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生活的艺术家 豆瓣
Bruce Lee:Artist of Life
7.7 (10 个评分) 作者: 李小龙 / [美]约翰·里特(编辑整理) 译者: 刘军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3 - 4
李小龙传世遗作震撼面世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意推荐
他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
却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用无为的道家思想诠释功夫的真谛。
他是叱咤风云的好莱坞巨星,
却厌倦浮华喧嚣的名利场,在宁静的自我思省中探求人生的真理。
翻开本书,你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本书中,李小龙畅 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 豆瓣 Goodreads
Kelly:More Than My Share of It All
作者: [美] 克拉伦斯·伦纳德·凯利·约翰逊 / 玛吉·史密斯 译者: 杨松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 - 5
“教父”级飞机设计大师的励志成长故事
洛克希德公司与美国航空的发展史
真实记录各种飞机的设计细节
揭秘“臭鼬工厂”的由来及“14条凯利原则”
重新定义企业管理模式
◎ 编辑推荐
☆再现美国飞机设计的各种细节——从发动机到小零部件,凯利﹒约翰逊娓娓道来“流星”F-80、“星战士”F-104、U-2侦察机和“黑鸟”SR-71的设计意图、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便于读者掌握飞机设计的第一手资料。
☆揭秘科技巨头纷纷效仿的“臭鼬工厂”的由来及“14条凯利原则”——获得绝对授权和小型精英团队是“臭鼬工厂”高效运转的秘密。凯利•约翰逊的理念是用更简单、更经济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今天,“臭鼬工厂”的管理模式已经拓展到航空航天领域之外,深深地影响着全世界科技产业的创新管理。
☆讲述凯利•约翰逊对美国国防和未来科技发展的真知灼见——为何至今仍无液态氢飞机、核动力飞机?凯利﹒约翰逊凭借他的专业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为美国国防和未来科技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值得读者参考。
◎ 内容简介
1933年,凯利·约翰逊加入洛克希德公司。他通过72次风洞试验改善了“伊莱克特拉”的稳定性问题,后来又相继设计了“哈德逊”轰炸机、P-38“闪电”截击机和“星座”运输机。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洛克希德公司秘密承担为美国空军设计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P-80的任务。为此,凯利·约翰逊召集23名工程师,成立了第一个“臭鼬工厂”。“臭鼬工厂”推崇“14条凯利原则”,打破大体制管理上的束缚,灵活独立,凝聚精英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设计了许多惊人的飞机。U-2和SR-71便是其中的两个传奇。凯利·约翰逊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四十多年中,为四十多种飞机的设计做出了杰出贡献。书中着重描述了凯利·约翰逊设计各种飞机时碰到的各种问题和细节,以及他解决各种难题的方法。
凯利·约翰逊主导设计的各种飞机对美国的航空发展和国防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他独创的“臭鼬工厂”管理方法,高效实用灵活,至今仍被许多科技企业采用。
◎ 名人推荐
该书叙述的节奏快,可读性强,介绍的技术也很有趣。它涵盖了美国航空的50年历史,却又不是一本历史书……这本书之所以如此有价值,是因为约翰逊先生传递了一种思想: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解决每一个技术问题。推荐给所有苦恼的技术人员和国防规划者,凯利的思想会激励他们找到更好的方法。
——H. 劳伦斯·埃尔曼
◎ 媒体推荐
这本书就是美国梦的鲜活诠释……讲述了凯利·约翰逊的一生和他的成就,让人可以了解他的生活和杰出的职业生涯。强烈推荐!
——美国《图书馆期刊》
What It Takes 豆瓣
作者: Stephen A. Schwarzman Avid Reader Press / Simon & Schuster 2019 - 9
From Blackstone chairman, CEO, and co-founder Stephen A. Schwarzman, a long-awaited book that uses impactful episodes from Schwarzman's life to show readers how to build, transform, and lead thriving organizations. Whether you are a student, entrepreneur, philanthropist, executive, or simply someone looking for ways to maximize your potential, the same lessons apply.
1949年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傅国涌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1
本书选取不同年龄、不同倾向并作出了不同选择而各有其重要影响的十四位著名知识分子,包括学者梁漱溟、胡适、宋云彬、夏承焘、浦江清,金融家陈光甫,科学家竺可桢,作家沈从文、胡风、包天笑,出版家张元济,报人徐铸成和诗人革命家柳亚子,作家兼文化工作领导人夏衍,通过他们在1949年的日记、书信、回忆等最能袒露心迹、折射历史的文字与口头资料,真实地记录了五十五年前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脉搏,使许多生动的细节、曲折的过程和未曾披露的真相一一呈现在今天读者面前。十四位人物之后还有两篇专文,同样通过私人记录,分别再现了1949年一批知识分子名人应召北上和参加开国大典的情景。
经过作者辛勤搜罗、精心耙梳出来的这些带有非凡生命个体的体温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风卷残云的大潮和来之不易的胜利所带来的万千气象与人心所向,看到面临大变革大动荡所引发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以及艰难的选择与深邃思虑……这是一部可读可信、可圈可点的鲜活之书,也是新世纪学人深入时间隧道,透视历史本来面貌的一次之旅。
思虑20世纪 豆瓣 Goodreads
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 [美] 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苏光恩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思虑20世纪》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尼·朱特的绝唱,它将一个时代相互冲突的智识史统一进了一段高蹈的叙事当中。
20世纪是作为一个理念的时代出现的,在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的一系列长谈之中,朱特精到地解释了这些理念以及它们政治许诺的危险之处。他复活了那些思想和思想家,指引我们穿越那些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论辩。随着对那些被遗忘的观念的重访和对时髦思潮的仔细检视,20世纪的轮廓得以浮现。朱特和斯奈德将我们带入他们的分析当中,使我们开始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中一直所具有的力量。
在对20世纪最好的智识生活的恢复和示范中,《思虑20世纪》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这是一部关于过去之书,但也是关于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未来的一份申辩。
【本书看点】
从少年往事到史学技艺 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东欧自由主义
一场贯串朱特生平、时代状况和理念沉思的长谈
一部20世纪智识生活史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的绝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弗朗西斯·福山、伊恩·克肖、伊恩·布鲁玛等欧美著名学者真诚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洛杉矶时报》《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两位作者举足轻重。托尼·朱特是西方学界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曾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并于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朱特在《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新共和》等媒体上的文章令其蜚声知识界和文化界,其著作《战后欧洲史》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等奖项。另一位作者蒂莫西·斯奈德也是西方学界在东欧历史领域的新锐学者,其著作《血色大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荣获2014年安东诺维奇奖以及2013年汉娜·阿伦特奖。
2、这是一本托尼·朱特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一部20世纪思想史,更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对谈。对话的发起者蒂莫西·斯奈德既高明又敏锐,他引导被病痛剥夺了写作能力的朱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平以及对历史和政治的思索。因此,每一章都由两个部分所充实:朱特的自述,及朱特与斯奈德对欧洲历史和政治的讨论。话题涵盖纳粹大屠杀、马克思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及其欧洲起源、欧洲及美国的社会规划等。
3、朱特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亲身观察了20世纪发生的一些最有趣的事件,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他认为历史的“在场感”可以提供鲜活的视角,观察者自身的偏见和记忆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媒体、名人推荐】
对所有想了解当代历史学家想跟人们说些什么的人来说,本书都是必读。它也是全球学术界文明对话的模板。这本书展现了,历史学家能够探入他们自己的设想,检视他们所认定的事,看到他们自己的人生被他们所生活的世纪一次又一次塑形的方式。这是对一个非凡的人和他所力图争取的生活颇为相称的纪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本书是一位学者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就,他的英年早逝将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弗朗西斯•福山
斯奈德的提议促成了这段火花四溅的对话,谈到了朱特各个人生阶段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向读者呈现了对20世纪主要政治思潮的重要反思。
——伊恩·克肖
朱特的时间用完了,这不光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言是悲剧,也是公众的悲剧,因为我们需要他的思考。一个智者的去世,也意味着他经年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智慧 的逝去。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
朱特的勇气无时不在,但从未真正表露。就在斯奈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的著作。
——《经济学人》
对历史的掌握,即便不能保证权力滥用,对维持自由亦有贡献——关于这点,朱特是正确的。他浓墨重彩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真理。
——《金融时报》
在这本卓然不凡的书中,两位探索者踏上了一场只有一人得以归来的旅程。他们涉入的未知土地是一片通常令人畏惧的大陆,我们称其为20世纪。他们的路途穿过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记忆……才思出众、洋洋洒洒,两位历史学家近乎回忆了每一本他们读过的书,对几乎所有事物都说出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卫报》
本书是那种最棒的类型:你可以在书中同时发现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以及他们的弦外之音。
——《泰晤士报》
这本书展示了一位拥有世界视野、对历史充满热枕以及不惮于扭转观念的学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是一场知识盛宴——充满学识、清晰易懂、极具挑战性。
——《旧金山纪事报》
《思虑20世纪》有许多地方称得上是一部杰作:一生的学术和智性承诺凝集于书名中“思虑”二字;两位作者言谈中擦出的智慧火花;积极介入政治议题和争议事件的讨论……
——《洛杉矶时报》
《思虑20世纪》是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书中包含了他对被忽视的历史以及政治冷漠的反思,本书字字珠玑,和作者本人一样具有创造力且毫不妥协。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知识的光彩。
——英国《前景》杂志
才华横溢……这位非常值得纪念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近代历史的沉思令人信服、视野广阔。
——《出版人周刊》
行动的勇气 豆瓣 Goodreads
The Courage to Act: A memoir of a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本·伯南克 译者: 蒋宗强 中信出版社 2016 - 5
本书描述了美国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应对2008年大衰退的过程,无疑是同类中的最佳之作。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披露了许多细节,让我们更加充分地了解世界经济历史中的这一关键时期,很有启发意义。
——《纽约时报》
美联储为规避另一场大萧条,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行动,本书认真、详细且格外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美联储这么做。
——《华盛顿邮报》
本书非常精彩地描述了美联储如何力挽狂澜,使得世界免于再次遭遇像大萧条那样的灾难……且不提美联储在危机爆发之前犯了哪些错误,至少伯南克主席领导下的美联储拯救了美国和世界,不至于再度遭难。人类应该有感恩之心。
——《金融时报》马丁•沃尔夫
伯南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何在以及未来如何规避类似问题。
——《洛杉矶时报》
本书深入浅出、精彩绝伦地介绍了一位美联储前主席的经济思想。
——新闻网站Vox.com
内容简介
全面阐释伯南克直面风险与拯救危局的金融哲学
对危机救赎内幕前所未有的披露
对金融政策的深入思考和现实考量
2006年,伯南克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从南卡罗来纳州的小镇到声誉卓著的学术殿堂,再到担任公职,伯南克个人的职业生涯可谓达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巅峰。
他根本无暇庆贺。
2007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全球金融系统的内在缺陷暴露无遗,一度濒临崩溃。从投行贝尔斯登的崩溃到对保险业巨头AIG开展空前救助,伯南克及其团队殚精竭虑,采取一切可用工具,遏制金融危机蔓延态势,使得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得以持续运转。
公众对华尔街的贪婪义愤填膺。伯南克及其团队承受了巨大压力,但他们在两位总统的积极支持下,终于成功地让一个摇摇欲坠的金融体系恢复了稳定。一旦美国经济彻底崩溃,规模与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伯南克等人以非凡的创意和决心力挽狂澜。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非传统的救助工具,帮助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开创了令其他国家竞相效仿的模式。
本书记录和阐释了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并以内部人士的视角回顾了华盛顿的应对政策,全面翔实地披露了决策过程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主要人物的个人形象,同时也梳理了伯南克在专业背景下对金融政策和工具的思考与反思。
孤灯下的记忆 豆瓣
作者: 赵絪 2017 - 4
本书作者赵絪,是讲中国通史可比肩钱穆的历史学家赵俪生的女儿,她在书中鲜活地记录了一批父辈学者的独特风采和多舛命运。例如赵俪生与王瑶一生既是对手又是老友,不断较劲又彼此珍惜;赵俪生与其天才般的挚友童书业,两人之间一场无言的泣别竟成永诀;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明镇夫妇,一个天真无邪,一个优雅端庄;钱伟长夫人孔祥瑛女士朴实大方,举止得体,影响她的后人亦是谦和朴素,平易亲切。
作者还记录了自己家庭中几经磨难,但每个成员皆能坦然应对的往事;记录了一批知识青年的群像。她的书写,为一个时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标本”;在平实又活泼的字里行间,往事如历历在目,令人不禁掩卷沉思。
书中记载的教授们弦歌不辍,其门生也是名家辈出,如赵俪生关门弟子秦晖、王瑶弟子钱理群、张政烺弟子李零。而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有幸一窥那一代皇皇大家,仿佛他们音容尚在。
雷蒙·阿隆回忆录 豆瓣
Mémoires (édition intégrale inédite)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杨祖功 / 王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7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政治教育、政治愿望、祸患之中的教师、当官的年代和死缓阶段。一方面,阿隆追述了20世纪法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细致地描绘了各种行为人的面貌。他把自身生活以及公共生活的周边环境都写了进去,而内心波动和事件起伏只是稍有触及。另一方面,他把自己的全部著述都收 集和归纳到书中,每篇著作的核心内容,他用几页提要加以说明。阿隆还补充了对其评论的各种反应,收入了他曾收到的赞同或反对他的信件,以及他自己写的回顾性评论。从某种程度上讲,《雷蒙•阿隆回忆录》归纳了他的整个人生和全部著述。
渴望生活 豆瓣
Lust for Life
8.6 (5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斯通 译者: 常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4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欧文·斯通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少年凯歌 谷歌图书 豆瓣
9.4 (139 个评分) 作者: 陈凯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6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豆瓣
How to Live: A Life of Montaigne in One Question and Twenty Attempts at an Answer
作者: [英]萨拉·贝克韦尔 / Sarah Bakewell 译者: 黄煜文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 - 7
人生了不起的成就,不过是适切地生活而已。
————
2010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获奖作品
2010年英国达夫•库珀奖获奖作品
2010年英国科斯塔传记大奖决选入围
2011年英国马什传记大奖决选入围
2015年与《说吧,记忆》《昨日的世界 》等一起入选《泰晤士报》“100部你会热爱的传记”。
————
福楼拜说,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既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蒙田传记,也是一部趣味十足的人生指导书。
蒙田的随笔问世四百余年,影响后世深远,培根、莎士比亚、拜伦、爱默生都以他为师。他诚实、自由与懒散,打破了人们把伟大人物当作完美偶像来想象的习惯;身为贵族和地方官,他好奇心旺盛、勤于探索,却说自己的脑子像漏水的瓶子,记不住事情;他善于交际,又不愿在众人面前作秀;他有同情心,有爱,但又畏惧责任;他热爱命运,但又凡事存疑。他集诸多矛盾于一身,但又说这就是人性:“如果必须再活一次,我会照我原来活的方式再过一遍。”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书里,贝克韦尔设想蒙田就“如何生活”这一问题给出二十个答案。
通过回顾蒙田的的一生及《随笔集》的浮沉,你会获得“如何生活”的灵感。
————
世界一直在进步,也一直在退步,而我们必须在这样的节奏里不发疯地生活。这给了我阅读蒙田的充分理由。这本书写得如此博雅、优美……在嘈杂的时候,古典往往分外可靠且迷人。
——蔡康永
美妙的著作。充满创意与魅力,完整、宏大且睿智。
——尼克·霍恩比(英国作家、《自杀俱乐部》作者)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为蒙田作品中生动的轶事赋予新意,趣味十足;同时,准确地展现了蒙田在哲学领域的影响力,以及不同时期的读者、诠释者对他的理解。
——美国《纽约客》
有趣而诚实的作品。《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令人愉悦,富有启发性。
——英国《独立报》
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 豆瓣
MY DEAR BOMB
7.5 (23 个评分) 作者: [日]山本耀司 / [日]满田爱 译者: 化斌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2
世界时装日本浪潮的新掌门人山本耀司唯一自传
Yohji Yamamoto是个谜,是个集东方沉稳细致的性格于一身的谜。《我投下一颗炸弹》为你揭开这个谜。让你看懂日本设计,读懂日本设计师。日本设计为何能震撼世界!?
本书揭开山本耀司对于衣饰、布料等细节的灵感构思
回忆设计大师的成长心路历程,关于设计,关于理想,关于友谊,关于家庭,关于爱情。
纪录山本耀司如何跨界合约,和坂本龙一一起玩音乐,与北野武、Wim Wender拍电影,和寺山修司创作俳句
⋯⋯
山本耀司漫谈他所欣赏的当代设计大师:川久保铃,Jean Paul Gaultier,Azzedline Alaia,Sonia Rykiel
收录山本耀司重要设计年谱:参与华格纳歌剧服装设计、碧娜鲍许舞台服装设计、北野武电影服装设计
内含数十张山本耀司设计手稿
收录日本知名作家松冈正刚为山本耀司所写的专文《踪影的逆袭》
还有什么比穿戴得规规矩矩更让人厌烦呢?
—— 山本耀司
为什么叫my dear bomb,为什么叫“我投下一枚炸弹“。
山本耀司曾经形容自己是一个会在衣服里“藏炸弹“的人,这种如同孩子般的淘气和玩心,是以此为武器,对抗这个不能认同的世界。
在《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中,他在自序的最后一句写道:“这,是我曾爱过的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用一个女人去折射自己作为第一性的社会义务,用一个宛若孙子的孩子去确认自己的童年,用几个记忆瞬间捕捉早逝父亲的身影,并以其遭遇表述他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母亲的爱⋯⋯在这些文字中,他向没有准备的读者投下一枚又一枚炸弹,让你明白为什么在黑色中,他是安全的,无人能及的。——《新视觉》2013.131
对于所有从事设计、趋向时尚的人来说,山本耀司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当时尚界还在以西方传统的紧身衣裙展现女性曲线时,山本耀司勇于突破传统,以和服为概念出发,用垂坠、层叠与缠绕等效果,将女性曲线覆盖于中性化的服装下,创造出时尚界的日本新浪潮。他擅长运用布料及各式的黑,让传统的、用途狭窄的黑色,脱离丧礼般的印象,一跃成为时尚的化身。而他与川久保玲、三宅一生是亚洲少数能在高级时装界站稳地位的设计师,其与主流时尚背道而驰、又能引领潮流的魅力,至今不辍。
身处时尚圈数十年,无论世界潮流如何改变,山本耀司从未放弃自我,而这本唯一亲笔自传《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正继承了山本耀司这样的风格,书中完全揭开了山本耀司的人生以及他的创作本质。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里,山本耀司回溯了自己无父的童年,出身于战后单亲家庭的他,毫不避讳地承认受到母亲职业妇女身分的影响,认为女人最性感的时刻便是工作的当下。而他因此痛恨所有为了男人打扮的女人、痛恨让女人穿着得跟娃娃一般,沦为附庸,甚至认为女人就应该穿着男人的服饰。除此之外,第一部分也谈及了中晚年突然其来的婚姻与孩子,他论及周旋于女人之间的过往,毫不隐藏地说明男人心理。为读者揭开他私生活神秘的那一面。
第二部分则以更多的篇幅谈论创作的本质。在这个篇章,山本耀司提到了如何倾听布料的声音,让布料展现最自然的垂坠度,又如何判断钮扣的正确位置,以及衣领、衣褶的塑造方式。有趣的是,山本耀司提到设计师与打版师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不对打版师描述自己的想法,避免打版师为了配合设计师,而丧失了变化的空间。
从山本耀司对于设计的种种论述,不但能够见识到其设计天分及努力的痕迹,更呼应了时尚界对于他擅于善用布料的评价。而他忠于自我及对男装与女装的想法,让本书成为从事设计与向往时尚者不可不读的作品。
在这本带有山本耀司风格的神秘黑色书籍之内,山本耀司褪去“时尚大师”的面貌,展现一个毫不隐藏、赤裸坦诚的自己,也是所有亟欲了解山本耀司者应收藏之作。
关于设计,山本耀司说:
音乐家或许会宣称:“音乐是感性的。”可是为了被大众认可,他在成名之前必须花上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功夫磨练技巧。服装设计师也一样,在他做出自己的东西以前,也必须全面吸收基本技法。说到底,即便是一条狗同样也需要训练。在淬炼成为志高气满的艺术家以前,扎实的基础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女人,山本耀司说:
很遗憾,对于那些善用性别魅力的女人,我感受不到一点性吸引力。我觉得反感。可是在瞥见工作妇女的当儿,我会意识到一股强烈的性兴奋:她的后背,在她辛勤地踩踏缝纫机时,亦或是她的侧面,当她心无旁骛地把针别在衣服上的时候。此时的我不但崇敬之意油然而生,或许也想着要助这些在社会中求生存,努力工作的妇女们一臂之力。
关于男人,山本耀司说:
我喜欢挑惹或刺激那些不显酷、不时髦的男人,可是我不下重手。相反地,我会利用所有我们这些无用之人都会不知不觉欣赏的心理诡计。虽然女人认为不值,不过男人就是喜欢赌博、游戏这一类的东西。我占用了男人这一部份天性的便宜,将注意力放在衣服无端的附加物,诸如扣洞和口袋这种细节之上。
关于家庭,山本耀司说:
只要是小孩都有过万分可爱的时候,这弥补了他们令父母亲一辈子烦忧的缺点。我决心要让我的小孩快乐,最希望的莫过于我的小孩永远不必问:“爸爸在哪里?”我被这种感情的力量,这种无法控制,且根植于人世间最深处的感情的力量彻底淹没了。
虽然这个孩子是被迫怀上的,他身上却有我的一部分。这个孩子里面住着幼年时候的自己。
成为我自己 豆瓣
Becoming Myself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欧文·亚龙 译者: 杨立华 / 郑世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 - 6
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
但现在才了解,在我内心深处有一泓我永远都处理不了的泪水……
──欧文?亚隆,88岁
当代知名存在主义心理学者欧文?亚隆回首自己的一生,固然有数不尽的甜美、荣耀、精彩,却也有难解的悔恨、遗憾、无助与恐惧。
这本宛如小说的回忆录见证了亚隆思想与作品诞生的过程,从私人的角度回顾了他一生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让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移民家庭的爱恨与梦想。他一贯的真挚坦诚,不管是对父母的遗憾、对妻子的爱恋、对亲友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尴尬的旅行经验,他都一一道来,令人动容。同时他也给予每一位读者启示,以让读者探索人生的意义,找到“成为我自己”的路径与真谛。
文字生涯 豆瓣
Les Mots
7.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尔·萨特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6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是一本作者以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为主的小说,同时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过这些貌似平凡、琐细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总之,这既是一部令人兴味盎然的、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学作品,又是了解萨特其人所不可缺少的*手资料。
来自德国的大师 豆瓣
Ein Meister aus Deutschland
作者: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译者: 靳希平 商务印书馆 2007 - 8
《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是一部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精髓的深入浅出的好书。《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以平实的语言,一边说故事一边讲道理,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家庭背景、童年和青年时的生活,他故乡的政治文化及宗教传统,他大学时期的思想转变,如何成为地下哲学王及与犹太姑娘,后来的著名的政治哲学家——阿伦特的恋情,纳粹时期的拙劣表演,光复以后政治上的顽冥与哲学上的深邃,并且按照海德格尔著作写作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评论了海德格尔整个思想的发展过程。该书不仅仅是一本海德格尔的思想传记,而且是一本20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史。
尼采传 豆瓣
作者: 玛克西米利安 勒 胡瓦 / 米歇尔 翁佛雷 译者: 亦言工作室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2
《尼采传》讲述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学。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后也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在那里他结识了此后与他亦敌亦友的天才作曲家瓦格纳。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辞职。此间,他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普鲁士霸权主义,自称“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1882年,他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请下,到罗马旅行。在那里,两位朋友把一个富有魅力、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介绍给他,做他的学生。尼采深深坠入情网,莎乐美也被尼采的独特个性所吸引。两人结伴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乐美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乐美吐露衷曲,于是他恳请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最后,两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触。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
生活之道 豆瓣
Osler's “A way of life” & Other Addresses, with Commentary & Annotations
作者: [加]威廉·奥斯勒 译者: 邓伯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2
《生活之道》更是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者的必读之书。奥斯勒医师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时至今日,他仍是医界的典范。
我的哲学的发展 豆瓣
作者: [英] 罗素 译者: 杨洋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11
《我的哲学的发展》(My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是罗素(1872~1970)写于1959年的一部著作,顾名思义,这本书是罗素自己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回顾。罗素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在这些著作中,罗素很重视自己在1914年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本)一书的成就。我们知道,罗素通过这本书建立了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旨在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罗素在本书中重点叙述了《数学原理》的基本思想。
牛顿传 豆瓣
Isaac Newton : The Last Sorcerer
作者: [英] 迈克尔· 怀特 译者: 陈可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按照一份在历史上知名的影响力人物名单——“100 个伟人”所列,艾萨克· 牛顿排名第二。牛顿从大学新生到升任剑桥大学教授只用了8年时间,他所创建的诸多原理,帮助我们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模型。他是世人景仰的天才,更是破界创新者。
然而,牛顿并非如历史一向记述的那样是个人格无瑕的人。过去的传记作家往往为了神话牛顿的“科学伟人”形象,故意避而不谈他从事炼金术和个人信仰。这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怀特则以特有的科学视角,求证于牛顿留下的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提出了牛顿痴迷炼金术、神学研究和他奠立近代科学基础之间的重大关联。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性格曲折难解、穷尽一生追求知识的天才,他同时还是个为学术界所不容的炼金术士。在孤独的少年时代,他对传统的教育不满,难以觅得他人的友情,于是他将自己隔离,超yue成长环境的限制,去探索更为广阔的科学世界。尽管他是历史上大受尊敬的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创立科学方法的楷模,但他一生花费在炼金术上的精力,远远超过探究纯科学的心力。终其一生,他都想要了解他所碰到的事物。这种对新知渴求致使他达到近乎疯狂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也改变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