
到目前為止,停止創新是人類所能做出的最危險事情,實際上會造成不能永續發展。
人類能夠以集體智慧解決問題。創新是無窮無盡的,果敢做個理性的樂觀主義者吧!
生活愈來愈好,而且是以驚人的速度改善。在全球各地,食物變多、所得增加、壽命延長;疾病、嬰幼兒死亡率和暴力則減少。
雖然世界絕非完美,但必需品和奢侈品都愈來愈便宜;非洲正追隨亞洲脫離貧窮;網際網路、行動電話和貨櫃運輸正讓人們享受有史以來最富足的生活。主宰公共意見的悲觀者堅稱,我們很快就會面臨轉捩點,一切將開始變得糟糕。然而,這種論調已經持續了兩百年。
瑞德里不只是描述事情如何變得愈來愈好,還提供了解釋。
富裕來自於每一個人都為其他人工作。開始於一萬多年以前的交換和專業化習性,已創造出集體智慧,讓人類生活水準處於日漸上升的趨勢之中。
本書大膽涵蓋整個人類歷史──從石器時代到網路時代、從停滯的明代中國到蒸汽機的發明、從最近的人口爆炸到氣候變遷的可能後果。由於人類對於創新改變的無止盡潛力,即使存在不可避免的災難,但我們在二十一世紀仍將看到人類繁榮和生物多樣性的增進。
觀察敏銳、耳目一新、極富啟示,本書將顛覆你原先認為世界將愈來愈糟的認知。
2013年2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