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金斯伯格的故事 豆瓣
No Truth Without Ruth:the Life of Ruth Bader Ginsburg
作者: 【美】凯瑟琳·克鲁 / 张小溪 译者: 屈思秦 2022 - 3
本书是一本精美的绘本传记,讲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女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BG)的一生。在美国的“大萧条“时代,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一个普通犹太家庭的鲁斯·巴德·金斯伯格,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又怎样从推动女性权益平等的人权律师一步步走到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席位。她的人生,有坎坷,有奋斗;也有温柔,有从容;有理性的思辨与严正的审判,亦有深刻的共情与赤诚的热爱。
本书以绘本的形式将金斯伯格的人生故事悉心描画,因为画风精美高雅,在本书于2018年在美国出版之后,绘者张小溪曾收到金斯伯格大法官亲笔书写的感谢信,对本书中的插画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可以说,这既是为小女孩赋予人生榜样的励志之书,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编辑推荐
由美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凯瑟琳-克鲁(Kathleen Krull)执笔
由成名于中国进而享誉欧美、获奖诸多的插画师、艺术家张小溪(Nancy Zhang)精心绘制
曾被金斯伯格本人亲笔写信认可并高度赞誉的传记绘本首次引进出版
既是值得珍藏的艺术插画作品,也是献给所有女孩的人生之书!
马克斯·韦伯传 豆瓣
Max Weber
作者: (德)玛丽安妮·韦伯 译者: 简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这是第一部从德文原文译出的中译本。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内影响最大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之一,他的遗孀玛丽安妮·韦伯的《马克斯·韦伯传》是这位伟大的德国学者的权威传记。作为韦伯妻子,作者以她独特的视角生动感人地记叙了韦伯天才横溢而又饱受疾病折磨的一生;作为学者和韦伯的学生,她忠实而简明地阐述了韦伯深刻和富有开创性的学术思想。
作者通过韦伯的生活、学术和政治活动以及广泛游历给读者描绘了一幅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德国和欧洲生活壮观的全景图。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信件和其它原始资料,叙述和描写细腻、生动、充满深情而富有文采。
该传记自1926年问世以来一直是了解韦伯其人和研究韦伯的学说和思想不可或缺的必读书。
肖邦:生平与时代 豆瓣
Fryderyk Chopin: A Life and Times
作者: [英]艾伦·沃克(Alan Walker) 译者: 胡韵迪/译 社科文献│索·恩 2021 - 11
【内容简介】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最为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肖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最为神秘、最受人们喜爱、最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媒体评价】
一座真正的里程碑。对于“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它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著作;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它澄清了一些荒诞不经的说法和令人惊奇的发现;对于音乐家来说,它包含了大量的深刻见解……为寻求肖邦生平的真相,沃克不遗余力地翻遍了所有资料。这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是一部深刻的编年史,开卷阅读,读者仿佛与作曲家共度了一生…… (《肖邦》)是多年来最重要的一部肖邦传记,未来也将被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珍视为权威著作。——杰西卡·杜琴(Jessica Duchen),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艾伦·沃克让人们对肖邦生平的许多方面有了新的了解,并澄清了一些错误的说法……虽然内容十分严谨,但这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传记依然引人入胜、精彩好看。 ——《经济学人》
以其代表作《李斯特传》中的广阔视角、丰富细节和音乐领域的专业知识,艾伦·沃克推出了一部关于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巨著,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部传记很可能将成为关于这位波兰音乐大师的最重要著作。沃克以生动的文笔讲述了肖邦在华沙时快乐的童年和青年时光、他离开祖国后不幸但高产的成年生活、他的爱人、他与肺结核的斗争以及他最终在39岁因肺结核而殒命的经历。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肖邦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必备读物。——哈维·萨克斯(Harvey Sachs),著有《托斯卡尼尼:有良知的音乐家》(Toscanini: Musician of Conscience)
(一本)内容丰富的权威传记……包含了肖邦主要作品相关的大量信息和深刻分析,不仅适合专业音乐家阅读,非专业人士也会被沃克精彩的叙事和优美的文笔所吸引。 ——《出版者周刊》(星级书评)
传记作者常常需要对大量的内容进行梳理。在肖邦的权威写照《肖邦:生平与时代》中,作者艾伦·沃克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传记如同一首复调音乐,将各方面的信息巧妙地交织在了一起。 ——科琳娜·达·丰塞卡-沃尔海姆(Corinna da Fonseca-Wollheim),《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理想的作曲家传记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对艺术家生平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并核实所有可获资料进行验证;透彻解读作曲家的个性(如有可能应带有一些感情);对作品的分析应对学者和公众有所启发,促使人们重新去聆听这些音乐作品。艾伦·沃克的《肖邦:生平与时代》成功地做到了这三点……它内容严谨、学术性强,将肖邦的故事娓娓道来,是当今最优秀的一部肖邦传记。——蒂姆·佩奇(Tim Page),《华盛顿邮报》
这部文学盛宴足以让所有人大饱眼福,很可能入选本年度最佳文学传记……沃克的叙事风格恰恰体现了肖邦的风格:他以轻盈、细腻的笔触进行敏锐的推理,以柔和而华丽的文笔对作曲家进行刻画……沃克对这一课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研究,从他十年如一日地对大量一手资料进行的广泛调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理查德·霍兰(Richard Horan),《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终于,权威的肖邦传记出现了。这一重要的新研究成果是一部杰作,对于专业人士和普通音乐爱好者来说都是必读佳作。书中充满了具有启示性的信息、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以及通俗易懂的音乐解读。所有这一切都以描写细致的时代背景为基础。沃克的文风优雅、富有文学性、极具感染力,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透彻而权威……沃克深谙叙事之道,不愧为精彩的《李斯特传》的作者……沃克也对钢琴演奏技巧及其音乐效果十分在行。就像绘画类书籍中对颜料和笔触的讨论一样,这些段落有一定专业性,但没有过多术语,因此通俗易懂,从未接触过钢琴的人也能轻松理解。 ——斯蒂芬·沃尔什(Stephen Walsh),《卫报》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豆瓣
Personal History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 译者: 萧达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
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华盛顿邮报》背后的真实历史
.....................
※编辑推荐※
◎如实再现好莱坞大片《华盛顿邮报》《总统班底》未能尽述的传奇真相与惊心动魄。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必读书之一,巴菲特、李普曼一致推荐的传记写作标杆。
◎美联储创建主席的女儿、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对美国近代史关键事件的私人记忆。
◎20世纪美国顶级精英沙龙的女主人,以朋友身份讲述包括历任美国总统在内的美国各行业领袖的私下风采。
◎颠覆大众对“麦肯锡主义” “刺杀肯尼迪”“五角大楼文件”“水门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常规认知,重新讲述美国现代史。
◎《向前一步》+《亲历历史》+普利策奖传记=《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
.....................
※内容简介※
20世纪后半叶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国更是旋涡的中心,热点事件、政经黑幕频出。《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改写历史进程,犹如彗星划过夜空。
1971年,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露,该文件详尽客观地记录了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从根本上动摇了越战的合法性。在政府的压力下,全美各大媒体噤若寒蝉,唯有《华盛顿邮报》将真相彻底公开,为此不惜与国防部授意下的司法部对簿公堂,直至在美国最高法院大获全胜。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越战的结局。
1972年,“水门事件”爆发,《华盛顿邮报》不顾白宫和总统本人的阻挠和威胁,持续在头版头条发布事件调查报告,直至将这个震惊世界的政治阴谋彻底揭穿,并直接导致了美国当任总统尼克松的下台。
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她系出名门却中年丧偶,在男性主宰职场的环境下,逐步成长为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历史的“女皇”。这本回忆录,从媒体人的角度几乎重现了美国近代史;从私人的角度,又给历史补充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从这方面说,本书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李普曼传 豆瓣
Walter Lippmann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
作者: [美] 罗纳德·斯蒂尔 译者: 于滨 / 陈小平 中信出版社 2008 - 11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他从24岁参加创办美国自由派刊物《新共和》到85岁逝世为止,写作活动延续了60余年,一生写了总数1000万字的上万篇时政文章,发表了30多本著作。他发表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以及后来在《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持续了36年(1931-1967),是20世纪美国报刊史上历时最久、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专栏。李普曼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一生中还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和观点。此外,他于邱吉尔、戴高乐、阿登纳、赫鲁晓夫、尼赫鲁、墨索里尼等首脑人物都有直接的接触。美国著名专栏作界詹姆斯·赖斯顿称他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原书名为《沃尔特·李普曼与美国世纪》。
百战归来认此身 豆瓣
作者: 曾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3
本书以自传形式表现了革命家曾志同志不平凡的一生。是一本对人生、对智慧有很强启迪性,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本书。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第一线接触了许多当时的重要人物,提供了许多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全书生动地描绘了在特殊年代里,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考验、生活的真实和残酷、革命者的意志,作为女人的情怀、一个女人承担起各种我们现在不可想象的重担、所经历的不凡的人生。
先知三部曲(全新插图修订本) 豆瓣
The Prophet Armed: Trotsky 1879-1921;The Prophet Unarmed: Trotsky 1921-1929;The Prophet Outcast: Trotsky 1929-1940
8.3 (6 个评分) 作者: 【波】伊萨克•多伊彻 译者: 王国龙 / 周任辛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2
这部巨著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详尽的托洛茨基传记,由波兰思想家伊萨克•多伊彻所著。作者依据大量丰富、可靠和翔实的资料,并结合作者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亲身体会,按照时间顺序,详尽地介绍了托洛茨基作为革命家、理论家、流亡者,直到在异国他乡被刺杀的一生,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鲜活而带有悲剧色彩的托洛茨基。全书共分为三卷:《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1929-1940》。
《武装的先知》追述了托洛茨基早年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从孟什维克转变为布尔什维克的过程,在1905年革命中的作用和对俄国革命所作的理论思考,参加和领导1917年十月革命的历史和在十月革命后为保卫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上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间或叙述和分析了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起源和形成的过程。
《被解除武装的先知》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俄共党内错综复杂的、激烈的且残酷的派系斗争,详尽地叙述了当时苏俄领袖们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党内民主、民族问题、“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和“世界革命”等问题上的争论,特别是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之间的角力。
《流亡的先知》着重叙述托洛茨基在土耳其、法国、挪威和墨西哥的流亡生涯,以20世纪30年代欧洲政治地图和苏联国内政治形势为背景,介绍和分析了托洛茨基在流亡过程中对俄国和世界革命等问题的理论著述,最后以他在墨西哥被斯大林刺杀身亡的悲剧结局告终。
20世纪重要的政治传记之一。
——英国《每日电讯报》
对我来说,伊萨克•多伊彻三卷本的托洛茨基生平是这一年最激动人心的读物。毫无疑问,这部传记肯定会列入用英语写成的最优秀的传记之列。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格拉汉姆•格林
他(伊萨克•多伊彻)比以往任何一本书都更准确、更详尽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他的这部传记对任何一个对苏俄和国际共产主义历史感兴趣的人都是必读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 J. P. 泰勒
(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养成了贯穿余生的对政治传记的热爱。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
作为波兰共产党中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学徒,多伊彻通晓德语和俄语,熟知拉丁文化,又是个英语写作的能手。……其他的历史学家更多地把苏联的历史保存在自己的政治记忆里,与他们相比,多伊彻则客观地评价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既想到它最初的宏伟,也预料到它后来的腐败。他从来就没有失去信心,认为1917年的革命动力终将从驾驭它的命运中恢复过来,并以自由而告终。
——英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佩里•安德森
威廉·夏伊勒的二十世纪之旅 豆瓣
20th Century Journey: A Memoir of a Life and the Times
作者: [美国] 威廉·夏伊勒 译者: 汪小英 / 邱霜霜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 - 8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一卷,另两卷是《噩梦年代:1930—1940》《旅人迟归:1945—1988》。
夏伊勒出生于世纪之交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为了逃离那里的保守氛围,夏伊勒来到欧洲,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夏伊勒在伦敦报道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巴黎报道林德伯格的跨大西洋飞 行,在日内瓦报道国际联盟的会议。作为记录者,夏伊勒见证了菲茨杰拉德夫妇、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伊莎朵拉·邓肯等人的生活片段,有时自己也置身其中。对于大洋彼岸的故事——芝加哥的地下之王、“猴子审判”、风靡全美的“肖托夸集会”、哈定时代的丑闻等等,夏伊勒也娓娓道来。一幅欧美大陆世纪初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敦煌,敦煌 豆瓣
作者: 常书鸿 2022 - 6
🔥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
他是勇闯大漠的逆行者。早年留学法国,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 却因一见敦煌“误”终生,于抗战期间,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勇闯西北,奔赴敦煌。
他是敦煌至暗时刻的点灯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敦煌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结束了四百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 无人研究的状态。
他是守护敦煌的孤勇者。半个世纪,一万八千多个日夜,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闭塞、陋屋斗室的艰苦条件下,与敦煌共命运。
他是敦煌学的奠基者。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奠定了敦煌学,更奠定了敦煌人的精神。
🔥了解常书鸿,读这一本就够了
常书鸿于90岁高龄重新记录、整理其发现敦煌、保护敦煌、研究敦煌、推广敦煌的人生与艺术经历,听他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更真实,更精准,更多信息量。
🔥常沙娜亲定图文典藏版
常沙娜亲选父亲生活照,敦煌研究院倾情提供工作照,珍贵历史照片,见证世事沧桑。
🔥收录不同时期自传性文字,完整呈现一生著述
🔥全彩印刷,品质装帧,宜收藏,宜阅读
📖
《敦煌,敦煌——常书鸿自传》道尽“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魂系敦煌的传奇一生:
留学法国,画坛成名,却一见敦煌“误”终生;
一路坎坷,六年曲折,破釜沉舟奔赴敦煌;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创敦煌研究新天地;
苦守大漠,甘之如饴,为敦煌艺术奉献一生……
既是自传,也是一本激励普通人不畏挫折、奋勇前行的心灵之书。
本书还配有常先生之女常沙娜独家珍藏的大量珍贵生活影像,以及敦煌研究院倾情提供的常先生工作照,立体、全面展现其一生的奋斗与坚守。
我的一生 豆瓣
My Life
8.3 (7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果尔达·梅厄 译者: 舒云亮 新星出版社 2014 - 7
梅厄夫人自传《我的一生》,是关于她本人的生平,也是关于以色列为生存而斗争的历史。她以朴实内敛的笔触记录自己的成长,以及民族的苦难和聚合历程,描述了一个国家在战火中的诞生和振兴,成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的一生》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后即成为畅销书,并在美国拍成电视片,由英格丽·褒曼主演,风行一时。
本书曾由新华出版社于一九八六年内部发行(书名《梅厄夫人自传》,依据纽约德尔出版公司一九七七年版),本次由读库团队依据伦敦韦登菲尔德和尼科尔森出版公司(Weidenfeld & Nicolson, London)一九七五年版重新编译出版。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0301461051
出埃及 豆瓣
Out of Egypt:A Memoir
作者: [美]安德烈·艾席蒙 译者: 徐芳园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本色彩斑斓的回忆录生动地记录了一个绚丽的犹太家族的故事,从他们的祖先大胆地抵达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大都市亚历山大港,一直到到三代人之后被迫离开埃及。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作者安德烈·艾席蒙用优雅、诙谐、美妙的散文,向我们介绍了塑造他生命的那些奇妙的怪人:身兼士兵、推销员和间谍多重身份的叔叔,用六种语言聊家长里短的两位祖母,以及警告犹太人“一生中至少经历两次一无所有”的德国难民姨妈……
在这本书里,我们认识了一个男孩,即使他渴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却始终不想被永远带出埃及。
对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的描绘,令人沉醉。
——《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角谷美智子
这是一段美妙的回忆,更是一部美妙的作品。
——《洛杉矶时报》
在这些书页中,在艾席蒙令人振奋的讲述中,读者所发现的亚历山大港美好而清澈,这是人们所能想象的最好的礼物。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 詹姆斯·梅瑞尔(James Merrill)
一本关于一个古怪的家庭、迷人的环境和复杂的世界文化的非凡回忆录。这本书文笔优美,结合了劳伦斯·达雷尔的感性、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力,以及亲密观察的现实主义。它是一幅令人惊讶的、现已消失的世界的丰富画像。
——《迷失在翻译中》的作者 伊娃·霍夫曼(Eva Hoffman)
自我颠覆的倾向 豆瓣 Goodreads
A propensity to self-subversion
作者: [美]赫希曼 译者: 贾拥民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半个多世纪以来,阿尔伯特·赫希曼这位享誉全球的理论家、思想家一直都站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最前沿。本书收录赫希曼自1986年后写就的20篇文章,是他对自己学术思想的总结,也是罕见的精神自传。赫希曼在书中反思、质疑、重新评估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关于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主要观 点,他的自我颠覆和自我肯定向我们揭示了拥有如此伟大头脑的学者是怎样工作的。本书中更难能可贵地收录了一组自传性的文章,读者将看到他如何深度介入了20世纪最重要的一些历史事件,并借此理解这位“深刻的思想者”的思想发展历程,以及他如此深邃的洞察力从何而来。
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时刻,自我颠覆可能会成为自我超越的主要途径。
——阿尔伯特·赫希曼
媒体评论:
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阿马蒂亚•森
赫希曼的遗产并非他所采集的数据或微小的成果,而是一些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至今仍在塑造着我们关于发展和公共政策的思考方式。
——弗朗西斯·福山
赫希曼高度自觉地反思了自己早年提出的、使他本人功成名就的各种理论,并且有所发展;他还尝试用这些理论来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通过本书,我们看到,这位学者是如何同时向自己、向学术界,乃至向整个政治经济世界发出一连串的追问的。
——彼得·A. 霍尔(Peter A. Hall),哈佛大学
我一直都在惊叹:赫希曼为什么总是能不断提出新的东西……对于他以往曾经研究过的许多主题,读者都应该能够从本书中领悟到新的思想与新的理论视角。这也意味着,他不仅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一般的方法论问题上也提供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洞见。
——迈克尔·S. 麦克弗森(Michael S. McPherson),威廉斯学院
十年间我读了所有他写的东西……赫希曼下笔轻松,简洁易读,谈论的却是非常深刻的问题……这是一种罕见的禀赋。
——彼得·勃特克
不论是专著还是杂志随笔,赫希曼文字的特征在于,读者只要读了,就不可能再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汪丁丁
赫希曼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宽视野、跨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家和社会哲学家。这部著作荟集了赫希曼晚年的一些思想性论文、时评、回忆录和讲演稿,是理解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代世界思想发展不可绕过的重要文献。在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认真阅读赫希曼这本《自我颠覆的倾向》,对认识和选择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开门(全2册) 豆瓣
the Life and Work of Joseph Schumpeter
作者: 洛林·艾伦 译者: 马春文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是一位引领众多精英步入学术之门的大教育家,是
一位驰骋在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诸多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大思
想家。
《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由美国洛林·艾伦所著,马春文等人
翻译,是一部研究熊彼特生平和思想的传记精品。《开门——创新理论大师
熊彼特》从三个角度解析了熊彼特这位分量与凯恩斯、哈耶克、马歇尔相当
的大经济学家:作为教师,他生命的主题一直是为探索的头脑开门并引导学
生入门、努力创造未来的学者;作为学者和思想家,熊彼特在经济学、政治
学、社会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个卓尔不群、矛盾重重的人,他令我
们回味大卫·休谟年轻时的格言:“人是什么?一堆矛盾而已!”他过着矛
盾的生活,从事着矛盾的事业,思考着矛盾的思想,写着充满矛盾的著作。
美与暴烈 豆瓣
The Life and Death of Yukio Mishima
9.1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译者: 于是 雅众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3
◎ “美,美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怨敌。”
◎ 英国知名记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 援引丰富的一手史料,揭开日本文学巨匠的传奇人生。
◎ 三岛由纪夫权威传记
……………………
【编辑推荐】
1.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大师之一,在国际文坛拥有高度声誉,极具影响力,拥有众 多中文读者。
2.本书作者是三岛生前私交最好的外国记者,对三岛作品的解读视角独特,掌握了大量翔实可信的一手资料,对三岛的爱好者而言是难得的传记资料。
3.知名作家、翻译家于是精心翻译,译文全新修订。
【内容简介】
三岛由纪夫,三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二战”后声誉最高的作家之一,从小深受古典文化熏陶,青年时凭《假面的告白》一举成名,在完成四卷长篇《丰饶之海》的盛年之际,却为表达其激进的政治诉求而“切腹辞世”,留给世人一个难解的谜团……
《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最早、最具权威性的一部传记,也是试图解开作家死亡之谜的一份答卷,由其生前好友、英国资深记者亨利·斯各特·斯托克斯所撰。在本书中,作者援引丰富文学史料,回顾作家短暂而辉煌的创作历程,同时与太宰治、川端康成等同时代名家进行横向对比,生动描摹了一个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间不懈思考,追寻“死亡、黑夜和鲜血”所构成美学境界的作家的一生。
【媒体评论】
像三岛由纪夫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
——川端康成
这本书写得很有人情味,富有洞见力,或许和西方读者想要读到的主题很贴近……即对这位作家的文学史的梳理与考察。
——《时代周刊》
哈德良回憶錄 豆瓣
Mémoires d’Hadrien
8.7 (19 个评分) 作者: 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陳太乙 衛城 2014 - 2
她的筆,縮短十八個世紀的距離,直達哈德良時代。
一九二七年,二十四歲的尤瑟娜在福婁拜書信集中讀到:「從西塞羅到馬爾庫斯.奧里略這段時期,曾出現一個獨特的時刻:彼時,眾神已滅,基督未顯,唯人獨存。」從此尤瑟娜念念不忘,展開二十多年的追尋,一心想寫出西元二世紀,這個她認為是自由人的最後一個世紀,而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羅馬皇帝哈德良。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西元一一七至一三八年在位。除了秦始皇,史上另一位也築過長城的皇帝就是哈德良,他曾經到過不列顛行省,築起北方邊境。哈德良熱愛出巡,中東、北非等地都曾留下足跡,在位二十年有十二年居無定所。然而他最為後人不斷傳說的,是與希臘美少年安提諾烏斯的戀情,安提諾烏斯於尼羅河溺水而死後,哈德良在尼羅河畔蓋了一座名為安提諾的城市。總結哈德良一生,文化與感情上的歸宿都是希臘。
尤瑟娜書寫時,不僅在史料之間搔頭,更實際去過許多地方,她在後記寫道:「多少個早晨在哈德良莊園流連;無數夜晚在奧林帕斯主神宙斯神廟旁那一排小咖啡館裡度過。不斷往返希臘各海;小亞細亞條條大路。」二十四年當中,她幾度停擺,甚至焚毀書稿,但終至淬鍊出這本經典之作。
小說以書信體展開,透過老邁的哈德良對十七歲後繼者奧里略的書信,哈德良娓娓道來一個尊貴崇隆的帝王,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如何思索權力、生命、愛情等命題,他也描述自己如何從軍人一步步成為王者,以及他對和平與戰爭的看法。書中對羅馬時代還原了大量細節,是一本寫人生的小說,也是一本寫歷史的小說。
读书·读人·读物 豆瓣
作者: 黄德海 2022 - 6
金克木先生以一代大家而尚无详细年表或研究性传记,实为憾事。黄德海以时日为序,理出金克木一生线索,取其本人文字,佐以考证、参校所得,而撰成此自述为主、稽核为辅的独特编年录。全书作上中下三编,分别名为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写实又传神,勾勒出个人精进与时代激荡交错而成之“学人”的精神肖像。笔墨间,金克木的人生经历、交友游历、冥想顿悟、独对宇宙……面面俱到,但重点关涉其自学而成的方法,读书、读人、读物的思想,使得本书另具成长小说与思想点化的神采。
为什么是马勒? 豆瓣
作者: [英]诺曼· 莱布雷希特 译者: 庄加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美国电影协会评分为最棒的25部电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乐作曲师受到马勒的影响。他是唯一进入主流文化的交响曲作者,轻易就跨越了文化与政治的樊篱,在所有人心中召唤出共同的欢笑与泪水。不知为何,他总能对各种人产生影响。
为什么是马勒?为什么他的作品流行起来?究竟我们着迷的是他的音乐还是他本人?又或者,因为在当时的维也纳,从婚姻到军队等大小体制都面临时代挑战,一切都在改变,所以我们着迷的是那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炉气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
对某些人来说,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觉得他自我耽溺,不过无论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却无疑都让人惊叹不已。诺曼莱布雷希特从自己与马勒的渊源谈起,细细爬梳所有与马勒相关的书籍、档案、口述资料,列示并探讨马勒作品与主要唱片录音,建构出马勒的一生,并阐述对于马勒现象的见解。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杨苡/口述 / 余斌/撰写 译林出版社 2023 - 1
“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本书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从1919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最是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真实。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我有意无意间充当了杨先生和读者的中间人,它应该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读者的口述史。”
【编辑推荐】
1.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首创“呼啸山庄”译名的翻译名家、百岁老人杨苡,唯一口述自传。
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杨苡先生与兄长杨宪益、爱人赵瑞蕻共同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成就了中国文学翻译事业一个又一个高峰。
2.一个世纪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今,百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家与国、个人与社会载沉载浮,她为历史提供的是一份特殊的见证,传递出“普遍的人生回声”。
3.一代知识女性的浪漫人生: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我出生在五四,成长的时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年青一代的朝气、热情和责任感一点都没有丢。”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优雅而坚韧,乐观而从容。
4.观人观世的乐观豁达: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因为长寿,她几乎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荣辱浮沉,生老病死,都已成为有头有尾的故事。然而在波澜不惊的叙述后面,我们仍能不期然而然地感受到“命运”二字的分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好玩”,“好玩”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
5.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口述史:学者余斌历时十年,用倾听抵抗遗忘,以细节通向历史的温度与真实。附万字《书成漫记》。
家族记忆的吉光片羽、念念不忘的故人陈迹、私藏心底的少女心事、亲身经历的时代洪流……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客厅里,一场以倾听抵抗遗忘的谈话持续了十余年,终于成书。“我想达到的,第一是真实,第二是真实,第三还是真实,而通向这真实的,第一是细节,第二是细节,第三还是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集与交响,见证个体命运,也是在“见证历史”。
6.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张,全书彩印;锁线裸脊,尽显岁月沉淀之美;精美拉页,定格10个10年。
由于出身世家的缘故,杨先生留存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大量照片,本书收录珍贵历史照片150余张,全书彩印,辅以详实图注作为口述的延伸和补充。由“中国最美的书”奖得主周伟伟担纲设计统筹,苍青配色寓意生命常青。正文采用纯木浆纸印刷,藏读两宜;图片采用古典艺术纸印刷,还原真挚本色。锁线裸脊,装帧典雅,尽显岁月沉淀之美。附精美拉页,10个10年,眉眼间定格百年历史。
【评论&声音】
毕飞宇 | 张立宪 | 鲁豫 | 徐蓓 倾情推荐
杨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是自西南联大迈向广阔生活的进步学子,是首创“呼啸山庄”这一译名并使该译本成为经典的重要翻译家,是兼及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创作的勤勉写作者。山河沦落时,杨苡先生不甘安守于家庭的庇护,怀着青春热血投身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家国康宁时,杨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笔完成《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著作的翻译,依然满怀蓬勃意气。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宏森
每次去看望杨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静,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冲击。她能够安安静静地激励别人、鼓舞别人。她是批判的,更是令人尊敬的,在她的家里,我无数次体会到那种来自杨苡的幸福。我相信,体会到这种幸福的绝不可能只有我一个。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 毕飞宇
本文属口述实录体,传主是已经百岁高龄的翻译家杨苡,文章的价值并不在于年龄、身份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篇“祛魅”的好文,它破除了我们对所谓“最后贵族”“簪缨之家”司空见惯的膜拜和讴歌。
——《读库》主编 张立宪
杨苡先生不是一般的百岁老人。她的家族和师友中,不乏中国近现代史上星光闪耀的人物;她在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的同学们——那些不同信仰、不同家世、不同性情的青春生命,各自有着令人唏嘘的命运——这注定了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同时也是过去一百年间的家国史。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西南联大》《九零后》导演 徐蓓